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旅游

河南省文物古跡介紹

孫家洞遺址
  欒川地處豫西秦嶺東延余脈伏牛山、熊耳山之內,山勢西高東低,呈扇形向東展開,海拔一般在500-2000米之間。地處中國南北的過渡地帶,自然條件優越,為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孫家洞遺址位于洛陽市欒川縣欒川鄉灣灘村哼呼崖的斷崖上。北邊緊挨伊河。因山洞離孫家住戶較近,故稱孫家洞。現有洞口呈扁長形橢圓狀,寬3米,高0.9米,距河岸地面約50米左右,洞內又分數穴,高、低、粗細、大小不等,變化復雜。四周冬青樹密布、茂盛翠綠、景色秀麗。2008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欒川縣文物管理所對該洞進行了調查。具體坐標是:北緯33°47′50.0″,東經111°41′38.0″,海拔691米。孫家洞遺址區內化石地點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欒川縣欒川鄉范營村東側,伊河南岸的懸崖洞穴內,因山洞離孫家住戶較近,故稱……[詳細]
鶴壁劉莊遺址
  劉莊遺址,位于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大賚店鎮劉應村,是新石器時代的古遺址,為夏商周斷代提供了可靠的資料。遺址位于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之上,南水北調中線干渠662公里處。東距京廣鐵路300余米,緊鄰鐵路以東的鶴壁市新城區。遺址位于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之上,地理坐標東經114°15′,北緯35°44′,海拔高程在104~108米左右,淇河自西向東從遺址西部、南部環繞而行,屬衛河流域。遺址面積30余萬平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干渠計劃占壓遺址面積約7萬平方米,發掘面積7700平方米,發現仰韶時代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及大規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336座墓葬分布于東西110米、南北55米的范圍之內,布局清楚,排列規律,隨葬品400余件 (套)。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為主體特征的先商文化在發展進程中融……[詳細]
康北古城址
  康北古城址位于鞏義市康店鎮康北村高速路北,坐落在邙山東延部的坡頭上。面積4萬平方米。東西筑城墻,南北臨深溝,東有洛水,南有黑石古關,西有邙嶺,北有黃河天險,這里依山傍水,由西向東漸次傾斜,直至平灘河沿。戰國時期,周顯王二年(前367年)西周惠公封其少子班于鞏,與西周洛陽相對稱東周,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呂不韋滅東周,周亡。延續了一百多年。秦統一六國后,在此置鞏縣城,屬三川郡,漢時屬河南郡,北魏時將縣治遷至東10公里的鞏縣老城。清同治五年重修了磚拱碹寨門,咸豐元年修了“鞏王閣(紅閣)”,并刻碑闡述《鞏王廟原委》,還修了一殿、二殿、東西廊廟、山門、踏階等。《戰國策》、《史記》、《漢書》、《藏書》、《河南通志》、《鞏縣志•明嘉靖三十四年》、《鞏縣志•清乾隆十年、五十四年……[詳細]
新蔡故城
  春秋古城城址,曾被《史記》、《漢書》、《河南通志》、《大清一統志》、《汝寧府志》收錄,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元前503年,蔡平侯為了依附楚國從上蔡遷到呂地,在呂國都城舊址建都,改稱新蔡,以別舊都。秦漢以后,屢為州、郡、縣治所。 新蔡故城東鄰蓮花湖,南迎車輛湖,西接崗地,北靠青湖。縣城南5公里有汝河,北1.5公里有洪河繞城北東南下,在城東南3公里三岔口與汝河相匯東南下。故城東西呈長方形,周長8615米,占地580余萬平方米,故城東南隅1415米城墻保存尚好,故城墻現存2-10米高,寬20-50米,均為夯土建筑。城內有宮殿、廟宇、作坊、冶煉等遺址。故城內文化層較厚,沿用時間較長,文化遺存豐富。多年來,古城內出土文物較多,有陶鼎、壸、豆盤、合、缸、碗、水道管、骨錐、石……[詳細]
歐陽修故居
  歐陽修故居位于襄城縣麥嶺鎮歐營村。歐陽修,字永叔, 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官至參知政事。歐陽修4歲喪父,家中貧窮,自幼好學。23歲和2 4歲兩次參加國子監考試和禮部會試,均獲第一,在最后殿試中,以甲科第14名的成績授于進士及第,授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西京(洛陽)留守推官(負責勘問刑獄的司法官)。在西京任職的3年中,歐陽修在襄城東汝水岸邊,購得田宅一所,將母親和妹妹接來居住。襄城的秀麗山川和勤勞樸實的民風,給歐陽修留下美好印象。景祜元年(1034年)任職西京推官期滿后,回襄城探親時寫下《罷官后初還襄城敝居述懷》詩一首:路盡見家山,欣然望吾廬。 植仗望遠林,行歌登故墟。陋巷叩柴扉,迎候遙驚呼。 夙志在一壑,茲焉將荷鋤。兒童戲……[詳細]
266、高閣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高閣寺
  安陽高閣寺,原名大士閣,位于安陽老城內馬號街原高閣寺小學(現為文源高中)后院內。因建在磚砌的高臺基上,所以又叫高閣寺。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縣志記載,高閣寺原是建在宋朝州廨內的飛仙臺上。宋朝韓赟治相州時,曾擴建州廨。宋仁宗至和年間,魏公韓琦(就是老五中旁邊韓王廟以及晝錦堂的主人)治相州時,益作亭堂園池。規模宏大,建筑壯觀,曾有“雄于河北”之美譽。明成祖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明成祖第二子朱高燧封趙王。《明史》記載:“朱高燧恃寵,多不法,又與漢王高熙(明成祖之次子--筆者注)謀奪嫡,時時譖太子。”因此,幾乎被明成祖殺掉。由于皇太子(即后之明仁宗)力保方得幸免。明仁宗即位后,才將高燧封到彰德(安陽),俸祿二萬石。是年(公元1425年),以彰德府署改建為王府。現僅存高閣寺為其舊跡。高閣寺……[詳細]
洪山廟大殿
  洪山廟位于許昌市鄢陵縣只樂鄉后杜村,是現存較為完好的明代洪山廟遺存,距今已有五百多年。洪山廟大殿座北向南,大殿東西長9.30米,南北寬7.15米。 洪山廟中所供奉的為宋代中州神醫洪山真人,故名洪山廟。洪山真人本姓顧,原籍河北,生于宋代末年,曾舉進士,因感天下紛爭,世事變亂,吏治腐敗,不堪其擾,于是遠離塵世,隱居密縣大隗鎮洪山。期間,有感于當地牛馬牲畜常為疫病所困,死病無數,于是究心醫學,初則醫獸,醫名日盛,久則鄉里貧病之人亦委求療醫,遂成良醫,遠近求治者日眾。 真人醫名遠播,曾奉御詔為宋太后診病,有起死回生之效,后又被召為京城兵馬療疾,無不獲效。皇帝賜其金錦而不受,獲封為護國真牧靈應真人。因久居洪山,百姓亦俗稱為洪山真人。后仙逝于洪山,遂葬于此。鄉人為感念真人救死扶傷之恩,于元代初年在……[詳細]
方城普嚴寺
  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的普嚴禪寺,又稱普嚴禪院、大寺。座落于距縣城東南21公里的大乘山下,因千年來該寺作為大乘佛教臨濟正宗傳經說法的道場,故又以佛教名山,稱大主山為大乘山。座落于大乘山中的普嚴寺,又稱普嚴禪院、大寺,始建于唐憲宗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由南岳懷讓之曾孫吉本禪師來此傳經播道,成為該寺宣揚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一代祖師。先后有吉本禪師、慧果禪師、德遵禪師、慧燈禪師、云漸禪師、大洪僧人在此駐錫傳燈。宋崇寧五年(公元1106年)重建,改名崇寧萬壽寺。元明時重修,仍稱普嚴寺,由于普嚴寺僧眾愛國愛教,衛國有功,被元仁宗封為大乘山護國普嚴禪寺,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經宋元明清不斷增修,規模更加宏大,聞名遐邇。普嚴禪寺北宋時規模宏大,香火旺盛,為方城一大名勝。建有山門、中佛殿、大雄寶殿及兩廡。……[詳細]
中興寺造像碑
  河南省鎮平縣楊營鎮賈莊村西南(500米)處有座中興寺(又名登禪寺),寺院內有一座碑樓,里邊嵌立著一通造像碑。據南陽志第三十九卷記載,該寺始建于北魏元年(公元386年)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碑刻于南北朝西魏文帝大統三年(公元537年),距今已有1460多年的歷史。 造像碑呈圭形,通高184厘米,寬82厘米,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造像佛龕,下部為碑文。佛龕內深浮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和四飛天。釋迦大佛跏趺坐于中間方座上。袒露右胸,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著復褶垂于座前。二弟子身著雙頜下垂式袈裟,侍立于佛后兩側。佛和弟子身后有火焰紋桃形頭光。二菩薩位于佛前兩側,跣足立于俯瓣蓮花座上。頭戴花蔓冠,寶繒順肩下垂,帔帛覆于雙肩,頸飾項圈,胸佩瓔珞。下身著垂地長裙,分別手持拂塵和蓮花。佛后上方刻有四……[詳細]
歸德府古城墻
  歸德古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古代一些城市大多是有城墻的,沒有城墻是不能算作城的。能讓古人下大力氣建得城墻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就必然十分重要。睢陽城這一片土地,從商朝到現在的睢陽古城,是沿著中國歷史的泥濘一路走來的。數千年來,歷史上筑起了那么多的古城墻,就連所謂的七朝古都九朝古都的城墻,都被時間的巨手平蕩的蹤跡全無,而商丘市睢陽區的歸德府古城墻卻有幸走過了490多年歲月的歷史,如今它的城郭、內城、護城河保存基本完好,氣勢肅穆雄偉。現存古城墻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為古城堡式建筑,城池外圓內方,形似銅錢。磚城墻周長3.6公里,城門為拱卷門。東門曰賓陽,西門曰垤澤,南門曰拱陽,北門曰拱辰。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共93條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盤狀。城內建筑多為走馬門樓、五門相照的四合院建筑群。根據五……[詳細]
271、思陵冢
思陵冢
  思陵冢即是三國時魏封陳王——曹植之墓居。《河南通志》記載:“曹植墓在陳州南三里,魏封陳思王。”《大清一統志》說:“三國魏曹植墓,在淮寧縣南三里。”一連四個冢由北往南依次高度為12米、4米、7米、15米,封土面積依次為1656平方米、400平方米、900平方米、3000平方米。最南端的這個高冢就是思陵冢。曹植,字子建,曹操第三子,譙縣(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著名詩人。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特別在詩壇上成就頗高,受到歷史上許多名人的高度評價。南北朝著名詩人謝靈運說:“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獨點八斗。”曹植從小聰明過人,10歲能詩文,19歲寫的《銅雀賦》名噪一時,為曹操所寵愛,一度考慮立他為太子。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曹操最終動搖了對他的信任。曹操死后,其兄曹丕和其侄曹睿……[詳細]
水泉石窟
  水泉石窟位于偃師縣寇店鄉石窟村南沙河東岸萬安山的斷壁上,坐東朝西,依山面水。窟深6.5米,寬4.8米,高12米。窟內后壁正中,雕主佛兩尊,現僅存北側一佛,高約3米。 水泉石窟位于古都洛陽南大門——大谷關口以東斷崖之上、今偃師市寇店鄉水泉村。石窟坐東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寬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龕400余個。開鑿年代從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內正中刻主佛兩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殘高3米,兩佛并列。 南壁上部有一大龕,高1.42米,寬0.95米,內刻1佛2菩薩。主佛結跏趺坐高臺上,兩菩薩侍立左右,兩側刻護法雄獅1對。其左有1小龕,刻1佛2菩薩,佛座兩側有獅2尊。佛座正中有1力士手托薰爐,左右為供養人。此龕之上有5個小龕,龕內各有佛1尊;龕門兩側各刻2個小龕,上小龕……[詳細]
林校洛邑祭祀遺址
  2009年2月~2010年6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在配合河南科技大學林業職業學院園林實訓樓基建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一處西周早期的祭祀遺址。發掘面積近1500平方米,發現有西周早期祭祀坑、灰坑、墓葬及流水溝等重要遺跡,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等珍貴文物,取得重要成果。該遺址位于洛陽市中州東路以北的林業職業學院院內,工地位于西周早期遺跡密集分布區,是研究西周洛邑的重點區域,多年來在瀍河兩岸的考古工作也發現了大量的西周遺存,瀍河以西的邙山南麓發現有西周貴族墓地;貴族墓地南鄰的瀍河西岸發現有大型的西周宗族鑄銅遺址;瀍河以東發現有大量的殷遺民墓等等,此次更是在此區域發現分布密集的祭祀坑。目前,發現的祭祀坑有人坑、馬坑、狗坑、牛坑、豬坑、人馬組合坑、人豬組合坑、馬豬組合坑、豬牛組合坑、車馬坑以及人、牛、狗組合坑……[詳細]
顏村鋪革命舊址
  顏村鋪革命舊址位于范縣東北六公里顏村鋪東側,北臨金堤,與山東莘縣櫻桃園鎮接壤,南臨濮臺公路,西臨新范公路。有完整的磚木結構房屋九間。占地831平方米,室內附屬文物保存完好。范縣是革命老區,是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之一,在抗戰開始時期,這里開展了游擊戰爭。一九四零年初,國民黨掀起-高潮,駐扎在清豐,濮陽一帶的國民黨三十九集團軍加緊-活動,嚴重摧殘了我抗日組織。一九四零年三月初,由楊勇同志所率領的獨立旅和其他七個支隊對濮陽、清豐一帶的敵人進行了-,指揮部駐扎在范縣顏村鋪一個四和院內(今舊址)經過六天的激戰,迫使敵人退至民權縣以東的地區。隨著討頑戰爭的勝利,濮、范、觀等魯西南十余縣都相繼解放,建立了魯西行署(四一年合并到冀魯行署)。顏村鋪以獨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指揮中心。一九四零年秋至……[詳細]
雞公山近代建筑群
  清朝時的信陽雞公山,堪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公共租界。在一段時期內,這里曾有美、英、法、德、俄等23個國家的傳教士、商人等建造的近500幢別墅,故有“萬國建筑博物館”之稱。由于戰亂和人為破壞,目前遺存的老別墅有上百幢,它們構成了全國為數不多的山中建筑奇觀。2014年雞公山近代建筑群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雞公山建筑群的形成,與一個叫李立生的美國傳教士有關。1890年,原名丹尼爾·納爾森的李立生,從美國來到湖北漢口。1902年平漢鐵路通車后,鐵路經過信陽雞公山,他開始在河南信陽傳教。1902年10月21日,李立生和同伴施道格,首次踏訪雞公山。據雞公山管理區旅游文化局局長何軍介紹,李立生的女兒瑪莉在她父親的傳記中寫道,由于天氣炎熱,他們在當地很不適應,李立生剛出生的小兒子李敦禮不幸染上的熱病,……[詳細]
石佛村傳統民居
  石佛村傳統民居位于義馬市東區街道辦事處石佛村。年代為清。石佛村傳統民居是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石佛村傳統民居位于義馬市區的東區街道辦事處,為河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李家大院與鴻慶寺相鄰。石佛村中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李家大院自東至西由五套四合院組成,村民俗稱“五過庭”。一號院和二號院為李氏家族的第九代李一元所建。李家歷代秉承耕讀傳家的祖訓,子孫多入朝為官。李一元生前“敕贈儒林郎布政司經歷,鹽運司知事”,他的后代有多人在清朝擔任過武信騎尉、武德騎尉、布政司理問、太學生等職。三號院至五號院則為李一元的兒子李景陽所建。李家在興盛時廣積家產,鼎盛時期有田產6000多畝,從義馬到新安縣……[詳細]
正陽漢代石闕
  漢代石闕正陽縣漢代石闕位于正陽縣城的東關外,公路北側,當地群眾稱謂“望像臺”。民國二十五年重修正陽縣志記載:“望像臺在城東關外東岳廟前,有石壁厚二尺,東西長六尺。東首石塊八層高七尺許,西首石塊十一層高一丈許,頂上有石板雕刻如瓦屋式,檐角四出,兩首側面斬齊,如門戶之一邊,似是古代石闕之左部…”正陽縣文化部門鑒于此“臺”建筑形式古老,同時在群眾中又有許多古代的傳說故事,就把它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1961年5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在全省文物調查登記中,對此“望像臺”進行了調查研究。才知道它是一座漢代石闕。石闕距公路約15米左右,闕之北是東岳廟的廢墟。據縣志記載元代至元四年,邑人陳福成等人,曾在闕北廢墟上修建東岳廟;乾隆三十五年,邑人李成仁等又重修東岳廟。現僅存廢墟,其上瓦礫遍地,調查……[詳細]
申橋李莊遺址
  李莊遺址,又叫“山臺寺遺址”,位于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縣申橋鄉李莊村,因其基址上過去有座山臺寺而得名。李莊遺址以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龍山文化遺存為主,同時又含有較多的岳石文化遺存。龍山文化距今為4200年~4500年,此時農業生產已占相當比重,耜耕和以石器磨制、輪制陶器為代表的手工業生產技術已有較高水平,家畜飼養有了顯著發展,陶器種類眾多,形態多樣,造型美觀,飾紋纖細。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4米余。出土文物有陶鬲、罐、紡輪、網墜和蚌器、骨匕、骨鏃等。陶器飾有方格紋、粗繩紋、附加堆紋。遺址中有一個埋有9頭整牛和一個鹿頭的“九牛祭坑”,使山臺寺的龍山文化與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關系。《世本•作篇》“核作服牛”;《楚辭•天問》“該秉季德……胡終弊于有扈,牧夫牛羊”;《管子……[詳細]
鎮平彭雪楓紀念館
  彭雪楓紀念館坐落于鎮平縣城北隅,毗鄰公路,占地面積9200余平方米。迎面是彭雪楓的高大銅像,聳立于晶瑩剔透的花崗石基座上,使這位德才兼備、智勇雙全的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聰穎剛毅的光輝形象栩栩如生地得以展現。石基上鐫刻的“彭雪楓”題字,選用本人墨跡,下筆有神,灑脫蒼道,別有韻味。銅像兩側的兩塊石碑,一碑介紹彭雪楓的生平事跡,一碑記敘建造紀念館的經過。院內空曠處則用花木草卉點綴。主體建筑展覽館,位于后部的中央,兩層,乳白,別具一格。總面積2350平方米,將600余幅有關彭雪楓烈士戎馬一生的珍貴照片,分作八個部分集中展覽,再現了烈士光輝燦爛的一生。彭雪楓,鎮平縣七里莊人,生于1907年。1925年投身革命,工作出色。大革命失敗后回到家鄉,為鎮平0的建立打下基礎。后回蘇區,歷任紅星大隊政委、支隊長、……[詳細]
大程書院
  大程書院位于城內書院街,南北長73.65米,東西寬39.9米,總面積2938.6平方米,大門3間,古槐1棵,龍門3間,古松2株,立雪講堂3間,東西廊房各2排,每排13間,共52間。是遺留的縣城時間較久、規模較大和較完整的古建筑群,居全國第三位。大程書院始建于宋代,為程顥所建。程顥,北宋哲學家、教育家、理學奠基人。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年)至元豐三年(1080年)在扶溝任知縣,尚寬厚,重教化、關心民疾,興建學校。他親自“聚邑之優秀子弟而教之”,親書“書院”二字匾額懸于大門之上。并倡導“鄉必有校”,請來有名望的學者到扶溝傳道授業,使扶溝縣域文風一時丕振,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書院規模雄偉,巍巍壯觀,舊貌生輝。從建院始,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900多年的滄桑,進行了多次的擴建、重建,其規模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五月天天堂久久 | 香蕉97人人乳视频观看 | 在线免费亚洲天堂AV影院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首页 | 中文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小说区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