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文物古跡介紹

湄潭浙江大學舊址
  湄潭浙江大學舊址位于貴州湄潭縣湄江鎮和永興鎮,原有文廟、天主堂等25處,現保存較好的主要有9處。包括湄潭辦公室圖書室舊址(文廟)、談家楨等教授住處(天主堂)、研究生院舊址(義泉萬壽宮)、湄江吟社舊址(西來庵)、理學院物理系舊址(雙修寺)、永興分校教授住處、農學院畜牧場實驗樓舊址、文藝活動舊址(歐陽曙宅)、學生住處(李氏住宅)。抗戰期間,浙江大學師生在竺可楨校長的率領下西遷至湄潭縣城及城東北永興鎮境內。湄潭人民支持浙大辦學,浙大在湄辦學期間對湄潭文教育才、農業生產作出了應有貢獻。湄潭浙江大學舊址包括湄潭文廟(浙大辦公室、圖書館舊址)、天主堂(浙大教授住處)、義泉萬壽宮(浙大研究生院舊址)、西來庵(浙大湄江吟社舊址)、和李氏古宅(浙大學生住處)等九處。1937年秋,抗日戰爭爆發,浙江大學被迫西遷……[詳細]
貴陽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貴州省貴陽市沙文鄉陽尖坡。陽尖坡所在地為文筆山脈,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山頂直徑約一百多米,山頂有一股泉水涌出,常年不斷。歷史  明末清初之際,吳老金途徑經此地,見山勢奇特,認為是一塊佛門圣地,遂請來一尊觀音菩薩,并就地取材利用亂石木柴茅草搭蓋一小間簡易觀音廟。后來王國衡居士聽說陽尖坡觀音菩顯圣,遂在此搭蓋一間茅棚,整日敬香拜佛,同時在附近地區廣泛宣傳。信教群眾日益增多,掛功德積資金,新修簡易廟宇。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會辦會期間,周圍信眾上山拜佛敬香絡繹不絕。黔靈山寺派赤松祖師親臨說法指導,并授予王國衡法號“國寂”。  一九四九年后,0貴州省委派工作團到白云區貫徹“五大任務”和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的試點工作。一九五○年土匪-,工作團一個排的解放軍搬上陽尖坡駐扎,白天……[詳細]
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城西北50公里的增沖寨。增沖鼓樓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樓基占地100多平方米,為木結構塔狀建筑,五層,十三檐,八角攢尖頂,通高20余米,其中木構架高達17.65米。樓的底層分立四根金柱,八根檐柱,檐柱外繞以木欄桿。樓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設有直徑達1.4米的圓形火塘,金柱間放置著四條大板凳。底層的南、北、西三面各辟一門,東面置一石板桌。樓的底層懸掛著一塊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萬里和風”四個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聯,其一為“名樓藝高雕龍畫鳳映照碧樹千秋永盛;侗寨秀麗精文就武輔育英才萬代長春”;其二為“龍鳳呈祥樓閣直聳沖霄漢;風云聚會山巒起伏繞碧波”;其三為“物華天寶龍樓鳳閣交輝呈異彩;人杰地靈山青水秀相映顯粼波”;其四為“百福龍宮聚眾議事擊金鼓;萬……[詳細]
遵義海龍屯
  海龍屯是貴州首個且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位于遵義市區西北20公里的龍巖山上,2015年作為中國三大土司遺址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同年榮獲“全球十大考古發現”,被考古專家譽為“中國的馬丘比丘”。它的建造時間比馬丘比丘還要早200年。海龍屯土司遺址融神秘的風水與軍事防御體系于一體,是楊氏土司家族統治古播州長達725年的重要遺存,也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軍事城堡遺址。屯前設銅柱關、鐵柱關、飛虎關、飛龍關、飛鳳關、朝天關六道關卡,屯后設有萬安關、頭道關、二道關,共九道關卡組成森嚴的軍事壁壘,各關之間有護墻相連,隨山勢綿延十余里。屯內老王宮、新王宮、總管廳、金庫、軍營、校場、火藥庫、繡花樓等遺址尚存。海龍屯土司遺址具有鮮明的黔北文化特色,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詳細]
三家寨道堂
  三家寨道堂位于興仁縣城西南約23公里的魯礎營鄉三家寨,曾是統領安順、平壩、安龍、貞豐、興仁、盤縣、普安等12方的伊斯蘭教總道堂。道堂位于寨中,由道堂、姑祖花園兩組建筑群組成。清光緒年間,教主馬光烈令楊云鶴主持修建,光緒十八年(1892)落成。道堂門前有古樹,樹旁建有望月樓,樓為木柱支撐,下為通道,上是9平方米、四面有窗的望月樓,是專供阿訇登樓望月,決定把齋、開齋、誦經禮拜時刻而設。望月樓后為前廳,過前廳入內是寬6米、長8.5米的天井。兩廂、前廳及正殿組成了四合院,檐下掛有各方人士書贈的匾額。正殿大門兩側有清光緒年間各地方官所贈楹聯。正殿一樓一底,面闊16.3米,進深10.7米,木結構,上下設廊,樓上設窯窩,是誦經禮拜的地方。正殿左側并列有天井、廂房、伙房、水房(沐浴之處)等,占地304.5平……[詳細]
水城觀音寺
  水城觀音寺原名觀音閣,位于鐘山區荷城街道辦事處鐘環社區(老城內),修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后因戰禍,寺院破爛,僧侶流失,香火銳減,雖然如此,但也有善男信女經常到此燒香拜佛。1993年,十方善信組成籌委會,由楊明顯任主任,籌資8000多元以修復文物古跡的名義重新修建觀音閣,并于1993年5月19日舉行奠基典禮,市人大副主任周紹邦、市民委主任陸官華、水城縣委書記孔令忠等和弘福寺當家師圣中法師等政府領導和宗教人士參加了奠基典禮。1994年釋通廣由弘福寺圣中法師推薦來水城觀音閣當住持。2000年11月13日,水城縣人民政府以水府發〔2000〕65號文件同意水城觀音閣為佛教正式活動場所,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6月10日,觀音寺籌資72.4萬元修建大雄寶殿。2004年4月初,籌資16萬元從瑞麗……[詳細]
廣順古墓群
  廣順古墓群廣順古墓群地處東經106°22′30,北緯26°12'50,海拔1280米,為兩墓群。①舊場坡古墓群:距縣城28公里,位于廣順鎮西舊場坡土山上,1993年和1997年經貴州省考古專家考證,形成時間為宋代末期,多數是明代時期墓葬。墓室結構考究:深埋地下,四壁用青石砌成,頂部用青石拱成,無墓碑;至清代時,間或有入葬,其中一墳碑上刻有“金筑夜郎候四世祖諱鐮墓”,保護范圍東面至山腳水渠,南面至半山腰菜地坎,西面至山凹菜地處,北面至公路,保護范圍地界外延3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②馬王坡古墓群位于廣順鎮西2公里處,距縣城29公里。1978年經貴州省考古專家考證,確證此墓群為漢墓群,時間上有延續,極具研究價值。整個墓群占地1.5平方公里,地勢較為平坦,墓葬封土呈橢圓形或圓形,大多數高1.5米、長2……[詳細]
梵凈山護國寺
  護國寺位于梵凈山西北麓。距金頂11公里,是西面上山的必經之寺, 歷史上又稱天池院、天池堂。寺院占地68畝.始建時間不詳。萬歷四十六 年(1618年)敕賜為梵凈山四大皇庵之一。有明然如泰等高僧住錫,承傳臨濟宗法系清康熙年間.有慧惺海闊等禪師住錫,香火甚是興旺。同治三年(1864年),天池院毀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更名天池 堂。光緒元年至六年(1875-1880),劉滿盤踞梵凈山,號稱黑地大王。貴州巡撫岑毓英親自統兵征剿,天池堂再度毀于兵火。戰爭平息后,岑毓 英認為貴州“邊要則莫如梵凈山”,于是奏請朝廷,“移松桃協都司以下八汛鎮守梵凈山環山要隘 ”以保障梵凈山區的長治久安其中.都司營署移駐天池堂舊址左側,名曰“梵凈山護國汛”氣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里,護國汛成為梵凈山真正的鎮山衙門……[詳細]
后所古林寺
  后所古林寺明代古建筑烏當后所古林寺,原名祖師廟,至今已有約400年,是保存比較完好的佛教寺廟之一。1997年11月26日列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古林寺位于烏當大壩南側,元代屬武當今烏當等處長官司,始建于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烏當民眾于清代多次維修,抗日戰爭時期,貴陽中學臨時校址;建國后作為糧倉保存下來。古林寺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庭院式組合建筑,背靠馬鬃嶺山脈的響洞山海拔1247米,面向風景秀麗的魚梁河,由大殿、戲樓、觀音殿、真武殿和客堂等組成的兩個院落,占地面積19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30平方米。在建筑、繪畫、雕塑、書法等方面保持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前大院由大殿、戲樓和廂房組成。大殿坐東向西,面闊5間,建筑面積341平方米,目前是我省最大的大雄寶殿。殿中新塑鏜如來為主的眾……[詳細]
劉統之先生祠
  劉統之先生祠,位于貴陽市白沙巷52號。始建于民國6年(1917年),原來是貴州省財政廳長張協陸的私人宅院。民國8年(1919年),被貴州督軍劉顯世收購,改為祠堂,祭祀父親劉統之。劉統之(1840年—1910年),名劉官禮,字統之,貴州興義人。咸豐時棄學從戎,參加團練。同治初年因鎮壓白旗軍起義有功,被任命為興義府安義鎮各軍統領,升在籍知府,后加道員銜,留云南用。光緒末,因在家鄉率團抗擊廣西會黨起義軍,收復興義,升云南后補道,統領興義滇黔靖邊營。晚年擴建書院,辦新式學堂,興實業,對地方有建樹。此宅原占地4500余平方米,主體建筑為木結構,現存前后院,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所有廳堂房舍都是穿斗式硬山頂建筑,兩山及后檐為磚砌空斗墻,前檐為木裝修,屋面蓋小青瓦。大門拱形,一二進正房面闊五間,明間都……[詳細]
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
  敖家古墓石刻敖家古墓石刻位于石場鄉鹿樓村,由南北兩組墓群組成。南墓群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北墓群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兩墓群間隔30余米,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墓圍占地1200余平方米,該墓群系葬敖正科祖孫三代七人,據北墓群碑文記載:正科祖輩,家境貧困,到其父敖治國時,家境漸富,治國死后,正科繼承家業,成為一方巨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4),正科獨子年輕早喪,又二年正科亦忘,只剩下兩代居孀,歷經兩年,敖氏遺孀建成北墓群。事過不滿十載,敖氏遺孀先后全歿,正科一門絕,族中人憫之,罄其遺產,修建南墓群安葬,名“敖氏節墓”,南墓群平面形狀如鐘,分為四層臺,底層是一石墁壩,由此登上十五級石,穿石門,便是第二層臺石壩,原為石刻屏風和石桌、石凳,今蕩然無存。石門高闊,仿牌坊結構,石額上……[詳細]
金沙石場熬家墳石刻
  敖家墳石刻位于貴州省金沙縣石場鄉鹿樓村,由南北兩組墓群組成。南墓群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北墓群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兩墓群間隔30余米,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墓圍占地1200余平方米。該墓群系葬敖正科祖孫三代七人,據北墓群碑文記載:正科祖輩,家境貧困,到其父敖治國時,家境漸富,治國死后,正科繼承家業,成為一方巨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4),正科獨子年輕早喪,又二年正科亦忘,只剩下兩代居孀,歷經兩年,敖氏遺孀建成北墓群。事過不滿十載,敖氏遺孀先后全歿,正科一門絕,族中人憫之,罄其遺產,修建南墓群安葬,名“敖氏節墓”,南墓群平面形狀如鐘,分為四層臺,底層是一石墁壩,由此登上十五級石,穿石門,便是第二層臺石壩,原為石刻屏風和石桌、石凳,今蕩然無存。石門高闊,仿牌坊結構,石額上方……[詳細]
梁舉人父子墓
  梁舉人父子墓息烽流長鄉,有一處當地人們仰慕的古跡,那就是梁舉人父子墓。梁單人墓位于粱家寨的田壩茶林小丘上,距鄉政府所在地約2公里。(啟、烽縣人物志)載:梁舉人名梁子敬,流長梁家寨人,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戊午科,中舉,名列第五,曾任清鎮縣教諭,晚年落葉歸根,102歲善終。梁舉人父子因聲名顯赫鄉里,榮耀一時,故其墓也就煞費匠心,獨具一格。兩墓位于墳地最高處。料石系從別處開鑿精雕運來。基砌為圓形,背靠東南而面向西北,其小粱單人墓的修造規模比較其父的更為宏偉。墓徑2.8米,高1.9水,基前砷刻較為講究,書法堪稱上乘。正小“皇清誥文:林郎梁子敬墓10個大宇,赫然醒目。右邊兩行小字:“生于康熙三十年甲戊歲二月十三日亥時;乾隆三年戊午科貴州中式第五名舉人。”左邊落款為:“乾隆六十年乙卯閏二月清明……[詳細]
地坪風雨橋
  地坪風雨橋是獨具特色建筑工藝,位于地坪村上下寨之間,始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迄今為止已有110多年。該橋橋墩以青石砌成,橋為木質結構,橋的下部由兩排各為8根粗大杉木穿榫連成一體。分兩層呈天平狀向兩邊懸挑,每層挑出約二米,上部兩頭又分兩層,每層以4根合抱大的古杉用榫連成一排,疊成橋梁架于墩岸之間。橋廊建在梁的上面,橋廊長56米,橋面寬4.5米。橋廊上建成有橋樓3座,中間大兩頭小。中樓高5米,5層重檐,4角攢尖頂,頂部置葫蘆寶頂,寶頂下飾以如意頭裝飾,形似鼓樓。兩頭小樓高3米,3層重檐,懸于頂屋面。橋樓脊上,泥塑雙龍搶寶、鴛鴦鸞鳳。橋樓翼角,分別泥塑各種各樣珍禽異獸。全橋結構不用一釘一鉚全系穿榫銜接,工藝精湛,造型美觀、雄偉,成為侗鄉橋梁建筑的代表之作,被譽為“侗族文化在建筑藝術上的結晶……[詳細]
正安尹道真務本堂
  新洲鎮尹珍務本堂,位于正安縣城北新洲鎮政府大院內,距正安縣城40公里,東靠道真自治縣,南連本縣楊興鄉,西鄰桐梓縣,北接四川省南川市,海拔高度640米。務本堂是東漢名儒、貴州文化教育始祖尹道真先生講學、居家及墓葬之地。務本堂為尹珍當年講學處。始建年代不詳。原為草堂三楹。明萬歷四十年(1612)重建。康熙二十四年(1685)、嘉慶二十年(1859)、咸豐年間數次修葺。同治年間悉毀,光緒十二年(1886)再建。坐南向北,主體建筑為封閉式四合院,中軸線對稱、軸線上依次為門廳、兩廂、天井、正堂(講堂),四面均為高10米青磚砌筑的維護體墻體。由大門、倒座、兩廂、正堂等組成。占地面積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20平方米。正堂面闊三間、通面闊10米,進深三間、通進深9.5米,穿斗式封火山墻青瓦頂。大門額橫排……[詳細]
安順文廟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安順城區東北隅之黌學壩,始建于明宣德八年(公元1443年),歷經明清兩季多次增修重建,始成今貌。文廟現存建筑占地面積8750平米,是一組建制齊備、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工藝精美的古建筑群,是國內遺存不多而且保管最為完整的古代文廟建筑,也是貴州最具人文價值的旅游景觀。安順文廟建筑群沿中軸線建在面積不等,逐層抬升的五層臺地上,由底向高,由開闊到緊縮,層層遞進。第一層臺地建有石影壁、“德配天地”石坊、“道冠古今”石坊及“下馬碑”四個單體建筑,兩坊下為通道。石影壁為料石縱向齊縫砌筑;兩坊為須彌座,三間四柱,沖天式結構,石柱頂端立朝天吼小獸;下馬碑為方形柱石,碑文為正楷豎向陰刻“文武百官軍民人等在此下轎馬”,基座為石雕伏象。第一層與第二層臺地間由宮墻影……[詳細]
西望山摩崖石刻群
  西望山摩崖石刻群,位于息烽縣西山鎮鹿窩鄉的西望山山脈,2011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已查明分布于西望山脈的摩崖石刻共23處。桂詩成所題的“西望山”三字,豎向楷書陰刻,每字50公分見方,離地6米。“夫容障”三字,橫向楷書陰刻,字高40公分,寬30公分,離地2米。“伏獅”二字,橫向楷書陰刻,字高43公分,寬40公分,離地10公分。“鹿溪”二字,橫向楷書陰刻,每字40公分見方,離地2米。“松谷”二字,橫向楷書陰刻,每字30公分見方,離地2米。“雨花瀑”三字,橫向楷書陰刻,每字30公分見方,離地1.5米。“佛香灣”三字,橫向楷書陰刻,字高40公分,寬36公分,離地1.7米。“龍脊”二字,橫向楷書陰刻,字高40公分,寬30公分,離地10公分。任可澄所題的“天柱峰”三字為橫向行書陰刻,字高1米,……[詳細]
周西成祠
  周西成祠周西成祠既是紀念性建筑物,又是近現代代表性建筑,具有歷史和藝術兩方面的文物價值。在貴州近現代史上,周西成是個不同尋常的人物。毛光翔為其撰寫的墓志銘稱,“主黔政后,深慨黔地多山,交通梗阻,民智不進,乃鳩集勞工,大興路政。三年以來,筑汽車路三千余里,數千年蠶叢鳥道頓化康衢,輪軌往來山國大道。又敷設城鄉電話于各縣,創建無線電臺,與國內外通聲息。交通事業進步至速,東西南北之人逮臨斯土者,罔不驚嘆其建設精神之偉大。至如創辦大學以惠±林,閎建兵、幣、白藥三廠以足軍實,開辦電汽局及煤油廠以便民用,其善政不可殫述。”受到歷史的局限,周西成也干過一些壞事,但作為一個歷史人物,短短三年間辦了那么多實事,則是應當予以肯定的。周西成,桐梓人,生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1926年入主黔政,任貴州省政府主……[詳細]
萬山汞礦遺址
  萬山汞礦遺址位于貴州省萬山特區萬山鎮土坪村。萬山素有中國“汞都”之稱。在唐代時即以“光明丹砂”為皇室貢品。遺址包括仙人洞、黑硐子、云南梯洞子三個部分,地表面積2.5平方公里,采掘面積約3.2萬平方米。礦洞內留存大量遺跡遺物,以及獨特的采礦、選礦及冶煉等系列傳統生產工藝。相傳秦、漢時就開始有人在萬山采礦。唐、宋時萬山已盛產朱砂、-。萬山朱砂歷史上以比重大,色澤鮮紅,半透明亮,寶石光澤為特點著稱,在唐垂拱二年(686年)時,即以光明丹砂為貢品。萬山汞礦儲量和產量均居國內之首、亞洲之冠,列世界前茅,素有中國“汞都”之稱。礦洞內留下了采礦工人數千年來開鑿的石梯、隧道、刻槽、標記、礦柱、巷道等遺跡遺物,以及在采礦、選礦和冶煉中形成的一整套先進獨特的工藝技術,是我國汞礦史的縮影。明初,由于手錘和鐵條的大……[詳細]
護國禪寺
  梵凈山西線古寺眾多,是傳統的朝山路線,早在唐宋時期,印江就有甲山西巖寺、大圣墩鐵瓦寺、梵凈山護國寺等眾多寺廟,到了明清,梵凈山區佛教興盛,形成了四大皇庵、四十八腳庵的盛況。中國佛協曾認定:“梵凈山,是全國著名的彌勒菩薩道場,是與山西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安徽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佛教名山”。護國寺最早建于唐代,開始叫“天池院”,興旺于明代,改稱“護國寺”,興旺時期,兩萬平方米的建筑而廟宇重重,幾百僧人而佛樂聲聲。但后來若干次兵匪患難,幾度重毀重修。護國寺現占地兩萬多平方米,山門的門額上“護國禪寺”藍底金字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重慶書法協會主席、印江籍貫的魏宇平先生所書。進山門后,第一座建筑為天王殿。然后過放生池,走“T‘型橋,拾臺階而上……[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熟女aⅴ一区二区性色 中文字幕无线第一区 | 亚洲资源站中文在线丝袜 | 色就是色亚洲欧洲视频 | 亚洲国产在人线午夜播放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 久久精品午夜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