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旅游

廣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121、番禺蓮花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番禺蓮花塔
  明番禺蓮花塔原名文昌塔,位于廣州市番禺蓮花山。據清乾隆年間《番禺縣志》載:“明時有南海龐端業生員郭等冒認稅山,招商開采,傷地脈,人文罹厄,萬歷四十年(1612年)邑舉人李惟風、劉如性、林彥樞、崔知性、梁瑛告官封禁,復建浮屠其上,今呼石礪塔”。因塔雄據珠江口,外來船舶以此為航標。塔平面呈八角形,青磚砌筑,為壁內折上樓閣式塔,外觀九級,內分11層,高48米,每層平座和腰檐均用菱角牙磚疊澀挑出。柱梁、額枋均涂朱紅色。首層外邊長3.6米,內邊長1.24米,西北方向設門。每層有收分,高寬遞減,壁內磚砌寬0.73米的步級螺旋而上,每層開有門通風采光。原塔每層樓板為杉木。1981年旅居澳門同胞何添、何賢昆仲捐資修繕,1983年竣工。每層復建了樓板。塔檐改用綠琉璃瓦、瓦當及滴水,角梁下懸掛銅鐘。塔心柱改為……[詳細]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
  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舊址是大革命時期越南革命者胡志明(后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領導的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的機關所在地和第一、第二期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上課的地方,位于廣州市文明路248號、250號(原13號和13號之一),建筑面積387平方米。舊址原為民居,建于20世紀20年代。1924年11月,胡志明從莫斯科來到廣州,公開身份是蘇聯顧問鮑羅廷的翻譯。胡志明尋求中國共產黨的幫助,為建立越南共產黨做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1925年6月,他以“心心社”為基礎,創建了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越南共產黨的前身),并開辦越南青年政治訓練班。提出了推翻殖民主義,爭取民族獨立,組織工農兵政府,聯合各國的無產階級,建立共產主義社會的政治綱領。2008年11月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出《關于……[詳細]
廣州簡氏祖祠
  簡氏祖祠 位于廣州市盤福路第27中學內,為紀念簡文會而建。原簡氏祖祠在中山五路桂香街,規模較小,后在簡照南兄弟(南洋煙草公司董事)倡議下,遷建于現址,1933年動工,1936年落成。1947年在該址創辦眾賢中學。宗祠坐北朝南,中軸線為主體建筑,兩側以青云巷相隔為偏間,深三進,建筑面積1481.84平方米。頭門面寬三間14.45米、進深二間9米,大門上鑲嵌“簡氏祖祠”石匾,硬山頂,碌灰筒素瓦,綠琉璃瓦剪邊。正脊、垂脊飾已毀。中堂面寬三間14.45米、進深三間14.15米,梁架高竣簡潔,前廊梁架雕有紋飾,硬山頂,瓦頂陶塑及垂脊飾已毀。后堂面寬三間、進深三間13.4米,硬山頂,脊飾已毀。簡文會,廣東南海人,南漢乾亨二年(918年)殿試,中狀元。其人耿直不阿,官至尚書右丞,政績卓著,后在宮廷政變中挺……[詳細]
124、楊匏安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匏安故居
  楊匏安故居位于越秀區越華路116號,省輕工業廳大院內廣東制糖機械廠勞動服務公司辦事處的巷里,原為香山縣今屬南屏北山楊氏家族在廣州設立的宗族祠,亦是楊氏子弟到廣州讀書的邸舍,該祠原為一座二進的坐北朝南建筑,面寬約13米,上掛有“泗儒書室”橫匾,前座與后座中間的天井兩旁均有廂房,廂房上有0,右側廂房外有附祠,但現僅存前座,還增加了臨時建筑,與其原貌相去甚遠。楊匏安民國七年(1918)舉家遷至廣州,住進楊家祠,開始在廣州宣傳唯物論和社會主義。楊匏安的著作介紹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學說和政治經濟學,在社會上很受歡迎。楊家祠就成為楊匏安活動的主要場所。譚平山、陳公博、譚植棠、劉爾崧、馮菊坡、楊殷、蘇兆征等人經常到此開會,研究工作。此后,劉少奇、張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產黨員亦經常到此研究黨在廣東的工作。楊……[詳細]
125、云從龍夫婦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從龍夫婦墓
  云從龍夫婦墓位于廣州市五仙橋白云山麓馬嶺。原墓園甚寬廣,有墓道、石人、石馬、荷池,現已不存,F墓園面積3000平方米。云從龍與夫人許氏合葬墓為1985年重修的圈椅形墓,寬16.3,深11米,當中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的墓碑。墓前有新建的涼亭。原建于民國初年的碑亭中,在墻壁上嵌有族人修墓碑和歷代廣東省地方官府關于保護墓園的布告碑共6方。墓道東西各有一座牌坊,坊額正面文字為“元參知政事云公墓道夏同龢題”,背面因年代久遠,字跡不清。云從龍(?~1296年),字無心,號維山。蒙古族人。祖籍隴西(今甘肅隴西縣)。宋景定三年(1262年)進士。據記載,先后4次在廣東為官。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為廣東瓊州安撫使,定居文昌。至元三十年授資善大夫湖廣行中書省參知政事。元貞元年(1295年)授征南……[詳細]
126、黃埔古港遺址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埔古港遺址
  黃埔古港碼頭所在的黃埔村位于海珠區,北臨新港東路,南隔黃埔涌與侖頭相望,西臨東環高速公路,東隔珠江與長洲、深井相望。黃埔古港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自宋代以后,黃埔村長期在海外貿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時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黃埔古港地區分為四個功能區,即紀念展示區、古港公園區、棧道餐飲區及村頭廣場區,集展示、傳播、娛樂、休閑于一體的“文化公園型景區”。其中紀念展示區由黃埔稅館、永靖營(兵營)、買辦館、夷務所和展示街組成。黃埔稅館是整個建筑群中的重點。兵營處設有營房、瞭望臺、兵器架等黃埔古港位于今廣州市海珠區新港東路琶洲街黃埔村。從西邊公路入村。一座高聳的金碧輝煌的現代牌坊迎面矗立。上刻“凰洲”兩個大字。村之南邊緊靠珠江支流也有一座刻有“鳳浦”二字的彩牌坊。原來傳說古時有一對鳳凰……[詳細]
沙灣三稔廳
  廣東音樂發源地紀念館—“三稔廳”,位于北村安寧西街7號,建于清嘉慶年間。晚清至民國歷時百年之久,三稔廳成為廣東音樂界、曲藝界精英薈萃之地,成為廣東音樂發源地——沙灣的音樂廳。沙灣的廣東音樂名人何博眾、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等,藉三稔廳常邀集邑人和省內外音樂愛好者,演奏、研討、創作廣東音樂。《雨打芭蕉》、《賽龍奪錦》等大量廣東音樂名曲就是在這段時間面世的。時至今日,三稔廳順理成章地成為廣東音樂發源地紀念館。通過該館的展示與演示,可讓游客品味原汁原味的廣東音樂。地址: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北村安寧西街7號類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0-30分鐘電話:4000791225官方網站:http://www.gzswgz.com/開放時間:9:30-17:30門票信息:門市價:20.0元聯票票價為20元,……[詳細]
市橋沙頭3號墓
  市橋沙頭3號墓位于廣州市番禺沙頭龜崗東側。年代屬東漢晚期,1993年發掘。該處共發現東漢墓葬21座,均為穹窿頂磚室墓。已對其中的11座進行了清理,出土隨葬品400余件。其中三號墓保存較好,規模最大,出土器物最為豐富。墓為單穹窿頂“十”字形磚室墓,南向,由墓道、封門、甬道、前室、左棺室、右棺室、主棺室和壁龕組成。墓室全長8.25米,全用青灰磚砌筑。甬道雙隅墻,券頂,前室長3.25米,單隅券拱;主棺室3.9米,單隅直券。后壁有壁龕。比較特別的是壁龕有一窗欞式封門,內外通透,甚為少見。墓葬早年被盜,但隨葬器物仍較豐富,特別是在前室東北角的一個陶案上,整齊地放著9個薄胎的銅碗,還出土了陶案3件和1件精美的陶灶、另有不少銅錢殘件。其它陶器有壺、罐、四耳罐、甕、碗、盒、鼎、提筒、簋、釜、耳環、溫酒樽、魁……[詳細]
玉喦書院與蘿峰寺
  蘿峰下的玉巖書院為南寧進士鐘玉巖讀書講學遺址,并收藏有宋代以后名人的題詠和書刻。主要有宋儒朱熹“忠孝廉節”題字,以及相傳文天祥手書的絕句四首木刻和清代鄭板橋的春、夏、秋、冬四時畫竹刻等。一、地理位置概況玉巖書院位于蘿崗區蘿崗街道辦(前白云區蘿崗鎮)。初名蘿坑精舍,辟于南宋寧宗嘉慶十二年(1219年),是當地進士出身的紳士鐘啟初所建。入元以后,鐘家后人鐘復昌(一說鐘彰義,是否同一人,待考)又予以擴建,因鐘啟初字玉巖,更現名“玉巖書院”。鐘氏擴書院,延名師,傳儒學,旨在振興閭里。明代民間書院不興,玉巖書院遂告衰落,進而成了佛教殿堂蘿峰寺。在原書院的東側建起了大雄寶殿及側殿,其間一墻相隔、一門相通,寺廟和書院形成了既合且分之勢。整座建筑倚山傍谷,一字排開。上下兩進,橫向分東西中三座,結構緊湊,設計……[詳細]
廣州詹天佑故居和紀念館
  詹天佑的故居和紀念館坐落在廣州市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在紀念館的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杰作——京張鐵路的紀念。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樣,加上詹天佑出世時家境一般,因此修復中也強調了西關普通家庭的樸素和靜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陳設是參照一張在故居封藏了一個多世紀的舊玻璃底片來布置的,擺放有八仙臺、幾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風把廳堂和睡房隔開。此外,一側墻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上寫“幽芳淡冶仙為侶,傲骨嶙峋世所稀”,這是詹天佑的故友給他的語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寫照。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收藏了大量遺物,……[詳細]
金鎖排燈塔
  金鎖排燈塔位于上橫檔島東側金鎖排礁(即上、下橫檔島之間橋墩下)。該礁石在-戰爭時稱飯蘿排,-戰爭前,林則徐在上橫檔島和此礁上與東莞靖遠臺間安設木排鐵鏈,可開可合,成為虎門要塞攔江截艦的“金鎖銅關”,后因在其上安樁建攔江鐵排而被后人稱為金鎖排,面積約0.0004平方公里。在珠江流域一帶,小的礁石被稱為“排”,大一點則稱呼為“礁”,再大點則是像舢板洲的“洲”,之后便依次是“圍”“沙”。金鎖排燈塔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為當時廣州海關建造。初期使用煤油燈作為光源,之后改用乙炔燈。1987年7月改造,方塔上加白色圓形玻璃鋼塔,高13米,改用新型燈具。金鎖排燈塔是廣州最早航海燈塔,對于了解廣州航海史的發展進程具有一定的意義1993年3月,由于虎門大橋的橋墩建在金鎖排礁上,燈塔被遮擋,故停止使……[詳細]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舊址樓高三層,總面積約700平方米。這里是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東區執行委員會所在地。廣東區委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的地方區委之一,管轄區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南部、香港、云南、貴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帶,成為當時最大的區委。1924年10月,周恩來回國后接任區委委員長一職,1925年2月,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委機關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農民部、軍事部、婦女部、監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當年,陳延年、周恩來、彭湃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驅曾在這里辦公,領導廣東人民開展革命斗爭。一樓開有中藥鋪、雜貨鋪、鞋鋪、小吃店等4個店鋪為區委的工作做掩護。1925年上半年,這里專門設立監察委員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地方紀律檢查機構,開辟了中共紀檢工作的先河。2……[詳細]
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
  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位于番禺區沙灣鎮福涌村涌邊自然村陳氏祖祠內。1938年11月,廣州淪陷。以吳勤為司令的廣州地區游擊隊第二支隊(簡稱“廣游二支隊”)成立,在珠江三角洲開展抗日武裝活動。1940年9月,成立了以中共黨員為骨干的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中隊部設于陳氏祖祠。中隊長林鏘云,指導員黃柳言。隨后,上級黨組織派謝立全(化名陳光明,公開身份是廣游二支隊司令部教官)和謝斌(化名劉斌,公開身份是參謀)參加和領導獨立一中隊的工作,以此為據點,開展敵后斗爭。2002年,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舊址建筑邊線外延5米,東、西包括兩側庭院,南側包括前廣場及池塘。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至南側池塘外側現狀路東南邊線,東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15米,西南至涌邊大街……[詳細]
134、何柱彬故居
何柱彬故居
  何柱彬故居位于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南村匯源大街12號,建于20世紀40年代,為庭院式青磚混凝土洋房建筑,背北朝南,面寬25.2米,深16.5米,高3層約12米,為使建筑內部通風、采光良好,由東西兩幢雙層建筑合而為一,中間開一條寬3.4米的縱向走廊相間,第二層天臺平鋪而過,繼于北面一半建第三層。南面,前為深1.4米飄廊,后為廳房,內設樓梯;廊前及整座建筑的大型窗戶均安裝直徑16毫米鋼筋作防盜之用,并安裝木框玻璃窗門。院門東向,門上有大理石陰刻“仁寶”楷書匾額,下款署:“孫科題”字樣(孫科為孫中山先生長子,歷任廣州市市長,國民黨行政院院長等要職);門內為廣闊花園,主建筑位于院的西部偏北。20世紀60年代,庭院成為中共番禺縣黨校校址,70年代初為番禺粵劇團的訓練場地,后曾一度空置,至落實華僑僑房政策……[詳細]
沙基慘案“毋忘此日”紀念碑
  沙基位于沿江路與六二三路交接處,沙面東側。沙基慘案是中國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國和日本在上海鎮壓-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生后,中共廣東區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的準備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著其他行業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人數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并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人的率領下回到廣州,廣州英、美、日洋行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萬工人……[詳細]
植地莊抗日戰斗烈士紀念碑
  植地莊抗日戰役紀念碑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里仁洞村植地莊的垯沙崗,紀念碑后有植地莊抗日戰斗烈士墓。建于1956年10月31日,1992年12月重立。坐西北向東南,用花崗巖砌筑平臺,平臺占地面積為160平方米,碑體分三級,頂部正中用紅色花崗巖砌筑四層“梯”形碑座,上面矗立一座8米高的紀念碑,碑身分成四節,逐節收窄,下兩節為方柱體、上兩節為圓柱體,碑頂部雕飾“寶珠”。在第二節正面中間,豎刻燙金大字“植地莊抗日戰斗烈士紀念碑”,下款刻“鄭少康”。該紀念碑紀念在植地莊抗日戰斗犧牲的英烈們,弘揚他們英勇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烈士墓是當地政府為了紀念1944年7月26日抗擊侵華日軍在植地莊戰斗中光榮犧牲的48位英烈們而修建。1993年8月,植地莊抗日……[詳細]
越秀山水塔
  越秀山水塔位于越秀山西坡小山崗上,下臨解放北路。廣州市最早的水塔是1908年建于長壽路的西關水塔,第二座是1928年建于楊箕村石碑龍潭的東山水塔。第三座便是1930年建造的越秀山水塔于抗日戰爭期間被拆毀,西關水塔于1976年已退役拆除,只有越秀山水塔保存下來,成為廣州目前最老的水塔。有關部門準備將越秀山水塔辟為展示廣州市自來水發展歷史的展覽館,展出過去民間的用水、儲水實物和圖片,以及現代凈水模型和實物。1930年7月廣州市政當局決定在越秀山原放午炮的臺基上建造水塔,F塔南面石碑刻有“1931年3月1日由市長林云陔奠基”字樣。水塔于1931年7月23日建成,1932年4月1日正式啟用。水塔的自來水源自增?水廠,塔下廷伸30英寸水管13.7公里、24英寸水管3公里多。因塔頂與城區地面高差達50多……[詳細]
138、陳恭尹夫婦墓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恭尹夫婦墓
  陳恭尹夫婦墓 位于廣州市龍洞祥云嶺南麓。墓坐北向南。墓面用灰沙構筑,分墳頭、山手和前臺三部分。由墳頭而下分為四級,墳頭用灰沙版筑呈半圓筒狀,中間嵌一連州青石大碑,中刻“陳獨漉先生暨配湛郭恭人合墓”,楷書,左右兩山手間各嵌一黑石碑,右碑中刻“南敬陳公府君墓”,(獨漉第三子名適)左碑中刻“十三世祖妣吳太孺人之墓”(陳適之妻)。墓前有三方護墓大碑,分別為“重修陳獨漉先生墓碑”,“重修陳獨漉先生之墓記”及為保護該墓的“番禺縣政府布告”。陳恭尹(1631~17OO年),字元孝,一字半峰,號獨漉,廣東順德人。南明桂王授他為錦衣衛指揮僉事,暗中從事反清活動;后隱居,自稱“羅浮布衣”。晚年,在廣州育賢坊建小禺山舍,以遺民身份終老。其詩多有頌揚抗清志士之作。與屈大均、粱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著有《獨漉堂集……[詳細]
139、五岳殿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岳殿
  五岳殿位于神崗鎮木棉村東閣,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具體始建時間不詳,木結構和外觀仍保留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開間等早期建筑構件和風格做法尚存。殿內供奉道教神仙,分別為神話《封神榜》中的五虎將:王飛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蔣平,另有水神洪圣、車公、太保、土地等諸神。五岳殿坐西向東,整體建筑坐落在一花崗巖石砌臺基上,建筑外觀低矮,主體建筑進深二間11.7米,闊三間11.5米,磚、木、石結構,人字頂懸山。第一進石框大門上刻“五囗殿”陰文,落款為“光緒歲次庚寅仲秋吉旦重修”(即公元1890年)。第一進9架抬梁,前后立2根木柱承重,月梁、梁底施雀替。一斗三升斗拱用材粗大,駝峰刻卷云紋。柱為木質圓梭柱,下立花崗巖石柱礎。挑枋穿梭柱再穿墻體,下施兩跳拱承檐檁,檁條全為圓木。第二進面闊……[詳細]
四方炮臺遺址
  四方炮臺原名永康炮臺,在廣州城北越秀山蟠龍崗頂。順治十年(1653年)建,是-戰爭的重要遺跡之一。因炮臺呈四方形,故俗稱“四方炮臺”。炮臺長寬約48、高7米。分外臺和子臺,設有大小炮22門,其中外臺配炮13門,臺中的子臺配炮9門,是廣州城防的更要據點。-戰爭爆發后,因清政府-無能,炮臺被英國侵略軍占據,并在此設英軍司令部。廣州北郊三元里等鄉人民同仇敵愾,揮戈御侮,于1841年5月30日引四方炮臺之敵至牛欄崗以圍殲,翌日數萬群眾復包圍四方飽包,準備全殲敵人。由于廣州知府余保純等投降派因侵略者的請求而向武裝群眾施加壓力,英軍才得以解圍,逃離四方炮臺并退出廣州。四方炮臺收復后,即進行了修復。第二次-戰爭時期,這臺又遭破壞,現僅存炮臺地基。1959年在炮臺基下發掘出大炮1門,這門大炮現陳列在廣東革命……[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 在线精品三级视频在线网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亚洲午夜理论片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在线线欧美 |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