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成都市旅游

成都市文物古跡介紹

81、磐陀寺
磐陀寺
  磐陀寺位于成都邛崍市區西5公里之磐陀村。因有大石如磐,故得名。自唐至清,為佛教著名勝地,F存之大雄寶殿系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明正統二年(1437年)培修。其形制為單檐歇山式,而闊四柱三開間,進深亦然;平面呈正方形,邊長9.95米。檐下鋪作斗拱,殿內正中,有泥塑“西方三圣”(即佛家所稱“彌陀三圣”);中為阿彌陀,左為觀音,右地大勢至。三像皆跏趺坐于蓮臺,高約2米。殿內四壁有明代壁畫(工筆重彩面),是珍貴的文化遺產,內容是描繪“善才童子五十三參”的佛教故事。壁畫中的各個故事,都以山水、樹木、流云、屋宇、樓亭相間隔,使之上下銜接而又互相獨立成章。其筆力遒勁流暢,色彩絢麗,畫面結構嚴整,人物刻畫細致,類似一部珍貴的古典連環畫。寺之前后尚存摩崖造像4窟。寺前一窟為元和十五年刊一佛二菩薩,……[詳細]
82、石象寺
石象寺
  石象寺位于川西平原邊緣蒲江縣城南11公里處石象湖境內。寺廟始建于蜀漢225年,源于三國戰將嚴顏將軍隱居于寺內紫燕巖而被人們所稱為仙佛之圣地。1992年經蒲江縣政府批準開放石象寺為佛教活動場所。石象寺位于石象湖境內。據咸豐九年(1859年)重修石象寺碑記載:有后漢將軍嚴公諱顏,南征凱還,棄官歸隱于此,訪西漢將軍河南莫公之勝跡,慕山水之珍奇,遂結廬于紫燕巖后,掛弓于汗馬泉邊,請工人鑿石獅石象以壯大觀,后成正果,跨象飛升。里人追慕高風,建寺于巔,而石象之名自此始。石象寺距今已1000多年,其間幾經損壞,幾經修復,現存廟宇為1980年后恢復。地址:成都市蒲江縣石象湖景區內類型:寺廟游玩時間: 建議1-2小時電話: 028-88591888開放時間:淡季8:30-17:30(春夏秋季);旺季8:00-……[詳細]
羅家窯包
  羅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鳳岐村10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鳳岐村10組,淺山丘陵區,分布面積為2439.66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形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窯室和隔墻及煙道組成。下層窯具以支釘為主,下層以墊圈為主。窯包周圍遍地均是廢棄的青瓷片和窯具,其間散布著大量的廢棄窯爐。廢棄窯爐突出于地表,保存狀況良好。燒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墊迭燒為主,器物內底多粗沙痕而極少支釘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格。品種分為瓷器和窯具兩類,瓷器的器型可見碗、盤、盞、雙耳小罐、注壺等。釉色有青、綠、藍綠、淺綠、醬、米黃、淺藍色乳濁釉等,以青釉、綠釉和淺綠色乳濁釉較多見,淺綠色乳濁釉的釉面多有細小的開片。窯具有墊……[詳細]
宣威門古城墻
  宣威門古城墻位于灌口街道南橋社區都江堰景區內,西街盡頭。始建于宋,明弘治間改土木結構城門為石結構,長約2千米,宣威門城墻占地面積13200平方米,城門坐南向北,重檐懸山頂,抬梁式建筑。高8.4米、厚11.2米,門洞為石作素面券拱,門洞寬5.05米(背面5.62米)、進深11.1米、前面高4.75米(背面5.42米);城垛寬0.8米、高0.57米、厚0.4米,垛洞:0.21×0.24米。城樓為木結構重檐懸山頂,面闊三間7米、進深二間4.1米、高二層10.5米,底層有回廊、寬2.7米;城樓東內側有石梯通至城上。石作城墻,西起斗犀臺,依玉壘山脊向東蜿蜒繞至城北今烈士陵園附近止,長約2千米,高約5.3、厚10~11.2米不等。宣威門城墻對研究明清時期都江堰城區的社會、歷史等具有較大的價值。2012年……[詳細]
85、石塔寺石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塔寺石塔
  石塔寺石塔位于四川省邛崍市高何鎮高興村石塔寺山門外。該塔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至八年(1169年~1172年)。石塔寺石塔平面呈四邊形,十三級密檐,通高17.8米,全用紅砂石雕砌而成。塔下為四方形素面臺基,邊長5.55米其上為一卷腿幾座,邊長5.5米,高0.78米,上置雙重須彌座,每面各辟壺門三個。須彌座上正中置一方形平座,其上起第一層四方塔身,邊長1.84米,高2.9米,塔身上部疊澀8級出挑,與12根八棱檐柱及石梁、石檁共同支撐寬大的一層塔檐,四角微有反翹。一層塔檐上出密檐12級,石刻疊澀四級挑出短檐。每層塔身四面各刻圓拱形佛龕三個,內刻坐佛一尊。塔身外輪廓從第一層上部起至第五層,每層略有增大,到其上又逐層收小,使之成為“梭柱”。塔剎為雙重覆缽上仰蓮承托二背靠背坐佛。塔身每層四面刻佛像3尊,共……[詳細]
嚴谷蓀書庫
  和平街16號,清凈的小街深處,隱匿著一座近百年的古老書庫——賁園書庫(又叫嚴谷蓀書庫);彝咔啻u,石像浮雕,無不訴說著這座書庫的古舊滄桑。它曾是西部藏書規模最大的書庫。作為保留完好的中西結合建筑,賁園書庫被掛牌保護!锸俏覈貢覈姥惴、嚴谷蓀父子的藏書樓,因建于嚴宅“賁園”內得名,始建于1914年,歷經10年建成,藏書規模西部第一,有“成都天一閣”美譽,省圖書館副館長王嘉陵介紹,清末民初,成都的著名學者幾乎都與賁園結緣,宋育人、廖平和林山腴分別寫過《賁園書庫記》,介紹賁園書庫和藏書,張森楷為賁園書庫編纂過《目錄輯略》?箲饡r期,國畫大師張大千更是寄居賁園。在園內,張大千為嚴谷蓀畫了人物像,并收其女兒為徒。上世紀4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也曾蒞臨賁園拜望,翻閱真善古籍。王嘉陵動情地說,……[詳細]
壽安陳家大院
  壽安陳家大院(俗稱陳家桅桿)位于成都市溫江區壽安鎮百花社區,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同治三年(1864年)擴建,是一座集住宅、宗祠、園林于一體的綜合性庭院式建筑群。整個建筑占地15畝,建筑面積3000余平方米。大小12院,組合精巧緊湊,布局大方合理,具有清代特色,院內建筑為穿逗木結構,門前豎立雙斗桅桿,故俗稱為“陳家桅桿”。陳家桅桿院內建筑分為三組:第一組是正中三重大院及拜臺,第一、二重為家族議事、執行家規等重要活動場所;第三重是祠堂經管人居住場所;拜臺用于放置祖先靈位及祭祖。第二組是北側小花廳,前有書房名“翠柏山房”,布置典雅,四壁有鏤空石刻和名人字畫。后有忠孝祠,祠內有精工雕刻的石拱橋,上刻人物浮雕,橋下為魚池,正面壁上有石刻宗譜,祠內豎立兩方滿漢兩種文字對照的皇帝圣旨碑。第三組是南側大花廳,……[詳細]
臨溪縣城遺址
  臨溪縣城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西來鎮白馬村12組。南北朝時期西魏恭帝二年(555年)置臨溪縣。唐天寶末(756年)在此置“行嶲州”,大歷四年(769年)正式設置嶲州,將邛州臨溪、蒲江兩縣劃屬嶲州41年。貞元十三年(797年)唐軍收復嶲州,嶲州遷回涼山州西昌市。太和三年(829年)南詔軍隊攻占嶲州,太和四年(830年)嶲州再度遷此,仍“以蒲江、臨溪隸嶲州”。太和六年(832年),始移嶲州于臺登城(涼山州喜德縣瀘沽鎮)。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二月廢縣,為臨溪鎮,作為縣城長達517年,歷西魏、北周、隋、唐、前蜀、后唐、后蜀、北宋8代。明末鎮毀殘存北面城墻1段,長200米,殘高4-5米,夯土基厚5米,遺址清代已開成耕地。隨處可見磚瓦、陶、瓷器殘片。保護范圍:北段城墻遺址200米,東段殘跡27……[詳細]
魚嘴分水堤
  魚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管理局內、東距城區1500米,為戰國末期秦昭王要位后期(公元前277年前后)蜀郡太守李冰率眾所筑。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它包括引水、分洪、排沙相結合的渠首工程和有分有合、排灌兼用的渠道體系組成的水工建筑,以及相關的紀念性古建筑、古遺址。魚嘴分水堤是地形特點在岷江干流的江心修筑的無壩引水堤,因其象魚頭,故稱“魚嘴”。它把岷江一分為二,右側為外江,即岷江正流,主要功能為泄洪排沙;左側為內江,主要用于灌溉。它利用彎道環流的原理,巧妙的分流引水、排沙和自動調節水量。魚嘴西側外江河口正對上游河道凸岸,口寬僅96米;東側內江河口處于凹岸,口寬達130米?菟竟潱航瓉硭啃r,魚嘴上游段的水面比降為2~3‰,水流為緩流,內外江按河口的寬度比……[詳細]
90、文殊坊
文殊坊
  文殊坊位于文殊院歷史文化保護區內,與千年古寺文殊院一墻之隔。文殊坊“成都廟街”處在文殊院街、五岳宮街上,東向從草市街穿醬園公所街、西珠市街,西向從人民中路穿文殊院街即可抵達繁華都市的清幽之地“文殊坊”。區別于南-廟、上海豫園、昆山周莊,與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純”歷史文化旅游景點,作為“文殊院街區”的復原藍本,文殊坊以其地脈和環境優勢,通過再現川西特色建筑,恢復傳統街區風貌,重拾川西休閑遺風,打造“都市休閑旅游第一街”。文殊坊的青瓦白墻、木窗雕花、挑檐垂柱、門斗脊檁彩畫、過廳的撐弓、正廳的檐廊以及明間掛落,記載著歲月的痕跡;青石、古樹、庭院間存有不古的記憶;風車車、捏泥人、烙糖餅,這些古老的民俗曾勾起多少人的美好回憶,展示著民間的絕技。親身體驗蜀繡等傳統工藝品的制作,品嘗風味獨特的地道成都小吃……[詳細]
茶馬古道-邛崍段
  茶馬古道邛崍段(含平樂騎龍山古道、臨濟拴馬嶺古道、天臺山土溪、紫荊村古道、夾關宮殿古道、油榨古火(鹽)井遺址)臨邛茶馬古道與秦漢的南方絲綢之路線路基本重合,四川省成都市邛崍境內現存的古道遺跡長約30公里,周邊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包含有古遺址、古建筑、摩崖造像、古墓葬等。邛崍境內主要道路分為大邑至臨邛、新津至臨邛,再由臨邛分為南、西兩路。南路由臨邛經孔明、平樂(騎龍山)、臨濟(至名山)、夾關(至名山)、太和至雅安(上里);西路由臨邛經馬湖、水口、油榨(古火井縣),往西北至蘆山(大川)。往西南經高何翻越鎮西山(原川康省界)至蘆山。南、西兩路合于雅安,轉入康定、西藏。目前,保存較完整的有平樂鎮禹王社區段、臨濟鎮青華社區段、臨濟鎮瑞林村段、夾關鎮龔店村段、臨江社區段、天臺山鎮土溪村段、紫荊村段、水口……[詳細]
洛帶會館
  洛帶會館位于成都市龍泉驛區洛帶鎮,包括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洛帶會館建筑群宏偉壯觀,布局考究,既反映移入民原籍的建筑風貌,又結合川派建筑特色,內部構件細膩精巧,各種雕飾圖案栩栩如生,技藝精湛。為研究會館建筑的珍貴資料。2006年,洛帶會館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末清初,四川因戰亂、災荒而人煙稀少。統治者為鼓勵移民入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移-動,持續時間達一百多年。四川是中國大陸客家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入川落籍的客家人以會館為中心,是客家同鄉聚會議事和祭祀的重要中心,是移民們的棲息地?图視^大多以中軸線對稱布局,坐北朝南,寓意對故鄉的無限思念之情。入門樓為戲樓,也有將戲樓設于內院,兩側多為兩層廂房,中為大壩,這是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既獨成章節,又與正……[詳細]
93、文君井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君井
  文君井位于邛崍市臨邛鎮里仁街文君井社區3組,面積共六千五百平方米,相傳為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當壚賣酒之處。古井井壁為黑粘土、雜有陶片。在井臺附近的紀念性建筑有琴臺、文君梳妝臺、當壚亭、酒肆、聽雨軒等,總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現已發展成一座小型公園。文君井,具有蘇杭庭院風格和南方古樸典雅建筑特色的川西古園林,位于臨邛鎮文君街中段,占地10畝,1980年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傳說文君井是西漢著名才子司馬相如和才女卓文君開設酒肆的遺址。據考證為西漢遺址的文君井,“甃砌異常,井口徑不過二尺,井腹漸寬,如膽瓶然”。園內有琴臺、漾虛樓、水香榭、當壚亭、凌云堂、四角亭等古建筑與月池、曲檻回廊、假山、竹木相映,錯落有致,曲徑通幽,玲瓏典雅。早在唐宋年代,文君井就是文人騷客聚會詠詩作賦的勝地。杜甫在《琴臺》有……[詳細]
邛崍興福寺
  興福寺位于邛崍市火井鎮興福村6組 (蓮花山銀杏坪),始建于隋末唐初(618年),重建明嘉靖(1515年)年間,歷史上曾用過“蓬萊別院”、“石廟子”等名稱,后改名為興福寺。興福寺總布局分A軸和B軸線排列,分別由A、B兩道山門進出,后部由廊式木構建筑將二組建筑群相連接。建筑總面積2655平方米,占地面積15280平方米。A軸線由山門、三圣殿和觀音殿組成:山門為石砌三樓仿木結構,通高7.4米;三圣殿為單檐懸山式建筑,面闊五間19米;觀音殿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三間13.8米,。B軸線由山門、地藏殿、大雄寶殿和七佛殿:山門為廡殿式木結構,面闊五間16.3米;地藏殿為懸山式木石結構,面闊三間10.5米;大雄寶殿為懸山式木石結構,面闊三間14.5米;七佛殿為重檐歇山式木石結構,面闊五間21米,F存建……[詳細]
青城山朝陽洞
  從四川青城山訪寧橋右行,經臥云亭,就能到大小朝陽洞。小洞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洞穴正對東方,清幽雅致,傳為上古寧封棲真處。清光緒年間,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黃云鵠樂此清幽妙境,小住洞中參易。曾撰聯云:“天遙紅日近,地仄絳宮寬!辈⒎Q頌此地:“朝暉暮靄,溪月松風,大野平疇,連峰迭山獻實能移人情志,而蕩滌穢濁!彼凇缎〕柖从洝分姓f:“青城勝概,不可枚舉,而余獨愛朝陽洞。于西側一山洞尤愛之,以得朝陽最早故也!20世紀80年代以來,青城山道教協會于此處依巖傍洞,擴建宮觀及瑯,環仙館。洞口門樓為懸空古建,洞中仍塑寧封真君及呂祖、邱祖、三官神像。抗戰期間,蔣介石曾來此暫居。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曾為古洞撰聯云:“古洞親迎光照耀,蒼巖時有鳳來儀。”朝陽洞,經三彎九倒拐,登壯觀臺,可壯覽青城前山風光及……[詳細]
都江堰靈巖寺及千佛塔
  靈巖寺位于靈巖山頂,全名為靈巖觀音寺,寺內佛像基本以觀音為主。一路徒步上山,樹木郁郁蔥蔥,秋天到此,更能看到紅黃交錯,色彩斑斕,直至寺前的風景都很美。在千手觀音廟旁邊有棵銀杏樹,粗硬的枝干如手般向外伸展,故而名“千手銀杏”。銀杏掉落一地金黃,更顯古寺清幽。寺內的主體建筑是千佛殿,也是寺內保存最好、規模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宇周壁供置眾多佛像而得名。千佛殿始建于唐代,現在是明代重建的木結構建筑。殿內最引人入勝的是40尊宋代彩色泥塑,距今已近千年了,仍保存完好。它表現了40位高僧的不同形象和性格,尊尊動人,個個傳神,無一雷同。梁啟超曾有“海內第一名塑”的題字。千佛塔位寺東北角,建于唐代,為石雕鐘式塔,通高3米,底圍7.5米。塔身13層,皆雕刻佛像,共1054余尊,現存8百余尊,故名千佛塔。宋范成……[詳細]
彭州正覺寺塔
  正覺寺塔位于彭州市紅巖鄉紅塔村,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塔為方形十三級密檐式磚塔,通高27.54米。磚砌須彌座式基座。塔外檐由菱角牙子磚和疊澀磚構成。內有三層塔室,磚砌圓柱、斗栱上承覆斗狀藻井。正覺寺塔有一角塔檐已經垮塌,殘破的塔身還倔強地直插藍天,帶給觀者強烈的視覺沖擊——這就是三座塔中破壞得最為嚴重的正覺寺塔。它位于彭州與什邡交界的紅巖鎮紅塔村,曾在清末咸豐、同治年間遭遇火燒,又在1933年被7.5級地震震松了塔頂,從此就有墜磚現象;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成群的人到塔內拆取磚塊使用,致使拱頂遭到毀壞,形成了一個大窟窿,三層以上已經不能再攀登了。塔基西南須彌座下已被拆進塔身1.15米,整個塔身出現了5厘米寬的裂縫,存在倒塌的危險。由于四周多為農田、農舍,缺乏樹木植被的保護,風化嚴重。雖……[詳細]
98、金華庵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森林公園
金華庵
  金華庵位于成都市雙流區黃龍溪鎮古佛洞街上,又名望江樓,建于宋朝,清乾隆四十五年瀘州人士張仕官募捐重建。一度改為糧倉使用而禁止外人進入,但是在落實國家保護政策之后現在又重新對外開放。庵建在府河右岸的一處石崖上,依山勢建成五殿一樓,由下層至頂層約30余米,靠崖石鑿成螺旋形石梯,占地約2400平方米。五殿為:一、南海觀音殿,上有:“古佛勝境”四字匾額,旁書“大宋乾德元年”(963年),崖壁刻“靈鷲飛來”四個大字,殿內塑觀音大士像,騎金龍、背靠山、面對府河,故稱“南!。二、三清殿,塑太清、上清、玉清三清像。三、玉殿像,塑有玉皇及二十八宿像。大佛右側有井名“冒木井”,傳說修殿時木料全由井內取出。庵內有一石洞,“古佛洞”之名即源于此,疑是古崖墓遺存的再利用。經歷民國18年前,金華庵曾兩次火災,殿宇幾于……[詳細]
明蜀王陵
  明蜀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皇室家族陵墓群,距今已564年,發掘于1979年。?明蜀王陵以明代第三代蜀王僖王陵為中心,圍繞其四周及鄰近區域已形成最為集中的僖王趙妃墓、僖王繼妃墓、黔江悼懷王墓、懷王墓、惠王陵、昭王陵、成王陵、成王次妃墓、半邊墳郡王墓等十個陵墓,而其所在地龍泉驛區十陵街道就因此而得名。明蜀王陵中現已發掘了僖王陵、昭王陵兩墓。僖王陵于1979年經考古發掘清理,出土了500多件彩釉兵馬俑、舞樂俑等珍貴文物。地宮全長28米、寬8.96米、高6.59米,僅恢復后的階梯就達44米。其后殿正壁中心鑲嵌的圓形鏤空描金彩釉雙龍盤堪稱明代藝術珍品,昭王陵中一對仿朱元璋之人頭龍為全國之絕。而西陵較王建墓(永陵)更顯雄偉,較北京十三陵更為精美,其雕刻之精美,書法之剛勁,地宮之富麗,陵墓之集中,被譽為中國……[詳細]
茶馬古道-蒲江段
  蒲江段——襯腰巖茶馬古道(含建修襯腰巖通路石級竣工碑記)茶馬古道與南絲路曾經是成都重要的商賈要道,蒲江至今仍保存著一段完好的茶馬古道,據查,這條茶馬古道與南方絲綢之路部分重合。茶馬古道:隨著唐宋茶馬互市的興起,川、滇、青地區的茶葉源源不斷從“茶馬古道”運送入藏。川藏茶馬古道以雅安產茶區為起點,首先進入康定,自康定起又分成南、北兩條支線。明初,從川西到康藏的川康茶馬古道主要有兩條,一條從邛崍至名山、雅安、滎經、漢源、瀘定、康定,然后出關經道孚、爐霍、甘孜、德格,渡金沙江進入西藏。從邛崍至康定段俗稱“大路”,由此道進入康定的茶稱“大路茶”!安桉R古道”成都至雅安這一段,叫做“臨邛古道”。其中,臨邛古道與秦漢的南方絲綢之路線路基本重合。保護范圍:襯腰巖山頂上大松樹古石板路至長灘湖畔古道,全長470……[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 |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日本高清一本大道不卡视频 | 午夜在线欧美曰韩精品影视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五月婷 | 亚洲国产精品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