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
  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是一所位于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的非營利機構,是深圳市“十二五”(2011-2015)規劃的60個標志性重大建設項目之一。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分為當代藝術館和城市規劃館兩部分,采取“兩館一體”的模式運營管理。深圳市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是由“解構主義急先鋒”:奧地利藍天組(CoopHimmelblau)設計。建筑將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和城市規劃館(MOUP)兩個獨立的機能組織統一在同一個建筑表皮之下,并共用部分公共服務空間。別具一格的展館成為深圳市福田區文化藝術的新地標。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歷時四年在深圳福田新區建成,是深圳中心區重要的大型公共文化建筑。這一建筑中包含兩個相互獨立的部門:當代藝術館(MOCA)和城市規劃展覽(PE),非常特別的是,這兩座博物……[詳細]
功武村古建筑群
  功武村古建筑群,位于廣東省惠州市龍門縣龍華鎮功武村,為清代建筑。建筑群包括五宅、古碼頭、正街、廖氏宗祠等。現存古民居房屋上千間,院落10余座,其中五宅第和廖氏宗祠的梁架、木雕、灰塑水磨青磚墻體及正街店鋪的曲尺柜臺,都具有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2002年7月1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正街街道路面青磚鋪地,左右店鋪的建筑格局。由于村外置碼頭(貨運碼頭、客運碼頭),正街便是一個生意興隆的商埠。現存的店鋪中,有一間名曰“暢記”的店鋪,仍保存舊時的木板店門、曲尺柜臺和近店門而砌的“鋪踏頭”。在“暢記”雜貨店中,有兩張黃蠟石板凳,石塊光滑,好像打過蠟似的。用手摸摸木凳上的黃蠟石,手感到涼爽。據村里的老人說:黃蠟石可治病,生痔瘡的人,只要在黃蠟石凳坐些日子(冬季天氣寒冷,要在黃蠟石石面上鋪一塊……[詳細]
龍川考棚
  所謂考棚,即貢院,也就是科舉考試的地方,一般重要州府才設置。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它位于龍川縣佗城鎮西門,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磚木梁架結構,占地面積約6000平方米,佗城考棚現僅存考場兩棟、辦公場所及宅舍各一棟。據當地史料記載,位于龍川縣佗城鎮西門的龍川考棚,建于清朝光緒二年(1876年),迄今已有134年的歷史。在全國可查考的204座學宮和14處考棚中,目前只有河北定州、廣東龍川、云南建水、安徽績溪、臺灣臺北等地還有學宮和考棚并存。目前,廣東考棚只遺存龍川佗城一座,它也是粵東北地區現僅存較為完好的一個科考場所。清朝光緒年間自從新建龍川考棚后,龍川每年的科考鄉試均在此舉行,場面熱鬧非凡。當時河源、和平、連平、紫金、興寧、五華等縣的不少文人都到此赴考。有專家考證,龍川考棚是……[詳細]
菉猗堂及建筑群
  菉猗堂及建筑群位于珠海市斗門區斗門鎮南門村,包括菉猗堂(趙氏祖祠)、逸峰趙公祠、崑山趙公祠三座祠堂,均為宋太祖胞弟趙匡美之后人為祀先祖而建。菉猗堂始建于明代景泰五年(1454),逸峰趙公祠始建于明代晚期,1928年重修;崑山趙公祠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三祠總建筑面積1643.69平方米。祠堂間以巷道相隔,每祠三進三間,中間夾天井或庭院,左右廡廊,中軸對稱布局,穿斗與抬梁混合構架,硬山頂,鍋耳或人字形風火山墻,綠釉琉璃瓦當、滴水;建筑上大量使用石雕、磚雕、木雕、陶塑、泥塑、壁畫等作裝飾。菉猗堂現存蠔殼墻共277.35平方米,墻厚65厘米,蠔殼整齊排列,成行疊砌,是研究南方古代建筑材料及建筑工藝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菉猗堂及建筑群1987年被核定公布為斗門縣(區)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詳細]
145、玉臺寺
玉臺寺
  玉臺寺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北郊圭峰山南半山腰,縣志載:“圭峰山頂挺拔玉立,其頂四方,故稱玉臺。”明萬歷《新會縣志》載:“玉臺寺,在圭峰,唐建和間宋宗遂建,元末廢。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重建。”明末毀於寇。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老僧棲林結茅數載,種松千株。康熙八年(1669年)律僧弘峰自鼎湖來此,復造禪院。光緒十年(1884年),知縣彭君谷重修,有大雄寶殿、漢白玉石,七級浮屠塔、藏經書的圭峰閣、千手堂、玉虛閣、文昌宮、真人庵、玉虛宮、天帝廟、諸天廟、水月宮、石筍廟、瓊華洞、漱玉池、觀山亭等建筑,是廣東著名叢林之一。每年八月二十四日,鄰縣僧尼都來這里受戒。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四月,會城淪陷,日軍將寺拆毀。抗戰勝利後,一些熱心人士在玉臺寺廢墟上蓋搭簡陋的屋舍,後又荒廢。現在重修的玉臺……[詳細]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
  周文雍陳鐵軍烈士陵園,前身為烈士紀念碑。1957年,廣東省政府在周文雍故鄉---開平市百合鎮茅岡村委會揚桃山興建“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碑”,以敬仰先烈,教育后人。于1983年重修,1999年改擴建為烈士陵園,2012年起投資2800萬元逐步完善了各項配套設施。陵園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649平方米,悼念廣場3708平方米,綠化面積7828平方米。陵園坐南向北,北靠325國道,建有牌坊、紀念碑、紀念館、紀念亭、塑像、悼念廣場以及零散烈士墓集中保護區等紀念設施。陵園內,在20多米高的平臺上建有高31.6米的紀念碑,碑上鐫刻葉選平的題詞“周文雍陳鐵軍烈士紀念碑”,碑座正面鐫刻的碑文上記錄著兩位烈士的革命事跡。左面刻著陳鐵軍烈士的箴言:“一個革命者應該學習古今中外偉大人物的高貴品質和英雄氣概……[詳細]
石咀林氏家廟
  新會林氏家廟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林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屬于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體格局保存完整,是五邑地區規模罕見的嶺南廣府風格祠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語)。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其建設規模宏大,建筑布局大氣,建筑藝術精湛,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創造力。 當我們走進這座宏偉的古祠,便可體味昔日的匠心宏構與精心雕琢,想見它的歷史輝煌。林氏家廟坐落在新會區羅坑鎮石咀村,與民居連成一體,是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選址講究風水布局,延請堪輿名家勘定,選擇月山之麓,坐南向北,枕山面海,所向開闊。林氏家廟建設規模宏大,分中、東、西三路建筑。中路是祠堂主體,寬12.5米,為三……[詳細]
廣海靈湖古寺
  廣海靈湖古寺臺山廣海城東象山之靈湖寺,建于南北朝時期,寺依象山玄武,呈瑞象,左有蓮花山(0青龍),右有虎頭山(0白虎),前有沙堤﹡大小二排斷中為小象(做朱雀案山供養)自然成湖,故名靈湖。源于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天竺(印度)高僧智藥三藏法師;帶兩棵菩提圣樹,浮海來華,因臺風受阻,于廣海靈湖登陸,建阿蘭若居之。并在伽藍內植下中國第一棵菩提樹。智藥三藏后前往廣州光孝寺于戒壇上植下第二棵菩提樹,并立碑預言“170年后將有一肉身菩提于這棵樹下,開演無上微妙法,傳佛心印,度無量眾生”,之后前往韶關曲江曹溪寶林山開山創建南華寺,并再次立碑預言“176年后將有一肉身菩薩來此:演無上法寶得道者如林”。唐龍塑元年辛酉禪宗六祖惠能祖師自湖北黃梅五祖處得法南歸。丙子二月初八在廣州光孝寺智藥三藏法師手植菩提……[詳細]
獨石仔洞穴遺址
  “獨石仔”洞穴遺址位于春城東北30公里處,坐落在陂面鎮鹿村崗西南面獨石仔石山。東有漠陽江,西有大朗、馬尾、石人諸石灰巖山峰。由于獨石仔獨自屹立于諸山的環抱中。故名為“獨石”。獨石仔洞穴,在山的東麓,是一個裂隙溶蝕形成的高15米、寬28米、深40米的山洞。洞穴兩端較高,中部稍低,面積約200平方米、洞口面向東南倚山近水;洞內通風,干亢透氣,有暗有光。1960年,廣東省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西江兩岸進行考古普查時,發現陽春獨石仔洞穴遺址,編為5號洞。1964年曾先后兩次對其進行試掘,開探方2個。1978年,廣東省博物館和湛江地區博物館聯合組成發掘隊,再次進行發掘,開探方3個。每次發掘,都發現有古人類的文化遺物。在遺物中,有器形不同的石器和骨器;有各種動物的骨化石;有人類食余所遺棄的螺蚌介殼;也有灰燼、……[詳細]
江門中山紀念堂
  江門中山紀念堂位于江門市蓬江區倉后街道辦事處范羅崗社區中山公園。中山紀念堂是江門市為紀念辛亥革命和孫中山先生,于1927年興建,1930年元旦落成,隨后經過1950年、1965年、1980年三次修葺。2009年,民革江門市委會提出了重建修葺江門市中山紀念堂的建議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門撥款450萬元進行了第四次全面修葺,并于2011年7月22日修繕落成并正式對外免費開放。現建筑占地面積950平方米,由放影室、戲臺、化妝間及觀眾坐席等組成,頂部原為工字鋼梁結構,1950年重修后改為鋼筋水泥結構。201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達摩祖師像摩崖巖畫
  陽春市春灣鎮通真巖發現摩崖巖畫一幅,經考證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像。此畫描繪達摩“只履西歸”的故事。達摩祖師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人物與石壁背景融為一體。畫像具現梵相,狀若羅漢,額頭高廣,雙目炯然,大耳環,身披僧服。錫杖倚肩,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系著的一只鞋,禪意盎然。只履刻意細描,頭部及衣著淡彩。線條簡括飄逸,氣勢非凡。畫像下端于光緒年間被鑿去一塊,縱35厘米,橫95厘米。通真巖洞口位于一座石灰巖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兩個洞口,洞內可容百人。兩個洞口之間是一塊橫數米、高數丈的巖壁,畫像位于巖壁中線。向下1米處,橫著一個寬可容行人的石級,是個天然的供臺。巖壁最上端是一堵飄出數米的懸崖,由懸崖、巖壁、供臺構成天然龕籠的模樣。供臺南向,相連著一幅約30M2寬闊的石質地面,這是解放后被……[詳細]
大萬世居
  深圳大萬世居又稱大萬圍,位于深圳市坪山街道大萬圍村。曾姓客家人創建于清乾隆五十六(1791年),客家寨堡式建筑。平面呈方形,總面寬124.3米、總進深123.5米,占地1.5萬平方米,分為外、內圍龍,整體保留尚好。包括正面的大門樓、兩側門、民居、水井、碉樓和圍墻等,裝飾講究。石門匾刻“大萬世居”四個陽文大字,門聯為“大和保合,萬福攸同”。四角與后墻正中的碉樓、大門及側門均連以壁立的圍墻,形成高不可攀、壁壘森嚴的寨堡。緊貼四周圍墻下建有簡單的民居,再于其南、北、東面各建有一排三間兩伸手帶天井的四合院民居。水井在大門與南側門之間。內圍龍,位于-龍內的中前部,四角及后墻正中也設碉樓。西面有正門和兩側門。正門內兩側靠后設兩對開的橫門。正門及門內的“勿替引之”石牌坊已拆毀,面對正門的端義公祠,是內圍……[詳細]
鴛鴦石公園
  鴛鴦石公園位于東平鎮北環逕邊,公園有兩塊天然大石,看似搖搖欲墜,但千百年來經歷了風風雨雨,依然屹立不倒,宛如一對守望相助,堅貞不移的鴛鴦。據說這鴛鴦石很靈驗,能保佑那些真心相愛的有情人終成眷屬。那些有幸能結為夫妻的情侶還專程來到鴛鴦石拍婚紗照留念呢!這里“壓畦春露菜花黃”、“接天蓮葉無窮碧”、“人面桃花相映紅”,四季徜徉著詩情畫意的浪漫景象!東平鎮是廣東省攝影創作基地,舉辦多次攝影比賽,眾多攝影愛好者云集于此將東平的風情、美景定格在相片里!另外在這里還舉辦了蓮藕節,吸引了全省各地的游客前來領略“鴦光田園”的風光,品嘗美味的鄉土蓮藕。……[詳細]
大埔泰安樓
  泰安樓位于大埔縣縣城龍崗村,建于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距今已有241年的歷史,是國內極為少見的石方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泰安樓及附屬建筑占地面積6684平方米,其中主樓占地2577平方米,兩側書齋占地2764平方米,門坪及花臺占地1325平方米,共有200個房間。泰安樓屬磚石木結構建筑,坐東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長49米,寬52.6米,門口有寬闊的門坪和水塘。樓高11米,分三層,一層墻寬為0.92米,三層墻寬0.44米,一、二層外墻為石墻,三層外墻壁及內墻為磚墻。因樓外墻為石墻,故該樓俗稱石樓。該樓一至三層四周向內設前走廊,一層走廊的柱子為上木下石,二、三層為木柱,三樓前排中廳設有祭壇,為防外患,三層除前廊外還設有后走廊。一、二層不設窗,三層才開窗,并設有-眼,整座大樓只有一個大門……[詳細]
曉港公園
  曉港公園是一座以竹林為主的專業性公園,位于前進路南段。原為河涌、沼澤和小丘。因園內有古跡小港橋,諧音曉港,故名。公園占地16.7萬平方米,水域4.73萬平方米。園內竹堤縱橫,竹品種多達120余種。河涌穿園而過,有人工湖和美麗雅致的亭、臺、廊、榭。另外,還保存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橋和海蝕巖遺址。曉港公園位于前進路南段。原為河涌、沼澤和小丘。因園內有古跡小港橋。水域4.73萬平方米。園內竹堤縱橫,竹品種多達120余種。河涌穿園而過,有人工湖和優美雅致的亭、臺、廊、榭。另外,還保存有400多年歷史的古橋和海蝕巖遺址。為華南地區之最,故又有“竹子公園”之稱。公園中部為島景區,由堤岸曲線自然分成4個水域,每個水域分別筑有水榭亭臺,形成了“葵韻流波”、“層臺影綠”、“洄瀾浸玉”、“椰風掛影”四大景點。在……[詳細]
新豐雁塔
  清新豐雁塔又名文峰塔,位于新豐縣城東郊雙角村背老圍山。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為平面六角形,外觀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3.2米。底層邊長3.6米,壁厚1.57米,六面辟門,其中3門通本層塔心室,3門內砌梯級上二層塔心室;西面門額題刻“文光射斗”四字,兩旁對聯是:“雁塔呈祥昭日月,龍門瑞啟震風雷。”二至七層則每層二面有門,余四面為壸門。塔檐砌磚仿瓦件,是雁塔最有特色者。塔梯原為穿心壁繞平座式,盤旋而登頂層,但平座淺窄無欄桿。1986年維修時恢復木樓板,增加塔膛內木樓梯。1984年新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
  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三華村的西面,緊靠廣清高速公路,距城中心1公里。它建于清代同治二年至三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此地居民大都姓徐,徐亨之為先祖,清朝同治年間,三華徐族同姓堂兄弟徐方正、徐表正共同任職兵部,深得朝廷賞識,同治皇帝把徐方正的祖父徐德魁、父親徐殿魁封為“資政大夫”,把徐表正的父親徐爵魁封為“奉直大夫”。為炫耀皇恩,徐方正建造了資政大夫祠,徐表正則建造了南山書院,為贊先哲盛德,徐氏后代又續建了亨之徐公祠。它是廣州地區目前發現的建筑規模最大的祠堂,對研究清代的民間祠堂建筑有重要價值。1995年以來,花都區委、區政府為了保護和利用好資政大夫祠古建筑群,投資并發動社會籌資對資政大夫祠進行全面維修,拓展為文物旅游區,經五年修葺告竣。今資政大夫祠古建……[詳細]
崖門古炮臺
  清新會崖門炮臺位于新會市古井鎮崖門村崖門海口東邊。建于清初,雍正后歷代重修。炮臺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連綿伸展長達180米,組成級深3.5米、高5.5米的城墻狀炮臺。臺基直下海邊,基前壘石作防浪墻,基部用花崗巖砌筑,其上則用三合土夯筑。炮臺分上下兩層,下層炮位二十二個和二個門洞,炮眼尺寸有兩種,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遺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鑄造的鐵炮三門。炮位間設隔墻,高均3.5米,寬呈倒梯形,上邊2.2至3.2米不等,中部平均深2米,下邊0.7米不等,下邊壁上設放燈窗共17個,高0.55米、寬0.4米、深0.36米。第二層用條石置于隔墻上作通道,寬2米,石厚0.15米至0.2米。炮位21個,分別置于下層的隔墻中間,炮眼高0.9米,寬0.8米,夯土墻高1……[詳細]
黃圃石嶺山海蝕遺址
  石嶺山海蝕遺址位于中山市黃圃鎮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嶺山東面山腳(東坑大岡山腳)一帶,占地范圍2500畝。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現規模最大的海蝕遺址,而且是廣東為數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一,屬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巖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在珠江三角洲現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黃圃海蝕遺址揭開了黃圃作為廣東四大古海鎮之一,幾千年滄海桑田的神秘面紗。據中國科學院廣東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專家何大章等考證,該遺址是中山境內尚存二處海蝕遺址之一。目前該海蝕遺址占地范圍2500畝(約16750平方米),海拔為29.4米,由于長期的海侵海蝕,形成多處巖洞,裸露的山巖形成河卵石為主的巖層和山體奇觀,山腳有一巨大巖……[詳細]
橋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橋溪村古民居建筑群(含世德堂、朱氏祖祠、守慶公祠、世德樓、燕怡樓、慎安居、凌云館、寶善樓、橋溪小學(原稱“寶園”)、寶善家塾、淵慶樓、寶慶居、繼善樓、逸樓、世安居、祖德居),位于梅縣雁洋鎮轄區內的廣東省自然保護區、廣東省名勝風景區的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明萬歷年間(1573—1619)開村。村中僅有朱、陳兩姓人家歷經數百年的艱苦創業,營造了富有客家風情的山水田園村落,面積約1平方公里。村中古樹婆娑,石徑阡陌;小橋流水人家,各種型制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依山就勢,臨溪傍水,錯落有致。村中從明清時期至民國初年建造的較有特色的客家傳統民居和私塾學堂建筑主要的有仕德堂(含善慶樓)、朱氏祖祠(又名觀音廳)、守慶公祠、世德樓、慎安居、燕詒樓、寶善樓、凌云館遺址、寶善家塾、橋溪小學(原稱寶園)、寶慶居、衍慶樓與……[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又爽又猛又粗国产免费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无毒五月 | 日韩AV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 | 日本国产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