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潮州市 > 饒平縣旅游

饒平縣文物古跡介紹

華一東華樓
  華一東華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栢嵩村華一自然村,建于1949年。坐東向西,呈圓形,直徑48米,面積1809平方米,二進圍屋,前平房,后三層樓房,中心處辟有內埕,樓內共分28開間,水井1口,石構門樓、門額。石墻基,墻體均用田土壘筑,內墻批灰,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懸挑,各間房間門頂均標有不同名稱,有特色。該樓基本完好,是中華民國末期土樓建筑的典型代表,對于饒平縣域近現代土樓建筑有一定的研究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饒平明清古寨
  明清古寨位于樟溪鎮烏溪村,全樓以黃泥土夯成。該樓總建筑面積2348平方米,共有樓房54間,水井3口。全樓為兩圍兩層結構,首層為生活居住,二樓用于儲物,內樓“紫來樓”建于明嘉靖年間,外樓“拱賜”建于清康熙年間,前后相隔60年,跨越明清兩個朝代,故稱明清古寨。整樓防御功能齊全,由于內外樓建造年代不同和主次之分形成內高外低,在潮汕土樓造型中實屬罕見,可謂明清建筑藝術完美結合中潮汕土樓民俗文化之精粹,古建筑之瑰寶。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3、東泰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泰樓
  東泰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康東村城下自然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后有重修。坐東向西,呈圓形,直徑45米,占地總面積約2149平方米。二進圍屋,前二層、后三層樓房,中心處辟有內埕,樓內共有26開間,水井1口,門前池塘1口。石構門樓,石墻基,墻體均用田土壘砌而成,內墻面批灰,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懸挑。該樓保存較好,是清代土樓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4、雁溪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雁溪樓
  雁溪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上善村鴨母坑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坐東北朝西南,呈圓形,直徑48米,占地面積1809平方米。二進圍屋,前平房,后三層樓房,中心處辟有內埕,樓內共分26開間,水井1口,石構門樓、門額。門額陰刻“雁溪樓”,石墻基,墻體由黃泥土夯筑,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懸挑。該樓規模較小,保存較好,是清末土樓建筑的典型代表,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茂芝會議舊址
  茂芝會議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次重要軍事決策會議,舊址位于上饒鎮茂芝圩的全德學校。全德學校,原名龍岡書室,俗稱塘唇書齋,有一間教室,一個房間,一個天井,占地面積三百平方米。1927年10月5日,朱德同志率南昌起義軍抵達上饒茂芝,指揮部設在全德學校,并在這里召開重要的軍事決策會議。全德學校舊址現為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潮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詳細]
永善東華樓
  永善東華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永善村,建于1952年。坐東向西,呈圓形,直徑35米,面積962平方米。二進圍屋,前平房,后二層樓房,中心處辟有內埕,樓內共有22開間,水井1口,門樓用青磚構筑。石墻基,墻體均用田土壘筑,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懸挑。現保存完好,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土樓建筑的典型代表,對于近現代客家土樓建筑,有一定的研究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7、鎮福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鎮福樓
  鎮福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馬坑村,背靠“西巖山”(省道柏豐線西)始建于明永樂11年(公元1413年),該樓呈橢圓形,大門座向為東偏南8度,面積6936平方米,南北為97.7米,周長295.4米,樓高10.86米,三層半,三進三天井,共有房屋60間,皆以黃泥土夯成,內抹貝灰,樓內中心外辟有廣場,呈橢圓形,有八角井一口,門頂有凹石刻“鎮福樓”三字,石墻基,墻體均用黃泥土夯筑,灰瓦屋面。樓外墻辟有槍眼、炮眼、地下筑有陰溝、暗涵。該樓龐大、壯觀,是饒平客區最大的土樓,現保存較為完好。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2002年7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8、興渭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渭樓
  興渭樓位于饒平縣浮濱鎮溪樓村,建于清末民初。坐西向東,呈圓形,直徑60米,面積2827平方米。二環圍,內環圍前平房,后二層樓房,共分26開間,中間辟有內埕,水井1口,外圍二層樓房,共分48開間,石構門樓、門額。門額鐫“興渭樓”,灰砂墻體,灰瓦屋面。該樓規模較大,基本結構較好,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洋東瓦窯
  洋東瓦窯位于饒平縣聯饒鎮洋東村面前山坡,始建于1966年,當年進入生產,瓦窯共有4條,平面呈圓形,窯體由磚條砌筑,分別由主窯、倉庫構成,形成了一整套的生產流程,占地面積約1315平方米,該窯主要生產民用住宅的瓦片及磚條等,保留傳統的手法和工藝進行制作,高峰時期每天有80名工人從事作業,平均每日生產5窯產品,每窯燒制瓦片16萬塊,瓦蟲10萬塊、瓦口115萬塊,磚條5千條,生產規模為饒平境內之最。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現代建筑材料被新型的材料所代替,致瓦窯于2012年停產,而該窯仍然保存至今,且場地、工序、流程一概俱全,是目前饒平境內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瓦窯,它體現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有一定的文物價值。2013年9月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0、晉榮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榮樓
  晉榮樓位于饒平縣新豐鎮三中村,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1958、1979、1998年三次修繕,2011年全面修復。坐西北向東南,呈圓形,直徑42.6米,面積約1425平方米。二進圍屋,前平房,后三層樓房,中心處辟有內埕,全樓共分26開間,水井1口。石構門樓、門額,門額陽刻“晉榮樓”,款“雍正巳酉冬吉立,標祖子孫永盛”。石墻基,墻體均用黃泥土夯筑,內墻批灰,灰瓦屋面。該樓基本結構尚在,較有特色,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1年10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地址:饒平縣新豐鎮三中村門票:免費開放開放時間:全天……[詳細]
饒平鎮風塔
  鎮風塔在饒平縣拓林鎮東北l千米的風吹嶺西麓。困拓林地處海濱,屢遭風潮之害,昔人于嶺高面海,常年風聲颯颯的風口處建塔,取鎮風鎮水之意,故名。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建,塔高22米,基圍16米,七層八面,塔身各層用石板鋪蓋,游人可在塔內沿螺旋形石階登上各層,塔廊還裝有石欄桿,每層開設圓窗和拱門,可供游人步出塔廊覽觀山勝。1985年省文管會撥款維修。1989年6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海山義勇軍抗日指揮部舊址
  海山義勇軍抗日指揮部舊址位于潮州市饒平縣海山鎮隆北村海山劉厝祠,年代為1938年。2019年4月19日,海山義勇軍抗日指揮部舊址被公布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江夏黃公墓
  江夏黃公墓位于饒平縣錢東鎮徑南村西南面山坡,建于宋宣和元年(1119)。墓面、墓碑坐西向東,臺階式構筑,墓體寬廣,墓后為墳包,前有祭床、墓埕、月池,并保存有原始墓碑。墓碑刻有“江夏黃公之墓,宣和已亥十一月十四日丙辰安厝”,碑高110厘米,寬50厘米。近年有修建,墓碑兩旁新嵌有石刻對聯以及雙龍戲珠等圖案附件。該墓寬廣對稱,整座墓葬年代久遠保存完好,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許醉翁墓
  許醉翁墓位于饒平縣黃岡鎮上林村村后龍井大路東側。許老祖(號醉翁),為山霞村許氏始祖,潮州許申(潮州前八賢)第十世裔孫,潮州駙馬祖許玨第六世孫。許老祖登宋理宗乙未(1235)科進士,官武城縣(今山東省聊城縣)知縣,升東昌府知州。該墓建于宋代,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墓通寬20米,總進深28米,面積約560平方米。墓后部為墳包,墳包前有明代重修石碑,鐫刻“宋醉翁許公墓”,落款為“大明嘉靖三十一年壬子季春之吉十世孫慈等立”。碑高1.6米,寬0.7米。碑兩側用貝灰構筑兩級墓面,前有祭床、墓埕、月池。對研究當地葬俗和許氏家族歷史有一定意義。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張夔夫婦合葬墓
  張夔夫婦合葬墓位于饒平縣錢東鎮徑南村下河自然村蓮花山北麓,建于宋代,坐東南向西北,墓葬寬18米,總進深22米,面積約396平方米。墓后部為墳包,墓前有石碑、祭床、墓埕、月池。碑高0.8米,寬0.7米,刻有“宋賜進士,知新州事張先生夔,誥贈貞壺夫人楊氏墓”,下邊刻有“名著南天”。石碑兩旁附設石板,高0.8米,寬0.6米,分別刻有花紋、線條圖案。該墓的發現對于研究宋代墓葬及當時民俗有一定的歷史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張夔,字柏舉,字致堯,饒平龍眼城都(今澄海區隆都)人。潮州前八賢之一。生于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考中進士,出任茂名知縣,因嚴懲犯法豪紳及-污吏,擢升為廉州通判。后升任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知州,在任時興辦學校,捐薪辦……[詳細]
余文英墓
  余文英墓位于饒平縣聯饒鎮深涂村獺地。余文英為元進士,授封川節度判官。該墓始建于元至治二年(1322),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重修,“文革”期間遭受破壞,1992年再次重修,該墓為黃岡鎮余氏眾祖墓。坐東向西,面積約480平方米。該墓為城亭五進式,石結構,占地寬廣,形制獨特,并保存有一批元、明兩代石雕、石刻文物,是饒平縣內一處別具一格的大型陵墓。現保存完好,對于研究元代墓葬很有參考作用,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頂大埔山墓葬群
  頂大埔山墓葬群 位于饒平縣聯饒鎮深涂村的丘陵坡地。1974年發掘,共清理墓葬五座。其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特點與浮濱塔仔金山墓群相同。較有特點的是出土的一件銅戈,亞腰形,長援,隆脊有棱,兩則有刃,直內無胡,援與內之間有一道明顯的闌,且內有一圓穿,援部闌側亦有一穿,通長17.5厘米,是一件原始型銅戈,與中原地區的青銅戈有明顯區別,是廣東地區發現的早期青銅器。……[詳細]
58、西巖寺
西巖寺
  西巖寺西巖寺位于饒平縣上饒鎮西片鄉西北側的西巖山脛部,海拔1000米左右,是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清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民國二十九年(1940)八月再修,1981年重修。1988年10月列為縣重點文物單位。外山門“仙山福地”橫匾,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立。此處環境幽靜,空氣清新,花香鳥語。入外山門,迎面是寺門”西巖寺“石匾,旁刻”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建,香林詹廣譽題”。大門兩側,兩只大石獅張口銜鈴,守衛著寺門。寺內有佛像及木雕石刻,古色古香,正殿有石柱六支,前面兩大圓柱,呈鼓狀形,各刻有蛟龍騰云浮雕,十分壯觀。西巖山,也名筆架山,海拔1255米,是該縣最高山峰之一,巉巖峭壁。寺建于石頂,儼若巨鳳展翼上飛,故雙名“沖天鳳寺”。……[詳細]
59、善福寺
善福寺
  善福寺饒平縣上饒鎮兩片鄉第一山的善福寺,創自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于1998年12月起至2000年12月重建一新,以其山勢嵯峨、視野開闊、前景群山為案而引人入勝。古剎歷經滄桑。1958年“公社化”時僧人被趕走,“文革”中的1969年被拆存墻腳,荒山斷壁,無限凄涼。“-”0后的1998年,以張輝錦、張永比、張明先為首籌建、籌資,本年12月動土,至2000年12月重建告竣。寺坐西向東,總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分為二進二廂,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兩殿之間天井兩則各設觀音殿、地藏殿。大雄寶殿中的三如來(釋伽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坐像,是“脫沙”所塑,兩旁排列的十八羅漢像。寺處空廣的山間平地,背后為西巖筆架峰,兩側為山坡連綿,寺前近有山澗,遠有大馬頂山,橫亙起伏長約20公里,使梵宇顯得風水獨優……[詳細]
鄭清之墓
  鄭清之墓位于饒平縣海山鎮坂上村三百門大灣山,坐東南向西北。墓碑一塊,高1.4米、寬0.5米,碑文陰刻:“宋祖敕封考賜進士第右丞相太傅衛國公凈庵清之鄭公墓,敕封妣一品夫人闌淑樊氏”。鄭清之,字德源,號安晚,初名燮字文叔家謚凈庵,浙江鄞縣人,祖肇基于福建莆田,生于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正月十六日。官至宰輔,四登相位,歷光祿大夫,左右丞相,太傅等職,淳祐十一年(1251年)偕樊氏夫人及四子乘船南下至三百門定居,是年十一月十一日疾卒。1992年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在线一区精品视频漫画 |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精品 | 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 | 亚洲精品夜夜夜爽 | 亚洲中文字幕另类小说 | 尤物精品国产第一福利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