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曲靖市 > 宣威市旅游

宣威市文物古跡介紹

茨營奤山墓群
  茨營奤山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區茨營鎮吳官村委會奤山村東部緊鄰龍潭河北岸。墓群南北長54米、東西寬28米,面積約1512平方米。墓群為1982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1976年挖修龍潭河時墓地遭到破壞,面積約1500平方米。期間挖出約40千克青銅器,以兵器為多,包括箭鏃、戈等,生產工具有青銅斧、鋤等,出土器物均被賣到當地供銷社。墓地現存遺存呈長方形,東南端緊鄰龍潭河。墓地地層堆積厚度約3米。在墓地東南部斷面處,墓地文化層堆積清晰可見,從采集到的器物初步判斷奤山墓群為一處漢代墓地。奤山墓群是曲靖盆地重要的漢代文化遺存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為了解秦漢時期曲靖人類社會、經濟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重要的證據。2005年6月,曲靖市麒麟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姬家小城遺址
  姬家小城遺址位于宣威市田壩鎮龍家村委會樂肥座村西北面600米處的山頂上。為南北向,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個部分。城南面和東面均為房屋建筑,應為主要居住生活區,地面建筑已毀,但大多數房屋基址仍然保存完整;北面由于地表不平整,故均為形狀各異的石灰石板,應為古城的休閑區或花園。整個古城因地勢而建,大部分均為懸崖,僅在缺口處或平緩處用五面石灰石支砌圍墻。遺址南面入口為一條寬約5米、長約40米的砂石道路,路面平直,是進入小城的唯一通道。城南邊開鑿有1口圓形石灰石巨型水缸,供全城飲水。據調查,小城為當地姬姓土司所建,據清道光《宣威州志·土司傳》等相關地方文獻記載,小城當建于清代初期至清雍正改土歸流時期。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沾益州土司遺址
  沾益州土司遺址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辦事處新文居委會河東營社區東面100米處的營盤山山頂。營址為橢圓形,東西寬195米、南北長310米,占地4萬平方米,視野開闊,居高臨下,便于集散。據地方文獻記載:元代初期安氏先祖安舉宗立功受封后,宣威、富源、沾益等廣闊范圍逐漸成為安氏土司的統治范圍。為維護對當地的統治,安氏土司共設立了四十八營火,此處便是總營所在。中華民國《宣威縣志稿》記載,營址建于明萬歷末期,有“土州營寨,坐石龍山,險阻四塞,界滇黔之交, 所部四十八營火”的記載。營址對研究元明時期沾益州土司活動情況及其軍事狀況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7月,作為河東營沾益州遺存的組成部分,曲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可渡武廟遺址
  可渡武廟遺址位于宣威市楊柳鎮可渡村委會舊城村東門北面小山山腳。武廟坐北向南,由正殿、廂房及戲樓組成,占地907.54平方米。正殿為2層土木結構建筑。3開間,通面闊13.65米,明間通面闊4.65米,左右次間通面闊4.5米、進深8.3米。正殿前兩側建東、西廂房。戲樓建于武廟前地勢較低的另一臺地上,穿過戲樓明間通道,上10余級臺階,即至武廟正殿及廂房所組成的院落。武廟當時供奉有關公、周倉、關平及牛王、馬王等造像。戲樓于清朝末期被毀,建筑樣式不清。武廟被辟為舊城小學,后東、西廂房亦被毀。現正殿基址之上是后來重新翻修過的建筑,為單檐懸山頂穿斗式木結構建筑,遺址整個平面布局結構并未發生改變。整棟建筑布局緊湊,結構合理。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蘇家坡墓地
  蘇家坡墓地位于宣威市鳳凰街道朱屯村委會蘇家坡村第九村民小組村中心的緩坡地帶上。墓地依地勢由東向西隨整個緩坡地帶分布,總面積約為15000平方米。1992年當地村民建房時挖出2件青銅鍪和少量五銖錢。由于五銖錢銹蝕嚴重,無法考證具體年代。2005年5月,村民在建設沼氣池時又在出土青銅鍪的地點附近挖出了陶罐等器物。根據采集的出土器物判斷,蘇家坡墓地為一處漢代墓地。蘇家坡墓地與朱屯墓地相距約1000米,兩者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定聯系,有待今后的進一步工作確定。蘇家坡墓地面積大,所處位置特殊,從采集到的器物分析,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為研究古--古學文化區域分布提供了重要的證據。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朱屯墓地
  朱屯墓地位于宣威市鳳凰街道朱屯村委會西南100米處。墓地分布區域近方形,邊長100米,東與朱屯小學毗鄰,北面和西面為村莊,南面臨陡峭的土埂,總面積約10000平方米。1994年,朱屯小學平整操場時出土了青銅戈、青銅劍、鐵斧、鐵鍤和石墜各1件。2003年宣威市文物部門曾在此開展專題調查和勘探,但因面積大,居民生產、生活擾動嚴重而無收獲。根據采集到的出土器物分析,初步判斷朱屯墓地為一處漢代墓地。墓地處于曲靖區域的北端,東與黔西北交錯,考古學文化面貌較為特殊,對研究兩漢時期考古學區域文化形態、文化交流通道等諸多問題提供了重要的證據,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13年 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可渡舊城城址
  可渡舊城城址位于宣威市楊柳鎮可渡村委會舊城村北部和西部邊緣。城整體接近方形,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可渡關驛道由東向西穿城而過,城設有東、西兩道城門。現東城門已毀,西城門北側尚存有砌筑門洞的砂石和方形門閂孔。城址現存城墻為舊城北面和西面城墻。總長約500米、最寬處4米、最窄處2米、高1~2米,均用當地砂石砌筑而成。據貴州《大定府志》記載:“可渡橋城在河北,傅友德筑,方圍里許,東、西二門。西門設把總一員、汛兵三十四名,滇黔分界。”可知可渡舊城當為明初征南大將軍傅友德所建。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作為可渡關驛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周建屏故居
  周建屏故居位于宣威市倘塘鎮倘塘村委會下街村西側20米處。故居坐西向東,占地面積58.5平方米。現存故居為單檐懸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一樓一底。正房3開間,通面闊12.3米,明間通面闊4.3米,左右次間通面闊4米、通進深4.75米。正房北面建有廂房1間,南面廂房位置改建為1間小廚房。院中建有一層房屋1間,院子東南角有1棵白蠟樹。故居正房南邊山墻外為1株杏樹,后檐墻外建有1間畜圈和1間烤房,烤房后為一塊空地。故居始建于中華民國初期。20世紀60年代修建公路時在原址上改變方向,方位由坐北向南改為坐西向東,建筑布局、結構和材料未作較大改變。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尖角洞遺址
  尖角洞是3000年前新石器時代原始人遺址,位于集鎮南500米處的小紅山腰部,系石灰巖溶洞。1983年7月,文物普查組在洞內發現一批石器和陶片,并采集石器3件,石錛6件,穿洞石刀1件,打制石器1件,均為磨光石器。經省市三級考古鑒定,確認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遺址。洞中文化大體分為兩層,上層為近現代堆積層,在大量的石灰巖角礫碎塊和石灰華碎塊中混入大量陶片和石器;下層多為器物碎片,炭屑和動物骨骸,黑褐色砂質土中雜入少量石灰巖角礫碎塊和石灰華碎塊,洞內分為生活區和住宿區,是云南發育完備、保存得較好的文化遺址之一。從出土石器、陶片的形式可看出,尖角洞遺址具有滇池和昭通兩種文化的特征,屬于滇池區域向滇東北過渡的一種典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尖角洞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云南省內不可多見的重要遺址之一,文化內涵與東南……[詳細]
渣格文閣
  渣格文閣位于宣威市龍潭鎮上格村委會上格完小校園東南角。建筑坐東向西,占地面積68平方米。文閣建于高約0.3米的方形青石臺基上,三重檐四角攢尖頂磚木結構。青瓦屋面,設寶頂,共3層。建筑平面布局為正方形。底層通面闊和進深均為6米,西面設大門,其余三面為磚墻,墻正中上部設雕花格子窗。二、三層逐層內收,四周為回廊,設有木欄桿;樓梯設于閣內南側。文閣建于清道光年間,為渣格村民所建,原稱魁閣,后稱文閣。原文閣四周建有其他建筑,與文閣形成四合院。后建小學時,周圍房屋被毀。原文閣年久失修,瀕臨倒塌,2000年重新修繕如新。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太極村龍王廟
  太極村龍王廟位于宣威市西澤鄉西澤村委會太極村西面 10米處。廟坐西南向東北,占地面積 95平方米。 廟為重檐歇山頂穿斗樓閣式土木結構,小青瓦屋面,共2層。底層3開間,通面闊11.2米、 通進深 6.4米。明間梁架高于左右次間,四角起翹,正脊設寶頂。整個建筑端莊穩重中透著 靈動秀氣。 廟建于中華民國27年(1938),由太極村村民集體興建。2017年西澤鄉政府籌資原貌修復。 2013年 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宣威東山寺(松鶴寺)
  東山寺位于宣威市以東5公里處的東山山腰,是一座佛教、道教兩教合一的建筑群,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旅游風景區。東山寺又名松鶴寺,始建于明初,由祖師殿、靈官殿、大士閣、白齋洞、回廊、海會塔等主要建筑物構成。游覽東山寺最好是沿著小路蜿蜒而上,雖然道路坎坷,卻有著無窮的妙趣。據說游東山寺,能使人吉祥快樂,所以每到農歷三月初三,游東山已成為宣威當地的一種習俗。相傳,明征南大將軍傅友德駐軍于此,忽見真武大帝顯圣,遂下令在東山建一道觀,供奉真武祖師神像。后幾經修繕、擴建,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落。寺內以祖師殿為主,沿中軸線有中殿、前殿、照壁。祖師殿兩側有齋房,中殿前兩側建有鐘鼓樓,均為抬梁、懸山、單檐建筑。照壁前立一排樓式寺門。寺門前巖面有瀑布飛瀉,風卷水花,飛濺數十米,猶如一枚枚錢幣憑空落下,蔚為壯……[詳細]
馬噶寺大煉鋼鐵土爐群
  馬噶寺大煉鋼鐵土爐群年代為1958年。馬噶寺大煉鋼鐵土爐群為曲靖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浦在廷先生故居
  浦在廷先生故居是地方民族工業家浦在廷先生故居,座落在榕城鎮城西下街27號。浦在廷先生曾為宣威地方民族工業的發展和中國革命作出過貢獻。為了緬懷浦在廷先生,激勵今人,教育后人,市人民政府1993年對其故居進行維修,1994年6月6日竣工開放,維修后的故居,紅柱黃窗,色彩鮮艷,窗欞精雕細縷,古樸曲雅,是一樓一底的回廊式庭院。庭院中心立有浦在廷先生銅像,北面房沿下懸掛著孫中山先生手書“戳力同心”的匾牌。陳列室里,除有浦在廷先生的生平介紹外,還陳列著孫中山先生等人的題辭及鄧小平與夫人卓琳(浦在廷的三女兒)在不同時期的珍貴照片,對研究早期革命斗爭及地方民族工業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參考價值。……[詳細]
六六起義紀念碑
  六六起義紀念碑位于宣威市格宜鎮第一中學校園內。紀念碑坐西向東,由底座、基座、碑身、碑帽及碑頂雕塑組成,占地面積200平方米。紀念碑底座和基座均為混凝土澆筑。碑身厚1.3米、寬0.81米、高6.6米,用雕鑿平整的青石壘砌而成,正面楷體直書陰刻“六六起義紀念碑”7個大字。碑身頂部立有碑帽,碑帽正面中心位置刻五角星圖案。碑頂立火焰形狀雕塑。紀念碑南北兩側距碑座1.6米處各建有一座碑廊,分別記述“六六分隊”起義后歷次戰斗中犧牲的131位烈士名錄和六六起義紀念碑修建經過。1947年6月6日,“六六分隊”在宣威縣格宜法馬坡成立,成為滇東北第一支反蔣武裝,由中國共產黨云南省工委直接領導。分隊成立后,組織精干隊伍80余人活動于花紅梁子和得勒梁子一帶,進行武裝斗爭,隊伍不斷擴大。后因遭國民黨武裝力量瘋狂反撲,……[詳細]
宣威東山革命烈士陵園
  宣威東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新文居委會東北面1500米的東山山腰。陵園坐東向西,由大門、值班室、紀念碑、陳列室、烈士墓等組成,占地約2000平方米。陵園正對大門建有通高11米的紀念碑,為方柱形,青石貼面,下為高3.5米的方形須彌座,碑正面直書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南側20米處為陳列室,主要展出宣威地方武裝斗爭的革命情況,北側40余米為蔣永尊烈士墓。陵園建于1987年10月。近年來,由宣威市民政局陸續將分散于宣威各地的烈士墓14冢遷葬于此。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清世祖條教生員臥碑
  清世祖條教生員臥碑位于宣威市城南端第二小學內。碑坐東向西,石灰石質,橫長方形。橫長1.46米、高0.8米、厚0.15米。碑文楷書陰刻,直書左行,凡29行,每行2~24字,共計475字。碑文書寫規整秀麗,鐫刻精細。內容為清世祖規范生員人格培養的8條規定。即:要受教父母;要立志成為忠臣清官;要居心忠厚,正直讀書,不得心術--;不許巴結結交勢要以圖進身;要愛身忍性,不干預他人詞訟;要尊敬師長;不許生員上 書-陳言干預軍民利病之事;不許糾黨立盟結社。碑身四周刻飾云龍圖案(上下各有1組二龍戲珠,左右各飾1條云龍)。碑由宣威州知州題授威遠同知饒夢銘、曲靖府宣威州事候補知州廖景明、揀選知縣預補宣威州學學正陳云龍刻立。碑立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五月。碑反映了清代早期朝廷對教育的重視情況,是研究曲靖清代……[詳細]
可渡諸葛大營遺址
  可渡諸葛大營遺址位于宣威市楊柳鎮可渡村委會可渡村東北150米處的山丘上。遺址地處山丘頂部,山頂地勢較為平坦,山丘高約20米,當地人稱為“諸葛大營”。遺址近似橢圓形,最長處78米、最寬處38米,占地面積約2900平方米。據調查,原遺址周圍僅存有夯土墻,其中東南面有一段高約0.6米的夯土墻于20世紀80年代初被毀。據《三國志·李恢傳》記載,諸葛亮征南時,李恢率部取道可渡進攻南中,“追奔逐北, 南至盤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諸葛大營應是當時所建。2013年4月,宣威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9、免差碑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免差碑
  免差碑位于宣威市楊柳鎮可渡村南關門碑廊內。碑坐東向西,石灰石質地,長方形。通高1.3米、寬0.76米、厚0.12米。碑上端切去左右兩角,中間右起橫刻“恩同日月”4字。碑文楷書陰刻,直書左行,凡14行,每行14~28字,共計305字。內容主要記載了清政府為裁革驛道沿線驛站濫行派用夫馬,以減輕當地農民負擔的規定,所以又稱之為“免差碑”。碑立于清光緒九年(1883)。原位于可渡舊城街口,并附青石碑座。20世紀60年代被嚴重毀壞,碑身被砸為4塊,用作舊城原街道鋪路石。1983年宣威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搜集后修復,字跡除因碑石斷裂而毀者外基本可辨。1986年11月,宣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童生應試章程碑
  童生應試章程碑位于宣威市宛水街道小學校園內。碑為青石質地,長方形。高1.3米、寬0.83米。碑文楷書陰刻,左行直書,凡20行,每行6~51字不等,共計750字。內容為宣威廩生吳云揚等“共同商酌,將陳太尊前次訂章,具稟申明,懇請公祖大人施批示勒碑”,以期遵照執行的考試章程。碑刻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關于清代童生考試情況,據中華民國《宣威縣志稿·選舉》記載,按“童試入冊定例”“童試卷冊定例”等規定,考生要交入冊費、卷結費、卷費等費用,先由學府墊付銀兩定購試卷,然后考生和學署雙方以“取保”的形式兌現。因“先前價無一定,應試者每以為患”。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宣威州屬舉貢生員合詞呈請州牧劉沛霖批準歲科兩試定例:文童卷結錢240文,復試卷120文;武童卷結錢460文,復試230文。“……[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午夜天堂 | 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午夜 | 午夜精品影视国产一区在线麻豆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国产精品 | 婷婷久久狠狠五月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