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洛陽市旅游

洛陽市文物古跡介紹

41、班溝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班溝遺址
  班溝遺址位于洛陽市孟津縣小浪底鎮班溝村東南,該遺址是伊洛地區邙山丘陵地帶少有的一處從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延續到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址。早在新石器時代前期,孟津黃河流域邙山丘陵地帶就有裴李崗文化分布,至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黃河流域圖河、瀍河、金水河等支流處古文化遺址分布眾多。在班溝遺址西北約1.5公里和2公里處瀍河沿岸臺地上有相留遺址和上村遺址分布,在班溝遺址東南約2公里處,有李窯遺址分布,這里瀍河兩岸臺地,古文化遺址呈帶狀分布,是早期人類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之一。 班溝遺址西面臨溝,北鄰瀍河,東西長188米,南北寬159米,總面積約23941平方米,文化層厚1—3米,在該遺址的地表和斷崖上采集到較豐富的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的遺物。其中采集到裴李崗文化的褐色砂巖石磨盤1件,形體厚重,有長久使用……[詳細]
虎頭寺石窟
  位于宜陽縣城東12.5公里苗村南虎頭山腳下,因山崖形狀似虎頭而得名,寺也隨山名而稱虎頭寺,石窟因寺而得名虎頭寺石窟。石窟內有近千尊佛像,故又名千佛寺。這一石窟造像的最早開鑿年代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F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魏建都洛陽后,大興佛教,當時人們就在這里因勢就形,開鑿石窟,建造佛像。石窟由東北而西南,山崖環拱,呈一弧形,面積300多平方米。石窟北面有一石壁,上面有鐫刻的碑碣兩方,高2.1米,寬1米。可惜因年代久遠,風雨剝蝕,字跡已模糊得無法辨認。在碑碣的西南,面向西北開鑿石窟一穴,深6.2米,高2.7米,寬2.25米。石窟內刻造佛像7尊,正中供奉為釋迦牟尼佛,高1.8米,肩寬70厘米,石座寬1.2米,兩側分別豎立著阿難和迦葉兩尊佛像,各高1.3米,肩……[詳細]
負圖寺大殿
  負圖寺大殿始建于東晉穆帝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稌颉分姓f:“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作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治,由是文籍生焉!狈耸弦罁堮R負出的河圖,畫成了先天八卦!胺耸嫌刑煜拢堮R負圖出于河”(孔穎達《十三經注疏》)。相傳“河圖”由30個黑圓圈和25個白圓圈共55個圓圈組成。其中黑者為陰,白者為陽。奇數為天數,偶數為地數,“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河圖”中的這些數字來源,學者認為是先民在摸索四時流轉規律并制定初步歷法過程中產生的。孟津負圖寺中古代碑碣“伏羲圣像”下鐫刻有龍馬負圖象,旁有署名孔安國的題記《龍馬記》,其末句為:“圣人在位,負圖出于孟河之中焉!泵虾酉底悦辖蚩h朝陽鄉卦溝村東北,經送莊負圖村,白鶴鄉上河圖、下河圖村,至老城鄉雷河匯入黃河的一條古河……[詳細]
洛陽周公廟
  洛陽周公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西工區定鼎南路東側,初建于隋末,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周公而建的,明、清、民國初均曾重修。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他輔佐武王滅殷商,建立周朝,東征平定“三監”和商紂王之子武庚的聯合叛亂,營建洛邑,制訂禮樂,他的思想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基石。周公廟今存的建筑有南北中軸線上的元圣殿遺址、定鼎堂、禮樂堂、后殿及東西兩廡、東西廂房等。元圣殿基址位于定鼎堂前,據史料記載,其為重檐三開間建筑,殿內供奉“元圣”周公像。定鼎堂,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額題“定鼎堂”三字,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九脊歇山頂,上覆琉璃瓦,保存明代建筑風格。殿內供奉有周公及其弟召公、畢公,其子伯禽、君陳像,定鼎堂匾為-元老、-院長戴傳賢所題。1991年,在修整定鼎堂時,……[詳細]
洛陽金元故城遺址
  洛陽金元故城遺址位于洛陽市老城區,金以洛陽為中京,在隋唐洛陽城東城的遺址上另筑了一座新城。這座新城歷經金、元、明、清四代。金洛陽城為中京,是金正大初年在北宋初王曾判任河南知府時所筑的城基上重建的!对幽现尽份d:“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為中京,改河南為金昌府。筑城,東據瀍水,南接東城之南郭,西亦因東城之西郭,北縮于舊(城)一里!甭尻柍蔷瓮脸,規模約為城的二十分之一。而元代洛陽為河南府,其地位不如金代的中京。明清兩代仍繼續沿用金元洛陽城。明洪武六年,明威將軍陸齡督眾將其筑成磚墻,并開挖城壕。城墻高4丈,壕深5丈。城墻上開有4門:東為建春門,西為麗京門,南為長夏門,北為安喜門。城門上建重樓,外筑月城。環城設敵臺39處。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14年12月開始在老城區東南……[詳細]
龍門石窟蓮花洞
  蓮花洞位于龍門石窟景區內的西山石窟,因窟頂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蓮花而得名。蓮花洞大約開鑿于北魏年間。蓮花作為佛教象征的名物,雖在石窟窟頂裝飾中用得較多,但是像蓮花洞窟頂這樣碩大精美的高浮雕大蓮花,在龍門石窟也不多見。蓮花周圍的飛天體態輕盈,細腰長裙,姿態自如。洞內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主像為釋迦牟尼立像。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為釋迦牟尼率二弟子游說講經之像,大弟子迦葉手握錫杖,身著厚重寬大的袈裟,似經過艱辛歲月的長途跋涉。可惜其頭部早年被盜,現存法國吉美博物館。左右菩薩頭戴蓮花寶冠,姿態優美。南壁上方有高僅2厘米的小千佛,刻工精細,造型生動。下層第二龕內有兩幅精美的佛傳故事,上有飛天起舞?咄忾T楣處刻有火焰紋,中刻一獸形鋪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巡按河南等處監察御史-題“伊厥”二字。地址:洛……[詳細]
47、寨灣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寨灣遺址
  寨灣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大口鄉曹寨村寨灣村(自然村),分布于該村東北和東南兩片,總面積約12.8萬平方米。 遺址北段東臨沙溝河(現為沙溝),南臨鐵村農田,西臨村級公路,遺址內基本為農田,地勢平緩,遺址平面略呈長條型,東北西南長約500米,總面積約5.3萬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夾砂灰陶、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藍紋、方格紋、線紋,器形有罐、盆、鬲等。 遺址南段西側為一泄洪溝,總面積約7.5萬平方米,地勢較為平緩。在斷崖上發現有多出灰坑,形狀不一,有袋狀、長方形等。灰坑內包含物豐富,有陶片和少量的燒土顆粒。在地表散落大量陶片,有泥質紅陶、泥質灰陶、泥質黑陶及夾砂灰陶等,紋飾多樣,有粗、細繩紋、藍紋、方格紋、附加堆紋、線紋等?杀娴钠餍斡锌滩叟、罐、豆等,另采集有殘石……[詳細]
大宋新修會圣宮銘碑
  在偃師境內的諸多古碑中,有一座號稱“中州第一碑”的巨碑。那就是坐落在山化鎮鳳凰山上玉皇閣之北的會圣宮碑。此碑是我國現存少數巨碑之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會圣宮碑坐落在寺溝村南的鳳凰山上,北依邙山,南面洛河,建于北宋宋仁宗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歷經近千年風霜,會圣宮已經不存在,但大碑仍昂然豎立在原地。遠遠的,我們就被古碑的磅礴氣勢所震撼。巨大的碑首正面浮雕為流云和兩條對稱的盤龍,偏下為圭形碑額,刻著幾行清晰可辨的大字:“新修西京永安縣會圣宮碑銘”,但碑首東側已經明顯前傾。碑身正面刻著幾十行楷書碑文,四周線刻龍形流云花邊,然而超過半數的字刻已經剝落,露出許多裂紋,左下角一大塊碑身也已缺失。碑身兩側為浮雕云鶴紋圖案,碑身下的石龜近一人高,昂首向天。碑通高9.2米。碑帽高2.9米……[詳細]
香山寺蔣宋別墅
  蔣宋別墅位于香山寺東南側,建于1936年。當時為了給蔣介石慶祝五十歲壽辰,地方政府在此修建了這棟二層小樓。蔣介石夫婦在洛陽期間,多次來此避暑。同時這里也是文革期間楊成武將軍及其家人被關押的地方。蔣宋別墅占地650多平方米,為半歇頂、清水騎樓0式建筑格局,有辦公室、會客室、會議室、盥洗室、臥室等共計20多間房,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房子在中原地區屬于規格相當高的建筑。正門上方匾額上寫著“蔣宋別墅”四個大字,為國民黨副主席蔣孝嚴先生所題。進入小樓,走廊右側為會議室,正對著會議室是會客廳,正上方掛著孫中山先生的畫像,畫像旁是孫中山所寫“天下為公”匾額。從長廊左側的樓梯上二樓,便是蔣介石和宋美齡日常生活的地方。第一間辦公室內布置得簡潔大方,書柜內還放著《資治通鑒》等蔣介石愛讀的書籍。從臥室旁的侍衛室往外看……[詳細]
謝家莊石窟
  謝家莊石窟,原位于孟津縣煤窯鄉謝家莊自然村東南百余米處,石窟屬于低山丘陵區,依山而建,坐南向西,開鑿于砂巖石質的峭壁下,一條南北向山澗溪流經石窟前流過,整座石窟處在群山環抱之中。因該石窟位于小浪底水庫淹沒區內,為搶救保護該石窟,1999年11月,省文物局撥款90余萬元,由龍門石窟考古研究所將謝家莊石窟搬遷復原至孟津縣城黃河公園內。2000年8月1日,孟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謝家莊石窟是孟津縣唯一的一座北魏小型摩崖造像石窟,石窟搬遷后坐北朝南,平而略成梯形,后壁寬3.80米,高1.66米,前壁寬4.60米,兩壁長1.70米,總高約3.00米。石壁上方原有建筑遺跡(椽孔),即木構前室,現僅存椽孔。石窟正面造像:北壁主像是禪定結跏趺坐佛,坐于獅子座上,頭已殘,座佛著雙領下垂袈裟,內……[詳細]
51、高崖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崖遺址
  高崖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高崖鎮高崖村的東、西兩端,伊河南岸的一、二級臺地上,總面積約105.5萬平方米。遺址東段地勢南高北低較為平緩,遺址平面形狀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50米,東西寬約480米,總面積約為26萬平方米。地表廣種小麥,文化堆積深厚,文化內涵豐富,地表遺物較多。該遺址東北部的斷崖上,有深厚的文化堆積,地層厚約3~4米,含有灰褐色土、燒土顆粒、草木灰等及大量遺物。采集標本主要有泥質灰陶、磨光黑陶、夾砂灰陶等,紋飾有方格紋、繩紋、內壁飾麻點紋,可辨器形有深腹盆、罐等。該遺址為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遺址西段南距320省道約700米,207國道從其東側穿過。遺址平面近似三角形,東西最長達1700米,南北寬約1000米,面積約79.5萬平方米。地面散落大量的陶片,有泥質褐陶和夾砂……[詳細]
龍門石窟東山石窟
  東山石窟在龍門石窟景區內,伊河東岸,看完西山石窟過漫水橋便是。據說在古時,東山石窟的規模比西山石窟還要大,曾有“西山一山,不如東山一灣”的說法。如今的東山石窟早已沒有當年的盛景,在這里爬好長一段路,也難得見到一座成形的雕像。東山石窟比較有名的洞窟有:擂鼓臺三洞、看經寺、四雁洞、二蓮花洞等。擂鼓臺北洞是龍門石窟中開鑿較早,規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擂鼓臺中洞,又名大萬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禪宗窟?唇浰率菛|山石窟最有名的景點,也是東山最大的石窟,為武則天時期所雕刻?唇浰码p室結構,前室崖壁有數十個小龕造像;主室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傳法羅漢二十九祖。四雁洞是一個盛唐時期的中型洞窟。該洞窟的窟頂是一個蓮花藻井,蓮花藻井的四周有四個飛天的四飛雁環繞,奇特的是這四只雁的腿都十分細長,和鶴腿……[詳細]
53、灰嘴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灰嘴遺址
  灰嘴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偃師市南緱氏鎮灰嘴村東,距市區約20公里左右。南依嵩山余脈青羅山,東靠自東南向西北蜿蜒流過的瀏澗河。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為古代人們生產、生活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該遺址目前分東西兩部,兩者之間被巨大的沖溝分開。東址長西寬各約300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西址長寬各約200米,面積近4萬平方米。文化層自上而下依次疊壓為商代文化層、龍山文化層、仰韶文化層。三層總厚度約5米。如此三層疊壓的情況,在黃河以南屬首次發現,對研究三者承襲關系有重要價值。1959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隊曾發掘東址,并對西址進行了調查。2002年10月~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河南一隊為研究“早期國家賴以生存的生產工具——石器及石料的來源問題”,在西址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和勘探,初步肯定其是個比較單純……[詳細]
龍門石窟潛溪寺(齋祓堂)
  潛溪寺又名齋祓堂,約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代初期,是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潛溪寺高、寬各九米多,進深近七米,窟頂藻井為一朵淺刻大蓮花。窟內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主佛阿彌陀佛端坐在須彌臺上,面頤豐滿,胸部隆起,衣紋斜垂座前,身體各部比例勻稱,神情睿智,手施無畏印,整個姿態給人以靜穆慈祥之感。主佛左側為大弟子迦葉,右側為小弟子阿難。兩弟子旁邊分別為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特別是南壁的大勢至菩薩,造型豐滿敦厚,儀態文靜,在故宮博物院有1比1的復制品陳列。洞內門各刻一護法天王,高顴大目,身披鎧甲,足踏夜叉,威武有力。洞外南壁龕內有線刻立佛像兩尊。地址:洛陽市洛龍區龍門石窟景區西山石窟內類型:古跡游玩時間:建議20-30分鐘開放時間:(一)2月1日-3月31日:8:00-17:00,閉館18……[詳細]
龍門石窟西山石窟
  龍門石窟以伊河為界,分為西山和東山兩大石窟群,西山石窟開鑿于北朝和隋唐時期,是龍門石窟中最完整、最精華的部分。西山石窟有潛溪寺、賓陽三洞、萬佛洞、蓮花洞、奉先寺(盧舍那大佛)、古陽洞、藥方洞等著名的洞窟。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奉先寺的盧舍那大佛和古陽洞“龍門二十品”中的十九品。盧舍那大佛是根據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高達17米多,兩旁為二弟子迦葉和阿難,另有表情矜持、雍榮華貴的菩薩,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共九軀大像。萬佛洞內南北兩側雕有整齊排列的一萬五千尊小佛;藥方洞門兩側刻有藥方150多種,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藥方。地址:洛陽市洛龍區龍門橋下龍門石窟景區內類型:古跡游玩時間: 建議3-4小時開放時間:龍門石窟開放時間:(一)2月1日-3月31日:8:00-17:00,閉館18:00;(二……[詳細]
洛陽東周王城
  東周王城遺址北依邙山,南臨洛河,位于王城公園一帶。20世紀初,東周王城遺址在考古專家的“摸索”中浮現輪廓。1957年,考古學家在小屯村東北發現了5座大型戰國墓葬。自此,沉睡多年的東周王城終于呈現在世人面前。在隨之而來的大規?脊虐l掘中,這里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殘留有墨書“天子”字跡的石圭,刻有“王作寶彝”銘文的青銅器等,對我國考古學具有重大意義;鼎、敦、壺等銅禮器,透雕龍虎大玉璧,錯金銀狩獵紋銅鏡以及銅和銀的人物像等,制作精美,藝術價值極高。2002年7月,東周王城廣場地下“天子駕六”車馬坑的發現,更是震驚世界。此次考古發掘,共發現車馬坑18座,墓葬397座,兩者的數量超過洛陽50年來所發現的總和。在規模最大的車馬坑內其中一輛馬車前,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對稱擺放著的6匹馬的骨骸,這“駕六馬……[詳細]
57、古唐寺
古唐寺
  即唐代大福先寺,位于洛陽市東郊瀍河鄉唐寺未命名_副本_副本.jpg村內。隴海鐵路、焦枝鐵路、鄭潼公路三大干線交匯于寺北寺西。該寺坐南朝北,背依洛河面對邙山,始建于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原址在今塔灣村西頭,俗稱“唐寺崖”處。明代天啟年間(1621年~1627年),由于洛河泛濫,寺內高塔為洛水所摧,福先寺被沖毀,洪水過后,附近鄉人將該寺遺物北移數里重建。清代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洛陽人王善信重修。該寺于民國11年(1922年)又重修,并由吳佩孚的參謀長張佐民于山門匾額題“古唐寺”保留下來。寺內存有四層大殿,即山門殿、觀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后大殿為第五層大殿,“文革”中被拆去;各殿內的佛像早在民國26年(1937年)就被國民黨軍隊196師全部砸毀。寺前、寺內現存碑石10余方。日本僧人榮……[詳細]
58、滑國故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滑國故城
  滑國故城位于河南省洛陽城東南43公里處偃師市府店鎮滑城河村附近臺地上。原為春秋時滑國都城,后被秦所滅。根據考古調查和發掘報告,可知滑國故城附近是一片平地,東北和東南環山,平地向西北擴展與洛陽盆地相連接。平地兩側有滑城河與府店北河,兩河之間為一長靴形的臺地,故城即坐落在這塊南北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0.5~1.5公里的靴形臺地上。它三面環繞深壑,天然半島似的地形,易守難攻,是古代小國理想的建都之地。該城地勢南北長,東西窄,北部依地勢又向西北突出。城垣屈曲呈弧形,平面略作長靴形,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000米,中部約700米,南部約500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斷斷續續的夯土城墻殘體時隱時現。城垣臨近臺地邊緣,因歷年河水沖刷,大部分已經倒塌。南墻東段與東墻北段的下層、北墻和部分東墻夯層……[詳細]
鷂店古寨
  鷂店古寨位于孟津縣平樂鎮鷂店村(西北200米處)。建于六朝,現存建筑為清代重建。鷂店古寨內現有居民十余戶,青磚瓦舍,古樹掩映,石磨石碾處處可見,雞犬之聲時時相聞,儼然一處世外桃源。據民國6年(1917年)重修《二仙廟碑記》載:“廟建于六朝,元代至元年間,蒙古軍人馬寶保與村民共捐資新筑獻臺一個。清道光、光緒間亦曾修葺。民國6年第七師師長張伯英捐資七百銀元重修”。2012年4月,孟津縣人民政府籌資18萬元,開展鷂店古寨南寨門維修工程。上世紀80年代,曾有《八百羅漢》、《黃河東流去》、《常香玉》、《心愿》等多部影視劇在此拍攝。鷂店古寨因東、南、西三面臨溝,北連邙山丘陵臺地,三面寨墻較低,大部分寨墻因歷史滄桑、風剝雨蝕及人為破壞而損毀;現殘存北寨墻長40米,寬3米,高2-5米。鷂店古寨為高臺式土寨,……[詳細]
60、含嘉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含嘉倉
  含嘉倉位于隋唐洛陽宮城的東北部,約為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遷都洛陽所創建。唐代繼續擴建沿用,是隋唐兩代儲存和轉運租米的大型官倉之一。有城墻,所以古稱“含嘉倉城”。它的東西城墻612米,南北752米,墻基最寬處達17米,整個倉城面積有45萬平方米。現已探出地儲糧倉窖287座。最大的倉窖口徑達13.5米,窖底距地面深11.9米。最小的一座倉窖口徑僅有2米,深3米。這些倉窖東西成排,南北成行,分布密集,排列有序,全城約有糧窖400余座。每行倉窖的旁邊都有道路,以便運輸和裝取。從已發掘的11座倉窖看,倉窖的結構與構筑方法,都是先在地面上挖一個口大底小的圓形土坑,周壁經過加工修整,底部用夯打實。接著投入木柴,把坑底及周壁用火烤干。再將底部橫鋪或交錯鋪兩層木板,板上墊糠,糠上鋪席。窯壁也圍砌木板,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性深夜福利免费网站 | 亚洲日韩视频在线 | 日本在线免费观看AⅤ | 在线资源AV每日更新不卡 | 天堂AⅤ日韩欧美国产 | 午夜宅男国产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