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潮州市 > 饒平縣旅游

饒平縣文物古跡介紹

饒平土樓
  饒平土樓道韻樓位于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始建于明萬歷15年(1587年),該樓呈八卦形,三進三環圍共構成“八卦”的爻畫,座南朝北,面積1萬平方米,-周長328米,直徑101米、墻高11.6米,三層半,皆以黃泥土夯成,中間設有廣場,全樓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水井32口,樓外周設有槍眼、炮眼,樓門頂還沒有注水暗涵,很有特色。該樓雖在公社化時期小部分受到破壞,但目前保存較為完好,是饒平縣境內655幢土樓寨中年代久遠、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的一處。潤豐樓饒平縣境內土樓寨總數達655幢之多,潤豐樓是其中較具規模、較有特色的一處。潤豐樓位于饒平縣新豐鎮豐聯村,背靠“背頭山”(省道柏豐線西),建于清道光年間,該樓呈圓形,坐北向南,面積1846平方米,直徑48.5米,周長152.5米,樓高10.52米。為二層……[詳細]
海山隆福寺
  饒平縣海山鎮石頭村之東、上港村之西南,海山鎮(島)煙樓山麓的隆福寺,創自1千多年前的晉朝(265—420),為志書所載潮汕最早創建之寺庵。歷經多次興廢。已于1986年至1994年由釋光輝法師主持重修,規模宏偉,莊嚴壯觀,1988年10月21日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登記開放。它處于古稱“蓬萊”之海山,又是在宋代由僧把香火傳至附近隔海(現已陸路相通)的古稱“瀛州”之汫洲鎮永福寺,故兩寺被稱為“瀛蓬雙福寺”。隆福寺,在信寧都汫洲堡黃芒山,晉時建,宋時廢圮,近有耆民陳萃吾同住持僧開一募緣重建,以為講經之所。于其地掘和銅像三尊,今在寺中,高2尺余,是北帝像也。為饒平縣最早之寺,在潮汕也屬最早寺庵之一。據遺存石碑記載,宋淳佑年間(1241—1252)由僧釋開一倡儀,黃隆村劉氏始祖致政公捐地,在……[詳細]
雙流寺
  饒平縣古城三饒鎮雙流寺,是“饒平八景”之首,為粵東名剎,創于宋(960—1279)之前,已于1996年10月23日被批準重建,1999年八月正式動工,大雄寶殿于2001年建成。千年古剎將更加宏偉壯觀重放光彩。寺位于古城南郊河門山(也稱“塔山”)北麓,上饒溪與新塘溪在寺前合流而得其名。雙流寺建于宋代前,歷史悠久。據清《韓江聞見錄》、《饒平縣志》等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狀元、龍圖閣學士王十朋(號梅溪),在泉州刺史期間,來潮州訪問了曾任梅州刺史的邱君與,同游雙流寺,見周圍山川秀麗,形勢險要,遂卜異域日必有其地者,并題下“天下大旱,此處半收。天下大亂,此處無憂”名言。原寺院正座寬10米,深25.4米。前面門樓巍峨,上刻“雙流寺”。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此地辟為新建縣城,并按梅溪碑記內容,取名“饒……[詳細]
饒平云峯寺
  南粵邊陲的饒平縣所城鎮高埕村北面,有座高峰,名叫“云峯寺”。山腰有座古剎,因山而名,稱“云峯寺”。這里山高石奇,雄偉壯觀,遠望寺后主峰,峰頂端有幾塊巨石,巧合在一起,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沖天蓮花,真是天造地設,人間奇景。云峯寺始建于宋末,幾度興廢,至明嘉靖年間,兩廣提學使進行,“毀淫詞,興社學”,此寺也被夷為平地,只剩斷墻殘壁。明崇禎六年(1633年)寺宇重建,寺址遷于舊址西側,“云峯寺”三字的山門石匾額依然是原寺匾額,原因是在當年在清理舊址過程中,從地下掘得出門匾額及木雕佛一尊。自明代重修山以來,又歷數百年,至解放后,寺院只剩斷恒禿壁。一九八四年,旅居新加坡的陳溪河先生發起七十余眾捐資,又蒙十方善信及諸山長老鼎力相助,主持比丘尼釋光彩主其事,歷盡艱辛,重建了大雄寶殿,門樓及兩廂,重塑諸佛金身……[詳細]
啟明樓
  啟明樓位于饒平縣上饒鎮二善村樓子背自然村,始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坐東向西,呈圓形,直徑100米,占地總面積約7951平方米。二環圍,內圍前平房,后三層樓房,共分32開間,中心處辟有內埕,水井1口,-前平房,后二層樓房,共分48開間,門前池塘1口。石墻基,石構門樓,墻體由黃泥土夯筑,灰瓦屋面,屋面檐口均懸挑。該樓保存較好,外表美麗壯觀,是清末土樓建筑的典型代表,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2011年4月被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觀海寺
  觀海寺,位于饒平縣黃岡之東,碧崗村后2公里遠的炮臺山麓。創建于宋代(960—1279),自1980年由釋弘舜尼師(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釋弘肇法師再修并開通大道,今由釋達明法師重興。1988年獲縣宗教局首批發證開放,1988年10月21日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林藏古寺,巖洞有傳奇,試劍遺跡在,觀海氣象新。宋時初由僧人結茅蓬自修,名為“定光巖”。元時毀于兵災,僅剩下茅蓬后面的巖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間(1368—1644),遷址于巖洞西南側,重建寺宇改名為“觀海寺”。清時(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國十八年(1929)釋純通法師(1882—1937)來此住持,開墾耕作,農禪并重,節食籌資,并四處募化,于1933年至1937年夏,重蓋大殿以及兩側廂房。“文革”期間……[詳細]
饒平金光寺
  饒平縣高堂鎮群星管區的大嶺山金光寺,自1989年以來重建,由吳楚君女居士為首辛苦籌資,住持釋弘廣等海內外善信鼎力捐款,辟山修路,削坡筑宇,殿堂眾多,規模宏偉,氣勢壯觀,引鶴泉清,為粵東梵宇新秀。相傳在唐朝時建有金光庵,后湮。僅殘存墻壁。明初地理師“虱母仙”何野云來此相地,稱贊是風水寶地,并留下在附近“鯉魚上樹時下葬必出貴人”之話。自1989年起,由邑人吳楚君女居士等發下宏愿,在此重建大規模寺院。逐年辟山而建,今已頗具規模,為饒邑添一較有氣派的嶄新寺院。寺坐西北向東南,依山而筑,總建筑面積已逾千平方米,總投資有超千萬元之巨。今已建成右邊準菩提殿(300余平方米)、左邊玉佛殿(200平方米)、后面兩側觀音殿(200平方米)、泰佛殿(150平方米)及辦公室、僧舍、齋堂等。觀音殿內奉泰式千手觀音銅像……[詳細]
虎頭山永福寺
  永福寺位於廣東省饒平縣汫洲鎮虎頭山南麓,聞一法師創建於宋朝,與海山隆福寺同一法源,即南華——靈山——隆福——永福一脈相承,故稱“瀛蓬雙福”。歷代興衰無常,“文革”時期作他用。改革開放後,現任住持光輝法師多方奔走,募資易地重建。新寺占地二萬多平方米,前臨大海,背靠鶴峰,將軍東聳,蓮花西拱,風光秀麗。四周是圍墻,沿中軸線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側是伽藍殿、地藏殿、文殊閣、鐘樓;西面為玄天上帝殿、觀音閣、普賢閣、鼓樓,此外還有香積堂、客堂、倉庫、功德堂、殯儀館、塔院、慈德閣及放生池。塔林三座,東座塔主是美國根造法師舍利塔,內供奉舍利一百多粒。石碑刻有趙樸初、啟功、智誠法師等名家及長老手跡。永福寺現任方丈光輝法師,65歲,廣東省饒平縣人,1946年4月出家,師從新曦法師,兼任廣東省佛……[詳細]
東福寺
  東福寺閩粵邊陲的饒平縣東北部,有座巍峨矗立的犁頭崠山,高達海拔1046米,因山形似犁頭而得名,遙望層巒疊嶂,林深木茂,山中有一古剎,叫“東福寺”。創于清,1982年重建。寺是清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皇恩特授度諜具戒比丘仁山僧化緣籌建,面積400多平方米。嘉慶十五年(1810)延法師開光安座,迄今尚遺留一幅用緞布寫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屬珍貴文物。寺中原有“圣旨誥命”金牌一塊,惜已軼散。道光進士劉映華曾撰東井八景之一《禪林斜照》詩。民國時期,該寺曾多次拆毀。1982年春,善信集資重建,寺宇煥然一新。寺院坐東向西乙辛分金,是一長蛇形穴地。寺中盆栽奇葩異卉,清幽脫俗,從天井仰望斜子笄尖峰,儼然象一頂皇冠懸空高掛。寺內左廊是“陵煙閣”,有“男兒欲上陵煙閣,第一功名不愛錢”(朱熹詩句)的寓意,此……[詳細]
10、仙巖寺
仙巖寺
  仙巖寺饒平縣饒洋鎮西部巖頭東是西巖的一支山脈,由北往南延伸,蜿蜒起伏。歷史悠久,馳譽中外的西巖茶,就是這支山脈的特產。在那巍峨的絕壁下,屹立著一座寺院,名叫“仙巖寺”。創于清乾隆六年(1741),1986年擴建一新。寺于清乾隆六年辛酉(1741)由開山禪僧比丘純量化緣募建,嘉慶、同治年間曾數次修葺。嘉慶乙丑(1805)冬,崇興僧募化在寺左建一文昌閣。1986年夏,眾善信集資重建三落廳堂,紅柱畫梁,舊貌換新顏,聳然壯觀。寺頂巖壁上端叫“上巖”,上有幾丈寬的一片空曠地,松樹,龍眼,枝繁葉茂,四季常青。在巖石頂有一“龍洞”,洞口一米多寬,深若隧道,相傳古時此洞可通達大埔三河壩。寺左有一“出米洞”,傳說洞里每天能漏出白米供寺僧食用。后來有位法名叫鴻林的和尚,把洞口挖大些,希望能多出一點米糧來,不料洞……[詳細]
茂芝全德學校
  全德學校,原名龍岡書室,俗稱塘唇書齋,位于饒平縣北部上饒鎮茂芝社區,有一間教室,一個房間,一個天井,占地面積三百平方米。1927年10月5日,朱德同志率南昌起義軍抵達上饒茂芝,指揮部設在全德學校,并在這里召開重要的軍事決策會議。全德學校舊址現為廣東省黨史教育基地、潮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歷史沿革民國初,為適應興辦新學之潮,“龍岡書室”易名“全德學校”。該名出自《莊子·天地》“天下之非譽,無益損焉,是謂全德之人哉”,取意道德上完美無缺。據當年全德學校老師回憶,現門樓上“全德學校”四字由詹得天書寫。共和國成立后,全德學校曾作為上饒公社烈屬敬老院之用。在饒平縣革命史上乃至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1980年1月23日,朱德同志的女兒朱敏、北京軍區后勤……[詳細]
三饒城隍廟
  三饒城隍廟位于三饒鎮中華路,是饒平最大的城隍廟。城隍作為中國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三饒城隍廟規模之大,可以用俗語“饒平城隍大過府”來形容。朱元璋為了加強神權的統治,各級官員赴任時都要向城隍宣誓就職。城隍廟規模不小于府縣衙門。城隍廟宇之大、品級和某些建筑規格之高,都為潮汕地區古建筑所罕見的。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饒平縣城明成化十三年(1477),兩廣都御史朱英奉朝廷之命,析海陽縣之元歌、信寧等八都建置饒平縣。朱英觀察后定下饒堡(今三饒鎮)為縣治。著手建筑衙署及各有關辦公場所。在筑防護城墻時,初時議定為取土為料。朱英考慮到土城不夠堅實耐用,便令內務部燒制條磚砌,使城既牢固又壯觀。因此……[詳細]
望海嶺寺
  饒平縣錢東鎮沿饒錢公路往北約5公里處,有一山嶺,因能望風茫茫南海而名“望海嶺”。嶺上林木蒼翠,清風爽人。望海嶺寺就建在這清幽的環境中。創于明朝,1988年重建。這里以供奉三尊自占傳下的雕琢精巧的觀音菩薩而聞名于潮汕及閩南詔安一帶,是佛門的一處勝地。寺創建于明代,由錢東田心村劉門林氏倡建,清嘉慶丙寅年(1806)蒲月和清光緒庚辰年(1880)重修。由于歲月遷移,人事滄桑,該寺曾一度頹廢。1988年由麥嬋真女士發起倡建,于是年十一月由旅港同胞麥嬋賢女士發起十余善信捐資贈建。翌年全面完成主結構及南院工程。寺宇是雙佩劍全包宮殿式結構,比較獨特的是上座位于東,下座位于西,兩座相朝,山門在兩座之間向南,門外還有一座僧舍,合共十廳十房八天井,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進入山門,就是小廳,廳外有走廊可通上、下……[詳細]
14、獅子寺
獅子寺
  獅子寺(石佛寺)饒平縣汫洲鎮汫西鄉青山(獅北)的獅子寺,以其天然石佛、石觀音菩薩坐像故又名石佛寺,聞名遐邇。始于南宋(1127—1279),1994年起,由釋清虛(內字達妙)住持在山坡上興建,至2003年夏已基本建成,依山面海,氣勢磅礴。進汫洲鎮市區大公路從山門前經過,禮佛旅游非常方便。鄉老相傳:南宋末年,兵燹狼煙,一位北僧流落至此,見瀕海綠洲,頓生駐钖之念,逐結葦為廬,以石作圣作像,鳴鏜柝,修持焉。鄉人呼之為“石佛寺”。元朝(1271—1368)間,海潮暴漲,青山之濱濁浪滾滾,廬毀佛沒,僅遺傳說。時過境遷。1956年,青山圍墾,滄海桑田。1990年,該縣錢東鎮仙洲鄉定慧凈寺住持釋定慧(1912—1992)過此,忽聞鐘鼓之聲,尋之末見寺院。越載,鄉民在離地僅三寸之處忽挖到天然石佛和石觀音坐像……[詳細]
15、古嶺寺
古嶺寺
  古嶺寺饒平縣黃岡鎮北郊棲云山東麓,即霞西管區古篤嶺徑之中的古嶺寺,創自清(1644—1911)初,自1992年至1997年由住持釋達悟尼師籌資重建告竣。它前臨南海柘林港灣,后倚棲云山峰,山青水綠,靈秀以昭,猶有眾多佳聯妙墨刻寺柱,是禮佛和游覽勝地。寺之后座墻外,是一塊天然巨石,石上刻一個“佛”字。石高6米,寬5米。清初,這里是一座小寺院,古道從寺后通往嶺后各鄉村,行人從此經過,必先祈拜然后才過嶺,寺前設有開水桶,供路人飲喝。古寺后廢。改革開放,百業俱興。1990年,港、臺同胞及鄉間父老倡議于古跡上重建寺宇。經釋達悟尼師艱辛籌資,善信者及鄉親慷慨解囊。該寺于1992年興建大雄寶殿,越年竣工。后經4年續建,高地鏟低,矮地填高,圍墻筑樓,才全面完工。已共投資66萬元(另外出資15萬元修水泥路)。占……[詳細]
龍潭古寺
  龍潭古寺饒平縣所城鎮東界大港的龍潭古寺,背靠琉璃嶺,一道山澗鳥龍江在寺的東北側,奔瀉入潭似飛龍而故名。創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元至正重修,1986年再修,煥然一新。1996年2月獲縣宗教局登記開放。寺由下龍灣吳雷進捐建前后兩座,雙佩劍,閩南普陀寺僧來住持。元朝至正(1314—1368)間,吳氏后裔承隆重修。1986年,由南普陀派釋金星,暨華僑楊木清、楊云南及大港鄉眾善信捐資再修,住持釋光亮主其事。如今的龍潭寺,總建筑面積逾千平方米,分三廳八房三天井一廣場。山門。稱“修德亭”。古牌樓雙疊結構,上蓋黃金色瓷瓦,翹角飛檐,飾葵龍飛鳳、芍藥牡丹,五彩繽紛。內額“佛光普照”,配聯。走廊刻有重錄明朝曹宗《龍潭》詩。正門,是楊涂豬親建。橫額“龍潭寺”,也配聯。步入古式牖門,只見左供伽藍,右奉達摩,金……[詳細]
大埕云峰寺
  云峰寺,位于與閩省按壤的饒平縣大埕鎮的一片田野上,背依云峰山的公雞峰,面朝南海的大埕灣,與南澳島遙遙相對。東西兩側,有龍山、虎山拱衛,可謂獨占山川靈秀,氣勢非凡。明崇禎十七年(1644)由大埕人名臣黃錦捐創,1996年2月獲登記開放。寺院建高出綠疇約一丈,面積約十畝的平臺上,前面有潔白圍墻加橙黃色雕欄環繞。院子北面正中是內山門,上有石刻匾額“云峰院”三字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天童寺方丈釋明旸法師親題。寺院的結構是三時模式,中間二層是主體,分前廳、中廳、藏經樓,地面上全鋪磨光花崗巖石板,美觀大方。兩側各有四廳八房朝拱,其間各有伙巷并開有旁門通往前院。整座寺院面積3102平方米,布局嚴密、對稱。中廳設大雄寶殿,是宮殿式結構,高約3丈,寬敞堂皇。廳眷塑有“雙龍乾火寶”,殿頂橫匾“大雄寶殿”,殿中供……[詳細]
饒平普光禪寺
  普光禪寺普光禪寺,座落于饒平縣汫洲鎮汫西域內的卓港口,座西南朝東北,與石壁山雷音禪寺遙相朝望,燈火互見。創于民國二年(1913),1984年由釋定慧倡修。寺宇分三廳八房兩通巷,構筑精巧,約一畝余地。主結構外有圍墻,圍成一寬廣院子。寺始建于1913年,正是清末民國初時候,兵禍戰亂,旱澇災害,紛至沓耒,因而盜賊峰起,民不聊生,餓殍遍野,當時由當地父老善心發起,集資建起這座普濟院,意在施茶施粥,收斂餓殍,賑濟貧苦,因取普光明堂之名。1984年,由釋定慧介修,募化諸山長老,十方善信,海外僑胞,特別是得到旅港釋定因法師鼎力相助,并由信女石花奔走獲得有關部門支持,重新修建寺院。踏進院門,便見滿院花木,郁郁蔥蔥,玫瑰紅艷,玉蘭幽香,令人忘卻這里接近市塵,而是一處適宜修持的清靜勝地。穿過花木,就是寺宇左中右……[詳細]
19、紫來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來樓
  紫來樓位于樟溪鎮烏溪村,始建于明末,擴建于清初。明嘉靖年間,鐘氏祖先從福建丁洋搬遷至此,創鄉定居。至明末,為保族人安居樂業,以免受兵亂、盜賊之苦,建造了“紫來樓”。后來隨著宗族的不斷壯大,便在清初擴建外圍,名曰“拱賜”,形成二圍土樓。紫來樓是二環圍土樓,樓二層,高6.8米,土樓大門向東,面積2348平方米,直徑57.4米。共有房屋五十四間(內圍十八間,外圍三十六間,首層為居室,二層為儲備糧草之用),二圍二大門,樓內中心處辟有廣場,場中心有一直徑2米的八卦圖,水井三口(內圍一口,外圍二口),樓內外各有祖廳一間,用于安置祖先神位。各樓房后墻上方均開一槍眼,外圍門二側各開一炮眼,以抵御外侵。該樓外墻以灰、砂、土夯筑而成,內墻則用田泥,外抹貝灰;其平面為環形,內外環均由多角構成圓形,且內高外低,層次……[詳細]
大城所古城
  大城所是一座明朝洪武年間建成用于抵御倭寇的古城,已有607年歷史,至今東西南北四個城門保存完好,城內現有居民7000多人,仍保留著純樸的民風。所城號稱粵東第一城,是廣東境內四個明朝建成的古城之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古哨大所城古稱大城所、大埕所。在饒平縣所城鎮小金山南側。明洪武初年,朝廷于全國沿海設衛所防御倭寇,因衛所設于大埕,后簡稱所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百戶侯顧實創建,呈方形,條石砌筑,城垣高二丈七尺,周圍六百四十三丈,四周挖護城池,池加城之數五十三丈。分東西南北四城門,城門上筑重樓,城垣四角各設敵臺。全城面積2600畝,昔時城內有三街六巷,街道所城的石墻寬一丈五尺,用石板鋪筑。清康熙三年(1644年)遷拆,七年展復,康熙八年重建。據《潮州府志》載:“所城稱大城所,設正千戶二員……[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无遮挡很黄很爽免费国产 | 日韩欧美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亚洲婷婷天堂婷婷色五月 |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 在线播放国产在线一区 | 精品免费久久久国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