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廣西壯族自治區
>
桂林市旅游
桂林市文物古跡介紹
廣西壯族自治區
灌陽縣
興安縣
陽朔縣
靈川縣
龍勝縣
全州縣
平樂縣
七星區
臨桂區
秀峰區
象山區
疊彩區
荔浦市
雁山區
資源縣
恭城瑤族自治縣
永福縣
桂林市文物古跡
桂林市紅色旅游
桂林市名人故居
4A景區
桂林市十大景點
桂林市十大免費景點
全部
桂林市特產
桂林市美食
桂林市地名網
桂林市名人
[移動版]
281、
興安黃城遺址
黃城遺址 在興安縣城西南27.5公里的溶江鎮廖家村后, 地處北緯25°32′,東經110 °28′,縱橫200×300米。東2公里為大山,南距漓江約1.5公里,西和北臨一小河,隔河有 1塊約3平方公里的大坪。 唐乾符六年(879年)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打下廣州以后,經廣西往湖南進軍,曾在此駐 屯兵馬,扎排、造船,為由靈渠北下湘江做準備。從一些斷垣后面,城系用土石堆壘而成, 殘垣很矮。黃城遺址現列為興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82、
石馬坪古墓葬群
石馬坪古墓葬 在溶江鎮蓮塘村旁, 位于北緯25°36′,東經110°29′,東臨靈渠, 西靠大溶江, 南至太和堡, 北至黃茅嶺, 面積約3平方公里。有古墓幾百座,這些古墓有 1600~2000年歷史,其中多數為漢墓。大部分古墓有較大封堆,多為單式拱磚墓。1984年, 廣西考古隊與興安縣文物管理所共同發掘古墓26座,其中西漢的多為土坑墓,東漢的多為磚 室墓,出土物有銅器、鐵器、金器、玉器、玻璃、瑪瑙、陶瓷器等。也有兵器或軍用品,如 銅斗、鐵劍之類。1963年2月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馬坪”因墓區中心原有一匹石馬而得名。……
[詳細]
283、
鳳凰嘴古墓群
鳳凰嘴古墓群位于全州縣鳳凰鄉左家坪的山嶺腳下,東起黃陡坡,西至杉樹山,南起掛扒山北麓坡地,北至湘江南岸臺地邊緣,南北寬約300米,東西長約4000米。墓葬較集中的有三公豹山、百份山、擔心橋嶺、蔣家山、科頭廟等地,金田嶺和腰假塘的墓較少。1966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在古零陵縣城遺址,范圍較寬,面積約2.5萬平方米范圍內,測量記錄總數551座。科頭廟古墓部分封土堆高達2米,一般高1-1.5米,底徑8-10米;擔心橋嶺封土較完整,一般高1-1.5米,底徑8-10米;百份山古墓最多,封土堆大小相近;金田嶺和腰假塘遺存封土最高1米,底徑12米;蔣家山和農業中學旁邊地帶有3座受到破壞,當時清理其中兩座,皆為凸字形單室券頂磚室墓。1號墓出土文物36件,2號墓出土文物16件,計有陶甕、陶罐、銅盆及銀戒指、瑪瑙……
[詳細]
284、
雙藻田古墓群
雙藻田古墓群在全州西南與興安縣交界處的龍田、野雞田村東2公里處,包括雙藻田村背的水桶嶺、啞吧嶺、軍懇農場、火燒坪、青山嶺、果子嶺、月盆嶺、獅子嶺等山坡,東起獅子嶺,西至東古頭村,南起果子嶺,北至啞吧嶺,東西寬約200米,南北長1千米的范圍,以水桶嶺墓葬較集中,保存也較完好。1966年普查時發現分布有古墓葬162座,為土坑墓和磚室墓。在水桶嶺清理了一座東漢土坑墓,出土器物11件,其中除鐵釜架及架上的粗方格紋陶釜放在前面以外,其余9件陶器集中堆放在墓室中部偏北。1973年復查,發現在軍懇農場一帶的墓葬,絕大部分被夷平,火燒坪、果子嶺等墓葬因開辟果園和挖泥燒炭受到嚴重破壞。在地面采集的墓磚和陶片,有東漢至兩晉的特點。1981年8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85、
熊村古建筑群
熊村位于廣西桂林市大圩鎮的熊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熊村原來是湘桂古商道上的一個重要的貨物集散轉運站,曾經使用了六七百年的商道在明清達到鼎盛時期,由于后來開通了鐵路被廢棄,熊村也隨著古商道一同衰敗沒落,逐漸地被人慢慢淡忘。走進熊村古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猶如江南水鄉似的小橋流水人家。村內有上百棟錯落有致的明清古建筑,曾經有湖南會館,江西會館。磨得發光的石板臺階或鵝卵石鋪成的的石路,土墻黑瓦的房屋、墻體或大門上仍有字跡模糊的文革時期的標語,無人居住的破敗老屋比比皆是。村內極少看到有年輕人和孩童,只有幾個老人家還在留守著昏暗宅院。這村子愈發顯得古樸、滄桑,同時還有些荒涼。熊村也是為數不多的零商業化村子,在這里沒有客棧,沒有飯館,只有柴門犬吠,這才是城里人羨慕不已的真正的原生態生活……
[詳細]
286、
洮陽城遺址
洮陽城遺址位于永歲鄉大塘梅潭村東100米處湘江西岸的土石山上,舊名改洲。城址東、南、西三面臨湘江,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洮陽縣治所于此,屬零陵郡。西南處有一條名為洮水的小河依城東流入湘江。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洮陽廢縣(全)州北三十里,漢置縣,以洮水經其南而名。”故城被稱為洮陽。城距湘江正常水面高約20米,依山勢自然形態用泥土夯而成,平面折作多角形,正中有六邊形臺面,東西兩翼略低,類似郭城。東西兩面都開城門,凡轉角處都比周圍高,似原為角樓處。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城墻板筑,殘高2-3米,厚至5-10米。城內地面散布大量漢代繩紋筒瓦、板瓦,籃紋、席紋、方格紋,以及有方格紋和米字紋組合的陶器殘片。戰國時期楚國已在此設城邑關戌,安微壽縣出土的《鄂君啟金節》有楚國……
[詳細]
287、
蔣安嶺窯址
蔣安嶺窯址在永歲鄉蔣安嶺村村東50米和羅家灣村村南200米之間,位于湘江兩岸。根據已發現的實物資料考證該窯址為宋窯,主要生產青瓷,文化堆積層明顯,時間達幾百年之久,該窯后期生產粗陶瓷,是全州目前已知的生產規模最大的一處古窯。出土器物類型豐富,有瓶、盞、碟、高足杯和魂壇等;釉色多樣,有青釉、黑釉、醬釉等。據調查時發現眾多的瓷碗底中心釉下印有“吉、夫、九、大吉、太平”等陽文。蔣安嶺窯址1981年8月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88、
界首古墓葬群
界首古墓葬在界首鎮,東鄰界首街,西至桂黃公路,北靠小宅村,南達馬路橋村,面積約2平方公里。1962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63年2月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批古墓,墓穴距地表很淺,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發掘古墓7座,均為磚室墓,有甬道、墓穴,有的還有左右室,墓磚均為幾何紋飾,出土文物有銅器、鐵器、陶瓷器等,經考定為東漢至晉代文物。……
[詳細]
289、
桂林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廣西桂林市民主路文昌橋頭,與象鼻山東西相對,是一座明代佛塔,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隋代于此建緣化寺,唐代改名善興寺,后名開元寺。唐顯慶二年(657)在寺內建塔保藏和尚火化后的舍利子,故名。原塔為7級磚塔,塔內放有舍利石函,塔前有金剛經碑。后因年久失修,寺毀-。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重修舍利塔,改建成印度宰堵坡式3級磚塔。藏安佛舍利20余顆。塔高12.83米。基座四方形,每面寬6.33米,各辟一門,內部相通。南門刻“舍利寶塔”4字,西門刻“南無阿彌陀佛”6字,四面門額兩旁分別刻八大金剛之名。塔基上是八角形須彌座,八面各辟圭形佛龕一個,內存坐佛一尊。基座上置覆缽形塔身,四面辟壺門。南面壺門內有重刻的舍利函。塔頸上為圓形傘蓋,五重相輪的塔剎,剎頂冠以寶珠形銅頂。為明代過街式塔……
[詳細]
290、
上下窯遺址
上下窯遺址位于靈川縣靈川鎮甘棠村上窯村、下窯村,年代為明清。上下窯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91、
大巖遺址
位于臨桂縣臨桂鎮小太平村旁的大巖史前文化遺址,作為國家級考古研究機構首次在桂北地區的發掘場地,嶺南地區十分典型的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經過幾個月的緊張發掘,已引起考古界及國家文物局的極大關注,被評為2000年度中國重大考古發現。自2000年10月份開始對大巖遺址正式發掘以來,一期發掘工作已基本結束,此次發掘收獲頗豐,可謂碩果累累。遺址一期發掘重點在A洞,發掘面積約60多m2,占遺址面積的1/3,由于文化層堆積較厚,保存較完整,出土文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四大類近1000件,墓葬10座,大部分遺骸比較完整。墓葬埋葬的方式有仰身屈肢葬、側身屈肢葬、蹲踞葬、俯身直肢葬。考古人員依各個文化層堆積的形成先后順序及包含物的不同,將各個探方分為19——32層,各探方、各層分別提取螺殼、土樣……
[詳細]
292、
五通古墓群
五通古墓群位于臨桂區五通鎮,年代為漢-南朝。五通古墓群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93、
靈川讀書巖石刻
靈川讀書巖石刻位于靈川縣海洋鄉大廟塘村委巖口村,年代為宋。靈川讀書巖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94、
龍巖石刻
龍巖石刻位于靈川縣九屋鎮青獅潭村委巖背村九仙山,年代為宋—民國。龍巖石刻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95、
金山院
金山院位于靈川縣潭下鎮莊屋村委金峰山,年代為宋。金山院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96、
大龍坪古墓群
大龍坪古墓群位于靈川縣三街鎮龍門村委留田村,年代為漢。大龍坪古墓群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297、
桂州城圖
桂州城圖它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城市平面圖,刻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城北鸚鵡山南麓石崖上,高3.4米,寬3米。刻圖時間是公元1271-1273年間。圖中反映了主干街道11條,突出的地物是城壕、軍營、官署、橋梁、津渡。城內各種軍事地物與地方的官、民建筑之間互相溝通,融為一體。城門、城墻、城樓、官署、橋梁、山峰用寫景法表示。軍營用文字注記。此外,還用文字題記此城的修筑經過、城池大小及工料費用等。它是繼《平江圖》之后又一重要的城市平面圖。……
[詳細]
298、
還珠洞摩崖造像
還珠洞摩崖造像:在桂林市微波山麓。唐代稱東巖。洞門面江,由漓江渡舟出入游覽。宋時開鑿西洞口,解放后,在南麓增辟出入口。還珠洞玲 瓏通透,臨江試劍石尤為奇特。古人形容它“懸空而下,狀若俘柱”。因離 地空隙,象用劍砍成,故名。游人到此莫口不驚嘆。千佛巖內有唐代摩崖造 像三十六龕二百三十余尊,造像面容,身材清秀,袈裟輕飄,線條 流暢。以唐宋伯康造像和造像記為最著,刻于唐大中六年,距今一千一百多 年,是寶貴的佛教藝術杰作。洞內摩崖石刻甚多。最早的為唐咸通四年(公元 863 年)桂管觀察使趙格和攝支使劉虛白的題名,宋代大畫家米帝的自畫 像,范成大的鹿鳴詩等,是研究唐宋以來繪畫書法的珍貴資料。……
[詳細]
299、
疊彩山石刻造像
疊彩山石刻及造像分布于風洞、碧霞洞(瞻鶴洞)、木龍洞、臨江巖及登頂山道旁,形制為摩崖。疊彩山計有摩崖石刻據統計有230余件,以明清石刻為多,保存較為完整。摩崖石刻造像是疊彩山景區內的一大亮點。這些石刻分布在風洞內,是唐代的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石刻造像形象逼真,姿態各異,有的寧靜端莊,和藹可親;有的金剛怒目,氣魄雄強。它們展現了古代匠人的高超雕刻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桂林歷史文化的機會。……
[詳細]
300、
新巖古人類文化遺址
新巖古人類文化遺址位于靈川縣定江鎮蓮花村委聚田村,年代為新石器。新巖古人類文化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上一頁]
[第1頁]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桂林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桂林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桂林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
桂林市A級景區名錄
·
桂林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
第五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八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七批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曰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
尤物在线观看视频黄负
|
亚洲男人综合久久综合天
|
日韩精品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
香蕉视观看在线a
|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