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旅游

南京市文物古跡介紹

保圣寺塔(四方寶塔)
  保圣寺塔,位于縣城東郊,是至今我省保存歷史最久的兩座方塔(另一座為常熟崇教寺方塔)之一,是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古城高淳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唐貞元十七年(801年),高僧貫休于龍城山擴建寺院,將塔取名“龍城寺塔”,宋祥符年間改名保圣寺,塔也因寺而改名。寺內原有山門、大殿、客堂、廂房、齋房等建筑,并塑觀音、文殊、普賢、0神、羅漢等五十一身,后皆毀于兵火,唯塔幸存。現塔據清《重修寶塔碑記》及塔基磚銘所載:“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邑人劉川等倡建”。明、清曾多次維修,明崇禎十年(1637年)經徐一范、葛奇祚等倡修后,遂將該塔作為寺院內的藏經閣。此后幾經修繕,古塔方得保存。該塔造型為四方七級,磚木結構樓閣式,總高33.5米。塔的底層外設檐廊而依附塔身,外觀給人以穩重端莊之感。塔廊不僅是建筑上的……[詳細]
南京中華門
  南京中華門古稱聚寶門,是南京城墻13個城門中規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門,是當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復雜的古城堡,是我國古代城垣建設的瑰寶。中華門建筑形體像甕,是專門為抵御敵軍攻城而設計的。甕城工程雄偉,結構復雜,城分兩層,門有四重,建有27個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它是我國最大的甕城,現設有甕城歷史陳列室。南京古城墻規模之大堪稱世界第一,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個杰作。中華門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年間,傳說在修建時遇到“海眼”,隨建隨塌,后來“借”來江南首富沈萬三的聚寶盒埋了下去才大功告成,故又名聚寶門。中華門整個建筑全用石灰、桐油和糯米汁等混合物作黏合劑、壘砌巨磚而成極為堅固。它的南面有雨花臺作為天然屏障,門前后有兩支秦淮河水橫貫東西,前臨長千橋,后倚鎮淮……[詳細]
勵志社舊址
  在中山東路和黃埔路交叉口的東北一側,有一處占地56000多平方;米的寬敞院落。據《明史》記載,這里曾經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西花園舊址。當年朱元璋征集30萬兵工興建明故宮,此為存放食品和水的倉庫,又名“西苑水晶臺”。如今水晶臺已是蕩然無存,透過鑄鐵雕花的鐵圍欄,院落里翠綠的草坪上,自西向東呈“品”字形橫亙著三幢古色古香坐北朝南的巨大宮殿。這組建筑就是民國時期國民黨勵志社總部的所在地。勵志社創立于1929年左右,是蔣介石效仿日、美軍隊建立的一個軍官俱樂部性質組織勵志社在當時被戲稱為是“尖、卡、斌”機構,為什么呢?因為勵志社雖不是國民黨正式黨政機構,卻在全國各地都有分支,不大不小是為“尖”;它只是個后勤服務部門,卻由蔣介石親任社長,社員也多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學生,不上不下是為”卡”;勵志社的工作人員……[詳細]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是我國最著名的天文臺之一。紫金山天文臺建成于1934年9月,臺位于紫金山第三峰上,處于中山陵園風景區內。它是我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綜合性的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前身是成立于1928年2月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至今已有68年的歷史。紫金山天文臺的建成標志著我國現代天文學研究的開始。中國現代天文學的許多分支學科和天文臺站大多從這里誕生、組建和拓展。由于其在中國天文事業建立與發展中做出的特殊貢獻,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幾十年來,出色地完成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測軌預報方案的制定等一系列重要任務,尤其是于1994年7月對蘇梅克維9號彗星與木星碰撞事件進行了預報,受到國際天文學界的稱譽。牌樓采用毛石作三間四柱式,覆藍色琉璃瓦,跨于高峻的石階之上.建筑間以梯道和棧道通連……[詳細]
中央研究院舊址
  中央研究院舊址,原國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1949年4月)是民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直隸于國民政府。1928年6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后,陸續按學科分科設置各研究所,到1937年抗戰發生時為止,已設立物理、化學、工程、地質、天文、氣象、歷史語言、心理、社會科學及動植物等十個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江蘇省科技廳所在地。總辦事處大樓坐北朝南,是一座仿明清宮殿式的建筑。大門兩側及圍墻東側共建有三座方形攢尖頂警衛室,其風格與大樓一致。大樓建于1947年,由基泰工程司楊廷寶建筑師設計,新金記康號營造廠建造。大樓高三層,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單檐歇山頂,屋面覆蓋綠色琉璃筒瓦,梁枋和檐口部分均仿木結構,漆以彩繪,清水磚墻,花格門窗,建筑外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大樓建筑平面呈T字形……[詳細]
南京夫子廟
  南京夫子廟位于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一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夫子廟是一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筑群組成,占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筑。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夫子廟始建于東晉成帝司馬衍咸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詳細]
南京明故宮遺址
  南京明故宮是北京故宮的藍本,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全國統一王朝的皇宮,在今中山東路南北兩側。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慶(南京)后,改集慶為應天府。朱元璋為做皇帝,最終選定這塊“鐘阜龍蟠”、“帝王之宅”的風水寶地。相傳朱元璋征用軍民工匠20萬人,填燕雀湖“改筑新城”。工程始于公元1366年,歷時一年建成,壯麗巍峨,盛極一時。這座朱元璋的宮殿,由皇城與宮城兩部分組成,合稱皇宮。皇城在外,圍護著宮城。“西風殘照,漢家陵闕”。站在明故宮遺址上舉目四望,周遭一片曠野,遠處青山含黛。遙想明朝開國時的宏偉宮殿,惟有這八個字,才能說出此處蒼涼的意境。有人說,南京明故宮遺址最吸引人之處,就是它的神秘。現在沒有人見過當年這一雄偉的建筑,史學界甚至連一張明故宮的詳細圖紙都沒有,只能大概推測出其分布的狀況。明太祖朱元璋攻取集……[詳細]
南京徐悲鴻故居
  徐悲鴻故居坐落在南京傅后崗4號,建于1932年12月。它是一座精巧別致的二層小樓,有客廳、餐廳、臥室、畫室、浴室以及衛生間等,還有寬敞的庭院。當年庭院里植有兩株高達數丈的白楊樹,周圍用竹籬笆圍就。徐悲鴻(1895-1953年),江蘇省宜興人,原名壽康,改名黃扶,更名悲鴻。1919年留學法國,精通中西繪畫,尤其擅長畫馬。他是中國當代美術教育的創始人之一。生前曾任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中央美術學院長、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主席。1928年,徐悲鴻受聘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次年5月,偕夫人蔣碧薇由上海移居南京,先住在石婆婆庵一幢大雜院式的宿舍里,只有兩個房間。二三個月后,搬進鼓樓附近的丹鳳街中央大學宿舍。這是一幢二層的舊式樓房,每層有八個房間,住有四戶人家,徐悲鴻夫婦和謝壽康先生……[詳細]
南京明城墻城門遺址
  南京明城墻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歷時28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納了儒生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集中全國之力建成南京都城城墻。明初的南京城共有外郭、京城、皇城、宮城四道城墻,其中京城城墻長35.267公里,有城門13座、水關3座、垛口13616個、窩鋪200座。城墻高約14~26米,頂寬2.6~19.75米,為世界第一大城。南京城墻繼承了中國古代城垣建筑的傳統,吸取了中國歷代筑城技術的精華,集中國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技術之大成,堪稱中國城垣建筑史之典范。南京城墻設計獨特,它一改《周禮·考工記》所記載的“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中國都城的傳統形制,放棄自秦漢以來的方形或長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據南京復雜的地形地貌及豐富的河湖水網,因……[詳細]
金陵兵工廠舊址
  金陵兵工廠的前身是金陵機器制造局,始創于1865年。晚清時期,金陵機器制造局與同年創辦的上海江南機器制造局、1866年創辦的福州船政局以及1867年創辦的天津機器制造局齊名,是我國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期間創辦的四大兵工企業之一。工廠經歷了晚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歷史時期。金陵機器制造局(今南京晨光機器制造廠的前身)誕生于同治四年(1865)。1865年(同治四年)5月,李鴻章代理兩江總督,移營南京。在南京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掃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興建廠房,籌建金陵制造局,亦稱金陵機器局,簡稱寧局。1866年8月竣工,12月蘇州洋炮局移入,由劉佐禹任總辦,馬格里任督辦。設機器廠、翻砂廠、熟鐵廠和木作廠,制造開花炮彈、抬槍和銅帽等產品。投產時,有員工兵夫約400人。1888年,寧局……[詳細]
南京鼓樓
  鼓樓位于南京市中心,建于明洪武十五年,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乃當年擊鼓報時的場所,為全城百姓晝夜報時,有時也用作迎王、接詔書等大慶,堪稱明代首都之象征。到了清代,鼓樓只遺留下城闕,直到康熙皇帝南巡時,在此登臨四望,地方官才在鼓樓基座上樹碑建樓,并更名為“碑樓”,故而鼓樓有“明鼓清碑”之稱。南京鼓樓占地面積9100平方米,高聳于鼓樓崗之上,北京東路、北京西路、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央路五條主干道在此交匯,歷來就是南京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鼓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建成城闕樣式,高達9米,紅墻巍峙,飛檐迎風,中間有券門三道,貫通前后,上有“暢觀閣”題額。上層建筑,分為中殿和東西兩殿,滴水直落臺座之外。早在1923年,鼓樓就被辟為城市公園,成為人們登高遠眺,領略古城風貌的勝地。撲面而來的是清新空氣、花草幽香。徜……[詳細]
南京凈覺寺
  凈覺寺是南京最早的一座伊斯蘭清真寺。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當時為“以居西域附之人”而由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建造。明宣德五年(1430)失火被毀。同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奏請重建。重建后規模南臨升州路,東至中華路,西至馬巷,北至砂珠巷,占地面積約6700平方米,為我國八清真寺之一。咸豐年間全部建筑于戰火。現有建筑為光緒三年(1877)所建,民國初年回族富商蔣秀冬夫婦又修建廳樓和南北講堂。現寺占地面積3715.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869.1平方米。入口門樓坐北朝南,而主體建筑則坐西朝東,(因為伊斯蘭教的圣地---麥加在我國的西面,大殿必須坐西朝東,以便教民向西禮拜)。現存望月樓、南北講堂、大廳、無像寶殿等建筑。無像寶殿(也稱禮拜殿),平面“凸”形,單檐硬山頂,小瓦屋面,穿斗式梁架結構……[詳細]
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
  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批1982年2月太平天國天王府1853年南京市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292號。太平天國天王府遺址一帶在明朝時曾為漢王府,清朝時為兩江總督衙門所在地。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占南京,之后就定都于南京,改稱天京,并在兩江總督府衙舊址的基礎上,修建宮室,作為天王洪秀全的王府。1951年,在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一百周年之際,由郭沫若題寫碑文的“太平天國起義一百周年紀念碑”,立于天王府的照壁前,供游人緬懷憑吊。太平天國天王府是太平天國的宏偉建筑,規模極大,周圍十余里,重墻兩道,每道圍墻都高達二丈多高。建筑分外城、內城兩部分,兩城分別名為“-”和“金龍城”。-的正門是天朝門,門前邊有御溝,溝寬、深各兩丈,溝上有橋,橋前面有一塊鐫刻著“天朝”的石坊。金龍城的正門是……[詳細]
明古城墻
  導游應天府的正南門——中華門,古稱聚寶門,是南京城墻上最大的一座城門,也是我國最大的一座城堡。甕城工程雄偉,結構復雜,城分兩層,門有四重,建有27個藏兵洞,能藏兵3000。它是我國最大的甕城,現設有甕城歷史陳列室。南京城墻全長33.5公里,高度為12米以上,厚7.62米至12.19米。城以花崗石為基,巨磚為墻,每磚側石均有造磚者的府縣官衙和年月日,規格一致,筑成時用石灰、桐油、糯米汁混合夾漿,十分堅固,屹立數百年,巍然無恙。城墻上有碉堡2000座,城門24個。保存比較好的有城南中華門、西北挹江門、城東北玄武門、城東的中山門等。交通游2、游4、2、16、26、33、49、88、101、102、105、106、305路到中華門站,或從祿口機場過來,可坐機場大巴到中華門長途車站下,或坐地鐵1號線到……[詳細]
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
  南京太平天國壁畫南京太平天國壁畫位于漢中門附近堂子街88號一座古宅,太平天國時壁畫比較盛行,每攻下一城一縣,都在墻、門、梁、枋上作畫。這座建筑第三進的墻壁與屏風門和第五進的木板壁與門楣上,保留下來18幅墨跡清晰、色彩艷麗的壁畫,經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鑒定,確認為太平天國時期的藝術作品。太平天國壁畫存于績溪縣旺川村曹氏支祠(九思堂)共七幅。內容為攻城、進軍、神怪故事、俚歌、題字等。其中一幅主畫稱《攻城勝利圖》,長2米、寬1.5米。據考證,是清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二月二十日太平軍首次攻克旌德縣城的-。壁畫如實地再現旌德縣城特點。壁畫之內容:城西北兩面負山,北門外有七級浮屠。城內有孔廟、文昌閣、城隍廟。東門有屋掛著清軍團練局的招牌。攻城軍旅,自左向右挺進,以旌旗為先導,旗上邊有“太平天國”、……[詳細]
南京南朝陵墓石刻
  體現南京南朝古都神韻的藝術瑰寶——南朝陵墓石刻,在江蘇省內共有32處,其中南京地區有19處,分布在江寧、棲霞等處,其年代最早始于南朝劉宋,距今約1500年,19處陵墓石刻中,帝陵共3處,另有失考墓7處。這些陵墓大多取坐北朝南方向,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都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幾種。鎮墓神獸分雙角天祿、獨角麒麟與無角辟邪三種,形態基本相似,均體形高大,昂首挺胸,口張齒露,目含兇光,腹部兩側刻有雙翼,四足前后交錯,神態威猛莊嚴。天祿與麒麟僅限用于帝陵,辟邪則專用于王侯墓前。位于棲霞區獅子沖陳文帝陳倩永寧陵前的天祿、麒麟,是帝陵石獸的代表作。它們相向而立,造型矯健靈活,雕刻手法細致圓熟,已脫盡漢代簡樸作風,給人以挺拔、豐滿的印象。而位于仙鶴門張家庫村的梁臨川王蕭宏墓,墓前的辟邪雄渾簡……[詳細]
南唐二陵
  南京南唐二陵位于祖堂山的西南麓,是南唐先主李弁的欽陵和他的兒子李憬的順陵,若從遠處綜觀群山,形如一條游龍,祖堂山乃龍首,南唐二陵正位于龍口位置,顯然,這是精心選擇的皇家風水寶地。  南唐二陵相互毗鄰,東依紅山,北靠白山,西臨山谷,而南面是開闊的山坡地。南唐二陵二陵均系依山為陵,相距約100米。李弁及其皇后宋氏的合葬陵居東,稱為欽陵,建于公元943年。李璟及其皇后鐘氏的合葬陵居西,稱為順陵,建于公元961年。李弁陵因建于南唐國勢強盛時;故規模較大,隨葬品較豐富;李璟陵則建于南唐國勢衰弱時,規模略小,隨葬品亦不豐富。  李弁欽陵全長達21米余,寬10米余,包括前、中、后三間主室和十間側室。前、中兩室及其所附四間側室是磚結構,后室及其所附六間側室是石結構。墓門及前、中、后三個主室都仿照當時社會上流……[詳細]
棲霞寺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棲霞寺藏經樓南側。相傳隋文帝曾遇神尼,得舍利數百顆。登基后有意重興佛法,乃兩次下詔,要天下八十三州各選一有山水之寺或清靜寺院建舍利塔。并派高僧等分道將舍利子送往各地置于塔。特詔令首先送往蔣州(隋時南京為蔣州)棲霞寺,舍利塔由此而建。隋時,原塔系一座木塔(隋文帝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建成),因歲月剝蝕而毀。至南唐時,佛教又興,南唐杰出文化名人高越和林仁肇主持重修棲霞寺時興工重建,成為今日仿木結構的石塔。高越為之寫了《舍利塔記》一卷。死后亦埋葬在寺院山外的坡地上。舍利塔系石塔,規模雖不大,但造工十分精致,由各種不同形狀的石灰巖與大理石相結合壘砌而成。其結構采取先制就所需石料配件,然后接榫安裝,精密穩固,雖歷經千年風雨兵燹而依然完好。舍利塔為八面五級,連基座共七層,高18.04米,構……[詳細]
江寧宏覺寺
  宏覺寺位于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鎮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稱“弘覺寺”。清代為避乾隆帝弘歷名諱,改稱“宏覺寺”。宏覺寺背依牛首山,面對云臺山,左右群山環抱,地理位置絕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區最大的地下宮殿──南唐二陵。宏覺寺所在的祖堂山,有著漫長的建寺歷史,歷代多有名僧名寺在此,唐以后尤盛。祖堂山在牛首山南。因南朝在山南建有幽棲寺,又名幽棲山。唐初。佛教禪宗支派傳人法融禪師駐錫于此,開宗立派,史稱“牛頭禪宗”,幽棲山遂成牛頭宗祖天下大造佛寺,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上行下效,所以徐度不僅在牛首山建寺,“仍以余資集錄佛經道書、內外諸史、醫方圖錄,凡數千百卷,總之七藏奉之”。致使佛窟寺建筑堂皇,典籍眾多。名聲大振。此后歷代均有增制,寺名亦經常更改……[詳細]
南京長江大橋
  •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建造的長江大橋,漫步橋面看車水馬龍和長江。南京長江大橋將于2016年10月28日22時起封閉維修,歷時27個月。南京長江大橋是南京市的地標之一,橫跨長江之上,南端在鼓樓區,北端在浦口區,建于20世紀60年代。大橋未建造前,旅客過江只能靠擺渡船,火車得靠車輪渡。1968年通行后,為南北兩岸的交通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南京長江大橋是繼武漢長江大橋、重慶白沙陀長江大橋之后第三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是三座中最大的一座,也是第一座完全由中國人建造的長江大橋,有爭氣橋的美譽。大橋南、北有引橋,正橋長1576米,分兩層。上層為公路橋,可容4輛大型汽車并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下層為鐵路橋,鋪-,可容兩列火車同時對開,縱橫交錯的鋼筋構成了鐵路橋的護欄。橋下凈空高度24米,可通過……[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第一成年男人网站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2 | 亚洲a级一a一级在线观看 | 欧美啊v手机在线观看 | 日本区一视频区二视频 | 免费成人AV电影不卡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