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福州市 > 鼓樓區旅游

鼓樓區文物古跡介紹

衣錦坊歐陽氏民居
  歐陽氏民居始建于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清初為某鹽商住宅。光緒十六年(1890年),由歐陽瑸、歐陽玖兄弟購置后重修,一度典賣給他人,又經歐陽瑸四子歐陽勣贖回,后由其十二子歐陽推居住。歐陽推,曾是建筑工程師。主座第一進建筑面闊3間,進深7柱;第二進建筑面闊3間,進深6柱,穿斗式木構架。主屋建筑兩邊封火墻上有泥灰塑圓月,月內“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為全市僅有。西花廳由坐向相背、圍墻相隔的前后兩座組成,占地400平方米,沿中軸線從北往南為書房、覆龜亭、前后花廳,具有大、奇、精、巧等特色,匯聚了整座宅院的精華。書房坐北朝南,面闊3間,進深2柱。中間為廳堂,旁邊為書房,演出時則作為化妝室使用。覆龜亭,兩邊設美人靠,演戲時則為戲臺。前花廳,又稱男花廳,坐南……[詳細]
宮巷林氏民居(林聰彝故居)
  故居位于宮巷北側24號,福建省文史研究館、中國新聞總社、中國新聞社福建分社曾設于此,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故居始建于明代,清順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在福州即帝位時,在此設大理寺衙門。道光間,為林則徐次子林聰彝所購置。他晚年居此,直至病終。故居氣魄恢宏,庭院深深,活動空間寬廣,在福州古民居中并不多見,至今原布局基本保留完好。房屋坐北朝南,毗鄰三座,占地面積3056平方米。臨街設6扇大門,木構架,斗拱、雀替、懸鐘等雕刻精致,墻檐下有精美的灰塑雕像;主座四進,第一進南面照墻上堆塑獬豸,為明代大理寺衙門的標志。各進之間隔以高墻,過道設覆龜亭遮雨,每進東邊都有小門通東墻外花廳、園林。園林寬廣,分布榕樹、竹林、花壇、魚池、拱橋,景色宜人,其中小葉榕尤為珍貴。園西北建后花廳,木……[詳細]
華林寺大殿
  華林寺大殿坐落于福州市區北部的屏山南麓。華林寺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當時北方地區已經被北宋王朝統一,而吳越國王錢氏還割據福州,福州郡守--錢氏的臣下鮑樇讓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屏山)吉祥禪院”。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賜額改名為“華林寺”。寺院原有殿、法堂、環峰亭、絕學寮等,但早已毀廢,現僅存大殿。大殿單檐九脊頂,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八架檁,四柱,平面略呈方形,單檐九脊頂,通高12.8米。外檐的斗拱是雙抄三下昂,用材碩大,斗底四板形。梁前檐闌額都是月梁造,梭形柱,不施普柏枋,云形駝峰在梁枋上的運用,昂嘴雕作曲線形,風格獨特,國內罕見。雖歷經明清兩代的多次重修,但殿的主要梁架、斗拱等構件還是初建時的原物。由于華林寺創建于宋朝初年,它的構架形式,不但可以看出北宋的建筑特點,而且……[詳細]
44、戚公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公祠
  戚公祠位于于山白塔寺東,在補山精舍之側,為祭祀抗倭名將戚繼光而設。浙江參將戚繼光(1528~1587年),明代杰出軍事家,字元敬,號南塘,山東蓬萊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寧德橫嶼、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勝仗,給倭寇以沉重的打擊。班師回浙江時,福州官紳在于山平遠臺設宴接風,勒碑紀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后廢。現祠是1918年重建。祠廳建在石崗上,旁有五株蒼松,前為平遠臺,崗臺之間跨有天橋。廳東怪石迭壘,中有一石如榻,上鐫“醉石”二字,相傳為戚公醉臥處。石畔為醉石亭,亭北有蓬萊閣,又有榕壽巖、補山精舍諸勝。祠正廳塑戚公座像,廳兩側壁上懸掛“海疆倭患”、“率兵援閩”、“激戰三捷”、“平遠慶功”四幅歷史畫卷,歌頌了戚公抗倭功績。戚公祠廳建于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詳細]
藍建樞故居
  藍建樞故居位于吉庇巷北側西口94號和南后街東側南口6號。吉庇路、南后街均開大門。故居為清代建筑,民國時期有修葺,兩主座、一花廳,建筑面積1029平方米。前座二進,坐北朝南;后座坐東朝西,為青磚與木料混合結構的中西式結合民居。“閩都民俗文化大觀園”就建在民國海軍總司令藍建樞故居內,故居的大廳堂還擺設著“陸上女神”陳靖姑、“海上女神”媽祖兩尊神像。因福州民間信奉源遠流長,古時福州人認為多一種神靈就多一層保護,所以幾乎每一個村落都有神廟,每家每戶都奉祀某一種神靈,這些神靈在人們的心目中永遠是敬畏的偶像。地址:福州市鼓樓區吉庇巷北側西口94號和南后街東側南口6號。類型:名人故居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電話:0591-87675791官方網站:http://www.sfqx.gov.cn/開放時間:9……[詳細]
林則徐宅與祠
  在福州市澳門路,靠近烏山風景區。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一度被占為民居。1982年,按原樣重修,并辟為林則徐紀念館。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祠門朝東,第一道為棗紅色屏墻,設左右邊門,額題“中興宗袞”、“左海偉人”,內壁嵌“虎門銷煙”大型浮雕。第二道為牌樓形門墻,中為正門,額題“林文忠公祠”。進門為庭院,左右為回廊,正中有石道通儀門廳。儀門廳為懸山式,3開間,廳后有石道通御碑亭。亭為正方形,重檐九脊頂,內有3座青石碑成品字形排列,一為圣旨,一為祭文,一為碑文,皆為林則徐卒時所賜。亭北有祠廳,自成院落,門額題“樹德堂”。廳正中祀林則徐塑像,上掛道光十九年(1839)皇帝御書“福壽”匾額,旁有名人題聯。像前有一精刻青石供案。壁上懸有林則徐所撰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詳細]
47、謝家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謝家宅
  謝家宅(一排巷4號·清代·市文物保護單位)清末建。原為官宦住宅,后轉華僑謝氏所有。單進,單層,周以圍墻,穿斗式木構架,雙坡式頂,雙重大門朝東。臨街兩側為馬頭墻。六扇大門是門頭房,門頭房的南側有假山、魚池。入石框大門為庭院。正座坐北向南,房前院庭,種有茶花、茉莉等,后有天井。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木構架(用30根大木柱),雙坡頂,馬鞍式山墻,駝峰、雀·斗拱及壁扇皆精雕細琢,工藝考究。廳前后廊地面鋪大石板,青石柱礎四周浮雕八駿馬、十二生肖等。門(插屏門、石框大門扇)、窗、壁扇、燈杠等全部用楠木制成。后廳的粉墻正中,有一懸塑的“福”字,字徑1米,字圈四角種有三只蝙蝠,相映成趣。墻檐下有泥灰彩塑“八仙過海”、“雙獅戲球”等花邊紋飾。西側有門可通花廳,花廳小巧玲瓏,也是家族書齋,為課讀子弟的地方。房……[詳細]
嚴復故居
  嚴復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嚴復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郎官巷西段北側20號,坐北朝南,主座與花廳兩座毗連,占地面積609平方米。主座清式規制,門內三面走廊,前設有插屏門。大廳面闊三間,正間分前后廳,左右邊間為前后廂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門通花廳。花廳前后走廊、欄桿均仿西方建筑紋飾。郎官巷嚴復故居是當時福建省督軍兼省長李厚基為嚴復購置的。嚴復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這里,直至1921年病逝。盡管嚴復于此的居住時間不長,但仍是他落葉歸根的地方。嚴復孫女嚴停云,筆名華嚴,是當代臺灣著名女作家,她出生、成長在郎官巷。她在《吾祖嚴復》、《郎官巷里的童年》等散文中,曾娓娓動聽地講述她的郎官巷故居和她外婆的楊橋巷“臺灣林……[詳細]
福州大覺寺
  福州大覺寺,全稱丁戊山大覺寺,位于福州市鼓樓區東泰路。始建于唐咸通十三年(872年),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比丘尼珠亮法師重修,屬凈土道場,1998年日雄法師、炎雄法師負責重建,寺院建筑三座,土木結構,大雄寶殿的結構為塔形,十分奇特。歷史淵源  據《榕城考古略》記載:“會城舊有三山目,又曰九山。諺云:‘三山藏,三山見,三山看不見。’丁戊山為藏。” 五代時,這里建有嵩岳崇福行宮,是閩王望祀之所,故名嵩山,又名中山。唐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創安福院,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王審知建有七層木塔,宋元豐間廢。清咸豐間,舊址復建“大覺蓮社”。同治丁卯年(公元1867年)重修改今名。現建筑總面積3896平方米,為1982年起陸續重修擴建。  大覺寺現任住持談禪法師,79歲,福建省長樂市……[詳細]
林則徐墓
  林則徐墓位于福建福州市北郊馬鞍村的金獅山麓,面對五鳳山。林則徐(1785~1850)是我國清代民族英雄。字少穆,侯官(今福州市)人,嘉慶進士,歷任巡撫、總督。力倡禁煙,道光十九年(1839年)任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嚴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237萬斤,在虎門當眾銷毀。英國發動侵略戰爭,他團結軍民打退英軍進攻。由于清廷妥協求和,被革職充軍新疆。后起用任云貴總督。1849年因病辭職回籍。次年又奉命赴粵,病死潮州,歸葬于此。墓為三合土結構,寬13.2米,深24.6米,為四層臺,墓前有獅子一對。道光六年林則徐為其父母所營建,計六壙,他自己夫婦及弟夫婦均附葬。墓前有御賜碑文和祭文青石碑兩座。福建福州……[詳細]
51、高爺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爺廟
  高爺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安泰街道天皇嶺南麓,年代為清。高爺廟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天皇嶺,建于清道光、同治(1821一1874年)間,原名天皇寺,俗稱上殿,是南澗報國寺之一部分。坐西向東,面積約1000余平方來,祀高爺(道教神靈黑、白無常)和五靈公。原來主要建筑三進,四面圍墻,六扇大門朝東,首進為前殿,中間為戲臺、酒樓,后進為大殿。前殿五十年代初倒塌改建為廠房。今保留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單檐歇山頂,穿斗式木構架,大殿前是拜亭兼做戲臺,有四根石柱和四塊長方形石欄浮雕,臺頂藻井、天花絢麗,斗拱、駝峰、雀替等木雕均描金;兩邊酒樓精雕細刻,結構嚴謹。偏殿也獨具特色。現為社區文化站。1992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開始逐漸修復。2013年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廟周邊各外延2……[詳細]
朱紫坊陳兆鏘故居
  朱紫坊陳兆鏘故居位于福州鼓樓區朱紫坊(門牌48號),建于清初,嘉慶及光緒間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圍墻,共三進,門頭三間排的木構房,從門頭廳入石框門,三面環廊,廊下天井。第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雙坡頂,穿斗式木構架,大廳用插屏門隔成前后廳,前廳的正面的壁坊上掛有慈禧太后贈賞“浩封盒”,兩旁廂房門窗戶扇皆為楠木加工而成。第二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同樣隔為前后廳,前天井兩旁有披榭。從二進西側有小門通第三進石門,有天井,三間排廳堂。廳里有一塊石塊形似-,傳說的-穴就在這里。2013年征收之后,空置。2018年5月造訪該故居,正在進行大修,預計10月份完成修復。老建筑愛好者“走失的科文”在第二進內發現“真神堂”匾額一塊(長1.08米寬0.48米),疑為已拆除的茶亭“真神堂”遺物。……[詳細]
福州白塔
  福州白塔原名報恩定光多寶塔,是閩王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傳說在于山西麓坡地上挖基,卻掘出一顆五彩寶珠,故將塔命名為“報恩多寶定光塔”。附屬的寺廟亦稱“定光塔寺”。其實,這是王審知事先策劃的。他派人暗埋珠寶,再公開挖掘出來,這樣可為塔取個好名,可聚人心,可讓閩王是孝子的消息不脛而走。初建時塔內砌磚軸,外環木構樓閣,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層磚心木塔。每層的斗栱、云楣、棟梁、欄桿都經過精雕細刻,塔壁和門扉還繪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毀。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時,改為七層八角磚塔,高41米。因為外面涂上白灰層,故稱白塔。由塔內旋梯攀援登頂,可鳥瞰榕城景色。唐天祐元年(西元904年),時任唐威武軍節度使的王審知為其父母薦福,建造報恩定光多寶塔……[詳細]
光祿坊黃任故居
  光祿坊黃任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光祿坊早題巷西側的早題巷4號(早題巷舊1號),原為明代詩、書、畫名家許甌香“墨齋”舊址;黃任為許甌香外甥,少時讀書其中,清雍正九年(1731年)從政歸后,仍住此處,予以重修。原占地面積815平方米(現僅存200多平方米)。正座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七柱。西側披榭朝南,矮屋三椽,庭前環植蘭蕙,花竹秀野,圖史縱橫,飲饌裙履間,具有雅人深致,因以“香草”額其齋,并以“香草”名其集;又因黃任酷好硯,嘗購得古硯十枚,深藏其中之“凍井山房”,故又稱“十硯齋”、“十硯軒”。嘉慶、道光間歸進士林軒開所有。同治元年(1862年)何履亨之父購得,何履卯、履亨兄弟居此二十余年,光緒九年(1883年)重修。1992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掛牌保護,具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詳細]
朱紫坊街區(朱紫坊建筑群)
  導游:位于市中心的南后街一帶,在安泰河邊、于山之麓,這塊面積為15.84公頃的區域是古代遺留下來的一塊街坊,共有三坊七巷,可貴的是這里至今還保持著舊貌,有很多尋常人家居住在這里。該街區形成于唐宋時期,據《榕城景物考》記載:“唐天復初,為羅城南關,人煙繡錯,舟楫云排,兩岸酒市歌樓,蕭管從柳蔭榕葉0。”足見當時的繁榮景象。宋代時這里修筑了城墻,街區被包入城中。街區的空間格局,一街水巷,河水蕩漾,古榕蒼髯,巷坊交錯,古舊老屋,曲線山墻,門罩排堵,極富地方特色。朱紫坊街區在歷史上是個學院林立、學子云集的地方,到了清末,街區已有三個孔廟、二個縣衙、一個府學院署,形成“路逢十客九青衿(讀書人)”的狀況。而街區中的坊巷名稱都頗具儒雅之風,它們分別是:光祿坊、文儒坊、衣錦坊、黃巷、吉庇巷、郎官巷、安民巷、宮……[詳細]
福州法海寺
  現存的法海寺位于于山北麓羅山,座南朝北,沿中軸線主要建筑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等。山門磚砌門樓,為近年建。首進天王殿,面闊三間,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單檐懸山頂。左右各帶一附樓,為過街樓通道。殿前為停車場。二進為正殿大雄寶殿,面闊三間,石柱上接木抬梁屋架,單檐歇山頂。左右各帶一單間附殿,左右抄手游廊。庭院滿鋪石板,陳列盆栽花木。法海寺創建于五代后晉開運二年(西元945年),初名興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間(西元1008-1016)改名法海寺。政和七年(西元1117)改作道觀神霄宮,南宋建炎元年(西元1127年)又恢復為法海寺。明嘉靖初(西元1522年)被豪強占為私人別墅,萬歷二十七年(西元1549年)僧悟空又恢復原寺。……[詳細]
冶山摩崖石刻
  泉山摩崖題刻,也稱冶山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鼓東街道中山路冶山(泉山)。泉山,又名冶山、將軍山,史載為閩越王無諸(越王勾踐的后裔)的都城所在。摩崖石刻刻于清到民國。冶山頂有“越壑橋”、“望京山”等景名題刻,皆陳衍書;另有黎元洪書“洛社遺風”、“楊樹莊書”、“劍膽琴心”等刻石。山上“山陰亭”題刻,旁署“唐刺史裴次元建,昆陵劉溥修,侯官張國治書,閩侯歐陽英重修”。還有“唐裴刺史球場故址”、“一曲”至“九曲”等石刻共50處。另有“冶山古跡”題刻鐫刻在冶山西側護坡墻上四塊0.60米見方的花崗石上,楷書,橫刻,為清代福州郡守何如蓮書。保護范圍:冶山全山。2018年,冶山摩崖石刻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福州清真寺
  繁華的福州八一七路上,一棟綠色的建筑很打眼,雖說它已是危房,房前有座市保碑。穿過危房,殿外廡廊豎有明代石碑兩方,其一為明永樂五年(14O7年)《敕諭》碑,為保護伊斯蘭教的圣諭;其二為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建清真寺記》。《重建清真寺記》碑記載,該寺初創于唐貞觀二年(628),但已無據可考。另有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乾隆二十二年(1757)、嘉慶十七年(1812)、道光二十三年(1843)福州穆斯林集資重修寺時所立的碑。大殿四面環繞長廊,殿中部原為一座面闊5間、進深4間的中殿,后改建成一座穿堂式中殿,形成了工字形大殿平面。匾額題“顯揚圣教”,時間為民國十年。大門緊閉。圍著房子走一圈,頹廢程度一目了然。福州清真寺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大殿面積約400平方米。建筑整體坐西向東,門前左……[詳細]
朱紫坊薩氏民居
  朱紫坊薩氏民居位于鼓樓區朱紫坊22號。系薩氏祖居,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坐南朝北,面臨河沿,前后五進,通寬21.5米,縱深97米,占地面積2080平方米。門前兩側有高聳馬頭墻,門頭房為木結構,明間開六扇門。第一進前有天井,由大石條鋪成,三面環廊。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左右次間皆用楠木門扇,隔扇、窗扇精雕細刻,斗拱、駝峰各種圖案,保存完好。東側走廊有小門通花廳。花廳前有假山、魚池、亭臺樓閣;花廳后有10扇楠木精制屏風,刻有108種圖案。二進、三進均為七柱三間排,雙坡頂,天井兩旁有披榭。四進、五進轉為坐西朝東。四進為三間排雙層藏書樓;五進面闊三間,進深七柱,有書房、書齋。……[詳細]
烏石山教案舊址
  烏石山,樹木掩蓋、大門緊鎖的彌陀寺,只有市保碑還在為我們講述著那段歷史。清光緒初年發生的福州烏石山教案是福州人民長期反洋教斗爭的結果,也是近代中西方文化沖突的典型例子。共歷時三年多,影響較大,是近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組成部分。教案產生的原因是由于傳教士恃強妄為,這點連英方官員也確認不諱。福州人民對不平等條約保護下的傳教士的不法行徑深懷憤慨,因而用“風水”等傳統觀念予以反擊。這不單純是中西文化之爭,實質上是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利用宗教從事侵賂的斗爭。在喪權辱國清朝統治政策下,具有愛國思想的福建巡撫丁日昌雖對洋人傳教作出種種讓步,但還能據理力爭,使洋人在烏石山建立傳教據點的企圖無法得逞;因而仍受到福州人民的稱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日韩 | 亚洲中文字幕欧美岛国 | 日本在线三级播放 | 日本又黄又潮娇喘视频免费 | 熟女中文字幕乱码视频 | 亚洲激情在线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