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青島市旅游

青島市文物古跡介紹

1、棧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棧橋
  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景點之一,是國務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青島棧橋位于游人如織的青島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如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身供游人參觀并在此停靠旅游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青島棧橋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筑,現在是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青島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筑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層八角樓,名“回瀾閣”,游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涌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設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棧橋是青島的標志,它始建于清光緒十六年(1891年),清政府在這里修建了……[詳細]
青島電視觀光塔
  青島電視觀光塔坐落于風景秀麗的櫸林公園內海拔116米高的太平山上,塔體高232米,海拔高度為348米,為全鋼結構建筑,其獨特的鋼鐵式結構和綜合功能設計,被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權威評定為“中國第一鋼塔”,可同時發射11套廣播電視節目,是青島最高的旅游景點,登臨電視塔,可以俯瞰小青島、棧橋、五四廣場,更可以體味青島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青山疊翠、樓宇參天的獨特魅力。身臨海拔226米的太空旋轉自助餐廳,吸引您的將不僅僅是醇香可口的各色美食,窗外美麗島城亮麗的風景還將牽手您慢慢回味這座城市廣闊的歷史長卷。步入奧運大廳,一幅幅生動的奧運百年歷史畫卷成為人們關注奧運、抒發奧運情懷的最佳載體。電視塔以其絕對的高度優勢,吸引著眾多海內外賓客,一幅幅美妙的畫卷交織成美妙的旋律,使您暢游其間猶如在畫中游。   營……[詳細]
青島水族館(青島海產博物館)
  青島水族館(又名青島海產博物館、青島海洋科技館)是中國第一座水族館,以夢幻水母宮(水族館)、海洋生物館、海獸館、淡水生物館和青島海底世界為主體的游覽景區。青島水族館現有海洋生物標本二萬余件,館藏數量居全國同類科普場館之首,是全國唯一的海產博物館。碩大的抹香鯨標本是青島水族館的特色展品。青島海產博物館是中國海洋水產專業博物館,位于景色秀麗的青島海濱,魯迅公園東部。由青島水族館和山東產業館合并的青島人民博物館改建而成。它為青島這座海洋科學城和旅游勝地增添了絢麗光彩。青島海產博物館已有六十余年的歷史,經過幾次改造,目前已達到較高的展出規模和水平,現有水族館、海獸表演館、淡水魚館、標本陳列館和珍稀水生動物館五個展館。其中水族館是由著名學者蔡元培、李石曾、楊杏佛等發起,籌集社會捐款于1932年建成。青……[詳細]
4、嶗山上清宮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嶗山上清宮
  上清宮俗稱上宮,位于嶗山東南部、太清宮西北。此宮原在山上,名嶗山廟,據傳漢代鄭康成曾設帳授徒于此。宋初改建,太宗賜名上清,后被山洪沖毀。元大德年間,華山派道士-明重建于今址,歷代均有增修。宮觀四周群山環抱,水木清華,環境絕幽。元代道士邱處機居此,亦留有題刻,其中《青玉案》詞一闋、七絕詩10首最為著名。宮前半里許有邱處機衣冠冢,舊名邱祖墳。另有迎仙、朝真二橋,竹樹蔽蔭,松風水響,人行其間,別有佳趣。1949年青島解放前夕已成頹垣斷墻,1956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撥款修繕。“0”中,該宮塑像、石碑被砸,經卷、文物被毀,道士被遣送農村,房屋由嶗山林場使用,1982年青島市人民政府將上清宮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由青島市道教協會籌集資金進行修繕,歷時9個月竣工。1991年12月6日,重新開……[詳細]
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
  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即青島國際帆船中心。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青島市東部新區浮山灣畔,北海船廠原址,毗鄰五四廣場和東海路,市內的著名風景點“燕島秋潮”位于基地內燕兒島山的東南角,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和13屆殘奧會帆船比賽就是在這里舉行的。場館規模為了迎接奧運會帆船比賽和打造“帆船之都”,青島市政府把北海船廠整體搬遷到黃島區的海西灣,并將國際帆船中心建成青島市獨具海上運動特色的建筑區域,體現了“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理念。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占地面積約45公頃,其中場館區30公頃,賽后開發區15公頃。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建設過程中緊緊圍繞“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三大理念,按照“可持續發展、賽后充分利用和留下奧運文化遺產”的原則,規劃、設計、建設。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采用的一……[詳細]
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
  青島德國總督樓舊址博物館(迎賓館)是歷史遺址博物館,位于青島市市南區龍山路26號,始建于1905年,落成于1907年,建筑面積4083平 方米。是德國威廉時代新羅馬風與青年風格派相結合的建筑藝術風格,還融合了古典主義、洛可可、城堡式、中國式等多種建筑元素;在建筑藝術的包容性、協調性 與紀念性上堪稱典范。1996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開始作為博物館對外開放,作為國家三級博物館,全國首批3A級旅游景區,先后接待過眾多海內外知名人士,架起了中外文化關系溝通之橋梁,是青島 歷史文化名城的一個經典象征,成為海內外觀眾了解青島近代歷史沿革、了解東西方建筑藝術對話的一扇重要窗口,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詳細]
青島山炮臺遺址
  導游青島山海拔128.5米,位于新老市區交界,背依鬧市,面臨大海。看點島城最佳觀景平臺。1891年,青島設置后,清軍即在此山修筑炮臺。1897年,德國侵占青島手,稱俾斯麥山,并建有著名的要塞地下指揮部。1914年日軍占領后,改名萬年山。1922年,青島主權回歸后,亦稱京山。1984年封山建園,1997年市政府投資修復“德軍要塞地下指揮部”,并在山下建有全面反映青島百年歷史的炮臺遺址展覽館;交通可乘1、25、307、367、225、221、217路公交車齊東路站下,由遺址公園興安支路1號入口進入游覽;乘15、302、604、219、220路公交車青島動物園站下,由京山路26號入口參觀游;門票/開放時間旺季通票15元,淡季通票12元。地址:山東青島市市南區興安支路1號電話:0532-828666……[詳細]
青島迎賓館(德國總督官邸舊址)
  青島迎賓館始建與1905年,1908年正式竣工使用。主樓高4層,附樓高4層,是當時占領青島的德國提督官邸,故名之總督官邸,俗稱“提督府”。它由德國建筑師拉查魯維茨設計。迎賓館是一座典型的歐洲古堡式建筑,是德國威廉時代的典型建筑式樣與青年風格派手法相結合的歐式建筑。內部布局典雅華貴,氣派不凡,置身其中可享受到濃郁的歐洲宮廷氣氛,迎賓館又是一座博物館,收藏著東西各國的稀世珍品。1934年之前,青島迎賓館叫做“總督官邸”,1934年才改稱為迎賓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成為接待國家領導人和外國貴賓的重要場所。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5月1日起,不再做為迎賓館使用,開始以博物館形式接待海內外觀眾。總督官邸的創建是德國占領青島后一項重大舉措,顯……[詳細]
青島德式官邸舊址
  德式官邸舊址 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周圍環境清幽而開闊,它位于青島市老城區中心的信號山麓,依山面海,居高臨下,氣勢不凡。再者,整體上呈現一種宏偉而亮麗的效果,尤其是建筑的宏觀藝術感與細部的象征性相得益彰,從而具備了不同凡響的紀念意義和藝術震撼力。在近百年時光中,德式官邸雖歷盡滄桑,但其基本價值感依然爍目。客觀地說,就歷史文化內涵與建筑藝術價值而言,20世紀在中國誕生的其它西方建筑恐無一能出其左右。而就青島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德式官邸儼然成為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文化名城之百年演進史的一個生動縮影。 德式官邸,1905年10月-1907年10月建造,由德國建筑師馬爾克設計,施特拉塞爾監督施工。因它是當年德國膠澳總督的官邸。故俗稱“提督樓”。不過第一任總督托爾帕爾在里面卻沒住過幾天,為什么呢?因為該建……[詳細]
10、劈柴院 AAA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劈柴院
  劈柴院位于青島市南區中山路商業圈,德國占領青島后,于1902年修建了此路。呈“人”字形,東端連中山路,北邊連北京路,西邊通河北路。原叫江寧路,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成為步行街,便改名為劈柴院。劈柴院有二十幾個院,是商業、餐飲、娛樂集中的地區,如同北京的老東安市,劈柴院是青島人逛街的集中去處。劈柴院原先是個“劈柴市”,全是賣劈柴的。曾有人認為,這些劈柴除了供市民燒火做飯,還供應大窯溝窯爐燒制磚瓦等等。劉筠的詩集《青島百吟》中注釋:“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鬧之區。院內皆劈柴架屋,故名。貴人不屑一顧,然房租輕而價廉,窮措大得往來其中焉”。可以看出,劈柴院是因為里面蓋了許多臨時的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劈柴院里多是酒館、飯店,除有元惠堂、李家餃子樓、張家壇子肉,多數是一些不起眼兒的小飯鋪、糖果店、書場……[詳細]
青島康有為故居
  康有為故居,位于青島市南區福山支路5號,始建于1899年,三層德式磚木結構建筑,為德占時期總督府要員官邸。1924年康有為先生購買此房作為寓所,直至1927年3月病逝于此,現為山東省重點保護。康有為是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戊戌變法失敗后,康有為先生長期-海外,辛亥革命后方得以回國。1917年他第二次來青島時,市政當局安排他在此下塌,先生對此處十分滿意,于次年購買并進行改進裝修。嗣后先生在此會見文化要員,潛心研討書藝,因此故居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青島市對故居的維修十分重視,1986年曾作過維修并對外開放,其時86歲高齡的康有為弟子劉海栗來青時,親筆為康有為故居題詞,并為康有為墓撰寫了碑文。2000年初青島市政府根據市人大常委會議案精神,撥出專款,由市文物局全面維修,并于同年國慶期間正式對外開放。康……[詳細]
12、青島電視塔 AAA
青島電視塔
  位于青島太平山北麓,依山而建,曲徑蜿蜒,櫸樹蔥郁的青島櫸林公園中。櫸林公園1984年建成,占地390畝。建有人工湖、母子像、走廊、櫸林樂園等設施和景點。20世紀90年代在海拔110米處新建一座旅游觀光電視塔,即青島電視塔-。塔高232米,堪稱“中國第一鋼塔”,在世界上僅次于迪拜鐵塔、東方明珠電視塔(467.9米)、廣州新電視塔(600米)、加拿大CN電視塔(553.3米)、巴黎埃菲爾鐵塔和日本東京電視塔。主體全部鋼結構,具有電視接收發射和旅游娛樂多功能。乘高速電梯升至160米的旋轉餐廳,可眺望海上日出,海天月色,島城風光盡收眼底。青島電視塔是目前國內最先進、規模最大、綜合功能居世界第三。電視塔位于太平山頂,沒有合適的公交車直達,但是在延安路上的三百惠商廈門口有直達電視塔的免費服務車,可由此乘……[詳細]
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
  青島觀象臺位于黃海之濱、膠州灣畔,風景秀麗的避暑勝地——青島市區海拔75米的觀象山巔。1898年德國海軍港務測量部在館陶路1號建氣象天文測量所,1905年改稱“皇家青島觀象臺。”概況1914年,日本占領青島后,又改稱氣候測量所。1924年,我國正式接收改稱觀象臺。1937 年日本人再度強占,1946年抗戰勝利后歸還中國。1949年解放后,由海軍接管。1957 年,天文、地磁、地震三部分移隸中國科學院。從此,青島觀象臺一分為二:氣象部分歸海軍,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北海艦隊司令部氣象區臺”;另一部分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青島觀象臺”。該臺1978年撤消建制,規劃為海洋研究所,1993年原名原隸恢復建制。在青島市區諸多山頭公園之中,唯獨穹臺窺象曾被列為青島十景之中。穹臺,即指坐落在觀象山……[詳細]
14、大通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通宮
  大通宮,位于城子村北,墨水河西岸高埠處。大通宮,俗稱石橋廟。曾名玉皇閣,明萬歷版《萊州府志》卷四載有:“玉皇閣在縣治南三十里”。始建年代不詳,民間傳說為唐代建,袁天罡與李淳風選址。袁天罡、李淳風在唐代確有其人。袁天罡為成都人,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李淳風岐州雍縣人,明天文歷法,著有《法象志》。他們二人是否到過城陽,未見史籍記載。但石橋廟所處的位置,東“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勘輿學說,因此,數百年來香火不斷。石橋廟右殿堂三座,南北排列,均系轉木結構。正殿是傳統的宮殿式建筑,斗拱飛檐,下有石柱四根。殿宇上蓋青色小瓦,脊上有俗稱天狗、飛龍、神上神等飾物。正殿名玉皇殿,祀昊天奎厥至尊玉面鷹嘴,怒目圓睜,面色青紫;左側有電母(俗稱閃打娘子),系女神,雙手捧明鏡一面,身披彩帶,首梳發……[詳細]
青島明真觀
  明真觀,俗稱“滄口大廟”,始建于1925年,原址位于滄口達翁村(現在的滄口飛機場院內西側),是由紳商趙文發發起,當地鄉紳百姓集體捐資修建而成。初創明真觀分三層大殿,從前向后依次為護法殿、功德堂和玉皇宮。明真觀的祀神以道教為主,儒釋民間尊神同奉。1943年侵華日軍擴建飛機場,明真觀被劃入軍事用地,民眾呼吁,希冀留存,然日軍終究將其拆毀。為了使這一歷史遺跡得以延續,青島市民自發組織,由民間集資重修明真觀。1944年,明真觀得以在曉翁村重新修復。重修后的明真觀,其建筑布局有了較大變化,由于戰爭的原因,資金短缺,從設計到施工都略顯倉促,部分建筑沒能復原,建筑質量和氣勢規模難及初始。歷經多次修復之后,明真觀于2005年對外開放。它將作為展現道教歷史、文化、藝術,進行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研究、展示的基地以……[詳細]
青島民俗博物館(天后宮)
  天后宮位于青島市太平路19號,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島市區現存最古老的明清磚木結構建筑群。“先有天后宮,后有青島市”,青島開埠于19世紀末,而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天后宮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處集天后文化、海洋民俗文化于一體的著名人文景觀,也是青島前海風景線上一處極具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是國家AA級旅游景區,歷五百余年風雨淘洗而幸存至今,彌足珍貴,堪稱青島歷史變遷的一個生動縮影。1996年,遵照文物“修舊如初”的原則,青島市政府撥巨款將其重新修復,并開辟為青島市民俗博物館。現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其有正殿、配殿、前后兩廂、戲樓、鐘鼓樓及附屬建筑共計殿宇16棟80余間,是一處典型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古建筑群。除戲樓為琉璃瓦蓋頂……[詳細]
膠州城隍廟
  膠州城隍廟位于山東膠州市。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膠州城隍廟有兩座,一座位于城隍廟街中部,座北向南,另一座在城隍廟后街中部,大門向北。兩座廟前后相接,前殿的城隍爺為金屬鑄造,后殿城隍爺為木質,兩個殿的面積合起來規模宏大,僅次于文廟(孔子廟),為膠城第二大古剎。……[詳細]
青島八大關近代建筑
  位于匯泉角景區北部,西臨匯泉灣,南接太平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最初因有八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故稱“八大關”。八大關別墅區的特點之一是有眾多的各國風格建筑,故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麥式,希臘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個國家的建筑風格。園區內還有大大小小18處游園,是情侶談情說愛,舉行婚禮的絕好去處。韶關路,櫻花美到極致。粉的白的紅的,一樹接一樹,樹樹繁花。這是一條橫在兩條大街之間的毫不起眼的小路,歐式洋房坐落在花樹之后,旖旎的大門古典高貴。這種美是一種繁華的姿態,是寧靜的珠玉金銀。有幾對新人在路邊拍婚紗照,穿白色紗裙的美麗新娘,依著他人家的大門,面露笑容地拍照。風格多樣的建筑使這里成為電影外景的最佳選擇,如《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詳細]
19、回瀾閣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回瀾閣
  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我們可以憑窗眺望,全方位地看到美麗的青島灣和周圍的各個景點以及著名建筑。回瀾閣”匾額上的3個字最初是由原青島市市長沈鴻烈題寫的,這個匾額在日本第二次占領青島期間被掠往日本,放在日本東京陸軍博物館內展出,以顯示其侵華戰爭的“功績”。現在“回瀾閣”三字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所寫。景點位置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太平路14號(棧橋南端)……[詳細]
青島法海寺
  法海寺位于石門山西麓夏莊鎮源頭村東,是青島地區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因紀念創建該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海大師而得名。法海寺,創建時的規模及供佛殿堂已無可稽考。其大體格局是:“首創法堂五間,前后六楹七柱,既塑釋迦如來,兼飾觀音一堂,金碧燦然,功勛備矣。然后創建云堂、耳室、僧寮四十間,為當代之宏觀。”清康熙五十二年重修后,建有八蠟殿祀三皇玉帝,娘娘殿祀0女,后殿祀釋迦牟尼。現在的法海寺,是1934年重修后的規模,重修時拆除八蠟殿、娘娘殿,并將該寺分為前后兩院。前院建大雄寶殿5間,殿前兩側各有高大銀杏一株,有碑亭兩座,西為元泰定三年(1326年)重修碑,東為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修碑。大雄寶殿建在1米多高的夯土臺上,殿高6米,重梁起架,前出檐,朱漆4柱,雀替撐頂,花崗巖柱座,鼓形,黃綠色琉璃磚雕……[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综合楼国产 | 在线观看国精产品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在线 | 乱码乱a∨中文字幕 | 五月六月欧美一区二区 | 亚洲一级在线看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