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西藏自治區旅游

西藏自治區文物古跡介紹

101、邦達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邦達倉
  昌是藏語是家族的意思。邦達昌,指的是邦達.陽佩、邦達.熱嘎、邦達.多吉三兄弟在西藏區內外、國內外商業活動的總稱。從民國初年到50年代末,邦達昌是云、貴、川、藏著名的商號,在印度、緬甸、尼泊爾、不丹等國家也很有名。……[詳細]
達扎路恭紀功碑
  紀功碑位于拉薩市布達拉宮前公路南側-一個黃色圍墻的小院內,是-赤松德贊-在位時所立。石碑立于高1.92米,面積22.25平方米的正方形基上。臺基正中為-三級階梯形。碑座高1.32米,碑身的三面均刻有藏文楷書,北側有字68列,東側16列,南側74列。碑身完好,碑文大部分尚可辨認。碑文中-贊揚了他的-才能與功勞,為此赤松德贊-不僅賞賜奴隸,土地,牧場,及其后代的種種特權。該碑座-對于研究吐蕃奴隸制的政治制度-以及吐蕃與唐朝的-關系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公元8世紀,吐蕃與唐朝-經常發生戰爭,赤松德贊的大將達扎路恭,在廣德元年-率兵進攻長安。看了此碑,再看大昭寺前的-會盟碑,便于更清楚的了解,唐朝和吐蕃-對到來的和平-都如此珍惜。赤松德贊,又譯成墀松德贊,《新唐書》為挲悉籠臘贊。按照藏族的傳統說法,……[詳細]
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辦公處舊址
  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辦公處舊址是位于中國西藏自治區拉薩市西郊中共西藏自治區委黨校院內的一座樓房。該建筑于1964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撥專款修建,1965年建成后,該建筑作為中央人民政府駐西藏代表張經武的辦公及住宿用房。2011年該建筑獲得修繕。現為西藏自治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辦公處舊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那唐寺(納唐寺)
  那唐寺建成以后,前后有不少有名僧人到這里講經傳法,如八思巴的主師欽木·朗嘎扎曾住在這里;一世0-根郭珠巴也曾在這里受戒,并學佛法,長達17年,以后建了扎寺,才搬到日喀則。那唐寺最為著名的是其印經院。公無1730年,當時西藏地區政府噶倫兼管后藏事務的頗羅鼐,為了搶救和發揚西藏古籍及經書,主持創建了這個印經院。這個巨大的印經院,修建了20多年。為完成這一浩大工程,頗羅鼐下令全-民,支差服役,建設經院;同時,又調集全藏書法家、刻工和畫師,并結集了一批青年學習刻板技術。經過相當長時期的努力,那唐寺的印經院刻成和印制出大量藏文巨著,如大藏經《甘珠爾》108部,佛經疏注的《丹珠爾》215部,都是完整的精刻,經板上除文字外,還有套色板畫。此外,又如《釋迦百行傳》等許多有名巨著,都是出自這個印經院。那唐寺印……[詳細]
草原八塔
  那曲草原八塔草原八塔位于青藏公路當雄至那曲約三分之一段路旁,蒼茫的大草原上兀立這一組塔群使草原又帶上了幾分神秘悲壯色彩。據傳八塔這一帶草原當年格薩爾王曾率兵在此馳騁征戰,威震八方,格薩爾王手下的一名驍勇大將夏巴就戰死于此地,為表彰夏巴的功勛,格薩爾王修筑八塔將夏巴葬于其中。現今-每月的十五日、三十日,草原上的牧民都要從幾十公里外來此轉經朝拜,祝愿英雄在天之靈,也祈禱英雄在天之靈保佑自己好運。一些乘車路過此地的信教群眾來不及下車朝拜,便從車上拋下大量的印有戰馬在妖孽群中奔馳圖案的紙片,據說這樣也可祛災避難,保佑今生今世平安。地址:那曲地區色尼區文化路東段(青藏公路路旁)類型:觀景臺古跡游玩時間:建議1小時門票信息:免費開放。……[詳細]
106、帕嘎寺
帕嘎寺
  導游位于工布江達縣之娘蒲鄉,海拔5000米。原屬甘丹寺管轄,傳說寺內有兩靈塔,其一放置甘丹寺第一任赤巴宗客巴大師的衣帽鞋等。帕嘎寺建于五世0時期,屬黃教。寺0供大小佛像1000多尊,僧人近百。寺后的帕嘎神山在工布地區非常有名,整座山形似多吉帕姆女神,特別是山腰處的多吉帕姆女神肚洞處更是靈驗,有神洞之稱。該洞洞口有兩處瑪尼堆,洞比較深,大洞和小洞相套,向上延伸,洞頂端有天窗,洞內四壁刻有圖案和不知名的文字,內有鐵鏈供游客攀行。肚臍洞上的則被認為是多吉帕姆的嘴巴。肚臍洞以下有一個水洞和間歇噴泉,其中一個被當地人俗稱為多吉帕姆撒尿洞,間歇噴泉四季不枯不竭,每四小時噴一次水,一日六次非常準時。此泉又叫“帕嘎神泉”,據說噴水時總有一只雄鷹從洞上飛出,泉歇即回。此泉洞以下有三個依靠水利轉動的經輪。帕嘎寺……[詳細]
曲貢文化遺址
  曲貢文化遺址分布在曲貢村和軍區總醫院北面的山坡下端,坡上是裸露的山崖,坡下是拉薩河谷地。這個古老的村莊東西約150米,南北約30米,總面積超過10000平方米,是迄今在西藏發現的海拔最高、年代最早、面積較大、文化層堆積較厚、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多種文化并存的遺址之一。被譽為拉薩的“半坡”。曲貢,在藏語里是“水塘”之意,“曲”就是水,“貢”則是堰塘。曲貢村因早先有個大水塘而得名,現在水塘早已消失,但村名依舊。曲貢文化遺址就位于曲貢村一處河谷的邊緣地帶,海拔3690米,比拉薩高出20多米,比昌都的卡若遺址高出500多米。曲貢文化遺址年代下限為公元前1500年上下,上限為不晚于公元前1750年,年代跨度在距今3500至3750年之間。當然這個上限還不是實際上的最早年代,估計還可以上推到距今4000年……[詳細]
卡若遺址
  卡若遺址位于昌都地區行政地(昌都鎮)以南約12公里處,瀾滄江西岸卡若河出口的二級階地上,高出江面約60米,海拔3225米;東北緊鄰214國道,西南500米處為今卡若村,南依扎日山,北接子隆拉山。卡若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1978-1979年兩次發掘。遺存分為早晚兩期,年代距今約5550-4100年。卡若遺址已經發掘的1800平方米有面積內,建筑遺存十分密集,上下重疊,左右相并。其類型也比較復雜,有房屋、燒灶、圓型臺面、道路、石墻、圓石臺、石圍圈和灰坑等。卡若遺址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卡若遺址內共發掘出房屋基址28座。根據房基剖面形狀的不同,可以分為圜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種類型。遺址內出土的石器以打制石器為主,其次為細石器和磨制石器。陶器中早期紅陶較多……[詳細]
宗山古堡(宗山抗英遺址)
  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位于江孜縣宗山廣場,包括抗英炮臺、抗英勇士跳崖處、江孜宗政府議事廳。另設有抗英遺址展廳(在縣歷史文化陳列館內),收藏當年江孜抗英軍民使用的藏槍、藏刀、土槍、土炮、弓箭、盾、矛、吾爾多(拋石繩),以及抗英照片、抗英雕塑等。江孜城原為西藏三大城市之一,它處于亞東、拉薩、日喀則和澤當的中間位置,是亞東口岸至幾個城市的交通要道,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從東往西于江孜西南折而向北。公元967年,吐蕃贊普后裔班闊贊在江孜宗山建造宮堡式建筑,統治年楚河流域。后宮堡式的建筑又經過擴建,使江孜宗山成為衛藏13大宗之一。清朝時期,嘎廈在江孜仍設宗。江孜宗山至今完整地保留著宗政府、經堂、佛殿、監獄、城垣、碉堡、倉庫等,是西藏唯一保存完整的宗政府遺跡。鴉片戰爭以后,英帝國主義為了其利益,覬覦中國西藏這塊……[詳細]
大昭寺廣場
  大昭寺廣場位于大昭寺前,廣場周圍有各種各樣的店鋪,還有一些兜售特色商品的小攤,美食店也不少,不時飄來濃郁的甜茶香味,白天的廣場看起來非常熱鬧。廣場上不僅有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更多的是藏民,他們手拿轉經筒,圍著大昭寺順時針轉經。大昭寺廣場是個感受當地藏民轉經的最佳地點,每天都有很多信徒在大昭寺門前磕長頭叩拜。這里的高原紫外線特別強烈,如果暴露在陽光下,也要記得做好防曬措施。廣場上常年聚集著許多磕長頭朝拜的藏民,不失為拍人文片的好地方。同時,這里也是拍攝大昭寺的好角度。 特別提示大昭寺廣場不失為一個拍人文大片的好地方,但需要注意拍攝時不要近距離對他們拍攝,更不要為了出大片而擋住朝圣者前進的路。最好可以事先詢問對方一下,在征得同意后方可拍攝。在任何地方,我們都要做一個負責任的旅行者。地址:拉薩市城……[詳細]
111、同卡寺
同卡寺
  導 游 同卡寺全稱為學呢八宿嘎登桑珠林寺,它位于八宿縣同卡鄉政府所在地,離縣城250公里,通公路。  介 紹 同卡寺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藏漢文化交流等方面曾做出過突出的貢獻。該寺至今珍藏著大量的佛像、刺繡等珍貴文物。有來自印度鑄造的佛像,吐蕃時期藏族自己鑄造的佛像,更有內地鑄造的佛像。他們珍藏的綢緞刺繡量多質好,有刺繡、緙絲、綢緞、錦緞等品種。 明永樂年間和宣德年間鑄造的雙龍戲珠的鈸以及萬歲圣旨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文物。該寺大殿中還供有三座肉身靈塔。在離寺廟約500米處,有一座稱為澤培波公切的塔,呈四方形,底寬36米有余,高約25米,從外形看,塔為6層,實際內部只有3層經堂可繞塔觀賞。該塔穩重挺拔、氣勢宏偉、造型獨特,是昌都境內最雄偉、最高大的佛塔之一。西藏昌都……[詳細]
乃甲切木石窟
  乃甲切木石窟寺乃甲切木石窟寺位于崗巴縣昌龍鄉納加村。昌龍鄉與錫金國相鄰,海拔5000米,南北兩側為大山,中為一片廣闊的草場,苦曲藏布河從草場偏北部流過。石窟寺即座落在河北岸一座礫巖小山的斷壁上,共有5座洞窟,洞口皆南向,距地面高約十余米,按從西至東的順序,將5座洞窟分別編號為K1—K5。正面窟壁上的身飾金彩的佛像為大日如來佛。東壁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雙象須彌座,佛像上身-,胸前斜結一帶,左手禪定印,右手指地印,身飾黃彩,應為寶生佛。東壁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雙馬須彌座,佛身上穿裸右肩貼身衣,左手禪定印,右手與愿印,身飾藍色彩,應為阿佛。西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為一對類似金翅鳥王的小矮人抬舉的須彌座,佛像裸上身,胸前斜系帶,左手禪定印,身飾綠彩,應為不空成就佛。西壁南側的雕像主佛的須彌座……[詳細]
113、布噶寺
布噶寺
  布嘎寺位于達雄鄉夏東村,離縣有169公里。據說建該寺的-來自其它地方,不是本地人,當時-嘎瑪西熱維色從家鄉來的目的是朝拜神山崗仁布欽,轉完神山在回家鄉的途中,經過夏東時見有一座山,名叫良布洞“譯成漢語”是“象面”其發現山上有許多修行洞,而且此地是修行成佛的良好之地就此決心修行,經過多年在此修行,教派也跟本地教派一致,當時周圍的群眾和崩巴部落的總領頭人嘎白特別信仰這位德高望重的-,之后崩巴部落的總領頭人嘎白對-嘎瑪西熱維色多次提出要求-在此地建一所寺廟,弘揚佛法,-當時沒答應,后來崩巴總領頭人到拉薩楚布寺關于新建寺廟的請示,批準之后,購買新建寺廟的所需材料,-也答應了崩巴總領頭人嘎白提出的要求,-就選定地質,選定地質時見“布嘎山象盤腿而坐誦經的-”,“布”意為山頂特高“嘎”意為白色,布嘎寺以此……[詳細]
相皮鄉鄉石棺墓
  相皮鄉鄉石棺墓石棺墓,即:石板墓,又稱石棺葬,是青銅時代藏東以橫斷山脈為中心的地區最有代表性的考古文化。研究石棺墓,對了解昌都藏族及其他藏緬語族民族的歷史淵源、民族遷移、民族融合、民族關系等問題,有重要的意義。1978年——1979年,西藏自治區文管會、文化局先后兩次在貢覺相皮鄉,對相皮墓地進行了調查與復查。童恩正教授認為,這是一處“戰國——西漢晚期”的遺址,即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世紀初葉,其年代距今約2200多年,但另有研究者則認為是吐番時期的遺址。據當地群眾介紹,相皮墓地曾經發掘進大批石棺、陶器、人骨等文物。1979年調查時見到的是一具殘棺,為石板拼成,長方形,長為1——1.2米,寬0.4——0.6米,高0.5。1986年又出土了陶器4件,包括陶罐等器形,均為夾砂黑陶。器表面磨光,有的表……[詳細]
115、曲龍寺
曲龍寺
  曲龍寺位于沃卡鄉政府以南,沃德貢杰山北面。曲龍寺依山而建、背靠雄偉的沃德貢杰雪山,面向遼闊的沃卡草原。導游曲龍寺依山而立,背靠雄偉的沃德貢杰雪山,面向遼闊的沃卡草原。曲龍寺是恪魯派的早期寺院之一,1393年,36歲的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率同師徒弟子共九人赴沃卡卻隆靜修”宣傳格魯派教法。當時沃卡宗的宗本扎西倫珠因篤信佛教,自愿作了這師徒九人的施主。宗本極力要求為這九名在巖洞中修行的師徒修建一座道場。于是在宗喀大師的應允旨意下修了一座長14肘,寬11肘的經堂,直到1969年這座經堂依然如故,這就是曲龍寺初建的情況。以后“大師拜三十五佛懺,手足指皆已破裂,石上磨成手足和頭部跡印。復在一個比較大點的而根也很穩固的四方石盤上作曼荼羅供,以腕部磨試,兩腕皆傷,把石磨轉得很平滑”。這兩塊石頭就由他的弟……[詳細]
116、乃瓊寺
乃瓊寺
  在藏語中“乃”即“地方”意思,而“瓊”是“小”的意思,乃瓊寺意思就是哲蚌寺下的一個“小地方”,一個小的不需要人們注意。但這乃瓊寺,是歷史上西藏著名的佛教高等學府,每年考中格西學位的-多出于此,現在仍是西藏的佛學院。現在的乃瓊寺建于村居之間,僅僅是個小小的四方院落,院門東開。在傳說中是于公元八世紀蓮花大師將兇惡的乃瓊多吉札丹降伏,將其變為藏傳佛教的0神。因此乃瓊寺里有西藏最神奇的一種巫師,也就是法力無邊的乃瓊神漢,同時也保存下來一種降神的宗教儀式。乃瓊寺院落里長廊上的眾多壁畫內容,幾乎都跟0和降魔,地獄與苦難相關。交通可在市中心坐3路中巴抵達;或者乘出租車前往,費用約20元。地址:拉薩市西北郊哲蚌寺旁類型:寺廟游玩時間:建議30-60分鐘開放時間:9:00-16:00門票信息:門市價:10.0……[詳細]
熱拉雍仲林寺
  在日喀則南木林縣境內,位于奴馬鄉玉拉杰桑山腳處,距日喀則市90公里(大竹卡渡口過江北行4公里),海拔3750米。寺院周圍林木環繞,氣候宜人,環境幽靜。熱拉雍仲林寺是西藏四大苯教寺廟之一,始建于公元七世紀藏王松贊干布執政時期,但在公元八世紀朗達瑪掌權時被毀。公元1834年苯教怙主達瓦堅贊修復了該寺。1959年,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寺廟。其怙主殿內有怙主達瓦堅贊靈塔等5座,拉章南捷殿內供有高約12米的苯教南巴捷瓦神,藏經殿內有苯教甘珠爾和丹珠爾金汁寫的經書。1982年,又修復了4個殿堂。每年-12月29日,該寺舉行驅鬼跳神儀式。由江袞·達瓦堅參于-十四甲子木馬(1894)年創建的熱拉雍仲林寺是名揚區內外的本教主寺。有關熱拉雍仲林寺的形成,傳說眾多。早在三千年前,仁增·占巴朗卡(本教經典中蓮花生的父……[詳細]
亞東東嘎寺
  亞東東嘎寺 東嘎寺,黃教寺廟,位于日喀則亞東縣上亞東鄉水電站西側的一形似海螺的山坳上。“東嘎”藏語意思為“海螺”。該寺是扎什倫布寺的屬寺,也稱“東嘎·扎什倫布寺”。該寺有500多年的歷史,1982年在舊址上重建,現有固定僧人11名。是亞東最大的格魯派寺院之一。東嘎寺為四合院布局,寺后有新舊佛塔各一座,寺前有一排轉經輪。再前面是寺僧過節時的場所,壩周圍石頭上有摩巖石刻、天然吉祥圖案、佛塔及經幡等。該寺大殿為二層建筑,一樓為八柱經堂,主供高約3米的強巴佛、金剛佛、阿底峽、宗咯巴等。經堂內置前世-寶座。二樓走廊盡頭懸掛有清朝駐防濟南使所書的“光明世界”牌匾,殿堂有0殿、千尊宗喀巴殿、-經堂、十四世0與張經武將軍會晤室等。1950-1951年間,十四世0曾旅居東嘎寺達8個月,期間(1951年7月16……[詳細]
吉堆吐蕃墓群
  吉堆吐蕃墓群分布于西藏山南市洛扎縣洛扎鎮吉堆村委會所在地南側的半山腰上,面積約50萬平方米。從其形制、結構上看,是一處典型的吐蕃時代墓地。整個墓群共有66座墓葬(其中2012年9月新發現18座),大小不一,有的墓大而層厚,每級間墊有圓木或墊有白瑪草(一種植物草),排列整齊,而且形狀有方形、圓形、梯形、亞字形、塔形。墓葬封土為覆頭狀,平面側為梯形。封土采用夾石夯筑的方法。另墓群周邊有11個祭祀坑。吉堆古墓群對于了解吐蕃歷史,洛扎地方史和吐蕃喪葬制度有很高的價值。吉堆吐蕃墓群是在西藏山南市南部緊臨不丹王國邊界、緊靠喜馬拉雅山脈的一處大型墓地。加上有門當、得鳥窮兩處摩崖石刻為其證,實為西藏吐蕃時期不可多的一處可較為準確確定年代的古墓地,為研究吐蕃時期,特別是吐蕃中期佛教傳入西藏后的葬俗形式及其變化……[詳細]
拉薩清真寺
  拉薩清真寺位于拉薩舊城東南河壩林回族聚居區,始建于18世紀中葉。寺址東西向,沿中軸線前后設有三進院落。建筑群由牌樓、禮拜殿、邦克樓、浴室、水房、林卡等組成。禮拜殿朝東,分內殿、敞廳、月臺等。敞廳內懸掛有“清真古寺”匾額。園內建筑大多采用藏族傳統形式,圓形拱頂、尖塔,圍墻均用鑿刻的方形巖石壘砌,殿內采用伊斯蘭教習用的花草紋圖作裝飾,藍色作基調,帶有濃郁的宗教與地方建筑藝術相結合的明顯特色。現在這座穆斯林寺院占地面積2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平方米。大門北向,系木質排樓,-清真寺三字。院內禮拜堂是寺院的主體建筑,座西朝東,建筑面積285平米。西壁懸麥加天房掛毯,北側有阿訇講經的臺座。宣禮樓又稱邦克樓,是大清真寺的主要塔樓,禮拜員按時登臨塔頂,召喚穆斯林按時進行禮拜活動。小清真寺是本世紀2……[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看免费观看中国Av | 偷偷鲁2019丫丫久久好吊色 | 亚洲欧美综合一区 | 午夜福利在线视频性色 | 最新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一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