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旅游

四川省文物古跡介紹

霧中山佛教遺址
  霧中山是我國古代四川至印度古道上(南絲綢之路)的一座佛教勝地,原名大光明山,又名天誠山、霧山,位于大邑縣城北霧山鄉境內,距縣城25公里、成都80公里。其主峰海拔1638米。其地北有九龍山、金剛山,西有紅巖山等,方圓數十里,號稱72峰,因常年被云霧覆蓋,故名霧中山。是大邑古八景之一。霧中山寺廟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僅晚于京城洛陽的我國第一座佛教寺廟白馬寺六年。始名大光明山普照禪寺;晉代永和年間(345~356年),西域高僧佛圖澄到此住持擴建,敕名天誠山顯應寺;唐高宗時(650~683年),王子僧伽、僧護住錫,又奉敕復還霧中山普照寺原名;直至明宣宗時(1426~1435年),始更名為開化寺,沿用至今。霧中山極盛時期,兩河口以北,龍窩以南,方圓數十里都是棟宇錯落、絕無雜居的寺廟,……[詳細]
鄧雙崖墓群
  大云山崖墓群,是于2013年在四川成都市新津縣發掘的一處崖墓墓葬群,位于四川新津縣鄧雙鎮大云山,有崖墓600多座,分布于兩座土山上。年代大約在東漢,墓葬內發掘出大量的陶制器皿。2013年,當地文物部門清理挖掘出了一些陶棺、石棺以及眾多造型各異的陶俑。這些墓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大云山崖墓分布在兩座山上,崖墓分布密集,從山頂到山腳呈上、中、下三層分布。其中較高的一座山,坡度較大,垂直高度約六七十米。在其朝西的一面,山形成波浪形起伏,超過370座崖墓密集地分布在這一側。與這座山隔著一條小水溝,一座圓形的小山,通體被大大小小的崖墓環繞,上下大致可以分為五層,整座山就像是一個圓錐形的蜂窩。僅這座小山上的崖墓,就超過了230座。年代四川崖墓出現于西漢末王莽時期王莽時期,發達于東漢晚期,……[詳細]
丹山白塔
  丹山白塔及石刻均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屬省、市重點文物保護項目。始建于唐代的丹山白塔殘缺在夕陽下,顯現出蒼桑之美。始建于唐代的丹山白塔殘缺在夕陽下,顯現出滄桑之美;南津驛、王二溪古鎮的青石板、草木菁菁的王褒墓、花蕊夫人墓,、殘存的萇弘橋喚起人們的悠悠情思。丹山白塔位于四川省資陽市雁江區丹山鎮的丹山白塔始建于唐代,坐北向南,高20米,共分七成,塔底25平方米,塔身逐層縮減,最高一層為22平方米。因為是方塔,它沒有玲瓏塔的飛檐翹角、角掛鈴鐺的秀麗,尤是方塔更顯得古樸端莊。每一層塔開窗十二個,共計開窗84個,能眺望原野的真窗卻只有28個,假窗計56個。塔內有盤陀梯可通塔頂,站立頂端,丹山、五龍、盤石、響峒的原野盡收眼底。方塔雕塑斗拱筑工細膩,紋飾清晰,資陽縣人民政府1982年5月29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詳細]
儀隴馬氏宗祠
  馬氏宗祠位于四川省儀隴縣城東50公里的柴井鄉鼓樓營村,為一四合院式建筑群,由前廊房、山門、戲臺、左右廂房及正堂屋組成,占地面積約1861平方米,建筑設計合理,規模宏大,建筑藝術構件雕刻精美,圖案流暢,栩栩如生,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2003年被公布為南充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經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氏宗祠位于儀隴縣,坐東向西,占地面積1861平方米。由牌坊、前廊房、山門、戲樓、左右廂房及正堂組成。牌坊磚石結構,6柱5樓,面闊6米,高4米。坊后系前廊房,臺階高0.9米,面闊7間23.9米,進深5.1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頂,蓋小青瓦,5級踏跺。山門與戲樓相連,臺階高1.4米,面闊3間6.4米,進深3.8米,抬梁式梁架,三重建筑描述檐歇山頂,蓋小青瓦,8級踏跺。……[詳細]
張伯卿公館
  張家花園是解放前張伯卿的私人會館,位于貢井筱溪境內,地處太平山南麓金魚河側的青杠林。20年代末,張相中此地后,依仗權勢,強購楊姓地皮,耗白銀4萬兩,于1923年動工修建,歷時3年,建成貢井最早的“洋房”和獨有的花園。“張園”主樓建筑,由四川邊防軍自流井提款處處長德陽名士黃秋帆設計,按當時德國領事館式樣仿羅馬式樓房建造的,有大小房屋14間,三合土地面,室內家具均以名貴木材制作,客廳內擺有太平天國天王府中的遺物,紫檀鏤空寶玉交椅8座,樓房面積1148米。樓房建筑工藝十分考究,墻壁及望板為石灰粉刷,望板及墻壁飾有花、草、魚、果等泥塑小品,內側走廊以園柱承辦,柱面以水泥、白灰=糯米漿調制的沙漿涂抹,再嵌以卵石抹平,由著名工匠楊錫三制作。樓房布局典雅,裝飾華麗,青瓦屋面,橫開木窗采光通氣。門前為石砌月……[詳細]
呂仙崖摩崖造像
  呂仙崖在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墨林鄉呂仙村六組,其東北里許是榮德山,即現在的老君山。其崖東頭稱為觀音崖的崖壁上造像4龕,龕高2米左右,內造觀音和大勢至菩薩、釋迦和彌勒說法圖。呂仙崖傳說是呂洞賓來此-而得名,崖壁間有造像記,字跡大部漫滅,依稀可辨有“廣德”字樣,“廣德”即唐僖宗年號(764年),龕內壁有紹興年間的裝修記。可知該處造像于中唐時期,南宋曾裝修。1996年11月,呂仙崖造像被公布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呂仙崖摩崖造像”絕壁上刻有觀音菩薩。值得一提的是,廖永清(已去世)、李普才夫婦為保護文物,在巖洞居住一年之久,寒冬酷暑,風餐露宿,忍受蚊虰蟲咬,扯草藥賣籌集經費,于1997年6月修建廟堂,供信徒朝拜。呂仙崖上,原有一個寨子,叫“集生砦”,據說可以和三多寨媲美。自貢鹽商為了避暑、躲匪,來此……[詳細]
閬中清真寺
  閬中清真寺,又稱禮拜寺,位于禮拜寺街西側,為伊斯蘭教民禮拜場所。閬中清真寺是一進四合院式的仿清建筑,照上是大殿,兩旁是廂房,門房則由柵欄、擋檐、大門組成。該寺最早由一戶保姓的穆斯林捐資修建于清康熙年間,后歷經翻建,遂成其現在規模。最近的一次修建是汶川地震后,清真寺受損嚴重。災后由政府撥款300余萬翻新的。閬中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時由保寧鎮臺馬子云及保天左等經辦,系由陜甘土木專家仿西安華覺寺設計建造,時占地3畝多。閬中清真寺是全國著名清真寺之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將其列為全國馳名古建筑百座清真寺之一,成為本地回民和外來穆斯林教民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1994年12月15日被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建筑特點寺門東向,面闊三間,懸山式屋頂,脊中……[詳細]
古藺清代墓葬群
  古藺清代墓葬群(古藺縣)1.白家山羅氏墓地保護范圍:墓地占地范圍東南外延50米,西南外延30米至李賢英住宅,西北外延30米至羅應其住宅,東北外延50米。2.觀文柚子土貞節牌坊保護范圍:占地范圍向東外延200米至馬慶培住宅,向南外延150米至牛場山腳十字路,向西外延20米至長槽坳口,向北外延100米至陳齊德住宅前公路。東西長220米,南北寬250米,占地面積約5.5公頃。建設控制地帶:東以保護范圍外延250米至螞蟥灣為界,南以保護范圍外延150米至牛場山腳十字路為界,西以保護范圍外延100米至魚塘灣,北以保護范圍外延100米至銀盆山山腰公路為界。東西長350米,南北寬250米,占地面積約8.75公頃。3.墳壩王氏墓地保護范圍:東至安習平堡堡山腳,南以墓地范圍外延20米至正龍田王元奎宅為界,西至……[詳細]
449、馬鞍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馬鞍寺
  馬鞍寺綿陽市游仙區劉家鎮5里有一馬鞍山。山麓有一山名曰“金鳳山”,馬鞍寺就坐落在“金鳳”頭上。寺廟因山得名。馬鞍寺建于宋元,毀于明末。現有四重殿宇,重建于清乾隆年間,后殿及廂房重建于清道光、同治時。坐東北向西南。正面市樂樓(戲臺),廣場(戲場壩)后依秩是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玉皇殿,除玉皇殿3間外,均系長5間22米,寬3間12米的懸山頂抬梁式建筑。兩端是長達13間的廂房,組成閉合式建筑群,總長115米,總寬55.2米,占地面積6348平方米。建筑用材粗大,造型樸實,門窗雕刻素雅。大雄殿、觀音殿的檐柱上均有裝飾性斗拱,別致精巧,有鮮明的地方特。大雄殿有200多年前額精美壁畫。馬鞍寺系綿陽市區現存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筑群。馬鞍寺壁畫數量眾多,在全川少見。寺內只要能作畫的地方――建筑的挑、枋、……[詳細]
尖山寺摩崖造像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尖山寺摩崖造像位于蒲江縣城西南20公里朝陽鄉的橋樓村。造像分布在尖山寺附近山崖上,現存23龕159尊。其中唐代18龕154尊,明代2龕2尊,清代3龕3尊。尖山寺位處高山之尖,古名朝天寺,在蒲江通往丹棱的古道上。唐代造像為3~19號龕、23號龕。3號龕,高1.77米、寬1.43米、深1.4米,造像15尊。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及天龍八部。主佛結跏趺坐,坐高0.84米。4號龕,高1.6米、寬1.4米、深1.15米,唐代密宗造像25尊。主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立高1.39米,頭已殘,手分持斧、壺、念珠等法器。東壁現存造像8尊,有三頭四臂的明王、象頭人身的毗那夜迦等。西壁同存14尊,有羊頭人身、獅頭人身神像跪拜、三頭四臂明王等造像。龕門外造供養人2尊。1號龕、2號龕為明嘉靖三十六……[詳細]
河沙寺大雄寶殿
  蒲江縣河沙寺位于蒲江縣城東二十九里的翠峰山山麓,在壽安鎮龍泉村6組。河沙寺,興建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興公禪師創修。興公禪師給寺院取名河沙寺。是因為佛祖釋迦牟尼,曾教導弟子須菩提(印度舍衛城人):“若化河沙眾,皆得阿羅漢。”要教化像印度最長最大河流恒河中沙子一樣多的人們,使他們都信仰佛教,都修行成為阿羅漢(《圓覺經》)。元至正中(1341-1362年),河沙寺毀于兵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沙門妙玄修復河沙寺。河沙寺主持玉峰和尚,法名善珵,“幼從蜀王”,跟隨朱元璋的第11個兒子蜀王朱椿從南京到成都,宣德四年(1429年),來蒲江主持河沙寺,他“性情簡古,戒行精嚴。日課《華嚴》,冰暑不輟。民之從化者,如云臻水赴。”景泰七年(1456年)他請來臨邛(今邛崍市)梓匠(木匠)王讓(……[詳細]
452、旋螺殿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旋螺殿
  旋螺殿為明代所建形如旋螺的古建筑。又名文昌宮。坐落在四川省宜賓市李莊鎮南2.5公里石牛山下一巨石上,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建,清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均有培修。三重檐八角攢尖頂,高25米,屋面鋪筒瓦兼小青瓦。殿平面呈八方形,面闊、進深均為8米。殿內結構與一般廟宇不同,用四井口柱直貫二層,井口柱間施抬梁、穿枋、角梁連接,形成梁架骨干。第一層抬梁承接殿內楞木樓板,東西兩梁下附梁枋,8根采步梁上立中層檐柱8根,上承掾枋,下附檐掾;檐枋上為中檐斗拱。第二層抬梁承接頂層檐柱8根,檐柱平板枋上置拱,坐斗外側為外檐斗拱,內側構成網目狀的藻井,殿的斗拱大致相同,層層而上,內承梁架,外挑檐枋。頂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其左側用如意斗拱,右側斜翅和斗拱后尾向上重疊呈網目狀,并向右旋轉,形如旋螺,故殿有此名。……[詳細]
茂縣三元橋
  三元橋位于茂縣土門鄉境內,是由橫跨于太安、土門、石槽三條河上的三座單孔石拱橋組成的。三橋位置呈等腰三角形,是通綿竹、安縣、北川古道必經之橋,其中太安河上的橋拆于60年代茂(縣)北(川)公路修筑時,現僅存石槽河上的“得緣橋”和土門河上的大拱橋。大拱橋建于清代,是一座單拱石橋,西北-東南走向,土門河從橋下自西向東而流,橋長29.4米,寬6.25米,高14.8米,跨度23米,拱高13.7米。橋身兩側的望柱和欄板上,被路過的紅軍刻滿標語,字體近于隸書,多用訛字、別字。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西渡嘉陵口向西挺進時,在土門一帶進行了土門戰役,一舉粉碎了國民黨“-土門,全面守備北川河谷”的計劃,勝利向茂縣進軍,迎接北上的中央紅軍。當時,紅軍在三元橋附近與敵展開激烈戰斗,其后各過路部隊又在橋身、橋欄、橋柱……[詳細]
大邑慈云寺
  慈云寺原名東岳廟,位于大邑縣沙渠鎮柳坪村16組,緊靠安沙公路左側,距大邑縣城25公里左右。據《大邑縣志》記:“明朝萬歷年間創建,清朝康熙九年培修”。原寺內建筑面積10余畝,水田12畝,廟外用地數十軒,譽稱“邑南名剎”,歷經明清兩朝,至解放前擁有四殿一庵一祠、六大院、三道山門、一榕九柏八青杠、三魚共眼、八百鳳凰巢等成為東岳廟古代一絕。解放后,寺廟遭毀。六十年代,改辦學校、工廠。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寺廟于1987年6月,經縣人民政府批準開放,成為正事的宗教活動場所,收回土地10余畝,寺廟以信眾布施、講經、做佛事等收入,于1988年新建大雄寶殿,1990年修建彌勒殿,1992年修建東岳殿,1993年修建住宿樓,1995年修建圍墻,1997年修建觀音殿及居士住宿樓,1999年修……[詳細]
大觀普照寺
  普照寺地處于茂密森林的青峰山,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現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重建的,但依然保持了仙氣之感。一進入普照寺讓整個人都有一種遁入仙境的感覺,這里不想前山的那樣多的繁華,這里擁有的只有那一草一木,一花一人。這里的沒有過多的粉雕玉琢,有的是盡力的保存下這里最自然的樣子,很多建筑都是依山而建,不破壞周圍的一草一木,所有才有了那千年的白果神樹。信佛之人都認為在青山幽深處的寺院最具靈性,因此普照寺的出名之處也許就在于靈氣純正。在寺院內的樹木雖然十分高大,而且樹齡很多已逾百年,但都一樣的筆直高聳,從樹木可以看出這寺院內風很少,所以靈氣很凈。真是這些信佛或者佛教研究者的這些分析,讓四川青城山普照寺越來越有名,從2000年開始,吸引了很多大明星們到這里許愿還愿,如謝……[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亚洲人成电影 | 中文字幕免费久久99 | 最新国产自产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免费播放的AV网站 | 亚洲最大的欧美日韩在线 | 日韩欧美国产aⅴ另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