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蘇州市 > 吳中區旅游

吳中區文物古跡介紹

石壁永慧禪寺
  江蘇永慧禪寺,又名石壁寺,因寺廟背靠一塊百仞石壁而得名,現屬凈土宗所轄,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鎮。寺中主持,均從靈巖山佛學院中來。據說原先卻是臨濟宗的道場,山上現存有數處臨濟宗大師的墓址。臨濟宗是禪宗五宗二派之一,對待前來參學的人采用棒打、聲喝等方法,有著直截痛快,雷厲風行的風格,因此有“臨濟將軍”之稱,憨山大概也是臨濟宗的禪僧。寺踞山巔,掩映在森森古木之中,主建筑“大雄殿”匾額為趙樸初手書。寺后石壁多摩崖石刻,著名的有朱德的老師李根源、李的老師孫光庭、晚清封疆大吏陳夔龍、海派大畫家吳湖帆諸人的題詩,皆言志、紀游、懷古之作。最奇的是石壁上生長著一棵罕見的奇樹——石楠,樹齡三百余年,它的根屈曲盤旋,宛若螭龍一般,吸附在石壁之上,人稱“睡龍”,其實不妨徑稱“蟠螭”——蟠曲的螭龍,才與蟠螭山名……[詳細]
張陵公園
  張陵公園,俗稱張陵山,位于鎮西南1.5公里處,相傳為漢丞相張蒼之墓。在張陵山沒有發現張蒼的墓葬,卻發現不少文物。沿甫澄北路向南到東莊浜,可見一座高高的土丘,那就是張陵山內部于張陵公園正中。張陵公園內尚有二十四孝宮、釣魚潭、西面廳、兒童動物樂園等供游人玩賞。公園大門朝南,門樓重檐戧角,門前有一對石獅。東側立前“張陵山遺址”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從圓洞門進園,沿徑可上山。園西為釣魚潭。北為二十四孝宮,宮東是兒童動物樂園,宮西為城隍廟。全園地勢開闊,有山有池,遍地芳草綠樹,是假日休閑的好去處。張陵山的得名,據《吳郡甫里志》記載,與西漢丞相張蒼有關。張蒼,河南陽武縣人。原為秦代御史,后歸漢。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因參加平定燕王臧荼的叛亂有功,封北平侯。漢文帝前四年(公元前176年)丞相灌嬰去世,……[詳細]
木瀆榜眼府第(馮桂芬故居)
  榜眼府第在木瀆鎮下塘街,為林則徐弟子、晚清啟蒙思想家、政論家馮桂芬的故居。其宅坐南朝北,門對胥江,前宅后園結構,具有典型的清朝早期江南宅第園林建筑風格。前宅為門廳、大廳和樓廳。出大廳西折有花籃廳和書樓。花園則以池為中心,亭、軒、廊、榭、橋和黃石假山散落其間,高低錯落,綠樹掩映,充滿了詩情畫意。整個園宅占地近十畝,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馮桂芬(公元1809-1874年),字林一,又字景亭。蘇州府吳縣人,晚年歸隱木瀆。馮桂芬自幼聰明穎異,二十歲時補縣學生員,后為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識拔,招入撫署學習,賞識有加,稱馮為“國士”、“一時無兩”。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馮桂芬中庚子科一甲二名進士,從此進身仕途。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任詹事府右春坊中允。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辭官回鄉。咸豐……[詳細]
木瀆西津橋
  西津橋位于蘇州市吳中區木瀆鎮西街,明萬歷年間里人茅郊建。西津橋是一座花崗巖單孔圓弧拱石橋,橋作南北向,跨越胥江河的通衢要道上。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洞庭東山吳序商重建,改名永平橋。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月谷旦,木瀆鎮濟善堂募捐重建。全長22米,寬3.05米,橋頂面長1.9米,橋堍寬3.5米,橋離水面4.65米,橋洞高敞,便于行舟。拱圈高4.2米,跨度約8.6米。拱圈輕薄,厚僅0.32米,其中外圈厚0.12米,內圈厚0.2米。橋孔作縱聯分節并列砌置。橋面平坦,石級踏步,南坡25級,北坡22級,可供坐歇。橋洞上端淺雕的坐龍圖案,栩栩如生。橫貫橋寬的8根長絞石同八根明柱緊密的欄箍,使橋身縱橫聯成一統,對拱圈起著鞏固的作用。并有橋聯一副:“立馬望蘇臺,山翠萬重拱虎阜。揚鞭來震澤,風濤千古……[詳細]
回溪摩崖石刻
  回溪摩崖石刻位于越溪吳山“畫眉泉”。“畫眉泉”為清代蘇州名醫徐靈胎晚年隱居地。“畫眉泉”依北朝南,石壁上刻滿題詞,崖石上鮮苔叢生,點點清泉從石縫中滋出。泉池已經被亂石湮沒,正上方有“古畫眉泉”幾個大字,落款是洄溪老人,系徐靈胎本人所寫。字跡渾厚有力、灑脫豪放。眾多石刻碑文一字排開,參差不齊,總計有25處之多。石刻以陽文為多。碑文字體各異,筆峰蒼勁,頗有古樸風韻。題字者除徐氏父子外,比較著名的有袁枚、王昶等名士,還有皇親的題詞及僧人題詞。從碑文內容上分,描寫景致的有:仙境、云根、跡留千古、云壑、別有天、人地相宜、翠滴春山、環翠、小匡廬、棲遲空谷等;描寫意境的有:夢游處、畫壁忘機、妙境依空、不信在人間、滿飲上池、滌煩等;描寫泉水之勝的有:我愛其清、可以濯我心、懸崖滴乳、蕩飲玉池、人靜泉清、治水源……[詳細]
46、寶帶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帶橋
  寶帶橋建成于唐代元和年間(1829)。由當時的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為籌措建橋資金,王仲舒帶頭將自己身上的寶帶捐出來,寶帶橋之名由此而來。寶帶橋用堅硬素樸的金山石筑成,橋長316.8米,橋孔53孔,是我國現存的古代橋梁中,最長的一座多孔石橋。我們現在所見的寶帶橋是明代正統年間重新修建的。清咸豐年間和抗日戰爭時期,由于英帝國主義和日本侵略者的破壞,毀損已相當嚴重。解放后,人民0根據明代的規模和形制,修繕了這座古橋。寶帶橋不僅改善了大運河和澹臺湖之間的交通條件,而且因其制造精巧,加上周圍有青山綠水相襯,恰擬飄動在水鄉原野上的一條寶帶,更顯綺麗多姿。火車站乘坐103路到底,步行10分鐘可達注:因火車站地區和北環快速路建設改造需要,2005年10月28日——2007年6月,103路終點站調整至平四……[詳細]
蘇州報恩寺塔
  蘇州報恩寺塔重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八角九層,磚身木檐,是南-江(即今蘇州)城內重要一景,在《平江圖》碑中已經刻出,現稱北寺塔,仍是蘇州城主要大街的重要對景。報恩寺塔內部為雙層套筒,八角塔心內各層都有方形塔心室,木梯設在雙層套筒之間的回廊中;各層有平座欄桿,底層有副階(圍繞塔身的一圈廊道)。這些,都與山西釋迦塔相仿。但副階屋檐與第一層塔身的屋檐是一坡而下,沒有重檐。與釋迦塔不同。磚砌塔身每面分三間,正中一間設門。木結構部分曾經清光緒年間重修,檐角高聳,又在平座上加了許多擎檐柱,已部分改變了原樣。副階柱間連接有墻,平面直徑30米,與釋迦塔相近;塔全高達76米,比釋迦塔高出將近9米。全塔雖尺度巨大,但層數比釋迦塔多出4層,比例也比釋迦塔高細,加上檐角高舉,在宏偉中也蘊含著秀逸的……[詳細]
韓世忠墓碑
  韓世忠墓,在吳縣靈巖山西南麓,宋“紹興二十一年敕葬于此”。韓世忠為南宋名將,字良臣,陜西綏德人。他力圖恢復中原,反對朝廷議和,于紹興十年(1140)被解除兵權,授樞密使虛職。岳飛冤獄,韓世忠面詰秦檜,憤慨地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岳飛被害后,乃自請解職,自號清涼居士,10年后病逝。妻妾白氏、梁氏、鄭氏、周氏合葬。宋淳熙四年(1177)追封蘄王,謚忠武,孝宗親為神道碑額題:“中興佐命定國元勛之碑”,趙雄撰文,周必大書。碑通高1.83米,文88行,通行150字,共13000余字,記事比《宋史》詳,頗具史料價值。1939年6月,碑被颶風吹倒,碎十余塊。1946年,靈巖寺妙真法師倡議修復,將碑粘合成兩段并立,用水泥框架固定,屹立在山崗之上。墓在碑西北約350米處,有墓道相連,原有石坊、翁仲、石……[詳細]
嚴家老宅
  嚴家老宅位于吳中區木瀆西街108、110、112、114號,年代為清、民國。嚴家花園位于木瀆鎮山塘街王家橋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沈德潛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將此院落讓給木瀆詩人錢端溪。錢氏疊石疏池,筑亭建樓,取名端園,有友于書屋、眺農樓、延青閣諸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瀆首富嚴國馨買下端園,重葺一新,更名“羨園”。因園主姓嚴,當地人稱“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經過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后歷時二百多年,無論是歲月滄桑,還是人文蘊積,都賦予嚴家花園一種文化氣息和名園風范。1935年,中國建筑學界的二位泰斗級人物,有“南劉北梁”之稱的劉敦楨和梁思成教授,曾兩次來到嚴家花園,流連忘返,對它的布局與局部處理極為推崇,稱其為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詳細]
東山民居
  東山民居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西南東山鎮松園弄。東山民居,又名春在樓,俗稱雕花樓,原為金氏地主宅院,占地5500平方米。磚雕門樓高達9米,仿木結構,飛檐翼角,運用細磚鑲嵌、透雕、高浮雕和線刻等多種手法,遍刻福祿吉祥圖案、文字及堯舜禪讓、文王訪賢、郭子儀拜壽等歷史人物故事,是中國江南磚雕藝術代表作。主樓前樓的梁、枋、柱、欄、窗等處刻吉祥圖案、三國故事、二十四孝及戲曲場景。兼用科林斯式柱頭、西式鐵鑄欄桿、“十字架”、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手法裝飾。后樓特點是采用外觀兩層內實三層的結構手法。以回廊聯通前后樓。樓北花園小巧玲瓏,因地制宜布置水池、曲橋、假山、亭榭、花木等。樓南一廳,據考證為明代建筑。2006年東山民居作為明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蘇州曇花庵
  曇花庵位于度假區中心區漁洋山法華山北麓山塢中,曇花庵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5),相傳系永樂皇帝朱棣之弟所建,歷經蒼桑五百余年,已破敗不堪,僅遺經房幾間,1987年永樂法師前來主持,集畢生積畜并募集資金,歷盡千辛萬苦,終于重建了大雄寶殿及經間附房,使古剎煥然一新。曇花庵現有殿三間,附房兩間。殿門上方,懸有清代尤侗所書“清蓮現法”四個大字。殿前有古銀杏樹、桂樹。庵內現存清代康熙皇帝御敕石碑一塊,雕工精細,造型優美。庵內有被稱為“鎮庵之寶”的明刻觀音菩薩碑。碑體布局巧妙,頗具藝術價值。觀音右手提一只細方格紋淺口長把花藍,藍中置一條昂首翹尾的鯉魚。釋家稱其為“魚藍觀音”,俗稱為放生觀音,為佛教三十三體觀音形像之一。……[詳細]
52、光福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福塔
  光福塔在龜山(塔山)之巔,是光福鎮的標志。光福塔本名舍利佛塔,塔內原收藏有《大方廣佛華嚴經》和光福講寺開山祖師悟徹和尚的舍利。光福塔呈正方形,四面七級,高25米,系磚木混合結構。塔內陳列著四十九尊佛像,八十八級臺階。塔創建于梁大同年間(535~546)。光福古鎮以光福塔為圓心,有2公里的小橋流水圍繞塔山。1999年,地方政府將塔再次修復,并開辟龜山成以光福塔為主景的塔山公園,園內辟有樟樹園、梅林及中日友好櫻花園,石徑幽曲,將游人引向正北的茶舫,回首南巡,一池碧水中浮現著一尊引頸北眺的石龜。一陣微風吹過,傳來了塔檐鈴鐺的陣陣鈴聲,使人浮想聯翩,流連忘返。塔東有墨泉,又稱墨沼,相傳陳顧野王于此著《輿地玉篇》諸書時,在石沼中洗硯而得。……[詳細]
東山地主宅院
  東山地主宅院位于蘇州市吳中區西南東山鎮松園弄。原系金氏地主宅院,--在樓,俗稱雕花樓。建于1922年,占地5500平方米。磚雕門樓高達9米,仿木結構,飛檐翼角,運用細磚鑲嵌、透雕、高浮雕和線刻等多種手法,遍刻福祿吉祥圖案、文字及堯舜禪讓、文王訪賢、郭子儀拜壽等歷史人物故事,是中國江南磚雕藝術代表作。主樓前樓的梁、枋、柱、欄、窗等處刻吉祥圖案、三國故事、二十四孝及戲曲場景。兼用科林斯式柱頭、西式鐵鑄欄桿、“十字架”、彩色玻璃等西方建筑手法裝飾。后樓特點是采用外觀兩層內實三層的結構手法。以回廊聯通前后樓。樓北花園小巧玲瓏,因地制宜布置水池、曲橋、假山、亭榭、花木等。樓南一廳,為明代建筑。……[詳細]
甪直沈家祠堂
  家祠堂位于甪直鎮萬盛米行舊址西側。解放后,祠堂被改為糧管所倉庫。沈家祠堂規模是蘇州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家祠.依次是照壁、門廳、前廳、后廳、附房、住樓。前廳面闊七間25.6米,進深11.4米,內四界前重軒后雙步,前軒為一枝香鶴頸軒,內軒為船篷軒;前廳東附房面闊三間8.8米,進深8.6米,內四界前單步后雙步;附房帶西夾廂間.寬3.15米,進深5.3米。后廳面闊六間21.3米,進深7.9米,內四界前三步后單步,圓作抬粱式;后廳東附房面闊三間6.26米,進深八檁6.8米,圓作穿斗式。后廳西側住樓面闊三間6.5米,進深五界5.9米,回頂式。2009年7月,沈氏祠堂列入蘇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55、怡泉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怡泉亭
  建于明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四月的怡泉亭,整座亭子全部采用石料構成,顯得古雅拙樸。怡泉亭的平面呈正方形,寬0-一米,高約四點五米,屋頂采用歇山檐式,用八塊條石合蓋而成。“怡泉”為人名,馮怡泉與殷心揖是當年鎮上的兩位好朋友,馮對殷十分信任,外出時曾將畢生積蓄的一百兩銀子存放于殷處,不久馮怡泉因病猝死,膝下無后,殷心揖就將馮怡泉寄存的一百兩銀子,開井造亭,既方便了路人,又以這個特殊的方式來紀念亡友。人們對殷心揖重義輕利、高風亮節的君子風范贊嘆不已,把這座古老的怡泉亭看作是純真友誼的象征。殷心揖的弟子寫有《井亭》詩:“遺金昔日有怡泉,泉下埋名亦有年。今日翼然誰肯構,怡泉亭畔說怡泉。”……[詳細]
植里古道及橋
  植里古道建于清康熙年間,為植里村通往陸路的一條堤道,南北走向,全長177.75米,面寬1.4米,高0.62米,基部兩側黃石堆砌,中間留有0.5米空隙,形成泄水溝道。上鋪448塊寬0.32米,厚0.12米花崗巖條石。古道北端盡頭就是永豐橋,永豐橋建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南北走向。單孔石拱橋,拱券縱聯分節并列砌筑。花崗石構置,全長18.5米,中寬2.7米,矢高3.8米,凈跨4米。兩端鋪設石級,方形望柱、條石欄板,橋孔內嵌碑,記載建橋年月。古橋下的小河與太湖相通,僅距太湖岸邊800米。橋邊有一株古樟,如大傘遮陰橋上。古道、古橋、古樟,在春季油菜花開花時,被譽為太湖古村最美的村口。……[詳細]
57、明善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善堂
  明善堂在江蘇吳縣東山楊灣上灣村,是一座建筑藝術極高而又富麗堂皇的民間住宅。建于明末清初。主體建筑在東部,有花廳,大廳,主樓及左右備弄,廂房等。偏西有墻門,耳房,客堂,佛樓及花園等。各棟房屋之間有天井,庫門,塞口墻相隔。 廳面三間,寬12.05米,進深八柱十架十三楗,有12.32米基本呈正方形。建筑高大方磚斜角鋪地,地基高出地面石階三級,階沿石均為青石。磚雕門樓為石頭仿木雕,工藝復雜,布局精巧,意境傳神,不愧是明代民間雕刻藝術的珍品。 整個建筑逢木彩繪,逢磚雕刻,是古建筑家或雕刻家不可多得的藝術學習之地。1962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江蘇蘇州……[詳細]
木瀆永安橋
  永安橋又名“王家橋”,明弘治十年(1497)傅潮所建,是一座由花崗巖壘砌而成的單孔石拱橋。橋全長13.7米,橋寬2.2米,橋堍寬2.4米,離水面高4.8米。拱呈孤圓形,高4.2米,厚0.38米,跨度7.8米,橋為南北走向,橫跨興福塘。四根青石橋柱和八根貫橋宮的長絞石聯結酷似矩形的欄箍,從而加強了拱券的強度。橋頭上均刻有陽文“一把蓮”。圖案工整,雕刻精細。石級踏步,西坡16級,東坡19級,橋欄石高0.73米,厚0.18米,橋面頂板刻有宗教圖案,由于常年經過往行人踏損,圖案內容已難以辨認。拱圈內“放生河,禁止采捕”的字樣至今清晰可見。……[詳細]
蕭氏舊宅
  蕭宅位于甪直鎮中市上塘街,建于清光緒已丑(1889)年,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建筑,坐西朝東,背園面街,屋南有一條寬僅1米,長約150米的陪弄,俗稱蕭家弄,屋后原為楊家花園,現已變成民宅。蕭宅是甪直古鎮現存最為完好的清代古建筑之一,占地一千多平方米,全宅結構緊湊,布局巧妙,雕刻精美。充分體現了蘇派建筑獨特的藝術風格。蕭宅共有五進,依次是門樓、茶廳、樓廳、廂樓、飯廳,其中茶廳、樓廳是蕭宅之精華所在,廳內梁、柱都雕有各式圖案,寓意吉祥。第一進與第二進,第二進與第三進之間各有一座磚雕門樓,分別刻有“積善余慶”、“燕翼詒謀”等字,由清末蘇州名士尤先甲所題。……[詳細]
甪直趙宅
  甪直趙宅位于吳中區甪直東市上塘街207號,年代為清、民國。趙宅位于吳中區甪直鎮。原為一路七進,坐北朝南,現存建筑四進較完整。沿街有專用河埠,一進樓廳原為店鋪,面闊五間,雀宿檐帶麻葉云耍頭。二進正廳,內四界前軒后步,山霧云精雕仙鶴祥云,并有抱梁云,廳中以海棠長窗屏隔。西梢間前天井內有古井;東梢原為備弄,井已填沒。三進圓作女廳前門樓已毀。四進為西式平房,四圍有廊,現存嘉慶十二年古碑一方。原宅為勝浦人“趙和尚”所有,并與陳姓同開“陳福同號”。北大畢業之民國鎮長范氏,其姊亦嘗住于此。甪直趙宅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 一级A中文子幕在线免费 | 亚洲自拍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乱码中文 |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亚洲欧美高清在线观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