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文物古跡介紹

南京阮籍墓
  南京阮籍墓 阮籍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城內西南角花盝北崗21號四十三中學內。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建。系衣冠冢。阮籍墓現有墓冢,墓碑。碑為清光緒二十四(1898年)年立。阮籍,字嗣宗,河南尉氏縣人,曾出任東平相和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為三國魏著名的文學家和思想家。阮籍于景帝永安四年(261年)卒,年五十四。現河南開封市尉氏縣東南三十里的段莊為阮籍墓遺址。南京花露崗上的阮籍墓系東晉學子為紀念先賢所立的衣冠冢。《資治通鑒》記載:“譙郡嵇康、陳留隱籍、籍兄子咸、河內山濤、河南向秀、瑯琊王戎、沛人劉伶特相友善,號竹林七賢”。魏晉換代之際,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政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士名流不滿現實,以邀游山林,縱酒昏酣來遠避-、潔身權貴,顯示了高尚的氣節而被后人景仰和紀念。阮籍作有詠……[詳細]
天寶山藏龍寺
  藏龍寺在南京市江寧區上峰鎮插花村天寶山,始建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又名插花寺。現有建筑為2000年12月重建。藏龍寺的緣起已不可詳考,傳說是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有關。相傳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奪政權,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新”。時隔不久,各地紛紛起兵反對新莽政權,南陽豪強、西漢宗室劉秀也參加起兵。據說在與王莽軍隊的一場戰斗中,劉秀大敗,與部隊失散,單人獨騎被敵軍追趕。危急關頭,在路邊小橋遇到一位頭上插著野花的姑娘,幫助他躲在橋洞里逃過了追殺。后來,劉秀削平群雄,當上了皇帝,遂封那位頭戴野花的姑娘為“插花娘娘”,在當年遇險處擇地建造了一座“插花廟”,并將當年藏身的小橋賜名為“藏龍橋”。如今的藏龍寺,地處三山環繞之中,山清水秀,層巒疊嶂,佳木叢生,曲徑通幽,山勢綿綿方圓數十公里,四季竹海濤濤,……[詳細]
王伯沆故居
  王伯沆故居   王伯沆(1871——1944年)名瀣,號冬飲,無想居士,祖籍溧水,曾先后在大學執教,經歷了30余年教師生涯,在國學、詩詞、書法等方面有極深造詣,道德文章有口皆碑,被譽為“—代耆儒”。  王教授生活清貧,卻一身傲骨。曰軍侵占南京前夕,他家已一貧如洗,全靠出售藏書聊補無米之炊,但他知道高價買書的是漢0陳群,當即收回原書拒賣;偽-出高薪聘請王伯沆,但他寧可餓死,也決不為虎作倀。尤其是他臨終前聞知出殯的人要向日軍停柩鞠躬,便囑其家人將棺木葬于后院,將墓碑置于堂內。  位于南京中華門東側邊營98號的王伯沆故居現已修葺,辟為“王伯沆周法高紀念館”(翁婿二人)故居內芭蕉、翠竹相映,東屋為王伯沆生前臥室,桌幾床柜仍如昨日擺設,簡樸潔凈,后進門外空地,植有王教授時舊物廬山松,由此可窺王伯沆人品……[詳細]
瞻園路126號建筑
  瞻園路126號也是原國民政府首都--。民國時期,這里可是南京人談之色變的“魔窟”——羅登賢、鄧中夏、黃勵、郭綱林、顧衡等烈士就是在這里度過了生命中最后的時光;陶鑄、陳賡、丁玲和田漢等人都在這里被囚禁過。1924年,孫中山于廣州就任中華民國非常大總統,為警衛及糾察軍紀需要成立了憲兵部隊,為民國憲兵肇始。同年,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二期創設憲兵科,開始培訓憲兵軍官。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戰爆發后,蔣介石提出了“先安內后攘外”、“抗日必先剿共”等口號,同時在瞻園路126號成立了首都--。首都--由首都衛戍司令部與陸海空軍總司令部憲警處合并組成,用于進行城鎮戰斗與維持軍紀、社會秩序、抓捕--。南京--的組織機構很龐雜,除了憲兵司令、副司令、參謀長外,下設十三個處、三個所和一個直屬科。當時的首都--,……[詳細]
南京靈谷寺
  靈谷寺是由一個寺廟建筑、國民革命將士公墓和靈谷公園組成的風景名勝區。由于歷史的原因,人們還是籠統的稱為靈谷寺。靈谷寺地處紫金山東南麓,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紫金山早在六朝時就已是佛教圣地,梁武帝時,其周圍大小寺院已達70多所。到了明代,這些寺院歷經滄桑,大部分被毀,只有南麓獨龍崗一帶的蔣山寺、定林寺、宋熙寺等少數幾座保存完好。靈谷寺前身就是處于獨龍崗的開善寺,南朝天監十三年(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志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志公塔。唐代改稱寶公院,北宋大中祥符年間,改稱太平興國禪寺,明初改為蔣山寺。朱元璋為建明孝陵,命人選中獨龍崗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就下令將這一帶包括蔣山寺在內的所有寺院都遷往紫金山東麓,合為一寺。因為靈谷寺的地形是“左群山右峻嶺”之間的一片谷地,所以命名為“靈谷寺”。靈谷……[詳細]
南京浡泥國王墓
  南京浡泥國王墓是中國與文萊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浡泥國王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區鐵心橋鎮安德門外石子崗南麓。渤泥國王墓是我國現存僅有的兩處國外帝王墓之一,如今被重新開發、包裝成南郊新景,入選“南京新48景”無可厚非。浡泥國即今文萊蘇丹國。明永樂六年(1408年)浡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乃來中國訪問,于當年十月病故于南京會同館,后葬于南京安德門外石子崗。后經戰亂,渤泥國王墓一度渺不可尋。直至1958年5月,才重新發現了佚名已久、一直被當地人稱為“回回墳”的渤泥國王墓。此后,渤泥國王墓受到了各級政府的精心呵護,國家多次撥款進行修葺。渤泥國王墓坐北朝南,前臨池塘、遙對牛首山雙闕,東、西、北三面環山,實為“風水寶地”。其墓園環境幽靜、林木蒼翠,雪松、丁香、紫薇等數十個品種的上千株樹木環抱……[詳細]
南京東水關遺址公園
  南京東水關遺址公園以彰顯水文化為特色的主題公園———“東水關遺址公園”就坐落在南京內秦淮河風光帶。東水關有100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古秦淮重要的交通樞紐,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古城墻唯一的船閘入口。因此,東水關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十里秦淮的龍頭。東水頭舊稱上水門,始建于楊吳筑城,楊吳太和4年(公元932年)金陵府尹徐知誥下令擴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為高堅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東水關就是在這次擴建中建成的。現在的東水關遺址主要是明代所拓建的,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建造南京城,為了控制秦淮河的水位,經過精心設置,將東水關辟為通濟水關偃月洞,水關共三層,每層十一券,共三十三券,下層十一券通水,上中兩層共二十二券為藏兵屯糧之用,現尚存中、下兩層共二十二券。在六朝時期,東水關是通向浙江、蘇州方向的……[詳細]
武夷路17號民國建筑(蕭友梅舊居)
  蕭友梅舊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積833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1幢數間,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青磚外墻,人字頂,青瓦,建筑面積為293.6平方米,原產權人為蕭友梅,戶名登記為蕭勤(蕭友梅之子),解放前該處曾出租給偽資源委員會使用,解放后該處先代管,后按政策拆銷代管并拆價收購,1953年4月撥給華東軍區使用,現為南京軍區后勤部干部住宅,其建筑保護一般。蕭友梅(1884-1940),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曾入日本高等師范附中、東京音樂學校、德國音樂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并任孫中山秘書處長。1920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講師、主任,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蕭友梅在上海創辦國立上海音樂學校(上海音樂學院前身)。這是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蕭友……[詳細]
南京明征君碑
  南京明征君碑是南京地區保存最好、最大的唐碑,作為化石標本也是全國罕見。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在棲霞寺山門右側,此碑建于唐上元三年(676年),為紀念明征君而立。唐朝明增紹曾幾次被皇帝征為記室參軍、國子博士等,他都“稱疾不就”,隱居深山,故稱“征君”,又稱“隱君”。據說這塊碑得以豎立,是明增紹的第五世孫明崇儼在唐高宗面前爭取到的。明僧紹,字承烈,山東人。劉宋時歷任征直郎、參軍、正員外郎等,人皆稱其為征君。南齊時隱居,后舍宅為寺,稱棲霞寺。碑為唐上元三年(676)所立,全名攝山棲霞寺明征君之碑。文是高宗李治所撰,唐代著名書法家高正臣書,王知敬篆額。碑背面刻有高宗親筆棲霞2字,筆勢雄健,神采奕奕。碑文通篇四六韻文,后用10首銘詞結束。碑高2.74米,寬1.31米,厚0.26米。經地質專家確認,碑材采……[詳細]
華僑招待所舊址
  原國民政府華僑招待所舊址位于中山北路81號。該建筑始由我國現代著名建筑學家范文照設計,建于1930年,1933年竣工。系中國宮殿園林式傳統古典風格建筑。其主建筑坐西朝東,樓高三層,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鋼混結構,朱紅方柱,雕漆畫棟,飛檐翹角。民國年間,最初為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招待所,1947年后改為營業性質機構,是當時南京的接待外交人員的涉外賓館之一,也是當時國民黨政軍商名流匯聚之場所。抗戰勝利后,這里一度為國民黨軍隊的先遣部隊——前進指揮司令部所在地。南京解放后,劉伯承、宋任窮等中共高級領導人先后在此接待科學文化和工商界代表,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后來一度更名為江蘇省招待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現更名為江蘇議事園(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下屬單位)。2006年底,新落成的現代化主樓與20世紀3……[詳細]
傅抱石舊居
  傅抱石故居是中國美術家傅抱石在中國江蘇省南京市定居的住所,共2處。一處在玄武區傅厚崗6號,現為私人住宅,局部開放為紀念館(預約參觀),是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另一處在鼓樓區漢口西路,現為傅抱石紀念館(長期開放參觀),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傅抱石舊居位于南京市玄武區傅厚崗6號,原為傅抱石執教中央大學芤術系時所置,直到他在1963年搬往漢口路132號前,他一直住居于此,該舊居始建于1948年,是一代畫壇宗師傅抱石先生一家在南京定居后的長期住所。由于當時戰亂連連,房屋質量不是很好,以后又因年久失修,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2004年,傅抱石傅厚崗故居經過整修后作為紀念館開放,現有兩層小樓及附屬平房和庭院,陳列傅抱石生平、傅抱石作品的高仿畫,以及部分傅抱石遺物。2006年6月,該處住宅以“傅抱石故居”的……[詳細]
陳裕光舊居
  陳裕光舊居始建于1920年,由陳裕光的父親陳列明所建,1941年以后歸陳裕光所有。該建筑坐南朝北,大門向東,西式風格,磚混結構,樓高三層,另有地下室一層,計有房24間。解放后,該建筑曾為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曲欽岳等人所居。基本上保持著原有風貌,保存狀況較好。1989年,陳裕光去世后,該建筑房產權歸其子女所有。1995年7月12日,該房產捐贈愛德基金會所有。翌年,該建筑經過修整后,為愛德基金會使用。現保護狀況較好。陳裕光,號景唐,1893年3月7日生于南京。祖籍浙江省寧波,隨父遷家南京,1905年入南京匯文書院附中求學。1911年入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1922年夏后,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務長、化學系主任,主講有機化學,兼學校評議會主席,并主持編譯柯威和史羅蓀的《科學與世界改造》,他還曾兩次擔任代……[詳細]
獅子山炮臺遺址
  獅子山炮臺位于南京市鼓樓區獅子山頂,建于清末,為江寧(今南京)沿江炮臺之一。獅子山的地形,可以一覽無余俯瞰下關段長江兩岸。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末,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下令在獅子山上建立炮臺。甲午海戰的次年,在海戰失利、有海無防的背景下,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寧要塞,重修、擴充了金陵獅子山炮臺。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也曾多次親臨獅子山炮臺,視察江防要塞。獅子山炮臺是南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炮臺之一。遺憾的是,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獅子山炮臺被摧毀。1949年渡江戰役后,獅子山炮臺只剩下了部分遺跡。但獅嶺炮臺作為近代海戰中重要的江寧要塞炮臺,其在抗擊日軍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不可磨滅。在參觀古炮臺時,團隊成員從各個角度對炮臺進行了仔細觀察,從炮臺的碑文中得知此炮臺炮口直徑十三厘米、重逾兩噸,……[詳細]
東門染坊
  東門染坊[南京市浦口區泰山街道東門左所大街85-91號(單號)�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門染坊為東門明清古建筑群中一個代表性建筑,其中87-91號是清末浦口駐區軍官烏江人呂統領的房產。該建筑群共有四路二進,前有高大的院墻、前院,門框、門坎等為青石鑲嵌,中間是跑馬樓和天井,樓上有一圈精美的雕刻欄桿。東門染坊87-91號傳說由呂家三個女兒繼承,原先樓上以樓道相通,而樓下又分為三個不同的院子。該建筑群曾經做過布店、米廠、茶葉店、醬園、染坊等。而做為染坊存在的時間較長,給當地居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繼承了東門悠久的手工染布傳統。后來該建筑分別用作十七中學生宿舍(現為職工住房)、原三河公社供銷社(現泰山街道閑置險房)、房管所公房和私人住房。在第四路(85號)十七中宿舍院內曾……[詳細]
頤和路22號民國建筑(蘇聯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
  頤和路22號原蘇聯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建于1936年,其院落占地面積1439.9平方米,共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2幢,平房2幢,建筑面積659.6平方米,原產權人為王文磯。王文磯,字定華,浙江杭州人,生于1889年,曾任國防交通審查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國民政府鐵道部參事,交通部參事等職,1939年病故。該房1936年建成后,1937年王文磯全家遷居四川,1946年回寧后,此房為陳其采(陳其美之弟,國民政府委員,交通銀行董事長。中國農業銀行常務董事等職,1949年去臺灣受聘為”國策顧問“)住用,直到1948年9月底,1948年10月該處租與蘇聯大使館,原租期3年,但1949年10月30日蘇聯大使館遷去北京,轉移交市房管局代管,1990年以后,核定其房產權為南京軍區司令部,目前,該……[詳細]
216、津逮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津逮樓
  津逮樓原位于甘熙故居東南角的花園內,太平天國時期毀于戰火。是甘家建造的一座藏書樓。明嘉靖年間最有名的藏書家范欽曾在浙江寧波建了一座著名的藏書樓“天一閣”,密藏春冊以避火。甘熙認為“春冊乃誨淫之具”,與古人書籍放在一起是對古書的褻瀆。“惟聞天一閣北方有隙地……取生水之意,此實有至理”,所以甘福仿造天一閣式樣,在大板巷蓋了一座上下各三楹,座南朝北的藏書樓,以“津逮”命樓,意為“求知的入門之路”。……[詳細]
頤和路39號民國建筑(俞濟時舊居)
  俞濟時舊居原為譚少華(偽新華銀行董事,后逃往美國)化名潭謙吉,于1928年-1937年間購地873.06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西式風格的主樓,附屬樓及平房各1幢,建筑面積434平方米。抗戰勝利后,該處為俞濟時使用。1949年5月,因業主不在寧空置,后由市房產局執行代管。目前該處仍有主樓,附屬樓、平房各1幢,其主樓坐北朝南,假三層,青磚外墻,人字頂,青瓦,其附屬樓及平房也均為青磚外墻,人字頂,青瓦,房屋保護很好。現該處為南京軍區司令部干部住宅。俞濟時(1904-?)浙江奉化人,陸軍上將俞飛鵬之侄,黃埔陸軍軍官第一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參加兩次東征及北伐戰爭,1936年1月授中將銜,后歷任74軍軍長,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20集團軍副總司令,19集團軍副總司令,第5軍第86軍軍長,……[詳細]
方孝孺墓
  南京方孝孺墓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墓區由牌坊、神道、方孝孺銅胸像、24塊碑刻、墓前平臺、墓碑、墓丘及墓后照壁組成軸線對稱式布局,依山就勢,保持原有的環境風貌。墓區全部由青石筑就。環境幽靜,樹高林密,古柏參天,自成一景。方孝孺生于1357年,卒于1402年,浙江寧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的老師。因為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后來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寫即位詔書。方孝孺堅拒不從,被滅十族(九族加門生共十族),遭難者達873人。明萬歷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代表劇作《牡丹亭》)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后毀于戰火,清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又重新為其修墓立碑,民國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又重修,后來均遭焚毀。1999年,雨花臺風景區特請東南……[詳細]
南京報恩寺塔
  南京報恩寺塔 南京報恩寺塔系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年,以紀念明太祖和馬皇后為名,實際為其生母貢妃而建。報恩寺塔遺址位于中華門外古長干里東側。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在元代慈恩旌忠寺舊址上興建,亦是六朝古長干寺之地。其名稱取“有百世之光華,存萬載之報恩”之意,額曰“第一塔”。大報恩寺琉璃塔,高出天表,數十里外仍清晰可見,其貌千奇萬麗,夜晚華燈耀月,雄姿名噪四海,為中世紀世界建筑七大奇觀之一。寺廟規模宏大,周圍達九里十三步。當時發動了十萬工役,僅大報恩寺塔,就耗資248.5萬兩白銀,在工部侍郎黃立恭和三保太監鄭和的監督下,從永樂十年(1412年)開始,前后費時十九年才竣工。該建筑最后于咸豐六年(1856年)毀于戰火。其遺跡現僅存南、北兩塊碑石遺物:北面是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十六日御制大報恩寺右碑,……[詳細]
南京清涼寺
  南京清涼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發源地。法眼宗為南唐高僧文益禪師所創,其禪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影響遠及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歷史意義十分深遠。清涼山即因寺而得名。作為南唐首剎,鼎盛時期的清涼大道場是南京佛教傳統文化、清涼山精英文化、金陵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清涼問佛”更是流傳久遠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因而,在此國泰民安,佛法昌隆之際,恢復、重建這座千年古寺,不僅能滿足海內外佛教徒禮拜祖庭,尋根問祖的心愿,找到法眼宗的“根”,重振法眼宗風,也有利于落實市委關于“整合佛教資源”的指示,填補鼓樓區沒有恢復寺院的歷史空白,對推進集自然、歷史、觀光、人文為一體的和諧都市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為此,南京市宗教局、南京市佛教協會與南京市園林局、清涼……[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天天噜噜噜在线视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 久婷婷色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观看 | 日韩欧美在线导航亚洲都市 | 亚洲中文字幕丝袜制服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