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旅游

云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越州三堆子墓群
  越州三堆子墓群位于曲靖市麒麟區越州鎮西關社區北關村民小組東北約2000米處的耕地內(越州鋼鐵廠西北角)。三堆子墓群由3個相對獨立又彼此相連的墓葬組成,由北向南依次編號為1、2、3號梁堆墓,總面積1262.3平方米。1號梁堆墓位于墓群北部。封土呈橢圓形。最大處直徑23.6米、高約3.3米,面積約437平方米。2號梁堆墓位于墓群中部。封土呈橢圓形。最大處直徑23.2米、高約3.5米,面積約422平方米。3號梁堆墓,位于墓群南部。封土呈橢圓形。南北長21.2米、東西寬19.1米,面積約403.3平方米。三堆子梁堆墓群為1982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發現。2012年8月16日,當地村民在3號梁堆墓東部取土時,發現部分沙石,撬開后,為一石砌墓室,隨即向當地派出所報案。接報案后,曲靖市麒麟區文物管理所會……[詳細]
東川府鑄錢局遺址
  遺址分新局和舊局2處。清雍正時期東川府鑄錢局稱寶云舊局和寶云新局,清嘉慶時期稱府局,又稱寶東錢局。舊局遺址位于會澤縣古城街道翠屏社區第六組東直街上段東側芳華建材公司內。新局遺址位于會澤縣古城街道堂瑯社區十六組(靈璧路42號)院內。舊局遺址分布面積為11000平方米。歷史上,舊局建筑坐南向北,設有辦公署,沿中軸線建有大門、儀門、大堂、總門、戲樓、爐神廟等。錢局東西兩側分別設有東更道、西更道。東更道分別建有書房、巡欄房、巡察衙署、廚房、炭房、銅庫、鉛庫、錫庫、罐庫、錢庫、倉房、秤房、號房、澡堂,西更道分別建有土地廟、錢庫、爐房、鐵匠房、木匠房、白泥房、堆卡、瞭望樓等200余間房屋建筑。現僅存大門、儀門、大堂、錢庫、罐庫(坩堝)、管局等房屋建筑共21間。主體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東川知府崔……[詳細]
寧洱觀音山寺
  寧洱觀音山寺神秘、清幽的寧洱觀音山寺,位于茶都古府寧洱縣城以北約6公里的觀音山上,為普洱市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佛教圣地。觀音山寺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在以后的清康熙60年、乾隆17年和道光29年等歷代均有修繕(有各朝代的石碑為證)。該寺院當時頗為壯觀,紅墻麗瓦,雕龍繪鳳,貼金描彩,莊嚴肅穆,塑有觀世音等諸位菩薩和彌勒佛祖、四大天王以及哼哈二將等眾仙的法像,宛如仙家圣地。常年有超凡脫俗的僧侶住持、清齋教徒誦經念佛,祈求風調雨順,太平吉祥。令人痛惜的是,如此一方凈土圣地,竟也沒能躲過那場“十年浩劫”,終使這座古老的寶剎毀于一旦,僅存的少許殘垣斷壁靜靜地躺在山野間二十余年,仿佛在向后人控訴著那場波及全國的空前劫難。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勤勞樸實的茶都古府人民竭盡全力來挽救寶貴的歷史文化……[詳細]
姚安龍華寺
  姚安龍華寺,俗稱-寺,位于姚安縣城北12公里的光祿鎮西山麓。西山形如游龍盤旋,山仞重巒突兀,此山民間稱龍華山。龍華山,郁郁蔥蔥,栗樹、茶樹、菩提樹、蒼松翠柏,競相聳立,高峻挺拔,龍華寺就在險峻的叢林之中。龍華寺原址名臥佛庵,始建于公元907-923年(即后唐天祐年間,蒙詔世隆時期)據清郡人河南光山縣蔡龍松所撰《重修龍華山-寺碑記》載:“一日夜間,因有神僧到此拜佛,半夜即去,由此,大理僧人知聰即結庵于此,勤修戒律,開山創寺,后人稱為古剎。”13世紀時,蒙古兵滅大理國,相國高泰祥殉國,其女菩提痛國破家亡,兄弟離散,于臥佛庵出家,將出生時印度僧人所贈的菩提樹籽植于寺后,以卜兄弟聚散存亡,九籽生長良好,后兄弟九人果無恙,終得團聚。兄高長壽得授姚安路軍民總管府總管,改建臥佛庵,更名-寺,并造菩提像供奉……[詳細]
滇西軍都督府舊址及疊園集刻
  滇西軍都督府舊址,位于今騰沖縣第一中學紫薇苑內。其左邊為民國元老李根源先生搜集前賢遺墨,刊石樹碑集中于疊園內的“疊園集刻”碑廊。1911年10月27日(農歷九月初六),以張文光、劉輔國、刀安仁為首的同盟會員,發動騰越辛亥起義一舉成功,28日晨,人心大定,市井宴然。上午9時,義軍領袖張文光在來鳳山北麓的騰越廳自治局內舉行演說大會。會上,張文光對前來參會的義軍各首領及地方各界,作了大義凜然、慷慨激昂的演說,申明起義原因和宗旨,要求“惟現在籌餉安民、保衛地方、維持秩序諸要政為當務之急,不能不望諸君相助辦理。”于是“眾皆感泣”,一致表示“凡事敬聽先生命”。依據孫中山《革命方略》中“各處國民軍,每軍立一都督,以起義之首領任之”的規定,眾人一致推舉張文光為滇西軍都督,成立軍都督府。當日在此召開軍都督府第……[詳細]
浦在廷故居
  浦在廷故居位于宣威市西城下街57號。建筑坐東向西,由大門、前院、二門、正廳、對廳、廂房、佛堂、雕像組成一樓一底土木結構四合院,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圖片大門,位于故居東南角,為垂花門,歇山頂,小青瓦屋面。大門上方懸掛題有“浦在廷故居”的牌匾。前院,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約8米。院子西半部為綠地,種植花木、草坪。院子東端臨街建硬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一層瓦房,2開間,通面闊7.2米、通進深5.7米。二門,設于南廂房明間后檐墻上,屬“隨墻門”,上方懸掛“少將第”匾額。在護國運動時期,浦在廷積極支持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領導的護國運動,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運動,被授予少將軍銜。正廳,單檐懸山頂穿斗式土木結構,一樓一底。明為5開間,實為7間(明五暗七),通面闊23.45米、進深10.8米。明間、次間、……[詳細]
富源文廟
  富源文廟位于富源縣人民政府大樓東北50米處太和街中段北側。建筑坐北向南,由太和元氣坊、欞星門、庠池、大成門、東西廂房、大成殿、魁星閣組成合院式建筑群,占地面積6000余平方米。太和元氣坊,臨街而建,重檐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原建筑3開間,通面闊14.6米、進深4.8米、通高10.1米。坊置3踩斗拱。坊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為平夷縣馮元科中探花而建。20世紀60年代“文革-”時期被拆毀。現存牌坊為2002年在原址上按原樣設計重建。由于坊兩側有部分土地被居民房屋侵占。現存建筑為3開間,通面闊9.63米、進深5.83米、通高8米,規模、尺寸略小于原建筑。庠池,位于太和元氣坊北面兩級臺階處,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按古代學宮形制建成半月形。直徑9.4米、半徑4米。池上建有石質狀元橋……[詳細]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
  西南聯合大學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聯合組建而成的。三校一開始是遷至湖南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并于1937年11月17日開始上課。這個日子后來被定為聯大校慶。隨著日寇的進逼,長沙危急,三校又遷往云南昆明。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老城北門街。舊址內有聞一多篆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馮友蘭撰碑文,詳載日本帝國主義自清光緒年甲午(1894年)以來,特別是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后大舉入侵,國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迫于形勢南遷至昆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設理、工、文、法、商、師范等學院。抗戰勝利后,1946年5月4日學校回遷。在校園東北角矗立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此碑立于抗戰勝利后,西南聯大撤消,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北返前夕的1946年5月4……[詳細]
水目寺塔
  水目山塔位于云南省祥云縣馬街鄉水目山水目寺前。此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皎淵而立。史志中并無確切記載,一般認為大理國時期(公元938-1253)所建。據現存水目寺內的《淵公塔銘碑》記載,水目寺為南詔龍興四年(公元813)普濟慶光禪師所建。而寺前密檐塔為紀念大理國0公高量成之子,水目寺三祖之一的皎淵而建,因此又稱“淵公塔”。水目山塔,為四方形15級密檐式磚塔,高18.16米,塔雙層臺基,八角形。塔身第一級東面設門,南面塔壁彩繪壁畫。其上各級每面有龕洞1個,塔剎由仰蓮、覆缽、寶頂組成。塔西有水目寺,現存大殿、中殿、廂房等,規模宏大。現保存明代銅鐘及較多碑刻,寺右尚僧塔50余座,形成壯觀的塔林。弘圣寺塔位于大理中和鎮弘圣寺舊址,寺毀于明初。塔通高43.87米,16級方形密檐式空心磚塔,塔身下部……[詳細]
西南聯大紀念碑
  在云南師范大學校園內,“一二·一”四烈士墓西側,有馮友蘭撰文、聞一多篆額、羅庸書丹的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座呈圓拱形,高約5米,寬約2.7米,中嵌石碑。碑文約1000余字,記述了聯大創辦的始末及其特點,是聯大在昆明的重要遺跡。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日軍南侵,平津危急。原在北平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的南開大學,奉命遷于湖南,合組為長沙臨時大學。以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為常務委員,主持校務。于當年11月1日上課。繼而上海、南京陷落,武漢震動,1938年1月20日,臨大正式宣布遷云南。數百名師生徒步3000余里,經過兩個多月的艱苦跋涉,于4月26日抵昆明,設理工學院于昆明,設文法學院于蒙自,改名為“西南聯合大學”,于5月4日上課。同年冬,增設師范學院。一學期后,文法學院亦回……[詳細]
中山禮堂及文廟建筑群
  中山禮堂位于富源縣人民政府大樓東北50米處太和街中段北側。禮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積660平方米。禮堂建在一石臺基上,四周設條石臺階可通達室內。南面(正面)11踩、東面13踩、西北兩面則為3踩。現存建筑為重檐磚石木結構,共3層。一層墻體為五面石砌筑,二層用青磚砌筑,三層以木板裝修。建筑通面闊15.6米、進深35.6米、高13.3米。建筑南、北兩面均附設攢尖頂檢閱臺,檢閱臺二層設尋杖木質護欄。建筑正面大門為歐式石質月拱門,門上方浮雕孫中山先生半身像,像左右兩邊陰刻“忠孝仁愛,信義和平”8字,背面橫刻儒家經典“禮、樂、射、御、書、數”6字。檢閱臺臺明前石柱為青石方形,花瓶式石柱礎下置蓮花式石座。臺明左邊的方形石柱東西面刻“從容乎疆場之上,沉潛于仁義之中”題句,落款因受損待考;北面刻“富貴不能淫,貧賤……[詳細]
文廟大成殿和文星閣
  在玉溪市東南隅玉溪軍分區后院正中。始建的時間與費用為“肇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已丑七月十一日訖于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癸己十一月十五日……用金凡四千七百三十兩用夫一十五萬八千六百九十七人”。①當時文廟的建筑規模甚為雄偉,計有“啟圣宮三間。大成殿五間。兩廡東西各七間。大成殿門三間。敬一亭、神器庫各三間。名宦,鄉賢祠各三間。省牲、更衣亭三間。欞星門五間,頖池圜橋,甃之以石。德配天地坊一座,道冠古今坊一座。左書室三間,明論堂三間,魁星閣三間,大門三間。右文昌宮桂香殿五間,后寢殿三間、大門三間。環之以垣,廣十二畝六分九②。康熙癸已(公元1713年)云貴總督郭王栗所撰《重建新興文廟碑記》論述了建文廟之必要:“新興州舊有州學,以歷歲既久,荒蕪不治。州中管若梁先生名灝,與州守任君名中宜慨……[詳細]
賽典赤墓
  在昆明城東區民航路五里多小學門口的體育場內,有一座方形高墓2.4米,寬約1.3米,頂為青石雕成的石瓦,墓體四面鑲碑石。正面刻漢文“元咸陽王瞻思丁墓”8字,分4行,直書。背面為蒙文碑刻。左右兩側,一邊刻《元史·賽典赤瞻思丁傳》(節錄),另一邊刻袁嘉谷撰書的《重修咸陽王陵記》。圍墻外,即寬闊的公路。這座陵墓,是為紀念元代初年云南最高行政長官賽典赤·瞻思丁而修的紀念冢。元初,由于“委任失宜”,云南矛盾重重,政波迭起,生產荒廢。元世祖忽必烈,選用為人“謹厚”的賽典赤,以“平章政事(次丞相)行云南中書省事”。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賽典赤到任。他面對現實,正確處理元代中央官吏與云南民族官吏和皇帝分封在云南的宗王皇帝的親屬)之間的關系,穩定了云南的形勢。在廣泛征詢“利國便民”的意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
方國瑜故居
  •到古城不進方國瑜故居看看,等于沒有到過古城。景點介紹走進方國瑜故居,猶如進入了一座家訓家風的講壇。方氏家族勤奮、團結、重教,嚴謹的家風,深深地感染著每一個來這里參觀的人。方國瑜故居是一座有著近200年歷史的古宅,分為上下兩院。站在街道上映入眼簾的是一道上部為扇形的拱形大門,在扇形門頭上鑲有一塊白底綠字的“方國瑜故居”牌匾。再往前第二道大門上懸掛著清光緒年間的“世貢第”匾牌。上下兩院既有通道石梯相連,又自成一個“三坊一照壁”格局的小院,每個院子的東西主樓后邊都建有小花園,自成一個小天地。兩院中心大廳,立著方國瑜銅像。院里布局了“求學之路”“家庭關愛”“科研成就”和“教學成果”等6個展室,陳列著方國瑜先生一生各個時期的200多幀照片和120多件書稿、專著、筆墨和家具等遺物。地址:麗……[詳細]
真慶觀古建筑群
  真慶觀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區白塔路與拓東路交叉路口。明永樂初年,道教長春派創始人,謫滇“高道”--劉淵然,即居此觀闡道。劉淵然(1351年~1432年),江西贛縣人,道號體元子,道行高深,明洪武間朱元璋召至師宗,賜號高道。永樂初年任道錄司右、左“正一”管道教事。嗣因得罪權貴被謫至昆明。在龍泉觀闡教。其門徒“殆百余人”。門徒中蔣日和、邵以正是名聞全國的“高道”。其中,邵以正是昆明人,號止止道人,又號承康子,天順元年(1457年)明英宗賜號“通妙真人”。正統十年(1445年)整理校定5305卷的《正統道藏》傳世,在道教學術史上有相當地位。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劉淵然受召回京,得封“沖虛至道玄妙無為光范衍教莊靜普濟長春真人”號,并“領天下道教事”,從而使真慶觀名聲大噪。真慶觀,原名真武祠……[詳細]
76、自久海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久海
  自久海自久海建于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600余年,為當時叫自九的彝族首領率眾開鑿,海東岸系一半島,有長提環繞,半島上有“自公祠”,分前后兩殿,供奉自九和其母以及起義軍將領的塑像,造型威武雄壯,栩栩如生。自久系彝族世居云南楚雄姚安縣,明洪武十四年(1381),明軍進入云南地區。幾十萬大軍雖所向披靡,戰績顯赫,但后勤供應大為不濟,部隊經常處于兵困馬乏的境地。解決給養問題的唯一途徑,便是:就地取糧。當時,很多地方官、土司之流表示歸順朝廷,向官軍獻糧納貢,一時解決了軍隊的供給問題。但他們也以為朝廷“納糧”名義,向老百姓00,搞得怨聲四起,民憤沸騰。在云南旅游名勝楚雄姚安地區,知州田本、通判王俊、吏目楊信實等人,也乘向官兵“納糧”之機,欺壓百姓,殘酷剝奪,使百姓苦不堪言。云南旅游名勝楚雄姚安壩子東山一帶……[詳細]
昆明圓通寺
  圓通寺位于昆明市區內的圓通街,與昆明動物園毗連,是昆明最古老的佛教寺院之一。從唐時南昭國在此建“補陀羅寺”算起,已由1200多年的建寺歷史。同時,它也是現在昆明市內最大的寺院,在中國西南地區和東南亞一帶都享有盛名。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佛教協會都設在這里。圓通寺以造園手法建寺,青山、碧水、彩魚、白橋、紅亭、朱殿、彩廊交相輝映,景色如畫,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寺宇坐北朝南,富麗堂皇,整個寺院以圓通寶殿為中心,前有一池,兩側設抄手回廊繞池接通對廳,形成水榭式神殿和池塘院落的獨特風格。殿內供奉有清光緒年間精塑三世佛坐像,大殿正中兩根高達10余米的立柱上,各塑有一條彩龍,四壁還塑有五百羅漢像,均堪稱中國佛寺中的上乘之作。大觀樓長聯的作者孫髯翁,晚年曾在此地德咒蛟臺算懸掛為生。圓通寺有高大壯觀的圓通勝景坊……[詳細]
78、西華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華寺
  西華寺位于師宗縣城西500米處天臺山東麓。建筑坐東北向西南,自山門起依地勢逐層上升,沿中軸線分別由山門、前殿、中殿、大殿、觀音殿、碑刻等組成建筑群,占地面積1580平方米。寺院建筑全部為懸山頂抬梁式土木結構。前殿,3開間,通面闊12米、進深8.5米、通高約9.5米。殿中為明間,前檐卷棚出廈,屋架為七檁抬梁式穿枋梁架結構。懸掛匾額“西華禪寺”,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師宗州知州金星瑞題書,是寺中保存較好的古建筑之一。前殿至中殿之間為1石砌臺基,經臺基越18級臺階可入中殿。中殿,3開間,通面闊17米、進深7米、通高約9米。殿中為明間,前檐出廈,置回廊。檐下為蓮臺吊柱,昂呈龍首狀,穿插枋額頭呈象鼻上卷勢,枋下墊有卷草紋飾的襯枋。屋架結構與前殿相同,均為七檁抬梁式木結構。花臺,出中殿,沿寺大院回……[詳細]
79、三清閣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清閣
    三清閣位于昆明著名的西山區景游覽區的最北端,是通向龍門風景點的門戶。這里山崖險峭,石峰高聳,蒼松翠柏之間一條人工開鑿的石道蹬的石道蹬梯沿石壁陡巖縫隙間蜿蜒。這里是觀望山下五百里浩瀚滇池風光的最佳處之一,也是尋古探幽之所在。以山道險奇而論,這里也算“之最”;  三清閣始建于元朝,原為梁王避暑行宮,古稱避暑臺,后元末兵戰不斷,烽火四起,此山逐漸走向荒廢殘破;  明朝正德、嘉靖年間,世襲黔國公沐氏富豪捐資,由滇池擺渡村人李應舉在此興建海涯寺;因寺上有石形似羅漢,因此海在寺又稱羅漢寺。到清朝道光年間,有關方面再次組織工匠沿著此段險峭懸崖重新修建樓閣,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以三清閣為主體的九層十一閣的建筑群。遠遠望去,層樓疊宇,凌空欲飛,景致頗為壯觀;  三清閣是道教的所在地,道教在云南源遠流長。南詔與……[詳細]
馬哈只墓碑
  馬哈只墓碑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月山鄭和公園內,居坡面西,背依滇池。據《故馬公墓志銘》載,墓主馬哈只,云南昆陽人,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明朝洪武十五年(1382年),享年三十九歲。馬哈只生前曾朝拜伊斯蘭教圣地麥加,娶溫氏為妻并生有二男四女,其中次子即為鄭和。永樂九年(1411年),鄭和在第四次出使西洋前不久回鄉祭掃。這段經過,刻記在《故馬公墓志銘》碑陰右上角“馬氏第二子太監鄭和,奉命于永樂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到于0墳塋祭掃追薦,至十二月吉日回還。記耳。”但字跡漫漶,大都不可辨認。鄭和的祖父和父親均名“哈只”。按伊斯蘭教的習俗,“哈只”是人們對朝覲過伊斯蘭教圣地麥加的人的尊稱。中文“哈只”一詞,本由阿拉伯語音譯過來,意為“巡禮人”,即朝圣者。由于鄭和幼年離家,對父親的真實姓名可……[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中文日韩欧美v |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一区二区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日本视频 |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一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