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重慶市旅游

重慶市文物古跡介紹

361、西山碑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山碑
  西山碑位于重慶市萬州區高筍塘街道,刻于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西山碑碑文是“宋四家“之一黃庭堅記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西山記》,融記事、寫景、抒情于一爐,極自然、精煉,對萬州風光竭盡贊美。文共173字,被人題刻于巖石之上,高1米,寬2.6米,21行,字徑大都在10厘米左右,為黃庭堅行書中的宏篇巨制,后世以西山碑名之。碑文:庭堅蒙恩東歸,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實與其從事譚處道俱來。西山者,蓋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木百(同“柏”字)薈翳之,門水泉潴為大湖,亭榭環之。有僧舍五區,其都名名曰“勒封院”,樓觀重復,出沒煙霏之間,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歲修禊事于此。凡夔州一道,東望巫峽,西盡(左“存”右包耳,以及左“馬”右包耳),林泉之勝,莫與南浦爭長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東、西二堂于茂林……[詳細]
362、巖溪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巖溪橋
  巖溪橋位于合川市城北高石坎辦事處。含清代橋,時代為宋。巖溪橋亦名鹽溪橋,古志稱聯濟橋、古今橋,是目前發現的巴渝境內兩座宋代古橋之一。原址位于重慶市合川區北郊嘉陵江西岸的巖溪河口上。南宋慶元乙卯年(1195年),邑人張彥遠始建。清道光丁亥年(1827年),里人朱汝惠加修,在四川省1987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是重慶市內目前發現最早的民間石拱橋,也是重慶直轄后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巖溪橋長24.3米,寬2.5米,高6.2米,單孔跨徑5.6米。單卷拱雙圈元榫平接式結構,條石為料。年年洪水淹沒,近八百年無損。由于草街航電樞紐蓄水工程的建設,巖溪橋實施了搬遷保護,向巖溪河上游移靠了40米,對橋體的石材構建進行修復完善,對橋基進行了加固。巖溪橋為研究川東以及重慶古代橋梁建筑方式,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證據,……[詳細]
江公享堂
  江公享堂位于江津市幾江鎮獅子街,時代為明、清。江公享堂是明代輔相江淵在故鄉江津的府第,座南朝北,磚木石結構,懸山寺屋頂,復合四合院布局三進兩廂,結構規矩嚴謹,三級踏道上門前平臺。面闊21米,通進47米,大門豎匾“江公享堂”,大門兩側有楹聯“北極勛臣府,西川相國家”,門額之上正中部位嵌有豎匾“江公享堂”,均為楷體陰刻,筆力厚重工穩,為明成化帝朱見深為褒獎江淵功勞欽題。每重堂的撐弓都刻有明代風格戲劇場面和花草樹木的木質浮雕。2000年,江公享堂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江津利濟橋
  江津利濟橋位于江津市朱楊鎮茨壩街,時代為清。在重慶市江津區朱楊鎮境內板橋場,有一座歷經180余年風雨的古橋——利濟橋,又名“萬古橋”,當地人習慣稱其為“板橋”。此橋橫跨溶溪河上,完全用石頭建成。利濟橋橋形雄偉壯觀,橋面雕欄玉砌,堪稱一大奇觀。利濟橋于清朝乾隆末年由鄉人募谷籌資修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竣工落成。橋長84米,寬8.8米,高13.2米,聞名于江津、永川二區,是重慶市級重點文物之一。橋頭豎有楊氏節孝石牌坊,兩側石欄鑿有圖案花紋,民間傳說的“神仙石”仍鑲嵌在橋面中部。雖歷經百年雪雨風霜與急流狂濤,其雄奇與壯美仍舊令世人驚嘆,關于它的傳說更是千古流傳。利濟橋中鑲嵌著一塊奇形的十角石。相傳這塊石頭是募資建橋之舉感動上蒼,神仙所賜,因而人們叫它“神仙石”,亦名“魯班石”。利濟橋兩橋頭……[詳細]
合川文峰塔
  合川文峰塔位于合川市合陽鎮南津街,時代為清。重慶市合川區文峰塔位于合川城區南津街街道,因塔身呈灰白色,俗稱白塔。據《合州志》及塔內題刻記載,文峰塔又名振興塔,由合州知州董淳始建于清嘉慶十五年(公元1810年),共9層。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知州李宗沆又增建4層,共為13層,通高62.2米。文峰塔為八角形密檐式砌磚結構,底層內空直徑4米多,頂層內空直徑不足2米。塔呈錐體狀,塔心為實體錐柱。從底層沿石級螺旋而上,直達第十一層。每層均刻有圓雕神像供人祀祭,頂層原有木刻魁星點斗立像,現為泥塑。塔外每層洞門上方有額楣,題詞用青花瓷片鑲嵌,分別以欲窮千里、更上一層、欲罷不能、俯瞰嘉涪、扶搖直上、路入蓬瀛、春風如意、氣象萬千等語示塔之氣勢雄偉及某種祝愿。文峰塔屬風水塔類型。游人登塔遠眺,山光水色……[詳細]
黃桷埡文峰塔
  黃桷埡文峰塔位于南岸區黃桷埡鎮文峰山,時代為清。2000年,黃桷埡文峰塔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桂花灣抗戰遺址群
  桂花灣抗戰遺址群位于沙坪壩區歌樂山鎮,時代為1938—1946年。含國民政府銓敘部舊址、孔祥熙公館、鹿鐘麟公館、吳國楨公館、冰心寓所。2019年,桂花灣抗戰遺址群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覺林寺報恩塔
  覺林寺報恩塔位于南岸區下浩覺林寺街95號,時代為清。渝州名塔——報恩塔矗立于主城區南岸的涂山之麓,興建于清乾隆22年,竣工于38年,歷時16年。塔高七層,磚石壘砌,巍峨入云。從下到上,逐層收攏縮小,層周有外突觚棱翹角,塔內構筑盤旋而上的石階,可達塔頂,每層鐫刻佛像,洞開小窗,可以縱目遠眺,山川秀色,鱗次屋宇,盡收眼底。2000年,覺林寺報恩塔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盤溪無銘闕
  盤溪無銘闕在重慶市嘉陵江北岸的盤溪香爐灣,當地人稱為香爐石。其地后高前低,下臨深溝,前方為嘉陵江。現僅存右闕,已建亭保護,被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盤溪無銘闕,其左闕已塌毀,闕身殘石于本世紀五十年代初由重慶市博物館運回館中保護。此闕西向,由細黃砂石建成。右闕現存臺基、闕身和樓部一部份,由六層石材構成,通高415厘米。頂蓋有瓦棱之形,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尚存,現已失去。經專家考證,無銘闕為漢代晚期作品,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抗日戰爭時期,郭沫若等學者、名人就曾來此作過考查和研究。1951年,盤溪無銘闕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始建簡易保護亭。1961年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重慶市政府撥專項資金,重新修建了漢闕保護亭,將此闕鎖蓋其中加以保護。……[詳細]
蓮花石題刻
  蓮花石題刻位于江津市幾江鎮南長江中,時代為宋至清。蓮花石水文題刻位于江津區幾江東門外長江航道北側江水中,距幾江長江大橋約100米左右。它由36塊大小礁石、38段題刻組成,高180.89米,全露面積可達800余平方米。因其宛若一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由于石上題刻記錄了近800年的長江枯水位情況,因其地處長江重慶段最上游,是長江上游方年水文的重要參考資料。同時,石上的詩詞、書法、鐫刻藝術等均有研究價值。2000年,蓮花石題刻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楊滄白故居及墓
  楊滄白故居及墓位于巴南區木洞鎮(故居)、東泉鎮東泉村(墓),時代為清(故居)、1984(墓)。楊滄白故居位于重慶巴南木洞鎮,1946年為紀念楊滄白先生,木洞鎮易名滄白鎮。解放后改稱木洞鎮。楊滄白(1881—1942),名庶堪,號邠齋、天隱閣,原四川巴縣木洞鎮人,現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人。1903年創立四川第一個舊民主革命組織“公強會”,1906年該會改組為“同盟會重慶支部”,楊滄白任主盟。1911年,楊滄白率眾推翻清朝川東政權,成立“重慶蜀軍政府”,先生謙任高等顧問。先后曾任四川省長、財政部長、廣州政府大元帥府秘書長、國民黨中央執委和候補監委、廣東省長、北京政府司法總長等要職。1942年8月6日,楊滄白先生在重慶病逝,1944年12月25日,國民政府將位于洪崖洞的建國路(炮臺街)改名為滄白路。……[詳細]
法國水師兵營
  法國水師兵營位于南岸區彈子石千泰巷142號,時代為1902年。法國水師兵營位于重慶市南岸區彈子石謙泰巷142號,坐落于“重慶外灘”南濱路上,建筑風格上可以說是中西合璧,有序0-環繞、陳而不腐的木質地板、青磚舊瓦、牌文題刻,歷史和文化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積淀。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簽訂。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正式成立,英人霍伯森首任重慶關稅務司,川東道張華奎為關監督。從此,歷史宣布重慶開埠。經與清政府議定,法國政府于1896年3月在重慶設立了領事館,任命原駐漢口副領事哈士為重慶首任領事,館址設在城內二仙庵,后遷至領事巷。凡四川、貴州、甘肅、新疆、青海、西藏的事務,皆在其管轄之下。1902年,法國海軍軍官虎爾斯特率領測量隊乘法國軍艦,在重慶南岸建立了法國水師兵營,人稱奧當軍營。重慶法國水師……[詳細]
余棟臣故居及墓
  余棟臣故居及墓位于雙橋區通橋鎮新民村,時代為清。2000年,余棟臣故居及墓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石家花園(徐悲鴻舊居陳列館)
  重慶徐悲鴻舊居位于江北區大石壩98號,時代為1942-1946年。石家花園(徐悲鴻舊居陳列館)位于重慶市江北區大石壩街道石門社區渝江村1號。1931年,前重慶商會會長、川東慈善會主席石榮廷在石門地區買下了江家堰(即現在盤溪河)及周圍的田土,開始修建一幢中西合璧的樓房和庭院,取名“培園”或“磐石書屋”,但當地人都習慣稱之為石家別墅。該花園是集書法、石刻、園林藝術和建筑藝術于一體的中西式結合的建筑,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分為正屋、院壩、傭人房、地下石屋四部分,總建筑面積1912平方米。徐悲鴻先生在戰亂中旅居重慶后,喜愛文人墨客的石榮廷將緊鄰其小院的二層小樓提供給徐悲鴻居住。抗戰期間,徐悲鴻和夫人廖靜文在此地工作生活4年多,1946年才離開,期間他籌建了研究性質的“中國美術學院”,……[詳細]
375、客寨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客寨橋
  客寨橋位于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龍鳳鄉客寨村,時代為清。龍鳳客寨橋位于重慶市秀山縣城西25公里處,橫跨平江河。始建于元代,歷次均有維修,清光緒年間增建五重檐長廊及亭廊,1952年因風雨剝蝕拆去亭廊,存長廊。該建筑南北走向,形橋樓式六孔石木結構平橋。長58.2米,高8.95米。總跨57米。橋上有木結構三重檐{下方為雙重檐}硬山式屋頂的長廊建筑,穿逗式梁架,三穿用七柱,通面闊21間58.2米,通進深6.25米通高4.55米。橋頭為青磚山墻門洞,兩頭分別有七和十級踏道,橋西頭系客寨村,東頭民房。該橋系清溪,龍鳳,塘坳等鄉(鎮)的主要交通要道,是當地土家族人民--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因年久失修,有部分變形和破損,1984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客寨橋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文……[詳細]
塔子山文峰塔
  塔子山文峰塔位于江北區寸灘,時代為清。塔子山文峰塔,別名白塔,位于重慶市江北區溉瀾溪長江邊的塔子山上,磚石結構,七級樓閣式,塔高26.64米,修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據文峰塔石壁上《重修文峰塔記》記載,塔子山文峰塔是在數百年前的廢塔基上重新修建。從古至今,塔子山文峰塔在重慶風光景點上一直占有一定位置。《江北廳志》、《江北縣志稿》均將其列為“渝州一景”的“文筆摩霄”之名。以前,行船走水的船幫們望見江北塔子山上的文峰塔時,心中便豁然開朗。“看見文峰塔就知道朝天門已經遙遙在望。塔子山文峰塔也因此成為了一座“航標”,看見它,便知到了重慶。塔子山文峰塔,坐北向南,塔為磚石結構,七級樓閣式。塔高26.64米,塔頂為六角攢尖頂,塔身呈六邊形,各層有一窗(呈螺旋式)。它與南岸區黃桷埡文峰塔隔江遙相……[詳細]
雷劈石崖墓群
  東漢時期的雷劈石崖墓群,隱藏在重慶市南川區茂密森林中,個個完好無損,是重慶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崖墓是我國古代南方民族的一種葬俗,古墓都是位于高高的懸崖上,這些崖墓完好無損的連接成群,形成了一個崖墓群體系。……[詳細]
包鸞人民橋
  包鸞人民橋位于豐都縣包鸞鎮龍井居委會,時代為1951年。2019年,包鸞人民橋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南沱紅星渡槽
  南沱紅星渡槽位于涪陵區南沱鎮連豐、關東、焦巖、南沱、沿坪、石佛村,時代為1956—1972年。含1座渡槽、1座水庫。2019年,南沱紅星渡槽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萬隆胖埡渡槽
  萬隆胖埡渡槽位于南川區南城街道辦事處萬隆村,時代為1959年。2019年,萬隆胖埡渡槽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级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久久综合网 |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乱码 | 午夜色福利视频 | 久久精品日本亚洲官网 | 亚洲欧美国产老妇偷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