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西藏自治區旅游

西藏自治區文物古跡介紹

茶曲鄉達姆寺骷髏墻
  茶曲鄉骷髏墻位于達姆寺-臺,距比如縣65公里,該-臺是由達普八世界、白瑪白扎-創建,達普-關照當年的-師,把尸首喂鷹,頭骨保存起來,使每個活著的人一看到它們就會想起自己的歸宿。可惜的是,太宰-,三-臺頭骨毀失大半,80年代,落實宗教政策,缺代寺-臺不再保留頭骨,日丹寺-臺僅有少量頭骨,達姆寺-臺頭骨較多。兩寺-臺由一名-師主理,兩寺間有索橋相連,可看作為一體。達姆寺-臺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四周有約一人高的土墻,在南墻和西墻上修有木架,木架上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頭顱骨,組成兩面長長的骷髏墻,被稱為達姆寺骷髏墻。有的骷髏還被畫上眉毛和眼睛,讓人對當地人對死亡平和的態度油然而生敬意。在院子內還有一個秘密——院子下面全是空的,很像我國北方地區冬天存儲菜的窖。這里四邊及底部全部是用石塊砌壘而成,里面……[詳細]
列山古墓群
  導游列山古墓群位于朗縣金東鄉林邛公路旁,距4公里多的列村東北約1.5公里的列山南坡上,海拔3200米。列山古墓平面呈梯形,坐北朝南,封土堆高1.68米,封土未經夯打,封土內夾有網狀石墻,東西長5.80米,南寬7.50米,北寬5.31米,石墻厚度為0.30米,高0.53米。該建筑群氣勢宏偉,構筑奇特,整個墓群延綿幾公里,是西藏境內難得一見的景觀。烈山古墓群不僅反映了1000多年前西藏的喪葬制度和墓葬水平,對于研究吐蕃王朝的興起、衰落具有重要價值,而且將對研究西-史與探討青藏高原千年尺度的古氣候、古環境變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0年列山古墓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點位置西藏林芝地區朗縣金東鄉列山……[詳細]
123、邦納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邦納寺
  邦納寺位于西藏那曲地區索縣色昌鄉巴秀村以西。邦納寺,又名巴旦邦納寺,由加丹德東寺寺主世沖·嘎瑪丹覺創建,是一座藏傳佛教噶舉派寺廟。主要由經堂、佛殿、門廊、轉經室組成,為藏族傳統的碉房式建筑,其裝飾上有漢式建筑風格,跟四川阿壩一帶的藏式建筑相似,并且一直保持原有的建筑風格,未經過大修。邦納寺基本上由三個正方和長方形構成,平面基本上呈“凸”字形,而轉經輪室為后來添建的。邦納寺建筑面積1780.65平方米,寺院占地面積500余平方米,是加丹德東寺的寺主——世沖·嘎瑪丹覺建筑的十三座寺廟之一。現存大殿,建筑面積500平方米。傳說該寺的建造時間比西藏最早的寺院山南桑耶寺還要早,創建時間與拉薩大昭寺的創建時間相仿,是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為數不多的古建筑之一,也是那曲地區唯一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歷史……[詳細]
朗賽嶺莊園(囊色林莊園)
  朗賽林莊園位于扎囊縣扎其鄉朗賽林村,始建于吐蕃王朝晚期在帕竹王朝時期形成現在的規模。朗賽林莊園過去是扎囊縣境內一個封建大領主的領地,這個家族出過一些著名的人物,包括多吉扎寺的兩個-,大學者班禪羅桑益西和原地方政府的噶倫。據說這個莊園自開始修建到最后完工,花費了三十年時間。整個莊園建筑除七層主樓外,有附樓、望樓、碉樓、花園、壕溝及林卡,有農田、牧場、手工業作坊等附屬建筑。朗賽林莊園用石砌土夯的特殊建筑工藝和土石承壓比例協調的古代高層建筑構思在西-史上十分罕見。朗賽林莊園是西藏最早的高層建筑之一,也是西藏農奴社會的歷史見證之一。導游位于扎囊縣扎囊鄉,與桑耶寺隔江相望,距澤當鎮25公里。該莊園是現今西藏保存較為完整的古老貴族莊園,屬山南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莊園主樓高7層,十分豪華。主樓前面有附樓……[詳細]
柏爾貢巴寺
  柏爾貢巴寺 在安多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東50公里的丹堆鄉,佛法傳到藏北草原,牧民們最早把佛法佛像安置在帳篷里,久而久之,草原上便出現了眾多的帳篷寺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柏爾貢巴帳篷寺廟。始建于1654年,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是藏北保存完好具有相當規模的惟一帳篷寺廟。這座寺廟由措欽(大經堂)、拉康(佛殿)和扎廈(僧舍)等各種帳篷組成,與西藏其他地方的佛教寺廟一樣。寺廟前部有僧眾-誦經的大經堂,后部是安奉佛、菩薩的佛殿堂,四周是帳篷僧舍。柏爾貢巴興盛時期,僧人有200多名,僧舍帳篷大小有上百個,形成藏北草原上一處獨特而壯麗的人文景觀。措欽是用80根木柱支撐的一個巨大的黑色帳篷,可以同時容納200名僧人誦經。拉康帳篷里外是布質,中間夾氈,再以木棍支架支成的圓頂帳篷,類似蒙古包。僧舍是各種各樣的小……[詳細]
哲布林寺
  哲布林寺在山南市的乃東區境內的澤當鎮。哲布林寺坐東朝西,由索朗降材建造,屬薩迦派寺廟。哲布林寺建筑規模不大,由大殿和僧舍組成,面積為1012.5平方米(東西長37.5米,南北寬27米)。大殿高二層,面積290平方米(東西長17.3米,南北寬16.8米),高7.5米。主殿大門前有兩根木柱組成的寬闊門戶,左右各一小窗。大殿有柱16根,其中央2柱(高約6米)直通二層樓上,去撐高側天窗。殿內原供有彌勒佛8歲等身像,其左右供有多吉桑巴、釋迦牟尼、薩班·貢噶堅贊(薩迦派第四代祖師)、卓滾曲德帕、薩欽·貢噶寧布(薩迦派初祖)、吉尊索朗擇木、吉尊扎巴降材等。供奉的佛像中有一度母塑像和“土巴阿扎瑪”塑像備受藏傳佛教教徒們尊崇。土巴阿扎瑪的塑像由七十多種寶石冶煉的合金鑄成,略呈紫青色,色澤不俗。二層西邊為0禮佛……[詳細]
貢覺通夏寺
  貢覺縣相皮鄉附近的通夏寺是昌都地區薩迦派的早期寺廟。通夏寺早期培養的高僧,先后成為達垅噶舉派的創建人,如達垅墉巴·扎西貝、桑吉雅君、桑吉溫等高僧,早年均就讀于通夏寺。據史料記載,通夏寺是由后弘期高僧噶頓·普布瓦于1096年創建的。噶頓·普布瓦生于1011年,貢覺人。先后到衛藏和印度學經,曾拜阿底峽為師。后至阿里、衛藏傳法。53歲時返回老家,創建通夏寺。此地原有造型獨特的三層殿堂,稱為瑪堆殿。第一層為藏式,第二層為印度式,第三層為漢式建筑,屋頂為單檐歇山式,上蓋琉璃瓦。據說,此即文成公主為鎮壓女魔四肢關節而修建的鎮女魔掌心寺。民間還傳說此殿為文成公主所建。通夏寺初奉噶舉派,不久改奉薩迦派。八思巴至大都時曾路經貢覺通夏寺,并且出資維修了文成公主時所建的四大鎮翼寺之中的瑪堆殿。還另建了一座面積為3……[詳細]
白朗嘎東寺
  位于日喀則白朗縣境內,嘎東寺歷經寧瑪派、噶舉派、薩迦派,到十七世紀中葉開始盛行格魯派。寺中珍藏有舉世罕見的寶物,即該寺第四任堪布桑布欽布的兩條徑骨和空行母絲薩曲珍的頭顱。在桑布欽布右徑骨上端的骨縫四周天然生成著微小的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無量光佛、0神、度母五尊佛像;左脛上端天然生成著微小的釋迦牟尼佛像和4個白色舍利;在度母化身空行母絲薩曲珍的頭顱上天然生成著三個藏文字母和度母像.原嘎東寺已被毀壞,1985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嘎東寺。每年-7月29日,寺院舉行“驅鬼”儀式。交通從拉薩乘車沿中尼公路經浪卡子至卡若拉山口,行程187公里。大本營設在海拔5000米的卡若拉冰川末端,主峰的南麓。地址:日喀則市白朗縣類型:寺廟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開放時間:8:00-19:00門票信息:免費開放。……[詳細]
129、桑頂寺
桑頂寺
  桑頂寺位于浪卡子縣浪卡子鎮,地處羊卓雍湖畔一東西向山脈的南坡上。寺廟東南方向約200米處即為羊湖,距浪卡子縣數公里。坐北朝南,海拔4450米。桑頂寺始建于公元十四世紀中葉,由噶舉派香巴噶舉支派創始人瓊波南交后輩傳人旬奴珠興建,為西藏現存的少數香巴噶舉寺院之一。桑頂寺是西藏唯一由女-主持的僧人寺廟。從第一世多杰帕姆-布頓·卻烈那杰到現在,共傳了十二代-,-為靈童轉世制度。周邊景點-桑頂寺位于羊卓雍錯湖西南一座險要陡峭的山頂上,屬藏傳佛教噶舉派香巴噶舉支派,是一座有300多年歷史的古老寺廟。據《宗教源流鏡史》記載,由香巴噶舉創始人瓊波南覺的四傳弟子克尊·旬所建;另一說為15世紀初由博東巴·喬列南杰(1375-1451)所建,為僧尼合住寺院,由西藏唯一的女-多吉帕姆住持,多吉帕姆(意譯為“金剛亥母……[詳細]
130、雄色寺
雄色寺
  雄色寺 紅教古剎雄色寺,坐落在拉薩河南岸的束妻山半坡上,環境清雅,灌木環繞,林中棲息著飛禽走獸。該寺建成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為全縣最大的紅教尼姑寺。雄色寺在十八世紀被準噶爾蒙古人摧毀,后由吉尊仁波齊重建了該寺。說到這個“吉尊仁波齊”,她是西-史上的傳奇人物。距今80年前,一個乞丐模樣的老太婆突然出現在雄色寺遺址上,她在這里修行、募捐、念經,發誓要重修雄色寺,她被人們尊為“瑪尼洛欽”(即誦六字真經的大師),她就是后來史書上稱之為“吉尊仁波齊”的仁增·曲尼桑姆。別人不相信的事情她真的辦到了,由于她的多方努力,古老的雄色寺重振雄風。吉尊仁波齊活了120歲,被信徒當成神一樣看待,至今,寺廟里還有她的肖像畫。雄色寺,或譯“香色寺”、“秀色寺”,意思是“古松林中”,傳說1000年前這里有一片茂密的松……[詳細]
乃寧曲德寺
  乃寧曲德寺,亦稱“南尼寺”,在日喀則地區康馬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北的南尼鄉,屬年楚河上游的河谷地帶,寺廟北距江孜縣城10公里,南距康馬縣城40公里,東依札西達節山,西臨年楚河,海拔4100米。創建于吐蕃王朝時期,創建人為阿羌甲·強拜桑布。傳說阿羌甲·強拜桑布為古印度僧人,系蓮花生大師的弟子。他在蓮花生大師建立桑耶寺以后來到年楚河上游的谷地,見河西岸的山勢猶如一頭匍匐在地的大象,是弘揚佛法之地,即主持修建了乃寧曲德寺。乃寧曲德寺是后藏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寺,盡管多次遭到破壞,但從其遺址上仍能看到其往日的繁華與宏大,它所遺留下的各個時期的建筑遺址,對于研究西藏各時期寺廟建筑的風格、布局、用材等都具有十分寶貴的價值,而且該寺在近代西--民抗英斗爭史中也具有紀念意義。因此,現在的乃寧曲德寺不僅是人民……[詳細]
132、喜德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喜德寺
  喜德寺位于小昭寺西南約500米處。據《七世0格桑嘉措傳》記載,喜德寺是吐蕃贊普墀祖德贊(815年至836年在位)在大昭寺周圍興修的6座拉康之一,當時名為“嘎瓦”。當時,該拉康的規模較小,編制僅有4名扎巴,寺名“喜德”即來源于此。9世紀,朗達瑪滅佛,大昭寺、小昭寺、桑耶寺、喜德寺等眾多寺廟受到不同程度毀壞。元朝時,在蔡巴萬戶長的支持之下,喜德寺在原址的基礎上擴建,從拉康逐漸發展成扎倉,編制增至20多人,并且規定了固定的供養制度。14世紀起,喜德寺成為熱振寺的屬寺,以及熱振-的駐錫地。有說法認為喜德寺屬于四大林之一(其他包括丹吉林寺、策墨林寺、功德林寺),但另一說法認為此說不對,四大林確切應指丹吉林寺、策墨林寺、功德林寺、次覺林寺,均在七世0和八世0之間相繼建立。喜德寺早先屬于寧瑪派寺院,主要念……[詳細]
哲蚌寺甘丹頗章
  甘丹頗章,該殿是0喇嘛在哲蚌寺的寢宮。在重建布達拉宮以前,五世0喇嘛一直住在這里,并在那一時期執掌了西藏的政教大權,甘丹頗章也就成了西藏地方政府的同義語,史學界故稱其為“甘丹頗章政權”。在拉薩市哲蚌寺內。舊稱兜率宮,意為“天神宮殿”。明嘉靖九年(1530年)0二世根敦嘉措主持修建,后成為0三世索南嘉措、0四世云丹嘉措、0五世阿旺-羅桑嘉措坐床駐錫之地。樓高3層,平頂宮堡式建筑,恢宏壯麗。殿內供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等人佛像,陳設豪華,供器甚多。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和碩特蒙古首領固始汗支持0五世打敗藏巴汗后,建立了格魯派統治政權,其政權機構即設于此。直到清順治五年(1648年)布達拉宮白宮建成,0五世由該處移居布達拉宮,政權機構也隨著轉移。后來,把格魯派統治的西藏地方政權統稱……[詳細]
日土巖畫
  日土巖畫,文化遺址,在西藏日土縣境內。主要分布在班公措南部和東面近二、三百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最容易找到的巖畫就在日土附近的新藏公路一帶。壁畫是用堅硬的石頭或其它硬物在巖面或巖石上刻鑿而成,線條筆劃有深有淺,還有少數彩繪畫面。巖畫內容十分廣泛,有狩獵、宗教祭禮、騎乘、放牧、農耕、日、月、山、牛、馬、羊、驢、羚羊、房屋、人物等。日土巖畫在班公湖湖盆南部和東部,近兩、三百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分布有魯日朗卡、阿壟溝、那布龍、塔康巴、布顯、康巴熱久、日姆棟、過巴、曲嘎爾羌等13處巖畫點。巖畫是一種石刻文化,日土的巖畫在西藏最具代表性。日土縣境內的日木棟、魯日朗卡、阿壟溝、康巴熱久等十幾處巖畫不僅規模大、數量多,而且藝術價值也很高。這些巖畫是用銳器在巖壁上刻鑿而成,線條古樸,造型概括生動,色調簡約而鮮明,內……[詳細]
丁青孜珠寺
  導游孜珠寺位于西肝縣覺恩鄉境內的孜珠山上,離縣城約37公里。據說孜珠當地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二、三千年以前。孜珠寺是苯教著名高僧于十四世紀中期再度興建和恢復的。“孜珠”意為六座山峰。這里異峰突起,挺拔險峻,怪石嶙峋,禪洞疊疊。由于歷史的原因,苯教這個曾經一度掌握過西藏政教大權的原始宗教,后來不得不讓位于佛教,而到邊遠偏僻的地方隱藏起來,以保存自己的勢力。孜珠寺是康區一帶現存規模最大、教徒最多、苯教儀軌保存最完整的寺廟之一。孜珠寺的苯教禪院可系統地講述苯教經典、傳授包括神秘而古老的苯教無上瑜珈等各種修習方法。該寺還存有一種古老的苯教裸體神舞。門票30元開放時間8:00—19:00景點位置于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丁青縣覺恩鄉孜珠山……[詳細]
136、卓瓦寺
卓瓦寺
  卓瓦寺位于西藏山南市洛扎縣邊巴鄉柏日村,距邊巴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該寺是由蓮花生大師弟子休布·拜吉僧格三十五世系第十五世休布達瓦堅增在-一繞迥時創建的,距今有1100多年的歷史,于2007年被洛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卓瓦寺”名字的由來據說是因為在-5繞迥時期,休布·第四十七世洛扎朗卡堅參與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兩人第一次會面于此地,很投緣,故此得名“卓瓦”。“卓瓦”在藏語中意思是“高興”的意思。該寺的上、中、下部均有自然形成的強巴佛像、閻王佛像、六字真言以及大小拉康12座,東西兩面洛扎朗卡堅參的修行法洞各一座,大型寶塔8座。除此之外,在其周圍懸崖壁上還有自然形成的白海螺、寶塔等眾多佛教圣跡。 卓瓦寺屬噶舉派,在文革時期曾遭到過破壞。1985年進行修復,卡及五股金剛柞等重要文物……[詳細]
聶塘寺(聶塘卓瑪拉康)
  卓瑪拉康在拉薩市西南25公里由水縣聶當鄉。該寺坐北朝南,前后兩進,11世紀中葉,古印度高僧阿底峽前來西藏傳教,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在拉薩西約30公里的聶塘地方去世。翌年,由其弟子仲敦巴主持,龐頓出資修建的。寺廟規模不大,但建筑別致,林木蔥郁。現寺內有河底峽的塑像、壁畫和埋葬阿底峽衣冠的佛塔等。主供阿底峽由印度帶來的度姆佛像,稱為卓瑪拉康,意為“度姆佛堂”。由于該寺地處拉薩至貢噶間之要沖,交通便利,往來禮佛參觀者甚眾。阿底峽系扎護羅(今孟加拉國)國王的次子,精通佛學。1033年,西藏阿里古格王繹曲沃聞其盛名,派使者前往迎請,1038年抵達阿里,在托里寺進行傳教活動。1042年,學者仲敦巴至阿里迎請至西藏傳教,并以他為師。1640年抵聶當,1054年在聶當逝世。他旅居西藏17年,對中孟文化……[詳細]
色瓦龍寺
  色瓦龍寺,坐落在圣湖瑪龐雍措的東岸,由哲貢噶舉派著名的成道大師貢覺久贊,按其恩師哲貢共確赤列桑布之托,在其恩師逝世十周年之機,即-陽土猴年(公元1728年)正式建筑。創建這坐寺廟時的施主是,托欽霍堆部落頭人井格俄革卻圖,由于,當年甘丹才旺拜桑布驅逐拉達克軍隊時,這個游牧部落派去了六十名騎士,殺了很多拉達克人,為了懺悔他資助創建積德行善的場所。在本寺內的主供為赤列桑布塑像,在其內供藏著四棵釋迦牟尼佛的舍利(火化為高僧骨殖后留下能自然增多的白色球狀結晶物)、蓮花生大師修練而成的利佛甘露之五種伏藏、大譯師拜若雜納的手抄本、婆羅門七世的肉身、噶當派大師仲敦杰瓦迥鼐的一撮發辯、達布拉杰的座墊、曲杰平措大師的肉身及其呈花白的發辯、仁贈曲杰扎巴的珠紅單鈸和大袍等。在寺內還供有四尊大小不等的釋迦牟尼像、蓮花……[詳細]
白居寺壇城
  壇城的全名“大幻化網壇城”,位于山頂,大氣而輝煌白居寺內有壇城, 壇城其他很多寺廟也有, 共同特點就是狹小,肅穆,充滿了宗教氣息。白居寺被低估的厲害,這個壇城也受到牽連, 名氣遠不如佛塔大。壇城,源于古代印度的密宗修法活動,作為象征宇宙世界結構的本源,是變化多樣的本尊神及眾神聚集的微縮模型。如今,在藏傳佛教界,壇城已成為宗教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扎什倫布寺藏語意為“吉祥須彌”,位于西藏日喀則尼瑪山腳下,占地23.7萬平方米,寺廟建于1447年,1713年成為歷代班禪的駐錫地。1961年3月,扎什倫布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座鎏金壇城是嚴格按照經書中描述的尺寸量度、歷時三年時間建造完成的。“將這種修行場所塑造成具像的表征,就是為了供修行者觀想、意會”。主要供寺廟僧眾修行以及開展宗教活……[詳細]
140、達摩寺
達摩寺
  達摩寺達摩寺在距比如縣城大約33公里的茶曲鄉,達摩寺依山而建,怒江流經寺前;多多卡-臺位于寺東邊的一個院內。整個-臺院子約有4000多平方米,四周有約一人高的土墻,在南墻和西墻上修有木架,約四五格,每格內都整齊地排列著一個個人頭骨,形成兩面長長的骷髏墻,一個個威嚴的骷髏頭骨,讓人感到神圣的威懾和由衷地驚嘆。據說,多多卡-臺保存-者的頭顱已有300多年的歷史,“0”期間骷髏墻被搗毀,原來保存的頭顱都被丟進了怒江。現在看到的頭顱都是上世紀80年代后又保存起來的;據說每當頭顱數目達到一萬個時,就會舉行儀式將原有的頭顱投入怒江,然后再重新保存頭顱。怒江對岸與達摩寺想望的日丹寺(熱登寺)的-臺也建有骷髏墻,只是名氣沒有達摩寺的多多卡-臺大。目前拍攝骷髏墻是要收費,區內拍照:100元/張,區外:150元……[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成色999久久网站 |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 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 | 色妞AV永久一区二区国产AV开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不卡视频 | 制服丝袜欧美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