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成都市旅游

成都市文物古跡介紹

張采芹故居
  在游人如織的寬巷子西段,有這么一處僻靜的院落。這里便是我國著名的現代教育活動家、國畫家張采芹的故居。張采芹與張大千、張善孖共譽為“蜀中三張”。抗日戰爭時期,天府之國成為“后方避難所”,張采芹創辦“四川美術協會”,接納了包括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謝無量、傅抱石等大批內遷畫家,促進了四川美術的空前繁榮。張采芹先生張采芹先生一生高潔,新中國成立后,他將珍藏的232件珍貴金石名畫全部捐贈給國家,“一幅畫十石米”、“傾囊塑成春熙中山像”等美談至今流傳。1922年,21歲的張采芹考取了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師從劉海粟、王震、江小鶼等大師。192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回到四川。在成都,張采芹致力于培養藝術人才。他籌資創辦了南虹藝術專科學校,還先后應聘擔任了四川美專、四川藝專、成都高師、四川大學、四川師大……[詳細]
唐昌梁家大院
  梁家大院位于郫縣唐昌鎮北街青年巷的梁家大院建于清咸豐年間,總體面積達四千余平方米,共九十七間房屋,院壩六個,天井五個,各院均不相同,是唐昌鎮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價值最高的古建筑群。這個晚清時期梁姓大戶人家的院子深藏在背街小巷,是一個典型的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梁家大院曲徑通幽,房屋裝飾圖案多樣,雕刻精美,設計典雅、古樸,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大院的大門是灰磚結構,大門上方能隱約看出“吉盧”兩個大字。進入大院,面對大門的天井里生長著十來棵參天大樹,感覺很是涼爽。院里部分房屋還有居民居住,拴在樹上的繩子上晾著衣服。穿過左側通道進入第二進,第三進院落,眼看前方已是無路了,試著走到頭一看,只覺眼前豁然開朗,院壩里一大片各種蔬菜正蓬勃生長。再走過一條窄窄的巷子,又是一個開滿鮮花的小天井……[詳細]
蒲江文廟
  蒲江縣文廟大成殿建于蒲江縣城東街,毗連東門。據《蒲江縣志》記載:“蒲江縣文廟建于明朝洪武年間,原于縣署之南。又在清朝康熙34年(1695年)遷于東街新建,又于乾隆22年(1757年)及嘉慶25年(1820年)重修完竣。”其廟與東街交界處,建有高大的石屏墻一通,全部系青石墩砌成,石墩之間留有空口,石墻上蓋琉璃瓦和寶頂脊梁。長約30多米,厚約80公分,氣勢雄偉,頗稱壯觀。廟的由來其廟兩側,各開一門,門側各建石碑一通,上 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大字,以示尊崇孔子。其兩門之間,乃一平壩,面積約半畝。向北而行,便是“三橋九洞”。三橋兩側,各砌呈長方形石欄桿。橋下為池,春夏之際,常聞蛙聲四起,此起彼伏,似若仙樂之鳴。其九洞之下,各掘一小凼,小凼積水,稱曰:“泮水”。在清朝年間,每科入學“秀才”……[詳細]
劉湘陵園
  劉湘陵園即今南郊公園,建于1942年,占地115畝,總工程師為時任南京工學院建筑系主任的楊廷寶教授。陵園仿北京清陵建筑風格,線條對稱。當時以牌坊門為正門,門前為小橋流水,綠野平疇。橋為石質,欄桿上雕有云紋,與北京頤和園長廊云柱相似。橋前,原有一尊高10米的漢白玉石刻——“劉故上將神道碑”。字為龔澤溥書,碑文為楊庶堪撰,碑在1965年被毀。牌坊門上刻“劉故上將墓園”六個大字,石質堅固,雄偉壯觀。從牌坊至闕坊(俗稱三洞)的大道兩旁的翠柏,均為當時四川軍政界的風云人物張群、張瀾、呂超、鄧漢祥、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唐式遵、熊克武等手植。闕坊為牌樓式建筑,紅墻綠瓦,正中懸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匾——“永念忠勛”,背面正中懸有蔣介石題匾——“英姿颯爽”。闕坊左右為兩座碑亭,一座是四方形,立余中英所……[詳細]
武侯祠漢昭烈廟
  進大門,左右兩側分別有唐碑和明碑。濃蔭叢中,矗立著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價值,被稱為“三絕碑”。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書寫,名匠魯建刻字。都很精湛,因此被稱為三絕碑。 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勵唐代的執政者。進去之后是二門,有清人吳英立手書“明良千古”的牌匾。過二門,可以見到“文華輔國”文臣廊和“武雄知兵”武將廊,東、西廊房分別塑有蜀漢文臣、武將坐像各十四尊。東側文臣廊坊以龐統為首,西側武將廊房以趙云領銜。每個塑像如真人大小,像前立有一通小石碑,刊其姓名、生平,便于游人了解。經過文臣武將廊便可以見到漢昭烈廟的正殿,清人完顏崇實寫的“業紹高光”,是對劉備最高的贊譽。正中有……[詳細]
霧中山佛教遺址
  霧中山是我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于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其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巖山等,方圓數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云霧覆蓋,故名霧中山。是大邑古八景之一。霧中山寺廟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僅晚于京城洛陽的我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六年。始名大光明山普照禪寺;晉代永和年間(345~356年),西域高僧佛圖澄到此住持擴建,敕名天誠山顯應寺;唐高宗時(650~683年),王子僧伽、僧護住錫,又奉敕復還霧中山普照寺原名;直至明宣宗時(1426~1435年),始更名為開化寺,沿用至今。霧中山極盛時期,兩河口以北,龍窩以南,方圓數十里都是棟宇錯落、絕無雜居的寺廟,……[詳細]
鄧雙崖墓群
  大云山崖墓群,是于2013年在四川成都市新津縣發掘的一處崖墓墓葬群,位于四川新津縣鄧雙鎮大云山,有崖墓600多座,分布于兩座土山上。年代大約在東漢,墓葬內發掘出大量的陶制器皿。2013年,當地文物部門清理挖掘出了一些陶棺、石棺以及眾多造型各異的陶俑。這些墓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大云山崖墓分布在兩座山上,崖墓分布密集,從山頂到山腳呈上、中、下三層分布。其中較高的一座山,坡度較大,垂直高度約六七十米。在其朝西的一面,山形成波浪形起伏,超過370座崖墓密集地分布在這一側。與這座山隔著一條小水溝,一座圓形的小山,通體被大大小小的崖墓環繞,上下大致可以分為五層,整座山就像是一個圓錐形的蜂窩。僅這座小山上的崖墓,就超過了230座。年代四川崖墓出現于西漢末王莽時期王莽時期,發達于東漢晚期,……[詳細]
尖山寺摩崖造像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尖山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城西南20公里朝陽鄉的橋樓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現存23龕159尊。其中唐代18龕154尊,明代2龕2尊,清代3龕3尊。尖山寺位處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唐代造像為3~19號龕、23號龕。3號龕,高1.77米、寬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及天龍八部。主佛結跏趺坐,坐高0.84米。4號龕,高1.6米、寬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立高1.39米,頭已殘,手分持斧、壺、念珠等法器。東壁現存造像8尊,有三頭四臂的明王、象頭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有羊頭人身、獅頭人身神像跪拜、三頭四臂明王等造像。龕門外造供養人2尊。1號龕、2號龕為明嘉靖三十六……[詳細]
河沙寺大雄寶殿
  蒲江縣河沙寺位于蒲江縣城東二十九里的翠峰山山麓,在壽安鎮龍泉村6組。河沙寺,興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興公禪師創修。興公禪師給寺院取名河沙寺。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曾教導弟子須菩提(印度舍衛城人):“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要教化像印度最長最大河流恒河中沙子一樣多的人們,使他們都信仰佛教,都修行成為阿羅漢(《圓覺經》)。元至正中(1341-1362年),河沙寺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沙門妙玄修復河沙寺。河沙寺主持玉峰和尚,法名善珵,“幼從蜀王”,跟隨朱元璋的第11個兒子蜀王朱椿從南京到成都,宣德四年(1429年),來蒲江主持河沙寺,他“性情簡古,戒行精嚴。日課《華嚴》,冰暑不輟。民之從化者,如云臻水赴。”景泰七年(1456年)他請來臨邛(今邛崍市)梓匠(木匠)王讓(……[詳細]
大邑慈云寺
  慈云寺原名東岳廟,位于大邑縣沙渠鎮柳坪村16組,緊靠安沙公路左側,距大邑縣城25公里左右。據《大邑縣志》記:“明朝萬歷年間創建,清朝康熙九年培修”。原寺內建筑面積10余畝,水田12畝,廟外用地數十軒,譽稱“邑南名剎”,歷經明清兩朝,至解放前擁有四殿一庵一祠、六大院、三道山門、一榕九柏八青杠、三魚共眼、八百鳳凰巢等成為東岳廟古代一絕。解放后,寺廟遭毀。六十年代,改辦學校、工廠。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寺廟于1987年6月,經縣人民政府批準開放,成為正事的宗教活動場所,收回土地10余畝,寺廟以信眾布施、講經、做佛事等收入,于1988年新建大雄寶殿,1990年修建彌勒殿,1992年修建東岳殿,1993年修建住宿樓,1995年修建圍墻,1997年修建觀音殿及居士住宿樓,1999年修……[詳細]
大觀普照寺
  普照寺地處于茂密森林的青峰山,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現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重建的,但依然保持了仙氣之感。一進入普照寺讓整個人都有一種遁入仙境的感覺,這里不想前山的那樣多的繁華,這里擁有的只有那一草一木,一花一人。這里的沒有過多的粉雕玉琢,有的是盡力的保存下這里最自然的樣子,很多建筑都是依山而建,不破壞周圍的一草一木,所有才有了那千年的白果神樹。信佛之人都認為在青山幽深處的寺院最具靈性,因此普照寺的出名之處也許就在于靈氣純正。在寺院內的樹木雖然十分高大,而且樹齡很多已逾百年,但都一樣的筆直高聳,從樹木可以看出這寺院內風很少,所以靈氣很凈。真是這些信佛或者佛教研究者的這些分析,讓四川青城山普照寺越來越有名,從2000年開始,吸引了很多大明星們到這里許愿還愿,如謝……[詳細]
飛沙堰(溢洪道)
  飛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剛堤尾部、離堆前端,長約200米,高2.15米,其作用是當內江水量較小的時候,攔水進入寶瓶口,起著河堤的作用,保證灌區水量。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二大主體工程。表面平凡無它,但功用巨大,通過巧妙的設計不僅能疏通洪水、分流,還具有強大的排沙石功能,是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尤其當夏季岷江水量充沛時,欣賞這一工程非常有感覺。到二王廟的那座山上俯瞰飛沙堰是最好的選擇。飛沙堰在魚嘴以下的長堤,雖然看上去很普通,但作用巨大,起到了泄洪排沙的功能,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的關鍵要害。在二王廟的那座山上,是俯瞰飛沙堰的最好地方。飛沙堰是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于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坦途,洪水季節這里浪花飛濺,是內江的泄洪道。它的主……[詳細]
龍泉寺摩崖造像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龍泉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城東18公里的插旗鄉龍泉村。現存唐代造像4龕182尊。1號龕,高、寬各1.5米,深0.7米,造二菩薩立像。2號大佛窟,高6米,弧形頂,寬4米、深3米,造像131尊。大佛為彌勒像,結善跏趺坐,左手撫膝,舉右手,著雙領袈裟,臉圓胖,頭上細螺髻,火焰形背光,背光外緣為火焰,中層為花卉,其中有坐佛7尊。彌勒坐高4.2米,肩寬1.7米。左壁開12個小龕,造像87尊,其中有二佛并坐、四方四佛、九品彌陀、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四菩薩二力士等。右壁開小龕7個,造像34尊,分別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一佛二菩薩、二菩薩等,浮雕經幢兩座。彌勒佛左右高浮雕二弟子四菩薩二力士,弟子雙手合十,高1.15米;力士一手持杵,一手握拳,裸上身……[詳細]
金堂沱江文化博物館
  金堂沱江文化博物館(原名金堂金絲楠木博物館)于2012年10月建成,位于金堂縣白果鎮漩水灣;總投資達2億余元,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7800平方米,展廳3000平方米;2016年博物館根據金堂縣文化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2016】1號文件的精神及相關領導的批復,充分挖掘沱江源及流域沿線歷史文化內涵,搶占沱江源及流域沿線歷史文化高地,填補沱江源及流域暫無同類型歷史文化博物館的空白,從而打造金堂歷史文化符號。2016年7月對原博物館進行了全面改建,再次投入巨資啟動了沱江文化博物館的建設。博物館全方位的挖掘、展示了沱江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傳承了金堂優秀傳統歷史文化。博物館總共分為三個展廳及一個書畫廳;第一展廳介紹了沱江概況及沱江治水的故事;書畫廳為大家展示的是我館收藏到的精品拓片;二展廳講到了……[詳細]
五鳳關帝廟
  成都市五大古鎮之一金堂縣五鳳鎮關圣宮建于清康熙年間,已有約300年歷史,至今建筑物及雕飾保存基本完好。據古建筑專家西南交大季富政先生介紹,這是目前成都地區乃至四川地區保存最完好的關帝廟,很有文物價值。五鳳關圣宮吸引無數專家學者和民眾前往觀瞻和研究的還不僅在于他的文物價值,還在于其中尚有許多未解之謎。其一謎:五鳳關圣宮究竟系何人所建?關圣帝,即關羽,三國時河東解人,字云長。與劉備張飛結義,恩若兄弟。劉備起兵,命為別部司馬。建安五年為曹操所執,操重其才,拜為偏將軍,以斬顏良功,封漢壽亭侯。旋復離操歸備。備既得江南諸郡,命羽為襄陽太守,督荊州事。建安二十四年,拜為前將軍,圍曹仁于樊,威震一時。孫權用呂蒙計襲破荊州,殺羽及子平。關羽既死,至后主景耀三年追謚為壯繆侯。至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詳細]
新津觀音寺
  觀音寺位于四川省成都新津縣永商鎮寶橋村。始建于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毀于元末,明弘治三年(1490年)重建。現存明代毗盧殿(壁畫殿)、觀音殿(塑像殿)及清代的山門、彌勒殿、接引殿,建筑面積1180平方米。毗盧殿建于明天順六年(1426年),面闊三間,單檐歇山頂,屋頂舉折、出翹,顯示明代建筑穩重樸實風格。殿堂兩壁保留有6幅壁畫,系明成化四年(1468年)彩繪。觀音店建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殿中的塑像南海觀音,被譽之為“東方維納斯”。2001年6月,觀音寺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的文保單位,以明代的壁畫和塑像出名。景點介紹新津縣城西南7公里處的觀音寺,是國家級的文物單位,以明代的壁畫而聞名。寺內有毗墟、觀音二座大殿,毗墟殿建于明天順六年(公元14……[詳細]
塔子山公園
  塔子山公園位于成都市中心偏東部,雙橋子高架橋下的雙桂路東段。公園面積410畝,園內淺丘起伏,地勢廣闊,林木蔥郁,環境幽靜。九天樓坐落于塔子山園內淺丘頂部,其名取自詩仙李白名詩《登錦城散花樓》中“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該樓高達70米,共13層,設計精巧,結構獨特,融樓塔亭臺為一體,古代建筑藝術和現代民間建筑藝術巧妙結合,建筑風格突出了地方特色,遠看似塔,近看似樓,造型新穎獨特,為成都市一標志性壯麗的園林景觀。公園內還有由福州龍川游樂有限公司投資興建的鳥語林,占地30畝,匯集了世界各地的走禽、涉禽、水禽、鳴禽、猛禽、攀禽、飛禽、游禽等八大類十三個科目的近150個品種約5000只鳥,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的鳥類多達20多種。公園臘梅林內有素心、荷花、馨口等十余個臘梅品種近兩千株叢。是成都市公園規……[詳細]
成都陜西會館
  陜西會館位于陜西街(現在的蓉城飯店內)。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是寓川的陜西人祭祀先賢、議事營商、拜親宴友、求學借宿的地方。嘉慶二年(1797年)經過擴建和修葺。現存建筑乃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陜籍四川布政司預首倡,成都“慶益”“益泰”等33家陜人商號集資重建。整個建筑凝重端莊,古樸而有氣勢,在造型和裝飾方面較好地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筑的優秀傳統,體現出清代較高的建筑水平。其主體建筑為重檐歇山頂式,覆以黛色簡瓦;底樓擎柱皆為石質,木制門窗雕鏤精細,斗枋紋飾彩繪飄逸。會館門匾“陜西會館”四個字,為于右任所書。目前會館僅存大殿,已修葺一新。大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積805平方米,通高18余米,木結構,重檐歇山式屋頂,覆黛色筒瓦,兩層翹檐。正脊兩端各有1.5米高的龍形獸物。底樓擎柱為石柱,四……[詳細]
青城山上清宮
  上清宮是青城山里位置最高的道觀,宮內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和道德經堂,香火旺盛,大多數游人到這里都會燒香祈福。道觀門口有觀日亭,適合觀賞日出。上清宮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晉代,現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山門外西側石壁上刻有黃天鵠所題“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道觀門樓匾額上的“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1940年手書。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純陽祖師和三豐祖師;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經》全文;文武殿內祀文圣孔子和武圣關羽。宮內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不遠處有跑馬坪、旗桿石,傳為明末張獻忠起義軍練兵遺址。沿上清宮后面的石級而上,就可以到青城峰頂,頂上建有呼應亭,是觀賞青城山日出、云海及……[詳細]
白云鹽井遺址
  白云鄉鹽井遺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白云鄉窯埂村5組,白云鄉去丹棱官廳埂公路經過鹽井溝西岸。1998年9月成都考古隊進行發掘,出土唐、宋陶瓷器殘件。大王廟(博濟廟)遺址,在鹽井溝東。有明弘治五年,清光緒三年、二十年、民國十年石刻文字。該遺址分布在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400米的鹽井溝中,現存鹽井2口,石硯槽14處,柱洞15處。1號鹽井位于鹽井溝東側臺地上,圓形鹽井內徑1.74米,2號鹽井位于1號井下游190米處,在鹽井溝東岸,直接開鑿于巖石上,圓形直徑1.75米。溝中柱洞現存15個,圓形,直徑0.12米—0.26米,深0.12—0.26米,1號井上游有8個,其上應有鹽井,柱洞是安放檢槽支架所用。黑攤子基槽遺跡在2號井上游65米處鹽井溝基巖上,槽溝長方形共14條,基槽長0.35米—0.9……[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五月丁香合缴情在线看视频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欧美激情 | 亚洲综合区夜久久 | 日韩欧美亚洲每日更新在线国产精品 | 欧美黑人一级在线是看 | 日本无卡码高清免费v在线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欧美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