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旅游

湖北省文物古跡介紹

魯茲暨史沫特萊舊居
  史沫特萊舊居位于武漢市江岸區鄱陽街32號。和中世紀歐洲教會建筑的風格相似,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橫平豎直的長方體。1913~1938年間,美國主教魯茲(BishopRoots,1870~1945),中國名吳德施,攜全家居住于此。這里符合新教教徒節儉清淡的傳統。大坡狀瓦頂,方石墻基,深灰色清水磚外墻,上下兩層間有兩道深紅色的磚線。正立面連續的拱券門窗,外框凸出,造型優美。整幢樓建筑面積646平方米,體量闊大,室內寬敞,有數十個房間。除了住有主教一家人外,常有客人留居,簡直像是一家“私人旅館”。魯茲的家成為進步的新聞記者、外交人員和社會工怍者經常活動的場所。著名的美國記者艾格尼斯·史沫特萊、安娜·路易絲·斯特朗是這兒的常客,和主教夫婦,還有孩子們,像一家人那樣親密無間地相處。白求恩大夫來中國,在……[詳細]
362、魚木寨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魚木寨
  魚木寨位于鄂渝交界處的利川市西部,是謀道鎮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全寨占地6平方公里,四周皆絕壁。其土家古堡、古墓、棧道和民宅保存完好,有“天下第一土家古寨”、“世外桃源”美譽。2006年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入列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魚木寨原名成家寨,以成姓、向姓居多,自古就是土家族居住地。其前身屬龍淵安撫司治理,后更為龍陽峒土司轄地,附籍石柱土司。明萬歷十四年,龍陽峒土司譚彥相宣布脫離石柱土司自立。石柱土司不允,雙方爭斗不下。次年,石柱土司馬斗斛、馬千乘率兵攻打譚彥相,斷其水源,阻其糧草,把寨子圍得鐵桶一般,欲使寨中彈盡糧絕而降。然數月不果。寨內,譚土司則命人每日從寨東巖洞口向寨下拋活魚以戲之,有些竟落掛于馬土司帳前樹上。仰望陡峭奇險的山寨,馬土司不由望魚興嘆……[詳細]
馬跑泉與落帽冢
  位于湖北省荊州市八嶺山南麓的馬跑泉村。是與關羽坐騎赤免馬緊密相關、充滿神奇傳說的又一處三國遺跡。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在泉旁所立“漢關公馬跑泉碑記”石碑,道盡緣由。碑文敘述:“劉備被曹操圍困當陽時,關羽引師救之,取道過此,人馬俱困,焦渴難當,寸步難移,赤兔馬以蹄刨地,昂首嘶鳴,忠義感動山神,石開泉通,人馬得飲,精力復萌,速赴當陽救主。”馬跑泉因此而得名。跑泉呈馬蹄形,直徑85厘米,深約2米,泉水清澈味道甘甜,久旱不竭,水中含有20多種礦物質,當地已開發生產冠名為馬跑泉的礦泉水。緊鄰馬跑泉東側的落帽臺,傳說是關羽赴當陽解劉備之危途經此地,風勁、人急、馬蹄疾,戰帽被大風吹落,因此處為山地高臺,當地人崇敬關羽的忠義壯舉,遂將此臺謂之落帽臺。每逢重陽佳節,人們常來此登臺憑吊,散心野趣。唐代詩……[詳細]
仙佛寺石窟
  仙佛寺石窟位于來鳳縣翔鎮關口村的酉水河西岸峭壁上。石壁全長200米,在中段開鑿4個并列的大中佛龕,南段雕造18個并列的小佛龕,共計造像31尊。造像年代為初盛唐。佛龕前原有三層木構窟檐,60年代被拆毀,佛像也遭到局部毀壞。北龕、中龕、南龕高度均6米余,中龕內雕倚坐彌勒像二北子二菩薩像,彌勒高5.3米。南、北龕均為一結跏趺坐佛二弟子立像。佛像通高5米。南龕南側為雙觀音立像龕,菩薩高2.7米。小佛龕內各雕一立佛,高1.5-2米。佛像肉髻低平,面相渾圓,身著雙領下垂式架裟。菩薩頭戴高冠,披巾垂于腹膝二道,整個造型豐滿,神態逼真,表現出典型的初唐時期的風格。仙佛寺石窟不僅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時也是現存規模最大的摩崖造像。造像藝術具有濃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兩湖地區石刻藝術的最高峰,……[詳細]
安居遺址
  安居遺址位于隨縣安居鎮王家樓村八組。遺址坐落在溠水入涢水轉折處東北側臺地上,臺地高出河床約5米。遺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現,1984年、1991年、1998年、2009年多次復查。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通過遙感手段判定,安居有古城址存在。隨后通過對安居遺址實地勘探驗證確認,安居遺址的東部保存有一座小城,南北長190、東西寬170米。城墻東、北、西三面保存較好,夯筑。南墻為現代民居所覆蓋。城址高出地面約1米,城墻寬約10米,墻外有護城河,寬約10米,深度距地表約2米以上。城內采集有春秋至漢代的遺物,在城北西部發現有包含漢瓦的地層及漢墓打破城墻現象。根據遙感提供的情況及地形地貌推測,小城的北部應有大城存在。城址北側的羊子山曾發現兩周時期墓葬,出土大量青銅器和陶器。2007年10……[詳細]
玉泉寺鐵塔
  玉泉寺鐵塔位于湖北省當陽縣城西15公里的覆船山東麓玉泉寺門前,全稱“如來舍利寶塔”,又稱當陽鐵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由玉泉寺僧務本禪師領工鑄建,它是我國目前最高(七丈十三層)、最重(十萬六千六百斤)和保存最完整的鐵塔。工藝精湛,造型挺秀典雅。鐵塔建在磚石基臺上。八角、十三層,仿木構樓閣式,總高17.9米。做法是基座、塔身、檐部和平坐等部位分段用生鐵澆鑄,依次疊放而成的。鐵塔基座滿鐫海波紋,上為須彌座,各角有金剛力士一尊,體態矯健。鐵塔每層每邊鑄有“八仙過海”、“二龍戲珠”和海山、海藻、水波等文飾,線條清晰、流暢,臺座八面,各鑄托塔力士一尊,全身甲胄,腳踏仙山,頭頂塔座,體態剛健,狀極威猛;塔角飛檐,凌空龍頭,懸掛風鐸;逐層迭裝,不加焊接,穩健玲瓏;日照塔身,紫氣金棱,交相……[詳細]
甘氏宗祠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縣中峰鎮甘家嶺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為紀念康熙年間鄂陜地方中左守備甘繼芳為國捐軀事跡而建。干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擴建了正殿、后殿。光緒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擴建了廂房、伙房、圍墻、操場、大門樓。甘氏宗祠為磚木結構,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廂房、伙房、圍墻、大門樓組成,正門東側有1914年修筑的官廳。主體建筑均面闊五間,21.2米,分別進深6.8米,7.26米,單檐硬山灰瓦頂,穿斗式構架,后堂壁開扇,前有檐廊,屋面用小青瓦。正殿前檐大門上方鑲嵌石制匾甘宗祠3字,石門框上部做成混梟形,上置石質平過梁。大門兩側置圓形抱鼓石,上有紋飾。地面鋪青石板,墻面有少量壁畫和彩繪。甘氏宗祠是鄂西北規模較大的民間宗祠建……[詳細]
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
  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洪山東部南麓。1926年北伐戰爭中,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又稱葉挺獨立團)在攻占武昌城的戰役中,共產黨員、一營營長曹淵等191名官兵壯烈犧牲。北伐軍攻克武昌城后,為紀念攻打武昌城犧牲的將士,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批準中共獨立團特別支部的建議,將停放長春觀的烈士靈柩葬于洪山。1927年初,由葉挺主持修建烈士墓。立碑刻有“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和獨立團一營營長曹淵等191位犧牲官兵的名字,以及“精神不死“、“先烈之血!”、“主義之花!”、“無產階級的犧牲者!”、“諸烈士的血鑄成了鐵軍的榮譽!” 1954年,當地政府對陵墓進行維修。1980年,武昌區人民政府擴建為陵園。北伐獨立團烈士陵園由牌坊、紀念碑、曹淵……[詳細]
武漢詹天佑故居
  1912年。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洞庭街51號。占地面積約300平方米。是詹天佑任漢粵川鐵路會辦兼總工程師期間的居所。詹天佑(1861~1919)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中國著名鐵路工程專家,曾主持修建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1912年至1919年,詹天佑攜全家在此居住。舊居坐西朝東,平面呈正方形,為一棟磚木結構西式二層樓房,紅瓦四面坡屋頂,其東、南、西三面環以回廊,東立面回廊采用券柱式,南、西二立面則為廊廡。主入口為八字形石臺階,大門、走廊均居于正中,呈內走廊布局。上下走廊的兩側各有三間大小不等的房間,室內裝有壁爐。設有0和老虎窗。在券心石、屋檐等部位作細部雕飾。詹天佑逝世后其家人變賣。1949年后,作為湖北省五金礦產進出口公司辦公用房,后改為職工宿舍。1991年國家文物局和武漢市……[詳細]
楊家灣老屋
  楊家灣老屋位于宜昌市夷陵區三斗坪鎮東岳廟村一組,三峽壩區內。楊家灣老屋始建于清干隆五十二年(1787年),道光年間(1820~1850年)擴建。老屋為磚木結構,長方形平面布局。縱深兩進,橫連十一屋,共有七個天井。明間及主要廳堂為穿斗式木構架,其它房屋則為硬山擱檁式。青瓦屋面,屋面組合錯落有致,封火墻及前后檐風格獨特。明間大門上有披檐,門框為青石打磨拼接而成,門柱飾淺浮雕鹿鶴逢春圖案,進大門依次為木隔墻、左右兩門、前廳、天井、正堂、后屋,左右次間、稍間的天井間隔布置,天井周邊有回廊,兩旁用青磚漿砌坎墻,上為槅扇檻窗,雕刻精細。建筑具有良好的排水、防潮及采光等功能。1939~1945年,抗戰時期這里曾作為三十軍江防總指揮部。楊家灣老屋空間布置講究,屋面、封火墻錯落有致,大小天井有序設置,裝修部分……[詳細]
萬年臺戲臺
  萬年臺戲臺位于浠水縣散花鎮福主村,北距縣城約25千米。始建于清干隆年間,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磚木石混合結構。整個場地由戲臺和觀眾區兩大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戲臺坐東朝西,平面呈“凸”字形,由前臺、后臺和化妝室三部分組成。前臺為三面敞開式,筑于高1.8米的石砌臺基上,面闊6.1米,進深4.95米,通高9米,重檐歇山灰瓦頂,下掛鐵質風鈴。檐下施如意斗栱。額嵌“云管陽春”木匾,額枋浮雕戲劇人物故事圖案,臺頂飾八卦天花。后臺面闊三間12.04米,進深一間6.2米,單檐硬山灰瓦頂。兩山設封火山墻,枋上鏤刻戲曲人物圖案。前、后臺以木板相隔。化妝室設在后臺底層,南側墻設小門,門外樓梯與后臺相連。戲臺前方設有觀眾看戲的緩坡形前場,保留有高約數丈的古樹3棵。萬年臺戲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詳細]
官墳園石碑及九峰橋
  官墳園石碑及九峰橋官墳園石碑位于鶴峰縣容美鎮百戶村官墳園。共2通。均為青石質,螭首,趺座。通高3.1米,寬0.94米,厚0.26米。周邊浮雕龍云圖案。額陽刻篆書“奉天誥命”4字,文楷書。右碑刻于明崇禎二年(1629),文15行468字,系明莊烈愍皇加封宣武將軍田楚產的誥命;左碑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為康熙皇帝御制碑文,14行257字,記容美土司田舜年加官進爵事,并褒獎其先人功德。九峰橋位于鶴峰縣容美鎮前橋村北。容美土司田舜年建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因田氏別號“九峰”而得名。南北向跨深潭溪。單孔石拱橋,長25.1米,寬4米,孔跨6米。拱券縱聯砌置,單券單伏。橋北立石碑2通,前后相距1米,均為青石質,圓首,碑文楷書。前碑高1.31米,寬0.54米,厚0.16米,額題“彪炳千秋”……[詳細]
磨盤山遺址
  東周遺址。位于湖北省當陽市河溶鎮前進村東200米,屬鄂西山地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段,文化遺存集中分布在山崗和臺地上。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1.5米。是一處楚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的重要遺址。1979年冬,為配合趙家湖水渠的修建,在沮漳河東岸進行文物調查時發現。1982年試掘。出土陶器以紅陶為主,尤以下層紅陶最多。紅褐陶、灰褐陶、黑灰陶、橙黃陶四種陶系由早到晚逐漸增多。紅陶和橙紅陶多為鬲,紅褐陶多為甗,灰褐陶多為甗和罐,灰白陶多為盂,黑皮陶多為盆和豆以及直領鼓腹罐。紋飾以粗繩紋為主,次為弦紋、圓窩紋、棱形暗劃紋、三角鏤孔。器形有鬲、甗、豆、盂、罐等。炊器以鬲、甗為代表,鬲有大口、小口之別,均為尖沿、尖唇,足內空圓錐狀、襠部較平,是“楚式鬲”的初形;盂、盆為寬沿深腹;豆作折盤或淺盤,粗、細把共……[詳細]
方本仁莊園
  方本仁莊園位于團風縣馬曹廟鎮戴家灣村,是鄂東保存最完整的地主莊園,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莊園始建于1927年,1929年完工,占地面積23.8畝,建筑面積2.8畝,是民國時期獨具特色的莊園建筑。莊園由主樓、水池、石橋、門衛室、炮樓、花園及圍墻組成。建筑格局以主樓為軸心直輻射,主樓為二層近代建筑,由回廊、天井、廂房組成。它有全封閉式的高墻大院,在布局上采取中軸對稱的格局,主體建筑前有月池和拱橋,后有傳統的前堂后寢式結構,整個建筑風格呈現中西合璧的特征。方本仁莊園是我縣紅色革命遺址之一。大革命時期,莊園曾作為紅軍醫院使用,圍墻上至今還保存著“打倒土豪分田地”的標語。現作為團風縣林業科學研究所的辦公場所,每年都有大批游客慕名而來。方本仁(1880—1951)號耀庭,馬曹廟鎮薛坳戴家灣人。方本仁在北伐……[詳細]
七孔子墓崖
  七孔子墓崖在建南鎮北偏西2.5公里南河東岸的一堵紅砂崖上,古人開鑿有7個作為墓穴的石窟,稱為七孔子,又稱仙人洞、蛻皮洞。七孔子距建南河水面約20米,距崖下公路約10米,分上四下三兩行排列,上下排距1米左右,除上排有一窟相隔3米外,其余窟距在1米以內。石窟呈正方形,邊長1米左右,進深約2米;只有一窟呈長方形,長近兩米,深不足30厘米。所有石窟開鑿精工,有的窟門還刻有圖案。當地傳說,古時老人臨死前入石窟,有德行者經七晝夜蛻變,返老還童;無德行者,倍受折磨痛苦,七晝夜而亡。曾有村民從窟內取出船形槽棺,內裝人體骨骼。后-物普查,又從一石窟取出一箱式匣骼。長僅70余厘米,內裝成人人體骨骼。由此證實為二次葬或拾骨葬。即在人死后,把尸體埋于土中或放置在山野里,待腐爛后,將部分大骨拾回洗凈,再放入小棺內安置……[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伊人久久 | 欲色天天网综合久久 | 日本思思热精品一区二区 | 色婷婷色偷偷色天堂 | 思思久久96热在精品 | 亚洲自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