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杭州市旅游

杭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21、富義倉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富義倉
  富義倉占地面積8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由三進院落、三排倉房組成。為時任浙江巡撫的譚鐘麟負責,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建成于光緒十年(1884),為大運河沿岸現(xiàn)存的著名古糧倉之一,與北京“南新倉”并稱為“天下糧倉”。倉名取“以仁致富、和則義達”之意。現(xiàn)為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富義倉講解詞游船駛過御碼頭我們會看到運河的一段支流,它叫勝利河,大家看,就在哪里,河上的橋是2006年重新翻建的華光橋。大運河與勝利河的交匯處華光橋的旁邊,左右逢源的這塊古建筑群就是大江南北有名的富義倉遺址。富義倉坐落在杭州拱墅區(qū)偏南的一處風水寶地上,這是座清朝時期營建的,那時的水運尚很發(fā)達,特別是江南一帶進京的貢糧,大多數(shù)都由大運河漕運運至京城,所以,運河兩端京杭兩地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儲糧倉,像離……[詳細]
22、拱宸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拱宸橋
  拱宸橋位于杭州市拱墅區(qū)大關橋之北,東連麗水路、臺州路,西接橋弄街、連小河路,橫跨京杭大運河。橋身長約98米,高約16米,橋面中段略窄為5.9米寬,兩端橋堍處有12.2米寬,是杭州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也是大運河南端的標志性建筑。拱宸橋始建于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據(jù)《錢塘縣志》記載,當時的舉人祝華封為緩解兩岸居民船渡之苦,自行募集資金建造了拱宸橋(亦有說法為商人夏木江倡導修建)。“拱”字本義為兩手在胸前相合,有恭敬、環(huán)繞之意;“宸”字指北辰所在,是帝王的代稱,所謂“拱宸”意指百姓對皇帝的擁戴。“拱宸”二字多見于中國古代城市建構的北方,如開封古城的“拱宸門”,上海、廣州古城的“拱辰門”等等,今日天津的“北辰區(qū)”即是“拱宸”這一命名習慣在當代的延續(xù)。此后三百余年間,歷經風雨的拱宸橋歷經了……[詳細]
《民族日報》社舊址
  《民族日報》舊址為晚清時期宗祠建筑,建筑面積300平方米。1939年元月5日,《民族日報》在此創(chuàng)刊。《民族日報》名義上是國民黨浙西行署主辦的,實際上是由社長王聞識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掌握領導權的愛國抗日宣傳陣地,其創(chuàng)刊誓言、辦報原則、宣傳策略堅守我黨團結抗戰(zhàn)的正義主張,其發(fā)行量和發(fā)行面是國民黨《浙西日報》的3倍,被譽為浙西抗戰(zhàn)的一面旗幟。舊址曾一度成為中共浙西特委的秘密住地,領導各地區(qū)開展黨的工作。《民族日報》的作用和影響,刺痛國民黨頑固勢力的神經,1940年夏、1941年12月,浙西行署兩次下令改組《民族日報》社,大肆搜捕報社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先后有19名地下黨員和新聞工作者被捕,12名遭殺害,血染報旗。1945年10月,《民族日報》停刊,歷時6年10個月。報社設在於潛鶴村何家祠堂。從創(chuàng)刊到……[詳細]
萬松書院
  杭州萬松書院位于西湖南線景區(qū)萬松嶺。萬松書院充分挖掘杭州歷史文化內涵,集中展現(xiàn)明代書院文化和科舉制度場景,演繹中國四大明間傳說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在杭同窗三年的絕美愛情故事,完整凸現(xiàn)孔家山石林自然秀逸風貌,打造西湖歷史文化景觀廊道。梁祝書房大門——正面展現(xiàn)梁祝同窗三載的場景,左邊“拜師”體現(xiàn)了尊師重教的中國傳統(tǒng)美德,右邊“日課”是教者誨人不倦、學者孜孜以求的寫照。品字型石牌樓——中間石牌坊正面書“萬松書院”,背面書“太和元氣”;左牌坊正面書“敷文書院”,背面書“道冠古今”;右牌坊正面書“太和書院”,背面書“德侔天地”。萬松書院、太和書院、敷文書院代表了書院的三個時期。書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為:做人要有品,為官要有官品。牌樓上祥云環(huán)繞,正面雕著雙龍戲珠和梅蘭竹菊,背面雕刻福祿壽圖案。當時……[詳細]
新葉村葉氏家族墓
  新葉村自南宋以來已有800年歷史,現(xiàn)保存了大量葉氏祖墓,共有新葉葉茂公墓、新葉葉熙公墓、玉華葉氏祖墓、玉華葉氏墓、醉翁山葉氏祖墓、石崗塘葉氏墓、石岙葉氏墓、石岙葉光隆墓、正昌崗葉氏墓、葉--烈士墓等10座墓葬。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葉茂公墓:位于新葉村東南面,墓主為葉氏茂字輩先祖,墓向朝東,占地73.4平方米,直徑8.7米,高2米,墓面由塊石錯縫砌筑,寬6米。墓碑鐫字三行,記載墓主身份、生平、立碑年份等。墓前設拜壇,進深3.7米。葉熙公墓:位于新葉村北,墓主為葉氏先祖熙字輩十一公以觀,及其福字輩十七公安人。墓面朝東,墓基呈圓形,直徑3.25米,墓高1.36米,墓面寬2.7米,墓碑鐫字三行,記述墓主身份、生平及立碑年份。墓面兩側壘拳手,由石塊錯縫堆砌。墓前設拜壇,進深1.2米。玉華葉氏祖墓:位于……[詳細]
六合古井
  梅城石板井頭有口千年古井,稱為六合古井,傳說與吳國太教訓兒子孫策有關,故又稱為吳國太教子井。吳郡富春縣(今富陽)有個叫孫堅的人,為孫武之后裔,娶錢塘(今杭州)吳景的大姐為妻,生有四個兒子,長子孫策、次子孫權、三子孫翊、四子孫匡。漢靈帝中平元年(184),孫堅平定黃巾軍有功,拜別部司馬,尋遷長沙太守,封烏程侯。后來與袁術討伐董卓,被封為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史。他的妻子吳氏亦由此被稱為孫破虜吳夫人。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孫堅攻打荊州劉表,被劉表部將黃祖部下亂箭射死。袁術封孫堅長子孫策為折沖校尉。因娘舅丹陽太守吳景被揚州刺史劉繇擊敗,孫策帶領孫堅殘部千余人,渡江協(xié)助吳景攻打劉繇。擊敗劉繇后,孫策又去攻打盤踞在吳郡(今蘇州市)的嚴白虎。江南平定后,朝廷授孫策為騎都尉,襲爵烏程侯,領會稽太守。傳說會……[詳細]
大資福廟
  杭州民間傳說,岳飛愛將張憲遇害后,尸體被秦檜切成72塊,分別丟在杭州72個不同的地方。當時百姓念著岳家軍和張憲的好,自發(fā)籌資分別在這72個地方建起了72座廟宇。因為不敢公開紀念張憲,大家把這些廟叫做資福廟,一時形成了“十里八鄉(xiāng)拜張憲,求福祉、保平安”的風潮。以前在眾安橋、祖廟巷、東山弄等地方,都曾有過資福廟,不過時至今日,杭州留存下來的資福廟只剩下玉皇山南這一座了。2010年,在南宋皇城大遺址綜合保護工程實施的大背景下,大資福廟修繕一新。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大資福廟由中國美院風景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在原有大資福廟的基礎上,配置了東西廂房、兩廊及天井。恢復后的大資福廟總建筑面積1000余㎡,其中主殿360㎡,其余近690㎡。修繕部分盡可能保留舊有建筑的原始風貌,輔之以落地門、花格窗,凸顯南宋民風南……[詳細]
倉前糧倉
  倉前糧倉位于余杭倉前街道靈源村,南臨余杭塘河。前身是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為備賑濟而設立的臨安便民倉。現(xiàn)存4棟單體建筑,均坐北朝南,占地面積1661平方米。其中2棟為老式木房作糧倉,為房式倉。二十世紀60年代,按蘇聯(lián)模式加建2棟平房,為蘇式倉。是全國首批“無蟲、無霉、無鼠、無雀”糧倉。倉前糧倉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前糧倉起源于南宋時期的臨安便民倉。清嘉慶年間的《余杭縣志·倉敖》記載:“臨安便民倉,在縣東十里,今名其地曰倉前”。臨安為南宋時杭州的府名,余杭為屬縣,倉前屬余杭縣管轄,地處縣城東面;便民倉,則是用來儲存糧食供朝廷賑災濟民所用。倉前,原名靈源,自古就是著名的稻米之鄉(xiāng),糧源豐富;京杭大運河的支流余杭塘河橫貫其中,運輸十分便利,離杭州又較近,一旦需要即刻到達,南宋朝廷看中其得天獨厚……[詳細]
深澳建筑群
  深澳建筑群位于桐廬縣江南鎮(zhèn),年代為明至民國。深澳村的古建筑有歷史悠久、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和設計精致的特點。踏入深澳村,沿著爬滿青苔的石板路,歷史的痕跡和歲月的滄桑就這樣隨著慢悠悠的腳步被一步一步地踏出來了。深澳村的歷史非常悠久,有文字記載的始于南宋初期,主要由申屠氏遷居桐溪而形成,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申屠氏先人有著非常先進的理念,他們在規(guī)劃村落建設之初就首先規(guī)劃了村落的水系。深澳村民依水而居,應家溪在村東蜿蜒流過,村西有一條叫洋婆溪,它將水從應家溪的上流引入,平時可作為灌溉使用,若遇上山中發(fā)洪水,又可用來分洪。村地面的明溝用來排除雨水和生活污水,而設在地下三、四米深處的暗渠則是供水系統(tǒng),暗渠高二米,寬約一點五米,拱頂,全用卵石砌成,引山泉水,至今水質仍清澈甘洌。為方便取水,每隔一定距離,建一……[詳細]
30、文瀾閣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瀾閣
  文瀾閣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文瀾閣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是年,《四庫全書》告成,當時先抄四部,分藏紫禁城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奉天文溯閣、熱河文津閣“內廷四閣”。后乾隆皇帝因“江浙人文淵數(shù),允宜廣布,以光文昭”,又命續(xù)抄三部,分藏揚州文匯閣、鎮(zhèn)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是為“江南三閣”。現(xiàn)江南三閣惟文瀾閣及所藏《四庫全書》存世,成為“東南瑰寶”。文瀾閣是將杭州圣因寺后的玉蘭堂改建而成的,改建的各項工費均由浙江商人捐辦。據(jù)時人記載:“閣在孤山之陽(南麓),左為白堤,右為西泠橋,地勢高敞,攬西湖全勝。外為垂花門,門內為大廳,廳后為大池,池中一峰獨聳,名‘仙人峰’。東為御碑亭,西為游廊,中為文瀾閣。”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文瀾閣焚毀,部分藏書散失。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始重建,……[詳細]
蕭紹海塘(杭州段)
  蕭紹海塘(杭州段)位于杭州市濱江區(qū)、蕭山區(qū),年代為明、清。蕭紹古海塘位于錢塘江左岸,西起蕭山西興,東至上虞,唐代曾稱為防海塘。全長116.85公里,除去山體,海塘實長103公里。明、清時期根據(jù)所處位置,又以西興、瓜瀝、宋家溇為界,自西而東分稱西江塘、北海塘、后海塘、東江塘。其中,蕭紹海塘(杭州段)分為兩段,起點都是自西興的永興閘起。一條向南經長河、浦沿、聞堰、義橋、臨浦,到進化鎮(zhèn)的麻溪壩止,為西江塘,全長31.25公里。另一條向東經北干、新街、新塘、衙前、瓜瀝、益農與紹興的后海塘相接,稱為北海塘,全長41.44公里。這就是保護了蕭山人千年之久的兩個“米桶扣”。古海塘歷史悠久,春秋戰(zhàn)國時,已有零星海塘。最早在《越絕書》中記載了航塢山東麓石塘,可以說是北海塘的前身,當時是用來給越國修建、停泊軍船……[詳細]
中國刀剪劍博物館
  中國刀剪劍博物館坐落于京杭大運河(杭州段)拱宸橋橋西歷史文化街區(qū)。博物館建筑由橋西土特產倉庫改建而成,以文化遺產的角度、專題的方式解讀了刀剪劍“物開一刃為刀,兩面開刃為劍,雙刀相交則為剪”的獨特文化。常設展覽面積2460平方米,由“刀與劍”、“剪刀的故事”兩個展廳共同構成。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對外開放。開放時間:周二到周日9:00-16:00(周一全天閉館)……[詳細]
筧橋中央航校舊址
  筧橋中央航校舊址位于筧橋鎮(zhèn)東北部橫塘村。1930年,蔣介石決定在原中央軍校航空班的基礎上,擇址杭州筧橋,擴建為中央航空學校。1931年春,校舍和機場等建成,設立機構,采購飛機,招生辦學,并先后在洛陽、廣州設立分校。至1937年抗戰(zhàn)前,共培訓學員500余名。抗戰(zhàn)爆發(fā)后,航校先后遷往云南昆明、巴基斯坦拉合爾,并改名為中央空軍軍官學校,而筧橋機場作為空軍的主基地使用。至抗戰(zhàn)勝利學校又遷回杭州原址。1948年冬,遷往臺灣。杭州解放后,航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部隊接管,仍作為航空學校和軍用機場使用。1957年,改為軍民兩用機場。2000年,因杭州蕭山機場建成使用,民航撤出筧橋機場。 筧橋中央航校舊址是中國近代規(guī)模最大、組織健全完善,管理最嚴格的航空專業(yè)人才培訓基地。學校設施齊全,設備先進,由國內優(yōu)秀的……[詳細]
34、孝子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孝子祠
  孝子祠坐落于臨安區(qū)清涼峰鎮(zhèn)的楊溪村,今天的孝子祠已經不是明代時期的建筑,而是清代時期所建。乾隆二十五年,皇上御賜重建祠宇,到了咸豐年間祠堂因為戰(zhàn)亂被毀,于1807年重建。孝子祠屢經損毀拓建,規(guī)模宏大,祠堂坐北朝南,呈典型的廊院式徽派建筑,青磚漢瓦,四水歸堂馬頭墻。碩大筆直的96根或圓或方的柱子與鼓形、六邊形、方形、覆盆形等形態(tài)各異的石礎,整齊排列,頂端支起數(shù)百根拱形大梁,構成祠堂空間層次豐富的梁架。祠堂由門樓、中堂和后寢三進兩天井組成,面寬五間,占地面積739平方米。門樓為五架梁前卷式,深兩間,明間辟大門,外檐下用坐斗和扇面拱作裝飾,撩檐枋上有木雕。屋面為硬山頂小青瓦。大門上方懸掛明嘉靖皇帝御題“孝子”二字的匾額。兩側檐柱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廟貌鄰韓墓,下聯(lián):孝思紹虞廷。中堂:高于前廳三步臺階……[詳細]
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
  中山中路歷史文化街區(qū),是反映杭州歷史變遷和歷史風貌的街區(qū)之一,街區(qū)歷史風貌以近代歷史建筑為主要特色。“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例如浙江興業(yè)銀行舊址、鹽業(yè)銀行、浙江實業(yè)銀行、地方銀行舊址、四拐角之萬隆火腿店、四拐角之張允升百貨店、四拐角之孔鳳春、四拐角之宓大昌、葉種德堂、萬源綢莊舊址等,有的是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有的是仿西方古典和中西合璧式建筑風格等。這些風格各異的老房子都已得到保護性的修繕維護。中山中路是一條杭州老字號最集中、歷史建筑最原汁原味的步行街。中山中路近代建筑群—葉種德堂葉種德堂在中山中路最南端,靠近鼓樓處,清末民國初杭州的著名中醫(yī)館,現(xiàn)建筑為民國時所建,上世紀五十年代被胡慶余堂所并,我當年大三時在胡慶余堂財務部實習,就是在這里面,黑漆漆不見陽光的老房子里辦公。現(xiàn)在恢復葉種德堂的名號,……[詳細]
桐廬圓通寺
  圓通寺位于浙江桐廬縣城內,面臨清清幽遠的富春江,背倚林木蔥郁的舞象山,寺院青山環(huán)抱,清幽莊嚴,是兩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名勝區(qū)中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勝地,素有“浙西普陀” 之稱,歷來與拉薩布達拉宮、昆明的圓通禪寺、南海的普陀山齊名,并稱為中國著名的“四大觀音道場”。歷朝以來,由于兵火災害,圓通寺屢毀屢建。圓通寺始建于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距今已有1370多年,初名“紫竹林”,供奉觀世音像。唐會昌年間(公元841—846年),擴建為寺,名圣德寺,又名潮音寺。宋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朝廷賜名“圓通禪寺”,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寺僧安隱法師重建。抗日戰(zhàn)爭時期,寺院遭日機轟炸被毀,后陸續(xù)拆除。千古名剎,千年滄桑,七經劫火,卻屢毀屢建,實乃觀音慈悲,深入人心之顯現(xiàn)。桐……[詳細]
茅灣里窯址
  茅灣里窯址位于杭州市蕭山區(qū)南18公里的進化鎮(zhèn)大湯塢村裘家山茅灣里。茅灣里印紋陶原始瓷窯遺址包括裘家山、獅子山、蜈蚣腿等地,面積約20000平方米。1956年調查發(fā)現(xiàn),采集有大量的印紋硬陶器及施青黃色釉的原始青瓷片、紅燒土塊、釉渣等。文化層堆積豐富,分布范圍較廣,保存完好。其附近還有大墳山、梅園、安山、后山等多處印紋陶原始瓷窯遺址發(fā)現(xiàn)。茅灣里窯址以燒制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為印紋硬陶。硬陶以含鐵量較高的粘土為原料,因燒成溫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黃色、深灰色。紋飾為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紋、網格紋、方格紋、云雷紋等。用泥條盤筑法,高溫焙燒,質地堅硬,叩之有鏗鏘聲。大湯塢方向的窯址以青黃色薄釉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為原料,色灰白,質地較堅硬密實。制作采用輪制,器型規(guī)整,器底壁……[詳細]
蕭山地藏寺
  地藏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瓜瀝鎮(zhèn)航塢山,始建于宋熙寧六年(一○七三年),有高僧無能大師覓居到此,觀看寶地,結草為庵,獨來獨往苦修三年。當時閩南佛教衰退,僧人無居修持,十方叢林高僧大德云游四海,尋覓寶地定居。明朝初年有天臺圓通大和尚及法徒寂照,來此又建茅庵供奉地藏王菩薩,取名為地藏庵。每逢七月香客頗多,當時名播杭、紹、蕭等地,掛單僧人越來越多,香火旺盛。歷史清乾隆五年七月三十日,有天臺方光寺法本、法忠二位高僧尋覓到此,見茅庵清靜而定居修持當年改為地藏寺,為正宗第二十二世、二十三世,現(xiàn)石碑存記。乾隆九年七月三十日地藏顯圣,大放慈光,進香者達千人之多,隨即大興土木,建起天王殿、大雄寶殿、方丈室、齊堂等殿堂殿宇九十多間,使地藏寺盛極一時。同治六年為洪楊所毀,當年復興。至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毀……[詳細]
倪家窯址
  倪家窯址位于建德市大洋鎮(zhèn)倪家村上蔣自然村西南面山坡上,鄰近蘭江主河道。窯址所在處為一平緩凸坡,北、東、西三側均有水塘。窯址面積約65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面積約2500平方米,堆積厚度0.6-1.2米不等。地表散落瓷片、窯具殘件等,局部聚集成堆,在凸坡中部及西側可見紅燒土碎塊。瓷片以帶釉粗瓷為主,多見罐、缸類廢品堆積,少見碗類產品,制作較粗糙,器型、釉色單一。地表可見大量支座及其殘件。釉色分灰青偏黃,窯變藍色釉,下腹及底部多施釉不及。窯口有陶泥清洗池。由采集標本判斷,器型以罐為主,另有缽、韓瓶等。以灰陶為多,胎質較粗。由器型及釉色等判斷該窯址為宋代窯址。倪家窯址是一處生產粗瓷器的窯址,在現(xiàn)場踏勘中未發(fā)現(xiàn)制作較精者,釉色多顯灰青黯淡,是一座普通的民窯。在杭州地區(qū)以往的城市考古工作中,經常能夠發(fā)……[詳細]
后山窯址
  后山窯址位于建德市大慈巖鎮(zhèn)陳店村窯口自然村后山南坡上,窯址所在處為一山間土丘,南側有一水塘,西北側平地現(xiàn)為耕地,東側為農戶聚集區(qū),有溪流在村東北側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鄉(xiāng)間公路東北-西南向穿過窯址堆積。窯址堆積主要位于土丘北部及其西側凸坡。窯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文化層堆積面積約4000平方米,堆積厚度0.5-1.2米。地表隨處可見散落堆積,根據(jù)地表瓷片、窯具殘片等分布情況看,以鄉(xiāng)間公路為界,高于鄉(xiāng)間公路的坡地上,堆積相對單一,以韓瓶和支座為主,基本不見其它器型殘件,而低于鄉(xiāng)間公路的坡地上,地表采集遺物類型相對較豐富,瓷器施釉,制作較精,窯具可見匣缽、墊圈等。后山窯址所產瓷器制作上有粗、細之分。韓瓶、罐類器物制作較粗,黑胎,胎質粗,施釉則多不勻,釉色多顯灰青色,或偏黃、褐,器型欠規(guī)整,裸燒而……[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狠狠88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网 | 日本又黄又湿又高潮不卡网站 | 日韩欧美亚洲综合点击进入 | 日本人韩国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综合网色天天 | 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