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旅游

福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羅源縣革命烈士陵園
  羅源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羅源縣鳳山鎮南門村。羅源縣革命烈士陵園建在城郊蓮花山東麓,距城區中心3公里,占地約50畝。園內綠樹林陰,蒼松翠柏。建有革命烈士集中墓一座、革命烈士個人墓二十多座,紅軍攻克羅源城紀念碑、紀念墻各一座,林可彝烈士紀念碑一座。還建有兩層高的避雨觀景亭兩座,有旋轉樓梯。紀念碑前建200多平方米的小廣場,是舉辦各種革命紀念活動的場地。羅源縣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8年,后不斷整修擴建。圓形墓室內,安放著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犧牲的62位英烈忠骨。其中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原-中共羅源縣工委書記、鄉蘇維埃主席、紅軍游擊隊和赤衛隊指戰員、交通員以及1934年8月14日攻克羅源城犧牲的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指戰員。……[詳細]
連江光復會舊址
  連江光復會舊址即吳氏宗祠,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東湖鎮東塘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面積808平方米,坐南朝北,由門廳、天井、主廳、后天井、神殿組成。主廳硬山頂,穿斗式構架,面闊3間,進深5柱。現宗祠也辟作吳適紀念館(黃花崗生還義士)。清末,連江縣透堡、朱山、崗下等地秘密組織反清王朝的“廣福會”。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透堡棋盤堂成立連江廣福會。在此基礎上,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組織“連江光復會”,并成為福建同盟會的分支組織。宣統三年(1911年),以吳適為首的連江光復會二十六名成員赴穗參加廣州起義,此役卓秋元等十名連江籍成員犧牲,他們名字被銘刻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碑上。吳氏宗祠是當時連江光復會會員的秘密聯絡點和聚會場所。……[詳細]
203、廨院
廨院
  廨院廨院從市區有公共汽車至廨院,約9公里,今在原址改建為旅游索道的起點站。旁有石門坊,坊上有對聯:地出靈泉潤海表,天生石鼓鎮閩中。石門坊附近有“閩山第一亭”,得名于朱熹題書“閩山第一”。廨院從山麓廨院登鼓山有三條途徑:一是從廨院東側的一條1954年修建的盤山公路約8.5公里,直達涌泉寺前停車場;二是在廨院西側建了一條空中索道(纜車)到達鼓山十八景區,長達1000多米;三是在公路和索道中間有一條石階古道,道長3.5公里,有2145多級臺階,每隔500米左右就蓋有一亭,供游人登山歇息時用,古道成之字形,蜿蜒而上,穿過七亭后進山門直達涌泉寺。鼓山勝跡以涌泉寺為中心,分東西南北四路,160多景。……[詳細]
南兜游擊隊舊址
  南兜游擊隊舊址位于南兜唐氏宗祠左側南兜游擊隊紀念館內,僅留土筑小瓦房一間,四周夯土墻,擱檁做法,長7.8m,寬4.3m,乃游擊隊開會、活動地方。南兜地下黨游擊隊成立于1948年,屬中共林(林森縣)連(連江)羅(羅源)沿海地區工委領導,唐方和為游擊隊隊長、黨支部書記。游擊隊曾參加連江反圍剿斗爭,1949年8月游擊隊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連江、福州,后改編瑯岐游擊中隊。南兜游擊隊舊址為1948年成立的瑯岐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南兜支部領導下的南兜游擊隊戰斗、生活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我國解放戰爭時期為福州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貢獻,現為我市重要的紅色革命紀念地,已納入福州市黨史教育基地。2020年1月公布為第九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院鄭氏民居
  龍院鄭氏民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高湖村,年代為明、民國。簡介:始建于明代,坐西朝東,偏北,東西兩落并列。西落一進,為民國建筑,東落二進,為明代中早期建筑。西落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前后天井。東落前部設石板埕,一二進主廳均面闊五間,進深七柱,雙坡懸山頂。一進主廳設前通廊,明間廳堂為抬梁做法的井字梁架,為前軒廊為疊斗結構,廳內四椽栿上設駝墩疊斗,架平梁;前大小金柱間以丁頭栱接一斗三升承托屋架的做法極為獨特,其余縫架均為穿斗做法,為福州地區典型的明代木結構形式。二進主廳前軒廊為疊斗結構,屋身均為穿斗式做法。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龍院鄭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年代:明、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下藤路位于倉山區下藤路199號,為明洪武年間,蔡襄第八代孫蔡伯起遷居福州下渡后集資興建,清代重建。奉祀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蔡襄。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謨,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知福州,卒謚“忠惠”。2003年南遷60米,復建于今址。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從西向東,依次為門樓、正殿、拜亭、祭廳、議事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雙坡頂。大門正面匾額楷書“蔡忠惠公祠”;后壁墻匾額“蔡氏宗祠”,結構嚴密,筆力遒勁。前回廊墻上嵌蔡襄楷、行、草體碑帖石刻20余方。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林祥謙烈士陵園
  林祥謙烈士陵園位于閩侯縣祥謙鎮枕峰村福夏公路東側的枕峰山西麓。林祥謙于1982年出生在閩侯縣尚干鎮的一個貧農家庭,他1906年進入馬尾造船廠當學徒,1912年進入漢口江岸機務工廠當鉗工,1913年轉到工務修配廠當鐵路工人。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并創辦了《勞動周刊》,在工人中進行廣泛而通俗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宣傳教育。1921年12月下旬,中共武漢地委、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負責人陳潭秋找到林祥謙等人,希望他們團結工人,組織江岸工人俱樂部,以此作為對敵斗爭的指揮部。林祥謙受到很大的啟發和教育,開始走上革命道路。不久,他擔任京漢鐵路江岸工人俱樂部干事,1922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被推選為京漢鐵路總工會江岸分工會委員長,領導鐵路工人同帝國主……[詳細]
福州志社舊址
  福州志社舊址[白馬南路101號·1924年·區文物保護單位]1924年,詩人翁心組、蔣逢年、張鶴廉等組織“福州志社”。同年九月,福份捐資在大廟山建樓,作為志社辦公和社人賦詩吟唱的場所。舊址占地面積283平方米,坐北向南,雙層磚木結構,面闊12米,進深8米。墻基嵌碑3通,黑頁巖質,分別是:《志社新建詩樓記》,林蒼撰、蕭夢馥書,高1.29米,寬0.64米,民國13年(1924)九月立;《志社詩樓碑記》,唐瀚波撰、陳謙擬書,高1.264,寬0.65米,民國13年(1924)九月立;《志社詩樓記》,陳衍撰、洪亮書,高1.325米,寬0.64米,民國19年(1930)九月立。碑文內容記載組織志、建造詩樓和志社活動等情況。……[詳細]
福州清真寺
  繁華的福州八一七路上,一棟綠色的建筑很打眼,雖說它已是危房,房前有座市保碑。穿過危房,殿外廡廊豎有明代石碑兩方,其一為明永樂五年(14O7年)《敕諭》碑,為保護伊斯蘭教的圣諭;其二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真寺記》。《重建清真寺記》碑記載,該寺初創于唐貞觀二年(628),但已無據可考。另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慶十七年(1812)、道光二十三年(1843)福州穆斯林集資重修寺時所立的碑。大殿四面環繞長廊,殿中部原為一座面闊5間、進深4間的中殿,后改建成一座穿堂式中殿,形成了工字形大殿平面。匾額題“顯揚圣教”,時間為民國十年。大門緊閉。圍著房子走一圈,頹廢程度一目了然。福州清真寺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大殿面積約400平方米。建筑整體坐西向東,門前左……[詳細]
朱紫坊薩氏民居
  朱紫坊薩氏民居位于鼓樓區朱紫坊22號。系薩氏祖居,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坐南朝北,面臨河沿,前后五進,通寬21.5米,縱深97米,占地面積2080平方米。門前兩側有高聳馬頭墻,門頭房為木結構,明間開六扇門。第一進前有天井,由大石條鋪成,三面環廊。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左右次間皆用楠木門扇,隔扇、窗扇精雕細刻,斗拱、駝峰各種圖案,保存完好。東側走廊有小門通花廳。花廳前有假山、魚池、亭臺樓閣;花廳后有10扇楠木精制屏風,刻有108種圖案。二進、三進均為七柱三間排,雙坡頂,天井兩旁有披榭。四進、五進轉為坐西朝東。四進為三間排雙層藏書樓;五進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有書房、書齋。……[詳細]
新店古城遺址
  新店古城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古城村。遺址占地約15萬平方米,經多次考古發掘,東城墻殘長287米、北城墻長約310米,西城墻長約280米,南城墻只發現拐角部分。西城墻外發現有寬約8.8米的護城河。城墻為黃褐色夯土,夯窩直徑4至5厘米、夯層厚約12厘米,為圓束狀叢夯。城內和護城河底出土1235片(件)陶片,其中15片為粗繩紋陶罐片,相當中原戰國晚期器物,其余1000余片(件)方格紋、弦紋、繩紋陶片和磚均為漢初遺物。城內還發現有柱洞的黑色硬土路面和夯土基址,基址下發現一座墓葬,未見遺骨和隨葬品。有認為該城的建筑年代是戰國晚期至漢初,是《史記》所稱的“東冶”和《漢書》所稱的“冶”,對此學術界仍存爭議。……[詳細]
烏石山教案舊址
  烏石山,樹木掩蓋、大門緊鎖的彌陀寺,只有市保碑還在為我們講述著那段歷史。清光緒初年發生的福州烏石山教案是福州人民長期反洋教斗爭的結果,也是近代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典型例子。共歷時三年多,影響較大,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組成部分。教案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傳教士恃強妄為,這點連英方官員也確認不諱。福州人民對不平等條約保護下的傳教士的不法行徑深懷憤慨,因而用“風水”等傳統觀念予以反擊。這不單純是中西文化之爭,實質上是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從事侵賂的斗爭。在喪權辱國清朝統治政策下,具有愛國思想的福建巡撫丁日昌雖對洋人傳教作出種種讓步,但還能據理力爭,使洋人在烏石山建立傳教據點的企圖無法得逞;因而仍受到福州人民的稱贊。……[詳細]
陳修園墓
  陳修園墓位于福建省福州長樂市江田鎮溪湄村。始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1981年修繕,占地面積126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墓為三合土構筑,墓臺、墓圈和墓埕為石板砌筑,墓臺上立墓碑,兩邊分立獅子柱。墓丘石構,平面呈“風”字形,進深6米,面闊4.5米,前有供桌、墓屏。供桌上立墓碑,高1.96米,寬2.8米,上刻:江田清敕贈文林郎二入陳公敕贈大孺人戴太孺人長男直隸縣大尹修園次長男婦小址村林孺人長孫男□□□字道彪長孫男婦古縣鄭孺人次孫男□□□字道聰次孫男婦榕城林孺人壽域墳坐丙向壬兼乙亥嘉慶癸酉(1813)春吉旦立”。陳修園(1753~1823),名念祖,字良友,號慎修,又號修園,著名醫學家,清代四大名醫之一。……[詳細]
永泰莊寨建筑群
  永泰莊寨(仁和莊、昇平莊、積善堂、紹安莊、中埔寨)是閩中地區獨具特色的居住與防御并重的大型民居,始建于唐朝,迄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歷史上莊寨總量超過2000座,現存保護較好的有152座,其中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以上的有98座。永泰莊寨以“原生態”的土、木、石結構,以各姓家族創建為特點,單座散建在河邊階地、山間盆地、丘陵的山坡和臺地上,除在防御設施和功能方面與福建土堡有相似之處外,其區別于福建土樓、廣西圍墾、廣東開平碉樓等防御性鄉土建筑,是“莊寨一體”又具有獨特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豐富地域文化內涵的鄉土建筑遺產。2019年10月7日,永泰莊寨建筑群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福州林覺民冰心故居
  福州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習慣稱之為“福州林覺民故居”,整個建筑坐西朝東,共有三進。建筑師、作家林徽因也在該故居生活過。冰心的故居坐西朝東,三進,四周有風火墻。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有一長廊,廊兩旁種有翠竹。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前后廂房。天井兩旁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覺民住在西南隅一廳一房。廳與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臥房窗外有花臺。小廳有門東通“紫藤書屋”。在林覺民就義后,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全家躲到福州遠郊,謝家便買了此居,民國建立前后,冰心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為林覺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處民居住三個名人,當然有特殊意義了。該故居為清代建筑,坐西朝東,四面風火墻。前門臨后街,門頭房曾作為“萬升桶石店”。主體建筑三進,占地面……[詳細]
朱紫坊方氏民居
  朱紫坊方氏民居(方伯謙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朱紫坊河沿東端,建于清初,嘉慶、光緒間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圍墻,主要建筑三進,大門前面有照墻立于河沿,大門口是“明三暗五”門頭房。入石框大門,三面環廊,廊下有天井,第一進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扛梁減柱木構架,雙坡頂,木柱特大,石板平整,正面廳堂,兩側廂房,門扇、窗檻,花格皆楠木制成,雕刻精美。二進前廳正面掛有雙龍貼金“誥封盒”,廳前后都有天井,天井兩側是披榭。第三進為雙層樓房,上為藏書閣,下為課讀的地方。東側有花廳,原有魚池,花圃已改建為住房。進與進之間有圍墻相隔,過道以復龜亭聯接。2005年5月11日公布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原東湖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東湖鄭氏宗祠)
  原東湖鄉蘇維埃政府舊址(東湖鄭氏宗祠)位于東湖鎮東湖村正門路。坐西朝東,占地1250平方米,共三進。始建于元末明初,經歷代維修,現存為清代中期建筑。東湖村為革命基點村,該祠是土地革命時期東湖鄉蘇維埃政府駐地。1931年10月鄧子恢在該祠秘密召開會議,研究發動“二五”減租減息運動,并成立東湖農會。1933年在該祠成立東湖鄉蘇維埃政府。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登記為未定級文物。2018年9月10日公布為連江縣第六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保護范圍南至鄭瑞長、黃孝勇房子(合墻),北至小路3米,東至小路15米,西至小路3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104國道西側,西至學校西側小路,南北側保護范圍各外擴20米。……[詳細]
長門炮臺
  長門炮臺長門炮臺位于連江縣官頭鎮境內、閩江口北岸、長門山巔,于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由民族英雄林則徐親自選址和設計建造,后經光緒八年擴建而成,清政府曾在這里設立長門提督。據史料記載,長門炮臺建設年限還早于廈門胡里山炮臺。炮臺整體建筑氣勢十分雄偉,外觀呈圓柱形構造,營壘高四丈多,厚五尺,周長九十丈,占地近50畝。長門炮臺作為閩江口第一道防線,曾在1884年的中法馬江海戰中寫下光輝的一頁,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站在炮臺旁,近可俯看閩江口勝景雙龜鎖口,遠可眺望川石、壺江、粗蘆三島,引人遐思。如今,長門炮臺已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詳細]
福建戍守臺灣將士墓群
  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馬尾區亭江鎮閩安村清軍墓群。同治甲戌年(1874),日軍借“牡丹社”事件侵略臺灣時,隨沈葆楨援臺御敵陣亡或染癉疫病死的清軍,歸葬于此。墓群坐西南向東北,其右側和前后兩邊用花崗石砌造,墓埕用三合土夯筑。墓群面寬13米,縱深11.5米。墓群內埋有135位清兵遺骸,各墓距離相等,均用三合土封頂。封土前各立一小墓碑,花崗石質,碑面鐫刻死者的籍貫及姓名。墓群前立一石碑,碑文陰刻楷書“義冢,同治歲次甲戌冬十月吉祥日立。”保護范圍:墓區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2009年,福州戍守臺灣將士墓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2013]13號)公布福建戍守臺灣將士墓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水西林建筑群
  水西林建筑群位于閩侯縣南嶼鎮南旗村水西林街,年代為明、清。簡介:由明代進士林春澤宅,其長子明進士林應亮宅,次子林應憲宅,長孫林如楚宅及其后裔宅、旗峰林公祠等6處建筑組成,坐西向東,臨街排開,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林春澤宅前后二進,面闊五間,計有歇山頂八字墻門樓和左右倒座、正座、后座、后花園等;林應憲宅單進,面闊三間;林應亮宅前后三進,面闊五間;林如楚宅單進,面闊三間;林如楚后裔宅單進,面闊五間;旗峰林公祠前后三進,面闊三間。水西林為明清福州市地區官宦府第建筑群的典型實例。2013年,水西林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筑群四周各外延2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亚洲精品色婷婷在线影院 | 亚洲成在线免费观看 | 中日韩欧美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 日本高潮A级按摩中文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