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惠州市 > 惠東縣旅游

惠東縣文物古跡介紹

平海古城
  平海古城建于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嶺南文化的一塊“活化石”。平海距惠東縣城53公里,地處惠東縣最南端,面臨南海,東靠-,西倚大亞灣,歷來是海防重鎮和惠州南部海運進出口的咽喉。元末明初,盜寇猖獗,明洪武年間,平海建造城池,抵御外侵。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在平海城前沿相繼筑有大星山炮臺,盤沿港炮臺,墩頭港炮臺、東繒頭炮臺和吉頭炮臺、筑成一道道壁壘森嚴的海防線。平海古城至今仍較完整地保留著四座城門樓、部分城墻、完整的十字古街、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廟、古文化遺址和大量的歷史文物。地址:廣東惠州市惠東縣平海鎮類型:古跡古鎮古村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交通在惠東客運總站坐到港口的專線車,到了平海鎮后可坐摩的前往古城。……[詳細]
百慶樓(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舊址)
  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紅二師師部舊址位于惠東縣高潭鎮中洞村白洋湖百慶樓,是海陸惠紫革命根據地后方基地中洞遺址群的主要建筑之一。1927年5月,東江第一次武裝起義后,海(豐)陸(豐)惠(陽)紫(金)四縣工農革命武裝為保存實力,主動撤出各縣城,向中洞集中。在醞釀組織東江第二次武裝暴-動期間,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由海陸豐轉移進入中洞,在百慶樓辦公,彭湃任書記,張善銘代理書記。同年八九月間,東江革命委員會成立,由黃雍任主席,亦遷入百慶樓辦公。10月中旬,南昌起義部隊余部1000多人進入中洞,并在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的領導下,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師部亦設在百慶樓,由董朗任師長,顏昌頤任黨代表,王備任參謀長。1928年3月,高潭的土地革命受到挫折后,百慶樓遭國民黨軍隊焚毀……[詳細]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
  高潭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惠東縣高潭鎮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位于惠東縣高潭鎮黃洲村黃坑,原為高潭羅氏宗祠。上三間下三間兩頭橫屋的磚瓦結構。祠內8條石柱頂兩架梁把上三間連成一體,建筑面積200平方米。1927年,南昌起義部隊余部南下進入東江地區后,于10月12日到達中洞,后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二師(后稱紅二師)。與此同時,中共東江特委也在中洞進行組織機構調整,設立黨政軍領導機關。隨后,中共東江特委領導東江人民和工農武裝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先后推翻了國民黨海陸豐等縣反動政權。為鞏固取得的革命成果,高潭人民在中共東江特委和東江革命委員會的領導下,迅速進行蘇維埃政權的創建工作。11月11日,高潭圩召開近……[詳細]
田坑村古建筑群
  田坑村古建筑群 (俗稱“田坑古城”)位于廣東省惠東縣多祝鎮,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惠東境內一座比較大型且保存比較完好的客家古村寨,為四合院式民宅。 2008年,田坑村古建筑群被列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田坑古城包括20多座建筑及眾多房屋,建筑布局對稱有序、構思精巧、風格獨特,美觀莊重,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村內有18條古樸的巷道、圍龍屋、碉樓、高聳的城墻以及近400間房廳,都有很高的文化保護價值。 據介紹,田坑古城始建于明末,建成于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1686年(康熙二十五年),陳氏入惠始祖第八世西峰公首次購入部分土地,開始建造房屋。1736年(乾隆初年),陳氏第八代裔孫齋公在“富奏百萬,修治黃河”的同時,第二次購入田坑大部分土地,并……[詳細]
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黃沙小學)
  黃沙小學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舊址位于惠東縣安墩鎮黃沙村黃沙小學。其建筑物為三合土泥磚瓦木結構,白墻灰瓦硬山頂為主的“上三下三”普通圍屋,始建于1939年,1940年落成。當時是黃沙小學的校舍,有教室5間、教師宿舍2間,占地面積300多平方米。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為了貫徹在解放戰爭期間建立鞏固的大塊根據地,把游擊戰爭推向新的階段的指示,由粵贛湘邊區黨委在黃沙小學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由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副書記、粵贛湘邊區黨委書記尹林平主持。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關于南方游擊戰爭的重要指示,對1948年的工作進行總結和回顧,并對軍事、經濟、民運等項工作進行了研究和部署。會議期間,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發來了中共中央軍委關于批準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詳細]
惠東龍峰祖廟
  惠東龍峰祖廟 位于惠東縣大嶺鎮譚公村九龍峰。建于明代,原名譚公祖廟。九龍峰座落于蓮花山脈南端、西支江畔。因山峰宛若九條游龍,故名。廟宇處于該山腹地,故又叫九龍祖廟。清道光三年(1823年)由鄉眾捐款重修,當年的《增修九龍峰譚公廟碑記》尚存廟內。 龍峰祖廟通面寬23.8米、通進深21.5米,為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構架,磚木結構。內置12根方石柱和12根圓木柱為支撐,梁架的駝峰、瓜柱等構件雕刻有精細的紋飾圖案,外壁兩側及后壁均有灰塑,內壁繪壁畫,內容為神話傳說和民間典故。大門上 書“龍峰祖廟”,兩邊書對聯:“聲動虎蛇龜盡伏;功施風雨露無偏。”廟內正堂供譚公真人塑像,有光緒十五年(1889年)惠州知府李□鎰所贈木匾一塊。 譚公真人俗名譚德,相傳為元末時人。據《惠州府志》記載:譚公真人童年常在此放牧……[詳細]
羅岡圍
  羅岡圍位于廣東省惠州市惠東縣稔山鎮范和村委會南門村,建于清代。該圍坐東北向西南,平面呈矩形,南門至北門總進深90.15米,東門至西門總面寬90.65米。-四面由108間單棟建筑分成四排圍成一個“口”字,每排中間第一層置門洞,以所對應的方向分別稱之為東、南、西、北圍門,門上的第二層為高出的望樓并在其上置神龕。圍內建筑由南北門中軸左右對稱六縱列座坐東北向西南的房屋組成,每縱列有前后相接的上三間下兩廊(爬獅式)的八個單元。建筑均為磚木結構,布瓦硬山頂。東西、南北門之間置3.3米寬河卵石巷道相通,其他各列建筑之間置1.5米至2.6米寬的河卵石巷道分隔。南門外置一近似半圓形的甕城,稱之為“籮耳”,甕城內靠南門左側置一尊高0.55米、長0.35米、寬0.3米的坐姿石狗,甕城外門額塑“羅岡圍”三字。與南門……[詳細]
惠東白馬窯址
  白馬窯址位于惠東縣白盆珠鎮白馬村田心村民小組,地處蓮花山脈東支白馬山西側白盆珠水庫南側,主要分布在白馬河兩岸的小山包上。白馬窯址的瓷窯結構多在“饅頭窯”之列。該窯址是研究廣東地區陶瓷史和明朝時期粵東瓷器外銷史較為重要的實物資料。目前,在白馬山一帶可見大量窯磚、窯渣、匣砵和各類瓷片及少量的窯壁。白馬窯主要生產日用陶瓷,規模宏大,產量較高,遠銷東南亞各國。據他們介紹,在過去以水路運輸為主的年代,像瓷器這么重的物件要運往外地,也要選擇走水路,而白馬窯址地處白盆珠鎮蓮花山脈東支白馬山西側,白馬山下的白馬河等河流縱橫交錯,水位落差較大,白馬河則直接匯入西枝江,為白馬窯產品的海上運輸通道提供了極大便利。為此,當地人推測,當時白馬窯生產的瓷器可能從西枝江水道運抵東江,再從東江運到廣州,然后通過沿海港口通往……[詳細]
港口大星山炮臺
  港口大星山炮臺位于惠東縣港口鎮大星山,稔平半島最南端,海拔約150米,東、南、西三面臨海。筑在山頂,故又以炮臺名山。又因炮臺形似豬兜,故稱豬兜城。炮臺于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廣東、廣西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楊臨勘捐銀建造。炮臺用四方長條麻石砌成,周圍全長295米,平均高3.5米,有一東北向石門,門高1.96米、寬1.63米,門右側有一石碑。據碑文記載,炮臺內設連環炮2座,營房22間,火藥局1間,1250公斤炮2尊,500斤炮2位,300斤炮1位,250斤炮3位,安兵60名,把總1員駐守。炮臺內設施已散失,60年代曾在炮臺內搬出炮二門,現一置縣博物館,一置平海鎮文化站。1984年惠東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詳細]
介壽詒謀牌坊
  “介壽詒謀”圣旨牌坊位于惠東縣多祝鎮皇思揚古圍村,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是全國皇帝圣旨賜建的牌坊之一。整座牌坊氣勢雄偉,結構模式美麗壯觀,施工技術巧妙絕倫。牌坊是四柱三開門,分三層,高約十米,中間大門寬四米。正門上部正、背面龍鳳板分別為豎排陰刻楷書“圣旨”“恩榮”,中間兩面均鑲御書“介壽詒謀”,據說是當時皇帝親手諭書,字跡端莊秀麗,筆劃剛健有力。牌坊的四根柱子均為方形,石柱上有蝙蝠、八仙過海、雙龍吐珠、文武百官、九龍海諄等精美浮雕;中間層有數百個石刻文字,每個約五平方厘米;下層前后有石獅二對,石鼓一對,石獅形態雄威,含珠帶笑。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將“介壽詒謀”圣旨牌坊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沙塘高橋
  黃沙塘高橋位于惠東縣白花鎮坦塘行政村黃沙塘村。始建于清代,為四孔平梁青麻石質石橋,橫跨黃沙塘瀝兩岸。呈東南-西北走向,全長21.57米,橋面寬0.8米。橋墩為兩組,用兩根豎立的長方形石柱,上端榫接一塊石板組合而成,兩組豎立的石柱之間用兩根橫置的方石作梁榫接,以增加橋墩的穩固性。橋面用三塊寬0.26米、厚0.18米、長4.72~6米不等的石板并排組合而成。橋面距水面約3.8米。201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元公祠
  陳元公祠位于惠東縣稔山鎮長排村,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坐北向南偏東10度。建筑為三開間二進深,中軸對稱式布局,石、木、三合土結構,布瓦硬山頂,綠琉璃瓦剪邊。墻體裙部用長方規格條石徹筑,上部用三合土夯筑。大門設置為四柱三間牌坊式,建筑前后依次分別是,影壁、大門、門廳、天井、拜廊、上廳,明次間均不設墻。門廊、門廳、拜廊、上廳分別用圓花崗巖石柱承托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梁架,左、右廊則用倒方角石柱支承梁架,柱礎簡樸大氣。拜廊與左右廊之間置月牙石門過度。拜廊與上廳梁架之間置兩個相向的拱門,上部則承托石槽將瓦檐水導出山墻外。門廊山墻上有精美的人物花鳥浮雕,大門上首嵌一方石匾,上陽刻“陳元公祠”四個大字及“時乙亥乾隆四十四年季春吉旦”等字樣,大門對出約5米處置一與房屋闊度相同的影壁,正屋前端與影壁……[詳細]
九龍峰石戲臺
  九龍峰石戲臺 位于惠東縣大嶺鎮譚公村九龍峰山。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是龍峰祖廟區古建筑之一。臺面向山,坐西向東,利用山坡平地而建,臺座1.1米高,上鋪木板。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平面正方形,邊長為9.7米。前有四條石柱,中間兩條為四方形,兩邊為八角形。前設步級。前檐懸掛篆書“石戲臺”。目前保存完好。1984年惠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革命五烈士墓碑
  革命五烈士墓碑位于安墩鎮寶安村營田埔,占地面積676平方米,建筑面積16.5平方米,碑高4.3米(其中碑座1.5米),碑形為五角錐形,碑身座西北向東南,碑體正面提寫了“革命烈士李水、李慈、李榮、李遠、李蔭墓碑”,東西兩面分別提寫了“生為革命”、“死重泰山”等字樣。在第一次大革命時期,以上五位烈士是活動在惠東山區一帶的地下組織人員,為配合海豐彭湃部隊開展地下工作,一次在參加多祝召開的地下組織人員秘密會議時,因內0叛徒告密,后被-反動派圍攻,展開了一場激戰,由于敵眾我寡、火力懸殊,突圍時中彈犧牲,為中國的革命事業現出了寶貴的生命。八十年代初期,為緬懷這五位革命烈士,告慰烈士的英靈,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原安墩公社革委會(現安墩鎮人民政府)發動群眾集資約1萬多元興建了該墓碑,成為0黨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紀……[詳細]
譚公村大夫第
  譚公村大夫第位于惠州市惠東縣平山街道譚公村。譚公大夫第的建筑物大部分保存尚好。前廳置屏風門,上方懸掛一塊寫著“賞穿黃馬褂”牌匾,但這塊牌匾不是原有的,是重修時重做的。譚公大夫第原本還存放著一塊珍貴的木匾,上 書-“文魁”二字。這塊牌匾是當時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劉坤一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己卯科鄉試第三十名舉人蔡秉澄所題,而蔡秉澄正是蔡錦青的兒子,但這塊牌匾早已不知去向。譚公大夫第的木雕很多,多是彩色的。屏風、斗式梁架、廊架上雕刻有麒麟、兔、獅、鹿、鳥及花草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吉祥圖案。這些木雕大多蘊含著故事和寓意,如一個木雕中蝙蝠、鹿、瑞獸等造型活靈活現,表現了“福祿壽喜”吉祥主題。梅花喜鵲是傳統建筑物木雕常見的圖案,在譚公大夫第中也可見:喜鵲登上梅花枝頭,寓意喜事不期而至,前途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亚洲另类sm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专区欧美日韩 | 一本大道在线播放欧美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 曰本一区二区三区高清aⅴ 日韩福利在线看 |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