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建德關氏宗祠
  建德關氏宗祠位于大洋鎮里黃村村中心,年代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類別為古建筑。位于建德市大洋鎮里黃村,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距今300余年。祠堂三進三排房,碧瓦石階,畫棟雕梁,柱梁高大,富麗堂皇,祠堂正中供奉關羽神像和華麗的龍鳳亭,正門上方掛有金殿傳爐。文革時,關氏祠堂中的人物雕像被打翻,馬、麒麟等動物雕像被銼掉。走進關氏祠堂,最吸引眼球的是關氏祠堂的門樓,門樓飛檐峭壁,馬頭墻高高聳立,白墻黛瓦,典型的徽派建筑風格。門樓正面白墻頂繪有“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等三國故事。由于歷經幾百年風雨,祠堂橫梁已經霉爛。市古建筑維修專家表示,關氏祠堂原貌基本沒變,維修技術不成問題,非常有維修價值。2010年,建德關氏宗祠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22、秋瑾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秋瑾墓
  秋瑾墓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近代 公布時間:1961年4月15日位于西湖區西泠橋南堍。秋瑾(1875-1907)字王睿卿,號競雄,別號“鑒湖女俠”,山陰(今紹興)人,曾留學日本。1905年先后加入光復會和同盟會。1907年在上海發刊《中國女報》,提倡女權,宣傳革命。不久,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后與徐錫麟謀劃兩浙起義,失敗被捕。同年7月15日就義于紹興軒亭口,1912年安葬杭州西泠橋畔鳳林寺前,1966年該墓遷至雞籠山。1981年在今址重建。墓用花崗巖砌筑,為方形座,座高1.75米,正面嵌大理石,上刻孫中山題“巾幗英雄”。背面鑲徐自華撰、吳芝瑛書墓表。兩碑石皆為舊墓原物。墓座上端為漢白玉雕秋瑾立像,高2.7米。……[詳細]
泗洲造紙作坊遺址
  時代:宋代2008年9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和富陽市文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富陽320國道環線外移受降至場口段公路改道工程沿線進行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了該處遺址。遺址東西長約145米,南北寬約125米,占地達1.6萬平方米,既有勞作的區域,也有工人們生活的廠區。遺址埋藏較淺,完整保留了整條造紙工藝線:攤曬場、浸泡原料的漚料池、蒸煮原料的皮鑊、漿灰水的灰漿池、抄紙房和焙紙房等;附屬的建筑有石砌的道路、排水溝、水井和灰坑等,還在遺址南部發現了一條東西向古河道。專家們測定暴露出來的遺跡,判定為宋代造紙遺址,評價為:我國現已發現的年代最早、規模最大、工藝流程最全、擁有先進造紙工藝的古代造紙遺址,為研究宋代中國南方乃至世界造紙工藝的傳承和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詳細]
杭州郁達夫故居
  郁達夫杭州故居——“風雨茅廬”位于杭州市上城區小營街道大學路場官弄63號,1933年,因積極從事進步文化活動,郁達夫受到國民黨當局的警告和監視,-離開上海到杭州避難。“風雨茅廬”系郁親自選址、親自設計,于1936年春建成的新家,是一幢結合中西建筑風格、清麗典雅的磚木小樓。全國抗戰爆發后,郁達夫毅然告別“風雨茅廬”,義無反顧地輾轉福州、武漢等國內多個城市,并奔赴南洋投入抗日斗爭。他以筆作-、主編多個文藝副刊,發表了400多篇抗日救國文章,并化名趙廉,利用各種機會掩護和支持華僑及印尼人民的抗日活動。1945年8月29日,因身份暴露,郁達夫在印尼蘇門達臘被日本憲兵逮捕,后被秘密殺害,成為抗日戰爭最后一位被害的文化戰士。故居由當時學人馬君武題為“風雨茅廬”,由郁達夫自己設計,分正屋與后院兩部分,進大……[詳細]
余氏、汪氏家廳
  余氏、汪氏家廳(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清公布時間:2005年3月16日俞秀松(1899-1939),原名壽松,化名王壽成。浙江諸暨人。1920年加入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并參與創建社會主義青年團,任書記。1922年從蘇聯學習回國,先后在浙江、福建從事建黨建團活動。1925年在上海參與領導“五卅”運動。1933年被派到蘇聯遠東伯力工作,任中文版《工人之路》副總編。1935年6月,被調任新疆反帝總會秘書長、新疆學院院長等職。1937年因被王明、康生等人誣陷入獄。1939年在蘇聯被害。1962年被追認為革命烈士。故居坐北朝南,屬晚清四合院式樓房建筑,占地面積458平方米。東側廂房樓上為俞秀松的出生地,對研究俞秀松的成長有重要意義。……[詳細]
余杭萬壽禪寺
  萬壽禪寺坐落徑山景區徑山頂。屬佛教“臨濟宗”寺廟,始建于唐大歷三年(768),布局坐北朝南,總建筑面積6400平方米,史譽為“江南五山十剎”之首。坐落于徑山山頂,海拔518米。徑山寺廟建筑包括:鐘樓、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齋堂、禪堂、法常、祖堂等。現保存有孝宗御碑亭、龍井泉、徑山寺大鐘、鐵佛、鐵香爐、石塔等文物景點。其主殿大雄寶殿建于隋朝,為重檐飛頂,殿頂雕梁有龍頭裝飾、殿頂有圓形銅鏡。主殿寬25.6米,長24.10米。徑山寺因其佛茶文化聞名海內外,與日本有700余年友好交往史。日本佛教臨濟宗尊徑山寺為祖庭,并歷來以徑山茶為其茶道的發源地。歷代名人學士到此游覽甚多,蘇軾、陸游、范仲淹等皆到此游覽并留下詩文。……[詳細]
127、功臣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功臣塔
  位于臨安縣錦城鎮南面功臣山上,五代吳越國王錢鏐建。功臣山南麓錢塢壟為錢鏐出生之地,此山原名大官山,唐昭宗以錢鏐有大功,下詔改名為功臣山。梁貞明元年(915年),錢鏐舍功臣堂建功臣寺,同時建功臣塔。功臣塔為磚木結構,塔身磚砌筒形樓閣式,平面方形,輪廓比較緩和,繼承唐塔遺制。通高2530厘米,分為五層。第一層高500厘米。塔身的每層每面都隱出倚柱、平柱和木+兼柱。平柱梭形。木+兼柱間辟有長方形門洞。通道之深度即塔壁之度。通道頂部用疊澀手法砌成穹窿頂,其中一、二兩層為八角形,三、四、五層為方形。塔檐和平座都采用乎磚疊澀,出檐很淺。腰檐鋪作和平座鋪作的扶壁拱均為磚制;出跳構件應該是木刻,均毀,但留有殘洞遺跡。各層平柱上均有柱頭鋪作,底層并用補間鋪作一朵,其扶壁拱為重拱造,從殘洞遺跡判斷應是五鋪作。現……[詳細]
方家洲遺址
  方家洲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第一處考古發掘的新石器時代玉石器加工場,對于當時的石器生產過程研究,如人類行為特點、技術差別等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該遺址位于杭州桐廬縣,富春江支流分水江流經此地,呈U字形的大拐彎,形成一個相當面積的三角洲臺地,遺址地處這一臨水的臺地上。2010年12月2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桐廬縣博物館聯合組隊在調查試掘的基礎上對方家洲遺址進行了正式考古發掘,發掘面積800平方米。方家洲遺址所處的年代是環太湖流域新石器時--古學文化繁榮興旺、為良渚文化進入文明古國的時代。從該遺址目前的遺物出土情況判定,遺址主體年代約當于浙北地區的馬家浜文化晚期-崧澤文化階段,距今約5900-5300年,文化面貌上地域特色明顯。……[詳細]
衙前農協舊址
  衙前農協舊址(包括李成虎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現代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位于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包括李成虎墓及故居、農村小學、成虎橋。衙前農民協會成立于1921年9月27日,是由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民協會。在李成虎等人領導下,協會發布了中國現代農-動第一個成文的綱領《衙前農民協會宣言》和《衙前農民協會章程》。協會創辦“農村小學”、組織“婦女協會”、“農民自衛軍”,并領導農民進行了減租斗爭,農協發展到蕭山、紹興等縣八十余村。舊址原為東岳廟,坐南朝北,由前后大殿與左右廂房組成。現尚存前殿和左右廂房,占地面積592平方米。前殿面闊三間,五架梁前后廊,穿斗式,上有卷殺,硬山頂。衙前農-動紀念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鳳凰山南麓。1921年9月27日,在中共早期黨員沈定一等人的發……[詳細]
130、明宅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宅
  明宅在新華路277號,為茅宅、陳宅兩座明代建筑之總稱。茅宅今存兩進,一進轎廳,三間開,面闊7.5米;二進為正廳,五開間,面闊19.5米。1884年茅家買進后始稱。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方磚一塊及察其建筑風格,屬晚明民居建筑。陳宅原座落在拱墅區霞灣巷15號,京杭運河江漲橋段拓直時易此保護。兩宅均經修葺,布局與原宅已略有變動。今由絲綢城作營業場所,屬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現狀圍墻范圍內,并于東側石庫門處外擴約3米,總面積為1992平方米。建設控制地帶:東至新華路東側第一幢建筑東界,南至杭州環北絲綢服裝城北側花壇北界,西至保護范圍外擴約50米,北至保護范圍外擴約30米,總面積為9051平方米。……[詳細]
浙江興業銀行舊址
  浙江興業銀行舊址,位于上城區中山中路261號,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由修建滬杭鐵路總理湯壽潛等發起創辦浙江鐵路公司,自辦滬杭甬鐵路,次年10月公司附設鐵路銀行。光緒三十三年(1907)呈準設立浙江興業銀行。舊址坐西朝東,建于1923年,占地3.385畝,建筑面積3487.42平方米。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面闊五間,三層,為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大小房間78間,地下為金庫。該建筑東面及北面臨街,入口臺階兩邊弧形石鼓上為愛奧尼克雙柱式門樓、門面、臺階,柱身采用蘇州金山花崗巖,建筑中部冠戴高突的圓頂。現為杭州中國工商銀行杭州分行營業部。浙江興業銀行舊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國務院(國發[2013]13號)公布浙江興業銀行舊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蕭山極樂寺
  極樂寺是蕭山市坎山鎮勇建村航塢山麓的一座寺廟。一九九四年十月,經杭州市人民政府批準開放,并定名為「極樂寺」,屬蕭山市開放寺院。該寺所處地形獨特,「青龍白虎,左旗右鼓;前有朝拜后有講,像把帝王太師椅。」據當地民眾傳說∶當年劉伯溫怕此地出反王,就從水塔橋開始破局,把東江的十個運串烏龜似的小山頭砍成二段,痕跡至今猶存。海智法師在發動民工開拓大雄寶殿地基時,正好掘出一塊陶瓷八卦牌和一個空洞,空洞內很有規律地排著五枚泥蛋,似在黃卵。今人以為此乃劉國師鎮山之物,可惜保管不妥,此物被盜,至今下落不明。極樂寺青山環抱,松竹相間,風景秀麗。「錢塘江邊起群峰,深入山中又一春。」此地穴向巧合,寺中兩眼泉井,冬暖夏涼,天旱不涸,水澇不溢,可口甘甜。……[詳細]
133、倉橋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橋
  倉橋:又名“城中第四橋”,位于城廂街道東倉弄口,跨越城河。清道光十六年(1836)重修,橋長15米,寬3.5米,高4.2米,設計荷載為人行,系古石拱橋。1986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初夏因北側房屋打樁造成損壞,經建設局協調,城廂糧管所出資3.6萬元,按文物保護要求進行了修復。明嘉靖《蕭山縣志》載:“在便民倉前”,故名。位于城廂鎮文化路,橫跨于蕭紹運河上,南北向,系單孔石拱橋,跨徑5.40米,拱券用縱聯砌置法,橋長15米,寬3.6米。東側橋欄上鐫刻“城中第四橋”,西側橋額鐫刻“豐濟橋”和“古倉橋”。橋南東側有題記一處,碑上刻有“道光丙申桂月重修”字樣,下為捐助修橋人名錄。保存較好。1998年4月,公布為蕭山市文物點。……[詳細]
于子三墓
  于子三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1952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上城區萬松嶺路鳳凰山北麓。于子三(1925-1947),又名澤西,山東牟平縣人,1944年冬入西遷貴州的浙大農藝系求學,受浙大“求是”學風熏陶和革命思想啟迪,毅然投身學生愛國-,任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主席。1947年10月29日,在“反內戰、反饑餓、反破孩”的愛國-中,被國民黨特務殺害于上倉橋監獄。1948年3月14日葬于此。墓為混凝土結構,呈半圓形,高1.8米,直徑2.8米。占地440平方米。在墓碑和圍墻上分別刻有-和吳學謙的題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墓曾多次修葺。1996年又重修。……[詳細]
吳昌碩墓
  吳昌碩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年代:近代公布時間:1989年12月12日位于杭州市余杭區超山大明堂外西側200米山坡上。吳昌碩(1844-1927),名俊卿,字昌碩,別號缶廬。安吉人。中國篆刻家、書畫家。為海上畫派代表人物,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著有《缶廬集》。遵其生前遺愿,1932年墓成,靈柩由滬移葬今址。60年代墓曾被破壞,1980年修復。墓高2米、直徑3米。墓碑刻“安吉吳昌碩先生墓”八字。高1.4米,寬0.65米。系諸樂三補書。墓右前側亭內立墓表一通,記述其生平事跡。馮?撰文,于右任書丹,章炳麟篆額。墓臺下左前方塑吳昌碩全身立像一軀。墓左側建有吳昌碩紀念館。……[詳細]
136、蔣莊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蔣莊
  蔣莊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1901-1923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位于西湖區花港公園東大門附近。為無錫人廉惠卿所建,原名“小萬柳堂”,舊稱廉莊。宣統年間轉售給南京人蔣蘇庵,蔣得此樓后,改建屋宇,并將小萬柳堂易名為蘭陔別墅,俗稱蔣莊。蔣莊主樓建于1901年,東樓于1923年建成。1950年4月,中國學者馬一浮(1883-1967)移居于此。蔣莊占地面積3168平方米,建筑面積1295平方米。主體建筑為中西合璧的兩層樓房,面闊三間,通面寬15米,通進深12米。單檐歇山頂。四周回欄掛落走馬廊,與西樓相接。東樓正面重檐,南北觀音斗式山墻。主樓于1990年修繕,現辟為馬一浮紀念館,對外開放。……[詳細]
137、于謙祠
于謙祠
  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縣(今杭州)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因“謀逆罪”在北京遭冤殺,后魂歸故土,遺骸安葬于現址。冤案經平反昭雪,明孝宗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旌功祠,設春秋二祭,形成祠墓合一格局。現墓區為1982年重建,由墓區與祠廟區組成。墓道兩側配置仿明式石翁仲、石獸及牌坊。各廳、殿陳列著于謙生前史料、實物等。墓區松柏圍繞,莊嚴肅穆,與岳廟一同成為西湖邊不可多得的愛國教育人文景觀。于謙《石灰吟》千錘萬擊出青山,烈火焚毀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青白在人間。交通:位于西湖三臺山麓。乘4路、308路、599路公交車到赤山埠站下車,然后步行前往。浙江紹興市……[詳細]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北伐戰爭陣亡將士墓園遺址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北伐戰爭陣亡將士墓園遺址位于杭州市西湖區西湖街道,為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年代為1927年。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北伐戰爭陣亡將士墓園遺址,又稱血園陵,位于杭州市西湖景區南高峰。2011年屬地管理單位對陵園進行整體整治和保護修繕,基本恢復陵園原有形制格局,并對公眾開放。截至目前,血園陵累計接待黨員廉政紅-旅、市民公益祭掃、中小學生第二課堂、紅色主題教育等各項活動人次3萬余人。為講好文物背后的革命故事,還特別建成一支為市民提供游線咨詢和講解服務的志愿者隊伍,為參觀者提供更優質人文服務。2023年6月29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師北伐戰爭陣亡將士墓園遺址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塘棲廣濟橋
  廣濟橋(又名碧天橋,通濟橋),是古運河上唯一大跨度的七孔石拱橋,橋長78.7米,面寬6.12米,頂寬5.2米,端設石階八十,石欄素面,橋欄飾有卷云抱鼓石,又有望柱六十四,上刻覆蓮,中孔跨徑15.69米,頂拱鐫有“弘治二年”字樣。廣濟橋廣濟橋始建年代不祥,已無從考證,據說橋建成于唐代寶歷年間。到了明朝弘治年間,橋塌,百姓來往均靠擺渡,每逢風高浪急,總有人落水遇難。此時,寧波義士陳守清挺身而出,籌資建橋。因所需資金甚巨,故陳守清便搭乘便船至京城,以鐵鏈束縛自身向來往官民募捐。此事驚動了官府,太后、太子紛紛助金賜銀,朝廷命官也紛紛解囊,使陳守清募得巨款,歷時九年,終于建成了這座七拱長橋,時為元年1498年。……[詳細]
140、曲斗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斗橋
  曲斗橋,位于建德市航頭鎮大店口村曲斗灣自然村,橫跨曲斗溪南北兩岸,建于南宋初。據《壽昌縣志》載,曲斗橋在縣(今壽昌鎮)西南12.5千米處,壘石為三道,宋中興后建,上有石欄,為壽昌、龍游通衡州之地。橋為平橋,長10.2米,寬2.6米,高2.4米。橋墩兩個,采用伸臂式疊砌法,下部有一大塊石琢成分水尖,兩墩間距為3.4米,橋面用34塊石板鋪成。橋兩旁原有石欄桿,現已無存。曲斗橋坐落在航頭鎮大店口村曲斗自然村的西溪上。橋為三孔石梁橋。兩個橋墩,采用伸臂式疊砌法,橋面用34塊石板鋪砌。曲斗橋雖然歷經800多年的河水沖蝕和風雨洗禮,如今仍然堅實牢固,供行人通行。2010年,曲斗橋被公布為建德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国产欧美另类激情 | 在线一区二区网站 |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三区 | 亚洲综合色婷婷7月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专区 | 一区二区三区激情高清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