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無錫市旅游

無錫市文物古跡介紹

錢松喦故居
  錢松喦故居,位于楊巷鎮黃家村。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錢松喦(1899-1985),宜興楊巷鎮人,筆名芑廬主人。我國著名國畫家,擅長山水畫,且工詩善書,常詩畫一體。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并赴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展出,受到國內外行家的好評。出版過作品專集多種,并有美術理論著作《硯邊點滴》傳世。錢松喦世居楊巷鎮湖墅村(今黃家村),出生于七代秀才的書香門第。祖上宅第較宏偉,清咸豐年間遭兵燹,現存建筑系其祖父在原址重建。錢松喦故居建于清末,建筑面南坐北(南偏西22°),共一進,為二層0-式建筑,第二層較矮,南北各有三個墻門。原建筑面闊八間,其東面兩間為原錢松喦居住的房屋,已經被拆。通面闊六間19.70米,進深七架8.30米,建筑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詳細]
162、東倉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倉橋
  東倉橋,位于宜城街道東風巷(舊稱“東域里”),橫跨于舊城河上,1985年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倉橋始建于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由縣尉趙汝邁發起興建。明代重建,清咸豐年間重修,抗日戰爭期間又遭日寇破壞,抗戰勝利后才修復。1997年宜興市人民政府又對橋面、護攔等進行了整修。東倉橋系單孔石拱橋,主體建筑仍為明代風格,由花崗石、青石混合構筑,橋長30米,頂寬3.60米,堍寬4.70米,橋欄高0.75米。東西向(南偏西28°)。凈跨8.30米,矢高5.50米。南坡臺階28級,北坡34級,其中12級臺階在1997年舊城改造中被拆除,現改為水泥臺階。坡度16°。橋南堍與東風巷明清老街相連。……[詳細]
黃龍山紫砂泥礦井
  黃龍山紫砂泥礦井位于丁蜀鎮黃龍山,共有大水潭、臺西井、五號井三口井。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龍山紫砂泥礦井-大水潭,位于丁蜀鎮中心廣場。大水潭馬路北面山地剖面,可見紫砂礦巖石的脈絡。大水潭據說為明代泥料礦,挖掉后便留下的水潭。面積約6503平方米。黃龍山紫砂泥礦井-臺西井,位于宜興市丁蜀鎮白宕社區。臺西井,井口朝北,坑道內寬2.30米,高2.20米。其西面為挖泥料后形成的水潭。黃龍山紫砂泥礦井-五號井,位于宜興市丁蜀鎮白宕社區,臺西井東50米。五號井建于1979年,井口朝東(東偏北15°)。有兩個井口,一為走人,一為走料。現存軌道寬0.66米。……[詳細]
164、桐梓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桐梓橋
  桐梓橋,位于宜興市楊巷鎮壩塘村桐梓自然村(新芳東,東洲電纜對面的小路走到底)。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桐梓橋建于清康熙年間,單孔石拱橋,東西向(西偏北25°),青石質地。橋總長14.50米,橋面長1.25米,中寬2.96米,坡度15度。枕石長3.15米,寬0.23米,厚0.18米,間距2.75米,東堍寬3.60米。凈跨4.30米,矢高3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3.60米。券石厚0.18米,花券厚0.12米。橋銘:桐梓橋。橋銘石長1.25米,寬0.48米,厚0.22米。橋東側有重建桐梓橋碑。長1.60米,寬0.715米,厚0.31米。碑名:“重建桐梓僑碑記”,內容有:“……康熙三十八年重建……”落款:“道光七年孟夏初吉”。……[詳細]
無錫斗山禪寺
  斗山禪寺原是千年古剎,是無錫地區第二大禪寺,規模僅次于馬山祥符禪寺位于錫北八士鎮境內,原寺廟文革時被毀,于1998年重建,新寺廟按佛教傳統造型,建筑雄偉壯嚴,佛像齊全。斗山禪寺歷史悠久,相傳西漢時期,斗山就建有“三青寺”,公元十五年新建了斗山寺,一八六一年斗山寺毀于戰火后,建造了“玉皇殿”,法不孤起,遇緣則興。感應道交,不可思議。就在斗山寺百廢待興,無依無靠之時,一九九七年秋,上法下海法師應邀來到斗山,慈愛眾生之大悲心自然流露,發大誓愿,作獅子吼,依然接受了斗山寺。從此,開始了常人無法想象的創建道場之艱難歷程。斗山重建廟宇,命名為斗山寺。交通指南景區地址: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園陵路乘車線路:無錫市內乘738路公交在翠竹路站下車可達。……[詳細]
166、官林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官林橋
  官林橋,位于宜興市官林鎮官新街。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官林橋又名“孫家橋”,建于清光緒四年(1878),單孔石拱橋,東西向,東西各有臺階23級,花崗石砌筑。橋通長25.40米,橋面長3.07米,中寬3.75米,堍寬4.40米。橋孔凈跨8米,矢高5.50米。西坡長11.30米,下堍枕石長5.05米;西平堍長2.15米,堍寬5米。中間枕石間距4.65米,兩側枕石間距9.25米。枕石寬0.50米,厚0.40米。橋欄桿寬厚為0.48×0.48米。橋銘:重建官林橋光緒甲辰。橋欄兩端各有臥獅一對。橋孔兩側均刻有陽文楷書橋聯,南側為:“肇跡溯東吳千秋鞏固,安瀾通北氵鬲百瀆迥環”。北側為:“絡繹舟車□□□古跡,紛紜冠蓋記題栓豪情”。……[詳細]
167、陸氏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陸氏宅
  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陸氏宅(陸定一祖居)位于無錫西漳陸巷,是無產階級革命家陸定一出生的地方。老宅自2006年修復后開放至今,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文物,老宅有待全面提升。據悉,陸氏宅修繕養護專家論證會于近日召開,老宅修繕養護正式啟動。提起陸定一故居,無錫人多會想到位于西河頭縣前西街的那組清末民初建筑。在無錫西漳,也有一處陸定一故居,在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上顯示為“陸氏宅(陸定一祖居)”。1906年,陸定一在此出生并度過了幼年時代。陸氏宅位于惠山區堰橋街道天一社區老陸巷4號,坐北朝南,白墻黑瓦,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建筑。老宅始建于清乾隆年間,歲月更迭中有所損毀、改建。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68、洋溪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洋溪橋
  洋溪橋,位于宜興市周鐵鎮洋溪村中。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洋溪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春正月,單孔石拱橋,南北向(南偏西20°),花崗石質地。橋通長12.20米,橋面長1.97米,寬2.58米。南坡長4.65米,堍寬2.90米,坡度16°,臺階7級。北坡長4.70米,堍寬2.90米,坡度14°,臺階7級,趟石寬0.40米。南側枕石長2.90米,寬0.25米;北側枕石長3.10米,寬0.35米。枕石內間距4.20米,外間距4.90米。凈跨4米,矢高2.7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3.20米。券石厚0.20米,花券厚0.10米。橋銘:重建洋溪橋,道光十五年春正月。橋銘石長1.97米,寬0.47米,厚0.20米。……[詳細]
169、張澤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澤橋
  張澤橋,在宜興市大浦鎮張澤老街,1983年6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入第六批宜興古橋梁)。據《宜興縣志》記載,春秋時,范蠡鑿蠡河,在此建木橋。現存石橋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民國23年(1934)重修,近年又多次對拱券進行修繕。張澤橋為三孔石拱橋,東西向,兩側各有石階37級。橋面石階、券石等為花崗石質,其余用青石疊砌。南北橋欄各為13根荷花望柱和12塊條形欄板組成。橋長45.95米,中寬4.70米,堍寬5.68米。橋中孔凈跨9.55米,矢高5.10米。次孔凈跨6.30米,矢高3.50米。橋西堍有清光緒三十一年和民國二十三年修橋碑記各一塊。……[詳細]
永泰絲廠舊址
  永泰絲廠舊址位于無錫市南長區南長街364號。永泰絲廠原在上海七浦路,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由薛南溟、周舜卿合資創辦,后由薛氏獨資經營。1926年5月,永泰絲廠遷至無錫大公橋堍,為無錫絲業諸廠之首。所產“金雙鹿”絲曾獲美國紐約萬國博覽會金象獎。新中國成立后,由公私合營再改為地方國營無錫絲織二廠。現存老廠繭庫、辦公樓各一幢,均在后廠門附近。繭庫面闊七間,高兩層,紅磚清水墻。辦公樓面闊五間,高兩層一閣,磚混結構,磨礬石地坪,木樓梯,系薛南溟、薛壽萱父子及高級職員辦公所用。是見證無錫近代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重要建筑之一。2003年與“薛南溟舊宅”同時公布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5日,永泰絲廠舊址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71、畫溪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畫溪橋
  畫溪橋,在宜興市丁蜀鎮湯渡村,寧杭公路西側,1985年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畫溪橋原為木橋,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易木為石,建成石拱橋,道光、咸豐、同治年間均有修建。歷史上,畫溪橋沿河風景秀麗,兩邊岸上栽滿朱藤花樹(紫藤),每當春暖花開,水光花影,交相輝映,被稱為“畫溪花浪”,為宜興古十景之一。畫溪橋系三孔石拱橋,南北向,由青石、花崗石混砌而成,全長34.94米,中寬4米,堍寬5.15米。中孔凈跨8.55米,矢高4.75米;次孔凈跨4.50米,矢高2.45米。橋中孔兩側刻楷書陽文對聯,西側聯語為:“二百年磐石重新星纏析木,數十里檻泉正出跡固包桑”。東側為:“一幅畫圖開浪罨花光波涵月影,群峰靈秀鎖輿通柳浦船放荊溪”。……[詳細]
西水仙廟
  西水仙廟位于無錫市西門外西水墩,四面臨水。原系明代太子太保秦金的別墅,后邑人在別墅廢墟上建廟。初祀明嘉靖年間抗倭殉難的何五路等三十六位忠義之士,后祀明天啟年間無錫知縣劉五緯。劉五緯,四川萬縣人,明天啟元年至四年(1621一1624),任無錫知縣,因治理水利有功,百姓受益非淺。邑人銘其功績,于清順治初在此建劉侯廟以祀之,并稱其為“水仙”。廟于清咸豐十年(1860)遭毀,同治年間(1862-1874)由漁民集資重建,光緒十五年(1889),由米商集資又重修了工字形大殿、內外戲臺、大后宮、前進偏殿、娘娘殿和東西轅門等。建筑面積11300平方米,占地面積達13600平方米。1986年7月,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蜀山顯圣禪寺
  明清之際,宜興素有“禪窟”之稱,蜀山則擅荊溪之勝,大游覽家蘇東坡居士,歸老獨山,躬耕二頃田,見獨山峰巒如黛,清溪縈繞,脫口贊曰:“此山似蜀”。自此宜興獨山易名蜀山,顯圣禪院就座落于這蜀山東麓,山水對峙,秀不可掩。漢光武帝劉秀登基前,在此遇太湖股匪追擊,途經蜀山,當時蜀山陳氏三姐妹,見情況緊急,急中生智,將劉秀藏于亂草堆中,劉秀因而得救,三姐妹為保貞潔而自溺于蜀山東麓金雞濱。劉秀稱帝后,為報救命之恩而建廟紀念,并敕封為圣母三姑夫人廟。清乾隆年間改稱為“顯圣禪寺”,該寺于文革期間被毀,今在原址重建。景區地址:江蘇省無錫宜興市丁蜀鎮蜀山顯圣路乘車線路:宜興市內乘5路公交在通蜀路站下車,后沿通蜀路東行至顯圣路可達。……[詳細]
174、武昌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橋
  武昌橋,位于宜興市周鐵鎮彭干村宋莊自然村。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武昌橋建于清代,石拱橋,俗稱王公橋,南北向,花崗石、青石混砌,其中橋面為花崗石、橋身為青石。橋面長1.50米,寬2.90米。橋板長1.50米,寬0.42米,厚0.20米。北坡長5.35米,坡度9°,臺階8級,下堍寬3米。南坡長4.90米,坡度9°,臺階11級,下堍寬2.85米,趟石寬0.40米。北側枕石長3.45米,寬0.30米,厚0.30米。枕石內間距2.65米,外間距3.35米。凈跨3米,矢高2.6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2.90米。券石厚0.28米,花券厚0.10米。橋銘:武昌橋。橋銘石長1.50米,寬0.42米,厚0.20米。……[詳細]
蔣店(坫)橋
  蔣店(坫)橋,位于徐舍鎮芳莊村決西自然村(位于村級公路馬路邊)。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蔣店(坫)橋建于清代,為三孔石梁橋,為宜興跨度最大的平板橋,南北向(北偏西25°),青石、花崗石混砌,其中橋面為花崗石,其余為青石。蔣店(坫)橋通長36.26米,中寬2.16米,中孔凈跨8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4.15米。北坡長6.50米,坡度8°,堍寬3.20米;南坡長6.30米,堍寬3米,平堍長7.70米。橋墩南北皆寬4.40米,厚1.25米。橋芯板長0.80米,寬0.75米,共14塊。龍門石有旋渦紋。橋上有四個欄柱,柱高1米,厚、寬0.26米。其中三個為青石,南側一個為花崗石質地,柱頭飾荷葉紋,似明代。……[詳細]
三韁老屋--許叔微故居舊址
  三韁老屋--許叔微故居舊址,又名梅梁小隱。位于無錫市東南部的小墅灣,是南宋名醫進士許叔微的故居。許叔微,字知可,號百沙,又號近泉,生卒年不詳。紹興五年(l135年),中進士第五名,官翰林學士,曾力主抗金復國。后見宋高宗偏安江南,無意大舉,親奸害忠,喪權辱國,加上大勢已去,便告歸于此。曾手植韁樹三株而得三韁老屋之名,許氏精通歧黃,潛心醫學,醫術遠近聞名,且不收分文。有《類證普濟本事方》、《傷寒歌》二卷、《仲景脈法》三十六圖等著作,其中《類證普濟本事方》十卷收入《四庫全書》。故居原有建筑三十余間,由于年代久遠,現僅存-進二院。1982年地方政府進行了修繕。1983年11月11日,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嚴莊培德橋
  嚴莊培德橋,在萬石鎮南漕村嚴莊組。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嚴莊培德橋建于清代,單孔石梁橋,南北向(南偏西36°),花崗石、青石混砌,其中橋面及立柱為花崗石,橋基及欄桿為青石。橋通長23.60米,橋面長8.20米,中寬2.84米,堍寬4.28米。橋孔凈跨為6.80米。現橋部分欄桿缺失,只剩一側有欄桿,欄桿高0.44米,厚0.24米。北坡坡度為6°。橋西側30米處有橋埠,明代,有橋欄柱兩個。有碑一塊,名:嚴莊大宗祠佘田記。落款:乾隆十一年歲次丙寅夏五月。碑寬0.76米,長1.47米,厚0.27米。碑榫頭規格0.18×0.14×0.09米。碑座寬0.35米,長0.95米,厚0.26米。……[詳細]
178、趙翼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翼墓
  趙翼墓,在無錫市馬山桃塢鵓鴣山麓,清嘉慶二十年(1815)建。趙翼,字耘松,號甌北,詩人、史學家,乾隆二十六年(1761)進士,曾任廣西鎮安知府,貴州西兵備道。后辭官歸故里陽湖(今江蘇武進),主講揚州安定書院5年,其余三十多年在家專門從事著述。趙翼在史學上成就顯著,著有《廿二史劄記》、《陔余叢考》、《陸放翁年譜》等。《廿二史札記》通過對史書著作沿革的探索,評價其得失,并提出若干問題,從原書排列史實,考核比較,提出己見,為清代一部重要的史學著作。趙翼墓的墓碑為其子廷俊、廷英、廷彥及孫、重孫立,碑上鐫刻趙的官銜為:“清誥授中憲大夫、賜進士及第、翰林院編修、貴州貴西兵備道,庚午科重赴庶鳴筵宴、晉加三品”。……[詳細]
179、下裴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裴橋
  下裴橋,在宜興市芳橋鎮虞山村下裴自然村。2003年3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下裴橋建于民國十二年(1923),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南偏東10°),兩側各有石階17級,青石基,橋面及券石為花崗石質。橋長16.90米,橋面長2米,中寬2.95米。坡長8米,堍寬3.90米,坡度11°。中間兩枕石間距3.55米(內距),4.30米(外距);龍門石直徑0.75米。拱券厚0.24米,花券厚0.14米,橋銘石厚0.35米。矢高3米,凈跨4.40米。橋孔兩側均有陽文橋聯,東側聯語為:“數點屺虞峰隔離半里,一溪煙雨水靜鎖孤橋”。西側為:“百瀆安瀾輿梁成歲暮,雙虹落彩圖畫出天工”。橋銘:民國癸亥下裴橋孟夏重建。……[詳細]
宜興潘氏宗祠
  潘氏宗祠,位于丁蜀鎮蜀山村東坡書院西側。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潘氏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南偏東5°),為典型的民國建筑,共三進,通面闊5間17米。第一進前天井進深1.80米,第一進進深8.10米,正房面寬3.70米,一二進間天井進深5.40米,第二進進深8.50米,二三進間天井進深3.30米,第三進為兩層樓房,進深7.40米。潘氏家族中潘稚亮為東南大學知名教授,潘序倫則是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創始人,被稱為中國現代會計之父。據族人介紹,當時兩人均過問祠堂的建筑,祠堂位置東鄰東坡書院,西靠蜀山老街,在蜀山風景區保護范圍內。目前,第三進房屋損毀嚴重,已是危房。一、二兩進房屋改建較多。……[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本乱人伧片中文二区 | 最新精品国产偷自在线 | 伊人久久综合线亚洲2019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在线 | 男人先锋影音在线视频 | 亚洲精品欧美日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