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旅游

山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董家莊漢畫像石墓
  時代:東漢董家莊漢畫像石墓位于山東省濰坊市安丘市博物館院內,原址在城區西南9公里的凌河鎮董家莊村北。1959年修建牟山水庫時發現,是一座大型的漢畫像石墓。同年12月至次年3月,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對墓葬進行了清理發掘,只把畫像石拆遷到縣城保存。1963年在北關果園內(現市博物館院內)復原,墓入口處增建了保護性前廳,門額題“漢墓”。1979年安丘縣人民政府公布漢畫像石墓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安丘縣城鄉建設委員會、安丘縣文化局劃定了安丘董家莊漢畫像石墓的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對漢墓及其周圍的環境保護作出了規定。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丘漢畫像石墓迄今已有1800多年,墓主為東漢青州刺史安丘人孫嵩,墓室座北朝南,分甬道和前、中、后室,南北長14米,……[詳細]
臨清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收取關稅之所)在鰲頭磯南300米處大運河西岸。始建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延存至今已有570余年的歷史。現存有鈔關儀門,南、北穿廳,公堂、巡攔房、船料房、官屬合房等80余間古建筑,院內存有明代和清代碑刻。在運河槽運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并且是全國唯一的一處鈔關舊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之初,基于臨清成為漕運咽喉、商業都會以及諸王練兵、漕糧儲積、貢磚燒制、商市稅征等原因,永樂二十一年門1423年),山東巡撫陳濟上疏:要求在臨清設鈔關。宣德四年門1429年),鈔關之設自此始。這時運河上共設鈔關七處,臨清為其一。宣德十年(1435年)朝廷在臨清又增設戶部榷稅分司,以督理關稅,至萬歷年間,臨清鈔關年征收船料商稅銀八萬八……[詳細]
丹土遺址
  丹土遺址,位于五蓮縣城東南約37.5公里處,發現于1934年。現屬潮河鎮丹土村。丹土遺址總面積約28.8萬平方米,丹土村坐落在遺址的偏南部位,村址占地約4.4萬平方米。經考古學家多次考察,確認為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大約開始于公元前2500年前后,系父系氏族公社制時期,后逐步延續到奴隸制社會時期。據勘探,該文化層厚約2.2米,保存者兩各不同文化時期的大量遺跡遺物。其遺跡面積之大,內涵之豐富,延續性之長,實屬我省沿海一帶遺址之冠。為此,197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丹土村民在村西北蓋房清基時,清理出數座房屋遺址,它時氏族部落較早的房遺址。據考,該遺址時按照一定的規劃建造的,可氛圍居住區、各種手工業作坊區和……[詳細]
鄒城尼山區抗日英烈園
  鄒城尼山區抗日英烈園位于鄒城市城前鎮渠莊村駐地,總占地面積80余畝,其中建筑面積1400平方米,主要建有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館、抗日子弟小學、抗日后方醫院、防空洞、八路軍兵營、紅色文化廣場、紅色體驗區、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和廁所等基礎設施,一期工程預計投資1500萬元,將于2016年7月初投入使用。1943年12月立。紀念碑座北面南,由四方形的石灰巖雕鑿面成。碑座呈方須彌形,高0.5米,碑身高2米,上寬0.40米,下寬0.55米。正面鐫刻著魯南參議長彭畏三同志書寫的“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碑陰(北面)記述著魯南尼山區黨政軍民抗日斗爭的光輝歷史,謳歌了尼山區軍民與日寇斗爭的壯烈場面和英雄事跡。紀念碑兩側刻有166位抗日烈士的姓名、籍貫。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對研究魯南抗日戰……[詳細]
費縣顏真卿故里
  顏真卿祖籍瑯琊孝悌里(費縣方城鎮諸滿六村),顏真卿故居修復包括兩部分工程,一是在費縣縣城中心樹立身高四米的顏真卿大型漢白玉大理石雕像,在費縣沿河公園重塑了“唐魯郡顏文忠公新廟記”碑。二是在顏真卿祖籍(方城鎮諸滿六村)修復了“孝悌里”牌坊和雙忠橋等古跡。在顏真卿祖墳地重修顏真卿墓。1997年9月23日至25日,在費縣召開了首屆全國顏真卿學術研討會,全國各地104位專家、學者、顏氏后裔參加了會議。費縣方城鎮顏林位于方城西北5公里處的蒙山南麓。全村現有508戶,1732人,耕地面積2180畝。據《陋巷志》載:顏盛,字叔臺,為漢尚書郎;魏歷青徐二州刺史,關內侯,始自魯國徙居瑯琊臨沂,代傳孝恭,因號其居為孝悌里。葬臨沂縣西七公里,今屬費縣。原有顏盛及子孫墓多座,故稱顏林。唐末顏氏后裔在此建顏真卿、顏杲……[詳細]
東岳石遺址
  東岳石遺址位于大澤山鎮東岳石村南100米處,淄陽水庫內東北部。該遺址東依大澤山,南依高望山和明堂山,西和膠萊平原相接,西北與東岳石村有一壩之隔。1959年,修筑淄陽水庫時發現的。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70米,地勢較高。由于多年被水沖刷,遺物暴露地表甚多。1960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進行發掘。東岳石遺址發掘報告《山東平度東岳石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與戰國墓》發表于《考古》1962年第10期。出土陶器多為泥質灰陶和黑陶,少量為黃褐陶,皆輪制,胎質較厚。器形有罐、尊、器蓋、簋、盂、豆、甗、鼎、杯等10余種。一般為直口,尖唇。通體可見一至數圈突棱,有的還有陰弦紋。多數系子母口,有蓋。-底,假圈足或短舌狀足。陶質粗糙笨拙,制作細致精巧的少見。出土石器有斧、錛、刀、鑿、鏟、紡綸、鏃、礪石、網墜、敲砸器……[詳細]
菏澤谷林堯陵
  堯陵:堯陵位于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富春鄉趙前莊村南300米,堯陵陵區東西75米,南北86米,地勢平坦,現有墓冢直徑15米,高8米。堯陵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歷史上由于水災多次被淹沒,一直延續至今保存較完整。墓冢前有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濮州知州繆潤紱書“帝堯陶唐氏墓”碑,青石質,方首抹角,碑向正南,高1.89米,寬0.66米,厚0.18米。方座長0.78米,寬0.28米,高0.4米。墓碑東南50米有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濮州知州薛孟所立“祭文碑”一通,螭首龜蚨,碑文草書,共162字。主要記述祭祀的時間、地點、人員、祭品及頌詞。祭文碑首高0.8米,寬0.91米,厚0.37米;碑身高2.0米,寬0.87米,厚0.3米,碑座長1.78米,寬0.87米,高0.5米。堯陵對中國古代歷史研……[詳細]
馬石山抗日戰斗遺址
  馬石山抗日戰斗遺址位于乳山市諸往鎮上石硼村北的馬石山上,是1987年9月第二次文物普查時調查的。現存馬石山上環山毛石砌筑圍墻,是當時戰斗主要依托,全長2000余米。主峰陽坡有烈士紀念塔、紀念堂、紀念碑、烈士墓等。1942年11月,侵華日寇用兩萬余兵力,以“鐵壁合圍,梳篦戰術”,對我膠東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拉網式“大掃蕩”。膠東區公安局警衛連政治指導員王殿元和膠東區公安局三科科長唐慈,根據“膠東軍區戰事--指揮部”的命令,在馬石山南麓同當地群眾一起堅持反掃蕩。11月23日,敵人把棉亙數十里的馬石山團團圍住,為解救被圍困在馬石山上的數千名群眾和部分地方干部,他們率部先后數次上下馬石山,護送一千多人脫險,直至24日拂曉已失去了突圍時機。為吸引敵人主力,使更多被圍的群眾有機會沖出重圍,王殿元和唐慈……[詳細]
河東慘案紀念地
  河東慘案紀念地位于淄博市淄川區羅村鎮,年代為1938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于同年12月27日侵占了淄川縣城。為了迅速建立統治秩序,日軍派遣漢奸走狗四處網羅地方反動勢力,竭力進行欺騙宣傳,開展所謂“宣撫安民”活動。河東村是淄川羅村鎮的一個較大村莊。解放前,全村有630戶人家,1700多口人。二十年代末,該村村民張榮修,為了防匪保家,拉起了封建迷信組織“鐵板會”。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其會員遍及河東、羅家莊、楊家寨、龍口、馬尚等地。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深,鐵板會會員紛紛投入反日抗日斗爭行列。1937年底,河東村鐵板會首領張榮修曾先后兩次應馬尚村鐵板會之邀,派人幫助他們攻打侵占周村的日軍。因武器原始,又缺乏正確的指揮而失敗。但是,此反抗之舉引起了日軍的特別注意,“鐵板會”……[詳細]
濟南呂祖廟
  呂祖廟始建于金代,屬道教全真龍門派,因供奉神話人物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明末,濟南知府樊時英曾重修呂祖廟(有碑為證)。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在呂祖廟西院又修建了一座大殿,名為升陽觀。此后,呂祖廟漸漸被人們稱為升陽觀,2016年又恢復為“呂祖廟”。據資料記載,呂祖廟歷經800多年的風雨,多次重修,原來的呂祖廟是座由東西廂房及正殿組成的四合院,正殿為三開間一殿一卷棚硬山結構,造型穩重而富有變化。但“文革”時期破壞嚴重,到現在,原先的院落已被各種現代建筑擠得只剩下六七百平方米了。而且盡管1979年便被公布為濟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呂祖廟還是沒能避免倒塌的命運,幸好正殿山墻內尚保存著三塊碑刻,嵌在東山墻的一塊是民國18年重修時的碑刻,一塊是帝君畫像碑;嵌在西山墻的則是清光緒戊申(1908年……[詳細]
291、鐵公祠
鐵公祠
  在大明湖西北岸,為民族形式的庭院,呈長方形,占地6386平方米。四周環以曲廊,南臨湖岸。院內有鐵公祠、佛公祠、得月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筑,是大明湖公園的園中之園。鐵公祠是為紀念鐵鉉而建的祠堂。鐵鉉(公元1366至1402年),鄧州(今河南鄧縣)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字為“鼎石”,任都督府斷事。朱元璋死后,長孫朱允炆登基,任鐵弦為山東參政。燕王朱棣為與侄子爭奪帝王,以討伐主張削藩的大臣齊泰等人為借口,從北京發兵南下“靖難”。兵至濟南時,鐵鉉在大明湖南岸水面亭誓師,抵抗燕軍南下,幾次挫敗燕軍,并焚毀他們的攻城器械。當燕軍炮火攻城時,鐵鉉令人在城上豎起朱元璋的牌位,使燕軍不能開炮,還設計詐降,在城門上預設鐵板,待朱棣領軍進城,鐵板驟落,打在了燕王的馬上,燕王本不純潔的心靈受到了無情的……[詳細]
啟唷學館舊址
  啟唷學館舊址,位于山東省煙臺市芝罘區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6年12月7日,授予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啟喑學館,是中國第一所聾啞學校,現在煙臺市聾啞中心學校的前身。建館過程美國傳教士查爾斯·羅杰斯·米爾斯1862年來到登州傳教。他與前妻所生的孩子中,有一個名叫蓋雷的兒子,3歲時因病失去聽力。對兒子的關心,使得米爾斯先生開始關注起中國聾兒的狀況。由于當時中國沒有專門的聾兒學校,米爾斯先生于1878年將蓋雷送回美國羅徹斯特聾人學校學習。在那里,他認識了第二任妻子———學校教師安妮塔小姐。1884年11月26日,安妮塔·湯普森·米爾斯來到煙臺與查爾斯·羅杰斯·米爾斯結為伉儷。結婚后不久,米爾斯夫人開始著手學習漢語,為創辦聾兒學校……[詳細]
慈孝兼完石坊
  慈孝兼完石坊座落在濟寧中區翰林街南首,門樓式,全石結構,3層圓透高浮石坊,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旌表誥封奉直大夫王懷遠之妻孫氏敕建的“節孝坊”。第二層正中因有工部郎中史大倫所題“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該坊采用浮雕、透雕、圓雕、線雕等手法相結合,造型優美,內容豐富,做工精細,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慈孝兼完石坊座落在濟寧中區翰林街南首,門樓式,全石結構,3層圓透高浮石坊,系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為旌表誥封奉直大夫王懷遠之妻孫氏敕建的“節孝坊”。第二層正中因有工部郎中史大倫所題“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石坊三楹四柱,面闊8米,進深2.7米,高7米,正中一層飛檐,兩側楹各為兩層飛檐。均以仿木斗拱承托,檐角備垂風鐸。各層頂脊為仿瓦壟起脊。上層正中懸有鏤空滾龍鑲邊,上刻“圣旨”……[詳細]
諸葛亮故里紀念館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先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81年出生于陽都故城。約公元193年,諸葛亮13歲時隨叔夫諸葛玄去豫章,15歲時隨叔夫依附劉表,開始了在荊州“躬耕隴畝”的生活,歷時12年。后被劉備請出山,輔佐劉備創建蜀漢政權,成為一代名相,為后人所緬懷。諸葛亮故里位于沂南縣磚埠鄉的陽都故城。陽都故城是古代文化遺址,城內耕土下1米左右既是漢代文化層,亦發現戰國文物,陶豆和陶鬲的殘片隨處可見。故城東面緊靠沂河,河西崖有一段出土的古代城墻,石砌而成,十分堅固。北面是東沂河,河岸上約1500米長的東段故城城基至今依稀可辨。1992年,沂南縣人民政府投資40萬元人民幣在沂南縣磚埠鄉孫家黃疃修建了“諸葛亮故里紀念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為仿古式建筑。紀念館左側豎立的穿孔漢畫像石……[詳細]
臨清文化中心
  臨清文化中心位于山東臨清溫泉路以南,大劇院以東,曙光路以西,濟津河以北,規劃占地面積8.71公頃,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臨清文化中心由規劃展覽館、文化館、博物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季羨林先生紀念館、張彥青藝術館六館組成,是集場館、園林綠化、水體景觀、運河公園、迎賓道路等多種景觀元素為一體的大型景觀建筑群。臨清文化中心整體布展面積15000平方米。其中規劃展覽館作為展現臨清城市建設風貌的重要展館,分為形象展示、歷史沿革、城市總體規劃等14個展示區,運用了31項多媒體設備和先進的高科技設備,展示臨清城市規劃的變遷;博物館以專題和單元結合的形式,展現臨清作為中國運河名城·千年古縣的悠久歷史和文化積淀;張自忠將軍紀念館由序廳、碑刻、生平事跡、影視播放、書畫題詞五個展廳組成;季羨林先生紀念館展出圖……[詳細]
濰坊于家大院
  于家大院為寒亭區一片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四合院古建筑群,是“老寒亭街”望族于姓家族的祖宅。它位于寒亭城區東側浞河岸邊寒亭街辦寒亭二村,共有明清四合院20余套,占地5000多平方米。2006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于家大院始建于明代末年,大規模擴建于清中后期。清康熙年間,于氏十三世祖“現龍”由西于家莊子村(今朱里鎮河灘社區)遷至寒亭,去世后仍殯回原駐地。此后,現龍之侄十四世祖“際昌”繼遷寒亭定居,此為于氏家族來寒亭定居的一世祖。此后子孫延綿,歷代相傳,至十九世于學濂任“翰林院待詔,誥授奉政大夫”。于學濂的從兄于學經為“衛千總,誥授武略佐騎尉候補守府”。于學濂的長子于占鰲為“河北永平府經歷,候補知縣,欽加同知銜”。寒亭于氏從此奠基中興,成為世家望族。此后英才輩出,繼往開來……[詳細]
韓王墓石刻群
  位于莘縣董杜莊鎮梁丕營村北200米處,是唐朝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和其父左散騎常侍韓國昌父子的墓碑,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碑身與碑冠整石雕出,通高6.8米,寬2.13米,厚0.77米,碑文為歐體楷書,約2400字。碑冠為高浮雕蟠龍吸火炬,構圖雄渾壯闊,章法勻稱合理,線條遒勁有力,刀法嫻熟而又肯定,氣格恢宏瑰偉。另有一武士牽引石馬,馬身長2.45米,高1.70米,造型渾穆雍容,線條生動流暢,形象逼真傳神,充分顯示出上升時期中國中世紀石刻藝術的雄強和典雅之美。古代石刻群。位于莘縣董杜莊鄉梁丕營村東北。系唐末魏博節度使韓允中及其父韓國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韓允中墓碑、韓國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馬、武士俑。韓允中墓碑和韓國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司。碑身與碑額為整石雕出,通高……[詳細]
萊蕪戰役指揮所舊址
  萊蕪戰役指揮所位于萊蕪城東46華里的萊蕪市萊城區辛莊鎮石灣子村,東臨沙河,與寄母山隔河相望,西為西風山,南靠包頭山,北依青龍山。石灣子村擁有小橋流水,更有迷人的傳說。村東河內有一巨石,上有一碗狀坑,相傳能積水成金。夜積水滿,晨得一金。有人為得大金,便將坑鑿大,不但未得大金,反而不再生金。因此,傳說村子曾名金碗子,后演變為石碗子、石灣子。今有碗坑巨石仍存河底。1947年時的石灣子,通村的只有一條鄉間小道,但50多米寬的干涸的沙河既可徒步行軍,亦可驅車而行,華野將領當年便是沿河逆流而上的。到達石灣子后,陳毅、粟裕及其警衛員、總務人員等幾十人住在財主李學文的四合院內,其余人員則分散入住農舍。石灣子村遵照上級全民總動員、一切為前線的指示,在區委宣傳干部柳圣一的指揮下,成立了以副村長孟光榮和婦救會長候……[詳細]
滕州龍泉塔
  在滕州城東郊,荊河西岸,高聳著一座巍巍古塔。每當斜陽西照,霞光萬道,波水漣漪與塔影遠山相映生輝,極為奇麗壯觀,被古人命名為塔影高標(又稱浮屠峙玉),為古滕八景之。古塔俗稱龍泉塔,原是龍泉寺的一座佛塔。龍泉寺建筑規模宏麗,從遠處便可望見那黃墻壁瓦,蒼松紺宇。進寺四顧,但見正中大殿軒昂,兩側廡殿整齊,殿內供的佛像栩栩如生,碑房里各種碑刻琳瑯滿目、風雅古樸。清末民初,龍泉寺龐大的建筑群大都倒塌失修,僅存此塔。昔日輝煌壯觀的龍泉禪寺已成為歷史,但龍泉塔穿越歷史的煙云巍然屹立。關于龍泉塔命名,據史書記載:又大泉水,時漂民居,故建塔以鎮之,龍泉之名蓋亦有自云。塔名的由來可能與水有關。龍泉塔建于何時?由于年代久遠,資料散失,至今仍無定論。清道光《滕縣志》中有以浮屠峙玉為題的詩:久隨韋肇映題名,卓立龍泉奠此……[詳細]
煙臺西炮臺
  西炮臺國防公園煙臺西炮臺國防公園位于芝罘區西北部的通伸崗上,最高海拔106米,面積10.7公頃,在西炮臺公園的西側垛山頂上,于1985年建有烈士紀念碑。園中建筑面積0.3公頃,城墻0.1公頃,喬灌木10萬株,因山上建有護衛煙臺的海防炮臺,并與東炮臺相對峙,所以得名為西炮臺。西炮臺始建于清光緒二年(1876年),當時炮臺上安裝的是土炮,并修筑圍墻、望樓以加強海防,光緒十三年(1887年),又增修炮臺,共八座,現保存完整的有四座,最大的炮臺周長31米,圍墻高2米,城墻寬近1米,全長800余米,有射口200余個。西炮臺由圍墻、甕城、大小炮臺、演兵場、地下指揮所、彈藥庫等組成。隨著煙臺的對外開放,1979-1981年,經過整修,面貌恢復原狀,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的既具古代城堡特點,又具近代先進軍事設……[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在线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 五月激情丁香婷婷综合中文字幕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少妇饥渴 | 亚洲欧洲国产欧美一区精品 | 女同亚洲国产中文字幕 | 日韩亚洲欧美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