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西藏自治區旅游

西藏自治區文物古跡介紹

41、葉巴寺
葉巴寺
  葉巴寺葉巴寺,在拉薩市之達孜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北、拼河北岸的幫堆鄉葉巴村的葉巴山麓,海拔4000米。葉巴寺,始建于7世紀,由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王妃芒薩墀姜所建。據《衛藏道場勝跡志》記載:“葉巴寺的大殿中供設有阿底峽尊者用過的盤子,盤內有用阿底峽鼻血畫的佛像,還有十六尊者(即十六羅漢)的殿堂等都是靈異素著的圣跡。”贊普墀祖德贊(803~841年。亦稱“熱巴巾”,漢籍作“可黎可足”,又稱“彝泰贊普”。815年即位。執政期間,崇信佛教已達登峰造極地步)時期在葉巴寺建有佛塔。郎達瑪(唐譯“達磨”,又稱“吾東贊布”。836~842年在位)時鄭喀·白季云丹被害,并剝其皮,即供于葉巴寺內。刺殺朗達瑪的拉隆·巴季多吉亦在葉巴寺修過道。后弘初期阿底峽(982~1054)在此住過,他的大弟子俄·勒比協繞在此地弘……[詳細]
42、朗真寺
朗真寺
  朗真寺 朗真寺,在山南地區曲松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西的下江鄉朗真村,海拔4000米。寺廟建在村內東南面的河流高臺地上,其東、南皆臨崖壁,南側為江扎普久河。朗真寺,在噶舉派時期是雅隆地區的一座重要寺院,始建于13世紀后半葉至14世紀初。噶瑪噶舉派第四世-乳必多杰(1340~1383)曾任過該寺住持。17世紀第五世0(阿旺·羅桑嘉)時期,改宗格魯派。由吉·尊丹益西任寺院堪布,當時有僧侶60~70人,與拉薩三大寺(指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屬極盛時期。吉·尊丹益西死后,該寺日漸衰落。約在19世紀后期,該寺住持由來自康·密亞地方(今昌都地區)的格桑達吉擔任,其后有格桑群培、阿旺羅桑卻吉堅贊-轉世傳承,后歸拉加里法王(西-史上獨立的地方割據勢力,其先祖為葉蕃王室后裔鄂松的嫡系)統轄,……[詳細]
43、乃朗寺
乃朗寺
  乃朗寺乃朗寺,亦稱“乃囊寺”、“奈囊寺”。在拉薩市之堆龍德慶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西的楚浦寺東面。乃朗寺,由噶瑪噶舉派紅帽系-第一輩札巴僧格于1333年創建。札巴僧格(1283~1349),意為“名獅”,為黑帽系第三世-讓瓊多杰之得意弟子,因曾得元帝室成員贈給一頂紅帽,其傳承遂稱為“噶瑪噶舉紅帽系”。因他生于有利于波地方夏氏家族的旺古支族中,所以他又稱為“旺古熱巴”。13歲時拜至尊柯瓦的弟子洛哲扎巴為師受優波塞戒;17歲時從上師益西僧格出家為僧,聞習《俱生》、《覺莫舍生法初生要義》,經修習生起了特殊的溫火,人稱“章谷熱巴”(意為章火單衣師);26歲時拜楚浦寺讓瓊多杰為師,依軌范師楚仁聞習《密集灌頂》教法,依索南僧格求得“五大灌頂法”。依鄔瑪巴求得《勝,工樂》和《喜金剛》灌頂法;后從喇曲巴·絳央……[詳細]
44、色切寺
色切寺
  色切寺色切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境仙,位于縣駐地以西、新巴鄉龍坪村南側,距縣城5公里。寺廟建在一高臺地上,南臨陡坎,每拔3850米。色切寺始建年代約當佛教“前弘期”后期(約為9世紀后半葉),是隆子地區格魯派六大著名寺廟之一,由查烏寺統轄。現有僧侶十余人。色切寺面積為30000平方米(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原建筑多為廢墟,僅存杜康大殿。色切寺歷史悠久,其始建年代約當佛教“前弘期”后期(約為9世紀后半葉),到“后弘期”時由強珍·多杰堅贊-重建,信奉寧瑪派;至第九世0-隆我多嘉措(1805~1815)時期,該寺改宗格魯派。由坎·覺切仁欽-主持寺務,由此傳承六輩-(即坎·覺切仁欽、崔真旺杰、珠巴旺布、強巴·赤列朗杰、亞美、珠巴旺布、強巴·赤列朗杰、亞美·赤列朗杰、羅桑堅贊·丹邊旺久),直至……[詳細]
45、達普寺
達普寺
  達普寺達普寺位于拉薩市轄墨竹工卡縣章達鄉吉曲河以東,該寺背倚夏斯山,面靠帕朗山,山澗溝內溪水潺潺,自東向南注入吉曲河,海拔為3850米。該寺在“十年”浩劫中全被毀掉,大量文物散失無余。但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政策的感召下,經上級單位批準,當地群眾自籌資金,修繕了該寺,并把個人所藏文物全部上交該寺供養。如今達普寺又煥發出新的容光,再次成為該鄉等地附近群眾朝拜圣地和參觀場所之一。該寺于12世紀時,由大修行者聶麥的賢弟仁欽寧布所創建,后來熱譯師的弟子積務貢布又在那里修行時為教化眾生修建了一座化身紅塔,逐漸成為名剎。在達普,固西班典頓珠時期修建了大殿、佛殿、僧舍等,遂成為附近地區有名望的黃教寺院。與此同時部分群眾先后流落到該地,為寺院建造當勞工后,定居下來,形成今日該寺周圍十幾戶人家的村莊。大殿面積……[詳細]
46、邦薩寺
邦薩寺
  邦薩寺邦薩寺(漢譯為受近事戒寺之意)位于拉薩市轄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所在地的瓊巴村向北行2公里左右山谷山腰處。這里水草豐盛,具有一種獨特的秀麗的幽谷風景。該寺據傳由嘉唐尼瑪旺久所創建。占地面積為東西長140米,南北寬130米,由1個喇讓(漢譯其含義為-居寶之意)和11個夏倉(漢譯為住處之意)所組成,最盛時該寺有二三百僧人,教派屬薩迦派。現有14個僧人。該寺整個建筑布局,按照自然地形所建,藏式平頂,呈長方形。現僅見當地群眾自籌資金,經上級批準修建9柱寬的大殿l座和3柱寬的佛殿以及6間各l柱寬的僧舍。該寺遺址現為一片孤零零的石砌墻壁廢墟。因此何時創建年代無有詳細資料。不過據該寺掌故老僧人70歲的阿旺尼瑪談其寺和熱振寺同時修建。故從他人所談及我們所見實地廢墟規模、結構上推測是一座曾顯赫一時的古老寺廟……[詳細]
拉薩關帝廟
  關帝廟位于拉薩西效磨盤山山頂。這里原來叫巴瑪熱山,由于這座小山形似磨盤,原來清朝駐藏-稱其為磨盤山。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大將軍福康安等在此修建關帝廟一座,就叫做磨盤山頭關帝廟。在清朝乾隆年間,廓爾喀犯西藏邊境。1788年,廓爾順利完成因商人的稅收問題,出兵西藏,占領了濟嚨、聶拉木、宗喀三個地方。由于清朝派往西藏查辦此事的巴忠等人“將就了事,含國邀賞”,致使廓爾喀借口討要賠償銀兩,于1792年7月第二次武裝入侵西藏,點據了夏拉木、濟嚨,抓走了噶倫丹津班珠爾,8月到達日喀則,大肆搶掠扎什倫布寺的財物、金銀、糧食和后藏地區的大批牛羊,藏民的經濟損失十分嚴重。當時中國正值國力最鼎盛,公元1792年,清朝乾隆皇帝派大將軍福康安統帥大軍迎戰廓爾喀入侵者。雖然在歷史上廓爾喀一向以戰功著稱,但是中……[詳細]
東噶皮央石窟
  走向神圣的阿里高原中國西藏的西部,有一塊號稱“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遼闊高原,它的海拔高度達4400米,總面積約占西藏的三分之一,但是,這里的人口密度,卻僅僅為每平方公里0.16人,境內縱橫分布著上千公里的“無人區”,成為本來就充滿著神秘感的西藏高原上最富有吸引力的一方秘境——這就是著名的阿里高原。如果打開地圖,可以在中國版圖的最西邊,找到今天阿里地區的首府獅泉河鎮,它的地理座標為北緯32°5,東經80°0’相距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1800公里。迄今為止,從拉薩到阿里還沒有開通空中航線,如果從拉薩出發,利用目前在西藏陸路交通中最為先進的交通工具汽車,最快也要4、5天時間才能到達獅泉河鎮。所以,即使在西藏當地人中,去過阿里的人也為數很少。但是,阿里在西藏,甚至在南亞一帶的知名度卻非常之高。之所以如……[詳細]
卡若昌都寺
  昌都寺位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昌都鎮,海拔3271米。1437年由宗喀巴弟子麥喜繞桑布創建,是西藏東部地區最大的格魯派寺院,自清康熙帝始,強巴林寺-受歷代皇帝冊封,逐步形成昌都地區最高的政教合一統治機構,在康區擁有130個分寺。1909年,清川鎮邊務大臣趙爾豐入藏“改土歸流”,強巴林寺被毀。“文革”中被再次破壞,1981年開始維修,現由杜康、色欽杜康、色廓隆、增康、印經院、八大扎倉、三大康村、塔群、辨經場等部分組成,其中杜康、色欽杜康、色廓隆基本呈一字形排列,門向正南。寺院早期建筑以措欽大殿、10個扎倉和5個喇讓等組成,基本系木石、土木結構的藏式密梁平頂建筑。大部分建筑上部墻體以貝瑪草筑成,赭色,殿頂歸豎有高大的鎏金寶瓶等飾物。昌都寺1962年被自治區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三安曲林寺
  三安曲林寺,在山南地區之隆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三安曲林鄉政府所在地。寺廟建在鄉政府北側的山脊上,海拔3250米。三安曲林寺創建于1515年,創始人名白嘎布-(貢布地區活隆地方人)。“文革”其間寺廟遭受嚴重破壞,1985年政府撥款進行維修,已能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三安曲林寺內藏有一批雕刻精美的瑪尼石刻,主要有:釋迦牟尼佛、頭戴高冠,著右袒式大衣,左手持缽,右手作觸地印,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座上;無量壽佛,頭戴外著右袒式大衣,雙手上下相疊放于腿部,手掌向上作禪定印,結跏趺坐于方臺上,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三安曲林寺創建于1515年,創始人名白嘎布-(貢布地區活隆地方人),屬藏傳佛教帕竹噶舉主巴支派(由林熱巴和藏巴嘉熱等發展傳出)。在白瑪嘎布-之后,該寺尚有七代-轉世傳承,他們是:巴桑旺布、米旁旺……[詳細]
51、色拉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色拉寺
  色拉寺全稱色拉大乘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主寺之一。與哲蚌寺,甘丹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位于拉薩北郊3千米處的-色拉烏孜山麓。色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宣德九年,絳欽卻杰,應召赴北京,受封-大慈法王。寺內有吉札倉,麥札倉,阿巴札倉等三大札倉。其全盛期,寺中有僧8000余,規模僅次于哲蚌寺。色拉在藏語里是野玫瑰的意思,傳說山下修寺時,這里長滿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寺內保存著上萬個金剛佛像,大多為西藏本地制作。還有許多是從內地或印度帶來的銅佛像,大殿和經堂的四壁上保存著大量的彩色壁畫原作,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里的馬頭明王像。色拉寺周圍柳林處處,流水淙淙,自古就是高僧、-講經說法之地,有許多僧尼小寺環繞其間,寺東和寺南有-普布覺寺,米瓊熱尼庫寺,貢巴薩寺,帕奔崗寺,扎……[詳細]
52、卡定寺
卡定寺
  卡定寺卡定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西北的俗坡鄉坡努村。寺廟建在澤當至錯公路西側(距公路150米),海拔4250米。卡定寺是古涅地(今隆子一帶)一座歷史較為久遠的寺廟。在西藏佛教復興的“后弘期”時曾是一座噶當派寺廟,至15世紀宗喀巴進行宗教改革后又改宗格魯派,由吉絨布·多杰堅贊-主持當時的寺務。因為卡定寺曾先于其東南的促嘎爾曲地寺改宗格魯派,所以這一地區格魯派寺廟中便將卡定寺定為“主寺”(西寺),而仲嘎爾曲地寺則成為分寺(東寺),形成了涅地一支勢力強大的格魯派宗教力量。“文革”期間寺廟幸免于難,1983年重新開放,現有僧侶25人,轄有尼姑廟1座。卡定寺建筑以杜康大殿為中心,北側有一座0神殿。杜康大殿是噶當派時期的建筑,后期曾對頂部橫梁進行過局部構件替換修整,基本保持了原有形制。杜康……[詳細]
江孜古城
  江孜,藏語意為“勝利頂峰,法王府頂”。位于西藏自治區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在歷史上,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松贊降服了蘇毗,江孜便成為貴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600年,比日喀則稍早,由于地處薩迦、后藏經亞東通往錫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豐,因此成為商旅往來的交通要道,發展成為溝通前后藏的重要通衢,為西藏一大重鎮。它位于前藏最西端,距離拉薩254千米。在鎮上,黃土蓋掩的石板路,藏漢共處的商店,不停轉動佛珠和念經輪的藏族店主,錄像室里不斷發出的港產片喧鬧的聲音,使江孜構成很典型的現代西藏城鎮。然而,江孜最享盛名的,還是它作為一座“英雄城”的光榮,在這里,曾有過一段可歌可泣的抵抗外侮的歷史。在江孜縣中心的山頂上,屹立著一座城堡,這便是聞名中外的江孜宗山抗英遺址。今天,在宗山……[詳細]
54、拉孜寺
拉孜寺
  位于老縣城旁,為五世0-所建,屬扎什倫布寺屬寺。拉孜寺也稱曲下寺、拉孜曲德寺,距今340多年,建筑形制與扎什倫布寺相似。該寺1985年重建,主供釋迦牟尼佛,-新年期間有強巴佛會。拉孜曲德寺是第五世0-阿旺·羅桑嘉措(1617~1682)責成修建的,是第五世0-規劃西藏佛教寺院所建的13座自建寺和13座改換教派寺齋之一,屬格魯派,距今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第七世0-格桑嘉措(1708~1757)為了答謝第六世班禪羅桑·班丹益西(1738~1780)給他傳授比丘戒,便贈送了后藏的拉孜、昂仁、平措林三處給扎什倫布寺的分寺。拉孜曲德寺的整體建筑風格、建筑群布局與扎什倫布寺十分相似,宏偉壯麗,殿宇重疊,毗連錯落,金碧輝煌。曾有大經堂1座、殿堂18座和扎倉2座,僧侶四百七十余人。但在“文革”期間被遭毀……[詳細]
55、日當寺
日當寺
  日當寺日當寺,全稱“甲措日當寺”。在山南地區隆子縣境內,位于縣駐地以西的日當鄉駐地。其北500米處即為隆子河(涅曲),海拔4000米。日當寺是隆子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寺廟。吐蕃時期為苯教寺廟,11世紀后由坎哲·日吾堅贊創建為噶當派寺廟,15世紀后又改為格魯派寺廟,先后有12代-轉世傳承,寺內僧侶人數在一百人左右,至1959年民主改勒前尚有七十余人。轄有香達寺、貝寧拉康、思日拉康等分寺。日當寺主體建筑由杜康大殿、德吉拉康、日吾堅贊靈塔等組成,占地面積8400平方米(長120米、寬70米)。其建筑分布早、晚上兩期,早期建筑包括寺墻、杜康大殿、日吾堅贊靈塔等。寺墻:平面呈橢橢圓形,南北長而東西窄,墻體用土分層夯筑而成,高5米、厚1.3米,夯土內夾有較多的沙礫。杜康大殿:由門廊有柱4根,面積約50平方……[詳細]
56、夏魯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魯寺
  導游位于日喀則市東南30公里處的加措區夏魯鄉,創建于公元1000年。其建筑風格奇特,是一座集藏漢等建筑風格為一體的寺院。傳世之寶頗多,壁畫既豐富又精美,是西藏地區少有的藝術珍品。14世紀初葉,夏魯萬戶長請來當時西藏最有學問的布頓仁欽珠住持夏魯寺,布頓一生著有200多種佛學書籍,是西藏大藏經《丹珠爾》的編纂人。布頓住持夏魯寺的時候,曾于1333年大興土木,對原寺加以擴建維修,元朝皇帝給予大量資助,并派去了漢族工匠,因而這座建筑具有濃郁的元朝風格。寺呈“四合天并”式,前段與主殿對稱,兩側各有耳殿。殿頂高脊斗栱。琉璃瓦槽,翹首飛檐,如翼如飛,全然漢族建筑風格醒目的紅墻,坯石壘砌,殿堂緊連,又具有藏式建筑特點。這種漢藏合壁的建筑,可以使人聯想到當時漢藏兩地文化交流的情景。夏魯寺由夏魯神殿和4個扎倉組……[詳細]
強巴林寺
  導游強巴林寺位于昌都鎮內的四級臺地上,由宗喀巴弟子喜繞松布于公元1444年創建的。昌都強巴林寺有五大-世系,十二個扎倉,僧人最多時達5000余人,并轄周圍小寺70座。該寺主要建筑保存完好,經堂內塑有數以百計的各類佛像和高僧塑像,上千平方米的壁畫以及眾多的唐卡畫,可以說是匯集了昌都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代表了昌都一帶最高水平。強巴林寺不僅是康區最大的寺廟,而且還堪稱康區文化藝術寶庫。強巴林寺的古慶跳神素以猙獰逼真的面具,整齊典雅的動作造型,宏大的場面而聞名雪域高原。該寺跳的鋮斧舞,服飾整齊華麗,舞姿古樸典雅,配器簡約清越,以該寺獨有的宗教舞蹈為形式的昌都藏戲在整個西藏自成一派。該寺-跳的“卓”舞更是一絕。拍照提示:要想拍攝兩江環抱寺廟和周圍鱗次櫛比的僧房和藏式民房組成的壯觀景色,需要到昌都鎮對面……[詳細]
58、尼赤寺
尼赤寺
  萬年古柏——尼赤“古秀”位于林芝縣城西的尼赤村一座叫古秀寺的本教寺廟院內。古秀寺建于1332年,由本教教徒多丹日巴珠色修建,“文革”時被毀。1984年,由四川阿壩的本教教徒唐克加措為首的尼赤當地信教群眾修復。現有面積為200多平方米的三層樓經堂、佛殿等建筑,寺內供有真巴南卡、才旺仁增、蓮花生三尊本教佛像,并藏有大量的本教典籍。建筑風格及寺內的佛像、壁畫都與其它藏傳佛教寺廟有很大的區別,另外在寺院內有一棵古老而高大的香柏樹,人稱“萬年古秀”特別值得一看(“古秀”藏語意為僧人,這里特指這棵柏樹)。據本教典籍記載,該樹是當年本教祖師頓巴·興繞彌沃大師栽種的與自己等身的柏樹。如今樹高18米左右(樹尖1957年被大風刮斷),樹胸圍約13米,樹根部被信徒們供放的瑪尼石圍住了。因為本教信徒們把此樹當做本教……[詳細]
59、覺拉寺
覺拉寺
  覺拉寺覺拉寺,在山南地區之錯那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覺拉鄉政府所在地南側約400米處的山坡上,海拔3800米。覺拉寺,全稱“覺拉土丹曲果爾列謝達吉林寺”。始建于1447年(明正統十二年),由甲央·丹增扎巴-(卡達鄉人)和游占赤列朗杰(博溪卡人)創建。信奉“博東噶舉”,其教派融合了寧瑪、薩迦、格魯等派的教義,流行于山南地區。寺規嚴格,禁止僧侶從事生產,亦不準娶妻生子。下屬分寺有西吾寺、卡達寺和一座尼姑廟、一處修行洞。興盛時有僧侶106人,最少也在40人左右。其-轉世系統有三支:其一為甲央·丹增扎巴系統,其傳承八代,分別為:甲央·丹增扎巴-、赤烈嘉措-、呂堅·熱布杰-、德里堅贊-、赤烈倫珠-、羅追班丹-、崔增嘉措-、阿旺晉美-;其二為游占赤烈朗杰系統,共傳承八代,分別為:游占赤烈朗杰-、明珠·……[詳細]
曲龍遺址
  曲龍遺址位于朗欽藏布北岸、札達縣達巴鄉曲龍村,在吐蕃統一時期的7世紀中葉修建,為吐蕃六茹之一的象雄東岱的政治中心。遺址名稱意為“大鵬棲息的地方”,指此山像一只展翅欲飛的大鵬鳥形狀。山頂(鳥頭)與兩邊山坡(兩翼)建有城堡,山頂為地方神宮殿(藏語稱頗章),兩邊為王宮,是國王及其家眷居住之地。古格王江絳曲沃時期,在山坡中央(即大鵬心臟)還修建了新密派寺廟。13世紀后半葉的元初時期,第八代王澤巴贊之子拜臥贊在此建立了相對獨立的小王國,其后作為達瓦法王的夏季居住地。16世紀的清代改為格魯派寺廟,后整體搬遷至曲龍村西南側小丘陵。……[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电影 | 亚洲欧洲美婷婷久久 | 玖玖爱精品视频在线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网 | 亚洲午夜在线网址网址 | 亚洲资源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