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徐州市 > 豐縣旅游

豐縣文物古跡介紹

三十里廟村
  漢高祖劉邦出自豐縣,他成為帝王之后的光環,為豐縣編織了無數絢麗的故事和神奇的傳說,今豐縣王溝鎮的三十里廟村及其村旁的白帝河即由來于此。現在的三十里廟村位于鎮政府西30余里,毗領山東單縣和安徽碭山之界,全村272戶人家,約1100多口人,12個姓氏集聚,和睦相處,田原氤氳,過著安居樂業的富庶生活。然而,在兩千多年的秦未漢初,這里則是百里的荒野涸澤——豐西澤。古人云:“翳荒漠漠夕陽斜,衰草凄凄無寒鴉;路斷人稀野煙少,蛇蟲狡兔共為家。”秦朝末年,君政暴虐,黎民涂炭。時任泗水亭長的劉邦,奉命押送勞役赴驪山為秦始皇修陵。從沛城至豐西澤中,僅百里之途便逃亡紛紛,人心思叛。按秦律,勞工有逃逸者押送人當斬。故劉邦不再前行,令眾人歇息飲酒。入夜,劉邦釋放徒眾,宣布將從此潛藏,招募同黨,反-秦。劉邦帶領愿從者十……[詳細]
狀元碑園
  狀元碑園狀元碑園座落于豐縣黃樓,由前花園,垂花門,碑亭和碑廊組成,為仿清古代建筑,莊重典雅、精致堂皇,造型優美,是一處內涵豐富的歷史文化景點。碑園因珍藏清康熙徐州狀元李蟠撰作書丹的碑銘而得名。碑園外,前花園內的“狀元碑園”四個大字熠熠生輝,一尊如墨如漆的靈璧磐石矗立門外更顯得碑園文化的厚重。碑園正門為典型的清式垂花門樓。青瓦建瓴,雕梁垂青,古樸中透出幾分家院的溫馨。雙扇門漆成紅色,兩旁的四字聯語也漆成紅色,聯曰:“經傳道德、名重謫仙”。意在借老聃與李白顯揚李姓家世。此聯隸書,出自李鴻民先生腕。垂花門階石三疊,承建者孫統義先生曰:“此寓連升三級?”進門,回首仰視,門樓內上懸一紅地金字匾額,-“源遠流長”四字,為書法家孟昭俊先生手跡。站在門樓下的青石臺階北望,碑園中諸景物——碑亭、華表、回廊、綠……[詳細]
豐縣文廟大成殿
  文廟大成殿,位于豐縣縣城解放路西首北側,江蘇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亦稱孔廟,始建于唐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遷建現址,占地十余畝,宮室近百間,建筑雄偉壯麗,為祭孔之地,歷代多在此興學育人,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大成殿是文廟的標志性建筑,座落于文廟中心,面闊五間18.9米,進深三間12.2米,面積230平方米。單檐九脊歇山頂,黃色琉璃瓦屋面,抬梁式木結構,24根立柱支撐大殿,蓮花座鼓形石柱礎,上有斗拱,木扣連接負重屋面,透花飾件雕刻精良。大殿內正中神龕供奉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位面西的是復圣顏回、述圣孔伋,西位面東的是宗圣曾參、亞圣孟軻。殿內外懸兩塊匾額、三副對聯,殿內匾額為康熙題書的“萬世師表”,殿外匾額是雍正御筆“大成殿”;殿內兩聯分別是乾隆書:“覺世……[詳細]
娥墓堌墓群
  娥墓堌墓群為漢代古墓葬,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董莊村娥墓堌莊西100米,據豐縣城約30余里,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周圍有四條河環繞,南有西支河,北靠蘇北堤河,西有惠河,東靠四聯河,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玉米、大蒜、洋蔥、大豆等農作物。鎮內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娥墓堌村居民在遺址南側居住,以農業為主,1995年原和集鄉政府在遺址上修建排灌站一處,站名以娥墓堌命名,并建有紀念亭一處,亭北有紀念碑一通,有一條東西大道,通住山東省。娥墓方圓十余畝,據墓碑記載:“明成化、弘治中二次盜掘,其墓四面有門,環數百步,中有洞宇甬道,積石頗多。”。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在娥墓堌建立了娥墓岱祠。其建筑群雄……[詳細]
黃河故道大堤
  黃河故道大堤為始建于明代,所存段為清代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大沙河鎮蔣莊村八大家南200米。蔣莊村位于豐縣城南的蘇皖兩省三縣結合部。豐黃公路從南北穿過,廢黃河、大沙河東西方向分流。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解放前是沙荒茫茫的大沙河,經過植樹造林、興修水利,如今到處茂樹蔥蘢,花果滿樹。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已形成了糧食,果品,蔬菜,畜牧,林業等五大支柱產業。黃河故道是清咸豐元年,黃河從碭山蟠龍集決口而形成的自然河流。豐縣是黃河泛濫決口進入江蘇的源頭,豐縣境內黃河故道范圍包括主河道廢黃河豐縣段(豐縣二壩至豐銅邊界,長25.8)及分洪道大沙河(豐縣二壩至豐沛邊界,長28.5)豐縣段,歷史上受黃河泛濫的影響,豐縣境內形……[詳細]
卜子祠
  卜子祠為清代建筑,位于徐州市豐縣常店鎮卜老家村西隊,位于豐縣北部,黃河決口沖積平原,西南高,東北低,高差較大。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水資源豐富,水利灌溉條件優良,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果、菜六大類作物。村北有白衣河自西而東流過,白衣河的支流流至西一號大溝,自南而北穿村而過匯入白衣河,把卜老家村一分為二。卜子祠東鄰一號大溝,座北面南,前面是村中大道,往南六十米便是省道豐單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卜老家村是個較大的村莊,東西長一公里,居住著2000多口村民,該村村民百分之九十八為卜姓,他們世代秉承先祖遺訓,耕讀為業,勤勞為本。祠堂鶴立于民居中間,顯得莊嚴典雅。卜氏五十三世孫于1511年遷居豐縣,據清光緒版《豐縣志》記載“先賢卜子祠,在縣西北五……[詳細]
三層炮樓
  三層炮樓是1967年順河鎮革命委員會建,屬“文革-”產物,位于徐州市豐縣順河鎮六六福食品有限公司院內。順河村位于豐縣西北,為黃泛沖擊平原,東有復新河,西臨四聯河,南靠羅河,北有蘇北堤河。系平原坡地,東北低,西南高。西南部為青沙地,東北部為粘土地,西北部為鹽堿地。水陸交通發達,河渠縱橫,水資源豐富。順河村北側有西營子河,東部為大片農田,土壤肥沃,五谷豐登。適宜種植小麥、玉米、大蒜等農作物。六六福食品有限公司地處鎮政府大院東部,南部為鎮區居民區,臨街有門面商舖,西部、北部為順河村居民區,東部為鎮政府工作人員家屬區。在“文革-”期間,雖然毛澤東在《人民日報》一九六六年九月五日社論中已經警告全國的批判形式要文斗不要武斗,但由于被批判資產階級思想的人不服,由此一些他們的派別如變色龍,中央支持哪派別他們……[詳細]
周勃、周亞夫墓
  周勃、周亞夫墓為明、清所建,實為周勃、周亞夫的衣冠冢,位于徐州市豐縣鳳城鎮黃樓村東南。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周勃(?—前169年),祖籍卷縣人,即今河南原陽縣(舊原武縣)人,后遷居于豐邑城東落戶,是漢高祖劉邦的同鄉。明、清《豐縣志》均將周勃列入豐縣人物志。周勃出身貧苦,定居豐縣后,因距邑城較近,故青年時期以村西大澤中(豐城北關大澤門外)的蘆葦編織葦箔、蠶具營生,間或為人婚喪嫁娶之時充當吹鼓手維持生計。但他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孔武有力。明.隆慶《豐縣志?宦業志?周勃傳》載:“周勃,以材官(訓練步兵的低級武宮)從高祖,戰……[詳細]
龍霧橋遺址
  龍霧橋遺址為大致為宋遼金至明遺址,位于地處豐縣鳳城鎮史套樓東南,北環路南,復新河東岸。龍霧橋位于河灘上,此鄰北環路,西鄰復新河,交通方便。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內河航道主要有復新河,與微山湖相通。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遺址東西長約50米,南北寬約60米,面積約3000平方米。龍霧橋在城北2.5公里處,據《豐縣志》記載:秦時滄河從縣城的西面流來,在縣城的東北角拐彎,流向東南。前256年,滄河上有一座較大的石橋,橋似龍環,橋的北面是大澤,水天一色,茫茫蒼蒼,霧氣騰騰,索繞橋面,因此向有“龍環霧繞”之稱。……[詳細]
張道陵祠遺址
  張道陵祠遺址始建年代不詳,大致為元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宋樓鎮費樓村費樓二隊,費樓村中心南北大道與東西大道交叉處。費樓村位于豐縣南部,豐城南郊,地處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東高西洼,但起伏不大,西部為粘土地,東部為砂堿地。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當地居民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張道陵(34—156),道教創始人,第一代天師。本名張陵,東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道書載:為漢留侯子房八世孫。據本地文史資料載,張道陵于東漢建武10年(公元34年)生于豐縣阿房村(今江蘇豐縣宋樓鎮費樓村)。他7歲埋頭書房,苦讀《道德經》、《河圖》、《洛書》,領其奧。19歲設帳講學,后任江州令。24歲與孫氏成婚。因當時社會的種種原因,張道……[詳細]
漢高祖廟
  漢高祖廟位于現鳳城賓館院內。最早建在中陽坊,幾經遷移,座落于文廟左側。中陽坊高祖廟位于原縣治東北角,由五代時劉知遠修建,到唐代已開始損壞,人跡罕至。唐高祖時的國子監博士徐礦過高祖廟時曾寫下一詩:“魂魄定驚鐵馬馳,孤城遺廟閱今茲。月明劍佩來三杰,世遠君臣晦六奇。狐兔解圍階陛拜,金錢空費女郎祠。轟騰車馬郊衢去,吊古真堪揮淚洏。”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1125年),高祖廟為時任豐知縣韓侯、主簿王之才重建。至元朝末年,廟宇荒蕪,墻垣傾圮。明初朱元璋詔命有司歲時享祭。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知縣闕膺加以修葺。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典史劉勉重修。弘治十二年至十三年(公元1499—1500年)知縣于讓、縣丞宋溥、典史查俊、教諭陳讓、訓導吳輒、鄭發重修。高祖廟正殿三間、東西廡房六間,前門樓三間,……[詳細]
蘇北大堤
  蘇北大堤為1950年國家投資修建,位于徐州市豐縣首羨鎮黃樓村北400米。位于豐縣最西北部,蘇魯兩省四縣交界,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周圍有四條河環繞,河溝渠密布,為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方便,主要種植麥、棉、玉米、大蒜、洋蔥、大豆等農作物。蘇北堤河是人工開挖的一條河流。自西向東流入復新河。蘇北堤河是江蘇豐縣和山東魚臺的界河,西通西惠河,東流入復新河,由于堤土被種莊稼。殘堤破壞嚴重。其為復新河支流,1958年后有幾次疏浚。常年河水淤積,西部河底干枯種上了莊稼,只是澇天,有積水,實際是個排澇堤河,近年是蓄水河,兩岸種植了莊稼,無人問津。蘇北大堤前身是清咸豐年間擋黃河水的防洪大堤,以堤帶……[詳細]
豐縣城護城河
  豐縣城護城河為清代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鳳城鎮北關村村南,位于豐縣中部,復新河西側,境內地勢平坦,稍顯南高北低,起伏不大。城南渠樓至東北楊廟一線為沙質土壤,其余均為粘性土壤,土地肥沃,適宜農作物生長。鎮交通比較發達,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水陸交通亦很方便,內河航道主要有復新河,與微山湖相通。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豐縣城池是國內保存最為完整的城河景觀,開挖于城戰國時期,是比較完整的方形城河之一,清光緒《豐縣志》載:“豐縣城池,舊城莫究其始,秦筑厭氣臺于此,后鑿城內四隅為池,周長九里。”歷代多次疏浚,至今從無干涸,水清如碧。河寬20米,深2.8米。1949年至今豐縣對護城河……[詳細]
14、太行堤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行堤
  太行堤為當代所建,位于徐州市豐縣趙莊鎮許莊村南200米。許莊村位于豐縣的西北部,系黃河決口后沖積平原,多沙地。1949年后開挖太行堤、營子、西支、四聯等幾條大河,豐單公路從境內通過,區位交通優勢明顯,是傳統的農業大鎮,以農為主兼搞工副業,棉花、特種蔬菜的種植發展較快。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太行堤河是復新河的一條重要支流,發源于山東省單縣浮崗集,經豐縣西部王溝鎮流入豐縣,經豐縣趙莊南、常店南至孫套樓匯入復新河,由復新河直泄南陽湖,全長54.5千米,流域面積476平方千米,流域包括單縣南部、江蘇豐縣。其主要支流有蔣河、二堤河和孟流河。1952年由政府牽頭,群眾自……[詳細]
七公墓表
  七公墓表是清代徐州狀元李蟠為李氏始祖七公撰書的一篇墓表,位于徐州市豐縣梁寨鎮黃樓村富士路北狀元碑園內。狀元碑園處于原黃樓鄉駐地,富士路北,現屬于梁寨鎮黃樓村,距鎮駐地12公里。梁寨鎮有“狀元故里、冠軍之鄉”之稱。系黃河決口沖積平原,位于縣城東南,黃河故道北側。鎮區水資源豐富,黃河故道,經過治理改造,形成了近2萬畝的果園,鎮內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十分便利。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紅芋、玉米、大豆、棉花等,畜牧業也相當發展。李蟠,字仙李,號根庵,又號萊溪。生于清順治十二年,終年74歲。為康熙皇帝欽點狀元,是中國科舉制度1300年中徐州唯一的狀元。七公墓表,記載了李氏的原籍和進徐州以來的發展歷史,全文426字,碑文為:“吾李氏籍彭者,幾四百年。始祖七公,于元至正間,遷自真定府之真定縣,至程子院遂家焉。…………[詳細]
豐縣永寧寺
  豐縣永寧寺起自東漢,興于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漢明帝永平初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國后,最初只在京都及諸王府地設寺禮祀。因豐縣為漢室祖居,倍受帝王眷顧。漢明帝敕資在祖居地原址建起永寧寺。永寧寺寺院整齊壯觀,肅穆莊嚴,仿宮殿建式,殿堂廊廡互為照應,間次形成“七堂伽藍”,為一方名寺。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重修,并更名為白塔寺。北周天和六年(公元571年)被毀。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重立,開皇十三年更名為道成寺,大業元年(公元605年)又廢。唐貞觀初年,唐太宗派尉遲敬德親自監修,并遷址于縣西北隅三合里;唐上元二年(675年)重修,更名重光寺。宋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復名永寧寺;建炎年間重修,遷址于縣城東北隅盧綰故宅,即相鄰于漢時永寧寺原址。金大定十九年(公元1179年)僧人普凈重修。元……[詳細]
義路通行碑
  義路通行碑為清代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歡口鎮歡口村文化宮內。歡口村位于位于豐縣東北部,屬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北部屬淤土類,地類強;中、南部屬沙質土壤,透氣、透水性強。由于地處微山湖畔,湖水可利用率較高,有著良好的水利灌溉條件,主要種植麥、稻、玉米、棉花、菜五大類作物。徐濟高速、豐魚公路、歡沛公路過境。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氣候資源較為優越,有利于農作物生長。義路通行碑為明崇禎七年(1634年)為方便農商并防止盜賊而立。青石質,園首,碑題“義路通行”四字。義路通行碑經風雨侵蝕,又經“文革-”期間被人為拉倒損壞,斷裂三節,文字也有些不清。1983年歡口鎮建文化站時找到,碑高1.37米、寬0.64米、厚……[詳細]
白衣皇宮廟碑
  白衣皇宮廟碑為明、清之際所立,位于徐州市豐縣王溝鎮李胡集村中心路東旁,莊里南北路上,王廣愛門前北側。李胡集村位于豐縣西部,屬黃河沖擊平原,系平原坡地,西高東低,南沙北淤,中間是兩合土。地勢高亢,地面高程一般在42—44米之間,西部略高于東部。境內有東西走向苗城河、白依河、太行堤河三條河流,南北走向的三聯干河,二支河、苗城河經過開挖已形成苗城河水庫,土地肥沃,物產豐饒。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光能資源豐富,熱量資源充裕,年際交變幅度大,降雨較集中,但時空分布不均,兼有海洋性和大陸性、南北氣候之長,四季分明,氣候資源較為優越。現埋于地下,碑身外露30公分,內容、年代暫無法考證。資料記載,碑高2.1米,寬0.7米,厚0.18米。此碑記述建白衣廟的經過和施財人姓名,碑青石質,圓首,額題“白衣皇宮”四……[詳細]
19、八廟
八廟
  在民國時期及其之前,豐縣城內街道為東西南北向,但直對四門的大街并不直接貫通,形狀成交錯狀。而與四門內外相對者,為廟宇八座,俗稱四門對八廟。后又將伏道(五門)列入,稱為五門對十廟。五門對十廟一直作為豐縣的一景。經豐縣城城門的大街,延至廟前轉彎易向,城內城外皆如此。東門(望華門)東對城外的三官廟,三官廟在民國年間為東關小學;西對天齊廟(今劉邦廣場東側),天齊廟民國初年已廢。西門(障瀾門)西對城外王母廟,王母廟在民國初年已廢;東對關岳廟。北門(大澤門)北對玄帝廟,玄帝廟在民國時作為北關外小學;南對火神廟,火神廟在1931年改為紅笛劇場,后劇場遷出,廟前水井成為推水賣水者汲水處。南門(中陽門)南對城外碧霞祠(稱泰山奶奶廟),北對三大廟,三大廟在民國時曾作縣內電話總機處,后曾改為鐘樓。伏道(五門)西對……[詳細]
漢皇祖陵園
  漢皇祖陵園 豐縣漢高祖劉邦的老家,被史家稱為漢高故里,俗稱漢皇故里,其位置在今豐城西北七公里處的豐單公路北側趙莊鎮金劉寨村,漢皇祖陵園,就座落在村西白銀河旁,因這里是劉邦的出生之地和兒時生活的地方,又是漢文化的發祥地.故而此處古今揚名,四海皆知,皆稱漢之故里,也曾吸引歷代的達官貴人,專家學者,特別是劉氏后裔前來旅游觀光,考察訪問,尋根拜祭,又因劉邦創建了大漢王朝和影響古今中外的大漢文化,故而劉邦被文史學家稱之為漢之始祖,漢皇祖陵園俗稱漢皇林,此處是劉邦的曾祖父—魏國大夫劉清之墓所在地,白銀河水繞陵園西北側而過,這里交通方便,風景秀麗,是古今名人朝拜的勝地,漢皇祖陵以劉清墓為中心,正北建有劉氏家祠,名漢里祠,東北角建有漢高祖劉邦的廟,名曰西王廟,西北角建有光武帝劉秀的廟,名曰東王廟,正東……[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另类亚洲中文字幕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_日本 在线视频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日韩在线一区精品视频漫画 | 久久综合久久自在自线精品自 | 亚洲成色在线综合网站免费 | 日本欧美精品动漫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