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文物古跡介紹

普安衛城墻
  普安衛城樓及古城垣位于城關鎮,始建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二十五年指揮使王威等始筑土城垣,用石包砌。據明嘉靖《普安州志》載,城垣周長八里五分,高二丈三尺;設四座石拱城門:東雍熙、南廣居、西崇仁、北鎮遠。鎮遠門上建鼓樓一座;城垣因山形而筑,西高東低,形如一口吊鐘。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東門改名會政。道光十一年(1831),南垣坍塌數十丈,后復修;咸豐三年(1853)補修東垣;咸豐八年城垣增高三尺。同治二年(1863)復修南門炮臺。光緒二年(1876)修西門鼓樓,十二年重葺西北兩門鼓樓。1952年前,整個城垣尚完好,以后漸遭拆毀,至1966年,毀壞過半,F僅遺存北門左右一段,長1100多米,高1.2~5米不等,厚0.6米。西門門洞猶在,“崇仁門”石匾亦存。北門完好,門洞為半圓拱,拱券縱……[詳細]
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
  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位于紅花崗區老城楊柳街口。舊址原是-黔軍25軍副軍長猶國才的私宅,建于二十世紀20年代末,坡屋頂、小青瓦、穿斗屋架,具有典型的黔北民居建筑特點。建筑面積1155平方米。1931年11月21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0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決定籌建國家銀行。自此,在中央蘇區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獨立的嶄新的金融體系,成為根據地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反對-軍圍剿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1934年10月中旬,國家銀行的14位同志編入軍委直屬縱隊15大隊,幾百人輪流著一百多副擔子,抬著黃金、白銀、銀元和印票子的紙張、機器、由一個連護衛著開始踏上長征路。1935年1月初,紅軍攻占遵義后,為了在后勤上保障部隊的行駛,中央決定成立沒收征發委員會。由蘇區財政部部長林伯渠任主任,毛澤民任副主……[詳細]
103、織金財神廟
織金財神廟
  財神廟在黔中腹地織金縣城中聳立著一座巍峨壯觀、氣宇恢宏的古代建筑——省級重點文物——財神廟。財神廟始建于明末清初,清乾隆四十八年重建,為木結構建筑,三十八脊、四重檐懸山頂式,成寶塔狀,十八個翼角底下分別系著18個銅鈴,微風徐來,叮當作響,廟宇共為四層,底層通面闊16.76米,通進深12.15米,并排五間。二三四層按比例逐漸縮小,均由脊梁正中伸出,成為寶塔形。檔山邊有脊檐,由側觀之,形成三個壘砌的“人”字形。每個翼下有各式各樣的獸形木雕撐拱。所有門窗均為精心鏤空雕或浮雕的各類圖案或花紋。1992年省文化廳文物處撥?钜研掭菀恍拢惯@個古代建筑中的瑰寶重放異彩。財神廟具有較高的科學、藝術、歷史價值。1986年11月18日,全國著名的文博專家、學者及省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一行27人來織金考察時評價極……[詳細]
和平村舊址
  鎮遠“和平村”舊址,即“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日俘收容所(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鎮遠和平村工作隊)”舊址,原為國民政府貴州省第二模范監獄,占地面積6422平方米,東西寬77米,南北長83.4米,院墻高8米,正門臨街,由前院和后院組成,有辦公樓、衛兵室、禮堂、崗樓等建筑。因“和平村”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意義和國際影響,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平村”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軍政部第二俘虜收容所的別名。1938年2月成立于湖南常德鹽關,主要關押中國南方戰場上俘獲的日軍俘虜。隨著戰局的變化,后遷至湖南辰溪,1938年12月遷至貴州鎮遠,1944年11月遷往重慶巴縣,1946年4月撤銷,在鎮遠的時間長達六年之久。第二俘虜收容所在鎮遠期間(1938年12月——1944年11月)……[詳細]
105、魯屯牌坊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魯屯牌坊群
  魯屯牌坊群魯屯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清代中后期建成的石牌坊三座,它們是魯屯經濟文化發展鼎盛時期的標志性建筑。魯屯石牌坊群是“屯堡文化”在黔西南地區的典型代表。聳立于南門口的那一尊“李汝蘭之母百歲坊”建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9年);聳立于下排街的那一尊“李錦章百歲坊”建于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6年),座落在鐵匠街口的“黃健勛之母李氏節孝坊”建于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三座牌坊均系四柱三門五樓式。鉚榫結合構造。坊座堅固,坊體樓高各7米,坊底為束腰須彌座;兩根中柱高4.5米,寬0.8米,如此石料難于找到。石柱下邊有頑獅護鼓,鼓面分別浮雕著各種古代的神話故事,“有嫦蛾奔月”、“鐘鳴逐鹿”、“麒麟戲鶴”、“吳剛伐桂”,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石牌坊一樓中間有長2.5米的石匾,書有“貞壽之門”、“志……[詳細]
述洞獨柱鼓樓
  獨柱鼓樓,俗稱“現星樓”、“杉樹鼓樓”,在距黎平縣城39公里的述洞下寨,外觀與其它鼓樓一致,為七層檐四角攢尖頂,密檐式木結構建筑,占地面積53.3平方米,高15.6米。相傳建村之初就建有獨柱鼓樓,F在的獨柱鼓樓建于1921年,它是黎平縣境內僅有的一座獨柱鼓樓,保存完好。該樓共5層,高約12米,呈四檐閣。除第一層為了伸展和裝修立有撐柱以外,整個鼓樓只由一根直徑50厘米左右的中柱支撐。中柱直立于鼓樓中央,直伸頂端。從外觀看,由下至上逐層縮小,形成上下檐層疊形狀,與多柱鼓樓無異;從樓內觀看,以中柱為中心,大小不一的枋片斜穿*套,縱橫交錯于中柱,使其聯成一體,形似傘狀。樓內地基中間設有火塘,周圍擺四根長凳。貴州黎平,是全國最大的侗族聚居縣,侗族占全縣人口的60%以上。鼓樓是侗寨團結吉祥的象征,興旺的……[詳細]
仙人洞古代采礦遺址
  地址:貴州省萬山特區處仙人洞因仙女石而得名,是一個充滿浪漫色彩的古代采礦遺址。它置身萬山城區東北面的懸崖絕壁,氣勢恢宏。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在通往仙人洞的山梁上有一個佛道合一的小寺廟——威靈寺。相傳秦漢時期有一批煉制“仙丹”的道人慕名而來,他們原本是祈求從朱砂中提煉“不死之藥”以進貢朝廷,滿足皇帝長生不老的愿望。“不死之藥”沒有煉成,卻有意無意地推動了當地汞礦的開采與冶煉。威靈寺即是一位白髯飄飄的道長傳道、煉丹之處。長年累月,在儒道釋相互滲透的歲月中,這里形成了一座寺廟,是礦工進洞前必拜的場所,現在依然香火不斷。威靈寺往下百余米,一尊獨峰拔起的仙女石就矗立在那里,傳說她就是天界七仙女的化身。當年七仙女思慕董郎,私奔人間并攜來珠寶無數,藏于這萬山叢中的七十二倉、三十六庫,以救……[詳細]
“土城渡口”紀念碑
  土城渡口,位于貴州省習水縣土城古鎮赤水河與其支流黃金河交匯處。土城戰斗陷入僵持,而川軍的后續部隊正在源源趕到。其模范師第3旅已經增援到位,教導師第2旅正由古藺向土城方向迂回堵截,赤水方向的兩個旅另一個團正從西北向紅軍側后攻擊。在土城地區,川軍已經集中了六個多旅。紅軍前有重兵,后有赤水河,如果繼續戀戰,后果將不堪設想。毛同志之所以成為紅軍偉大的統帥,就在于他的軍事指揮從來都不會墨守成規,從來沒有固定的和一成不變的作戰計劃,一切都是從實際出發,著眼于揚長避短,克敵制勝,敢于并且能夠修正被實戰證明是不可行的計劃,在極度不利的局面下,出奇制勝,化險為夷,變被動為主動。土城戰場的激戰尚在進行,毛同志已經敏銳地覺察到,這是一場難以為繼的危險戰斗,再戰對紅軍極為不利,因而果斷地做出決定:立即撤出戰斗,西渡……[詳細]
羅峰書院
  羅峰書院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縣城,前身是敷文書院.清道光初年縣城貢生唐士柬捐銀建修,院址下學(時縣署左,今老干局宿舍樓),木瓦房一棟五間。書院建成,隨即推舉山長(書院掌教人),開科講課授生。縣儒學學官教諭、訓導每月亦到院講課。道光十六年(公元1835年),江蘇嘉定舉人馮子齡(紹彭)任知縣,捐錢五百千文(每一千文為一吊),遷敷文書院于城東門之右山麓(今縣中心幼兒園),并購置學田.收取租谷給養師生,名“課讀”費,包括教師薪金,學生的生活補貼、紙筆、燈油、炭火費等。凡在讀生員(秀才)、童生均可享受。同時制訂“勵學規章”,設立獎學金,鼓勵學生勤學上進。書院授課以生員自學研讀為主,學官、山長定時開講,月課、歲考一式遵朝廷制度。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廣西象州人鄭漢任知縣,題楹聯一副于書院禮堂,聯……[詳細]
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
  貴州抗日救-司令部舊址貴州抗日救-司令部舊址位于市區和平路74號,建于清末。該館是貴州辛亥革命元老周素圓先生的住所,也是司令部駐地。1936年2月,賀龍、任弼時、肖克、-等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長征到達畢節。為了更好地貫徹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組建抗日武裝,按照團結民眾和一切愛國志士加入抗日隊伍,不分政治派別,不論成分,一致聯合起來,組建抗日救-的施政方針,紅二、六軍團以畢節地下黨掌握的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三支地方武裝為基礎,組建了“貴州抗日救-”,下設三個支隊。請曾任貴州軍政府行政總理的畢節愛國民主人士周素園擔任貴州抗日救-司令,0貴州省工作委員會委員、畢節地下黨支部書記鄧止戈任參謀長。紅二、六軍-李國斌、廖明、歐陽崇庭分別擔任三個支隊的政委,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分別擔任支隊長。司……[詳細]
黔西凈蓮寺
  凈蓮寺凈蓮寺(原名開元寺、玉皇閣),座落在黔西縣城東郊的東山半山上,廟地面積2500平方米,是神話傳話中的“十柏禪房”,黔西八大景點之一,著名的風景名勝。東山,是獅子山的聯脈部份,縣城環抱在群山之中,自古流傳“九獅鬧蓮城”的佳話。凈蓮寺就建在回頭獅子口中,好似雄獅咀里的一顆燦爛的明珠。這里氣勢雄偉,群峰相峙,流水繞寺,水綠如碧。寺廟周圍古樹參天,銀柏猶存。至今寺前還保留著一棵三百年前的銀杏樹,現在仍枝葉繁茂,白果滿樹。站在寺前遠眺城景,高大的樓房鱗次櫛比,寬闊的水泥路上行人車輛穿梭不息,東側水西公園樓、臺、亭、閣掩映在綠樹林中。飽覽城郊的自然景色和田園風光,微風吹來令人心曠神怡。據歷史記載,凈蓮寺的前身系開元寺,清朝康熙五年,9公元1666年)開山祖師鐵舌和尚在此建寺,跑今338年。他晚年傳……[詳細]
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
  沿河土地灣“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位于沿河土家族自治縣譙家鎮白石溪土地灣,距縣城約45公里,占地1200余半方米。舊址后依群山,前臨碧溪,是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由舉人田太俞所建的木質結構平房,后其子孫世襲居住。1934年5月,由賀龍、夏曦、關向應等率領的紅三軍從彭水縣城西渡烏江,向黔東北地區進軍。5月14日跨入黔東沿河縣境內。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扭轉不利形勢,1934年6月19日,賀龍、夏曦、關向應等在貴州省沿河縣的楓香溪(1942年劃歸德江縣)召開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即有名的“楓香溪會議”。會議決定:以貴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的秀山、酉陽等縣相鄰地區建立黔東特區革0據地。1934年7月21日至22日,在沿河縣鉛廠壩張家祠堂召開了“黔東特區第一次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出席……[詳細]
鵝毛寨魁閣及紅軍標語
  鵝毛寨魁閣亦稱魁星閣,距盤縣縣城100余公里,據閣內石碑記載,該魁閣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于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三月二十七日正式落成,修建時間歷時近4年!翱笔菫槭椎囊馑,北斗七星中離斗柄最遠的一顆星叫魁星。我國神話傳說中說,魁星就是主宰文章的神,鵝毛寨魁閣就是當地百姓為繁榮一方文化、展示一方文明而建造。該魁閣至今雖已經百年,但因其建筑風格堪稱一絕,長期以來一直受到鄉民們的保護,至今仍保存完好。鵝毛寨紅軍標語位于保田鎮鵝毛寨村大寨子農戶居住中心區。1935年4月22日,紅三軍團由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率領一部分部隊,從普安舊營過樓下河進入盤縣,經三官營、祭山樹、小石橋、甘河到堡田堡(今保田鎮)。23日,另一部分部隊從興義補西進入盤縣,經馬甲、狗場營抵堡田堡。兩路……[詳細]
盤縣城隍廟
  城隍廟,在城關鎮鳳山書院山腳李子林,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普安州志》曾有其方位記述。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同治九年(1870)重修后殿,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正殿。 是廟原建筑平面布局為:按中軸線自前至后,依次分布前殿、正殿及其左右配殿、后殿。后殿緊貼正殿,兩者僅一溝之隔,整體構成一封閉式四合院,總占地面積約千余平方米。 前殿明間為戲樓式建筑,兩層,底層為通道,上層為戲臺。前檐整體裝修成門樓式樣,后檐面對正殿,純為戲樓式建筑,歇山式屋頂,翼角系撐拱起翹,屋頂原覆筒瓦,今為青瓦;兩次間為硬山頂建筑,上下各兩間,連其戲樓計,通面闊13.5米,通進深9米。原大門進門處塑有“無常”,高約丈余,其帽高2尺,-“一見大吉”;另有兩匹石馬,各重約2噸,高1.5米,長1.7米,……[詳細]
巖門司城垣
  巖門司城垣巖門司城垣位于黃平縣東南山凱,與縣城直線距離29公里,毗連黃、施、臺3縣,地處清水江航運要沖,依山面江,形勢險峻。清乾隆年間筑石城于此,設把總1員,兵71名。有事可隨時提調各堡屯軍,為清政府控制黔省東南要塞,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城平面呈三角形,城垣以青石精砌,周長1633米,高3.33米,垛墻高1.33米、厚2.67米。墻頂墁以料石,上下安砌墻垛。設有東、南、西3座城門。北面靠山,城墻順山勢延伸而上,于高險處構筑炮臺3座,城門有樓,炮臺有房,靠江還建有水關2座。咸豐五年(1855年)三月臺拱(臺江)苗族人民在張秀眉的領導下反清起義后,貴州巡撫蔣蔚遠急令古州同知彭汝瑋,龍里知縣陳毓書、凱里營都司盛修志等,先后率兵到巖門司防守。五月中旬,張秀眉率苗族起義軍2萬余人圍攻巖門司,數次進攻……[詳細]
瑪瑙山營盤遺址
  瑪瑙山營盤遺址,由瑪瑙山營盤遺址、官田寨、錢氏家族墓葬、古橋、古道等文物建筑本體和文物環境構成。充分利用山、崖、洞、水等自然條件,周密考慮了攻、防、退、守而建成。七山連接,七營貫通,營門、炮臺遍布四周,碉堡、了望臺矗立其上。地上為八卦陣圖,地下有溶洞。中營山體腹內溶洞與地面工事相連,洞內可容千余人。具有很高的軍事研究價值。保存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遺址海拔835—877米不等。以石砌筑,包圍小山7座,其中金盤山墻內面積5231.68平方米,-面積27308.46平方米。墻高5米,基寬1.2米,以石條、石方、石塊、石礅砌筑,未用灰漿粘合,牢實堅固。大石超過噸,小者百余斤,用石估計10萬立方米,旇焦跑娛露幢の挥邙P岡縣城北20km的綏陽鎮,始建于南宋紹興元年(1132),擴建于清代咸同年間(18……[詳細]
117、安順圓通寺
安順圓通寺
  圓通寺,坐落于安順城區西南隅西秀山下,始建于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2年), 是一組氣勢恢宏的寺廟建筑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安順地處黔中要津,輻輳八方,各種文化在這里交融并存。儒、釋、道、回、天主、基督諸教彌漫其間。城圍九里三分之內,大小廟宇庵堂林林總總不下數百,實為滇黔都市之冠。安順廟宇庵堂雖多,但論及資歷、造端及其影響,除文武二廟、城隍廟外,當數圓通寺、崇真寺、東岳廟為最,號稱安順三大寺院。三大寺院中,又以圓通寺為長。圓通寺為安順城始建前建筑之一,初建時規模較小,僅一門一院一殿而已,供奉圓通觀音大士。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潁川侯傅友德奉旨率30萬大軍征南,先鋒顧成下普定(元普定府,在今羊武鄉洗馬塘),擒安鎖(普定土知府),圓通寺遂毀于兵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因朱……[詳細]
黎平會議會址(黎平會議紀念館)
  1934年12月14日,紅軍長征經黎平,18日黨中央召開長征途中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會議肯定了毛澤東西進貴州的正確主張,作出了《關于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定》。會址為一座明清時期建筑,位于貴州省東南部的黎平縣城內舊城區原胡榮順號店鋪內。現正門橫匾的“黎平會議會址”幾個字為原國務院副總理-同志題寫。會址為一座典型的明清建筑,從大門進入后,依次為第一進、天井、第二進和后院。第一進現為到此參觀過的名人題字及照片展覽廳、第二進左為“紅軍文物陳列室”和“-住室”,右有“黎平會議陳列室”、“-住室”和“歷史圖片陳列室”。“黎平會議會址”于1984年12月18日(會議召開50周年紀念日)正式對外開放,每年約有中外參觀者萬余人。曾到此參觀過的有現0總書記、國家主席-,著名軍旅作家、《地球……[詳細]
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
  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中華蘇維埃川滇黔革命委員會舊址位于市區百花路19號,始建于民國13年(公元1924年)。現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全面維修后,將“川滇黔革命委員會舊址”和“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政治部舊址”兩處革命紀念地辟為畢節地區博物館,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1936年1月,紅二方面軍、二、六軍團根據-指示,為了粉碎蔣介石的“圍剿”進入貴州,創建黔西北革0據地。2月3日渡過鴨池河天險進占黔西,2月6日進占大定,2月7日在任弼時同志的主持下,在大定福音堂成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任弼時和代主席陳希云發表講話,闡述0、紅軍、革命委員會的宗旨、職責、任務。為有利打擊敵人,2月17日,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遷到畢節市百花山福音堂辦公。該舊址現有文物藏品近千件。地區博……[詳細]
英雄橋革命烈士紀念碑
  英雄橋革命烈士紀念碑英雄橋,古稱將軍橋,又名渭河橋,建于康熙30年(1691年),地處黔西縣定新鄉渭河大鯢(又名娃娃魚,系國家二類保護珍稀動物)保護區,橫跨龍洞溝,是黔西縣通往金沙縣公路的主要橋梁。1936年和1950年,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均在橋附近與敵激戰,一批指戰員犧牲于此,故名英雄橋。此處峽谷幽深,附近有黔西古八景之地的“渭濱魚竇”,建有小型水電站和生活服務設施,是黔西古老的一處旅游景點。1981年,黔西縣人民政府將此橋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修建烈士紀念碑。碑體用水泥澆制,白色馬賽克貼面,高8.6米,表示36年和50年之和。正中用雞血大理石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大字。碑頂塑有紅軍和解放軍兩個英雄形象。碑前筑有左右兩個平臺,各建一個四角亭閣,亭內各置紅軍、解放軍在……[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 三级国产国语三级在线 | 日本高清午夜色 |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 |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