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滁州市旅游

滁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瑯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瑯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醉翁亭、豐樂亭及瑯琊寺現存有400多方(處)摩崖石刻及碑刻,其中唐代摩崖石刻7處,其余均為宋代和明代所刻。唐代7塊摩崖石刻,其中3塊是五言詩,4塊題刻。唐代摩崖石刻在江淮地區不可多見。宋、明、清較為珍貴的摩崖石刻有宋辛棄疾的《游瑯琊山》、丁介延的《重游瑯琊山》、燕度的《同游瑯琊》、鄭東的《秋日游瑯琊》、王宸的《來游》、王奧的《游記》、杜符卿的《游瑯琊開化寺》、《游瑯琊山謁》、燕南公弼的《丙寅來游》;明代有肖崇業的《秋游瑯琊諸勝》、郝良臣的《再游瑯琊寺》、邵富的《重修“重熙洞”》、衛鶴的《游瑯琊詩》、殷從儉的《憩飲三友亭》、黃延用的《“樂歲豐”詩》、江左殷的《登瑯琊游》、王子恒的《“瑯琊山”詩》、劉秉仁的《游瑯琊頌梅詩》。清代巨型摩崖石刻有《南無釋迦牟尼佛》、《佛》、《南無……[詳細]
22、鐘離城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離城遺址
  鐘離城遺址位于鳳陽縣臨淮鎮東1.5公里處鳳陽至明光公路北的望城崗上。是安徽省現存最完整的春秋古城遺址,為春秋鐘離子國故城遺址,后為吳、楚兵爭之地。該城南接丘陵、北憑淮河、左依濠水、右拂花園湖支流。公元前538年,楚箴尹宜咎筑此城。秦建縣、晉置郡于此,隋移治至城西稱濠州,即今臨淮關,該城廢圮。史書載,周代在此設方國鐘離子國,并筑鐘離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鐘離,鐘離為楚屬邑。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吳、鐘離邊邑兒童爭桑,致兩家相攻,互有死傷,吳王發兵攻楚,鐘離城又被吳王奪去。越王勾踐滅吳后,鐘離城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滅越,鐘離城又屬楚。秦統一中國后,鐘離城屬九江郡,秦漢時均在此設郡縣。至唐代武德年間移至城西今臨淮鎮,故城遂廢。鐘離城自建至棄,沿用時間長……[詳細]
明中都皇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明中都皇城,又稱明中都紫禁城、明中都皇故城、鳳陽明故宮、鳳陽紫禁城等。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詔以家鄉臨濠府(洪武七年更名鳳陽府,今安徽省鳳陽縣)為中都。集全國名材和百工技藝、軍士、民夫、罪犯等,近百萬人,經過六年的營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勞費”為由罷建。然而此時,一座宏偉豪華的都城已經屹立在鳳陽大地之上。中都皇城是最里面的一道城,周長3.68公里,平面近方形,規模較北京故宮大一萬平方米。城墻“高三丈九尺五寸,女墻高五尺九寸五分,共高四丈五尺四寸五分”。每邊城墻開一門,南曰午門、北曰玄武、東曰東華、西曰西華;食侵舛莱墙,周長7.85公里,平面呈長方形,“磚石修壘,高二丈”。每邊城墻亦開一門,南曰承天、北曰北安、東曰東安、西曰西安。兩城的東、西華門和東、西安門,位置皆……[詳細]
皖東烈士陵園
  皖東烈士陵園原名半塔烈士陵園,隸屬于安徽省來安縣民政局。半塔烈士陵園2009年10月應安徽省民政廳提議,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皖東烈士陵園,歷史上著名的半塔保衛戰就發生在這里。皖東烈士陵園是為了紀念在半塔保衛戰中和抗日戰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所建。陵園位于安徽省來安縣城東北30公里半塔鎮,地處安徽省和江蘇省的交界。陵園坐落在半塔鎮西北部,抗日戰爭的主戰場頭道光山上,全園占地面積260畝。皖東烈士陵園始建于1944年3月,后因新四軍北撤而中止,1958年續建后對外開放。陵園1999年被安徽省政府批準為“安徽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安徽省軍區命名為“國防教育基地”,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先后又被安徽省委宣傳部,安徽省軍區推薦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詳細]
侯家寨遺址
  定遠縣七里塘鄉侯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發掘時間:1986年9月。發掘工作單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基本情況簡介:侯家寨遺址位于定遠縣七里塘鄉北3公里,四家劉村袁莊組后,為單一的新石器時代臺形遺址,面積3萬余平方米,1977年春發現,1985年5月進行過試掘,歷史書有記載。迄今已發掘375平方米,文化堆積可分為四個自然層次,計早、晚一、中一龜其兩期。出土較完整陶器、骨器、石器300多件,并收集了大量的骨骼標本。還發現了居住硬面和灰坑等遺跡。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粗紅揭色陶、紅陶為主、手制,素面,有少量的堆紋、劃紋、刺點紋、指紋等。器形有鼎、簽,缽、豆、壺、支座、盂形器、顫、勺、-、器蓋、陶塑、彈丸等,重要的是紅色彩繪陶器的使用及圈足缽底部發現刻劃紋等符號。彩繪內外彩都有,以外彩為主,一般是在器物的……[詳細]
26、會峰閣
會峰閣
  介 紹 瑯琊山風景區內最高的建筑物,于1988年建筑在南天門的明代建筑會峰亭的殘基上。 從四面觀看會峰閣,高低形狀各不相同。從東面觀看,它有三層;從南面觀看,它有四層;從西面觀看,它有五層。高度24米。 會峰閣每層是六面八角,都采用古典建筑的飛檐翹角式樣,閣頂用黃色琉璃瓦覆蓋,雕梁畫柱,古樸大方。閣上24個鈴角,都裝有銅鈴,山風拂處,金聲四起,悅目賞心,聞聲如入仙境。 晴朗天氣,登上會峰閣,極目遠望,天高地闊,心曠神怡。這里陽光各煦,山色蒼茫,群山逶迤,匍匐腳下,給人以“一覽從山小”之感。眾山列隊,一收眼底。這里象一座檢閱臺,檢閱千山爭秀,萬峰蒼郁。安徽滁州市……[詳細]
濮家墩遺址
  濮家墩遺址,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大王鄉林樓村濮家莊。為一臺形地。南北長65米,東西55米,高8.3米。文化層厚5.1米,海拔25.4米。為新石器時期遺址。1985年5至10月間,安徽省地市文化部門三次勘查,確定為濮家墩遺址為新石器時期遺址。1985年12月,被公布為滁州市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濮家墩墩東有條已成為耕地的大川,長約15公里。墩面向南微傾,與地面約成30°度夾角。墩身西北部有90°斷面,可見五至七層不等的文化積壓層。采獲石器5件,其中狩獵工具長方形、梯形的石石奔、不規則圓形、有棱刃較利的砍砸石,通體圓滑,中有圓孔,輪徑3.3厘米的陶紡輪,體光滑,一端尖長10.6厘米動物角制成的骨錐,以及鹿角(其中尚有一件輕度角化石)、獸牙、貝殼等。還有陶片70余件,均為殘片(其中有鼎足、鬲足、鬲檔、……[詳細]
袁家灣老街
  袁家灣老街全長1500米,自積玉橋起經仙鶴樓至紅欄橋止。其中積玉橋至仙鶴樓一段,又稱“半邊河街”。臨河之上砌以玉石欄桿,街呈半邊,既是一趣,亦是一景。老街上的建筑雖然盡現歷史滄桑,但市肆依舊。漫步老街,吆喝聲、打鐵聲、彈棉花的弓弦聲不絕于耳,恍如時光倒回,走進了明清時代的江南小鎮。臨街的商鋪,買賣的幾乎都是自產自銷的傳統手工藝品,見不到為游客設置的禮品店和旅館。在這些鋪面的背后,曾經有過輝煌的薖園、東園、襟襄樓等古建筑,仍然寵辱不驚地生存著,不緊不慢地與世俗生活牽手著……古老的街道、破落的建筑以及保持至今的傳統生活方式……每一個到過老街的人,都會得到這樣的感受:原汁原味。這或許就是袁家灣老街越來越吸引游客的魅力。景區地址:全椒縣城內交通線路:從全椒火車站乘3路車到千家惠站臺下,步行1公里到達……[詳細]
29、中九華寺
中九華寺
  中九華寺在今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內。清《定遠縣志》載:“中九華寺,位于定遠縣城西北六十里的五峰山麓,霸王別姬處!敝芯湃A寺,又名五峰禪院,系南北朝時宗本僧修建。因毀于兵燹,宋時重建。明朝詩人王哀登中九華寺時題詩一首:“偶經棲佛地,碧草冷云峰,梵宇清塵慮,龍宮起拜容,拈花初見月,隔水忽聞鐘。獨坐山房靜,潛風度竹松!薄‖F中九華勝地有一高2.4米,寬0.8米的青石碑。據考察,中九華寺,是陰陵古城周圍諸多廟群中規模最大、風景最美的一座古剎。寺前有“靈潤殿”,寺后有“霸王寨”,與霸王寨隔水相望的有“虞姬祠”,相傳當年項羽垓下敗逃,渡淮后駐于此。寺左側有水月庵,山腰有明泉、楚泉、漢泉、珍珠泉。泉溪突突,清澈見底,大旱不涸![詳細]
30、尿布灘遺址
尿布灘遺址
  尿布灘遺址,位于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趙府村朱郢東邊的東風湖南岸。面積約5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2米左右,文化內涵豐富。相傳朱元璋于明光市趙府孕龍基出生之后,朱家于孕龍基北二里左右,珠墩處搭建窩棚暫居。其母陳氏因此常在灘上晾曬尿布,故此得名“尿布灘”,并一直沿襲至今。1985年5月,在實地勘查中,采集標本20多件,主要有夾沙陶鬲足三件,足高分別為8.5厘米、8.2厘米、7厘米;泥質陶鬲足1件,灰陶盆、罐等器物的口沿和底部殘片。紋飾主要有細繩紋、凸方格紋、弦紋、席紋等等。另發現通體呈扁平形狀石鏟殘件1件,中有圓孔,長6厘米,寬5.8厘米,石鏟磨制光滑精細,兩面均有圓圈狀斑點。另外發現燒黑獸骨1件,陶紡輪1件及大面積紅燒土。該遺址未經正式挖掘,面貌基本保存完整。根據采集標本判斷,定為商代遺址。據《……[詳細]
31、國光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光樓
  國光樓始建于明代隆慶六年(1572年),原名尊經閣,清代康熙年間改稱奎光樓,民國元年改今名至今。國光樓系磚石壘成,高14米,樓身三層,筒瓦頂蓋,重檐翹角。樓座中有東西走向的券門一道,券門上有“奎光”勒石一方,為清康熙四年(1665年)重修時所嵌。國光樓因處于“面山臨河,最為形勝”之地,十分宏偉。有學者贊曰:巍峨雄奇,極為壯觀。望者心竦,登者神游,占盡古城全椒0。景區地址:全椒縣城內襄河北岸交通線路:從全椒火車站乘3路車到千家惠站臺下,步行1.5公里到達景區;自駕車從合寧高速全椒出入口下,往縣城方向行駛2.5公里到達。……[詳細]
32、泊崗遺址
泊崗遺址
  泊崗遺址位于泊崗鄉境內,是新石器早期遺址,面積約為20000余平方米。1953年在泊崗引河工程中,發掘出古代各個不同時期的文物378件。有陶、瓷、銅、鐵、石、玉等多種質地,還有商代銅器、爵、觚、斝,罍漢代的陶壺、鼎、鈁,宋代的瓷碗、銅鏡。此外,還發現二千多年前完整石斧兩件。泊崗鄉安徽銀杏第一鄉,F有銀杏種植面積1.1萬畝,2170萬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大樹1棵,50年以上的大樹160余棵,直徑為15公分以上的2萬棵,采葉圃7000畝,年產鮮葉3000噸,全鄉銀杏鮮葉產量每年可達7000噸。每年樹苗、樹葉、果實和加工產品銷售金額達1000余萬元![詳細]
33、招信寺
招信寺
  招信寺位于安徽省明光市女山湖鎮老街,始建于宋代,后經歷代風云變化而隨之興衰。于2002年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和市宗教局的精心指導以及各位法師、居士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別是覺慧法師老驥伏櫪、募化苦行,使過去殘破不堪的招信寺得以恢復重建,香火興旺,目前正在興建的大雄寶殿,坐落在招信寺內,總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計劃投入資金一百多萬元。殿進深十三米,長十六米,三開間為半坡歇山式,前置重檐抱廈,灰瓦蓋頂,氣勢恢宏,進入女山湖鎮首先映入眼簾。信眾、游人可在此拜佛祈福,亦可遠眺皖東明珠女山湖的湖光滟影,是女山湖不可多得的又一圣景。……[詳細]
浮山堰遺址
  浮山堰遺址,位于安徽明光市柳巷鎮浮山村北,現存的部分在淮河的河床上。清光緒《泗虹合志》記載:梁天監十一年(514),梁武帝在淮河上修筑長達4.5公里的浮山堰,以抗拒北魏入侵,灌壽陽《梁書》記載:浮山堰工程浩大,動用20萬人,歷時兩年。堰長9里,下闊一百四十丈,上廣四十五丈,高二十丈,深十九丈五尺。遺址現存長約300米,黃土夯筑,寬15-50米,高約4米左右,出土銅箭頭、鐵劍等。堰的剖面是夯土層,現殘存的部分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浮山堰遺址對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戰爭和軍事設施等都有重要的意義![詳細]
滁州無梁殿
  無梁殿原名玉皇閣,為道教場所,明代重建,是瑯琊寺現存最古老的建筑,由于整個殿宇全用磚石砌成,無一根木梁,沒有飛檐、也無斗拱,里面是類似西方教堂的拱形門,故俗呼為“無梁殿”。無梁殿,殿高三丈二尺八寸,深二丈四尺,灰磚拱形壘成,四角為四條栩栩如生的巨龍瓷瓦飾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正殿正中塑有玉皇大帝,托塔天王和太白金星像。無梁殿建造年代久遠,結構堅固,氣勢雄偉,在中國建筑史上堪稱一絕。2019年10月7日,滁州無梁殿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精品高潮 | 日韩中文字幕图片 |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性爱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国产精品 | 日本青青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2020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