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天水市旅游

天水市文物古跡介紹

21、西番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番寺
  西番寺位于今隴城鎮西南1公里盤龍山之西番坪,相傳始建于戰國時期,早建廟宇曰無憂。無憂之意,一說是秦始皇誅阿育王后,戰亂悉平,再無后顧之憂。另一說是誅阿育王后,觀盤龍山麓有出帝王跡象,奏請始皇在此山頭積麥崖處鑿一處地藏王洞,以破其穴,曰無憂,后曰無憂寺,今名西番寺。唐太宗貞觀年間,佛教大興,西番寺有牌曰“貞觀三年尉遲恭敬德督建。”經過多次的維修和擴建,廟宇壯觀,樓臺錯落有致,風景幽雅。第一個臺地是小巧玲瓏的土地廟、魁星廟和拋物線形建筑的磨針洞。第二臺地,右邊是靈官殿,左邊是戲樓、劇場和僧房。第三臺地是寺廟的重點建筑,有山門和鐘樓,院內正中長一棵形如巨傘的盤龍槐,右邊是子孫宮、考察殿,左邊是藥王殿、壽星殿和彌勒佛殿,中間就是無量大殿。再上就是在積麥崖掘開的地藏王洞,洞頂懸“貞觀三年尉遲恭敬德督建……[詳細]
22、田家寺
田家寺
  田家寺位于清水河下游的蓮花鎮,建于隋朝開皇八年(588年)以前。這座佛寺為何名曰“田家寺”,這里有一段奇妙的傳說。某年陜西的麥子熟了,蓮花鎮有一位姓田的麥客子去陜西趕麥場,麥子快要割完即將回家的時候,晚上這位田麥客住在岐山與鳳翔交界處的紫金山佛寺里,夜間田麥客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菩薩對他說:“我要到你們蓮花鎮那里去……”天一亮,這位麥客就按夢中所托找到了菩薩大殿,一看大殿佛像滿座,一會兒,有一尊菩薩像搖動了三下,田麥客認定這就是托夢要去蓮花鎮的那位菩薩了。于是,田麥客就按夢中所托之法偷偷地背著檀香木菩薩像往回家的路上跑,看護佛寺的人發現有人偷走了菩薩像,料定是甘肅省麥客所為,就急忙吆喊村里人手拿鐵叉等工具向西北方向追趕,眼看著就要追上了,突然天降雷雨,田麥客跑的前方曬著太陽,身后面卻下起了雷……[詳細]
天水永慶寺
  永慶寺又稱佛窯,在神龍山北不遠永慶村王家碾北山南麓。據寺內保存光緒建元(1875)年木刻《重修永慶寺碑記》載,續建于乾隆壬午(1762)年的佛窯,其歷史可謂遠矣。神龍山永慶寺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神龍山位于天水街子鄉(現撤銷,其北歸甘泉,其南并麥積,老鄉戲稱“二失街亭”)永慶村東南,因傳遠古神農氏采藥嘗百草曾到過此地,故而得名。似金字塔般的山型拔地而起,獨立群峰。由于相對于諸峰此山較高,是日我們一行人登上山顛,“東柯好崖谷,不與眾峰同”的詩境尤感真切。舉目南望,自西向東,麥積秀山,仙人雄崖,石門峻嶺及疊翠群峰,渺如煙海,勝似仙山。轉身向北,近觀街子古鎮,東柯水環流,八股槐奇巍,不由人追憶詩圣行蹤,低吟子美遺韻;極目遠望,隴山連綿,渭水東去,甚至莽莽萬重山中的古城秦州也映入視線之中。神農山,你純粹……[詳細]
甘谷文廟
  文廟位于縣城南街,始建于元代至元丁亥年,西域人魯克得禮任縣令,得議集資修建文廟,戊子年春動工,已丑年冬落成。明代弘治年間,知縣周書又遷到城北,明嘉靖末年,縣令王調元又遷到東街,萬歷辛卯,縣令封嘉誥又遷到渭北山麓,天啟丁卯年縣令趙守成又遷到城外面還建有名官祠、鄉賢祠、忠孝祠。此處有有戟門、泮池,欞星門、義路、禮門等附屬建筑。戟門是指宮門,文廟又是學宮,泮池則是學宮前的水池,狀為半朋形。所謂欞星(天田星)、宋代仁崇天圣六年,在效外筑臺祭天,置靈星門,后來移用到孔廟,意思是似尊天之禮尊孔。義路、禮門、是欞。據《孟子•萬》尖義、路也;禮、門也。維君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指正義之路,禮儀之門。”文廟祭孔為歷代縣內祭祀最為隆重的場面。據鞏建豐撰《伏羌縣志》記載:“至圣先量孔子以二、八月上丁日祭……[詳細]
大像山文昌閣
  大像山文昌閣縣內文昌閣有多處,但大像山文昌閣規模最大。沿大像山寺小道拾級慢步而止,約三百余步,即為文昌閣。文昌閣建筑面積為182.9平方米,總面積為260.9平方米。閣門前有石階二十四臺,門首有磚雕陽刻篆字“孝友門”三字,兩邊“閣凌碧字迎朝爽,門對朱山映晚霞”磚刻隸書楹聯,系清末民國初本縣名士宋延楨手筆.門右側立有虎皮照壁,南向,壁上嵌有今人魏學文(書名雨)隸書“落霞巖”三字,字體清秀柔和。文昌樓樓矗于院內,為重檐門柱六角亭式0,分上下兩層,磚木結構。上層檐下繪棟畫壁,其圖案富于寫實。下層檐前回廊壁間有書畫五幅。其中竹與蘭草為天水名字何曉峰所畫;別有本縣書法家武克雄草書:“山頭禪室掛僧衣,窗外無缺溪水鳥飛。黃昏半在下山路,卻聽泉聲戀翠微”。魏學文隸書《蘭亭序》;另一幅“喜鵲鬧梅”為禮縣文化館……[詳細]
水簾洞石窟
  水簾洞石窟位于天水市武山縣榆盤鎮鐘樓灣村的魯班峽中。現存千佛洞、水簾洞、拉梢寺、顯圣池四個部分,造像60余尊,壁畫1000多平方米。窟龕依天然洞穴或崖壁開龕造像或繪制壁畫。形制以尖楣圓拱、平頂和方形淺龕為主,造像以摩崖泥塑為主。拉梢寺又名大佛崖,現存窟龕23個。主要為摩崖懸塑造像、圓拱淺龕、平面方形平頂龕、塔龕、平面長方形斜頂窟。1號造像為主體,總高42.5米,寬43米,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巨像。佛結跏趺坐,禪定印,著圓領通肩袈裟,佛座由蓮花、臥獅、臥鹿、立象相間共七層浮雕組成。脅侍菩薩立于佛兩側,戴三瓣蓮式寶冠。北周其它造像有十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等。唐及五代壁畫有經變畫。宋龕有2、6、7號等,內容有一佛二菩薩、一坐佛,壁畫有說法圖、千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等。金代壁畫有兩方,均為菩……[詳細]
天水凈土寺
  天水凈土寺位于仙人崖后川。該寺群山環繞,蒼松滿谷,山風吹來,松濤陣鳴,人稱“凈土松濤”,為秦州十景之一。凈土寺1971年被全部拆除,一切碑跡額聯等,也不知失于何地。八十年代以來,凈土寺僧眾多方籌資進行恢復擴建,現已形成一進三禪院的宏大建筑群。近幾年,又新開發增建了羅漢堂、藏經閣、景門牌坊等建筑,更增其規模。其氣勢宏偉之景象,遠非昔日可比。近年該景點常有“佛光”出現,聲名遠播于海內外。曼殊寺,亦稱凈土寺,位于甘肅省天水市東南,與全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相鄰,同附近的仙人崖、石門、曲溪等自然景點共同組成聞名全國的風景名勝區。曼殊寺歷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來,先后以“寄骨寺”、“京都寺”、“凈土寺”而演更。歲月滄桑,數經變遷,至九十年代,五臺山大德高僧——海正法師于此地矢志建寺,歷經艱辛,緣……[詳細]
大像山石窟
  在甘谷縣境內,距縣城2.5公里處,有一座正看如旗,橫看似龍的山巒拔地而起,舊名文旗,現名大像山。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梁畫棟綠樹掩映。山中懸崖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大佛石窟開鑿確切年代無從稽考。據有關資料和出土文物考證,甘谷塑佛造像可遠溯北魏。甘肅省博物館石窟藝術專家曾對大佛詳細觀測認定,系盛唐文物。由此可見,甘谷大像山石窟始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規模完備,先后經歷了三百多年。大佛身高23.3米,腰闊10.4米,和顏善目,儀容莊重,頤面豐滿,雙耳垂肩,螺發肉髻,體魄雄偉,斜披袈裟,唇旁短須呈蝌蚪狀,結跏趺坐于蓮座之上,安詳而寧靜地迎接來往游客。大佛洞窟兩旁,依山就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現存二十二個窟龕,大都近正方形……[詳細]
29、女媧祠
女媧祠
  女媧祠的建造年代,目前可追溯到秦朝,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1986年,天水牧馬灘出土秦墓木板地圖,其中繪制葫蘆河的2號圖標有一亭形物。據學者考證,此亭形物當為女媧祠。胡纘宗在《秦安志》中也記載,女媧祠“建于漢以前”。北魏時期,酈道元撰《水經注》,首次指出了女媧祠的具體位置。其《渭水篇》云:“略陽川水又西北流入瓦亭水。瓦亭水又西南出顯親峽,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媧祠。庖羲之后有女媧焉,與神農為三皇矣。其水南流注瓦亭水”。略陽川水,即今清水河,自東向西流入瓦亭水(今葫蘆河)。顯親峽在今秦安縣葉堡鄉和安伏鄉之間,相傳伏羲女媧在此結婚,繁衍人類。自酈道元之后千余年間,女媧祠所經歷的滄桑變遷,史料乏載。到了明嘉靖年間胡纘宗修《秦安志》時,隴城北山有女媧廟故址,廟宇存而祭祀廢。“北山”,即……[詳細]
水簾洞石窟群
  介 紹 水簾洞為50米長,30米高,30米深的天然洞穴,雨季時洞口流水如垂簾玉珠,洞中有隋朝建造的四圣宮、觀音寺、老君閣等10幾個小殿。拉捎寺與水簾洞相對,建于北魏。在陡峭的山壁上雕有一尊釋迦牟尼坐像,兩側飾以菩薩、神獸等浮雕。 拉稍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達40余米的釋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為壁畫,現存部分極其珍貴。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風檐以蔽風雨,檐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風過處,叮當作響,它的整個造型留有小乘佛教的痕跡,在我國石窟藝術中實屬罕見。 千佛洞因壁畫千佛而得名。巖洞一側崖面上以木樁棧道分為壁畫和懸塑造像兩部分。洞內原有七窟,現殘存砂崖面雕像和壁畫,造像豐滿,神態……[詳細]
胡氏民居
  胡氏民居是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組布局嚴謹、用料精良,雕梁畫棟,曲徊幽靜的明代庭院建筑群。胡氏民居——明清古建筑、天水民俗博物館、古民居,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南宅子,位于天水市民主西路,屬胡氏民居古建筑群體的南半部分,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明代山西按察副使胡來縉的居所。整體建筑以甬道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是一組布局嚴謹,保護完整的明代庭院建筑。現已恢復其歷史風貌,成為西北地區極具特色的民俗博物館。北宅子與南宅子臨街相望,是胡氏民居古建筑的北半部分,為明代太常寺少卿胡忻的私宅。占地面積1550平方米,建筑面積1245平方米,是明清時期天水民居古建的典型代表和標志性建筑,也是我國西部地區明清古建的重要實例,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得天獨厚的人文資源和旅游潛力。……[詳細]
甘谷姜維墓
  姜維,字伯約,三國時天水冀城(今甘谷縣)人。是甘肅早期歷史上的著名人物。據《三國志•蜀書》、《劍閣縣續志》等有關史料記載:維少孤,隨母局,自幼博覽群書,酷愛孫武之學,有膽義,才智超人,心存漢室,志圖統一中原,原為魏中郎將,建興七年(227年)冬,蜀相諸葛亮取天水關時,維歸蜀,亮特器重之。建興12年(234年),亮病故,維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延熙19年春(256年)晉升漢大將軍。維繼亮志,竭忠盡力,欲恢復中原,再興漢室。維乃揮師隴西沓中(今文縣附近)屯田,次年魏伐蜀,漢中失守,姜維退守劍閣(今四川劍閣縣劍門關),魏將鐘會率十萬精兵強攻劍門,趔趄難進,向維投書勸降,維堅守不答,列陣守險。11月,魏將鄧艾出謀,勸蜀后主劉禪不戰而降,并召堅守劍門的姜維棄戈降魏。維偽降鐘會,伺機恢……[詳細]
拉稍寺石窟
  介 紹 位于天水市武山縣城東北約50公里處的鐘樓山中,又名大佛崖,是水簾洞石窟群所包括的顯圣池、拉捎寺、千佛洞、水簾洞、三清洞5處名勝景觀之一。山中曲徑幽林,百鳥爭鳴,空谷回應,與水簾洞隔山相對。《武山縣志》載,相傳鳩摩羅什運鬼斧神工,拉樹梢成山,因有此名。 北周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公元559年)秦州刺史尉遲迥初建,寺內保存了大量北周至元代的石窟藝術作品。在一塊巨大的崖壁上摩崖浮雕塑造一高達四十余米的釋加佛像,崖面三分之二曾為壁畫,現存部分極其珍貴。 陡峭的崖壁上有浮雕3尊,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旁有北周武成元年墨書題記。佛坐蓮臺上,鐫有獅、鹿、象3排,上層6獅,中層9鹿,下層9象,周圍諸多佛龕佇立著宋代小佛像。崖面上部向前凸出,又加筑風檐以蔽風雨,檐端雕刻飛云走獸,懸掛銅鈴,微……[詳細]
34、南廓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廓寺
  南廓寺廟殿隋唐時已初具規模,清光緒年間將原東禪林院改為杜少陵祠。南廓寺西牌坊門前有兩株千年古槐,圍達9.7米,樹高25米。南廓寺是以三座牌坊式的大門各為中軸線,組成東、中、西三個大院。中山門內有前后院,前院東、西看樓,后為鐘鼓樓,東西禪林院。現西院仍為“禪林院”,東為杜少陵祠,祠內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后院為三間兩進寬闊宏大的天王殿。院內有一株生長2300~2500年的三杈古柏,南向一枝黛色霜皮,干枯如柴,直插云霄,但頂端仍青春煥發,枝葉茂盛。西北向一枝已枯。北向一枝巧架于槐樹枝杈上,更神奇的是已劈開的枯干中寄生著一株胸圍108公分的黑蛋樹(樸樹),與老樹相依為命。交通可乘9路公共汽車在南國路下車然后步行上山。甘肅天水市……[詳細]
天水紀信祠
  紀信祠位于天水市秦城區民主東路。全稱漢忠烈紀將軍祠,又名天水城隍廟。始建于元,為成紀縣衙,明代撤衙,擴建為此,以紀念西漢名將紀信,清代和民國時期亦有擴建維修。原占地4960平方米,現僅存1700多平方米。建筑群最前面為一座四柱三樓木質牌坊,面闊三間,高10余米,單檐歇山頂。匾為于右任先生所題。1987年拓寬街道時,左移15米。牌坊后為磚墻門樓,中開朱紅大門,門楣圓拱形,木刻云龍。其后為通道,兩廂各建單坡長廊11間,在中部橫建一小木構架牌坊。二門內為一三合院,院北正中建有二層樓閣式重門。重門東西配有鐘鼓樓。其下為第三進通道門,兩側有東、西看樓,東看樓已被改建為辦公樓,西看樓尚存,為二層硬山頂廊樓。重門以內是建筑群的主體部分,由直廊、前后拜庭、大殿、寢宮組成。前拜庭為三間單檐懸山與拜庭之間有卷棚……[詳細]
秦安圓通寺
  圓通寺地處秦安縣中山鄉元豐村(張灣村)村西,為北朝古寺,寺院已形成大型的建筑群,寺院建筑與周圍景物渾然天成,為當地一景。寺內殿宇大氣磅礴,塑像莊嚴,器物精細考究,楹聯匾額金石碑銘眾多,且多出名家或佛界高僧之手,名人墨寶蔚為大觀。寺內遺存殘碑,上有“略陽郡”等刻字,為縣內僅存刻有“地名”的石塔,具有極高的文物考古價值。圓通地雖在中山鄉偏遠的村落,然而經常有天南地北的游客慕名參觀寶剎新貌、睹古寺遺風。圓通寺主體院落有三個,西院主體建筑為大佛閣,閣內有釋迦牟尼玉佛及迦葉阿難玉制造像,兩旁有十八羅漢銅像,釋迦玉佛后有千手觀音像。中院主體建筑為大雄寶殿;大殿左側為“觀音堂”、“送子觀音堂”、“準提寶殿”;大殿右側為“地藏殿”、“祖馨念佛堂”及寺管會辦公室,布局精巧特別。東院北邊設有廂房數厝,東邊為廚房……[詳細]
馮國瑞宅院
  馮國瑞宅院位于天水市秦州區共和巷33號,占地面積1040平方米,建筑面積823平方米。馮國瑞(1901年—1963年)字仲翔,隴上著名學者。宅院坐北朝南,由前后兩院組成,建筑平面呈矩形,土木結構。宅院的主廳、過廳、倒座排列在縱貫的中軸線上,以軸線對稱建有廂房并樂亭、耳房等。宅院主廳三開間,通長9.0米,進深8.1米。硬山頂式,頂覆灰筒板瓦。宅院內有大門、天井、照壁、垂花門、拱形磚門等。大門與二門之間設有一小天井,二門為拱形磚雕門,以竹節花飾組成,竹根、竹節是由青磚一端磨制而成。兩側的月拱門上,分別磚刻“誠實勤儉”,“孝慈友恭”的牌匾,意在教育后代子孫。前院過廳兩側的拱門各有一對楹聯,東面隸書“芝蘭玉樹生階砌,喬木臨風聽雨來”,橫批“隨遇而安”。表達了馮氏的文人氣質,處世之道。第二道門的拱門上……[詳細]
秦安興國寺
  興國寺座落在秦安縣城北街,是一組風格古樸的建筑群。《秦安縣志》記載:“興國寺創建于元至順三年(1332年)。該寺伽蘭殿所藏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胡多見撰書的木刻題記載:“秦邑城北有興國寺,……寺上有般若殿一座,雄鎮如盤,左有伽蘭殿,右有菩薩殿,環鋪如楔。中左有鐘樓,中右有鼓樓,對峙如柱。門前有金剛殿,門側有天王殿,護衛如隊。誠秦城一古跡,一奇觀也。”明胡纘宗撰《秦安縣志》被譽“興國梵宮”,列為秦安八景之一。興國寺的建筑多已圮毀,現存大門、鐘樓、天王殿和主建筑般若殿。般若殿面闊三間,長11.7米,進深兩間三椽,(前出副階一椽)寬八米。單檐歇山頂上布灰筒板瓦,正脊兩看面浮雕行龍和牡丹紋飾。兩端置龍吻,二龍怒目卷尾,張口吞脊,姿態威猛。中央置琉璃獸面米珠,兩側按等距設走獸。垂脊和戧脊上飾蹲獸……[詳細]
39、迎恩堡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恩堡
  迎恩堡位于西川鎮神明川白鶴山上,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神明川是原福建道監察御史、“隴上鐵漢”安維峻的出生地。他于光緒二十五年釋放回家后,組織并帶領村民于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在原堡子基礎上重修了迎恩堡,使其更加堅固完整,以防匪患。迎恩堡有三道堡門,即入堡洞有一道門,進入正堡有一道門,堡的退口外還設有一道門。占地面積約8畝,堡內打有一口井,名叫“爺廟井”,因堡底有一關帝廟,故名。堡的四周分布著均勻的炮眼,并有女兒墻,堡墻高約6.6米,寬約2米。墻頭上人可以自由行走。堡內還建有供全村人居住的房屋,堡子的退口處又叫“板頭兒”,下面是懸崖,如若堡子攻破,可在“板頭兒”處架一木板,供人從堡墻退下時逃跑,退至山上,人盡板取,敵人難以通過。1975年,迎恩堡女兒墻被拆毀,現在堡墻、堡洞……[詳細]
40、交龍寺
交龍寺
  交龍寺交龍靈山是近年來按古交龍寺遺址新開發的旅游景點,位于天水市北道區麥積鄉賈河村,村之左右溪水交匯合流西去,二水交流之間,山崗突起,婉蜒南伸,上連秦嶺之巔,下伸二水之交,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水嶺,此處山勢林立,渾圓蒼潤,群山環繞,萬山來朝,山脈起伏有致,婉如群龍戲海,山山相連。峰峰相地,身處交龍靈山,頓感靈氣拂身,逍遙自在,心曠境雅,如臨真空,妙不可言。交龍寺的建筑布局按后天演化而排布,是八卦亭太極之象;三皇殿標人文始祖立根治世之本源;三教堂倡三教圣人教化世人之偉業;老君殿宣道教始祖老子清靜無為;大佛殿佛光普照,慈悲世人之燈塔;大成殿示孔子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和萬民仰止的高尚;觀音殿展菩薩普渡世人,救苦救難的慈悲精神;鎮江王殿昭鎮江王舍身為民的光輝業績;“三母堂”溶天、地、人三盤始母創業……[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欧美日韩中国v在线 | 亚洲欧美一区在线 | 亚洲线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二页 | 久久国产香肠视频限制免费 | 亚洲免费国产综合网免费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