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文物古跡介紹

六枝羊場近現代商貿建筑群
  六枝羊場近現代商貿建筑群巖腳鎮在是一個清代逐漸形成的商貿古鎮,時稱“羊場”。清雍正七年(1729),云貴總督鄂爾泰將原黔滇驛道自安莊驛(今屬鎮寧)至湘滿驛(今盤縣近)間一段,從鎮寧州屬黃果樹改道經朗岱廳毛口渡北盤江至盤州廳蒿子卡與舊路相接,郎岱成為重要的商貿中心集鎮,羊場因處于安順到水城、郎岱到大兔場(今納雍)和平遠(今織金)的古道交匯點,也成為繁華的商埠。清乾隆十九年(1754)在此置羊場巡檢司,隸屬安順府。民國三年(1914)改羊場巡檢司為羊場分縣。在羊場集散的物資以鹽、絲綢、布匹、煙土和日雜用品為主,其中鹽、絲綢、煙土數量最大,鹽號多達七、八家,永昌號最為著名;馬店十余家,唐家馬店規模最大。著名實業家龍幼安在貴州首開烤煙種植和烤煙銷售記錄。煙土銷售的利潤每年多達數十萬銀元。鎮內主街道東……[詳細]
桃花洞遺址
  桃花洞發育于三疊紀灰巖的小孤峰中,位于六枝特區桃花公園內的桃花山腳。地理坐標為東經105°28′08″,北緯26°12′29″,海拔1,340米。洞口東南向,高約5米、寬約15米。洞縱深約31米。堆積物面積約150平方米。洞四周開闊。桃花洞遺址于1983年10月修建桃花山公園時發現,建園人員于洞中發現巨猿化石,化石上粘附有灰燼。同年11月至12月,省博物館派人進行清理和小面積試掘。試掘區堆積物厚約2米,自上而下分為三層:上層為黑色表土層,含磨制石器及陶片等遺物;中層為黑色、灰色粘土層,含人化石、動物化石、石制品和用火遺跡等;下層黃色粘土層未見文化遺物。上層出土玄武巖磨制石斧1件、磨光石器5件及陶片20余件。中層出土石制品256件,同層還出土骨錐、穿孔蚌器和大量燒骨燒石,燒石和炭屑厚達40~7……[詳細]
水城文昌閣
  俗稱觀音閣。位于老城北端一小石山上,坐北朝南,略偏西。始建確切年代待考,至遲在清嘉慶初年。文昌閣為一處古寺廟建筑群總稱,包括山門、魁星樓、文昌宮、韋馱亭、文昌閣、東西配殿等。東西寬48米,南北長60米,占地面積2900平方米。  其中,文昌閣系水城尚保存較完好之一處寺廟余部,尚存文昌閣及東西配殿,而山門、魁星樓、主持房、韋馱亭等已不存。文呂閣自50年代以來,曾用作單位宿舍而折修改裝。繼而毀于1958年。  據老人回憶,文昌閣坐落之小山上,長滿松柏、皂角、冬青、竹子及花草,文昌閣掩蔭于高大樹木之下,清凈幽雅。每當夜幕降臨,干百只白鶴、鷺鷥棲息于樹上,倍添生機。今樹木絕大部分已伐。  尚存之文昌閣,占地面積216平方米。通面闊五間24米,明間面闊4.6米,一進9米,次間面闊4.1米,一進9米,梢……[詳細]
馬頭寨古建筑群
  馬頭寨,位于貴陽市開陽縣禾豐布依族苗族鄉馬頭村,東瀕開陽最大的河流之一清河和底窩千畝大田壩,北臨深水河,背靠風景秀麗的百花山,是一個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布依族、漢族雜居村寨,2002年經開陽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國務院2006年5月25日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在唐宋時期布依族先民就遷入底窩壩清河兩岸,元明時期形成以布依族為主體的各族人民雜居區。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底窩紫江等處(相當于下州)于楊黃寨(今馬頭寨),并設總管府于寨內。大德五年(1301年),水東宋氏土司宋隆濟起兵抗元,雍真等處(今開陽縣城)達魯花赤攜帶官印逃避于底窩楊黃寨,底窩紫江4000多各族人民起義響應,攻毀楊黃寨內底窩紫江總管府,并繳獲雍真總管府達魯花赤(蒙古族掌印官)也里干巴巴所攜“雍真等處蠻……[詳細]
茅臺渡口紀念碑
  1935年3月16日至18日,中央紅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占了茅臺鎮,在這里宣傳講演,張貼標語,打富濟貧,開倉分鹽,搭起三座浮橋勝利渡河。1980年3月,仁懷縣人民政府在下渡口西岸的朱砂堡下,修建了11.7米高的渡口紀念碑,臨河而立,寄托著人民對紅軍無比崇敬和無限懷念的深情。1982年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茅臺鎮河濱社區的茅臺渡口是紅軍“四渡赤水”第三次渡河的主要渡口。1935年3月,中央紅軍主力從遵義再次西進仁懷縣境。15日晨,對仁懷魯班場守敵周渾元部發起猛攻,鏖戰竟日,復舍敵北去,于16日清晨乘虛占領茅臺。上午10時許,在中渡口、下渡口及銀灘三處搭好浮橋。從當天下午至17日,紅軍勝利地三渡赤水河。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俱隨一軍團由中渡口渡河。茅臺渡口紀念碑,位于仁懷市茅臺鎮朱……[詳細]
遵義西來寺
  古剎西來寺“西來寺”位于貴州省遵義縣境內,遵義市至鴨溪的省級公路30公里處的龍坑鎮八里村,地處遵義市和遵義縣域經濟帶之間,地理發展優勢突出,交通便利。西來寺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戍至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落成,古稱“松丘禪院”。清光緒初,僧本隆大加修葺,創刑檀,年渡皈依者百余人,寺僧亦在30人以上,香火鼎盛連綿,歷來為文人雅士咸集之所。由于被兵火毀壞,西來寺已完全失去從前風貌與輝煌。2005年,高僧釋悟宗住持西來寺。西來寺破土動工修建歷時兩年。采用仿原寺風貌和明清寺廟的建筑風格,依山勢而建筑,從前門入院,分左、右副殿和正殿結構,正塑十方觀音端坐蓮臺于觀音院正殿之上,左右均有各路菩薩神靈,結構嚴謹、古樸、渾厚,造形美觀,玲瓏別致。西來寺選址重建處,曾是古播州楊氏世襲土司舊宅用……[詳細]
盤縣大洞舊石器遺址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盤縣大洞位于珠東鄉十里村。原為人旨教洞窟,光緒《普安直隸廳志》 記其“光明宏闊,無幽暗之苦 ,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間,由寺層盤曲而上,一石乳高聳而頂平,上建觀音閣。折而下,石壁迫來,側身而蟹行則大洞在焉”。后成為鄉民熬硝之所。而洞中堆積如山的古生物化石,被他們隨意扔棄或砸碎喂豬或肥田。七十年代,被地質工作者發現。1990年,六盤水市有關部門將幾件從盤縣大洞洞口堆積物中采集的石制品送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該所古人類研究室黃慰文主任等認為,這幾件制作精良的石制品上顯示的修理臺面技術痕跡清楚而標準,而這種技術一向被認為是西方同期文化所專有,隨即派出地質學家袁振新等進行實地踏勘,在大洞采集到十多件石制品和大批哺乳動物化石,包括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巨貘等幾個滅絕……[詳細]
煙礅烽火臺遺址
  煙礅烽火臺遺址煙墩烽火臺遺址,在硯山鎮境內,至今保存相對完整。據明嘉靖《思南府志》記載:“古煙墩,在縣治右,墩蓋一土山,高而不甚廣,四旁皆無倚著,酷類今煙墩之制。相傳古曾舉烽火于其上,俗因呼為煙墩也。”大清道光《思南府志》又載:“建于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究竟建于何時,沒有相關專家考證過,眾說紛紜,但有300年以上的歷史是可靠的。而關于煙墩烽火臺許多逸聞趣事至今在當地民間廣為流傳。煙墩相隔務川縣城40公里左右。煙墩地名的來歷與烽火臺大有相關。烽火臺建在一墩大石山堡上,山堡向北,方向落腳處于懸崖陡壁,抬頭看高山頂立、云霧多端。向東直上去往硯山、濯水。山堡的結構以青石為主,地表少許泥層,青石為石灰巖,相當堅硬,進入山堡頂必須經過一條險要的羊腸小道。古人將烽火臺建在山堡頂上是因石頭炸不……[詳細]
飛云崖古建筑群
  飛云崖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新州鎮東坡村湘黔公路北側,西距縣城12公里。飛云崖寺宇傳說為苗民創建,明正統八年(1443年)指揮使常智募建月潭寺,后曾多次遭受自然損毀,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及清咸豐五年(1855年)先后兩次毀于戰爭。經歷代增修擴建,遂形成一組別具特色的古建筑群,現存大部分古跡為明清建筑。飛云崖古建筑群及后山天然林,建有兩道磚墻圍護。外墻東至飛云崖瀑布,南臨秀水溪,西抵賽馬場、斗鳥場,北為后山天然林。內墻依山傍水而建,將飛云崖古建筑群圍在其中。飛云崖古建筑群是一組集文物古跡、風景園林、民族風情于一體的古代民族建筑群。飛云崖又名飛云巖,初名東坡山,亦名月潭,又以崖間有洞而稱飛云洞。飛云崖的平面布局為東西二院,東院由牌樓、皇經樓、長廊、滴翠亭、碑亭、接引……[詳細]
陳公祠閣
  陳公祠閣位于尚稽鎮中街,舊志稱“陳公祠”,由0-、左右廂房、風雨廊、碑廊組成,占地面積約650平方米。大門為民國年間增修的四柱三門磚牌樓,邊住連接兩側花墻。門內風雨長廊直通閣底。廊左右為一樓一底的廂房,主0-和兩側的小0-均修在一棟五開間的廳堂頂上,底層為同一棟房子,二樓以上才分別建閣,在正立面上構成“山”字形,五開間廳堂與左右廂樓及風雨廊聯為一氣,在平面布局上,又是倒“山”字形。這種巧妙的建筑布局,在貴州境內實不多見。三座0-的底層,通面闊24.65米,通進深11.4米,明間作為過道,其前半段另立四柱;前二柱及明間的金柱直通二層,成為主0-二層的金柱。三座0-底層稍間的前檐柱,又是廂樓的一側的前后檐柱,稍間的前金柱和中柱。直通二層成為小0-的四根檐柱,這種相互為用,一柱多用的結構,有效地增……[詳細]
天柱宗祠
  天柱宗祠天柱縣苗族侗族明清宗祠全縣有100多座;現在保存完好的有30多座(其中縣級文物保護有19座,省級文物保護有2座)。這些宗祠于明末至清光緒年間陸續興建,始建年代長的楊氏先祠至今已逾400年,其它宗祠建筑年代至少也有130多年。楊、吳、王、舒、劉五姓的0追逆至唐、宋朝代,宗祠依據姓氏堂號分為“清白堂”、“延陵堂”、“冰壺堂”、“三槐堂”;或以始祖居地命名,如三門塘王氏“太原祠”;或以始祖職位命名,如三門塘劉氏宗祠-“昭勇將軍”。它們以物質實體反映了歷史、地域、權位等概況。宗祠的建筑結構為外環磚墻以牌樓為面;左右山墻為馬頭墻,石灰粉內墻壁;牌樓頂部重檐翹角,主、副牌樓連為一體呈五面狀;主牌樓高于副牌樓,上嵌姓氏、堂號或郡望名;主、副牌樓泥塑浮雕人物花卉圖,并有對聯書于柱子上。內為中國傳統式……[詳細]
明代遺址云山屯
    明代朱元漳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完成統一大業。為了穩定邊錘,把兵丁留下,實行屯田制、衛所制,現在貴州許多稱屯、堡、哨、所的村寨,就是當年的歷史痕跡。明永樂11年(1413年)貴州始建行省,結束了過去分屬鄰省的狀況。這對貴州歷史發展無疑是劃時代的轉變。   到哪去尋覓貴州歷史上這精彩的一頁呢?安順市東郊的云山屯,就是明代屯堡人生活方式的活生生的展示。大約因為地處邊陲,又深藏在云山屯的半山窩,近、現代文明和種種變遷較少地沖刷到它,所以舊貌破壞不多,許多古跡,如屯門、屯墻、箭樓、碉堡、石柜臺、古民居、古街巷等等,都還較為完好地保存下來。而且屯堡人還保留著卷舌的外來發音方式,以及長袍大袖、絲綢系腰、繡花翹頭布鞋的明代婦女服飾。這里處處可略見明代漢族最大一次移民的深遠影響。   這樣的古屯堡,現存……[詳細]
交樂墓群
  交樂墓群位于興仁縣縣城西南雨樟鎮交樂村。1987年初,公安機關破獲交樂鄉龍樹腳漢墓被盜案,文物管理部門對10號、14號等4座墓進行清理發掘,發現此墓為夫婦葬墓,被-的為男室,女室完好,發掘出文物45種近百件。其中14號多室墓,是目前貴州所發掘的漢墓中最大的一座。被有關人士稱之為“全國少見,貴州僅有的漢墓葬”。貴州省博物館對其中5座墓進行發掘,為磚室墓、石室墓及磚室和石室同冢三類。2號墓為磚室“大”字形室墓,分甬道、正室、左耳室、右耳室。1、4號為磚室“凸”字形墓。3號墓為方框形石室墓,5號墓為磚室與石室同冢。被盜的5座墓,發掘出土文物有:銅盤、銅碗、銅帶釣魚臺、環首銅刀、殘銅刀、銅雞及搖錢樹座等。另還有五銖錢、貨泉、添盤、銀器、琥珀、獅飾、燒料耳當、小骨銅串珠、玉牌等。墓葬大約在東漢和帝(8……[詳細]
隆里古建筑群
  隆里古建筑群隆里所城垣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為土夯成。不久因大雨,城墻多傾塌。永樂二年(1404)派屯兵復修。未幾又坍塌,天順元年(1457)再次修復,用石砌邊,中間填土夯實。清順治十年(1653)第三次修復。第三次修復的城墻高4米,下部厚4米,上部厚3米,周長1700米。東南西北面各設城門一座,上修建城樓。城樓也稱之鼓樓,為兩層0式杉木建筑,四角飛翹,飛角下吊信風鈴,風起鈴動,聲音清亮。東門名“清陽”,南門名“正陽”,西門名“迎恩”,北門閉塞不開,而在側邊東北角開一便門供出入。原來每座城門均設甕城,即兩道門,進出需拐個彎,稱之“勒馬回頭”。現南門和西門還保存原樣,其余東門只存一道門。城外掘有寬4米許的護城河,現南門外尚存有一座架在護城河上的石板橋。近年來,錦屏縣文物部門按國家文……[詳細]
陳圓圓墓
  陳圓圓墓明末清初美女陳圓圓墓,葬于思州城東北38公里,今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繡球凸上,墓座東朝西,泥土封堆,立有1984年出土的清雍正六年隱姓埋名碑,墓門碑面一方,碑蓋一塊,左檐柱一極。碑面高0.73米,寬0.48米。陰刻銘文是: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涂氏立。孝孫男仕龍、杰,楊氏;曾孫大經、純;孝玄孫朝達、選、魁、政、璽、桂、相、儀。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吉日。據考,陳圓圓墓碑上沒有直書真名,系對外保密而隱諱。按吳氏密傳云:“吳門”二字,暗指陳圓籍貫蘇州,對外界公開則釋為吳家。使用“聶”字簡化字,因“陳圓圓本姓邢,六歲后跟著姨父姓陳”。“邢”有右耳旁,“陳”系左耳旁,“聶”字雙耳代表陳和邢兩姓。一字雙義,下半截“雙”字,古體為“�”,上半截為雙“佳”字與好同,“……[詳細]
普安州文廟
  普安州文廟位于城關營盤山東麓,始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正統八年(1443)和萬歷十六年(1588)曾兩度修葺,后毀于兵。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大成殿,亦毀于兵。康熙二十三年(1684)復修,以后歷經增建補修,規模完備。是廟依山勢而建,總占地面積約39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沿中軸線自下而上依次為:禮、儀二門;泮池及池上狀元橋;欞星門及左右的忠義祠和節孝祠;戟門;大成殿及其兩配殿;最后為啟圣宮。自欞星門起,各建筑臺基和其間院壩呈階梯狀層層升高。建筑群四周用磚墻圍護,飾以紅色。禮儀二門臨街,為磚砌牌樓式。欞星門為四柱三門石牌坊,鏤雕工藝較精。戟門為懸山頂抬梁式,三間,前帶雙步廊,明間為過廳,其外檐斗拱的柱頭鋪作和補間鋪作均為單抄雙下昂六鋪作計心造。柱頭鋪作為假昂,補間二朵均為真昂。斗……[詳細]
沿河蘇聯紅軍金角洛夫墓
  沿河蘇聯紅軍金角洛夫墓,位于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和平鎮烏江西岸石坡仰天窩,占地148平方米,坐南朝北。墓地左、右、前三方有石礅圍墻,墓前豎石碑。墓碑正面書刻“蘇聯空軍金角羅夫烈士之墓”12個大字,背而刻記金角羅夫遇難簡介。日戰爭時期,蘇聯組織空軍志愿隊支援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軍,金角羅夫是志愿隊少尉飛行員。1939年12月24日,奉同盟國命令,金角羅夫一行9人駕駛三架飛機,從重慶起飛到南寧、獨山上空與H軍作戰。在執行任務后返航途中,燃油剩下不多,他們根據飛機當時所在位置,就沿烏江飛行,以尋找最近的秀山機場降落。飛至沿河上空,燃油耗盡,被迫在縣城南面烏江東岸壩坨河漫灘降落。因河漫灘面積不大,前兩架飛機降落后剩下的空地很小,為避免與已降落的兩架飛機相碰,金角羅夫駕駛的飛機果斷地作橫向烏江著陸,……[詳細]
修文陽明洞
  陽明洞原名“東洞”,位于貴陽市修文縣城東北的龍岡山上,2006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王陽明讀書悟道和講學之所,是陽明文化的發源地和傳播地,是中外馳名的王學圣地,被譽為中國第一哲理山洞。是王學研究者和文人學士拜謁游覽的佳地,也是進行陽明學術研究、國際文化交流、歷史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場所,更是修學之旅的首選地。王陽明(1472-1528),姓王名守仁,字伯安,余姚(浙江)人,為東晉大書法家王義之的后裔。曾筑室講學于浙江會陽明洞中,自謂陽明子、陽明山人,世稱陽明先生。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因觸怒宦官被矯旨廷杖,由京城遠謫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城)當驛丞。在他謫居龍場三年中,曾結廬研讀于此,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創立“知行合一”學說……[詳細]
石刻龍建筑群
  位于吳公巖懸崖之上,是景區的特色護欄,通體用砂石雕刻而成,分“東、南、西、北”四海龍王,每條龍身平均為200米長,總長800米,1999年6月,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最長的石刻龍建筑群國酒文化城是由中國貴州茅臺酒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近億元興建的,占地面積四十余畝。城內數十幢體現漢、唐、宋、元、明、清和現代風格的精致建筑,薈萃了國酒茅臺自遠古以來的發明發展史實。各式建筑鱗次櫛比,連綿成城。館內陳列著各代酒禮、酒俗、酒技、酒故、酒史、酒文、酒詩及與酒有關的重要人物故事等書畫作品、雕塑、楹匾及實物,是中國酒文化的高品位綜合載體,是最大的酒文化博物館,已被列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稱號。……[詳細]
興義貓貓洞古文化遣扯
  頂效鎮位于興義市東北25公里,離鎮不遠,有貓貓山,因山頂有兩個隆起的山包,一個低而微垂如貓頭,一個高而扁長似貓身拱起而得名。遠遠望去,它像一只山貓匍匐在地,正準備縱身而起,捕獲獵物。貓頭上,有一個高3米,寬4米左右的巖洞,酷似山貓圓睜的大眼,當地人稱之為貓貓洞。1974年冬,考古工作者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洞里找到了有古代人工打擊痕跡的石片。次年10月進行試掘,11月正式發掘。從洞內黃褐色砂質上層和堆積物里,獲得珍貴的人骨化石、哺乳動物化石等大量文化遺物,還發現不少用火遺跡。出土的人骨化石下頷骨粗壯低矮,齒弓短而寬,形態與“山頂洞人”的下頜骨近似。股骨較粗壯,骨壁厚,髓腔小,與晚期“智人”化石相似。出土打制石器石材4000余件,可供研究的石器標本1200余件,其中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视频思思久久免费国产 | 色久在线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极品国产精品 | 日本一本久a久久精品综合 亚洲一级人成字幕 | 中文字幕在线播放你懂的 | 亚洲成在人天堂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