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南京市 > 鼓樓區旅游

鼓樓區文物古跡介紹

武夷路17號民國建筑(蕭友梅舊居)
  蕭友梅舊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積833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1幢數間,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青磚外墻,人字頂,青瓦,建筑面積為293.6平方米,原產權人為蕭友梅,戶名登記為蕭勤(蕭友梅之子),解放前該處曾出租給偽資源委員會使用,解放后該處先代管,后按政策拆銷代管并拆價收購,1953年4月撥給華東軍區使用,現為南京軍區后勤部干部住宅,其建筑保護一般。蕭友梅(1884-1940),廣東香山(今中山)人,曾入日本高等師范附中、東京音樂學校、德國音樂學院學習,獲博士學位,并任孫中山秘書處長。1920年回國后,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音樂講師、主任,1927年在蔡元培支持下,蕭友梅在上海創辦國立上海音樂學校(上海音樂學院前身)。這是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學院,蕭友……[詳細]
華僑招待所舊址
  原國民政府華僑招待所舊址位于中山北路81號。該建筑始由我國現代著名建筑學家范文照設計,建于1930年,1933年竣工。系中國宮殿園林式傳統古典風格建筑。其主建筑坐西朝東,樓高三層,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鋼混結構,朱紅方柱,雕漆畫棟,飛檐翹角。民國年間,最初為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招待所,1947年后改為營業性質機構,是當時南京的接待外交人員的涉外賓館之一,也是當時國民黨政軍商名流匯聚之場所。抗戰勝利后,這里一度為國民黨軍隊的先遣部隊——前進指揮司令部所在地。南京解放后,劉伯承、宋任窮等中共高級領導人先后在此接待科學文化和工商界代表,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后來一度更名為江蘇省招待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樓,現更名為江蘇議事園(系江蘇省人大常委會下屬單位)。2006年底,新落成的現代化主樓與20世紀3……[詳細]
獅子山炮臺遺址
  獅子山炮臺位于南京市鼓樓區獅子山頂,建于清末,為江寧(今南京)沿江炮臺之一。獅子山的地形,可以一覽無余俯瞰下關段長江兩岸。據相關史料記載,清末,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下令在獅子山上建立炮臺。甲午海戰的次年,在海戰失利、有海無防的背景下,兩江總督張之洞在南京成立江寧要塞,重修、擴充了金陵獅子山炮臺。孫中山先生任臨時大總統期間,也曾多次親臨獅子山炮臺,視察江防要塞。獅子山炮臺是南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炮臺之一。遺憾的是,在1937年南京保衛戰中,獅子山炮臺被摧毀。1949年渡江戰役后,獅子山炮臺只剩下了部分遺跡。但獅嶺炮臺作為近代海戰中重要的江寧要塞炮臺,其在抗擊日軍中所發揮的重大作用不可磨滅。在參觀古炮臺時,團隊成員從各個角度對炮臺進行了仔細觀察,從炮臺的碑文中得知此炮臺炮口直徑十三厘米、重逾兩噸,……[詳細]
陳裕光舊居
  陳裕光舊居始建于1920年,由陳裕光的父親陳列明所建,1941年以后歸陳裕光所有。該建筑坐南朝北,大門向東,西式風格,磚混結構,樓高三層,另有地下室一層,計有房24間。解放后,該建筑曾為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曲欽岳等人所居。基本上保持著原有風貌,保存狀況較好。1989年,陳裕光去世后,該建筑房產權歸其子女所有。1995年7月12日,該房產捐贈愛德基金會所有。翌年,該建筑經過修整后,為愛德基金會使用。現保護狀況較好。陳裕光,號景唐,1893年3月7日生于南京。祖籍浙江省寧波,隨父遷家南京,1905年入南京匯文書院附中求學。1911年入南京金陵大學化學系。1922年夏后,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教務長、化學系主任,主講有機化學,兼學校評議會主席,并主持編譯柯威和史羅蓀的《科學與世界改造》,他還曾兩次擔任代……[詳細]
頤和路22號民國建筑(蘇聯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
  頤和路22號原蘇聯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建于1936年,其院落占地面積1439.9平方米,共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2幢,平房2幢,建筑面積659.6平方米,原產權人為王文磯。王文磯,字定華,浙江杭州人,生于1889年,曾任國防交通審查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秘書,國民政府鐵道部參事,交通部參事等職,1939年病故。該房1936年建成后,1937年王文磯全家遷居四川,1946年回寧后,此房為陳其采(陳其美之弟,國民政府委員,交通銀行董事長。中國農業銀行常務董事等職,1949年去臺灣受聘為”國策顧問“)住用,直到1948年9月底,1948年10月該處租與蘇聯大使館,原租期3年,但1949年10月30日蘇聯大使館遷去北京,轉移交市房管局代管,1990年以后,核定其房產權為南京軍區司令部,目前,該……[詳細]
頤和路39號民國建筑(俞濟時舊居)
  俞濟時舊居原為譚少華(偽新華銀行董事,后逃往美國)化名潭謙吉,于1928年-1937年間購地873.06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西式風格的主樓,附屬樓及平房各1幢,建筑面積434平方米。抗戰勝利后,該處為俞濟時使用。1949年5月,因業主不在寧空置,后由市房產局執行代管。目前該處仍有主樓,附屬樓、平房各1幢,其主樓坐北朝南,假三層,青磚外墻,人字頂,青瓦,其附屬樓及平房也均為青磚外墻,人字頂,青瓦,房屋保護很好。現該處為南京軍區司令部干部住宅。俞濟時(1904-?)浙江奉化人,陸軍上將俞飛鵬之侄,黃埔陸軍軍官第一期步科,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參加兩次東征及北伐戰爭,1936年1月授中將銜,后歷任74軍軍長,第10集團軍副總司令,20集團軍副總司令,19集團軍副總司令,第5軍第86軍軍長,……[詳細]
南京清涼寺
  南京清涼寺,始建于南朝,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家之一------法眼宗的發源地。法眼宗為南唐高僧文益禪師所創,其禪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價值,影響遠及日本、韓國及東南亞,歷史意義十分深遠。清涼山即因寺而得名。作為南唐首剎,鼎盛時期的清涼大道場是南京佛教傳統文化、清涼山精英文化、金陵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清涼問佛”更是流傳久遠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因而,在此國泰民安,佛法昌隆之際,恢復、重建這座千年古寺,不僅能滿足海內外佛教徒禮拜祖庭,尋根問祖的心愿,找到法眼宗的“根”,重振法眼宗風,也有利于落實市委關于“整合佛教資源”的指示,填補鼓樓區沒有恢復寺院的歷史空白,對推進集自然、歷史、觀光、人文為一體的和諧都市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意義。為此,南京市宗教局、南京市佛教協會與南京市園林局、清涼……[詳細]
錢塘路12號民國建筑(黃杰舊居)
  黃杰舊居建于1945年,其院落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有磚混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附屬小樓及平房1幢,建筑面積501平方米,原產權人為黃杰。解放前,黃杰自住,解放后由市房管局代管,先后撥給三野招待所等單位使用,目前,該處仍有主樓,附屬小樓、平房各1幢。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粉色外墻,人字頂,青瓦帶老虎窗和壁爐,一樓突出門廊,二樓帶露天小陽臺,院中北側一小二樓均為粉色外墻,人字頂,青瓦,院中環境及整體建筑保護均較好,現為南京軍區司令部干部住宅。黃杰(1902-1995年),湖南長沙人,畢業于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曾隨何應欽參加北伐戰爭,隨蔣介石參加中原大戰,1933年任徐州海州地區警備司令,1935年4月授少將銜,10月晉中將銜,后歷任國防部次長,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一兵團司令。去臺灣后,晉陸軍一……[詳細]
五臺山1號-2民國建筑(袁曉園舊居)
  袁曉園舊居原為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工程師譚季甫和譚延塏之長子譚伯羽于1930年自建,其總基地面積16153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2幢,建筑面積約480平方米。其樓房坐西北面東南,地下一層,地上假二層,米黃色拉毛外墻,四坡頂,人字頂,紅瓦錯落有致部分外墻下半部分為石頭壘沏,屋頂帶老虎窗。其主樓東側現還保留水塔1座,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袁曉園先生和丈夫葉南先生曾在此生活,目前該處為某干部住宅,房屋保護較好。袁曉園(1901-2003年)江蘇武進人,國民黨元老,我國文化、新聞界知名人士葉楚傖的兒媳,早年兩度赴法留學,曾于30年代任廈門稅務局局長,40年代曾任駐印度加爾各答領事館副領事,是民國歷史上的活躍人物,此外,她曾是宋美齡的法文翻譯,后任紐約聯合國總部科秘書,1985年,她回北京……[詳細]
50、還陽泉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還陽泉
  還陽泉位于鼓樓區清涼山83號,年代為南唐。南唐古井位于南京市鼓樓區清涼山公園的清涼寺院內,又稱還陽井、還陽泉。根據現存的史料來看,還陽井挖掘于南唐保大三年(945年)。據說,當時還陽井水源豐沛,儼如泉涌,水質甘醇清冽,即使外面的世界再干旱,這口井也從來沒有干涸過。還陽井名字神奇,故事也神奇。相傳,經常飲用此井里的水,頭發到老也不會變白,白發的人如果長期飲用此井水還可以變回烏發。1987年,專家們還陽井的井水進行了化驗,化驗結果表明井水中含有較多的鍶成分,而鍶是人體內所需的成分。還陽井位于亭子的中央。亭子四周用高大的欄桿圍了起來,偶爾有游人慕名而來,也只能站在亭子的外面遠遠觀望,不能接近。雖然只能遠觀,但井廊上的斑駁印跡還是非常明顯。井廊四周箍了一圈鋼圈,帶鎖的井蓋將井口密密地封住。一口井,一……[詳細]
首都飯店舊址
  首都飯店舊址位于中山北路178號。該建筑有2幢主要樓宇,分別為西樓、東樓。西樓建于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由華蓋建筑事務所童寓設計,大華復記建筑公司和成記營造廠聯合建造,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竣工,該建筑坐北朝南,鋼混結構,西式風格,中間四層,兩翼三層,十分壯觀,建筑面積。東樓高五層,面積約(目前還沒有資料明確認定此樓是民國建筑,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有此樓的相片,但沒有文字交待。此次調查時,據華江飯店旁的居民和華江飯店現負責人介紹,此樓也是民國建筑,是民國首都飯店的一部分)。兩處建筑面積共計約。該處原為民國的首都飯店,抗日戰爭期間,這里曾為侵華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部。解放后,一度為南京軍區第二招待所,1989年改名為華江飯店,現屬南京軍區裝備部。該建筑位于繁華的南京市山西路廣場的北側……[詳細]
52、石頭城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頭城
  石頭城位于原石頭城小學南側城墻轉角南端旁的懸崖頂部,東漢年間因孫權在此山上建城,史稱“石頭城”,簡稱“石城”,意為石頭山之城,自此石城又成為南京的代名詞。由于地殼運動,石頭城段挺直的懸崖峭壁屹立于長江岸邊,遠遠望去,清涼山像一只臥伏的猛虎,鬼臉城段如高昂的虎頭,諸葛亮謂之“鐘山龍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因風化水蝕,使原來平整的巖面變得凹凸不平,猶如一張面目猙獰恐怖的“鬼臉”。鬼臉之上是磚砌的城墻,因此被稱為鬼臉城。石頭城段保存著高20米,長1000米的明代城墻。該段城墻是明城墻中最為雄偉的段落,1988年1月3日被國務院發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3年南京老城改造建設中,市區政府投資了1個多億對該地區進行建設,一期工程總面積約75000平方米已經竣工,重現石頭城雄偉的氣魄,復建鏡……[詳細]
頤和路13號民國建筑(林彬舊居)
  林彬舊居建于1935年以前,其占地面積1166.46平方米,共建有西式風格的主樓1幢,平房1幢,建筑面積約350平方米,其原產權人為林彬,產名登記為林佛信。解放前由林自住,1949年6月15日,因戶主逃臺而由市房管局代管,后由三野部隊和軍區司令部招待所先后住用。目前,該處建筑基本保持它原有的建筑風格,其主樓坐北朝南,假三層,黃色外墻,人字頂,青瓦,帶老虎窗和壁爐,建筑面積約300平方米,現為南京軍區司令部某干部住宅。院內環境和房屋保護均很好。林彬(1893-1958年)字佛信,浙江樂清人,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系,曾任高等法院庭長,推事,最高法院審判官,國民政府參政院參事,國民政府立法院一至四屆立法委員,1946年當選“制憲國民大會“代表,1948年當選”行憲國民大會“代表,去臺灣后,仍為國……[詳細]
南京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位于南京龍蟠里20、22號。魏源(1794——1857年)道光進士,我國杰出的思想家、史學家和詩人,愛國名臣林則徐的摯友。其巨著《海國圖志》最終由60卷擴充至100卷,充溢著強烈的愛國熱忱,對后來的維新運動和辛亥革命,都曾產生過積極影響,成為我國不朽的文化遺產。魏源故居,原稱“湖干草堂”,后改名“小卷阿”,取《大雅》的篇名“卷者曲也,阿者大也”。磚木結構,三進九間,魏源后半生居此著書立說,完成《海國圖志》。魏源家族先后有80余人在這里住過。太平天國失敗時,相傳天王洪秀全的一位王妃熊氏逃難至魏宅,三年后引渡佛門,法名“覺義”,以魏宅的一半設庵堂,取名“普渡庵”,又俗稱為“皇姑庵”。后魏氏家道逐漸衰敗,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魏宅已拆毀殆盡,僅存兩間瓦房,魏源親題“小卷阿”石刻宅名在“文革”……[詳細]
莫干路6號民國建筑(范漢杰舊居)
  范漢杰舊居建于1937年以前,其院落占地面積900平方米,建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1幢,平房3幢,建筑面積394平方米其中主樓建筑面積346.4平方米,原產權人為許搟方。許搟方,偽立法委員,解放前夕逃往香港,1946年許將該處出讓給范漢杰居住,直至解放前夕。解放后,該處由市局代管,先后由二野秘書處,炮兵司令部某部門住用,目前,該處現有主樓、平房各1幢,其主樓坐北朝南,高二層,米色外墻,四坡頂,紅瓦帶壁爐,現該處為南京軍區空軍司令部某干部住宅,房屋保護及院內環境均較好。范漢杰(1896-1976),廣東大埔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畢業后留學日本、德國。曾任團長、師長、指揮部高參,副軍長,軍事委員會第一廳廳長,27軍軍長,鄭州警備司令部司令,38集團軍司令、陸軍總司令部徐州司令部副總司令、東北……[詳細]
傅抱石紀念館(漢口西路傅抱石舊居)
  傅抱石紀念館傅抱石先生早年因國畫大師徐悲鴻的引薦,留學日本,進人東京帝國美術學校學習,1937年歸國后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他一生孜孜不倦探索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俯瞰六朝,學習石濤、米芾、揚州八怪等名師畫技,創造出獨樹一幟的“抱石皴”山水技法,寥寥數筆,即可取得群巒競秀、氣象森蔚之效果,尤其是畫瀑布、雨景,更是技高一籌,有“傅氏風雨下鐘山”之美稱。傅抱石故居主樓為依山而建的兩層西式別墅,聳立于青松翠竹之間,環境幽雅,庭院中有傅抱石先生漢白玉半身雕像,主樓內已辟為陳列室,主要陳列傅先生各個時期的照片、理論著作、畫集、印譜、部分畫稿。同時陳列傅先生生前畫室(復原),室內的畫案、青銅筆架、博古架等,壁上懸掛郭沫若和齊燕銘的匾額“南石齋”,以及傅先生沒有畫完的大幅山水畫。傅抱石紀念館現任館長為傅二……[詳細]
頤和路11號民國建筑(英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舊址)
  頤和路11號英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建于1936年,其占地面積1130平方米,共有磚木結構的西式樓房2幢,平房1棟,建筑面積523.8平方米,產權人為劉既漂。1946年。劉既漂將房子租給英國大使館空軍武官處使用。至1949年9月16日英國人遷出,即由劉妻兄潘樹榮遷入入住。1951年6月該房由市房產局代管。目前此處現有主樓及附屬小二樓、平房各1幢,該樓坐西面東,磚木結構,高三層,水泥黃磚交錯外墻,四坡頂,紅瓦,二樓東南側為走廊兼露天陽臺,北側附屬小二樓連接主樓,外墻仍為米黃色拉毛裝飾,東南側平房1間北側連接主樓,其整體形狀為正圓形,水泥外墻,圓形頂,頂上一圓形陽蓬,原為一圓形小舞廳,頂上北側連著主樓二樓走廊,整幢建筑,構思新穎,造型獨特,具有典型的西洋風格。劉既漂:出身年月不詳,法國留學生,曾任偽……[詳細]
南京拉貝故居
  南京拉貝故居南京拉貝故居是南京國際安全區主席約翰·拉貝(JohnH.D.Rabe)的故居。是為記念在“-”中救濟大量中國難民的德國人約翰·拉貝,其故居修繕后將于明年8月正式向公眾開放。南京拉貝故居位于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內,是3層樓房構成的院落。據了解,2003年9月,時任德國總統的約翰內斯·勞在訪問南京大學時得知拉貝的事跡,回國后親自推動和促成拉貝故居修繕、改建計劃。1931年~1938年,拉貝(1882~1950)曾任德國西門子公司駐南京辦事處經理。在-期間,他和其他國際友人在南京設立國際安全區,籌建25個難民收容所,救濟20多萬中國難民。當時,拉貝的住宅就是難民收容所,救濟了600多名難民。拉貝故居現在已被重新修憩恢復了原來樣貌,在車水馬龍的廣州路口,門牌號上寫著小粉橋1號,拉貝故居已被列……[詳細]
下關浦口鐵路輪渡橋
  南京火車輪渡始建于1930年12月1日,至1933年9月全部建成;同年10月22日正式通航。1930年10月9日,國民政府鐵道部成立“下關浦口鐵路輪渡設計專門委員會”。該委員會對比多種設計方案后,確定采用鐵道簡任技正兼設計科長鄭華所提的“活動引橋”輪渡方案。當年11月,成立“首都鐵路輪渡工程處”,鄭華兼任處長。英國多門浪公司中標承造兩岸活動引橋,英國馬爾康洋行中標承造火車輪渡和1艘挖泥船。“活動引橋”是根據歷年長江兩岸水位漲落差記錄14.872米設計的,輪渡橋為鋼架結構,橋墩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岸引橋用活動式,隨水位高低升降調節,其坡度最大為2.6%,南北兩岸各設1座引橋,南岸位于下關煤炭港,北岸位于浦口津浦10號碼頭下游300米處,每座引橋各由四孔穿式橋梁組成,全橋共長187.13米,除臨……[詳細]
原國民政府舊址
  原國民政府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包括:原國民政府行政院、外交部、交通部、主席官邸、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中央監察委員會、臨時政府參議院、最高議院、最高法院等舊址,是近代建筑的精華。位于南京市中山北路的原國民政府外交部,由當時著名的華蓋建筑事務所設計,采用鋼混結構的現代平屋頂,外部以中國傳統建筑裝飾,是中國近代建筑史上較早探索“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實例。位于中山東路的-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由建筑大師楊廷寶設計,采用傳統的重檐歇山大屋頂,繪以瀝粉彩畫,整座建筑富麗堂皇。作為歷史見證的“原國民政府舊址”,記載了中國近代史上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位于湖南路的臨時政府參議院,原為清朝江蘇省咨議局,辛亥革命時期,宣布起義的十多個省的代表聚集于此,商討組織臨時中央政府,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并宣布改國號為中華……[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日本一区二区三区 | 免费一级a一片久久精品 | 在线a免费线上看 | 中文字老妇女偷乱视频在线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2022 |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