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光山吉鴻昌舊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市級紅色旅游景點---吉鴻昌將軍舊居,位于光山縣城西8公里的城關鎮胡圍孜村。北有寧西鐵路、葉羅高速公路、312國道,東有京九鐵路、阿深高速公路,距京廣鐵路樞紐站信陽市90公里。吉鴻昌舊居原為裴氏祠堂,始建于民國七年,民國九年竣工。是當時的吉、長(吉林、長春)鎮守使,將軍府將軍裴其勛親自組織籌建的。建筑座北面南,二進18間,為一天井院落,內有回廊一周,有正殿和東西廂房,為磚木結構,占地面積約640平方米。1931年春和1932年冬,吉鴻昌將軍兩次率部來光山,居住在裴氏祠。在這段時間里,吉鴻昌將軍刻石寄言志,蘇區尋真理,巧計助紅軍,除惡安民心。他的足跡,踏遍了紫水弦山,他的革命活動,至今在豫南大地廣為流傳。1931年春,時任-二十二路軍總指揮的吉鴻昌將軍,受蔣介石指令,率部來光……[詳細]
182、漢梁王墓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梁王墓群
  漢梁王墓群位于河南省永城市東北的芒碭山,是西漢時期梁孝王劉武及后代各王的陵墓。從梁孝王劉武開始,西漢梁王死后可能全部葬于芒碭山,加之王后、嬪妃和文武大臣有多少地下宮殿目前還不清楚。現除主峰未發現外,已查明的漢代梁國王陵有保安山梁孝王墓、李王后墓、柿園壁畫墓、僖山金縷玉衣墓、王后墓、黃土山一、二號墓、窯山一號、二號漢墓、南山一、二號漢墓、夫子山一、二、三號漢墓、鐵角山一、二、三號漢墓等二十余座。漢梁王墓群于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在保安山梁孝王陵區已發掘的柿園壁畫墓、梁孝王墓、梁孝王王后墓已成為芒碭山文物旅游區的主要旅游景點,每天吸引眾多的游客前來訪古探秘。1992年對保安山二號墓及發現的梁孝王寢園進行了考古發掘,探明了陵園、寢園的建筑布局和自梁孝王以……[詳細]
183、鐵寺寨
鐵寺寨
  鐵寺寨位于大別山腹地,豫東南鄂豫交界的天臺山、老君山之間,古店、牛沖、卡房三村交界地段,海拔高度681米,主峰烏龜石包,次峰香爐石、馬鞍山、殺人坳、燕子窩。諸峰環繞相連,相互拱衛,猶如一條連綿起伏的”長龍”盤繞在鐵寺寨周圍。自明朝初期建寨以來,鐵寺寨歷經滄桑,如今已破損嚴重,十里城墻斷續存在,百余處防患施舍(炮臺、瞭望臺、碉堡、掩體、糧食彈藥存儲洞等)殘留多處,東、南、西、北有四道寨門顯現。相傳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間,有“朱洪武九打九焰山”之傳說。朱洪武攻打九焰山后獲取“寨之優,在于易守難攻”之經驗,于是大量筑城建寨,以防外擾。僅卡房境內現存古寨7處,累計石城墻百余里。有歷史記載,清同治三年,鐵寺寨重新修建時耗資巨大,增設了炮臺、防彈坑設施,并且將城墻加寬增高,有的地段高20余米,寬達2米。堅……[詳細]
谷水王灣遺址
  王灣遺址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城西約3公里處郊區谷水鎮王灣村澗河東南岸第一臺地上。遺址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1958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站發現該遺址,1959年秋、1960年春,曾兩次進行發掘,共揭露面積3350平方米。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的房基9座,灰坑、窯穴179個,陶窯1座,墓葬119座。王灣遺址最重要的發現為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厚達3米左右,劃分為三個階段,即王灣一期文化、王灣二期文化和王灣三期文化。經研究認為,王灣一期文化屬仰韶文化,王灣三期文化屬河南龍山文化,而王灣二期文化介于兩者之間,具有中間過渡性質和特征。王灣一期文化發現居住房基7座,可分大、中、小三種,全為地上建筑,且均被后期墓葬或灰坑破壞。居住面的結構可分為兩類,一為草伴泥的紅燒土,表面堅硬龜裂;一為石灰質物質做成,堅……[詳細]
185、開封府文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封府文廟
  開封府文廟最早是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年)的汴梁路學。是利用北宋太學的舊址改建的。北宋太學的舊址原在內城朱雀門外附近,有北宋嘉祐年間所刻的全部儒家必讀的石經,用篆楷兩體書寫,世稱二體石經。金代貞祐年間(1213-1216年),為抵御蒙古,金人將內城擴大,太學剛在拆遷的范圍。金人在匆忙中將太學遷移東南城下,石經亦隨之遷移。金亡以后,元人即以其地改建為汴梁路學。那時石經堆積如山尚未樹立起來。元代中期,曾整理石經,發現已殘缺不全,就予以修復,李師圣撰《修復汴梁石經記》敘述了這次修復的經過。元代晚期,汴梁遭受水患,學宮受水淹圯,石經再次受到沖擊而殘缺。明永樂五年(1407年),稱開封府儒學,移建于麗景門(宋門)內西北(今鐵娘娘廟胡同)石經移在兩廡內。明末城淹,文廟及石碑均淤地下。清順治九年……[詳細]
186、贠家大院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贠家大院
  贠家大院位于靈寶市豫靈鎮底董村焦村自然村。大院建于清晚期。建國后,收歸國有,20世紀60年代,鄉財政出售給贠承業等八戶人家。大院坐北朝南,主院居中部,西側各有偏院一座,三座院均為二進式,主院大門前有照壁,大門設在主院中部,兩邊各有門房三間,通寬19米,進深7米,門房后為廳房,廳房五間,中部為通道,廳房后東側為書房,書房三門間,書房后為二門,二門為磚雕圓門,二門內有東西廂房,各三間,上房為五間,主院通長140米,偏院,每偏院均寬15米,廳房各三間,偏院、門房、上房均已拆除,偏院通長均140米。該大院對于研究清代大型組群建筑有重要價值。走進贠家大院,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石雕,大門的兩側是一對石獅子,雄獅高大威猛,威風凜凜。雌獅秀氣溫和,仁慈可愛,大大的嘴巴微微開啟,兩眼高高凸起,眼珠似乎還在轉動,……[詳細]
廟上村地坑窯院
  廟上村地坑窯院河南陜縣地方民居地坑院(也叫天井院),是中國黃土丘陵地區較普遍的一種民居形式,距今已有四千年的歷史。作為中國民間“建筑奇跡”、中國北方“地下四合院”的陜縣地坑院,目前已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如今在河南陜縣境內仍有一百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地坑院。今天的地坑院更多的已經成為民俗文化的歷史痕跡,保留在當地的其他許多民俗民風之間,吸引著八方游客。在河南的西部,有個被國內外游人稱作“建筑奇跡”的民俗現象,那就是“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地坑院,人們也稱它天井院。許多國內外游人更是對黃河岸邊這一奇異的民間建筑文化風俗嘆為觀止。地坑院與原始先民的穴居傳統淵源極深。地坑院距今已有約4000年的歷史,一度是我國黃土丘陵地區較普遍的一種民居形式,特別在豫西、晉南、渭北、隴東尤為集……[詳細]
伏羲臺遺址
  伏羲臺遺址位于鞏義市河洛鎮洛口村。坐落在黃河南岸,黃河與洛河交匯處東部的夾角地帶,高出河岸80米的臺地上。遺址于1984年發現,由于當地百姓稱此地為“伏羲臺”,據此命名為“伏羲臺遺址,據先秦典籍記載,黃帝、伏羲、堯、舜、禹等均在洛汭“修壇沉璧”,祭天祭川,遺址西北有傳說中的伏羲臺。1992年5月,經有關單位、專家認定此處為當時祭天場地。晉•王嘉:《拾遺記》卷一:“伏羲為上古,觀文于天,察理于地……是以圖書著其跡,河洛表其文。”清乾隆十年《鞏縣志》載,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曾在此敕建“羲圣祠”,元代曹鐸又在祠側建“河洛書院”。遺址由于黃河向南滾動,部分塌陷河內,臺地上地勢平坦,現為農田,F存遺址略呈橢圓形,南北長約30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60000平方米。在崗沿、……[詳細]
共城百泉書院
  百泉書院宋元時稱為太極書院,位于百泉湖東岸。創建時間為宋,到了元時,有了很大的發展,其中關鍵人物是姚樞,姚樞曾任燕京(北京)行臺郎中,1141年辭官來輝隱居,耕荒種田,耕讀自樂,自刊《小學》《論孟》等書,散之四方,以惠學者。慕姚樞之名,1250年,著名學者許衡、竇默也從河內(河南沁陽)、肥鄉(河北大名)來到百泉。他么在太極書院內,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無所不授。不論學生出身貴賤、智商高低,他們都能因人施教,使求學者皆有所得。百泉彈丸之地,遂成理學淵藪。一時擔簦負芨者,絡繹于道,使得太極書院與朱熹創辦的鹿洞書院,陸就淵創辦的鵝湖書院并駕齊驅。因當時的許多名臣和學者都曾受學于此,故后人在評說理學的發展時有“宋興伊洛,元大蘇門”(意即理學興起于宋代的洛陽,發揚光大在元朝的輝……[詳細]
190、悟穎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悟穎塔
  悟穎塔位于河南省汝南縣城南,是唐代和尚悟穎所建,故名“悟穎塔”,因有傳說每年夏至日中午沒有影子,又名無影塔。塔門向南,呈單面6角形,塔高26米,是單閣式磚塔,整個塔身用長35厘米、寬16.5厘米、厚5.5厘米特制的青磚平臥順砌而成,石灰漿粘壁面,黃泥粘合磚縫,塔身底層為大,向上逐層遞減,使整個塔體外廊呈拋物線形,塔身基座為單層須彌座,座之束腰部分用橫柱分隔,橫柱間的磚面上,雕有山羊一對,童子兩個,還有蓮花、牡丹、臘梅、桂子等花卉圖案及盆景。在須彌座上,設五鋪作斗拱,斗拱上有撩檐枋臺數室,塔檐下磚砌仿木結構的五鋪作出的雙抄斗拱,塔身九層。1984年修葺時,在第八層中間發現一塊長0.45米,寬0.28米,厚0.08米的石刻志名,上刻有“隆慶元年崇藩施財重建寶塔”字樣。塔身古樸美觀,建造結構合理,……[詳細]
宜陽靈山寺
  洛陽靈山寺位于宜陽縣城西7.5公里靈山山腰,距洛陽市區40公里。靈山原名鳳凰山,因周靈王葬于此地而易名。靈山寺原名報國寺,也因靈山而更名為靈山寺。金大定三年,即南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年),僧人憨休老祖在這里建剎,原名報國寺,后隨山而易名靈山寺。全寺因山勢而建,坐南朝北,寺址占地18667.6平方米。山門形似城樓,單檐歇山頂,高4米。上建閣房3間,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閣中原供祀迦蘭菩薩,1980年重修。下有洞門,門額上有“靈山寺”匾額,為趙樸初題寫。寺內自北向南沿中軸線有四進五層建筑,有殿堂樓閣近百間。一進院為天王殿,硬山頂,明代建。殿中供祀著四天王像,系近年金塑。正中間為彌勒佛像,高1.7米。前有一古銀杏樹,高9丈余,樹圍需數人合抱,頂枝如傘,枝密葉茂。二進為中佛殿(大悲閣)……[詳細]
192、襄城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襄城文廟
  襄城文廟它是中原創建最早的文廟之一,后經歷代擴建整修,至明清形成東西寬118米,南北長192米,占地22656平方米的建筑群,金初遭兵燹,邑人衛衍出資重修,作縣內學署。元、明、清歷毀歷修,僅存大成殿1座,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所建。該殿建在青石高臺上,殿前有月臺。殿面闊5間,進深3間,房頂是九脊八坡歇山式構造,綠色琉璃瓦頂。解放后曾一度作為學校使用,1963年被歸類為河南省重點保護文物,2013年5月經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F為襄城縣公安局治安巡邏大隊辦公大院。文廟大門外泮池之南有琉璃照壁,又名奎壁,建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挑山式壁頂,上為琉璃瓦,壁高9.5米,長24.45米,厚1.63米。全壁除邊框外,有3組彩色雕磚,其中主體畫面長13.25米,由兩幅……[詳細]
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舊址
  河南省范縣、清豐縣。1940年在清豐縣成立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的區委和軍區。1944年5月冀南區黨委并入,成立平原分局。同年8月,分局遷到清豐縣城東南約15公里的單拐村。分局舊址已廢,現僅存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舊址,為一四合院,坐東向西,東屋三間內當年設司令部,南屋兩間瓦房是楊勇舊居。鄧小平舊居在東西大街中間路南,原有樓房三間已廢,僅存磚券拱門![詳細]
豫陜鄂前后方工作委員會舊址
  豫陜鄂前后委舊址,又稱豫陜鄂前后方工作委員會舊址,位于河南省魯山縣老城大街中段、縣委大院西側的福音堂。 豫陜鄂前后委舊址的樓房始建于1891年,當時,挪威一些基督教人士來到魯山傳教,在這座樓相鄰的西南建了一座教堂,取名福音堂。此樓為配房,是牧師和傳教士居住的地方,人們稱它為牧師樓。樓房為磚木結構西歐建筑風格,是魯山當時最漂亮的建筑。1947年魯山解放時,傳教人員離去。這里成為豫陜鄂后方工作委員會領導人的駐地。 解放戰爭時期,魯山一度是豫陜鄂邊區和豫西區首府所在地,是它們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工商業比較發達。1948年4月25日,在魯山縣召開的豫陜鄂前委和后委聯席會議上,鄧小平做了題為《躍進中原的勝利形勢與今后的政策策略》的報告,這就是后來被專家們稱作的魯山報告。該報告被專家稱作是鄧小平早……[詳細]
195、康定國公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定國公墓
  元代康定公墓碑,俗稱關關碑。碑后墓冢原高約7米,現已削平。此碑現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碑通高5.82米,由碑首,碑身、龜趺座三部分組成,青石質。碑首高1米,寬1.25米,正面碑額鐫刻元末丞相脫脫篆書“榮祿大夫河南省平章攄忠協義宣力功臣康定公碑”,3行21字。碑額上面及兩側高浮雕盤龍圖案。碑文楷書,由張翥撰文,孫翥書丹。碑文記述了關關鎮壓元末農民起義軍紅巾軍的戰斗歷程,因戰功卓著,由一般軍卒升為百戶侯,又越級升為萬戶侯、官居一品的一生經歷。據碑文所載,關關(1312年~1365年),字文祖,沈丘縣人,蒙古族。此人深沉勇猛,有武藝,喜歡游獵,嫻于騎射。元朝末年,-和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終于在1351年爆發了紅巾軍大起義。在紅巾軍強力打擊下,元軍節節敗退,元政府招募軍隊,關關糾集萬余人鎮壓農民起……[詳細]
?h碧霞宮
  碧霞宮即碧霞元君行宮,又名圣母廟,俗稱奶奶廟。位于浮丘山南端峰巔,座北向南,前后三進院落,占地11160平方米,殿宇樓閣87間,是一處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的古代建筑群。宮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h知縣蔣虹泉主持興建,歷時21年落成。后經明、清年間多次重修擴建,漸具現今規模,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碧霞宮座北向南,87間殿宇、樓閣以南北軸線為中心,對稱分布,組成三個院落,中軸線上有戲樓、萬物資始坊、硬山頂山門、四阿頂二門、卷棚歇山與懸山頂組合的正殿以及三重檐歇山頂的寢樓。碧霞宮正殿是碧霞宮主體建筑,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大殿建在2米高的月臺上,兩邊各有垂帶式十蹬踏步,供上下月臺,正中石雕盤龍御路,上雕二龍戲珠。大殿為卷棚歇山頂拜殿和懸山頂后殿組合式建筑,頂覆綠琉璃瓦,飛……[詳細]
扁擔會革命舊址
  扁擔會革命舊址 1935年 信陽縣 鄂豫邊省紅軍游擊隊誕生舊址,又稱扁擔會革命起義舊址。在信陽市西北45公里處的邢集鄉高堰村小石嶺莊,有一處座西朝東的院落,這里就是鄂豫邊省紅軍游擊隊誕生地舊址。 1935年,河南省委和鄂豫邊工委遭到破壞后,合并成鄂豫邊省委,書記張星江。不久,省委確定在屬桐柏山區的信陽、確山、桐柏、泌陽四縣邊界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建立革命根據地。這年九月,派周俊鳴同志(原河南省委軍委書記)來到這一帶,聯系當地大革命時期的老黨員吳仁輔及汪心泰、吳恒秀等建立起中共尖山支部,書記汪心泰。月末,省委書記張星江、委員王國華等來這里指導工作,認為此地偏僻,群眾基礎好,遂將省委機關遷到這里(當時省委也曾經在此舊址活動),著手建立紅軍游擊隊的準備工作。 ……[詳細]
198、陳楚故城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楚故城
  陳楚故城陳楚故城(今淮陽縣城)是西周至春秋末陳國的國都。公元前278年楚都“郢”被秦所破,楚頃襄王遷都于此。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大起義,在此建立了第一個農民革命政權!对涂たh圖志》記載:“陳州州城枕蔡水”!端涀ⅰ份d:“沙水……又東南逕陳城北,故陳國也!薄对娮V》載:“陳都于宛丘之側”!痘搓柨h志》載:“州城即古陳國”。今淮陽城址與文獻記載相符。《詩經·陳風》云:“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水經注》記載:“城之東門,內有池,池東西七十步,南北八十步許,……水中有故臺,詩所謂東門之池也。”《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東門池,在州城東門內道南”。今淮陽城東門內道內亦有池,南北長,東西窄,池中有故臺,與文獻記載特征一致;搓柍侵诤螘r?據《九域志》記載:“陳胡公筑”。《呂氏春秋》載:……[詳細]
遂平濟瀆廟
  座落在遂平境內,有皇上御批的“濟瀆廟”。遂平濟瀆廟在歷史上也因其規模大、香火旺、人脈盛,在清朝順治和乾隆兩個時期均被推認為縣八景之一,受到歷史的贊譽和褒獎。遺憾的是這座古廟己被歷史湮沒,給后人留下了一些遺跡和遐想。古詩贊曰“由來四瀆視諸侯,肯求平原禱祀求,抵為靈源開北面,遂敬瞻拜盛神州!弊x起來真讓人聯想翻翻。遂平濟瀆廟,位于縣東部平原地區,距縣城有20多公里的任莊村廟mai西首。該廟北面與西面有謝湖溝(古大楊子河,傳說亦稱濟水)環繞,東為開闊地,與上蔡交界,南為廟會會場,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來此進香朝拜,均在此聚結、活動?v觀廟院四周環境,河水清清,綠樹成蔭,優雅舒心,真是一處讓人流連忘返的尚佳的風水寶地。其所以能成為遂平縣古八景之一,除了這里的環境優美之外,濟瀆廟本身的魁力也會讓世人稱道。……[詳細]
200、別公堰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公堰
  別公堰舊址位于西峽縣城北六公里處,雙龍鎮十畝地村。別公堰,原系宛西地方自治派首領別廷芳所創建。民國十七(1928)年,別廷芳采用村治派的主張,開始由單純辦民團改為全面推行以“自衛、自治、自養”為內容的地方自治。作為別廷芳地方自治豐碩成果之一的別公堰,又名石龍堰,初稱喬家堰(亦稱三河堰)。據說宋代范仲淹在鄧州為官時,曾在此調查,試圖開鑿河渠,但未成功。還有一位在西峽口經商發了財的陜西人,欲投資開渠引鸛河水灌溉北堂、五里橋一帶土地。因施工困難等諸多因素,亦未成功。不過這里的人們一直沒有放棄改變當地生產條件的愿望,大渠無力開鑿,就在灌區邊沿石門至城關開了一系列小堰。民國十八(1929)年,地方民團司令別廷芳經過多次實地考察,決定在羊溝口修一大石壩,開渠引水澆田。當時自治派高層和社會不少人持反對態度……[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国服瑶 | 香蕉久久精品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最新 | 日韩一级a毛大片在线电影 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a在线 | 六月婷婷国产精品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