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西藏自治區旅游

西藏自治區文物古跡介紹

白瑪曲林寺
  白瑪曲林寺,在日喀則地區之薩迦縣境內,位于縣駐地東北、雄瑪鄉的吉龍村,寺廟坐落在蘇日山南麓,海拔4090米。白瑪曲林寺建于7世紀,為松贊干布時期興建的寺廟之一,始名“耐瑪祖拉康”。8世紀,蓮花生大師也曾在此修行。19世紀時,由強巴朗杰對該寺進行過全面修葺和擴建。強巴朗杰系薩迦縣賽地方人,為一苦行僧,以在深山幽洞中靜修而聞名,是寧瑪派的掘-,精通醫學,40歲時主持寺廟,87歲圓寂。后由弟子羅桑群沛繼任堪布,羅桑群沛系薩迦縣雄瑪鄉德薩村人,學識廣博,精通宗教哲理,任職期間擴建了該寺。始奉寧瑪派,后改宗格魯派。老大殿:由強巴朗杰創建。門向東,高二層。底層由前廊、經堂、佛殿三部分組成。前廊有柱2根,廊前壁畫彩繪四大天王。經堂面積4柱,主供釋迦牟尼佛及二弟子泥塑像,主尊高約1.8米;經書架上供放《甘珠……[詳細]
302、藏扎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藏扎寺
  在康馬縣境內,位于乃寧鄉藏札村。由阿旺頓珠于19世紀創建,為扎什倫布寺分寺,屬格魯派。坐北向南,主體建筑由大殿、經堂、佛殿、卓瑪拉康、0神殿等組成,主供釋迦牟尼和十六羅漢像;墻上遍繪釋迦牟尼佛、強巴佛、無量壽佛、觀音、度母、金剛和阿底峽、宗喀巴人物壁畫,非常精美![詳細]
303、卡瑪當寺
卡瑪當寺
  卡瑪當寺位于山南桑日縣城東約2.5公里的一處山腰上。最初建于公元11世紀,為嘎當派寺,11世紀中后期改宗希解派(莫吉派),大約在公元17世紀,又成為格魯派寺院,但仍保留了希解派的某些儀軌。卡瑪當寺在文革中被毀,1986年重建。主供莫吉洛吉卓瑪塑像。莫吉洛吉卓瑪,是藏傳佛教史上開創一派門風的一位獨特女性。她在佛學上根據希解派的教義,吸收嘎當派的一些長處,傳下了以法鼓唱教區別于其他教派儀式的莫吉派。當時莫吉派在西藏得到了廣泛傳播。在佛教歷來輕視婦女的情況下,這無疑是在提高婦女地位上起到了積極作用![詳細]
304、色結寺
  色結寺在日喀則謝通門縣境內,位于塔丁鄉乃囊村的東日嘉山頂,屬苯教寺廟,建于1179年,由辛頓·益西洛卓創建。原有大殿、康巴扎倉、白巴扎倉、溫丁拉康、沖欽、世襲殿、德丹雍仲康薩、孜頗章等建筑。大殿高3層,經堂16柱,主供辛饒米保鎏金銅像,高達2層樓,四壁滿繪本·丹巴辛饒傳記;殿內藏有用金銀粉書寫的《甘珠爾》、《丹朱爾》各一套乃歷任堪布靈塔20余座?蛋驮鷤}高2層,經堂10柱,是云南、則Il、藏東康區苯僧的學經之地,主供鎏金銅質的本·丹巴辛饒等身塑像及8座靈塔。白巴扎倉高2層,經堂12柱,主供尊勝母、洽瑪、本·丹巴辛饒鎏金銅像;四壁繪干尊祖師像。溫丁拉康高1層,有立柱4根,主供第一至八任堪布鎏金銅像等。孜拉頗章是堪布、高僧的宮郵!拔母铩敝袘K遭破壞,1985年修復了溫丁拉康,其內文物有措東覺0神……[詳細]
305、日吾其金塔
  日吾其金塔是湯東杰布迥巴藏戲創始人修建的,它座落于昂仁縣日吾其鄉政府駐地,始建于1390年。該塔是日吾其寺的一個組成部分,屬“塔寺合一”性質的單元建筑。塔高35米,共6層,自下而上逐層收封,頂部為塔剎“十三天”傘蓋,明火珠等。各層每邊面正中砌有亮門,1.2m高、0.8m寬,各亮門內墻壁及第5、6、7層的通道墻壁繪畫密布,形象色彩大部分至今仍清晰可辨。……[詳細]
306、貢巴孜寺
  貢巴孜寺,在山南地區錯那縣(縣城距澤當211公里)境內,位于縣駐地以南錯那鄉夏日村產側的山坡上,東距縣城約1公里,海拔4360米。貢巴孜寺始建于1420年,創寺人為門巴族-丹巴嘉措(邦欽學布贊村人),前后傳承十五代-。貢巴孜寺原建筑面積達18000平方米(東西長150米,南北寬120米),規模宏大。各建筑群依山勢起伏由南至北呈梯裝伸展,外圍有高大的院墻,用片石疊砌,平面呈不規則梯形,北窄南寬,墻體高2~2.5米,厚0.6~1米;圍墻的東、南、西、北三面門道,現存東、南、西三面門道,其中南面為寺廟正門,砌有東西向的數級石階,寬約4米。貢巴孜寺由南向北由三組建筑群構成寺廟的主體:第一組建筑由前庭、曲康、絨康(伙房)等構成。其中曲康面積為4柱,內供各0神像;第二組建筑緊鄰前庭之北側,由杜康(-堂)……[詳細]
  昌都革命歷史博物館依托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辦公舊址于2016年8月建成并開館。它的建成標志著昌都文物事業邁入了新的發展里程,更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和“讓歷史文物活起來”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生動體現,有利于將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新興動力,有利于繼承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為藏東規模最大的紅色遺跡集中保護展示區,該館總占地面積10904平方米,建筑面積1559平方米,布展面積1105平方米,分12個展廳,以時間為沿循,從全國解放到昌都解放,從平息叛亂到民主改革;以紅色遺跡專題展為形式,有重點、集中式反映昌都偉大的革命建設歷史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事跡;共展出各類革命歷史文物100余件(套)、圖片200余張。截至目前已累計接待觀……[詳細]
308、曲登尼瑪寺
  曲登尼瑪寺位于崗巴縣西南部約四十余公里處的喜馬拉雅山腰,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歷史。據藏文經書記載,公元八世紀中葉,印度高僧蓮花生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請,到西藏傳播密教,返回印度時路經曲登尼瑪,在崗巴縣的確姆約姆欽和康欽甲布雪山腳下的山洞里修行,當地有個牧羊人拜他為師。學習了密教。不久,修建了牧人塔、牧婦塔、蕃王塔,取名為“多吉曲登尼瑪”,意為金剛石太陽塔。后來人們習慣稱曲登尼瑪。曲登尼瑪寺信奉紅教。如今寺里有6名尼姑,全是崗巴縣人。曲登尼瑪寺海拔5100米,背靠喜馬拉雅雪山。寺院不大,典型的藏式建筑,四周房后,中間庭院。只有三間經堂。在一間大經堂里,其擺設與西藏的許多黃教寺廟相差不大。許多朝佛者把自己心愛的手鐲等物品留在這里。據說這間經堂曾是該寺歷世-誦經的地方。佛案前有一塊青石頭.石頭上有一個……[詳細]
  色曰拉吉鶏十舊址位于拉薩市曲水縣茶巴拉鄉,年代為清。2013年12月,被公布為西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定日關帝廟遺址位于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崗嘎鎮,年代為清。 2013年12月,被公布為西藏自治區第六批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位于日土縣烏江村境內,坐落在班公湖的北岸,石窟開鑿在一高約10米左右的砂礫崖面上,頂部已為流沙所覆蓋。石窟口朝西,平面略呈方形,進深3.5米,高3米?唔敒轳窂]頂式,頂部中央繪以蓮花紋。窟內殘存有壁畫痕跡,可惜因現代牧民在洞內燒煮煙熏形成嚴重污染,僅可分辨出大約圖案。除洞口兩側,其余三壁可分為上、下兩層圖案;上層為形制比較簡單的曼荼羅,下層繪有佛教雜寶以及可能是禮佛聽法的場景,一排八個人,皆盤坐于地,面朝一個方向。八人的服飾除服色有異外,完全相同,皆頭戴寬沿帽,身穿三角形大翻領長袍,衣領、袖口、裙邊皆鑲有深色寬邊,長發披肩,雙手藏于袖內,洞口兩側的壁畫可以辨識出的圖案一組為古代歌舞的場面,舞者三人一排,身著袖口、衣邊帶鑲邊的長袍,腳穿長靴,散發披肩,揚臂起舞。另一組圖案繪制在洞口的下方,表現……[詳細]
  遺址位于日土縣日土村,距日土縣城20公里。據傳,城堡前身是’門人’,在形似大象俯臥的土山上所建的門卡。7世紀前,“嶺”國大將賢巴敏如澤在此山以東建立賢巴卡爾城堡,賢巴去世后葬于此。10世紀末,當地頭人昂巴在山頂西面建新密派卡噶佛殿,主供佛為密宗事部三枯主,殿內有精美的壁畫和《般若經》。元初,竹巴噶舉派依山而建日布丹佛殿,殿內有竹巴噶舉派大師塑像,墻壁偶靜猛天眾神的壁畫。15世紀(元末明初),薩迦派在山以東建夏巴殿。17世紀,格魯派在山的中央部位修建倫珠曲典寺,在西坡建立分廟—果奴殿(尼姑廟)。17世紀初期,日土宗本在山坡最西邊建立宗政府城堡。18世紀,又修建主持堪布的拉讓宮殿,共有兩層。山下有朵蓋齊本的諸多建筑。此后統稱為瓊宗噶莫城堡,又因城堡的山體形狀與建筑布局與布達拉宮相似,故稱“小 ”……[詳細]
  日喀則清真寺始建于公元1343年,位于格薩拉康小學巷內。清真寺平面呈長方形,寺門兩側屹立著高達10余米的塔樓,塔樓上裝有鐵制的新月塔尖,寺門為拱形,與塔樓之間用短墻相接,寺頂部為大型穹隆圓頂。該寺最鼎盛時曾擁有兩千多名穆斯林信眾,他們恪守每天7:00、15:00、18:45、20:45、22:00五次禮拜的教規。雖沒有壯觀的大寺院景致,但也是日喀則體驗伊斯蘭風情的好去處。地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雪強路幫佳孔社區內類型: 清真寺……[詳細]
314、曲踏墓地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曲踏墓地位于札達縣,2014年發掘5座并列的帶豎井墓道的洞式墓。墓道狹窄,兩側壁掏出成排的腳窩。墓道下挖約2.5米左右出現二層臺,上面橫置一排青石板封頂,將墓道分為上下兩段。墓道底部向山體方向開挖圓拱形墓門,墓室有單室和雙室兩種。單室墓較。浑p室墓較大,為多人合葬墓。墓室內都有保存較好的長方形箱式木棺、成組的陶器以及大量的馬、羊等動物骨骼。木棺內有墓主骸骨及大量隨葬品。墓主均為側身屈肢,其周邊擺放大量隨葬品,包括彩繪木案、方形木梳、帶柄銅鏡、刻紋木牌、紡織工具以及大量玻璃珠、長方形木盤、草編器物和彩繪陶器等。曲踏墓地的年代為距今1800年左右。該墓地很有可能是另一處象雄部族的貴族墓地。這5座墓葬是迄今在阿里地區主動發掘中首次發現的洞式墓群,由于隨葬品種類特別豐富,為研究古代象雄部族的社會-提……[詳細]
315、尼阿底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尼阿底(NwyaDevu)遺址位于西藏北部羌塘高原申扎縣,海拔4600米,距最近的城市拉薩和那曲將近300公里,是一處規模宏大、石制品分布密集、地層堆積連續的舊石器時代曠野代遺址。2018年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宣布,該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科研人員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證實古人在距今4-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脊湃藛T在遺址中收集了大量石制品,包括石葉、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錐等,推測可以用于采集果實、逐獵野獸、肢解動物、加工皮革等。尼阿底遺址出土的石制品具有鮮明的石葉技術特征。所謂石葉技術,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獨特的工具制作技術,具有“預制石核—定向剝片—系統加工”等固定的操作……[詳細]
316、扎達布日寺
  扎達布日寺。寺廟位于門士鎮象泉河畔。聽說神山圣湖是眾信徒朝拜的勝地,它仿佛一個雞蛋,而扎達布日寺就相當于蛋黃,因此到神山朝拜必須要到這里朝拜。主寺佛堂不是很大,離佛堂很近的佛塔群的規模和寺前的瑪尼墻的規模不相上下,于是佛寺、塔群、瑪尼墻三圣鼎立,各領-。地址: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鎮象泉河畔類型:寺廟游玩時間: 建議0.5-1小時門票信息:免費開放。……[詳細]
  介 紹 從著名的拉薩八廓街往東走百余米,在拉薩舊城東南河壩林回族聚居區的東孜蘇路6號,有一座伊斯蘭教堂,頂端飾有彎月,教堂大門上端用阿拉伯文、藏文、漢文寫有“西藏拉薩清真大寺”的字樣,清真大寺禮拜殿敞廳內懸掛有“清真古教”匾額。 整個清真大寺采用伊斯蘭教習用的花草紋圖作裝飾,藍色作基調,帶給人們一種濃郁的宗教特色與地方建筑藝術完美結合的審美感知。拉薩人習慣地把拉薩回民分成兩類,一類稱為八廓卡奇,他們大多居住在八廓街做生意;另一類稱為河壩林卡奇,也就是今天聚居在拉薩舊城東南的回民!翱ㄆ妗币辉~,在藏語中指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民,他們大部分聚居在清真大寺周圍,群體意識十分強烈! 餐 飲/住 宿/購 物 清真大寺附近的清真飯店非常集中,且口味正宗。  交 通 從市中心可步行前往!西藏拉薩……[詳細]
  頗羅鼎運朗多吉舊居遺址頗羅鼎運朗多吉是西-史上著名人物,其舊居遺址同時也是舊白朗宗政府所在地,遺址占地約3000平方米,現僅余運動員基。白朗縣在十四、十五世紀是時江孜法王的領地和行宮所在地,現余有宮堡遺址![詳細]
319、阿壟溝墓葬
  霍巍教授在《西藏研究》2005年第一期發表的《西藏西部文明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指出,在日土縣境內發現了一處古墓地。這處古墓地位于日土縣日土區一條名為阿壟溝的山溝內,阿壟溝,是日土縣境內阿不蘭熱山的一條山溝,這條山溝位于日土鎮前行政所在地南面,溝前是縣城通往日土鎮熱角村的鄉間公路。溝口距日土鎮約800米,溝寬20-40米,大體上由西北向東南延伸,海拔高度4400米。石丘墓葬分布在兩側沖積扇上,地表為礫石層,無植被覆蓋。墓地面積約15000平方米,墓葬總數在100個左右。石丘墓葬的形制,是在地表向下挖掘淺穴或不挖墓穴,葬入骨殖后用大石壘成墓框,其上用大石塊壘覆,形成石丘。石丘高度約1米、直徑約2米左右。死者葬式有屈肢葬、亂骨葬及火葬,屈肢葬中有男女合葬、母子合葬的習俗,部分尸體由于當地干燥的自然……[詳細]
  查木欽墓群位于西藏拉孜縣曲瑪鄉查木欽村附近,海拔4000米左右。藏語里面“查木欽”意為集貿市場、交易市場,可想而知,早在吐蕃時候,在這個地方,一是比較繁華,二是生產和各個方面比較發達。該古墓群距今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吐蕃王朝時期藏王墓葬群,一共有130多座,大、中型墓葬封土為梯形,亦有塔形及長條形殉葬坑,墓地最大墓處封土邊長78米,高達17米。現存墓堆為土成的臺式平頂墓,墓堆切面可以看到明顯的夯土層,每層高約15至20米,原為方形平頂,由于經過長期雨水的沖刷,已形成了圓形平頂,墓地豎有藏文墓碑和一對石獅,石獅雕刻粗擴古樸突為藝術珍品。據專家初步分析,古墓碑碑文記藏,該墓與吐蕃贊普赤熱巴中有關,該墓群有可能系吐蕃五朝末代贊普一朗達瑪家族后裔的墳墓。整個墓地分為東、西兩區,東區東西長640米……[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地址一 | 在线视频国产日本 | 亚洲A在线V免费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 日本高级黄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