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西安市旅游

西安市文物古跡介紹

活死人墓
  “終南山下活死人墓,神雕俠侶絕跡江湖”,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的人對活死人墓一定不會陌生。在《神雕俠侶》中,這里是小龍女的主要活動場所,也是小龍女與楊過相識、相戀、隱居之處,可謂他們愛情的見證所在。而事實上,活死人墓是全真道祖師王重陽修道練功的地方。活死人墓位于西安市區西南40公里處,距重陽宮還有4、5里路程的成道宮中。王重陽抗金失敗后,掘地穴居,稱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掛其上,書云:“王害瘋靈位”。他曾在這里居住了兩年,還寫了一首《活死人墓贈寧伯功》的七絕詩,詩中寫道“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閑寂真虛靜,隔斷凡間世上塵”,描繪他在活死人墓中-的特殊方式。如今這里保留著當年的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著“活死人墓”幾個大字。曾有人在此開過墓道,里面確有地下室,但為了保護起見,已被重新封上。雖……[詳細]
含光門遺址博物館
  •博物館內有唐代長安城城墻遺址,也是登西安城墻的一個入口。景點介紹含光門遺址博物館位于明城墻含光門段,內有唐代長安城墻遺址。這里也是登西安城墻的一個入口。唐代接待外賓的鴻臚寺,也設在含光門內,當年這里是西域商人進入長安城的“海關”。博物館分為東、西兩個大廳整個含光門遺址博物館布局分為東大廳、中大廳和西大廳。博物館東大廳的唐含光門門道遺址,從這里可以想像到當時唐含光門的宏大雄偉。唐含光門遺址門址呈長方形,長約37米、寬約19米,以純凈黃土版筑而成。西大廳的城墻斷面遺址城墻斷面是西安城墻的一部分,展示了西安城墻的歷史演變。在博物館中大廳一層,有隋唐含光門復原模型和清西安府城沙盤模型,再現隋唐含光門雄偉和輝煌。地址:西安市蓮湖區環城南路西段與甜水井街相交處類型:古跡博物館游玩時間: 建……[詳細]
重陽宮祖庵碑林
  祖庵碑林亦稱祖庵石刻,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西南約40公里處的戶縣祖庵鎮北。現存石刻文物80余件,其中碑石55通,絕大多數為元碑。大多數為螭首龜跌或方趺。許多碑文由趙孟(兆頁)、韓沖、姚燧、王重陽、尹志平等名家高道所書。此外還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碑石中以31通巨型元碑最為著名,記載道教全真派的歷史、教義和-要旨等,內容可分為宗教歷史、書法、內丹-等四種。以《十方重陽萬壽宮記碑》、《全真教祖碑》、《皇元孫真人道行碑》及《皇帝璽書碑》等為代表。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漢文合刻碑。祖庵碑林中的蒙漢文合刻碑對于研究元代文獻中蒙漢對譯及演變有重要價值,也是研究古代蒙古語言的第一手資料。碑銘比較詳盡地反映了重陽宮和道教全真派發展起落軌跡和狀況,較為集中地反映出全真教與金、元社會政治發展的緊密關系,所……[詳細]
西安東岳廟
  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安古城內長樂門北側昌仁里小學內。始建于宋徽宗政和年間,為祭岱宗(泰山)而建。明弘治年間(1488~1505)、萬歷十年(1582)及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都有擴充修葺。東岳廟是封建統治階級為祭祀“岱宗”而修建的。“岱宗”亦稱“岱山”,就是今山東省泰安市的泰山,系我國著名大山“五岳”之一。在封建社會里,人們迷信神鬼,而統治者又借神道以設教,認為“山高有靈”遂修筑廟宇、塑造神像,進行祭祀。泰山古為東岳,居五岳之首,故各地修建東岳廟尤為普遍。此廟原來的建筑規模很大,正山門朝南,東、西有偏門,北門通往現在的東一路。廟院內東西兩側為對稱的廂房,中間有大殿、中殿和后殿。大殿前有石牌坊、石獅子和記載廟宇事跡的石碑等。石牌坊系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所立,上有“岱岳尊崇……[詳細]
鄠邑東岳廟
  東岳廟墓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甘河鎮東岳廟,年代是清代,陜西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東岳廟,時代:清,地點:戶縣甘河鎮戶縣第二中學內,A區:廟院墻以內。B區:A區四周各外延50米。2008年9月16日,陜西省人民政府網站發布《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公布第五批省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東岳廟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五鳳遺址
  五鳳遺址位于西安市戶縣蔣村鎮五鳳村村北。遺址范圍東西約400米,南北約500米,總面積近20萬平方米。遺址東、西、北三面斷面均可見明顯的文化層堆積,多在3米左右,個別地點深度達4米,其中尤以東部斷面最豐富,暴露的遺跡有房址、灰坑、陶窯等。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地面經過火烤或拍打,平整堅硬;灰坑形制有筒狀、袋狀、鍋底狀;陶窯暴露有火燒結塊。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另有少量夾砂紅陶及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紋飾有繩紋、線紋、籃紋、附加堆紋及彩陶,可辨器形有斂口缽、寬沿盆、喇叭口尖底瓶、平沿缸、斂口甕、折沿罐等。建筑材料殘片多為繩紋板瓦、筒瓦及夔龍紋、云紋瓦當殘片。從現場踏查情況看,晚期遺存多分布于山崗頂部,而早期遺存則多分布于山崗偏下部。根據采集遺物分析,遺址內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以及秦漢時期遺物,其中……[詳細]
葛牌鎮紅25軍軍部舊址
  葛牌鎮紅25軍軍部舊址位于陜西省藍田縣。1935年2月初,在徐寶珊、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等人的率領下,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進入陜西,在葛牌鎮全部殲滅敵人之后,成立了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成立以后,又進行了文公嶺和袁家溝口戰役,粉碎了國民黨-派的多次圍剿。隨后,紅二十五軍組織貧苦群眾,打土豪,分田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革命斗爭。同時,頒布了《關于商業政策問題》的布告,將橫行鄉里和壟斷市場的惡霸予以處決。935年4月中旬,鄂豫陜省委在葛牌鎮召開擴大會議,總結了創建鄂豫陜蘇區以來的工作,選舉徐寶珊、吳煥先、戴季英、程子華、徐海東為省委委員。不久之后,紅二十五軍離開葛牌鎮,南下山陽縣和湖北鄖西縣等地。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是中共鄂豫陜省委在長征途中創建的第一個紅色政權,也是關中地區最早的……[詳細]
西安易俗社劇場
  在古都西安,能代表秦腔藝術最高水準的就要算西安易俗社了。西安易俗社原叫“陜西易俗社”,創辦于1912年,是世界藝壇三大古老的劇院社之一。位于西安市關岳廟街(今西一路)坐南向北。此地原為“宜春原”,清末固原提督張志行(蒲城縣人)之子張少云愛好二簧,購地建筑室內劇場,以演二簧為主。民國五年(1916),軍閥陸建章督陜時整修,裝置了西安最早的轉臺,作為京劇演出場所。民國六年賣給易俗社,該社又對原舞臺進行改造修葺。由當時陜西督軍陳樹藩書題“易俗社”牌名。“宜春園”始更名為“易俗社劇場”,成為陜西最早的現代化劇場之一。  劇場由前廳、觀眾廳(含樓座)、舞臺、演員化妝室組成,磚木結構。設座席九百零四位。該劇場長期為陜西易俗社(今西安易俗社)固定演出場所。自其建成后秦腔正式進入劇場演出,三十年代的現代燈光……[詳細]
109、樓觀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樓觀臺
  樓觀臺位于周至縣樓觀鎮東南3公里處的終南山北麓。傳說周代大夫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因名“草樓觀”。后尹喜迎來老子在此著《道德經》五千言,并在樓南高崗筑臺授經。相傳后來秦始皇修廟于樓南,漢武帝建宮于樓北。史載晉惠帝元康年間(公元291~299年)植樹10萬余株,遷民300余戶來此。隋文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又大肆修葺,使這里成為道士聚居之所。唐太宗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稱此處為“宗圣宮”,次年奉道教為國教。唐玄宗改“宗圣宮”為“宗圣觀”,并大加營建,使這里成為當時道教的圣地。唐以后屢遭兵火,宋至清代都曾修葺,但都未能恢復唐時的盛況,清末至民國時期,其中心漸由山下宗圣宮向山上說經臺轉移,“樓觀臺”之名始出。樓觀臺現存清代所建的說經臺,自南而北分布在俗稱“鳳凰頭”的山……[詳細]
白家遺址
  白家遺址〔概況〕白家遺址為七八千年前老官臺文化,遺址在縣城東北渭河北岸油槐鄉白家村南。1958年普查土地時發現,曾經多次發掘。據80年代初發掘了解:北半部為村莊所壓,南部一部分被渭河沖毀,面積共約6萬平方米。現存3000平方米。地層堆積較單純,第一層厚20厘米,為近代擾亂層。第二層厚80至100厘米,土色為棕灰色,較松軟。第三層厚40厘米,土為黃灰色,較松軟。〔出土文物〕遺物多數從第二層發現。在一處墓葬中有14歲男孩骨骼一具,腳下隨葬品有小罐、小杯、石斧各一件。還發現生產工具有通體磨光的石鏟、石斧和骨矛頭。生活用具有夾砂紅褐陶制的器物,器多內黑(或灰)外紅(或灰褐),器具有三足缽、圈足缽、三足罐、小口球腹甕和小杯。其中三足罐口緣多制成細密鋸齒狀,紋飾主要為網狀交叉繩紋。彩陶僅見寬帶紋,皆紅色……[詳細]
西安城墻安定門
  安定門為西安城墻正西門,俗稱西門。本是唐皇城西面中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被保留下來。明洪武七至十一年(1374-1378年)擴建城墻時位置略向南移,取名安定門。“安定”寓意西部邊疆安泰康定。城門內為西大街,門外為西關正街。西門有三重門樓,城樓、箭樓、閘樓由里到外分別在三道城墻上。門樓下均有拱卷式門洞。城樓與箭樓之間有方形甕城,平時是出入通道,戰時是防守要地。其箭樓是我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堡。城樓北側有日本天皇訪問西安時所建的一座觀望臺。特別提示由此門可登上西安城墻,這里可以租賃自行車或者乘坐觀光車游覽城墻。騎行結束后在東、南、西、北任意一門都可以返還自行車。地址:西安市蓮湖區環城西路北段與西大街相交處類型:古跡游玩時間: 建議10-20分鐘開放時間:4月1日-4月30日:8:00-18……[詳細]
明秦王府城墻遺址
  明秦王府城墻遺址位于西安市陜西省人民政府周邊及新城廣場上,建成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明初,朱元璋將其次子朱樉封為秦王鎮守西安,修建了秦王府。明末李自成攻入西安,占據秦王府并在此成立大順農民政權。歷史上的秦王府城規模宏大,建有承運殿、存心殿、承慶宮等宮殿房屋863間。清朝開始秦王府逐漸衰落,清雍正年間,秦王府的建筑多被拆除用來修建廟宇。至此秦王府已基本消失。到后來殘有的建筑也被拆除另作他用,如今只留下東、南、西、北幾段城墻。南面城墻是四面城墻中保存最好的一處,在新城廣場上,現已砌磚修復。東西兩段相距30米左右。東面城墻緊鄰皇城東路,南從省政府幼兒園起、北至西安市體育場西門止,兩段保存較好的城墻各長150米左右,中間間隔10米。北面城墻隱藏在居民區和政府辦公樓之間,部分已修復,比較難找。西……[詳細]
明德門遺址
  明德門遺址明德門位于楊家村西南約80米處,隋名太陽門,唐名明德門。為長安城外郭城南面的正門,位于全城的中軸線上,皇帝去天壇祭天即經此門。1972~1973年文物部門對其進行考古發掘,門址東西長50.5米,南北寬17.5米,門墩為板筑夯土,表面砌磚壁。五個門道均寬5米,進深18.5米,各門之間隔壁厚2.9米。門道兩側有排柱基礎坑,每排15個,東西對稱,坑方形邊長0.65米,深0.4米,各相距0.5米,坑底鋪有一層粗沙墊石柱基,判斷城門為木柱“過梁式”木構建筑。各門道中間有一道石門檻,現僅東一道和第三道有殘存,高0.4米,厚0.26米,三道門的一段門檻,雕有花紋鳥獸,獸身已破碎僅存尾部。正中門道供皇帝祭天專行,兩則門道為日常人行,兩邊門道為車行道,有車轍痕跡。出土遺物有磚、瓦、陶、瓷、鐵等殘片,……[詳細]
長安博物館
  長安博物館位于安市長安區西長安街559號,占地10畝,主體建筑風格獨特,融合古今。該館共三層,一層辦公區;二、三層這陳列廳,陳列廳總面積1000平米。院內布局巧妙,綠化整齊。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6000余件,三級以上文物134件。其中一級文物6件,二級24件。年代自新石器時代,至西周、秦、漢、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種類有金銀器、玉石器、銅器、鐵器、陶器書畫等。長安博物館陳列分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二層為基本陳列,主要依據長安地區的歷史發展線索,盡量正確地反映長安在各時期的歷史地位,突出表現亮點。基本上陳列內容分為六部分:周都豐鎬、宮殿苑囿,宣帝杜陵、城南韋杜、佛教名勝、秦藩世家。周都豐鎬表現長安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座全國性都城,宮殿苑囿,表現秦阿房宮和秦漢時期的上林苑逐步形成唐翠微宮;宣帝……[詳細]
“西五臺”唐宮墻遺址
  “西五臺”唐宮墻遺址古都大酒店的南邊有長約500米的一段唐代宮墻遺址,人稱“西五臺”。唐長安宮墻早在唐末戰亂時遭到破壞,加之明代擴建城市,穿越宮城范圍,更難留下殘痕。但偶然的原因卻留下了這段宮墻,這是因為宋代利用這段宮墻為基礎建了座安慶寺。這座寺院的佛殿分別建在五座高臺上。寺院已成歷史陳跡,唐代宮墻因而得以保留卻值得慶幸。這里正是唐宮城內宮女們居住的掖庭宮位置。它使人不由得想起“紅葉題詩”的典故。相傳唐僖宗時,書生于祜在宮墻外的御溝水面上拾得一片紅葉,上有題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曰嫻: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他贊嘆詩句的清新,思慕寫詩的宮女,于是他在一片紅葉上題詩“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從御溝上游把紅葉漂入宮中。后來,宮中放出一批宮女,有人把宮女中的韓氏介紹給于祜為妻。洞房花燭……[詳細]
116、芷陽湖
芷陽湖
  芷陽湖位于驪山西側,距華清池3里的芷陽溝。這里是古芷陽河故道。史載:劉邦和項羽在鴻門會宴,席間逃出,經驪山下,“道芷陽間行”。如今湖邊的芷陽村,還能看到后人為劉邦修的廟宇遺址,并流傳著劉邦當年過此歇息的故事。相傳唐李淵夫人曾在此生下四子李元霸,如今生子的今剛廟還部分殘存,芷陽湖岸邊不遠處還有秦瓊的飲馬泉。芷陽湖1969年修建為水庫,現已開發為驪山景區的一個新旅游點。水源來自上游冷水溝和山谷中積水,湖面長1500多米,最寬處100多米,水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水最深處10多米。大壩在兩山之間攔腰斷流。登上壩頂舉目眺望,芷陽湖景色盡收眼底,湖水碧綠,波光粼粼,兩岸高山聳立,湖水夾居其間。仿佛鑲嵌在山腰的一面鏡子。如登艇向湖心游去,涼風撲面,心曠神怡,湖岸曲折,饒有情趣。源頭處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綠……[詳細]
郭北遺址
  郭北遺址是一處老官臺文化遺址,位于西安市長安區郭北行政村西北約1公里,郭北磚窯場北側的臺地上。遺址南北約280米,東西約21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在遺址南部的斷面發現有文化層及灰坑分布,文化層分布不連續,堆積較薄,厚約30~40厘米,呈深灰色,包含有少量紅陶或灰陶片及碳粒。南部斷面暴露有灰坑等遺跡現象,形制有鍋底狀、桶狀,堆積不甚豐富,包含物有陶片、火燒土塊、碳屑、獸骨。遺物主要為陶片,以夾砂灰陶、夾砂褐陶為主,泥質紅陶有少量發現。紋飾以繩紋為主,另有少量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斂口折腹罐、短條附加堆紋罐、退化三足甕、陶支墊等,均為較典型的老官臺文化晚期遺存,還發現有少量仰韶文化晚期的折沿罐、斂口缽等。該遺址是一處老官臺文化遺址,保存狀況相對較好,為研究老官臺文化遺址的分布特點、文化面貌提供了……[詳細]
秦二世胡亥墓
  胡亥即秦二世,據載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權臣趙高脅近秦二世自殺,以庶人儀葬于周杜國屬地,即秦時的洲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區曲江鄉曲江池村南緣臺地上,俗稱”胡亥墓”。秦二世胡亥墓坐落在原坡地帶,環境幽僻,迥異于秦漢以來高峻宏偉的帝王陵墓,同附近的杜陵、少陵相比,殊感遜色。整個陵園占地20余畝。正南是一座朱門紅柱卷棚式三間進深的山門。門額正中高懸一塊“秦二世皇帝陵園”的黑色金字大匾。穿過山門拾級而上,是一座秦代建筑風格的硬山式大殿。面積約184平方米的大殿內,陳列著“指鹿為馬”的塑像群。2米多高的胡亥、趙高、子嬰、閻樂等5個人的彩色立體像,塑造得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大殿的后面就是胡亥的陵墓,墓為土筑圓形,封土堆直徑二十五米,高五米,直徑25米。墓北有石碑一座,高三米,寬九十八公分,厚二十八公分。……[詳細]
鄠邑石龍寺
  石龍寺位于終南山北麓塬腳下,建于大唐初期,原名千佛寺(戶縣文物志)有載,占地百余畝,建筑宏偉,僧眾信徒眾多,香火旺盛,乃終南山下馳名大寺之一,至今還有一尊石雕釋迦佛像。千百年來,歷史多變,幾度興衰,新世紀2001年,江蘇高僧上澌下空老和尚來此,觀古寺依山臨水,風景秀麗,且有龍、龜二石形狀奇特,并有傳說,而槐林濃郁,環境優雅。決定重建古寺,老和尚乃印祖依法弟子,一生落實印祖教誨“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優化對自己說”。在2006年91歲時,預知時至,顯大瑞相,放光明,往生西方極樂凈土,廣大信徒無不敬仰贊嘆。目前石龍寺已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的文明模范寺院,規模逐漸擴大、規范化。現將籌建通往環山旅游路的佛光大道。我們將會把石龍寺建成一個人間極樂凈土道場,-利生、祥和社會的圣地,升華道德凈化心靈的寶所。景……[詳細]
湯峪河棧道棧橋遺址
  湯峪河棧道棧橋遺址位于藍田縣湯峪鎮湯峪河上游兩岸,在近20公里的范圍內共發現棧道、棧橋遺址13處。斗井溝口棧道遺址現仍有部分在沿用,其他棧道、棧橋均已不存,僅存棧孔,個別棧孔中殘存有石條,棧孔數量從5個到83個不等,棧道長度從4米到70米不等。棧孔距現河床高度0.5米至5米,孔間距0.4米至1米,多在0.8米左右。棧孔分為圓形和方形兩種,圓孔直徑14~18厘米,深度15~20厘米;方孔邊長14~16厘米,深度15~22厘米。在發現的棧道中,以湯峪河東岸崖壁的湯一村大槽口棧道遺址規模最大,殘存棧孔80余個,長度70米,西部為單排棧孔,東部為上下兩排,排間距1.5米。在個別棧道遺址附近還發現有明清時期行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湯峪河棧道棧橋遺址規模宏大,分布較為集中,保存狀況較好,為研究湯峪河上游地區……[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亚洲AV综合色一区在线 | 亚洲无线码在线高清 | 秋霞步兵区国产精品 | 五月天Av在线进入不卡 | 亚洲精品911永久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