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陜西省 > 西安市旅游

西安市文物古跡介紹

西安清真寺
  西安清真大寺位于西安市西大街鼓樓西北角,俗稱化覺寺,因居大學習巷清真寺的東邊,故又被稱為東大寺。西安清真大寺是一座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據寺內現存碑文記載,清真大寺創建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寶元年(公元742年),距今已有1250余年的歷史。歷經宋、元,特別是明、清幾次重修和擴建,逐步形成現在規模宏大、壯觀,樓、臺、亭、殿布局緊湊和諧,莊嚴肅穆的一組古建筑群。寺院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積六千多平方米。全寺院沿東西走向呈長方形,共分四進院落。第一進院落磚雕大影壁和木構牌坊分立東西,該牌坊建于17世紀初,高約9米,琉璃屋頂,飛檐翹角,十分壯觀。第二進院落有石牌坊一座,后兩側有明、清重修碑記,碑陰刻有我國書法家米芾手書“道法參天地”和明代書法家董其昌手書“敕賜禮拜寺”,是我國書法藝術之……[詳細]
長安歸元寺
  歸元寺地處陜西省西安市王寺街道辦(為西安未央宮所在地址)中心地段,西依灃河、南面終南,北傍溝通西安、咸陽新建世紀大道。山川秀美,人杰地靈,交通便利。歸元寺建于唐貞觀年間,是玄奘法師西去印度求法,回歸后晉見太宗皇帝前所住錫之最后一站,距今有千余年歷史。玄奘法師在印度求學,受教于戒賢大師,回國后創立法相宗,并接納和培養了高麗(南韓)學憎圓測,成就了中韓佛教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話。歸元寺雖經滄海桑田,歷史變遷,數度興衰。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黨和國家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實,特別是經過釋常義、釋慈光兩任住持的苦心經營,歸元寺已恢復山門、天王殿、臥佛殿,又新建念佛堂、齋堂、地藏閣、方丈室、五觀堂、寮房等,念佛堂落成以后,殿脊所配0熠熠生輝,瑞相疊生,令周邊信眾驚嘆不已。經西安市長安區人民政府批準,歸元寺已被確定……[詳細]
古觀音禪寺千年銀杏
  古觀音禪寺始建于唐貞觀年間,距今約1400年。寺內最吸引人的,是一棵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銀杏樹的千年銀杏,據說是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親手栽種的。每到暮秋時節,銀杏樹葉紛紛落下,金葉鋪地,吸引著國內外大量游客一睹美景。智慧寺院系統已于2017年10月18日正式上線,即日起游客可通過“古觀音禪寺”官方微信進行預約。古觀音禪寺開放的銀杏觀賞時間為10月28日~12月10日,每天8點到17點。每日最多可預約7200人預約系統以半個小時為1個預約時段,每個時段可預約400人,每日最多可預約7200人。每個微信號每天最多預約3人,每人最多可攜帶一名1.2米以下兒童。預約時需按要求真實填寫個人身份信息,預約成功后需按時前往,由工作人員掃描預約二維碼后方可入寺參觀。如遇突發情況不能如期參觀的,需提前8小時取消。預約……[詳細]
長安圣壽寺塔
  圣壽寺塔位于西安城南30公里處秦嶺北麓長安縣五臺鄉塔寺溝內。圣壽寺塔,原名為“應身大士塔”。對寺塔的來歷還有一說:據說隋文帝楊堅和他的母親出游印度,帶回佛牙一枚。來到南五臺,見這里山清水秀,便于參禪誦經,就在此建塔。這里終年香火旺盛,隨文帝也常來此消夏避暑,參禪禮佛。初唐時,太宗李世民的母親每年也要來此朝拜幾次。這樣,南五臺聲名大振,成為佛教圣地之一。該塔為七級正方形0式磚塔,高29.5米,底座周長7.5米,塔身的一、三、五、七層南=1匕兩面和二、四、六層東西兩面辟有券門,層與層之間磚疊突出為檐,并用磚雕砌成兩排菱角牙子。二層以上的壁面為枋木制結構,每面又分為三間,用磚砌出倚柱、闌額及斗拱。塔的一、三、五、七層的南北兩面及二、四、六層的東西兩面各開拱券形門洞。塔壁面有柱、枋、斗拱等仿木結構。……[詳細]
楊武莊墓及祠
  楊武莊墓及祠位于雁塔區長延堡街道東三爻村。據1988年普查材料,楊子江,龍橋(今陜西三原)人。元世祖中統年間“由襄陽功封便宜都元帥”,進爵“護國進義武莊公”。其四子均以軍功授進義校尉等職。墓祠座北面南,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門樓、前堂、后堂及墓冢。墓封土圓丘形,底徑12米,高約3米。祠堂系清代建筑,前、后堂均為三間硬山頂。門樓磚砌,面寬4.8米,高約7.5米,硬山灰瓦頂,檐下磚雕仿木構椽頭、假昂及寶相花和云紋;中部辟券門,額嵌“元敕修楊武莊公塋”石匾。存康熙壬戌年(1682)“重修楊武莊公墓祠碑”1通,魑首,龜趺,通高3.6米,寬0.88米,厚0.2米。碑文楷書,記載楊子江及其四子生平、功業,并記有楊氏第15至20代孫百余人姓名。文林郎湖廣黃梅(今湖北黃梅)知縣吳景恂……[詳細]
長安至相寺
  至相寺位于西安市南三十公里的終南山天子峪內,是佛教華嚴宗的發祥地。沿天子峪西邊羊腸小道緩緩而行,大約一個多小時便可來到至相寺。隋文帝開皇初年,由彤淵法師始建。唐朝曾予重建。后毀圮。清朝由海乾法師住持重修。民國時期法亮及垣康法師再建。現存建筑大雄寶殿、韋陀殿及寮房等,均為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所建。至相寺傳承法系為華嚴宗,著名祖師有智嚴、法藏、義湘等。寺內珍藏三論宗之祖吉藏墓蓋一個,另有唐朝古槐、銀杏數株,墓塔一座,碑刻五塊。至相寺地勢雄偉,寺院處于山脊之上,坐西向東,居高臨下,視野開闊 。至相寺在唐代及其昌盛,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到寺里敬香 ,寺內有遺碑銘曰:“終南正脈,結在其中。” 故知此寺不僅是佛教著名古剎,也是終南古跡勝境。寺后有大面積橡樹林環抱寺院,古木參天,風景幽雅 。曾有風……[詳細]
87、海蓮寺
海蓮寺
  海蓮寺古稱海神洞,地處西安市長安區城西南兩華里的河北岸水磨村西,依崖傍水,遙見終南如黛,近有水潺潺,業林勁松,繞藤環翠,鶯歌互答,實乃一清凈古剎也。黃帝辭典曰:秦二世胡亥時,(西元207-209)宰相趙高柬修河,以絕未央阿房宮之水患,辟韋杜以下萬頃良田。其間晝掘夜合,出水如血,七日方止,故有斯洞以祭神靈,海神乃水之道也。元仁宗(1312年-1313年)間,有僧明清大師建修佛寺,其時殿宇七十余間,占地頃許更各海蓮洞。元末明初,有僧智園和尚更名海蓮寺。屢遭兵焚,日漸衰微,清末,僧慧通和尚燃指明發愿重修殿宇,更遭文革毀損,寺無一殿辛存。一九八一年,森亮和尚主持該寺,重建大雄寶殿、山門、念佛堂、華殿三圣洞、放生池亭、流通處、鐘鼓樓、安息堂、塔及僧房八十余間,占地17許畝。建造既有寺院的莊殿,又有園林……[詳細]
曲江池遺址公園
  曲江池遺址公園,北接大唐芙蓉園,南至秦二世陵遺址,占地面積1500畝。從唐曲江池遺址、秦二世皇帝墓等文物古跡的保護性開發、城市功能配套和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角度出發,依托周邊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和人文傳統,恢復性再造曲江南湖、曲江流飲、漢武泉、宜春苑、鳳凰池等歷史文化景觀,再現曲江地區青林重復,綠水彌漫的山水人文格局,構建集生態環境重建、觀光休閑娛樂、現代商務會展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生態和娛樂休閑區。曲江池遺址公園由著名建筑大師張錦秋擔綱總設計。占地471畝,在原曲江池基礎上2008年7月1日建成,曲江池水面僅南北縱長就達1088米,東西寬窄不等,最寬處達552米,分上池和下池兩部分。現對游人免費開放。曲江池遺址公園是集歷史文化保護、生態園林、山水景觀、休閑旅游、民俗傳承、藝術展示為一體的開……[詳細]
西安菩提寺
  菩提寺(原名莊嚴寺),坐落在眉塢嶺下運渠河畔聞名遐邇的古鎮戶縣大王鎮。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大王地區的社會賢達和有識之士提出在原莊嚴寺舊址上重建寺廟的設想,此舉得到了大王鎮村委會的認可與支持。村里在原寺廟的舊址上給撥土地20畝予以重建,省內外游子客商,賢達善士聞訊振臂呼應,鼎力相助,匯涓水成大河,聚粒土積山丘,攜手同心,共襄盛舉,助其逐步圓成。經過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建成了山門,前殿,大雄寶殿,僧房,齋堂等設施,占地二十余畝。這些建筑大都為仿唐式建筑,青磚碧瓦,拱斗狼牙,飛檐翹角,精雕細琢,彩繪奪目,古樸典雅,雄偉莊嚴。前殿為伽藍殿,供奉伽藍菩薩關羽;大雄寶殿供奉佛祖釋迦悉尼,陪供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藥師如來,送子觀音等佛界菩薩。寺院內西側設有放生池,放生池北……[詳細]
袁氏家族墓地
  袁氏家族墓地位于周至縣侯家村鄉東風村馬營村西,年代為元末至清。墓地共分為四個墓區,分別為獅子墳、袁家墳、路邊墳、四碑墳,總面積12萬平方米。獅子墳位于馬營西,袁家墳位于馬營南,路邊墳位于馬營西南與獅子墳相距60米,四碑墳位于馬營西南,據該村約1200米。墓地原有封土、石碑、石羊、石獅、石望柱,大多已無存,墓地已辟為民居和農田。現存遺物散落村內,有墓碑2通(馬營袁氏先塋墓次碑、馬營袁街寰墓碑)、殘碑首一件、方形碑座一件、龜趺一件、石望柱座一件。袁氏先塋墓次碑,青石質,首身分離,碑首、碑座已佚。碑身高237厘米,寬78厘米,厚23厘米。碑陽陰刻楷書碑文,其內容為袁氏家族墓的形成過程,首題為“袁氏先塋墓次記”。現已斷為兩截,傾覆于麥草堆中。榫頭已殘損,寬19厘米,殘高7.5厘米。袁氏家族在明清時期……[詳細]
鄠邑石門寺
  石門寺位于戶縣燒柴峪,原名為“紫竹林”。“紫竹林”原有前后建筑分三進:即天王殿、千手千眼觀音殿、大雄寶殿及左右僧房二十多間。“紫竹林”始建于唐代,是歷史悠久影響深遠的佛教圣地。現有文物石碑鑒證。紫竹林地理鐘靈,環境優美,松柏罩頂,紫竹豐茂。南依秦嶺萬重山,北望渭水莽原。西傍將軍山,東臨牛首山,與化羊廟首位呼應,相互映輝。銜鶴鸛對唱于松柏之間,蒼鷺翱翔于白云藍天。“紫竹林”歷經唐、五代、宋、元、明、清及民國。迄今已一千多年。各朝各代都有高僧住寺修行。尤其是在清代,一蔡姓文人因涉嫌“-”案逃遁此處出家修行,涅槃于前山石洞之中。由此得名“蔡仙洞”,簡稱“蔡洞”。民國時有釋彥海修行于此,于1966年往生。由于“紫竹林”年久失修及文革時期的人為損壞,自此成了瓦礫廢墟。二十世紀末,在國家佛教管委會委員、……[詳細]
西安城隍廟
  西安城隍廟,位于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廟”之一,與北京、南京城隍廟齊名。西安城隍廟占地約11024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466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6年),清咸豐二年(1852年)復修,是陜西省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城隍廟分為廟院和道院兩大部分;城隍廟山門口有座五間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疊,牌坊之下,有鐵獅一對。山門內有一條數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直達二門,其間有文昌閣一座。進入二門有一座精巧綺麗的戲樓,戲樓與大殿南北相對,中間場地上是一座氣勢宏偉的木質牌樓,樓檐有精美彩繪及陰陽太極八卦圖案。大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正中供奉西安都城隍,兩側配祀判官、牛頭馬面和黑白無常等鬼卒。  原主要建筑有大門、玉皇閣、樂舞樓、牌樓、大殿、道舍、廂房等,后大多被毀,現存有清雍……[詳細]
漢文帝霸陵
  漢文帝劉恒墓葬,位于西安以東13公里處,霸陵鄉毛窯院村以南。1956年8月6日被列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墓南靠白鹿原,北面灞河,東鄰老柿坡,西接赤水溝。周長1000余米,高聳100米許,呈方錐體,兩側為箕形山凹對稱,成弧形之勢,遠遠望去如同鳳凰展翅,當地稱“鳳凰嘴”,因陵墓座落于灞水之濱,名曰“灞陵”。陵前原有1棵古柏,柏下豎石碑1通,勒畢沅書寫“漢文帝霸陵”,周圍石碑林立,相互交錯,大小高低參差不齊,令人難以清數。“文革”期間,大柏樹被人砍伐,石碑有的被盜走,有的被打碎,連原來的遺址也被開荒種田。1987年,區、鄉文化部門為保護文物古跡,僅尋出9塊較完整的石碑,重新立于陵前。漢文帝劉恒,高祖之子,早年封代王。太尉周勃等平定諸呂之亂后,迎立為帝。文帝以節儉著稱,他在位23年,宮室……[詳細]
秦漢櫟陽城遺址
  櫟陽城遺址位于西安市閻良區武屯鎮關莊和御寶屯一帶。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獻公二年(前383)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公元前356年孝公在此詔令天下,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秦末項羽三分關中,櫟陽曾作為塞王司馬欣的都城,漢高祖劉邦也曾一度以櫟陽為都城,最終消滅項羽,建立漢王朝,直到公元前200年才遷都長安。1964年,陜西省文管會對櫟陽城遺址進行了為期15天的調查和試掘。1980年至1981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櫟陽考古發掘隊對古櫟陽城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勘探發掘。考古證實,古櫟陽城城址東西長約2500米,南北約1600米。已發現南、西兩道城墻及三座城門遺址,內有秦漢道路13條,其中東西路6條,南北路7條,街寬15.7—17.7米。城內有秦漢建筑遺址、一般居址和……[詳細]
小學習巷清真營里寺
  營里清真寺,顧名思義就是“兵營中的清真寺”。對于營里清真寺最早記載是在唐代,唐代宗年間隨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僑居長安的一些阿拉伯或波斯官兵就被安置在學習巷,而且他們的兵營就駐扎在巷內,為了方便這些外籍軍人的宗教活動建立了一座專供官兵使用的清真寺,由于該寺在軍營區域內因此取名“營里清真寺”。但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元代回回軍駐在了長安,元政府專門為駐扎在軍營里的穆斯林官兵建造的清真寺,但是否建于元代待考。有據可查的年代應該是山門樓上牌匾標出的清乾隆甲午年間建制年代,當時這里駐扎的軍隊中多為穆斯林官兵。為方便宗教生活而建造的此寺,至今小學習巷向北段仍有一條筆直的狹窄小巷,據傳是當時兵營中的軍械庫為方便運送箭支而開辟的專用通道,俗稱“箭道”。小學習巷是條僻靜幽深的小巷,營里清真寺就在巷子深處,因為地處……[詳細]
周至李颙墓
  李颙墓位于周至縣二曲鎮八一村。原有墓地190平方米,周筑土墻。封土圓丘形,直徑約3米、高約3米。“文革”中封土、石碑皆毀。1976年后在原址劃定800平方米作為保護范圍。1956年由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颙(公元1624年—公元1705年)字中孚,號二曲,陜西周至縣人。清初著名理學家,與孫奇峰、黃宗義同稱清初三大名儒。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陜西總督鄂善以“隱逸”把李颙推薦給朝廷,皇帝批準召用,但他以患病托辭不受。十七年(公元1678年)舉“博學鴻儒”時,禮部又以“海內真儒”舉薦李頤,朝廷派-至其家敦請,他仍堅辭不應,并以-,以至自刎表白不做官的決心。此后,他遷富平縣隱居,閉門謝客,專心研究學問,著書立說,不與世人交往。惟顧炎武、惠思誠來訪時,他欣然接待,……[詳細]
普光明寺
  戶縣普光明寺位于戶縣余下鎮沈家營村,恒古時期,酃治之南,終南山陰有個沈家營村,古分南北兩堡,兩堡相距一箭之地,各有城桓城樓,唯北堡城門不能行車,而后成品字形建制,在品底正中坐南朝北有個普云寺,這就是今天的普光明寺。該寺始建于元代,前后三進各三間,東西廂房六間,大殿供華嚴三圣,后殿供儒釋道三教,東廂房供觀音大士,西廂房供清末在本寺坐化的喬某肉身“喬爺”,距寺約50米坐南向北有戲樓一座,同寺院都為元代建筑樣式,民國14年—20年間先后重修了中后兩殿,成為沈家營普賢小學,后因歷史特殊時期都已被毀,現今僅存明朝蓮花化錢爐一尊和無字碑一塊。1998年,在當地政府和居民的大力支持下,重修了大殿三間,東西廂房三間,一直在此承辦普賢小學,直到2008年普賢小學才撤出寺院,為了配合政府提出的道德教育為先的方針……[詳細]
終南彌陀古寺
  彌陀寺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北麓,自古即是善男信女,文人墨客登臨南五臺的必經之地。寺院所在位置,二山環抱,地勢平坦,風景優美。彌陀寺背依送燈臺孤峰獨秀,東西兩側二山環抱,如翠屏列障,山坡松柏青翠欲滴,像是綠色海洋里泛起的微波細浪,寺西傍依著一彎潺潺溪流,襯托出彌陀寺古樸、沉穩、恬靜的古剎風姿。據史料記載,彌陀寺創建于隋朝開皇八年(588),興盛于唐朝,后歷經兵火禍亂,屢經修復。抗日戰爭期間,彌陀寺為國民黨中央軍官學校第七分校。后該寺列為0。1943年蔣介石在皇甫村召開西北軍事會議時,曾在此寺避暑。l944年春,國民黨派張治中、邵力子與中共代表林柏渠、吳玉章等在此寺舉行秘密談判,商討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政治協商事宜,為“雙十協定”,做了籌備。選定這里舉行談判的地點,是由張治中先生提出,經國共……[詳細]
西安革命公園
  西安革命公園位于西安市西五路東段北側,占地一百五十余畝,創建于1927年2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黨史教育基地”和“西安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26年春,北伐戰爭前夕,匪首劉鎮華在張作霖等的支持下,糾集一支號稱“十萬人”的部隊,企圖攻占西安,為北洋軍閥擴大地盤。劉鎮華圍城8月之久,放火燒掉城外10萬畝麥田,強征民夫在城周圍挖掘了一條3公里的斷絕溝,企囹迫使全城軍民投降。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李虎臣帶領全城軍民堅守西安。后馮玉祥將軍大軍入陜,粉碎了劉鎮華的陰謀。時稱“二虎守長安”。在守城期間,死難者5萬人左右,占當時城內人口的四分之一。1927年,為了安葬和紀念死難的5萬軍民,馮玉祥率眾公祭,建“革命公園”,園內建立烈士祠和革命亭,供市民憑吊紀念。公園在原清代滿城廢墟上建立的。當時馮玉祥……[詳細]
關中書院
  位于南城門內東側的書院門街。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因陜西著名學者馮從吾講學的寶慶寺難以容納,故將其東“小悉園”改建為“關中書院”,成為當時陜西的最高學府。書院坐北面南,院內有大門、二門、允執堂(講堂)、左右寮房和東西號房等建筑。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在院內西北部建“斯道中天閣”(1965年因漏損拆毀)以祀孔子,明天啟六年(1626年)陜西巡撫喬應甲毀書院。清康熙、乾隆時重修,建“精一堂”等,至光緒初年,書院初具規模,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為“陜西第一師范學堂”。民國初又改為“陜西省立師范學校”,現為“陜西省西安師范學校”。1988年西安師范在院中軸線以東建四座二層硬山式教學樓。現書院尚存兩道門廳、允執堂、精一堂及東、西廊廡等古建筑,成前、后四間院落。頭、二道門廳均為帶前廊的五……[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高潮痉挛中文字幕 | 中文字幕狠狠久久 | 色婷婷在线播放看片 | 午夜一区二区亚洲福利VR | 在线观看激情AV更新 |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