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南雄烈士陵園
  在中國0的領導下,南雄人民長期堅持與-反動派開展武裝斗爭。在20多年的艱苦斗爭中,南雄100多個村莊遭受-軍隊嚴重摧殘,被毀房屋6000多間。南雄人民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解放后,為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1958年,南雄市人民政府在五里山修建了革命烈士陵園。1988年列為廣東省重點紀念建筑保護單位。烈士陵園原坐東向西,高大的牌坊為正門,寬闊的橫匾嵌著“革命烈士陵園”6個大字。牌坊后面長著兩株榕樹,樹齡約在35年左右。榕樹長得枝葉繁茂,綠葉婆娑,與陵園相映成趣,象征著革命烈士萬古長青。1987年12月,0南雄市委、市人民政府撥專款,重修革命烈士陵園,在南雄解放43周年前夕竣工。重修后的陵園大門,面向323國道,門為仿古建筑,氣勢宏大,雄偉壯觀。距門面余米處,在座赭紅色的陳毅同志石……[詳細]
謝晉元故居
  謝晉元是我國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其故居位于梅州市蕉嶺縣新鋪鎮尖坑村園墩子下芳塘子,由謝晉元曾祖父在清代咸豐年間建造。房屋坐西向東,為沙灰瓦木結構、三幢合面兩門樓平房,占地面積1250平方米,建筑面積675平方米,兩座大門分別命名為“儒林第”和“荊樹居”。為弘揚將軍的愛國精神,蕉嶺縣政府于1998年撥專款贖回已散失的故居房屋,整修后批準列為縣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又撥專款興建了謝晉元紀念館,與故居原有建筑相連互映,并珍藏了大量展現將軍生平事跡的圖片實物。謝晉元故居每年吸引了大量海內外華裔子孫及國際友人前來參觀。石寨土樓亦稱方樓,坐落在北礤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間,為當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整座建筑為土木結構,墻體用泥土夯筑而成,呈平面四方形,三層,高13.6米,里面共有63個房間。土樓布局獨特,具有通……[詳細]
西樵山寶峰寺
  西樵山寶峰寺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為南粵四大名寺之一,也是一個旅游、祈福的好地方。自晉代佛教東傳,在西樵山建寺-的高僧就很多,到了明代香火越發的鼎盛。寶峰寺得到惠連法師興教-,頗有名氣。建于明永樂甲申年(一四零四年),成化己亥年(一四七九年)重修。近年來,應社會各屆之意,經省有關部門批準,易地重建西樵山寶峰寺。寶峰寺重建在西樵山石牌村蛇崗。新址南北長一百八十米,東西寬一百二十米,面積二萬一千六百平方米,寺之中軸線上建山門和大雄寶殿,兩邊分別建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文殊殿、普賢殿,并建方丈樓和僧舍。建筑按明代風格設計,盡量保持原址的建筑風格,使寶峰寺清雅古樸。寶峰寺第一殿-天王殿。一進殿,首先見到的一尊滿面笑容,大肚的菩薩就是彌勒佛,也叫笑佛。彌勒佛背后,身披鎧甲,手持金剛杵,威……[詳細]
204、祥符塔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祥符塔
  祥符塔高21.06米,位處海拔83.8米的龜山之顛。站在練江平原或登臨大南山、小北山,百幾十里內,人們都可以看見聳立于龜山之顛的祥符塔:它就象一支蒼老的巨筆,蘸抹云彩,倒寫青天。它的雄姿,它的蒼桑,它的傳說,讓人心生敬仰,讓人浮想聯翩,讓人心馳神往。據傳,因光折射,祥符塔影曾映照于附近江河及水井,乃至人家的水盆之中,成正立或倒立影像,蔚為奇觀,常為民間所樂道。周光鎬在其《明農山堂集》(為館藏文物)中有詩贊之。可見,祥符塔在民間人們心目中影響之大。穿越茂林曲徑,再拾級登上龜山山頂,一目就可以看見山頂原來有一個平坦的可容納數百人甚至上千人的巨大塔盤,祥符塔就聳立于塔盤之中。這么寬敞的塔盤,是青少年游客戲逐的“半天瑤臺”。塔為七層八面,實心,塔基周長21.2米。塔尖遭雷擊損毀,但卻長出“青發”(小……[詳細]
深圳革命烈士陵園
  深圳是廣東省重要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又是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的發源地之一,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深圳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奮戰,前仆后繼,進行了長期艱苦卓越的斗爭。大革命時期,深圳農民運動洶涌澎湃,積極支援國民革命東征和省港大罷工,震撼了反動勢力的營壘;抗日戰爭時期,深圳人民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拼死援救在香港的愛國民主人士,掩護國際友人撤離敵占區;解放戰爭時期,深圳人民在三門島、萬山群島、大鏟、伶仃島和障閣等著名戰斗中,給當地國民黨反動派以殲滅性打擊,為配合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無數的深圳優秀兒女為了祖國和人民,馳騁沙場,血灑南疆,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無私無畏地貢獻出自己的生命。比較著名的烈士有:……[詳細]
龍川學宮
  龍川學宮在龍川縣佗城鎮學前。始建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由照壁、長廊、欞星門、泮池、拱橋、東西廡、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等組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毀壞。現存大成殿和明倫堂、尊經閣等。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寬五間26.56米,進深四間24.40米,高18米。面積達440平方米。歇山頂,重檐四出,穿斗與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疊出跳,梁柱上有鳳、鳥、魚、龍各式漆金雕刻,顯得古樸大方。清嘉慶元年(1796年)“御頒至圣先師大成殿”的金匾懸掛于正殿門欞上。正面有卷棚式通廊,從通廊石柱造型、梁架結構以及雕刻手法等各方面來看,顯然是清代風格。殿的周圍石柱上不設斗栱,直接頂托著檐枋。在上檐下施斗栱多組。1962年龍川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詳細]
207、雙流寺
雙流寺
  饒平縣古城三饒鎮雙流寺,是“饒平八景”之首,為粵東名剎,創于宋(960—1279)之前,已于1996年10月23日被批準重建,1999年八月正式動工,大雄寶殿于2001年建成。千年古剎將更加宏偉壯觀重放光彩。寺位于古城南郊河門山(也稱“塔山”)北麓,上饒溪與新塘溪在寺前合流而得其名。雙流寺建于宋代前,歷史悠久。據清《韓江聞見錄》、《饒平縣志》等有關史料記載,宋代狀元、龍圖閣學士王十朋(號梅溪),在泉州刺史期間,來潮州訪問了曾任梅州刺史的邱君與,同游雙流寺,見周圍山川秀麗,形勢險要,遂卜異域日必有其地者,并題下“天下大旱,此處半收。天下大亂,此處無憂”名言。原寺院正座寬10米,深25.4米。前面門樓巍峨,上刻“雙流寺”。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此地辟為新建縣城,并按梅溪碑記內容,取名“饒……[詳細]
南越王廟
  龍川南越王廟在龍川縣佗城中山街。何時建廟史書無載。廟內原有明崇禎八年(1635年)碑,因該碑早已被毀,無法查考。《龍川縣志》載:“南越王廟在縣署右本平冠祠,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知縣臧琮重修,以前座祀越王,后座祀十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知縣胡一鴻改建大殿三楹,中塑越王像”。廟為二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現在面積352平方米,面闊3間12米、進深24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廟內后殿出一跳插栱挑檐,無補間鋪作。此上為佛殿,兩側室分別為經堂、齋室、客堂等。殿內大小佛像早已被毀壞。門額鐫石曰“南越王廟”4個陰文楷書。在后殿右側墻上鑲有1平方米大小的清代胡一鴻重修南越王廟碑記1塊,行書,清晰可辯,共630字。由于年久失修,桁桷有些霉爛,左側部分房舍改建它用,前棟和后殿仍存。1962年龍川縣人民……[詳細]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位于豐順縣下八鄉灘下莊屋坪村。原是竹木茅草臨時建成,后被-軍隊燒毀。1985年在舊址后面興建了一座二層的鋼筋混凝土樓房,面積450平方米,作為東江蘇維埃政府暨紅十一軍的紀念館。1930年5月1-2日,0東江特委在此召開了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有184名,選舉產生了東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陳魁亞,副主席古大存。并宣布成立紅十一軍,軍長古大存,政委顏漢章。八鄉山位于粵東的蓮花山脈,在豐順縣的西南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是我省東江地區革0據地的中心。坐落在八鄉山腹地灘下莊屋坪村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及其附屬的“東江蘇維埃政府紀念館”,聞名遐邇。舊址是竹木茅草建成的,于1930年冬后被-反動派軍隊在不斷對八鄉山發動的大規模圍攻中燒毀……[詳細]
大旗頭古村
  大旗頭村位于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樂平鎮位于三水境東部,佛山一環和珠二環在樂平鎮都設有出入口,大旗頭村與三水城區及周邊廣州等珠三角城市的交通聯系十分便捷。大旗頭村是粵中地區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為清代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于光緒年間統一建造的古民居建筑群。2002年,該區民居建筑群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1月,大旗頭村古建筑群因其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為首批12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之一。大旗頭村古建筑群座西向東,以池塘前后為背景的總體布局,前面開闊,背面封閉,具有充分的科學依據,是建筑學、民族學、歷史學等各個學科研究我國古代農業聚落文化和廣東文化地理的實例,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整條村占地52000平方米,古建筑群面積約14000平方米,在村中自成體系,民居……[詳細]
211、正相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相塔
  唐—宋龍川正相塔位于龍川縣佗城鎮塔西村小山丘上。本地人稱“老塔”。因塔下古寺稱“正相寺”,故以寺名名塔。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人徐琛偶拾塔的墜磚一塊,磚上印有“開元三年”四個字,故又名為“開元塔”。傳說是神仙一夜建成,因而又稱“仙塔”。據磚銘推斷該塔始建于唐開元三年(715年)。此塔六角七級樓閣式磚塔,高32米。塔階梯為壁內折上式。各層塔身以磚砌出倚柱、角柱、闌額、斗拱等,以菱角牙磚和線磚相間疊澀出腰檐平座。全塔用青磚砌成,黃泥漿粘合。各層收分做法不明顯。1959年、1980年和1985年分別進行過修葺。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北京路千年古道遺址
  北京路地處廣州市中心,是歷史上最早建立廣州城的位置之所在。秦漢時,廣州城稱為番禺城,是因為廣州城內有番山和禺山兩座山崗,番山,在今文德路中山圖書館舊址北面的九思亭處小丘一帶。番山原來較高,南漢時擴大廣州城區而被鑿平。宋代在此山旁筑九思亭,后改稱番山亭,今亭還在。禹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馬站以東,西湖路與越秀書院街之間。唐末(907年)開拓城區時被鑿平。北京路一帶從古至今,都是廣州地區最繁華的商業集散地。根據史料和專家考證,目前,北京路、教育路和西湖路周邊區域已有或已建成及挖出的歷史文化遺地有:秦番禺城遺址、秦漢造船工地遺址、西漢南越國宮署遺址、唐清海軍樓遺址、南漢御花園、明大佛寺、明城隍廟、明清大南門遺址、清廬江書院、廣州起義紀念館等十多個朝代的十多個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現今近年來……[詳細]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和法軍指揮部舊址
  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在霞山區海濱路,建于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混凝土結構,門窗仿哥特式,建筑面積800平方米。建立后至1945年,廣州灣租借地法國公使署均設于此。1946~1949年湛江市政府、1950~1954年湛江市人民政府亦設于此。1899年11月16日(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十四日),法國強迫清政府簽定《廣州灣租界條約》,把原屬雷州府遂溪縣和高州府吳川縣的部分陸地、島嶼和兩縣之間的麻斜灣(今湛江港灣)劃為法國租界(其中陸地面積518平方公里),統稱廣州灣租界.法國在租界內設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治理。廣州灣法國公使署舊址(俗稱公使堂)和廣州灣法軍指揮部舊址(俗稱綠衣樓),是法國在法租界內設置的廣州灣行政總公使署的辦公機構所在地,1903年起,廣州灣租界法國公使在此治理。1943年2月至……[詳細]
214、懷圣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圣寺
  懷圣寺位于光塔路,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興建的清真寺,又稱光塔寺、懷圣光塔寺。現存有40多方元代至民國時期的中、阿文碑匾。懷圣寺始建于唐代,元至正3年(1343年)被焚,7年后重建。清康熙34年(1695年)再次修建,占地2966平方米。寺門西南隅為光塔,總高36.3米,正方為看月樓,重檐欲飛,具有中國建筑風格。看月樓后為月臺和水房及東西回廊,再后為禮拜殿。該殿坐西朝東,造型莊重厲穆,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寺的整體采用中國軸體對稱布局,層層深入,逐步展開。懷圣寺是中國與伊斯蘭教國家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是研究中國海外交通史以及伊斯蘭宗教史的重要古跡。新中國成立后,曾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筑風格,現可容納1000多名教徒同時活動,是國內外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之……[詳細]
白鴿寨遺址
  白鴿寨遺址,明清代建筑,位于湛江市麻章區太平鎮通明村。曾是明代廣東沿海六大水師營寨之一(其它五個分別是:柘林寨、碣石寨、南頭寨、烏兔寨、白沙寨),現屬湛江市太平鎮通明港村。此地地理位置十分險要,三面環海,海面遼闊,是明清時代水師重鎮,也是軍事要塞。明隆慶年間(1567~1572年)在今廣東省湛江市郊區通明港設寨(名白鴿寨)駐水師,拒倭防盜。清順治八年(1651年)于此設鎮守水師。康熙九年(1670年)于此筑土城、設官署、建炮臺。 地處廣東湛江城月河和通明河匯合處的通明港村,古稱白鴿寨,曾經是明清時期水師重鎮。該村共有四十八個姓氏共七千多人,村民間和睦相處,互通婚娶,親密無間。據史書記載,明朝隆慶年間,倭寇賊船侵襲沿海,大肆燒殺擄劫,百姓慘遭匪患。為抵抗防御倭寇,朝廷便在通明港村沿海駐扎水師,……[詳細]
高州寶光塔
  高州寶光塔位于高州市區鑒江河西岸,明萬歷四年(1576年),由知府張邦伊以鎮城風水為名集資興建。為樓閣式磚塔,階梯為壁內折上式。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九級,高65.8米,是廣東現存最高的古塔,底層每邊長5.72米。每層均以菱角牙磚和線磚相間疊澀砌出腰檐和平座。塔座八面有花崗巖浮雕24塊,每面3塊,圖案內容有富貴吉祥、雙鳳朝陽、云鶴雙飛、魚躍龍門等;每塊雕刻長1.45米、高0.55米,兩塊石雕間有竹節形石雕相隔,竹節形石雕高0.55米、寬0.28米。在8個角上鑲嵌力士雕像,雕像高0.55米、寬0.38米。塔內每層都設立4個佛像,裝飾華麗,粉彩璀璨,故群眾又稱寶光塔為“粉塔”。1992年進行了維修。自古以來,下四府之首的高州寶光塔遠近聞名,是廣東第一高塔,被列為廣東省文物重點保護單位。被民間稱譽為……[詳細]
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汕頭支行舊址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坐落在汕頭市永平路1號,原為日本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汕頭支行舊址,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層半歐陸式建筑。一樓為多功能展廳,二樓為永久式文物展廳,三樓“清音閣”為潮樂文化展廳。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永平路1號大樓被登記為不可移動的新發現文物點。為紀念汕頭開埠150周年,進一步梳理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選址于此修建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我市一張文化名片,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在陳列布置上反映了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開埠的意義以及開埠帶來的繁榮氣象。建設布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位于汕頭市金平區永平路1號樓,建筑面積1800平方米,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坐西南向東北,與汕頭開埠的見證物、海關……[詳細]
新寧鐵路北街站舊址
  新寧鐵路北街火車站舊址,位于江門市北街甘化廠職工-區內。車站大樓建成于1928年(民國十七年),為新寧鐵路終點站——北街火車站候車大樓,是目前新寧鐵路唯一保存下來的車站遺址。1998年江門市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新寧鐵路是臺山旅美華僑陳宜禧創建的全國最長的僑辦民營鐵路。1906年4月動工,宣統元年(1909年)和民國元年(1912年)建成了由公益鎮至斗山、公益鎮至新會北街共長104.4公里的干線;1920年建筑成由臺城至白沙的28.6公里的西南支線。鐵路總長133公里,行經臺山、新會、江門,沿路有大小車站46個,橋梁215座、涵洞236個。鐵路的開通,帶動了當地的交通運輸業,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該鐵路前后營運了30年。抗戰期間,新寧鐵路遭到嚴重的破壞,路軌、機車等設備蕩然無存。僅遺下新寧……[詳細]
廣州三元宮
  廣州三元宮三元宮坐落于應元路越秀山的南麓,是廣州市現存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道教建筑。三元宮為東晉南海太守鮑靚創建。初名越崗院,唐稱悟性寺,明代重修時改名為三元宮(道教以天、地、水為三元)。三元宮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山門的三元殿為中心,坐北朝南;殿前拜廊東西連接鐘鼓樓,殿后為老君殿;兩側自南而北,東為舊祖堂、齋堂、客堂、呂祖殿,西有缽堂、新祖堂、鮑姑殿等建筑。各殿堂建筑總面積約2000平方米。三元宮主殿三元殿寬20.27米,深16.85米,建在北面高一級的石臺基上,與鐘、鼓樓和拜廊連成一片,在廣州古建筑中獨一無二。三元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流行的上元誕、中元誕、下元誕的宗教民間節慶的主要活動場地。地址:廣州市越秀區應元路11號(中山紀念堂附近)類型:古跡道觀游玩時間:建議1-2小時電話:……[詳細]
逸仙湖公園
  逸仙湖公園位于中山市石岐區繁華的中心商業地帶,公園東鄰湖濱路,南倚煙墩山。公園的前身是一片農田和水塘。1959年,由中山當地的干部群眾義務勞動開挖而成,所以又被稱為“人工湖公園”。1988年,市政府投資近300萬元對公園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造,為了紀念一代偉人孫中山,就把“人工湖公園”更名為逸仙湖公園。逸仙湖公園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昔日,員峰村耕地與大墩村耕地交界處曾做過干部小農場。1959年反右傾政治運動中,縣鎮干部晚上搞運動,白天勞動。上級向員峰征地300畝,干部分段按施工員指導挖泥三、四米深,由于底層蠔殼多,割傷手腳速度慢,石岐廠企職工和縣屬駐岐單位人員也有分派任務。經過奮戰,終于挖了160畝湖,基面種了樹,也建了一些連湖小橋和小亭,名稱叫做人工湖,隸屬園林管理處,當時,按160畝水……[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最新永久免费在线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天天影视色香欲综合久久 |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全网站 | 这里有精品综合久久 | 午夜亚洲精品无遮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