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旅游

廣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文一村譚氏宗祠
  文一村譚氏宗祠位于花都區炭步鎮文一村,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從建筑物外邊線外延5米,北至北側相鄰建筑南邊線,南至南側現狀路南邊線,西至宗祠正門前院落西邊線。建設控制地帶:西至池塘以東村道路東邊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詳細]
傍江西羅氏大宗祠
  傍江西羅氏大宗祠位于大龍街傍江西村中和大街8號,年代為1920年。中華民國九年(1920)重建。廣三路,深三進,祠堂規模較大,為典型的嶺南廣三路祠堂,保存了較明顯的晚清建筑風格,對研究番禺祠堂文化很有價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傍江西羅氏大宗祠為第一批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忠簡祠
  李忠簡祠位于番禺區沙灣鎮東村青羅大街32號,年代為明,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西從門樓建筑外邊線外延5米,北至祠堂遺址后圍墻。建設控制地帶:南至青羅大街33號及東側3層建筑北立面邊線一線,西至光明巷,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詳細]
肖蘭凌公祠
  肖蘭凌公祠位于廣州市黃浦區長洲街深井社區深井村叢桂西街福康里1號。據族人介紹,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坐西朝東,面闊三間11.09米,深三進23.28米,分布總面積258.18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青磚紅砂巖石腳,紅階磚地面。前是街巷、民居,左是福康里、民居,右是集賢里、民居。頭門大門開左側,門高4.2米,門寬2.5米。前廊檐墻承重,大門花崗巖石門夾,凹斗門,石門額陽刻“肖蘭凌公祠”,無款識。東面外墻楣有精細磚雕和花草亭臺精美灰雕,內墻楣有磚雕和花草亭臺灰雕,且墻中有一大型正方形灰塑圖案,圖案邊長約2.9米,可惜被灰沙涂抹。中堂面闊三間11.09米,深兩間4.8米共七架,建筑面積53.23平方米。前檐墻承重,大門紅砂巖石門夾,凹斗門,石門枕,門高約4米,門寬1.9米。……[詳細]
“百丈飛濤瀉漏天”摩崖石刻
  “百丈飛濤瀉漏天”摩崖石刻位于從化區溫泉鎮溫泉居委天湖百丈飛泉瀑布頂,年代為民國,類別為石刻。當年中山大學校長鄒魯到天女池邊游覽,觸景生情,摘蘇軾詩句“百丈飛濤瀉漏天”書于池邊巨石上。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石刻所在池塘外邊緣起外延5米。建設控制地帶:無。……[詳細]
“壽”、“小桃源”、摩崖石刻
  “壽”、“小桃源”、摩崖石刻位于從化區溫泉鎮新南村新屋圍樟腦山。2015年8月19日,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石刻所在巖石中心點為圓心,半徑約10米劃圓為界。建設控制地帶:北、西、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30米,西北至202米等高線,東至東側162米等高線一線。……[詳細]
南崗秦氏大宗祠
  南崗秦氏大宗祠位于黃埔區南崗街道南崗社區南崗西路,年代為明清,類別為古建筑。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東側相鄰4層建筑西墻線,北至北側現狀道路南邊線,南至南側相鄰4層建筑北墻線,西至西側相鄰5層建筑東墻線。建設控制地帶: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30米。……[詳細]
廣州豫章書院
  廣州豫章書院,又名羅家祠,建于1893年,由于羅氏族人的祖先源自江西省舊郡豫章,書院由此得名。1924年7月,中國共產黨領導沙面租界3000多洋務工人-,當時的總指揮部便設在豫章書院。現書院作為廣州市長堤真光中學圖書館,仍舊保留著古建筑的傳統特色。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小畫舫齋
  小畫舫齋位于廣東廣州市龍津西路逢源大街21號。新加坡華僑富商黃氏家族的別墅,黃景棠于清末改建,落成于光緒壬寅年(1902)。是一座具有嶺南風格的園林建筑。因內有船廳,故名小畫舫齋。1956年,黃氏后人黃子靜、黃明伯等將此園林建筑獻給政府,讓群眾旅游觀賞。黃景棠字詔平,廣東新寧(今臺山)人,其父黃福是知名僑商。他在新加坡度過童年,青年時回國。27歲拔貢,后有候選道官銜,但未任實職,主要致力于工商業,是清末廣州商界參與政治活動的活躍人物。1905年廣州總商會成立時任坐辦,1907年與一些有新思想的商人組織粵商自治會,后主辦《七十二行商報》。在收回路權、澳門勘界、爭回東沙島主權等斗爭中表現突出。1911年,在鼓動商人反對鐵路收歸國有斗爭中,黃被官府威脅恐嚇,被迫遠赴南洋,至民國成立后才重返廣州。黃……[詳細]
茭塘東文武廟
  茭塘東文武廟位于石樓鎮茭塘東村蒲江大道,年代為清。該廟建在用花崗巖石砌筑的高臺上,氣勢非凡。廟內拜亭兩側墻楣有精美灰塑彩畫,番禺罕見。解放番禺時該廟所在地為解放軍的一個重要登陸點,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茭塘東文武廟為第一批番禺區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孔尚書祠與闕里南宗祠
  孔尚書祠與闕里南宗祠位于番禺區大龍街道大龍村大龍路18、20號,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2002年7月,被公布為第六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至東側大龍小學東圍墻邊線,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30米,西至西側相鄰現狀道路西邊線一線。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八和會館
  西關有一條馬路叫“恩寧路”。在這條馬路上,曾經幾立著一個全世界華人僑胞都耳熟能詳、神往眷戀的傳奇式建筑——八和會館;人們對它的名字之熟悉恍若如雷貫耳,余韻繞梁,那種親近之情并不亞于第十甫。八和會館的昔日神話,令存留至今的恩寧路不折不扣成了一處風情遺址,成了一樁“三月不知肉味”的娓婉動聽佳話,也成了一條令人心馳神往、拍案叫絕的響當當的“粵劇之街”。而閱盡人世滄桑的西關,也因擁有這條“古道”的悲歡離合,從而成為“粵劇曲藝之鄉”。“八和會館”是粵劇藝人的行會,從前稱為“瓊花會館”,當時設于佛山。因粵劇藝人參加太平天國革命,“瓊花會館”于咸豐4年(1845年)被清政府夷為平地,粵劇藝人連遭殺害,走投無路的粵劇藝人們便無奈背井離鄉,有的漂洋過海,遠走南洋,有的則逃到西關的黃沙。那年月黃沙名符其實地肅殺……[詳細]
大角山炮臺
  大角山炮臺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角山炮臺雄踞虎門西岸,與沙角炮臺隔江對峙,扼守虎門水道出口,構成虎門要塞的第一道防線。在鴉片戰爭時期,英勇的軍民在此與外國侵略者殊死搏斗,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壯烈詩篇。大角炮臺位于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南沙街道鹿頸村大角山。現在的炮臺是清光緒十一年(1885)建設的后膛炮臺。遍布在整個大角山南北兩個山梁,占地總面積約18000平方米。它們分別為振威、振定、安平、安定、安威、安勝、安盛(流星)。和一處火藥局。這次普查又在振定臺附近發現兩個炮池。它是虎門炮臺的主要炮臺之一。各炮臺都有完整的炮池、坑道、門樓,部分還有獨立的火藥局及軍事設施,唯火炮全失。大角炮臺見證了中國人民抗擊帝國主義列強入侵的歷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開幕式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歷……[詳細]
念公凌公祠
  念公凌公祠現存建筑建于清代,為深井古建筑群的組成之一。面闊三間,深兩進,建筑占地總面積285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封火山墻,博古脊,轆灰簡瓦,磚木結構,青磚墻,花崗巖石腳。頭門前廊設山柱,木連系枋及木雕柁墩、斗栱的作法有嶺南地區早期建筑風格,且木雕構件工藝精美,具有一定的建筑歷史及藝術價值。……[詳細]
石灘圍嶺墓群
  石灘圍嶺墓群位于增城市石灘鎮圍嶺。2000年清理磚室墓10座,年代為東漢早期。出土隨葬品有銅器鏡、鈴、五銖錢;陶器罐、壺、鼎、釜、簋、碗、盂、魁、案、屋、倉、灶、井、牛、羊以及水晶、瑪瑙等。其中十號墓出土一塊“永平十年正月......”紀年磚,永平十年即公元67年,是廣州地區東漢墓中最早的一座。……[詳細]
小洲村簡氏宗祠
  簡氏宗祠,位于廣州市小洲村內,簡區宗祠是一處建于明末清初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簡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就在玉帶環繞、翡翠醞釀純樸的村莊小洲村內,簡氏宗祠是一處建于明末清初年間的家族祠堂建筑。占地13畝(8671平方米),深三進,共有99個門口,取其于長長久久的意念,當時的建筑精巧、雄偉、壯觀。宗祠座北向南,廣場四周古樹參天,幾百年的老龍眼樹、老榕樹(又稱麒麟樹)、紅棉樹等,實為罕見。還有旗桿夾,第一進的大門兩側由花崗石雕成高大威猛的獅子護衛和兩個石鼓,里外的鮑魚臺用青石板砌成,兩邊的儀門直通青云巷和白虎巷。入第二進要經過一大個空間,上級到平臺,中堂高8米,長35.4米,寬26.5米,由花崗石、坤旬木料精雕成柱支撐著主體,梁和桁、屏風用坤甸木,精雕成各種圖案。第三進高8米,長19.8米……[詳細]
云津閣文塔
  龍津西路泮溪酒家對面,隱居著一個小庭院,名“云津苑”,里面有一座被視為“風水寶物”的古塔——文塔。文塔高13米,為六角形金字尖頂磚木結構,塔底每面寬2.5米,塔高二層,塔門向北,門首有“南軸”石匾,二樓窗頂上方嵌有“云津閣”石匾。塔基座為石砌,塔身為東莞大青磚所砌,塔尖頂部有陶瓷葫蘆,高達2米。在文塔周圍,本是河涌遍布,荔枝樹叢生,花艇游弋,如今變成十里通衢的花街,文塔靜立其間。文塔建于何年待考,不過附近的老居民都說建于明末清初,據說與仁威廟同樣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風格。根據民間傳說,文塔是供奉魁星(亦稱文曲星),掌握文人騷客功名命運的神塔。文曲星手執一筆,誰被此筆點中,便可高中進士、舉人等科舉功名。所以,文塔的建筑外觀酷似一支筆尖向上的形狀!在舊時代,一個人要成就功名偉業,有兩種較為理想的途徑……[詳細]
“樂善好施”牌坊(圣旨牌坊)
  牌坊近似牌樓,本是用來裝點或慶賀用的建筑物。但在封建社會里,牌坊卻是崇高榮譽和權威的象征,它是歷代統治者表彰顯宦節婦、功臣世家而建立的,樹牌坊是彰德行、沐皇恩、流芳百世之舉,是人們一生的最高追求。巨大的石牌坊不僅是難得的藝術珍品,而且也反映了大家族盛衰變遷的歷史。今天只要有錢,誰都可以建造牌坊,廣州市幾乎每個村都有牌坊,人們見多不怪,習以為常。不過,在海珠區龍潭村有一座“樂善好施”牌坊,因這座牌坊是秉承皇帝旨意修建、上刻“圣旨”二字,又稱“圣旨牌坊”,這廣州市并不多見,故而曾經令人稱奇和仰慕。今天,它成為廣州市的歷史文物之一。一座牌坊是一段歷史,一座牌坊是一個故事。龍潭村這座牌坊是為表彰白綸生而修建的。白綸生(1823——1893),原名京,字綸生,號進賢,海珠區龍潭村人。少年時家境清貧,1……[詳細]
景客凌公祠
  在深井村至今保留完好的祠堂中,景客凌公祠因雕工精細而脫穎而出。其建造者凌福彭于光緒己未年與康有為同榜進士,官至直隸布政使,他的女兒凌淑華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著名的才女。雖然百年間,它從家族祠堂一度變為校舍用地,如今成為開展傳統手工藝傳承的女紅學堂,但不變的是深井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詳細]
飛泉洞摩崖石刻
  飛泉洞摩崖石刻位于廣州市增城區增江街光輝村湖塘埔自然村后山崖壁上(土名:石寨)。山崖南面為溪澗,溪水從高處潺潺流入水潭,猶如清泉注入杯中,故此處風光又稱“曲水流杯”,明永樂年間就有“增江八景”之一的美譽。潭邊為崖壁,崖壁上上現存有文字石刻十處,以水流為中心分南北,北崖三處,南崖七處,每處自成一幅。其中有紀年的石刻中,最早的刻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最晚的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其間還有南宋乾道四年(1168)、明天順三年(1459)、明正德十六年(1521)和明萬歷四十年(1612)的文字石刻,前后共跨越五個朝代計710年。飛泉洞摩崖石刻字體多種,有楷書、行書、行草、隸書等;體裁有七言詩,五言詩及散言;題材有敘景、會友、記游、詠史、言志等。2002年7月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美女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欧美自拍清纯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在线官网观看 | 日韩一区视频蜜桃 | 亚洲合成久久久久久久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