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汕尾市 > 城區旅游

城區文物古跡介紹

鳳山祖廟旅游區
  鳳山祖廟旅游區位于汕尾市區東南面,是粵東旅游黃金海岸的主要景點。鳳山雖不高,但以形似一鳳凰展翅而得名。汕尾人祖籍多為福建,明末清初在風山下建“鳳山祖廟”,鳳山祖廟也就成了汕尾人民、旅居臺港澳同胞及海外僑胞尋根問祖的圣地。同時鳳山祖廟作為汕尾港歷史沿革的佐證,反映了當地古、近代的漁業、農業、商業貿易、交通運輸以及文化藝術、傳統習俗和民間信仰,是汕尾港的發祥地。公園那風山頂峰有一座高達16.83米的全國最高的天后圣母石像,是由468塊來自媽祖家鄉的優質花崗巖石雕刻而成,著名文學家冰心女士為石像題寫了“天后圣母”四字。鳳儀臺媽祖石像高達16.83米,由468塊來自媽祖家鄉的優質花崗巖石雕刻而成,是中國目前最大型的媽祖藝術石雕像。我國著名文學家冰心為石像題寫了“天后圣母”四個大字。鳳山媽祖石像的落成……[詳細]
得道庵
  得道庵位于捷勝鎮郊區“海岸第一山”的山腰,面積600平方米,距離鎮中心0.5公里,景區隔壁為道教場所云山觀。得道庵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原叫“云山寺”。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住持僧遇緣禪師擴建這座庵寺時,易名為“得道庵”,大門匾額“得道庵”三字,長1.8米,寬0.66米。有“地拓三弓,卻萃西山之秀,天開八景,洵增南國之光”之雅頌。得道庵歷來名聞遐邇,“勝地靈巖”即是指得道庵。得道庵背山面海,山勢高聳,怪石嵯峨,山色秀麗,庵內有虹橋捷步、曲徑通幽、蓮池印月、勝地靈巖、碧澗流泉、古壁蒼松、石船泛陸、仙井盤空等八景。歷來題寫的詩詞不少,可以感受到“有聽濤聲奏梵樂,遠觀海天共一色”的美好意境。得道庵的和尚常以茶待客,相傳飲了這里的山泉所泡之茶,可益壽延年。……[詳細]
田墘紅樓
  海豐第七區蘇維埃黨政機關、抗日合作軍駐地舊址位于汕尾市紅海灣開發區田墘街道一村紅樓巷。紅樓原是游克楨等鄉賢于1916年籌建的白沙學堂,主址系中西合璧的二層樓房建筑,屋頂硬山頂結構,主體呈四合院布局,女兒墻、走廊、欄桿等是仿羅馬式造型布設,建筑藝術價值極高。1927年海豐第七區蘇維埃黨政機關設于此后,墻壁粉刷成紅色,故稱“紅樓”。1928年初,海豐第七區蘇維埃黨政機關轉移時,在墻壁上寫有多條標語。1941年3月,原是惠陽縣國民黨民團排長的陳鐵,趁日軍侵犯廣東沿海前夕的混亂局面,攜帶30人槍前來龜齡島入伙為匪,魚肉百姓。9月19日,應民眾剿匪的要求,在中共地下黨的協助下,合作軍472團營長朱金銘率300余名勇士,從陸豐縣城啟程,20日拂曉抵達田墘,接著撲向遮浪,一舉打敗游蕩于田寮村五澳町的海賊,……[詳細]
安美媽祖廟
  汕尾安美媽祖廟是汕尾地區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遺跡。始建于清順治九年五月。當時,汕尾仍是一個地曠人稀的小漁村,居民多以捕撈為業。在風云幻變、海浪滔天的時候只有媽祖這一偉大的護航女神,才能給漁民以精神的慰藉,鼓起他們戰勝災難、渡過難關的勇氣。當時汕尾的漁民大多數是從福建遷徙而來,對媽祖有極其虔誠的信賴,故在汕尾西區擇取吉址,專程到福建莆田湄洲割火分靈,迎請媽祖到汕尾敬拜。隨著歷史的進展,漁業,鹽業、商業逐日興旺,汕尾從—個小漁村發展為—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港口,成為粵東地區著名的漁業基地。由于媽祖的聲威昭著,故前來宮廟上香的信眾逐年增多,安美媽祖廟成為汕尾地區及鄰近港口漁民、船民、商旅進香的必到之廟。光緒三年九月,及民國十九年九月,先后對廟宇進行了二次改建和擴建,使之成為汕尾地區規模宏偉、香火鼎勝……[詳細]
捷勝所城遺址
  捷勝所城遺址在今捷勝鎮政府所在地。明洪武廿七年(1395),千戶候良始建捷勝所城。萬歷十二年(1584)重建。該址原名捷浪埔。元末時,曾在此地發生一場戰爭,全殲洋匪,當地人民為歡慶勝利,明初建的所城取名為捷勝所城。城址平面呈不規則四方形,面積162300平方米,設垛口440個分東、西、南、北門,建四座敵樓。城墻大部分用灰沙夯筑,靠近四門地段用大方磚砌筑。城內原設所署、鎮撫司、史目廳等建筑。明清時代均屬碣石衛派兵駐守。該城位于-畔,西臨浩瀚南海,南側1浬有龜齡島,是粵東軍事海防重鎮之一。1927年11月拆毀大部分城墻,現殘存東北側一角。它對研究海豐的歷史及軍事海防情況提供了實物資料。……[詳細]
沙角尾新石器時代遺址
  在捷勝鎮捷勝城東南三公里處臨海山坡上。東面背山,西面臨海。因西北面緊靠沙角尾村,而取名沙角尾遺址。1936年英籍芬戴禮神甫和意大利籍麥兆漢神甫發現。遺址地表采集的多為磨光石器,器物主要有長身石斧、石錛和少量的有肩石錛,還有呈柳葉形的石箭鏃。陶器主要是一種矮圈足陶罐,飾曲折紋,腹部飾一周附加堆紋,有的罐口沿帶流。器表飾繩紋、斜方格紋、葉脈紋、曲折紋等。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4000多年。為研究海豐沿海地區史前文化提供了實物資料。……[詳細]
坎下城城墻
  坎下城(ᑒ下城),位于汕尾城區內,北鄰后徑村。城呈不規則橢圓形,城墻原高5.6米,殘高3米,為雙層夾墻,灰沙夯筑,周長1157米,設垛口391個,分建東、西、南、北四門,配防炮78位。明崇禎九年,工科都給事、鄉賢葉高標奏建城坎下。十年(1637年)城成。坎下寨始建之時,一面倚山,三面環水。北門是山,今之變電站小山。東、西、南門臨海。西門(今西門媽祖廟處)是水門,只有船只可以出入,一如《水滸》梁山水寨,碼頭在城內。水寨有水師,水師有水舶,可通捷勝、碣石。時至今日,西門仍留有一個“西門池”,面積雖不大,乃是歷史的有力見證。坎下城位于市區香洲街道城內路北端,是全省現存最完整的明代古城池之一。該城建于崇禎九年(1636年),呈不規則橢圓形,城內面積7.2萬平方米,周長1157米,城墻原高……[詳細]
明城遺址
  位于城區中心后徑村西南側。明朝末年,為抵御倭寇、海盜,在汕尾城內建筑“坎下城”。民國初期,廣東都督在城內設兵工廠。該城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城墻殘高3米,為雙層夾墻,灰砂夯筑,轉長為1157米,設垛口391個。分東、西、南、北四門,保存較好。現內有一座城隍廟和少量碑刻。該景區以展示汕尾城區戎邊文化、城市演變、海防軍事及民眾文化為主要內容的開放式城市博物館,并融入旅游的概念,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文物與旅游相結合的城市文化功能區。……[詳細]
長沙炮臺舊址
  長沙炮臺位于汕尾市城區馬宮鎮長沙海口處。清嘉慶九年(1804年)縣令張再瑛把原在潮沙村北側的炮臺遷至長沙海口,建成長沙炮臺。平臺為橢圓形,東西長50米、南北寬40米,面積2000平方米,依山勢而建,配置海防火炮10門。炮臺圍墻高5.2米,花崗巖石塊砌筑。建有營房和遼望哨房各3間。東墻設大門,門頂石匾額刻“鎮海”二字。炮臺地處海防軍事要沖,扼險而守,視野寬闊,是古代重要的軍事關卡。……[詳細]
寶樓山青銅時代遺址
  寶樓山青銅時代遺址在東涌鎮寶樓村龍崗埔。1938年,意大利籍的麥兆漢神甫在寶樓山遺址采集到鑄造青銅斧、青銅鈴、青銅發簪的石范和夔紋陶及少量繩紋陶片等文化遺存。1984年文物普查中,在該地未能找到青銅器及鑄造青銅器的范模,卻發現了一件磨光石錛。該遺址附近的羊牯嶺山,出產錫礦和鋼礦,鑄造青銅器的石范模的出現,證實了寶樓山先民采礦的歷史可追溯到青銅器時代。……[詳細]
  捷勝黎明洞石刻位于市城區捷勝鎮石崗村委會石厝村后山,年代為明末清初。2022年3月,汕尾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汕尾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馬宮天后祖廟(媽宮廟)位于市城區馬宮街道內,年代為明。2022年3月,汕尾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汕尾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東坑南新石器晚期遺址在捷勝鎮東坑村。東臨東坑湖,西2公里是東坑鹽町,南距東坑海1公里,北距東坑村2公里,面積約3.5萬平方米。因位于東坑村南側而得名。約于1938年麥兆漢神甫發現。地表散布遺物相當豐富,有石器和陶器。石器主要是弧凹形刮削器、梯形石錛、石鏃、石矛、-等。陶器有夾砂黑陶和夾砂紅陶二種。主要器類是敞口罐,還有一種矮圈足夾砂陶碗,器表飾繩紋。泥質陶有淺紅色和灰色二種,一種為帶流把壺,還有一種直口陶罐和燒制火候較高的陶缽,器表均飾方格紋或雙線方格紋。有的已燒制成近瓷的硬陶。該遺址出土器物經碳十四化驗,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字字幕在线乱码 | 日韩中文字幕图片 |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一线久久 | 日韩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ⅴ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青涩天堂六月天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