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青龍山慈云寺
  青龍山慈云寺位于鞏義市大峪溝鎮民權村,距鞏義市區20余公里。這里四山旁圍、一水中流、峰戀聯亙、林木掩映、環境十分幽靜,是休閑渡假的理想境地。慈云寺始建于漢代,是鞏義第一叢林。據寺內碑載:“東漢明帝水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騰,竺法蘭始建白馬寺于洛陽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開慈云禪寺”。所以稱慈云,是說佛之慈心廣大如云,蔭庇整個世界。慈云寺歷經滄桑,或興或廢,一直延續至今,它經受了兩千多年的風風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貞觀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于戰亂和災荒,曾—度荒廢。從明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開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歷代都有修葺。極盛時期殿堂櫛比,金碧輝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云,紛……[詳細]
羅山靈山寺
  靈山寺始建于北魏孝帝延興四年(公元474年),距今有1500余年歷史,為佛教傳入中國所建最早寺院之一。其地山勢奇偉,林木蔥茂,寺宇掩藏。千年古剎靈山寺旁依少華山,唐朝起寺院改為“靈山”。該寺地處豫鄂兩省之間,是官營建的寺院之一。信陽靈山寺初由唐明皇李隆基之女修建(713年)皇姑故后,圣上前往降香,封為“國廟”。相傳唐朝有一縣令棄官出家,長途跋涉,到印度學習佛法,學成后返回靈山寺傳經-。唐玄宗時曾-為國廟。北宋·仁宗年間,有靈然禪師上奏圣上,國母信仰佛教,批該寺三年公糧(每年兩萬七千兩銀子)重新進行修建,宋元祐二年(1087年)復修,明朝人張仲簡有碑記。元朝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又重建,至正八年(1349年)由陳大用任主持。明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往該寺降香,敕封住僧為金……[詳細]
寶輪寺塔
  寶輪寺塔位于陜州風景區內,原為陜州城內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此塔塔門南面,平面作正方形,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高26.5米,圍21.6米,用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塔底有臺基和臺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拋物線型,用菱角牙子磚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秀麗俊俏。每層塔身分別辟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鐸(鐵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塔內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臨遠眺,觀賞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壯景。該塔外形作唐塔,內部結構承襲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檐式塔和樓閣式塔的藝術特點和結構方法,是比較特殊的塔形,寶輪寺塔風格典雅,結構堅實,雖然……[詳細]
104、高丘寺
高丘寺
  作者:閆欽萊高丘寺位于項城市高寺鄉高寺村。當年上冢棋布,留有原始人類遺址;寺廟林立,煙火旺盛于一時;“高丘聳翠”風景秀麗,曾為項城八景之一。而今,人世滄桑,冢毀廟圮,在歷史的長河中,僅僅留下一些傳說史料和文化遺跡了。我在近幾年經過搜集查訪,愿將高丘寺歷史風貌再現給讀者。高丘寺,地處中原豫東,遠古時乃丘形高地,背水(汾河)向陽,俗謂高邱是先民群居的好地方。相傳黃帝八子之一的顓頊,擇居此地,號高陽氏,又傳禹治水有功,擇高邱禮臺慶功,后世詩人曾寫下:“得名始于夏,懷古幾登高”的佳句。東漢建安七子之一的應蹋,號稱東陽才子,應氏家族俱有名,在高邱建了不少墳冢。故又有高陽冢丘之稱。道教乃中國國有的宇敦,興于漢/頃帝時,源于古代巫術,佛教自漢明帝時從印度傳人中國。到南北朝“南朝四百八十寺”興建廟宇之風盛行……[詳細]
玄奘故里
  玄奘故里位于偃師市緱氏鎮,有玄奘故里、唐僧寺、和唐僧墓。(一)玄奘故里著名的唐代佛學家、旅行家、翻譯家玄奘,出生在距洛陽市東南約40公里的地方,屬今偃師市緱氏鎮東北1公里鳳凰臺的陳河村。該村處在白馬寺和少林寺兩大佛教名寺之間,由207國道等道路相通,交通方便,是一處極理想的有價值的旅游圣地。玄奘故里主要包括故居、陳家花園、西原墓地三大部分。坐落在村中部的仿唐建筑故居,坐北朝南,是個南北長方形的前后兩進院落。沿三條石階登上高4.5米的青磚平臺上,進漢白玉鳥頭門,東西各有一花壇,仿隋唐風格的大門上匾額書“玄奘故居”4個大字。前院東廂房曾為玄奘兄嫂住室,西廂房現為玄奘業績陳列室。廳堂為前院的主體建筑,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出檐深遠。此堂原為玄奘祖父陳康的客廳,玄奘父親陳慧以文詩會友之處,現辟……[詳細]
杜崗會師紀念館
  西華縣杜崗會師紀念館位于西華縣城北4公里處的紅花鎮杜崗行政村,由紀念碑、紀念館、雕塑群和辦公用房、商業用房等四部分組成,其前身為杜崗會師紀念碑,后由中央支援革命老區建設撥付專項資金分期分批建成杜崗會師紀念館,共占地32.5畝,總投資500多萬元,建筑面積1500多平方米。紀念碑于1993年建成,位于該館中軸線的最北端,碑高19.38米,象征會師時間在1938年。紀念碑由三個豎面呈“丫”字型組成,上部集于紅色碑頂,寓意三支部隊在中國0紅色武裝旗幟下匯集一體。碑正面有原-副主席張震題詞:“杜崗會師”四個大字,東側是原新四軍第四師師長、-部長張愛萍題詞“抗日先鋒,萬古流芳”八個大字,西面碑文則具體介紹了杜崗會師的概況。杜崗會師紀念碑1995年被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命名為省級愛國……[詳細]
107、新蔡文廟 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蔡文廟
  孔廟文廟亦稱孔廟,是歷代封建社會對圣對先師――孔子的朝拜祭祀之處。新蔡文廟內有大成殿一座,殿內有孔子銅像一尊;文廟旁設儒學(通稱黌學),建明倫堂一座,是尊孔儒師們“宣教化、育賢才、善民俗”的講學之所。據新蔡縣志記載,文廟黌學在元、明兩代三建兩遷:元朝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縣令賀鎮,始建于城東門外路南,僅粗建大殿。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知縣李演在此基礎上建成。元末傾圮。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知縣應宗毅重新修建。天順元年(公元1457年),訓導汪正言以其偏僻不便,奏請遷建,遂由城東門外的路南遷至路北;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知縣劉漢以文廟在城外有欠尊重,夢寐思遷,巡至城東南角尼寺,認為此地闿爽奇秀,是為善地,遂拆寺宇、毀偶像,動工遷建,但剛建起講堂,因劉漢離職而停工。……[詳細]
獲嘉武王廟
  武王廟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嘉縣城東三公里。因武王伐紂牧野大戰前八百諸侯于此設壇誓師而得名。現存山門、二門、拜殿、武王大殿、東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圣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諸侯飲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歷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宮、鐘鼓樓、太公校閱臺、夷齊叩馬處、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遺跡。……[詳細]
隱山文化遺址
  隱山位于鹿邑縣城東5公里的太清官太極殿西北隅。《光緒鹿邑縣志》載:“有隱山,相傳陳摶煉丹處。”在注釋中又載:“《許志》(清《乾隆鹿邑縣志》)云,(隱山)高數丈,廣袤六七畝,巍峨起伏,望之常有云氣。”隱山文化遺址,全名是隱山龍山文化遺址,又因該遺址位于老子出生地太清官西側300米處,我國史學界又省章丘縣龍山鎮城子崖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而命名,我國歷史與考古學界就將發現的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隱山文化遺址是指于鹿邑縣太清宮隱山這個地方發掘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的遺址。隱山文化遺址是鹿邑縣也是豫東一處重要的古文化遺存,1963年6月就被河南省政府第一批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鹿邑縣最早被定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的單位。鹿邑處于黃淮大平原腹地,怎么會有一座隱山呢?這要從很早以前鹿邑這塊地方……[詳細]
博愛清真東大寺
  博愛縣大新莊清真東大寺,位于焦作市博愛縣許良鎮大新莊村。東大寺系目前豫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伊斯蘭教古寺,原建于太行山南麓、丹河東岸的上省莊,清初因遭水患遷至現址。該寺屬于典型的中國宮殿式清真寺建筑風格,堪稱“豫北首坊”。大新莊是個回族聚居的大村子,據相關資料顯示,全村約有7000多口人,回族有近6000口人,主要姓氏為:閃、拜、買、丹、丁、馬、陳、王、孫、李、吳等,其中人數最多的為閃、拜、買、丹、丁等,這些姓氏為回回人特有的姓氏。他們居住在村子中間,兩頭為漢族人,回漢民眾和睦相處。20世紀50年代,該村曾經建立過大新莊民族鄉,后來在鄉鎮合并中,并入許良鎮。博愛縣是1927年馮玉祥將軍新設的縣份,他把原河內縣分為沁陽(今沁陽市)和博愛兩個縣,兩縣都屬于元朝時的懷州。成吉思汗西征 時,西……[詳細]
111、繁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繁塔
  繁塔位于開封城東南三里許。繁塔,原名興慈塔,又名天清寺塔。塔所在地,原為自然形成的高臺,因附近多居繁姓,故名繁臺。五代后梁開平二年(908年)曾一度改名講武臺,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建寺于繁臺上,因在世宗柴榮的生日建成,柴榮生日為天清節,故顯德四年(957年)賜寺名天清寺。作為世宗的功德院。當時,其殿堂壯麗,與相國寺、開寶寺齊名,為東京名剎之一。太平興國二年(977年)重修,元末兵毀。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僧人在前樓廢址改建佛殿,取名國相寺。十九年(1386年)就寺的中部天清殿廢址,重行修建,仍名天清寺。同年,僧勝安等在寺西北白云閣廢址重建佛殿,取名白云寺。明代在繁臺上同時存在3個寺,且不同宗派,為講僧、禪僧、瑜珈僧分據。直到明末河決,三寺皆圮,只存形跡。清順治六年(1649年),……[詳細]
天寧寺三圣塔
  天寧寺三圣塔位于河南省沁陽市博物館院內,該塔建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位居河南三大金塔之首。天寧寺三圣塔總高32.76米,由基座、塔身、塔頂三部分組成。方形基座占地140多平方米,高6.5米,其上置邊長8.6須彌座,承托著十三層密檐式塔身。基座南面一券門上方有青石題額一方,-“中天一柱”四個大字,為懷慶知府張甑題。第一層塔身四面設門,門兩邊施隱窗,在普柏枋以上設磚砌斗拱承托撩檐枋,以上各層疊澀密檐下均施菱角磚,并砌出腰檐。檐上砌菱角牙子,其上疊澀做出密檐,各層高度由下向上逐層遞減,寬度也逐級收斂,使整體外輪廓呈拋物線形。剎頂為一小寶塔,相輪式剎座,上置寶珠。從外觀看,三圣塔龐大的基座用青石砌面,給人以穩固剛毅之感。磚造塔身,通體呈土色,拔地而起,雄健于世。……[詳細]
鄭州北大街清真寺
  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鄭州清真寺始于元末明初,位于北大街128號,為鄭州伊斯蘭教傳播發源地。鄭州清真寺因地處北大銜,故又名北大街清真寺、北大清真寺或北大寺,是伊斯蘭教在鄭州建造最早、規模最大的清真寺。伊斯蘭教與其它宗教最不同的一點是民族與宗教合一,哪里有穆斯林哪里也就有清真寺。所以鄭州伊斯蘭教是隨著回族人口的出現而傳入的。唐代,公元7世紀初,管城已是兩京(長安、洛陽)通往沿海各地的水陸碼頭,一些過往的阿拉伯使節和商人,或寄寓或留居,成了當今鄭州回族最早的來源。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兵馬副帥仆固懷恩極其所率軍隊在安史之亂平息后,留駐汴洛黃河兩岸。據史家考證,仆固懷恩是一位“勇敢善戰的穆斯林人”,他所率領……[詳細]
雍梁故城
  雍梁故城位于河南省禹州市古城鎮獅子口村、古城村一帶。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區向豫東南平原的過渡帶上,東北距省會鄭州80公里。它西北部群山環繞,丘陵起伏,東南部為開闊平原,穎河自西向東橫貫全景。境域東臨許昌市、長葛市,北依新鄭市、新密市,西北接登封市,西連汝州市,南與郟縣、襄城縣相銜。禹州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1800年間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夏代,即有先民在此活動。大禹治水有功,受封于此,其子啟在此建都,史稱為“夏”,是中國最早的都邑。這里有著名的夏文化瓦店遺址,商朝時仍為“夏邑”,西周時是武王其弟的封地,春秋時為鄭國的“櫟邑”,戰國時又為韓國所據。古城鎮位于禹州市的東北部,東與長葛市相鄰,與禹州市區相距11公里,雍梁故城位于古城鎮東部,東北距同時期的鄭韓故……[詳細]
唐恭陵(太子弘墓及石刻)
  唐恭陵位于偃師市緱氏鎮滹沱村西南的景山之巔,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俗稱“太子冢”、“孝敬皇帝陵”。走進占地500畝的陵區,沿著寬50米的神道前行,1對高高的望柱,1對威風的天馬,3對嚴立的翁仲及石獅等呈現在人們面前。其中東排第一、第二翁仲之間,立有唐高宗親書的“孝敬皇帝睿德記”碑。神道直通呈覆斗型,東西長163米,南北寬147米,殘高22米。陵的四周原有神墻圍護,神墻四角有角樓建筑,四面神墻中部各置神門。如今神門、角樓等已不存,惟有土闕猶在。恭陵石刻雕琢精美,彌足珍貴,時代早于乾陵,是河南僅存的一組盛唐時代的陵墓雕刻。建此陵功費巨億,奴役百姓無數,致使發生兩次役夫逃亡事件。從恭陵向東北50米,有李弘之妃哀皇后寢陵“娘娘冢”,呈錐型,底邊各長40~50米,殘高13米。唐恭陵是洛陽唐代陵墓中規……[詳細]
116、茗陽閣
茗陽閣
  茗陽閣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茶韻路一號,建成于2007年4月29日。該閣塔高五層,閣頂十四丈,占地面積63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800平方米,海拔150米,寶頂高度47米,被稱為中原第一大0。是一棟由多種中國古建筑元素,由雕欄飛檐、勾心斗角、斗拱圖騰等多種形式的中國古建筑元素匯聚而成,具有濃郁地方古建筑特色的塔式0。它的雄渾大氣與浉河蜿蜒靈秀相得益彰,既是茶文化的代表建筑,又是信陽市標志性建筑。 浉水之陽有閣,曰:茗陽閣!閣之閣者,取茶之韻也! 茗陽閣南攬賢嶺,北抱浉河,西望流水,東對橋,下坐山丘,上擎天宇。雖然沒有江南三大名樓的黃鶴樓、岳陽樓、騰王閣歷史之悠久,但其建筑之精巧,氣勢之宏偉,可以與江南的名閣名樓相媲美。其外觀形狀,高低大小,與黃鶴樓酷為相似,儼如克隆的又一黃鶴……[詳細]
朝元洞廟
  朝元洞廟位于安陽西南25公里處的九龍山北麓,這里六峰明秀,有一城橫空,連閣承宮,游人絡繹不絕,因供奉孔子、老子、釋迦牟尼像儒道佛三教元老,故名“朝元洞”。據碑石記載:朝元洞創建亙古,憾所遺碑石無幾,廟史記載更少。大興于明代嘉靖,清代重修。廟院坐北朝南,錯落有致。廟山門向東,遙對安陽八大景之一“龍門積雪”。門外青松翠柏,蒼翠欲滴,與七彩門樓交相輝映,有假山一座,奇峰怪石。門側塑石獅二尊,威武雄壯。門樓三間,又稱馬殿,紅柱彩檐,雕梁畫棟,兩側各塑神馬一匹和馬童一名,塑時、日、月、年四神像。進入第一進院落,南端為戲樓,細石高臺,石雕方柱支撐卷棚樓亭。西端為報名殿,現為舞臺。北側為關帝殿,重建于順治八年,簡樸素雅,古色古香。繼續前行,來到了二進院落,東西兩側為閻王殿,內塑十帝閻君,昂然高坐,神色威嚴……[詳細]
許昌關帝廟
  許昌關帝廟是全國八大關廟之一。2013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它是為紀念關羽灞陵橋挑袍而建的祠廟,由憑吊者和當地民眾捐資捐地,州官資助興建而成,建于清康熙28年(公元1689年)。廟中文物展示了后人對關羽“忠、義、仁、勇”精神的崇敬,尤其是在大殿內把關羽和曹操同殿供奉,成為獨特的文化現象。現存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積11026平米。中軸線主建筑有山門、儀門、卷棚、大殿、春秋閣;中軸線兩側有鐘樓、鼓樓、東西配殿、東西廂房等,形成三進院、九殿一閣的建筑布局。整個建筑布局嚴謹完整,莊重典雅。關帝廟現有明清碑碣50余通,為研究三國文化提供了重要史料。許昌西郊的石梁河上,今日仍橫臥著青石砌成的灞陵橋,橋頭,豎有“漢關帝挑袍處”古碑,為明代總兵左良玉墨跡;近年,新塑關羽挑袍巨大雕……[詳細]
郟縣文廟
  郟縣文廟又稱文宣王廟、孔廟和夫子堂,位于河南省郟縣城內東南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既是郟縣的學宮,是典型的左學右廟建制,又是郟縣古代官方、孔氏家族、社會各界祭拜孔子的專祀廟宇。孔子后裔的一支,唐代遷到郟縣,被稱為郟縣派。郟縣派是四十三代中興祖以前的孔氏大家族十大支派之一,后來又有十大支派的魯山派、寧陵派部分族人遷至郟縣,成為地方望族。五代后周年間,孔姓族人在時任縣令郭忠恕的全力支持下,捐資創建孔氏家廟--孔廟,于后周世宗顯德元年(954)竣工。北宋末年部分建筑和設施毀于戰火。金泰和六年(1206)縣令奉旨在孔廟舊址修建官方文廟。明清兩代曾大修和增建,確定其今天的宏大規模。現存的大成殿、戟門、名宦祠、鄉賢祠、兩廡等,均為清代木構建筑。該建筑占地5萬平方米。它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創建年代久遠……[詳細]
120、袁林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袁林
  袁林,又稱袁世凱墓、袁公林,建于1916年6月,1918年6月建成,占地9萬多平方米,是中國清末民初著名的軍事、政治人物、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及其夫人于氏的中西合璧風格的大型墓葬。袁林位于今河南省安陽市北關區勝利路洹水北岸的太平莊,南臨洹水,北望韓陵,東接御道,西依京廣。陵墓按照明、清陵的格局,采用中西合璧的構筑手法,以中國古典傳統形制為體,西洋建筑風貌為用,古今并存,風格殊異,是我國陵墓建筑的一個創例,在我國陵墓建筑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目前建筑格局基本保存完好。袁林于1982年11月21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月被安陽市旅游局公布為國家AA級旅游景區。袁林于1916年——1918年由中華民國政府籌資興……[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电影日韩亚洲中文久 | 中文日韩欧免费精品视频 | 思思热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 日韩一级a毛大片在线电影 色七七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在线观看黄AⅤ免费观看 | 亚洲欧洲国产综合另类国码 | 色色中文字幕色色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