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后萬村古建筑群
  后萬村古建筑群位于南昌縣三江鎮三江村委會前、后萬自然村,自北宋神宗年間故兵部尚書、愛國先賢萬迪公始遷至此,迄八百余載。該自然村地臨四縣之交,秀挹三江,世代文風蔚然,忠誠義士,人才輩出,歷朝金榜題名之進士,有記載就有十五人,舉人秀才數百名。經世代經營,該村村容整肅,綠樹芳草,碧水如鏡,街巷潔凈,古宅民舍,文物勝跡,蔚為省邑望族名勝。如萬芳園之迪公銅像、道光古井、必大之門、金榜棋桿石、鯉魚塘、雙節牌坊、十八坡及明、清古建筑群,處處無不展示出三江古文化底蘊。該自然村自宋迄明肇基以來,世代繁衍昌盛,古建筑群蔚為大觀,F存的61幢古建筑,均系磚木石結構,外墻下砌花崗巖石(角礪巖),上砌青灰色斗磚,室內鋪青石地面,內部為木構建筑,梁柱粗大,梁檁均為雙合梁,雕刻明窗,宅內布局一般為一、二進,廳堂側舍,因地……[詳細]
462、紫陽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陽堤
  紫陽堤 位于江西星子縣城南鄱陽湖畔。因前面與落星石相對,故又稱“南康星灣石堤”。始建于北宋元棺間,郡守吳審禮以郡治瀕湖,風濤險惡,往來舟楫停泊無所,于是構木為障。因草創簡陋,儀十余年即廢。崇寧間,郡守孫喬年報請以石為堤,長500余米,堤內又疏浚二個停泊之所,俗稱“內澳”,可容小船千艘,歲久漸圮。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知南康軍,著手大力修復。朱熹,南宋哲學家、教育家,集理學之大成者,生于建炎四年(1130年),卒于寧宗慶元六年(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別號考亭、紫陽。其上任伊始,見舊堤歲久不治,水波蕩擊,木腐土疏,澳內則淤泥堵塞。于是籌錢百萬,米五百斛,于淳熙七年(1180年)動工。朱熹“間亦躬行于上,勞苦勤恤者甚至”,凡用工一萬七千二百有奇,在舊堤上增高三尺,益以土……[詳細]
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戴村上房、中房祠堂 名口鎮戴村曾是古老的樂安縣舊縣址。歷史悠久,古有“銀麓朝云,洎口秋月,葛峰遠峰,單埠翠屏,石痕仙跡,瑤渡禪祠,東樓琴調,西塾書聲”等自然人文景觀,凸顯出戴村的山青水秀,風景優美。 上房祠堂坐落在中上村,坐北朝南,分上、中、下三堂,頂樓分一樓、二樓、三樓,前堂與中堂之間的兩旁長廊雕刻麒龍盤柱,各種精細古雕顯得十分壯麗,中堂的建筑更是別出心裁,屋柱都是采用香樟木、香檀木、株木、楠木上等材料所建,柱大無比,實為氣派,香樟木大梁兩人都無法合圍。后堂天井四周石柱和石碑雕刻精細,條理清晰,各種圖案微妙微肖。祠堂整體建設,工程浩大,造型精美,氣勢宏偉。廳內浮雕滿堂,栩栩如生。整個雕刻彩繪壁畫鮮艷如新。始建于道光年間,總共占地面積約1400平方米,其中祠堂1100平方米,與對……[詳細]
464、“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
  “八府君”祠:是棠陰吳姓(吳姓為棠陰大姓,人數最多)的大宗祠,現為棠陰小學所在地。從建筑總體上看,前半部保存較好,后半部包括天井、寢宮已毀,前院門樓已拆除,改建成了小學校舍。據《吳氏族譜·八府君傳》記載:八府君為棠陰吳氏開基始祖,即種甘棠者也。其姓吳,名竦,字敬文,排行第八,故有八府君之稱。此祠興建于明神宗萬歷八年(1580)庚辰歲七月,原有中廳三門、東西二廊、二十八柱、房外左右樓店、祠西廚房。八府君祠宅基面積達4000平方米,中堂為三開間,步入中堂有三道臺階,中堂前是一院落,兩旁設有廂房,相傳每次鄉試,皆在此舉行。整座建筑宏觀博大,其最具特色的中廳為單桅懸山頂,面闊3間,進深5間,有石礎木柱30根,柱皆巨大,4根中堂立柱周長各為2.46米,專家考證為江南民居第一柱。石礎周長達2.90米,有……[詳細]
465、吳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吳城遺址
  位于樟樹市西南44公里的山前鄉吳城村,處蕭江上游的丘陵坡地,以村為名。當地村民自古以來亦稱吳城為“銅城”,這與歷史上出土過青銅器、冶煉過青銅器有關。距今有3500多年的歷史。1973年秋,樟樹市博物館配合興修吳城水庫進行考古調查時發現了吳城遺址。自發現以來,吳城遺址先后經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與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樟樹市博物館等有關部門進行了十次大規模的考古科學發掘。通告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該遺址分布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遺址中心是一座61.3萬平方米的商代中晚期都邑古城。從揭露6000多平方米面積來看,清理了一批房基、陶窯、水井、鑄銅作坊、道路、祭祀場所、墓葬、城墻和城壕等重要遺跡,出土了石器、陶器、原始瓷、玉器、牙雕等5000多件。出土有青銅戈、矛、刀,陶器及原始瓷器鼎、罐、盆……[詳細]
流槎彭氏古祠
  流槎彭氏古祠 彭氏宗祠位于涌山鎮流槎村東北面,村內集中地,占地面積約800平方米,建于清朝同治年間。古祠前有車溪河流過,后倚青山,青山綠水,風景優美,它匯集了我國古代歷史文物,成為樂平市遠近聞名的古祠建筑之一。 古祠坐西朝東,東面為一大門,兩側有4棟小門。大門口的墻壁以巨大花崗巖砌成人,據老人說,此石為日本貢品——上雕各種國家及人像。墻壁上方石雕《彭氏宗祠》及雙龍搶寶,格外耀眼。 從西南面小門入祠內,迎面可以看到祠內古戲臺,戲臺上柱子及懸梁上全部都雕刻了古代戲曲中的人物,人物雕刻栩栩如生。爬上戲臺,如親臨古戰場。站在戲臺上向下俯視,中間有—露天大廳,大廳兩側各有樓臺,據說此樓臺是提供給富家小姐及公子們觀戲的,大邊為公子樓,小邊為小姐閣。樓閣由16根柱子頂著,靠大廳8根柱均雕……[詳細]
拾年山遺址
  時代:新石器時代拾年山遺址位于新余市渝水區水北鎮拾年村東面,其西南10里之地為蒙山之陽,東南北三面有蒙河水系環流,是一座臺地型古文化遺址,分布面積約6000平方米左右。該遺址系1984年10月考古調查發現;曾先后三次進行考古發掘,出土遺物石器有:钁、鋤、斧等;陶器有:鼎、缸、簋、杯等器物4000余件;清理墓葬136座等。通過大面積揭露和發掘資料表明,拾年山遺址是一座具有一定布局特色的原始村落遺址,整個遺址以高出周圍數米為自然壕溝,它的北部為居住區,南部為公共墓區,東部系作坊區。其文化特征第一期文化與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相似,年代測定距今約5500~6000年;第二期文化與薛家崗三期文化相似,年代測定距今約5000~5500年;第三期文化與石峽文化、筑衛城下層、樊城堆下層、尹家坪下層有聯系,年……[詳細]
劉溉鼓樓
  劉溉鼓樓位于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土塘鎮信和村委會鼓樓自然村。坐東朝西,樓進深8米,寬8.5米,樓高約6米。為明代正德年間劉溉而建,劉溉明正德二年進士,先后望江等縣知縣、蘇州知府、吏部天官銜,為官清廉,有政績,明廷旨諭在本村建鼓樓旗表賢勞。鼓樓后是一棟明建三進兩井古屋。一進是萬年古戲臺,戲臺兩邊是化妝房及行頭把子房,大天井兩廂是觀戲樓,二進廳是觀戲廳。大天井兩頭雕窗刻柱,四角均是龍獅撐,紅色礎石鏤有花紋。自明代以來,歷經滄桑,鼓樓的今昔面貌雖不盡相同,但主體沒有大變動,為縣僅存唯一樓閣,對了解當地宗祠的形制和建筑藝術等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劉溉鼓樓坐東朝西,鼓樓前面一口碧清池塘,走進劉溉鼓樓給人第一感覺就是震撼,這座明代建筑存世近600年,依舊能感受到她的威嚴和大氣。整個鼓樓進深8米,寬約8.5米……[詳細]
太平天國幼天王洪福瑛囚室(桂花屋)
  清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淪陷。太平天國幼天王洪天貴福(洪秀全長子)在干王洪仁軒等人的保護下,率太平軍余部南下,10月9日途經廣昌與石城交界處楊家排古嶺腦時遭黨清軍席寶田部伏擊,10月23日幼天王被清軍捕,即囚禁于桂花屋花廳。月初,幼天王被押抵省城,28日被江西巡撫沈葆禎殺害于南昌。該客家民居與太平天國諸多巧合,時間巧合:該民居修建于1851年,落成于1864年,與太平天國起義、淪陷時間一致;地點巧合:起義于花都,建都于南京(石頭城),終結于石城;人物巧合:該民居五個馬頭墻與太平天國五王石城蒙難巧合。幼天王曾用毛筆在側室南面-墻上提詩一首“有志攘夷愿未酬,七旬苗格得難謀;足跟踏開云山路,眼底空懸海月秋。桂花屋是縣城唯一保存較好的客家民居,是清代客家民居的典型代表,體現了獨特的客家……[詳細]
清園古建筑群
  清園古建筑群位于景德鎮市區西南楓樹山林場蟠龍崗,這些明代建筑和清代建筑是上世紀80年代從市區當地及鄰近地區如浮梁拆遷組合而成的,目的是便于“集中保護和展示”。建筑群分“明園”和“清園”兩部分,含景德鎮市地區明至清兩代遺存的十一棟村世俗精典代表作,較為集中地反映著該地區明清兩代鄉村建筑及鄉村建設的基本狀況。明園、清園古建筑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因其散處于偏遠地區,難以保存,更無法利用,遷移到博物館內均用作陶瓷文物陳列室、畫坊、接待室等等,與陶瓷文化主題密切結合;此外,在遷移這些古建筑時也注意了多樣性和典型性,選擇了閭門、祠堂、不同等級官僚的宅邸和一般民居等多種類型的建筑,使人們對當時的社會概貌能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明園,處明清古建筑群的北側,三面環山,一面臨湖,由七棟明代世俗建筑組成。建筑的……[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另类一区在线5 | 新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 亚欧日韩欧美网站在线看 | 欧美丝袜中文更新 | 香蕉尹人综合精品 | 亚洲色黄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