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天河區旅游

天河區文物古跡介紹

華帝古廟
  華帝古廟位于黃村街道黃村圍福里。始建于明代,歷代有重修。現存建筑風格為清代。坐北朝南。三間兩進,占地面積190平方米。博古脊,封火山墻,青磚石腳。頭門檐下有壁畫,后殿供奉華光大帝塑像。該建筑主體建筑保存較好,布局緊湊,頭門墀頭人物磚雕甚好。室內外裝飾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風格古樸。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馮如墜機處紀念碑
  馮如墜機處紀念碑在天河區沙河花生寮。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如在美國研制飛機成功后,為“壯國體,挽利權”,回國創辦航空事業,于1912年8月25日在廣州燕塘表演飛行,不幸失事犧牲。當時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曾令行廣東軍政府都督在馮如墜機犧牲處立碑紀念。由于袁世凱帝制自為,孫中山發動討袁戰爭失敗等影響,迄未動工興建,直到1988年,才由廣州市沙河文博學會建造“馮如墜機處”紀念碑一座。碑坐西向東,方塔形,分碑身和碑座兩部分,立于一高0.40、深3.74、寬3.30米的臺基上。臺基正面有階梯三級,左、右后有矮墻圍繞。碑身用白色花崗石制成,上小下大,高工土7米,尖頂,底部四邊各長0.27米,正面刻“馮如墜機處”五字。碑座用磚石灰沙砌筑,石米批蕩,高0。645米,底部前后邊長各為0;89米,左、右邊長各為……[詳細]
沙河東平公社舊址
  東平公社舊址位于沙河鎮燕塘。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光緒末年(1908年)重修,是鴉片戰爭時期的重要遺址。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三元里附近各鄉人民在廣州城北牛欄崗一帶大舉抗擊英侵略軍后,省城東北郊及花縣,增城、從化一帶240余鄉鄉民在紳士王韶光、高梁材等倡導下,經兩廣總督批準,仿效石井鄉的昇平公社,在沙梨園建立東平公社。以武裝本地人和客家人共同抵抗外國侵略者為宗旨。主要領導人還有鐘占棋、謝錫恩、周秉鈞等人。東平公社成立后,東連鹿步、東圃各鄉,北連從化、增城、花縣,與昇平公社形成了犄角之勢。舊址尚有正門額,上刻“東平公社道光二十三年程?(yu,橘字沒有木字旁)采題”,石門聯為:“東北苞桑固;平成雅頌登。”左右兩門額分別題“左藏器械”、“右藏糧食”。另尚保存碑刻4方,其中《創建……[詳細]
石仁窿蓄水湖碑
  石仁窿蓄水湖碑,天河區棠下街道荷光路上社公園內石人窿蓄水湖畔,即在棠下村上社公園。是廣州目前發現的有關國際善后總署與廣州關系的唯一碑刻。碑文記載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946年國際善后總署派人協助棠下村建設水庫問題。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新一軍印緬陣亡將士公墓
  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陵園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白云山馬頭崗,面積100多畝,由公墓、紀功亭、紀念塔3部分組成。 由著名設計師楊元熙設計,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陵園內的紀念塔矗立在一座平臺上,方型的底座高4米多,正面開有一門進入塔內。門的上方鑲嵌著孫立人題寫的“陸軍新編第一軍印緬陣亡將士紀念塔”石碑。新一軍駐防廣州期間,孫立人用3千日本戰俘修建了位于白云山馬頭崗的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該公墓由著名設計師楊元熙設計,1945年10月5日始建,1947年9月7日落成。公墓原面積100多畝,由墓門、紀功亭、紀念塔3部分組成 。新一軍征緬陣亡烈士公墓,四柱紀念塔與豎井墓穴連體,其總高38米,外加中部一個過千平方米的紀念塔大平臺,體積相當龐大。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詳細]
火界頭樊氏墓地
  火界頭樊氏墓地位于龍洞街道龍洞村迎龍路213號火界頭。由樊以達夫婦合葬墓、樊雄保夫婦合葬墓、樊三郎夫婦合葬墓組成。建于宋代,均為花崗碎石交椅墓。總占地面積272.8平方米。樊以達夫婦合葬墓建于宋高宗紹興七年(1137),原墓在三元里西華井(今雕塑公園),1996年遷葬于此。坐西朝東。花崗石砌筑交椅墓,占地面積165.6平方米。由護嶺、壟環、享堂、山手、前臺組成。花崗石碑龕,頂部石額上刻“龍洞”兩字。內鑲連州青石墓碑。樊以達(1068~1137)為龍洞村樊姓入粵始祖。樊雄保是龍洞村樊氏二世祖,18歲登進士。樊三郎為龍洞村樊氏三世祖,龍眼洞樊姓皆其后人。有一定史料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珠村農民協會舊址
  珠村農民協會舊址位于珠村東喬大街56號,此處原是潘姓的公事廳,建于清末。該建筑坐西朝東,青磚墻,花崗巖石腳,兩進廳,一天井,天井兩邊有走廊。通寬6.4米,通深12.8米,占地面積82平方米。硬山頂,碌灰筒瓦,高約5米,檐檔有雕花。檐下有壁畫,墀頭有灰雕畫。民國13年(1924年)12月,珠村成立農民協會,這里為珠村農民協會辦公地址,同時也是廣州市第二區農民協會辦公地址。第二區農民協會包括珠村、沐陂、車陂等鄉。國民國民政府農-動特派員鄭千里在成立大會上講話,大會選出了潘文治、潘苑添為農民協會正副執行委員長,潘佐榮為秘書,大會還宣告成立農民自衛軍,選派人員到省參加農-動講習所學習,中央農民部長廖仲愷,蘇聯顧問鮑羅廷贈送會旗祝賀。在1925年的省港大-和平定楊(希閔)劉(震寰)叛亂中,珠村農民協會……[詳細]
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舊址
  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舊址位于棠下達善大街27號。原為湛川鐘公祠,建于明代,重修于清末和20世紀80年代,1993年又大修。鐘湛川,棠下村鐘姓第十四世祖,鐘應章之子,父子皆有祠堂。該祠為二進一天井,面闊三間,中為大堂,兩側有廊,通深15.2米,通寬8.7米,占地面積132平方米。硬山頂,灰塑正脊,碌灰筒瓦,滴水剪邊。天井兩邊有卷棚廊,天井中心起棚,并與前后進封閉連接。正面為花崗巖門坊,黑漆木匾金字“毛主席視察棠下紀念館”。封檐板雕纏枝花紋,飄逸精美。二進平臺上有會議桌和兩長椅。1954~1956年初,該祠是棠下第一農業社社址,1956年又作棠下高級農業合作社社址,至1959年遷出。1958年4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親臨棠下視察,在棠下農業生產合作社社址,與隨同的中共廣東省委第一書記陶鑄、……[詳細]
王道夫故里
  王道夫故里的“尚書王公祠”,為紀念南宋兵部尚書、抗元名將王道夫而建,位于廣州市天河區車陂街第十五社。王道夫在南宋祥興二年(1279)新會崖門海戰為國殉難。官至南宋縣尹的長子王應孫肝膽欲裂,誓不降元,不久便抱恨而卒。其孫王龍溪遵守祖訓“不仕于元”,并秘密組織民兵抗元,事泄后舉家回鄉隱居今車陂村。于元朝至正六年(1346)為紀念祖父王道夫而建家廟,明永樂元年(1403)其后人擴建家廟,改名為“尚書王公祠”,清乾隆六十年(1795)、光緒二十九年(1903)重修,2002年維修。“尚書王公祠”為中國傳統的庭院式磚木結構,布局嚴謹,軒昂雄偉,總面積1048.8平方米,深三進,通面寬28.5米,通深36.8米。頭門面寬三間,深三進,兩廡,硬山頂,碌灰筒瓦。正門門匾為整塊花崗石,上有“尚書王公祠”五個陽……[詳細]
李賴南墓
  李賴南墓位于龍洞街道,建于宋代,1932年由寺右鄉大崗遷建于此,1995年重修。坐西南朝東北。磚砌筑交椅墓。占地面積75.9平方米。墓依山勢而建,由護嶺、壟環、享堂、山手、月池組成。護嶺用磚砌,外涂抹水泥,頂部有祥云涌月石刻。花崗石墓碑。墓前有兩對旗桿夾,分立左右,上刻“欽點探花及第李文田立”,落款“咸豐己末科”。此旗桿夾為原物。該墓形制特別并有一定的代表性。墓主為楊箕村李姓入粵始祖。有一定的史料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林千三夫婦合葬墓
  林千三夫婦合葬墓位于珠吉街道吉山村吉貝崗(光山),建于宋代,重修于1992年。灰沙青磚砌筑交椅墓。坐北朝南。由護嶺、壟環、享堂、山手、月池組成。占地面積179.4平方米。享堂磚壁半圓形,用青磚砌成人字紋。林三千祖籍福建莆田縣,南宋時遷至獵德東村,為該村林氏一世祖。有一定的史料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潘貞夫婦合葬墓
  潘貞夫婦合葬墓位于新塘街道沐陂村沐陂大街對面,宋代建時原是一座土墳,無墓碑。2003年重修時新置墓碑和墳頭。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89.4平方米。墳頭用水泥筑成半圓形。墳面中間鑲有一塊花崗石墓碑。潘克常,字貞,番禺細墟六世祖,南宋末年攜二子遷居珠村,再娶妻生三子。此三子后分別遷居棠下上社、石牌、沐陂三地。后潘克常被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潘姓奉為共祖。有一定的史料價值。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軍侵華碉堡遺址
  日軍侵華碉堡遺址年代為中華民國(1938~1945),位于鳳凰街道漁沙坦村太和嶂白云機場導航站北面山頂。建于抗日戰爭時期。坐西北朝東南。混凝土鋼筋砌筑軍用碉堡。由大小兩個碉堡組成。占地面積20平方米。小碉堡殘高1.9米,邊長3.7米,直徑2.7米,鋼筋已被取去,頂蓋已塌,只剩四面墻壁。兩碉堡均為侵華日軍所建,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占領廣州罪證。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
  民國廣州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位于廣州市沙河燕塘廣汕公路側的牛眠崗。坐東向西,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砌花崗巖石,高約38米。全碑分兩部分,下部是長方體臺座,內為1-3層,四周建有氣窗,底邊長15.2米、寬12.9米;上部4-9層是碑身,呈方錐形,第4層邊長各6米。碑身正面最高處飾“青天白日”國民黨黨徽。正中鐫刻“粵軍第一師諸先烈紀念碑”十一個大字及“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年款。1917年孫中山南下-,雖有海軍支持,本身并無基本武裝力量,被桂系掣肘。為此以原省防軍20營約5000人為基礎成立粵軍,陳炯明為總司令,鄧仲元為參謀長。成立后即進軍“援閩”,1920年回粵,克復廣州,驅走桂系軍閥。孫中山把粵軍擴充為5個軍,鄧仲元仍任總司令部參謀長兼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第一師成立后即參加討桂戰……[詳細]
胡漢民墓
  胡漢民墓位于天河區龍眼洞銀屏嶺廣東省林業職業技術學校內。建于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墓原在斗文望,混凝土結構,后被毀,又在其上建了房子,把胡墓穴壓著。1985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墓東面300米處另建新墓,但其女不同意將其父棺木遷至新墓,故新墓實為空冢。新墓為外飾水洗石米的墓,坐東南向西北。當中高3米,一級護嶺。墓碑鐫刻“胡漢民先生之墓”7字。左前方建有“不匱亭”。右側為胡漢民夫人墓,墓碑中刻“先妣,陳太夫人墓”,下款署“民國三十五年”。整個墓園占地約1800平方米。墓砌有拱手及祭臺,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1985年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撥款重修胡漢民先生墓園。根據胡漢民親屬的意愿,該墓園修建于胡漢民夫人陳淑子墓的左側。整個墓園占地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詳細]
許應鑅墓
  許應鑅墓位于天河區龍洞街道西社社區龍洞村。2002年7月,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7、朱澄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澄墓
  朱澄墓位于天河區龍眼洞華南植物園蒲崗區一山坡上。建于1300年。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是男墓
  李是男墓位于天河區沙河街道新一街社區沙河頂街65號內。《同志李是男碑》鑲嵌于廣州市天河區沙河頂李是男墓碑正面,墓碑刻于中華民國三十八年。碑身為大理石,碑文右起豎排,陰刻繁體楷書,分四十行,行二十四字。共八百八十九字。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林偉民墓
  偉民墓位于天河區燕嶺路394號廣州市銀河革命公墓內。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秦悅會家族墓
  秦悅會家族墓位于天河區新塘街道高塘社區凌塘村背底山,年代為宋。2008年12月,被公布為,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主墓為秦悅會夫婦合葬墓。兩邊掛榜分別為其子秦仕廉夫婦、秦仕豪夫婦、秦仕杰夫婦、秦仕顯夫婦合葬墓。……[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久久精品79国产精品 |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永久免费AV无语国产 | 亚洲一区二区视频 | 亚洲无线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