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 > 倉山區旅游

倉山區文物古跡介紹

獅頭山摩崖石刻
  獅頭山摩崖石刻位于倉山區城門鎮獅山村獅頭山,原有15段摩崖題刻,二普時只存12方,三普只發現4方,分別為林潮孫榜書、錦繡谷榜書、林瀚題記、第一山榜書,北偏西4度。(1)錦繡谷榜書,高約1.5米,寬1米。縱1行,字徑約0.30厘米,篆體:“錦繡谷”三字,字下有蓮花圖案,為無名氏所題,傳刻于清代。(2)第一山榜書:獅頭西坡。摩崖高2.5米,寬1.05米。行書,縱1行,字仰天,字高1米,寬70厘米。文:“第一山”。題字者不詳,傳刻于清代。(3)林瀚題記高230厘米,寬160厘米。楷書,縱9行,字徑12厘米。內容:“大明正德十三年戊寅三月初八日丁未,本里致仕尚書林瀚率諸子:云南參政庭昂,福州指揮庭楷,長孫禮部主事炫。拜掃樟山祖塋墓歸,停車于此,同看農家老稚力田插秧,嘆曰:稼穡艱難,有如此哉!爾曹不可……[詳細]
懷安衙署
  懷安衙署位于倉山區建新鎮淮安社區江邊,宋咸平二年(999)至明武十二年(1379)為懷安縣衙署;明萬歷八年(1580年)撤懷安縣,縣治廢;清代改為懷安遞運所,改建為懸山頂,穿斗架二進民居。建筑占地1092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庭院均用工整的條石鋪地。衙署兩邊的圍墻已毀,墻基尚存,高0.9米,厚0.75米,周長150米。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該衙署是目前倉山區現存唯一的衙署遺址。縣衙建筑現存三進,木構,面寬18.2米,進深60米,面積1092平方米。一進為前廳,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懸山頂。首進庭院用工整的條石鋪地,第二進為正堂,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七間帶廊,單檐懸山頂。中院以塊石鋪地,庭中有一古井。三進為穿斗式木構架,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硬山屋頂。后院緊靠石岊山,為后花園……[詳細]
螺洲孔廟
  螺洲孔廟,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吳厝村。是福建省乃至全國少有的非府非縣治理的鄉鎮一級孔廟,也是福州地區目前僅存的兩座孔廟之一。螺洲孔廟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吳厝村,始建于南宋,明成化十年(1482年)吳叔和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隆慶二年(1568年)兩重修,明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重修并塑孔子像及顏淵、曾參、孔*、孟軻四像,清道光辛巳(1810年)由刑部尚書陳若霖再次倡修。螺洲孔廟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孔廟的主建筑有大殿、天井、廂房、門樓、水池、欞星門等,占地面積1048平方米。大殿為土木結構,面闊5間,進深7間,穿斗式加抬梁木結構,單檐歇山頂。殿內塑有孔子像。廟前的欞星門,由6根圓形石柱,11條石梁,12塊石坊組成3個石門。高7米,面寬1……[詳細]
臺嶼陳氏宗祠
  臺嶼陳氏宗祠年代: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建新鎮臺嶼村位于倉山區建新鎮臺嶼中截村,始建于宋代,明、清年間曾進行擴建;1989年又對宗祠進行重修、改建。宗祠前后五進,依次為墻門、石埕、思親樓、儀門、叢桂堂、高士堂、魁星樓(書隱樓)、臺山閣,縱深125米,橫寬19米,占地面積21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四面風火墻,前圍墻面街,后護墻倚山,左右墻各延伸八米。祠內存有明天順年間的平首圣旨碑一通,碑額刻“圣旨”二字,西側浮雕雙龍紋。碑身刻“旌表義民陳三信愿出米二百石”等字,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建筑內部叢桂堂為橫撐減柱式,高士堂為杠梁減柱式,結構嚴整。1995年4月經福州市郊區人民政府認定為福州最大宗祠之一,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11月16日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福建省文物保護……[詳細]
梁厝龍瑞寺大殿
  龍瑞寺大殿位于倉山區城門鎮梁厝村池墘自然村,唐天復元年(901年)始建,宋元豐年間修,清光緒年間重修。占地1303平方米,坐北朝南。山門為廡殿頂,琉璃瓦墻面,共三進,由天王殿、塔院、大雄寶殿、觀音閣等組成,兩廂為僧寮,周以封火院墻。一進水泥磚結構,供奉彌勒佛、韋陀佛、四大金剛。大廳西側有兩個清光緒重修碑;二進懸山頂,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單檐歇山頂。大殿基座為石構須彌座,束腰嵌12面高浮雕,雕有胡人進象、龍宮獻寶、龜壽鶴齡、雙獅戲球及鳥獸、花卉等紋飾。殿堂有瓜楞形圓石柱、覆蓮礎石等均為唐宋舊物。兩旁游廊已壞,現改建為辦公場所;三進為二層院落,重檐歇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卷棚式游廊。千佛陶塔原座于設在前院中,于1972年遷往鼓山涌泉寺前。2001年1月被確定為……[詳細]
義序水陸尊王廟
  義序水陸尊王廟義序水陸尊王廟位于倉山區蓋山鎮浦口村神富前路1號,始建于明嘉靖41年,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北偏東5度。由戲臺、看臺、大廳構成,前有照壁。進門處的兩個精美石抱鼓及兩邊封火墻、大廳柱礎為原建筑遺物,20世紀80年代重修。正殿大梁上留有“嘉靖四十年重修”字樣。廟為木結構,其門廊、梁柱、礎都保留明代建筑格式,大殿封火山墻,雙坡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廟祀水、陸二神和水流法師(稱三尊王),配祀臨水夫人、福德正神,左右墻面繪有36婆彩畫。廟曾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乾隆庚戍年(1790)、道光七年(1827)重修,2000年民間集資重修,將木柱改為石柱。該廟是當地重要民俗活動場所,文化內涵豐富,具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01年12月被確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陽岐嚴氏祠堂
  陽岐嚴氏祠堂位于倉山區蓋山鎮下岐村村委對面,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建。1988年部分重修。占地572平方米。北偏西20度,依山而建,前后遞升。前有門廊,兩側為馬頭墻,內有屏門、前天井、前廳、后天井、后堂、邊房等。前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前廊后廳,穿斗式木結構,后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均穿斗式木結構,封火山墻雙坡頂。是福州地區宗祠建筑的典型實例。祠內原有《重建嚴氏宗祠碑記》碑,1980年移至福州于山碑廊。2007年8月被確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祠堂附近有嚴禁溺女碑1通。該碑花崗巖刻成,長方形抹角首,高1.6米,寬0.4米,厚0.8米。碑額上陰刻一“奉”字,碑身上刻“永禁溺女”四個楷體字,字徑20厘米,兩邊分別刻小字“光緒元年”、“陽岐保嬰局公立”。……[詳細]
28、天安堂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安堂
  天安堂于咸豐六年(1856年)落成。位于福州市倉山區天安里15號,是美國美以美會福州創建的最早的教堂之一,是美以美會福州教區活動的中心。光緒三年,基督教福州年議會在該堂成立。清至民國期間,美以美會許多重要會議均在該堂舉行。1966年“文革”開始后,教堂被占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宗教政策,退還教堂,1980年9月1日正式恢復活動。該堂恢復后,為各教派聚會的場所,參加禮拜的信徒上千人。每月第二個禮拜日,舉行圣餐,參加者有300~400人。此外,該堂還定期或不定期舉行圣誕禮拜、感恩節禮拜、結婚禮拜、喪事禮拜、交通聚會、唱詩班、探訪組、音樂會等活動。天安堂用紅磚砌筑,石勒腳;教堂平面十字形,單層,高度較大,約相當于同時期的普通住宅兩層,木桁架屋頂小青瓦屋面,立面窗戶有兩種形式:屋檐所在面開設……[詳細]
濂江林濟齋祠
  濂江林濟齋祠該祠位于倉山區城門鎮林浦濂江村,林濟齋,字亨渡。林翰弟,官至潮州同知,家廟系林濟齋之子林庭模于明嘉靖年間修建,廟坐東向西,土木結溝,由門樓、天井、披榭、大廳、后院等組成,占地393平方米,西偏南35度。該祠由門樓、天井、披榭等組成。大門前保留有兩個旗桿。門面為牌樓式木構架,額匾楷書:“濟齋林公家廟。”檐下斗拱層疊出跳四層,斗洪上覆以單檐歇山頂。兩側為馬頭墻。大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抬梁式加穿斗式減抗式木構架,雙坡頂,兩邊設鞍式封火山墻連接后圍墻。屋頂坡度較平緩,風火墻呈馬鞍形,飾有花卉圖案。、1992年12月被確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曾重修過。該祠堂具有一定典型性,為研究倉山區古代祠堂、宗族文化提供實物參考。……[詳細]
洪塘張經祠
  洪塘張經祠位于倉山區建新鎮洪塘社區,為祭祀明代抗倭名將張經的祠堂。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總占地592平方米,由大廳、回廊、文昌閣、庭院等組成。大廳雙坡頂,抬梁穿斗式減柱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四周游廊。左右廂房被改建為磚混結構,封火墻也已改造。該祠堂1949年后曾被占為糧食加工廠使用。“大躍進”等時期對建筑屢有改建,破壞嚴重。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清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1949年后,曾被占為糧食加工廠使用。“大躍進”等時期對建筑屢有改建,破壞嚴重。1986年公布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玉屏山莊
  玉屏山莊位于倉山區蓋山鄉陽岐下村,為清代邳州知州、詩人葉大莊的故居。環玉屏山而建,占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原有20多座房屋,有魚池假山,具有園林風貌。葉大莊死后,家道敗落,山莊被分割,一些房子己毀壞,部分房屋己改建。現保存最完整的是山南的游氏家(木材商人,為馮宅游氏大厝主人游樂雍后裔)。該屋為磚木結構,由門廊、披榭、夭井、大廳、廂房、后庭等組成,占地面積1120平方米。正座(大廳及兩側廂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減木式木構架,雙坡屋頂,兩邊設封火墻。廂房為二層0-,廳前廊檐、柱均為楠木。門墻用青磚清水砌,上設女兒墻,形似城垛。后庭花園,園中假山崢嶸,怪石嶙峋,花木相映。整座房屋布局勻稱,精巧典雅。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龍院鄭氏民居
  龍院鄭氏民居位于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高湖村,年代為明、民國。簡介:始建于明代,坐西朝東,偏北,東西兩落并列。西落一進,為民國建筑,東落二進,為明代中早期建筑。西落面闊三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木構架,前后天井。東落前部設石板埕,一二進主廳均面闊五間,進深七柱,雙坡懸山頂。一進主廳設前通廊,明間廳堂為抬梁做法的井字梁架,為前軒廊為疊斗結構,廳內四椽栿上設駝墩疊斗,架平梁;前大小金柱間以丁頭栱接一斗三升承托屋架的做法極為獨特,其余縫架均為穿斗做法,為福州地區典型的明代木結構形式。二進主廳前軒廊為疊斗結構,屋身均為穿斗式做法。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2018年,龍院鄭氏民居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年代:明、清座落地點:福州市倉山區下藤路位于倉山區下藤路199號,為明洪武年間,蔡襄第八代孫蔡伯起遷居福州下渡后集資興建,清代重建。奉祀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蔡襄。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謨,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大學士,兩度知福州,卒謚“忠惠”。2003年南遷60米,復建于今址。建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從西向東,依次為門樓、正殿、拜亭、祭廳、議事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穿斗式木構架,單檐雙坡頂。大門正面匾額楷書“蔡忠惠公祠”;后壁墻匾額“蔡氏宗祠”,結構嚴密,筆力遒勁。前回廊墻上嵌蔡襄楷、行、草體碑帖石刻20余方。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螺洲天后宮
  螺洲天后宮位于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江墘埕,始建于明中葉,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同治元年(1862年)兩次修繕,占地585平方米。坐北朝南,前臨烏龍江,由門樓、天井、大殿、后院等組成。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穿斗式木結構,雙坡頂,兩側設封火墻。門樓為牌樓式木構架,門前保存有嘉慶年間陳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宮捐款碑;還有陳景亮鐫刻天后宮歷史沿革碑。2009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門樓為牌樓式木構架,門口保存有嘉慶年間陳若霖等人重修天后宮捐款碑;還有陳景亮鐫刻天后宮歷史沿革碑。倉山螺洲天后宮對聯:湄島漂洋早晚帆檣皆順水;螺洲過海往來舟楫盡安瀾。殿建湄洲援溺功高垂萬古;宮先螺渚拯危恩渥頌千秋。潮汐接湄洲風馬送迎江峽月;帆檣彌建水神燈下上廟門松。……[詳細]
義序黃氏宗祠
  義序黃氏宗祠義序黃氏宗祠位于倉山區蓋山鎮中亭村68號,占地約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前有鏤空九龍照壁,門面牌樓式,門內有插屏門,其后有大戲臺,上有八角藻井。大廳封火山墻,雙坡頂,抬梁穿斗混合木構架。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前有天井,內保存有明成化23年的圣旨碑,為明憲宗誥封黃騫父母碑,全文207字,現已字跡模糊不清、難以辨認。另有清嘉慶年間兩塊“文魁”匾額,清道光、光緒年間四塊“武魁”匾額。門前有一對旗桿石,分別是雍正及同治年間,十分珍貴。該宗祠具有一定的史料、文物價值。1996年12月被確定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
  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位于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高湖村鄭氏祠堂。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福州各界成立“福建抗敵后援會”、“福州文化界救亡協會”等團體,中-員鄭震霆等人發起組織福州青年抗敵宣傳工作團,采取多種形式,積極開展抗日宣傳活動。鄭震霆三兄弟和中-員林白、何友恭、林永貞等人在鄭氏祠堂開辦夜校,宣傳抗日救亡。后將夜校擴辦為茭湖小學,在祠堂組織抗日后援隊,同時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活動。鄭氏祠堂為明代建筑,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160㎡,目前保存狀況較好。鄭震霆抗日救亡夜校舊址于1992年11月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林浦炮臺
  林浦炮臺因位于倉山區城門鎮紹岐村,故民間又稱邵岐炮臺。據記載林浦炮臺建于道光年間。光緒十年(西元1884年)中法開戰,為抵御可能的攻擊,重修炮臺。馬江戰后,伏波、藝新艦逃離戰場,停靠林浦(邵岐)碼頭。后福建地方軍事當局恐法軍溯流而上攻擊省城,將伏波、藝新并部分商船沉于林浦-魁岐江底,構成阻塞線。民國后,林浦炮臺廢棄。1986年,林浦炮臺公布為區文物保護單位。炮臺坐南向北,臨控閩江。為露天炮臺,三合土結構,由六個炮臺墩組成,每墩高2.3米,底長3米,寬1.7米,一墩已倒塌。現僅剩一個土墩立于綠化帶中。……[詳細]
陳若霖故居
  陳若霖故居位于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共四幢,現為江乾埕門牌2號、3號、4號、5號。2號原名“賜書軒”,為陳若霖放藏御書之所。土木結構,二層樓房,二樓已毀,一樓尚存。3號宅與2號宅相連,俗稱三排間老屋(面闊三間),兩邊設風火墻。兩宅合計面1027平方米。4號宅土木結構,二進,一進的正座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兩邊設風火墻,面積650平方米。5號宅土木結構,二進,一進正座的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兩邊設風火墻,面積660平方米。房前有寬廣石鋪埕地,前臨河浦。2016年2月15日,公布為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倉山帝主廟
  帝主廟帝主廟是倉山鎮現存的古建筑中規模最大的,本是道教活動場所,今天已成了古鎮老人們休息娛樂的去處。聽老人們講,帝主廟修建于清代雍正年間。漫步在古鎮的石板路上,很遠就能望見帝主廟的天門。天門由一道主門和兩道側門組合而成,全由黑色磚塊和石頭混砌。上面雕刻有精美的動物、人物和花紋等圖案。走進帝主廟,那幾根有著精湛雕刻的巨大的柱子凸顯建筑的宏偉。柱頭上的龍盤花、龍舒身、龍展翅、龍奪寶、雙龍戲珠……雕繪得栩栩如生。廟內精美的漆器和浮雕,都是建廟時期遺留下來的,每一幅作品都敘述了傳奇的神話故事,如“八仙過海”、“姜太公釣魚”等等。……[詳細]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舊址
  華南女大校舍位于倉山區上三路8號,共3座,建在山崗頂上,面向東南,平面呈門形。依山勢筑3座大平臺,中間主樓為馬蓮彭學院(MalianPayneHall),俗稱彭氏樓,現名勝利樓。右側為谷蓮堂宿舍(GransonHall),俗稱谷氏樓,現名和平樓。左側為程呂底亞宿舍(LydiaA.TrimbleHall),俗稱程氏樓,又稱立雪樓。馬蓮彭學院(MalianPayneHall),俗稱彭氏樓。為三層框架結構,建筑面積2790平方米;屋身呈法國新古典主義風格,正面突出五開間兩層羅馬式拱廊,一層毛面石砌方柱,二層為塔司干柱式,拱面刻紋飾,拱柱上下有線腳托座。單檐歇山頂,屋面覆筒板瓦,屋頂主脊兩側飾琉璃花格,前后檐各6個翼角,左右檐各4個翼角,翹角尖端各飾一獅子。所有飛檐、翼角、梁桁,均彩繪紋飾。屋內中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 日本精品你懂的在线观看 | 伊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 亚洲第一高清尤物在线播放 | 亚洲第一区二区视频网 | 伊人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