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41、羑里城遺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羑里城遺址
  羑里城,位于湯陰縣城北2公里處,是我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座國家監獄,也是風靡全球的《周易》發祥地。她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名揚海內外,“畫地為牢”、“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歷史典故發生在這里,“逆境發憤”、“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源于此地。羑里城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安陽市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三千多年前,殷紂王忌憚周族的日益強盛,契機以蓄意謀反為由將西伯侯姬昌軟禁于荒村羑里,也就是如今的羑里城。姬昌當時年雖年事已高,但在被困的七年中,仍以頑強的毅力將伏羲先天八卦演易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爻,完成了《周易》這部舉世聞名,千古不朽的著作。《周易》是中國文化最為古老的典籍之一,被列為五經之首,三千多年來在中國文學史上一直放射著智慧的光芒。她以占筮的形式推測自然和社會的變化……[詳細]
42、商丘古城 AAAA
商丘古城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的故事,這段神奇動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我們商丘古城。說起美麗的商丘古城,可以說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現在這座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距今已近五百年的歷史了,“商丘”“睢陽”“宋國”“南京”“歸德府”這些商丘歷史上每一個時期的名稱,仿佛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悠久輝煌的歷史。商丘古城,早在1986年就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歸德府城墻又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重點旅游景區之一,是隴海和京九線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商丘古城具有八卦城、水上城、城撂城三大特點,全城外圓內方、形如古銅錢,九十三條街道形如棋盤,內城地勢呈龜背狀,中間高,四周低,略向南傾斜。內城四周城墻聳立,巍巍壯觀,古城四面環水,僅有四門與外界相通,從空中看古……[詳細]
43、燧皇陵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燧皇陵
  燧皇陵,又名燧人氏陵園,是上古時期發明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的墓園,位于商丘古城西南三里處。據《歸德府志》、《韓非子》、《左傳》、《三皇五帝時代》等典籍記載:“燧皇陵在閼伯臺西北”。據專家考證,燧人氏為天下第一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燧人氏立方牙、觀天象,確立了中華第一姓——“風姓”,研究制定了中國第一部歷法,確立了商丘為天地之中,在商丘建立了中華第一都。由于他貢獻巨大,被后人尊為“天皇”,位列“三皇”之首。燧皇陵歷經多次修復、擴建,占地440多畝,皇陵墓冢呈方錐型,長、寬各82米,高13.9米,前面延伸有神道,兩側有龍鳳麒麟等石像生,周圍有松柏蔥郁環繞。陵前高臺面積約1400平方米,高3.6米,可容納1500人同時祭拜。陵園內綠草成茵,繁花似錦。燧人氏墓冢高大,經歷代重修,燧皇陵已形成一個占地面積……[詳細]
淮海戰役陳官莊紀念館(陳官莊烈士陵園)
  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陵園座落于河南省永城市陳官莊,始建于1963年,占地約200畝。1974年陵園進行了第一次改擴建,投資800萬元,先后建了24.6米高的烈士紀念碑、720平方米的淮海戰役紀念館、500平方米的烈士事跡陳列館和1萬平方米的烈士墓地。從2007年到2012年,陵園進行了第二次改擴建,投資8000萬元,陸續建設了烈士公墓(包括600平方米的烈士遺骨地宮、10.5米高的標志碑、200米長的烈士名錄墻,12位著名烈士雕像)、9160平方米的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紀念館、730平方米的紀念碑碑廊(東側碑廊內安裝著340平方米《淮海大戰》花崗巖浮雕,西側碑廊安裝著320平方米《軍事家和開國上將》的漢白玉浮雕)、淮海戰役總前委(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青銅群雕等。陵……[詳細]
45、武陟嘉應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陟嘉應觀
  嘉應觀位于河南焦作武陟縣城東南12公里楊莊村南,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雍正皇帝為紀念在武陟筑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修建的的座集宮、廟、衙三位一體黃淮諸河龍王廟,建筑風格形似故宮,主要包括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中大殿、禹王閣等,規模宏大,有“北京小故宮”之美譽。嘉應觀現占地140畝,中軸線南北依次有山門、御碑亭、前樓、更衣殿、龍王殿、風神殿、雨神殿,東西跨院為河臺、道臺衙署。嘉應觀山門為單檐歇山頂,頂部覆蓋蘭色琉璃瓦,檐下為五踩重昂斗拱,用材甚小,玲瓏別致。外檐木質上均有彩繪,筆調明朗,色彩鮮艷。門前門牌上 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為雍正皇帝手書圣旨。御碑亭似清朝皇冠,富麗堂皇,亭內御碑鐵胎銅面,二十四龍纏繞,底座為獨角獸,雍正皇帝親筆撰文書丹,制作精致,稱得……[詳細]
46、龍門香山寺 AAAA
龍門香山寺
  龍門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緊鄰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武則天稱帝時重修該寺,并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曾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2003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復,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與世界文化遺產——龍門石窟西山窟區一衣帶水,隔河相望,與龍門石窟東山窟區和白園一脈相連,并肩鄰立。香山因盛產香葛而得名。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詳細]
47、倉房香嚴寺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房香嚴寺
  淅川香嚴寺又名長壽寺、香嚴長壽寺、顯通禪寺,中原四大名剎之一。淅川香嚴寺地處淅川縣城南40千米的倉房鎮境內,東臨龍山,西接虎山,北依后嶺,南拱面山,整個地形若蓮花狀,該寺居正中。淅川香嚴寺始建于唐朝,原有兩座禪院,“一在白巖萬山環抱之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30里,俗謂之上寺、下寺”。下寺已被丹江庫水淹沒,現僅存上寺。上寺位于倉房鎮西北4千米處,淅川香嚴寺坐落在龍山嶺南的群山環抱之中。淅川香嚴寺原為“大唐慧忠國師道場”,曾有僧眾數百人,有“千頃香巖”之稱。據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香巖寺始建于唐”。又據《淅川香嚴禪寺中興碑記》,淅川香嚴寺為“大唐慧忠國師道場,勅賜長壽,其以香巖傳,由國師入塔時,異香百里,經月不散”,故亦稱“香巖長壽寺”。其后屢廢屢建,今日上寺基本為清代建筑風格。-開元……[詳細]
48、黃帝故里 AAAA
黃帝故里
  河南新鄭古為有熊氏之國,軒轅黃帝降于軒轅之丘,定都于有熊。黃帝統一天下,奠定中華,肇造文明,惜物愛民,被后人尊為中華人文始祖。莊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如今的黃帝故里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拜祖的圣地,被評為國家AA-景區。2000年被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州市十大旅游景點之一。`黃帝故里景區位于新鄭市區軒轅路,占地面積100余畝,黃帝故里祠始建于漢代,后曾經毀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鄭縣令徐朝柱立有“軒轅故里”碑。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緬懷始祖功德。近年來,新鄭市人民政府對黃帝故里景區進行了擴建。擴建后的黃帝故里景區共分五個區域:廣場區、故里祠區、鼎壇區、藝術苑區、軒轅丘區。祠前廣場、千年古棗樹、國槐蔭蔭、百年銀杏松柏參參,“乾坤浮雕圓盤”立于中道……[詳細]
49、康百萬莊園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百萬莊園
  康百萬莊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與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被稱為全國三大莊園,位居三大莊園之首,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范。該景區位于河南鞏義市康店鎮,距市區4公里,莊園始建于明末清初,由十九部分組成,占地240余畝,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筑的代表。它的石雕、木雕、磚雕,被譽為中原藝術的奇葩。此外康氏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利逐四海之氣概,歷經四百年而不衰,成為豫商成功的典范,康百萬莊園也被譽為“豫商家園”。“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鞏義康家,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大膽開拓,勇于創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歷史上曾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十多人,都被當地百姓稱為“康百萬”。1900……[詳細]
50、洛陽關林廟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關林廟
  •這里埋葬著關羽的首級,是祭拜關二爺的圣地。•可以觀賞到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親筆御匾。•廟內有一百多尊清代的石刻小獅子,生動活潑,栩栩如生。景點介紹在洛陽市城南約7公里的關林廟,規模不大,但是香火極旺,因為這里埋葬著蜀漢名將關羽關二爺的首級(頭顱)。根據古代封建禮制,帝王墓為“陵”,王侯將相墓為“冢”,只有圣人的墓才能稱為“林”。兩千年來,關羽的地位從王侯一直上升到武圣人,能與“關林”相媲美的也只有山東曲阜的孔林。明朝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在漢代關廟的原址上,開始建廟種植柏樹,清朝乾隆年間(1735—1799年)加以擴建,基本形成如今的關林廟的規模。關林廟的建筑規格是按照傳統的宮殿式修建的,游客進入關林大門后,步行沿著中軸線向前游覽,依次可以看到關林廟……[詳細]
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
  中共中央中原局舊址位于河南省確山縣城西32公里的竹溝鎮延安街,包括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共河南省委、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留守處等在竹溝設立的各個機關。1938年11月,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成立中原局,負責長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地區黨的工作,由化名為胡服的-、朱瑞、朱理治、彭雪楓、鄭位三任委員,胡服兼書記,駐地在當時的中共河南省委所在地的竹溝鎮。1939年1月,-來到竹溝,領導中原地區的抗戰工作。中原局肅清了王明機會主義路線在中原地區黨內、軍內的影響,正確地貫徹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竹溝鎮建立了新兵隊即黨校、教導隊和電訊、衛生、婦女、青年等訓練班,為革命培養了大批的干部;還創辦了中原局印刷廠和《小消息》、《拂曉報》等報紙。1939年11月,出于當時抗戰形勢的需要,中原局離開了……[詳細]
廟底溝考古遺址公園
  廟底溝遺址位于三門峽市區西南的原陜州老城南關附近,距三門峽市區4公里。在北至青龍澗河、南至老310國道、東至火燒羊溝、西至廟底溝的24萬平方米范圍的土地內,一處5000年前的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靜靜地沉積在厚厚的塵埃中。中原地區史前文明中獨一無二的一個階段——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便因此而得名。遺址內涵分為二期。一期(下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二期(上層)遺存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性質的遺存,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它是承襲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又發展為河南的龍山文化。已出土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陶器上千件,在中國考古界引起轟動。廟底溝遺址的發現,解決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分期,更重要的是解決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之間的關系。從而證明,中華民族的祖先從遠古時代起經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直……[詳細]
53、千唐志齋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唐志齋
  千唐志齋位于新安縣鐵門鎮,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興建于民國21~23年間(1932~1934年),包括15孔磚質窯洞、3個天井和1條走廊。著名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予以命名并用古篆題額。整個建筑里里外外,鑲滿了大大小小的墓志和書法、繪畫石刻。現存各類藏石1413件,其中唐代1185件,宋代88件,明代30件,五代22件,北魏2件,隋2件,西晉1件,元1件,清2件,民國7件。此外,還存墓志蓋19件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54件。這些志石是由原齋主人張鈁先生從民間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搜集而來的。所獲北魏志石歸于佑任,唐志石歸張之寶齋。他早年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陜西新軍起義的策動者之一。1965年病逝于北京寓邸,其墓也遷到廬內東北角。唐志石主身分形形……[詳細]
54、戚城遺址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的濮陽市,它是西周后期至春秋時期衛國的重要城邑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前476年。濮陽是我們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戚城遺址是濮陽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戚城文物景區總占地面積760畝,自1991年3月起,歷時5年建成,其中有紀念景點5處,文物及遺址展示3處。戚城又稱“孔悝城”,是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于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詳細]
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
  “一部浩瀚隋唐史,訴盡千年不解緣”,這里中國古代史中輝煌燦爛的一筆,是政治經濟輝煌的體現,是文化風俗豐富多彩的集成。這里還是唐、五代、北宋沿用五百余年的都城核心區域,是隋唐洛陽城,是神都洛陽最輝煌的見證。公元690年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登基稱帝、改唐為周,建立武周政權,號“圣神皇帝”,定都于“神都”洛陽。隋唐洛陽城以洛水為銀河,里坊作星辰,宮城為北斗,構成了一條壯麗的天際線,其中明堂、天堂作為女皇理政、禮佛、生活的重要場所,被稱作“宮城區”的核心所在。明堂,為古代帝王政教之所。洛陽明堂起于睿宗垂拱中,削于玄宗開元末,武周是明堂歷史中輝煌的一部分,大唐貫徹了整個明堂歷史。武則天時期正殿,包羅萬象,是武周時期皇家禮制和政治意義的體現。現今的明堂核心保護展示中心柱古遺址,由周邊輻射的八個展廳……[詳細]
顓頊帝嚳陵(二帝陵)
  顓頊帝嚳陵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俗稱“二帝陵”,民間稱“高王廟”,是上古時期“三皇五帝”中第二帝高陽氏顓頊、第三帝高辛氏帝嚳的陵墓。陵地占地面積350余畝,南北長2050米,東西寬1060米。陵地古屬東郡濮陽,金大定七年(1167年)劃歸滑縣,1940年劃歸新置的高陵縣,1949年劃入內黃縣。史載二帝葬于“鮒山之陽”,即指此處。封土冢南北長約65米,東西寬約54米,頂高25米,陵墓底部都殘存有高1米左右的磚砌陵墻,南面陵墻上分別鑲嵌有“顓頊陵”和“帝嚳陵”石碑各一通。院中元代石碑記載,磚砌圍墻系元代天歷二年重修時所筑。在二帝陵廟之前的高臺地上,還殘存有元代至元十一年重修的陵廟拜殿和左右配殿。近幾年,在拜殿和配殿前后清理出歷代碑碣165通。為元、明、清時期的遺物,內容多為歷代王朝派遣特……[詳細]
57、新安函谷關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安函谷關
  時代:西漢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是西漢時期的古遺址,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函谷關是中國歷史上建置較早的具有重要軍事作用的重要關隘,也是對東西方文明交流有著重大意義的絲綢之路的第一關,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古代歷史、經濟、文化、軍事以及絲綢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一處非常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存。2000年9月25日,漢函谷關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7月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絲綢之路中國段首批申遺名單》。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鹿邑太清宮
  鹿邑太清宮遺址位于河南省鹿邑縣城東5公里處的太清宮鎮,是一處包括東漢至金、元時期歷代皇家祭祀老子的諸多遺跡的大型遺址群。鹿邑太清宮是我國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創始人老子的誕生地,舊名厲鄉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號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即今鹿邑縣太清宮鄉。太清,道家謂天道,亦謂天空,傳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宮觀。老子故里的紀念性建筑,初為老子廟,建于東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后改為老子祠。唐朝創始人李淵追認老子為始祖,以老子廟為太廟,起建宮闕殿宇,唐開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極宮”為太清宮至今。在太清宮以北的洞霄宮遺址發掘出唐宋等時期的建筑基址。唐宋時期的太清宮建筑基址范圍約1.5平方公里。史載,太清宮唐時如“帝者居中”,是唐宋時皇室祭祀老子的……[詳細]
59、葉縣縣衙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縣縣衙
  葉縣縣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是全國現僅存的3座古縣衙之一,也是目前我國現存的古官署衙門中唯一的明代縣衙建筑。據省文物局組織管家論證,葉縣縣衙建筑群落布局合理、規模宏大,其建筑形式融南北之風格,對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風格、流派特點及變化規律等都具有重要價值。葉縣明代縣衙位于葉縣東大街,占地16848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宏偉。整個建筑群由41個單元,153間房屋組成。中軸線上自前至后布列著大門、儀門、大堂、二堂、三堂等主要建筑。輔助建筑在其東西依次展開,布局合理,風格古樸,充分顯示了明代縣級政權官署衙門的規制和風貌。內設編鐘演奏廳、文物展室等,陳列300多件(套)文物,其中70多件為國內所僅有。葉縣明代縣衙不但規模宏大,氣勢宏偉,而且還是一座五品縣衙。根據我國古代的官制,知縣一般……[詳細]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
  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位于遂平縣嵖岈山鎮政府所在地,東西長230米,南北寬165米,占地面積38000平方米。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是我國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建立的第一個人民公社,是繼巴黎公社之后全世界第二個人民公社,具有壟斷性和典型性。是我國在-時期遺留下來的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人民公社舊址。2000年9月25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近、現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嵖岈山衛星人民公社舊址緊臨107國道、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公路,是國家“4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嵖岈山風景區的所在地,有遂平縣城、駐馬店火車站的旅游公交車直達,區位優越,交通便利。嵖岈山人民公社成立于五十年代后期。當時,廣大農民剛剛脫離封建桎梏和戰亂之苦,獲得了政治上的翻身和安定的生活環境。隨著三年恢復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廣大農村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综合网 | 在线a免费线上看 |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 日韩欧美动漫国产在线不卡 | 亚洲911国产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