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61、黃國故城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國故城
  黃國故城位于河南省信陽市潢川縣城西約6公里的的隆古鄉,城址位于淮河南岸,小潢河之西。黃國乃西周封國,嬴姓子爵,顓帝曾孫陸終之后,位居諸封國要沖。故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城墻系夯土筑成,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遺物,東墻長1650米,西墻長1550米,南墻長1800米,北墻長1720米。墻寬10~25米,基寬59米,殘存高5~7米。已可確認的城門遺跡有3處,其中西墻中門墻體加寬,且內凹呈“U”字形,顯然與春秋時期戰爭頻繁,加強城門防御有關。城墻四周有護城壕,東墻外的城壕遺跡尚清晰可辨,壕寬約36米,低于現地表1米左右。城內中部沈店村附近有一夯土臺基,俗稱“黃君臺”,平面呈方形,殘高2~3米,面積約13000平方米,地表散存較多板瓦、筒瓦、瓦當及陶器殘片,并有銅鏃、蟻鼻錢出土,當系宮殿區所在……[詳細]
62、開封包公祠 AAAA
開封包公祠
  包拯(999~1062年)是北宋名臣,曾在中央政府當過管理財政的三司使,管理監察的御史中丞,最后逝于管理軍事的樞密副使任上。他一生很長時間在中央機構任職,但最享盛名的是他于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至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共一年三個月權知開封府的時期。開封府因為宋太宗、真宗未即位前都曾任過知府(或稱尹)、幾位親王也曾任過開封府尹,故號稱南衙(唐代稱中央政府為南衙)是政務繁雜、浩穰難治的地方。包拯自江寧府調任開封,時已59歲。他任地方官多年,在東京亦任官多時,熟知開封府的種種弊端。他在接受訴訟時,大膽革除舊習,洞開衙門,訴訟者可以不經吏役轉手訴狀,直接上堂遞訴狀,還可陳述事由,審判時不講情面,皇親國戚與民同罪。他任職時間雖短,敢于碰硬,拆除權貴們,特別是號稱國丈的張堯佐等阻塞蔡河水道的亭……[詳細]
63、倉頡陵遺址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遺址
  倉頡陵遺址位于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遺址上建有廟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碑文記述,對倉頡的供奉“歷漢唐以來沒有間斷過”,可見漢唐以來這里已有陵廟建筑。明清兩代,陵廟得到大規模整修興建,現僅存明天啟年間方碑兩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歷圣之宗”分別為明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題。享殿前檐石柱兩根,上雕二龍戲珠和魚龍變化圖案,正面鐫刻楹聯:“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圣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倉頡陵建筑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之上,這一遺址位于古繁水河道的陽臺地上,面積約4000平方米。經考古鉆探,地下有漢代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層,充分表明,在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先民的一個聚居地。……[詳細]
鄧城葉氏莊園
  商水縣葉氏莊園又名(葉氏住宅)位于因三國大將鄧艾屯兵而得名的古鎮鄧城。距商水縣城和周口市區均16公里。依靠水運而發家成為當地巨富的葉氏,從清康熙年間始,歷時半個多世紀,耗銀百余萬兩,完成了占地20000平方米,以三個大院為主的宏偉的葉氏莊園建筑群。現存由西向東的一號院,又稱“三進堂樓院”,它以前、中、后三個院組成而得名,共有樓房96間;二號院為“五門照”,因具有大門到后坐樓五道門都在中軸線而稱,現存樓房35間;三號院因地勢高而稱為“高門臺”,現存樓房30間。葉氏莊園三處主體建筑,是我國典型的硬山式四合院組群建筑。整體氣勢恢宏,布局嚴謹合理,門樓威武高大,主樓富麗華貴。各院因功用而設計,高低有別,華淡相間,形成跌宕起伏,錯落有致,但又不失其統一的建筑風格。建筑選材精良,做工精細,飛檐斗拱,珍獸……[詳細]
安陽文峰塔
  河南安陽是一處擁有4千年悠遠歷史的古城,是殷都、鄴都兩古都的所在,也是歷代才子輩出的地方。位于安陽老城西北隅,天寧寺舊址的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因位于舊彰德府文廟的東北方,代表當地“文風”的象征,故又稱“文峰塔”。文峰塔的建筑因富有獨特的風格而聞名,其特殊在于一反常規形制,由下往上一層大于一層,逐漸地寬敞,整體呈傘狀形式上大而下小,在中國古塔中以及國內外為所罕見。文峰塔,原名天寧寺塔,天寧寺始建于隋仁壽初年(公元601-604年間),塔修造于后周廣順二年(公元952年),迄今已有一千多年。五代、宋、元、明、清歷代均有增修。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當時任彰德(即今安陽)知府的黃邦寧,主持重新修葺天寧寺和塔。他認為塔與南邊的孔廟(在今安陽市西大街小學校內)相呼應,二者可以代表古城的文化……[詳細]
66、下清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清宮
  下清宮,又名青牛觀。位于洛陽上清宮森林公園下嶺。正是洛陽八景中“邙山晚眺”的立足點,整個宮觀被攬在邙山鎮岳村襟懷之內。其山門南邊是建華玻璃廠,其后墻北邊不遠處就是上清宮。山門前有廣場,水泥鋪地,甚是闊大,看樣子是停車用的。靠廣場南側,新移來一座道士塔,約三層樓高。道長說,這塔本來就是屬于下清宮的,后來連同地皮被別的單位圈了去,去年市里進行協調,把此塔移了過來,物歸原主。山門并不高大,朱門紅墻,歇山式,黛色瓦,門洞兩層,嬌小玲瓏,卻十分緊湊。當門楹柱上有一副對聯,上聯:紫氣氤氳混元洞洞天福地地澤萬物;下聯:祥云縹緲下清宮宮觀傳道道濟來生。一看對聯的用語和用典,便知與老子有關了。下清宮的活化石————千年桂花樹山門上有匾額,寫“下清宮”三字。道長說,別看寫的是下清宮,其實舊名喚作青牛觀。也就是說……[詳細]
67、宋陵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陵
  宋陵,北宋皇帝(960-1127年)及其陪葬宗室的陵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十一五”期間國家100處大遺址保護重點工程之一,是我國現存最大、地面遺址最完整的著名帝陵之一。宋陵地處鄭州、洛陽之間的鞏義市,隴海鐵路穿境而過,開洛高速貫穿東西,南有嵩山,北有黃河,依山傍水,風景優美,被人譽為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風水寶地,是中國中部地區規模最大的皇陵群,占地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共有300余座陵墓,現地上所存700多件精美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這個巨大的陵墓群,幾乎涵蓋了北宋所有的皇帝,北宋九帝中除徽、欽二帝被金人擄去囚死在漠北外,其余七帝均埋葬在鞏義,加上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陵墓,統稱“七帝八陵”。著名大臣如寇準、包拯等人的陵墓也在其中。圍繞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親墓、名將勛臣……[詳細]
妙樂寺塔
  妙樂寺塔位于武陟縣西8公里張北村北。寺已早廢,唯塔獨存。該塔始建于五代后周廣順三年(953年),次年工畢。塔身呈方形,高30余米,為13層迭澀式磚砌建筑,具有唐代磚塔的建筑特征。塔身南壁2-13層各一龕,內置銅佛,其余壁面,間或辟設佛龕,亦置銅佛。諸層檐的翼角下,有木質角梁,梁頭懸鐵風鈴,清脆悅耳之聲,數里可聞。塔頂鐵剎,由相輪、寶蓋、仰月和寶珠組成,四隅各置一蹲鐵獅,分別系一鐵鏈牽拉鐵剎。塔心室為方形,室壁為豎井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塔心室地平磚隙間,投入硬幣可聽到水聲,故有塔下有井的傳說,實為塔下地宮長期積水所致。為河南省現存的最大的五代磚塔。塔頂上長有兩株木槿樹,明趙貞吉過秒樂塔有詩云:洪流千古意,孤塔往來心,寂寂留雙槿,花開不計春。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豫中抗日根據地舊址
  豫中抗日根據地舊址位于遂平縣槐樹鄉李興樓村。年代為1944年。豫中抗日根據地舊址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豫中抗日根據地紀念館,位于遂平縣槐樹鄉李興樓村,距縣城30公里。遂平是具有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是一片灑滿革命先烈鮮血的熱土。抗日戰爭時期,劉少奇、李先念、王震等五十多位我黨我軍高級干部及老一輩革命家曾在此留下了光輝的戰斗足跡。一、交通十分便利遂平南臨駐馬店市,距華中重鎮——武漢市300公里,北靠漯河市,距中原樞紐——鄭州市200公里。107國道、京廣鐵路、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高鐵縱貫遂平縣境.現已開通了鄭州至景區、駐馬店至景區的旅游專線,開通了遂平至槐樹鄉的公交車專線,交通優勢十分明顯。二、旅游優勢優越豫中抗日根據地紀念館緊臨槐樹鄉龍天溝景區,南臨風景秀麗的中原盆景、國家AAAA級旅游區……[詳細]
70、三陵臺
三陵臺
  梁園一景三陵臺,它座落在商丘古城西北九公里處。因西周宋國宋惠公、宋哀公、宋戴公三公王陵三峰并峙,故名“三陵臺”。最東面的宋戴公陵就是戴笠的祖先。西漢初,梁孝王劉武曾在臺上建離宮,至今尚有離宮瓦片遺存。明朝萬歷年間吏部尚書宋死后四年,蒙皇恩遷葬于三陵臺前。三陵臺占地770余畝,神道兩側白楊、古柏參天,碑樓林立,莊嚴而肅穆;陵前有宋氏宗祠,諭祭諭葬碑、牌坊等,還有石人、石馬、石羊等栩栩如生的石像生,簡直像一座露天的大型石刻博物館。三百年前,侯方域的好友賈開宗曾多次游三陵臺,并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詠《三陵臺》詩:三陵孤峙宋城隈,古木蒙茸一徑開。亂窟深回藏虎豹,懸崖陡峭長莓苔。宋襄統系思遺冢,梁孝繁華想廢臺。每伴田埂尋勝事,披蓑戴笠雨中來。三陵臺高數丈,440余棵古柏蒼勁挺拔,遮天蔽日,郁郁……[詳細]
少林寺塔林
  塔林,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少林寺西約250米,為歷代和尚的墓地,占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以來歷代古塔230余座,是國內最大的塔林,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有單層單檐塔、單層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塔等。有正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式樣繁多,造型各異,是綜合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筑和雕刻藝術的寶庫。少林寺塔林是少林寺歷代和尚的墳墓,佛教界有名望。有地位的和尚死后,把他們的骨灰或尸骨放入地宮,上面造塔,以示功德。塔的高低、大小和層數的多少,主要根據和尚們生前對佛學造詣的深淺、威望高低、功德大小來決定的。少林寺塔林現有232座塔,占地面積l.4萬多平方米。歷經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詳細]
湯陰扁鵲墓廟
  扁鵲墓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城東南8公里的伏道鄉崗陽村北,現占地16200平方米,集墓冢與古建筑為一體。1978年公布為湯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被批準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據《史記》載:秦太醫令李醯(xī)自知技不如扁鵲,使人伏于道旁而刺之。當地百姓將扁鵲遂葬積冢,于冢前立祠以紀念,故此地更名為伏道。扁鵲墓廟座北朝南,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00米,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共有雕塑14尊,碑刻數十通。扁鵲墓廟大體可分為兩部分,西半部分為主體,由山門、陰陽橋、二門、大殿東西廂房、墓冢組成;東半部分為附屬,由藥庫,放生池、百草園、十二生肖和扁鵲漢白玉塑像組成。1978年湯陰縣人民政府將扁鵲墓廟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從山門拾階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貫穿東西……[詳細]
王鐸故居(王鐸書法館)
  洛陽神筆王鐸故里景區為國家AAA級旅游景點,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洛陽市旅游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旅游總局確定的全國旅游景點之一。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號癡庵、松樵;別號煙潭、漁叟;因祖居洛陽孟津,故又稱其王孟津。他在書畫上造詣高深,獨樹一幟,是明清之際著名的書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畝的后花園兩部分組成。王鐸故居位于中州名鎮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是明清大書法家王鐸的宅第。王鐸明天啟2年中進士,官至明禮部尚書,清加太子太保職位,遂建官邸。后因歷史變遷,戰爭紛攏,其故居毀于戰火,為了弘揚王鐸書法藝術,陳列其書法手跡、碑刻、拓片和展示明清建筑藝術,于1998年11月動工,按王鐸故居……[詳細]
74、許昌春秋樓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昌春秋樓
  許昌春秋樓景區位于許昌中心,文廟前街中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極為便利,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筑群,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級旅游景區。東漢建安五年,曹操東征,下邳之戰俘獲關羽及劉備甘、糜二位夫人,為保護皇嫂安全,關羽“土山三約”之后暫且歸附曹操,來到許昌。曹操寵才愛將,遂拜關羽為偏將軍,并賜府宅一處,讓關羽和二位皇嫂同住,關羽為避嫌,將一宅分為兩院,讓二位皇嫂住內院,自己住外院,院中有一樓,關羽在此秉燭達旦,夜讀《春秋》,春秋樓由此而得名。現存春秋樓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間,歷經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一宅分兩院”的基本格局,外院中軸線上依次有雉門、鐘鼓樓、春秋樓、刀印樓、關圣殿等,內院有問安亭、甘糜二后宮、掛印封金堂及附屬建筑;西與文廟毗鄰,總占地面積約30畝,是三國旅……[詳細]
75、漢光武帝陵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光武帝陵
  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鐵榭村。當地亦稱“漢陵”,俗稱“劉秀墳”。漢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北20公里處的孟津縣白鶴鎮。漢光武帝陵古謂原陵,俗稱漢陵,又稱原陵、漢陵。為東漢開國皇帝――世祖光武帝劉秀(公元前6―公元57年)的陵園,始建于公元50年,由神道、陵園和祠院組成。光武帝陵南倚邙山,北臨黃河,近山傍水,蓊蔚肅穆。闕門巍峨,氣勢壯觀,神道寬闊,直達陵前,兩側石刻林立、碑碣參差。陵園呈長方形,占地6.6萬平方米,墓冢位于陵園正中,為夯土丘狀,高17.83米,周長487米。光武帝陵為國內少有的陵墓園林,同其他地方皇帝陵寢相比,獨漢光武帝陵具四絕:其一,帝王選陵,特殊一例。歷代皇帝選擇陵墓葬地,皆是背山面河,以開闊通變之地形,象征其襟懷博達,駕……[詳細]
76、鄧穎超祖居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鄧穎超祖居
  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鄧穎超系河南省光山縣城關鎮人。清咸豐年間,鄧穎超祖父輩帶著四個兒子居住于此。鄧穎超的父親鄧廷忠排行老四,清咸豐末年人,自幼習武,臂力超群,清光緒十一年,中武進士,并點名武翰林,授任御前侍衛,后調任廣西南寧鎮臺之職。在此期間,他認識了湖南長沙籍醫生楊振德女士,兩人由友情發展為戀情,并很快結為伉儷。1904年,楊振德生一女兒,取名玉愛,學名文淑,“五四運動”后改名鄧穎超。后來鄧廷忠病逝他鄉,靈樞運回光山,葬于城南5華里鄧氏祖墳――望水樓子。二00一年文旅局投資30多萬元,對鄧穎超祖居經過認真整修,基本恢復原貌,又多方籌資200多萬元,多次派人赴北京、天津、吉林等地征集相關文物、用品400多件。全國人大老干部局的領導多次親臨祖居,將祖居僻為人大老干部局關……[詳細]
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舊址
  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簡稱洛八辦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八路軍駐洛陽辦事處而以其舊址為依托成立的一座革命紀念館,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也是洛陽市目前唯一的一處對外開放的革命舊址紀念館。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于1985年5月開始籌建,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1987年4月部分對外開放,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紀念館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河南省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在中國共產黨的倡議下,國共兩黨實行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了鞏固統一戰線的成果,1939年11月,經與-政府協商,我黨在一戰區長官部所在地-洛陽建立了“八路軍駐洛辦事處”,簡稱“洛八辦”。辦事處的主要工作任務是:開展-工作,掩護地下黨的活動。動員民眾投身抗日八路軍駐洛辦事處……[詳細]
78、鄭州文廟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州文廟
  鄭州文廟建于東漢時期,距今已有1900多年。漢明帝劉莊年號永平,在位17年,即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因此,鄭州文廟的落成時間應該在這17年間。在建于元代大德六年(1302年)的北京文廟、落成于宣統元年(1909年)的吉林文廟和景祐元年(1034年)由東晉學宮擴建而成南-廟面前,鄭州文廟的歷史僅次于山東曲阜文廟(公元前478年)。也就是說,1900多年前的鄭州就頗有“尊師重教”之風,而且已經擁有學校和相當數量的知識分子。據記載,鄭州文廟規模人氣最旺的時期是在元代,當時鄭州文廟占地已達37畝,有200多間東西配房。主體建筑大成殿雄偉高大,巍峨壯觀,坐落在院子中央,是當時鄭州屈指可數的建筑。前院還有欞星門、泮池、戟門。后院明倫堂、敬一亭、尊經閣。還有土地祠、東西角門、啟圣祠、鄉賢祠、存誠齋等。特……[詳細]
79、承匡故城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承匡故城
  承匡故城。又名承匡城、匡城,匡或作“筐”,位于縣城西15公里匡城村西北。承匡歷史甚古。《左傳》有“(魯)文公十一年(公元前616年),叔仲、惠伯會晉郤缺于承匡”的記載。《戰國策》記有“犀首以梁與齊戰于承匡”一事,皆指此地。當西周時,承匡本為宋國西部邊境要地。到戰國時此地入于魏國。秦滅魏后,于此地設承匡縣,后以此地“卑濕”,乃徙縣于襄陵,而承匡城遂廢棄。現城垣仍殘存,逶迤數百米。城西南有一夯筑土臺,高約十米,臺下有土穴,深不可測,民間傳為古時報警用的“狼煙洞”,可直通杞縣圉鎮。臺上建關帝廟一座,其年代亦甚古老。據今存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關帝廟碑記》載:“溯厥創始,惜無所稽,惟懸鐘上記有‘重修于萬歷八年’,想亦歷世久遠矣。”廟前原有古柏五株,民間諧稱為“五百(柏)零一所廟”。廟宇及古柏……[詳細]
西華女媧城址
  女媧是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偉大女神,她創造人類,修補天穹,造化世上萬物。經考證,位于縣城北10公里的聶堆鎮思都崗村發掘有春秋時期女媧城遺址,1986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國家、省、市旅游部門和文物部門通過考察論證,將女媧城列為市級重點旅游景點建設項目。同年,女媧城由當地民眾自發捐資,在女媧城遺址附近的女媧古陵處動工興建。女媧城占地60余畝,現有牌坊門、女媧陵、補天殿、媧皇宮、伏羲殿、三皇殿、三清殿和兩側廊房等仿古建筑,古樸典雅,精雕細刻。各殿和廊房供奉有女媧、伏羲等神像及描繪女媧造人補天功績的雕塑和壁畫,創意生動,活靈活現。女媧古陵前更是常年煙霧繚繞、香火極盛。女媧城每逢農歷初一、十五自成廟會,四方民眾蜂涌而至,人山人海,多時日游人達10萬之眾。西華是遠古時代人祖女媧主要活動區域……[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激情综合在线三区 | 熟女精品激情免费视频 | 依依成人影院久久久午夜 | 久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福利 | 鲁丝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