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遺風小學——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地舊址
  遺風小學——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成立地舊址位于湛江市坡頭區官渡鎮泮北村內,東經110°25′16″,北緯21°25′25.46″。全面抗戰爆發后,原中共南路特委委員陳信材回祖籍泮北村,動員泮北村群眾,以祖嘗作為辦學經費、以祖祠作校舍,創辦遺風小學。1939年春,遺風小學正式開學。中共高雷工委派黨員梁紅到遺風小學任教,建立工委聯絡站。1940年春,中共南路特委派中共黨員、香港學生賑濟會(簡稱“香港學賑會”)青年回國服務團衛生員袁惠慈(化名張越)和黨員梁惠章(梁偉勛)、蘇娟(蘇堅)到遺風小學任教,成立黨支部,袁惠慈任書記。從1939年到l944年底,高雷、南路黨組織先后派出黃景文、陳婉文、陳漢雄、何彬、陳阮英、謝森、李學英、梁濤明等19人到遺風小學以教師身份作掩護,從事革命工作,黃景文任校長;先后……[詳細]
羅州故城遺址
  羅州城設于唐武德六年(即公元623年),廢于宋開寶五年(即932年),歷時350年。位于河唇龍湖村東側,總面積60000平方米,故城北有后山鶴地嶺,南有案山鴨嶺,九洲江從城北流過,成為天然的護城河。羅州城地險要,交通方便,因而一直是唐代羅州政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轄境主要是今化州、吳川、廉江,中期也轄有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流、陸川、博白三縣的一些接壤地帶。故城遺址由幾個獨立又聯結的城區組成,北城區為主城,城貌保持較為清楚。城區平面呈方形,南北長101米,東西寬95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南墻中央有一城門,透過叢生的雜樹野草還隱約可辨。中部城區平面呈方形,依稀可辨東、南、西、北4個門,東西門和南北門各相對立。在南城區,可發現有一條寬11米的平道貫通,并可確認這條平道是北城區、中部城區、……[詳細]
五大會館遺址
  會館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后,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踵而至,地方漸旺。隨著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先后建造了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由于經濟交往,建筑工藝亦受影響,一幢建筑,往往融匯各地風格。此時期興建的房屋布局還是四合院式結構,青石基礎,高臺式磚墻,歇山頂,抬梁或穿斗式梁架結構,但梁架、墩柱雕刻精細,裝飾堂皇,藝術價值頗高。潮州會館,遺址在今福建街內,始建年代不詳,從尚存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和清乾……[詳細]
蓮花山古采石場
  蓮花山古采石場位于廣東省番禺市東部的蓮花山鎮,是嶺南地區的一處具有二千年歷史的古采石場遺址。蓮花山古采石場開采時間自西漢初年一直延續至清代道光年間,西漢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蓮花山。由大小40余座丘陵組成,面積30余萬平方米。蓮花山古采石場以切割式鑿巖法開采,遺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為25米,最高處達40米,最深處在地面下13米。采石場至今仍保留著古代采石時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運走的石料。《番禺縣志》載:明萬歷七年(1579年)及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都有勒碑禁采,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夏鼐視察象崗發現的南越王彩畫石室墓,并到采石場考查,寫下“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的題詞。中國社會科學院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對南越王墓石材從巖性組合、巖石學特征、風化程度、巖石成因及時代方面與廣州近郊、南……[詳細]
165、仁壽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仁壽寺
  仁壽寺位于祖廟路,是一個與佛山、禪城得名關系非常密切的佛教寺院。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上師縱堂首建,與當時的塔坡寺、德壽寺、三元寺并稱為佛山四大叢林。順治年間的國師玉琳通琇禪師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門。至道光年間,因仁壽寺僧糧久乏,法運式微,廣州華林寺住持釋仁機(祗園)大和尚受佛山官紳的邀請,到佛山募化重修仁壽寺。咸豐元年(1851年),工程完畢。經過幾度修繕,寺院規模更勝從前,前至佛山涌將軍橋頭,后達文華里尾,左鄰鎮南街、右連三官街。寺內除四座主大殿外,仍有后殿、左右偏殿、龍華堂、方丈室、齋堂、客堂以及僧舍99間和花園一個。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等捐資在園中興建一座高達七層樓閣式的如意寶塔,并于1938年由虛云大和尚親自主持了開光儀式,盛極一時。此……[詳細]
海豐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距海豐縣城13公里,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抱的雞心山上。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于今址。1987年,陸豐定光寺釋達觀和尚幾經跋涉,尋到雞鳴寺舊址,決心師承印真復建雞鳴寺。翌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成立雞鳴寺籌建理事會,年底由潮州開元寺釋定持方丈主持,舉行奠基典禮。1989年農歷三月十七日,由開元寺堂主釋弘歉法師和南巖寺當家釋弘如法師舉行重建動工儀式。1999年底,省佛協副會長、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釋宏滿被聘為該寺方丈。現雞鳴寺已初具規模,建成恢宏壯麗、氣象莊嚴的大雄寶殿,殿內奉祀三寶佛。并先后建成外山門、三大士閣、禪房、鐘鼓樓、素菜……[詳細]
大嶺山觀音寺
  大嶺山觀音寺位于東莞市大嶺山森林公園石洞景區中心,是至今為止東莞第一座自籌重建寺廟與厚街鎮、虎門鎮、長安鎮、大嶺山鎮四鎮相鄰,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據載,大嶺山觀音寺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觀音寺一度香火鼎盛,高僧輩出,然經時代變遷,古寺毀于戰亂。其前身為觀音古廟,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廟。1914年改奉觀音菩薩。文革期間,古廟基本荒廢。改革開放后,當地信眾修建數間小廟,因無人打理,久成危房,破敗不堪。1991年左右,一位香港人在原址重修,并在古廟附近塑彌勒佛佛像一座。法不孤起,遇緣則興。感應道交,不可思議。2001年,覺悟法師任觀音古廟住持,并改名為觀音寺,發愿重興古寺。針對百廢待興的局面,覺悟法師從規范管理、-辦道入手,依教奉行,莊嚴道風,廣結善緣,領眾熏修,引領信眾樹立……[詳細]
化州孔廟
  在化州市寶山之南。又叫文廟。宋嘉定二年(1209)守范良輔遷舊學府于州治南厥,為孔廟建筑奠定了基礎,后歷經元、明、清數代多次移建與重修,至清嘉慶五年(1800),孔廟建筑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鄉賢祠、尊經閣和明倫堂、學政署、石龍書院等,組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孔廟建筑群規模宏偉,占地廣闊,約1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筑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廟前有開闊的廣場,矗立著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樞”巨匾一方,行人至此,會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牌坊旁有磚砌“大成井”一口,井口周長6米,深5米,相傳古時文人應試,如飲了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過牌坊搭級而上為面寬3間的先師門。進入先師門,迎面是崇基石欄的大成門,門左側為名宦祠,右側為鄉賢祠。大成……[詳細]
169、慧光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慧光塔
  連州慧光塔,位于連州市慧光路南端慧光公園內,始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具有1500多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磚塔之一,是省重點保護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從連州市有關部門獲悉,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連州市慧光塔成為清遠市首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洗刷,加上地質變化,慧光塔發生了傾斜,目前塔身傾斜值達1.07米,因而從1985年至今,慧光塔被眾多媒體稱為“東方斜塔”。慧塔的旁邊,有一個用生鐵鑄造的古塔頂蓋。當年建塔時,因塔頂蓋太重,無法提升上去,只好擱置在塔的旁邊。因此,古有“惠州古塔無影,連州古塔無頂”之說。整座寶塔為木構塔,唐宋年間修建成樓閣式磚木塔,外墻為土紅色,平面呈六角形,內部為斗拱型結構,塔身中空,有梯道可登,每層……[詳細]
普寧城隍廟
  普寧城隍廟,位于廣東省普寧故城洪陽鎮東北側,舊縣衙東北約三百米處,與文昌閣毗鄰。普寧城隍廟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之時,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為古建筑物。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普寧城隍廟是普寧八百余鄉共同擁有的,是古普寧縣鄉民慶賀豐年、祈求太平、聯系鄉情、結交友誼的民間廟會,是難得的古建筑物,極具文物價值。普寧城隍廟歷經明、清兩代數次重建、修建。清康熙三十四年,知縣趙勉周重修中堂及門樓廊廡。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安定枚重建后堂,兩廊六司房舍,成為三廳二天井宮殿式古式建筑。計東西寬27米,南北深60米,總建筑面積1620平方米。前廳為三山門,門樓左右供奉馬官,門內左右為千里眼、順風耳。中廳正……[詳細]
頂聯大夫祖祠
  大夫祖祠,又稱林鳴鸞知府祠、廣業祠,位于揭西縣錢坑鎮頂聯村委會湖眉村,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筑面積1661.73平方米,該祠建于清康熙年間(正廳墚架有康熙通寶錢木雕)。堂名源遠堂”。該祠堂是潮汕地區較大型祠堂之一,也是揭西地區與塔頭闊口園吳氏家廟并列大型祠堂之冠的祠堂。大夫祖祠前有一大埕,可容千人以上。正面為三山門樓,可三門出入。石門匾書:“大夫祖祠”,門樓立柱上皆石構梁架及石雕。三面石壁皆淺浮雕圖飾。前后天井各種四顆羅漢松,而且各有一老一新,老松或為原建所植,蒼勁挺拔,老而彌堅。中廳雙拜亭有外四石柱和內四石柱支撐亭頂,內四柱每側二柱上為五栿梁,外四柱每前后二柱分別支撐檐邊橫桁。五栿梁上為前后橫楣加兩側細梁成長方框形。以雙層斗栱支撐中間三桁,斗栱間為札牽木雕,四角飛檐下倒懸木雕蓮,后橫楣上有三層……[詳細]
中山報恩禪寺
  報恩禪寺,原名觀音廟,位于葫蘆崗山麓,黃圃鎮觀仙路1號,原名觀音廟,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距今約320年),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1988年和1995年重修。1999年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由宗教局接管,改名“報恩禪寺”。2001年經省市政府批準對外開放,成為中山市重要的宗教場所,寺內終年香火鼎盛。2003年經擴建和重修,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亭、齋堂、客堂、慈濟苑等精美的建筑設計與園林景色渾然一體,莊嚴典雅,是中山觀光旅游之景點,游客絡繹不絕。……[詳細]
榕城雙峰寺
  雙峰寺位于榕城區東山蓮花心,與潮州開元寺、潮陽靈山寺并稱“潮汕三大名剎”。始建于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原址在磐溪都雙山,后移建于此。其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地藏閣、東西長廊,寺中之“壽”字碑(五代希夷先生陳摶書,碑本移刻于肇慶。原碑刻在四川大足縣,全國各地摹刻者頗多),“虎”字碑(清張國梁書)頗足賞味。為古八景之一“雙峰晚鐘”,當夕陽西下,飛鳥歸巢之際,漫步寺中,香煙裊裊,木魚篤篤,鐘鼓聲聲,令人閑逸出塵,陶然忘機。雙峰寺為潮汕地區現存三大古寺之一,現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揭陽市區馬山巷。始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舊址在磐溪都雙山(今桂嶺鎮雙山村),為法山禪師所創。明初,石山禪師移建於縣治馬山巷今址,乃粵東地區一大叢林。是時寺宇壯觀,佛相莊嚴,茂林修篁。每當夕陽西墜……[詳細]
廣州純陽觀
  純陽觀是廣州市最大的道教宮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純陽觀位于海珠區漱珠崗,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據地質學家考證,漱珠崗是二億年前火山噴發出的熔巖堆積而成。漢代楊孚、宋代崔菊坡、清代嶺南畫派鼻祖居廉等名人都在這里設帳講學。純陽觀為清代嶺南高道李明徹祖師在道光四年所建。廣州道教中人素有“北至三元宮,南去純陽觀”之說。純陽觀雖位居商業鬧市之中,山門內卻別有洞天,清寂寧靜,純陽觀無論在建筑風格,還是供奉的道教其他神仙人物,或是其儒雅韻味積淀的人文氛圍,無不具有濃厚的嶺南文化特色。然而這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秉持,正是由于道教與中國傳統文化密不可分,道教也被譽為中國的活文化,道教的生命力也扎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地址: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新港西路五鳳村漱珠崗內乘車線路:乘商……[詳細]
增城雁塔
  雁塔是增城市現存的唯一古塔,為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位于荔城鎮南面(現在的增灘公路左側)2公里處的豸山上,緊靠碧波蕩漾的增江。雁塔構造雄偉壯觀,設計周密精巧,全用紅石砌成,外觀七層,內分十三層。高達32米,人們可以從底層直上塔頂。塔身為八角棱形,每層均有窗口,分為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方向,并裝斗拱、巡廊,可以游覽八方景物。塔頂置巨型磁罌作裝飾,金碧輝煌,光耀云霄,磁罌上又系著八條金龍樣的連環鐵索,每條龍的頸部又垂下鐵串系著一只彩鳳和一個風鈴。古時,人們乘船下從江邊駛過,從遠而近,仰觀塔頂,只覺龍飛鳳舞,華采熠熠。原塔高7級(內為9層),八角平面,青磚砌筑,建在紅砂巖須彌座上,高81米、邊長2.5米,須彌座上雕有明代風格的如意紋飾,古樸秀麗。首……[詳細]
惠州元妙觀
  惠州元妙觀,位于惠州西湖之平湖北岸。是中國三大著名道觀之一,又是中國二十三間著名道觀之一。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創始建于唐代貞觀七年(633)初名天慶觀天寶七年(742)擴建后改名朝元觀,后又改稱開元觀;宋代屢有興廢;元代元貞二年(1296)重修,始稱元妙觀;明代天統、天順和清代康熙、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始建以來幾經興廢,元代晚期最為興旺,“橫流重檐,涂飾壯麗,像座威儀”。門前有塊“九紫”碑寓示“紫氣東來”的意思。觀內分前后兩殿,前為玉皇殿,后為三清寶殿,兩殿以天井相隔,依走廊相通。相傳由“六橋”中的迎仙橋赴元妙觀接神迎仙,可心想事成。元妙觀經歷千余年的滄桑巨變,留存的古建筑已經不多了,僅剩山門保留明代建筑特點。1993年惠州市道教協會成立,以元妙觀為會址。始建以來幾經……[詳細]
五仙觀及嶺南第一樓
  五仙觀位于廣州市越秀區惠福西路。現寺觀建于明洪武七年(1337年),是一座祭祖五仙的谷神廟。該觀屬道教寺廟,寺坐向南,門上大匾上有清人書寫的“五仙古觀”四個大字。五仙觀依山而建,現存有頭門、后殿、東齋與西齋。五仙觀為綠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木構架保存完好,玲瓏新巧。后殿東側裸露的一塊紅砂巖,上有巨大的腳印凹穴,古人一向認為這是“仙人拇跡”,重點保護下來。明清兩代,這里分別以“穗石洞天”和“五仙霞洞”列入羊城八景。五仙觀在歷史上屢建屢廢,現址亦經歷多次變遷。據有關史籍記載:北宋時廣州就建有祀奉五仙人的寺院;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寺觀遷至西湖玉液池畔,即今西湖路附近,稱奉真觀;南宋末年又遷至今廣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五仙觀毀于一場大火;直至洪武十年(1377年),最后遷建于現址……[詳細]
對面山墓群
  東周—唐 樂昌 對面山墓群位于樂昌市城西南1公里處的河南鄉大拱坪村后。1987~1988年發掘。清理墓葬202座,是迄今為止廣東清理古墓葬數量最多的墓地。對面山是一處高約30~40米的低丘陵山地,西北距武江邊上的洲仔秦漢城址僅1公里。墓葬分布在東西長400米、南北寬250米的范圍內,可分為四期。其中一至三期墓均為豎穴土坑。人骨與葬具均腐朽無存。第一期,屬于前段的有6座,墓葬形制有帶腰坑墓(Ⅰ型)、窄長坑墓(Ⅲ型)、長方形坑墓(Ⅳ型)。典型器物主要是陶器甕、缶,陶器拍印組合紋,以夔紋為特征。鑄飾勾連雷紋的銅戈也歸入本段。大致屬于春秋時期,最晚不遲于戰國早期。屬于后段的有17座。墓葬形制有二層臺墓(Ⅱ型)和Ⅲ型、Ⅳ型墓;主要隨葬品有銅器鼎、匕首、矛、斧、削;鐵器鍤、斧;陶器瓿、鼎、罐、小盒、碗、……[詳細]
肇慶古炮臺
  郡崗炮臺郡崗炮臺在端州區西北郊的郡崗,建于1920年,是肇羅陽鎮守使林虎在肇慶所筑的七座炮臺之一。炮臺地處進入肇慶的陸路要沖,與龜頂山炮臺遙相呼應,共同控制該地段。炮臺指揮部建在崗頂西麓,以坑道連結于母堡,并以總長560米塹壕連結外圍的西、北、東面的暗堡,組成既能整體配合、各個工事又能單獨作戰的防御結構。炮臺指揮部(母堡)平面圓形,直徑4.5米,高1.9米。堡內北面有五個槍眼,南面的進出口連接堡外坑道,堡頂固反形,用鋼筋混凝土筑成。坑道分露天地段及隱蔽地段,后者平頂,用圓杉木緊密排列,杉頂再夯灰沙三合土。暗堡(子堡)兩個,在指揮部東西兩端,坑道連結,半圓形,堡內有槍眼及壁龕。外圍暗堡布局呈放射狀,共三座,分別在指揮部的西、北、東面,堡內亦有槍眼和壁龕設置,外接坑道與塹壕。龜頂山炮臺龜頂山炮臺……[詳細]
南越國宮署遺址
  南越國宮署遺址位于廣州老城區中心中山四路。公元前203年,秦將趙陀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在都城番禺(今廣州)興建王宮御苑。南越國宮署遺址內不僅有南越宮苑,還有從秦、漢、晉、南朝、隋、唐、南漢、宋、元、明、清到民國共12朝的遺跡遺物。這些遺跡層層相疊,構成了一部記載廣州兩千多年發展的無字史書。南越國宮署遺址面積共15萬平方米,東起倉邊路,西至廣大路,南起中山路,北至越華路,被專家們稱為東方的“龐貝”古城。而宮署的核心區域為4.8萬平方米,東起忠佑大街,西至北京路,南起中山路,北至廣州大廈門前,這范圍已被市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區。為了保護宮署遺址,市政府已撥出專款5億多元補償外商的地皮價值和搬遷市兒童公園。目前,廣州市正按申報要求,包括南越王宮遺址、西漢南越王墓和在西湖路發現的西漢南越國“水關”(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激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欧美 | 欧美精品国产免费无 |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 日本午夜啪视频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