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江西省旅游

江西省文物古跡介紹

賈家村民居
  賈家古村,位于高安市南面25千米的新街鎮景賢村委會境內,始建于宋開寶元年(968年),總面積達8.5平方千米。賈家古村是一處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典型江右古村贛派建筑群。古村分“關內”、“關外”。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廳、客廳、民居六大類,被譽為“現實中的榮國府”,有民宅500余棟,其中元、明、清古民宅300余棟,保存完好且有堂號的119棟。賈家古村居住區分“關內”、“關外”兩部分,9處關門現存3處。房屋建筑主要有宗祠、雨亭、大堂、官廳、客廳、民居六大類。現存古民居300余幢,其中140余幢為元末明初建筑;書院、庵堂、寺廟、道觀18處。村南立有象征畬山賈家文化的七級玉塔,村北的穩泉、廬泉環村交匯于千年古橋,形成小橋流水人家畫面。賈家古村古巷道縱橫交錯,路面皆用青磚、麻石鋪設。古村排……[詳細]
黃村百柱宗祠
  百柱宗祠又稱“經義堂”,是明清過渡時期徽派建筑典范的存世孤例。百柱宗祠建于康熙年間,由庭院、門樓、正堂、后堂、后寢組成,祠堂大梁上有“鰲魚吐云”、“龍鳳呈祥”等圖案,雕工十分精美。四個石基深刻“鷺鷥戲蓮”、“鳳戲牡丹”、“仙鶴登云”、“喜鵲含梅”紋飾。一九八二年,在法國巴黎龐畢度文化中心舉行的“中國民俗展覽”上,江西婺源黃村的百柱宗祠作為宗祠的代表而參展,并引起專家的關注。百柱宗祠,實為九十九根主柱,是設計者想造個深藏民間的“金鑾殿”,還是構造藝術上的巧合不得而知,總之為了避諱,建筑者干脆稱之為“百柱宗祠”了。建造于康熙年間的百柱宗祠,座落在婺源古坦鄉黃村,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報“國保。當初,清華大學的學者們參觀時曾寫下這樣一段文字:開了鎖進了百柱廳,出乎我們意外的是這祠堂竟是五開間……[詳細]
中國共產黨湘鄂贛省委舊址
  中國0湘鄂贛省委舊址位于仙源月山下王家屋。舊址坐西朝東,依山而建,土木結構,民居建筑,房屋呈“凹”字形布局,共有5廳10房,總面積877平方米。0湘鄂贛省委932年4月由修水上衫遷駐萬載小源。至今舊址中廳正墻上,依然保留有“辦公廳”三個大字。省委機關遷駐小源后,積極發展黨的組織,壯大武裝力量,統一全省財政,獎勵生產,發展文化教育,頒布一系列方針政策,有力地鞏固了蘇區政權。1932年9月,全省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在小源水口召開,會議傳達了中央指示精神,確定了全省黨的總任務,通過了《大會宣言》、《政治決議案》等11個文件,選舉了由林瑞笙任書記的第二屆省委執委。此后,在省委的領導下,蘇區各項事業迅猛發展,湘鄂贛革0據地不斷壯大。至1932年下半年,湘鄂贛省委管轄湘鄂贛邊境地區近30個縣委、中心縣委,……[詳細]
洵口張氏家廟及照壁
  張氏家廟占地面積為364平方米,縱深26米,橫寬14米,是一棟三進式古院落建筑,整體為磚木結構,寬敞古樸,格調雅致。據黎川縣洵口鎮洵口村《張氏族譜》記載,張氏家廟是當地張家的宗祠,由張氏九世祖張槚所建,里面供奉著張家祖先的牌位。張氏家廟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由當時的南京工部尚書張槚自捐俸祿籌建,后幾經修繕。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經家族商量后續建,于三年后動工,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完工,而后在清咸豐七年(公元1857年)毀于粵寇。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張氏十九世祖金誥公鄉試回村,即邀瑞麟諸公率族眾出資出力重建,辛勤三載,于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竣工。在張氏家廟整座建筑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非大門照壁莫屬,它也是整座宗祠的經典所在。在當地村民張……[詳細]
安源盛公祠
  安源盛公祠位于江西省萍鄉市安源區安源鎮,為原萍鄉煤礦總局舊址,1898年煤礦開辦時建造。初為礦局總公事房,后為礦局所聘德國工程技術人員住房。1916年漢治萍公司總經理盛宣懷去世后,礦局為紀念盛宣懷,將此屋命名為盛公祠。屋前存有為駐守所筑炮臺遺跡。該建筑物為德國樣式,因建立山坡頂部,顯得突兀雄拔,三層磚木結構,有一定的建筑藝術價值。現為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萍鄉旅游景點。震驚中外的安源路礦工人大-時,1922年9月16日上午,-司令和路礦頭目在礦局總公事房約見-,-在刀光劍影中一身是膽地走進大樓,大義凜然地聲言:“不從磋商條件入手,無解決之希望!”-司令威脅說:“如果堅持作亂,就把代表先行正法!”-毫不為動,堅定地說:“萬余工人為此要求,雖把代表斫成肉泥,仍是不能解決!”這時公事房被數千工人……[詳細]
東山紅一方面軍指揮部遺址
  陳坊東山村紅一方面軍作戰指揮部舊址,1933年黃陂.登仙橋大捷后,3月初朱德總司令帶領部隊從樂安來到東山,并設立作戰指揮部。同年六月,中共崇仁縣委由谷崗遷入東山,并在東山建立了崇仁縣蘇維埃政府。東山村紅軍作戰指揮部——東山村“山水清暉”民居,位于相山鎮陳坊村委會東山村小組右側一座山旁邊,背靠青山,穿斗式磚木結構,屋后山中有兩處作戰掩體。該建筑是1933年“東山嶺戰役”的重要物證和歷史遺存,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據有關資料記載,1933年春,為了粉碎蔣介石發動的第四次“圍剿”,朱德等紅軍將領率中央紅軍一、三、五軍團在東山這幢“山水清暉”的民居內設立了指揮所,指揮了著名的“登仙橋”和“黃陂”戰役。1933年6月在東山村成立“崇仁縣蘇維埃政府”。從此,東山成了崇仁革命的搖籃和領導全縣革命斗爭的中心。……[詳細]
秋收起義總指揮部舊址(渣津萬壽宮)
  渣津萬壽宮,是渣津境內最大的古建筑,始建時間無考,當在渣津形成街市之時,原稱“靈劍仙宮”。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宮殿一進四重,前重為牌坊戲臺;中重為麻石天井,兩側為酒樓;上重為正殿,供奉許真君、吳猛等神像;后重為諶母殿,供奉諶母娘娘。兩側建有廂房,為廟會活動場所。占地一千六百多平方米。整個宮內有二十四只支柱,(正殿有六只大木柱,二只石柱,大木柱粗約二圍)。所有看面梁都有人物浮雕,飛檐翹角,氣勢宏偉,蔚為壯觀。萬壽宮不僅具有道教朝圣之功能,而且集宗教、民俗、商貿、文娛為一體。舊時每年在萬壽宮內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賽會、唱戲、商貿、議事等活動。1927年9月9日,震驚中外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在修水打響第一槍,當晚起義部隊抵渣津,總指揮部就駐扎在萬壽宮左廂房內。盧德銘總指揮召集師部機關人員在……[詳細]
七星堆古墓群
  七星堆古墓群坐落在江西高安市城筠陽鎮東北隅,東起東方紅鄉鄒家村周圍,西至橋北新路東岸,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三次共發掘墓40余座,墳墓發現和征集的隨葬品累計達3000余件,文化含量極大。它是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高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高安市城筠陽鎮東北隅,處地砂石累累,土丘連綿。新石器時代,七星堆,俗稱鵝卵山,是一群大型古墓葬群地。東起東方紅鄉鄒家村周圍,西至橋北新路東岸,占地面積達2平方公里。考古情況自80年代初至90年代由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高安縣博物館組成的考古發掘隊,前后對該墓葬群進行了三次發掘,共發掘戰國、西漢、東漢、六朝、唐、宋、元、明墓40余座,發現和征集的隨葬品累計達3000余件。所發現的戰國、西漢和唐代墓葬多為土坑墓,東漢、晉、南朝和宋、元、明時代的多為磚式墓,亦發現有火葬……[詳細]
洞頭朱德舊居
  洞頭朱德舊居位于洞頭鄉洞頭畬族村,該建筑始建于明朝后期,系當地畬族的藍氏宗祠,距今有500多年歷史,是畬族藍氏在洞頭最早的建筑。該宗祠座南朝北,占地面積約400多平方米,是藍氏族人舉行各種社儀及信仰的地方,在建筑風格上有它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同時該建筑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根據洞頭老人藍昌啟(蘇區老干部,已故)、藍錦長(85歲,曾擔任洞頭鄉鄉長)、蘭瑞良(79歲)等人的口述,革命家朱德同志曾在藍氏宗祠住宿,并做詩一首(現未收集到)。此外,蘇區紅軍也多次在藍氏宗祠內休整、招兵。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從井崗山出擊贛南。2月6日,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紅四軍主力由福建省武平縣的東留鄉進入江西省會昌縣洞頭鄉,經過下東坑村的會武山路(現仍保存有當年朱德走過的會武古橋)到……[詳細]
黃庭堅陵園
  黃庭堅墓坐落在雙井村西南,墓塋坐北朝南.黃庭堅(1045—1105),北宋治平四年(1067)進士,崇寧四年(1105) 9月客死在宜州(今廣西宜山縣)貶所,其墓是大觀三年(1109)蘇仙固、蔣緯護柩歸葬雙井祖塋之西,其墓宋代以來多次維修,1959年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撥款予以全面維修.修復后陵高1.93米,直徑2076米.在召開黃庭堅960周年研討會前,縣政府又撥款對陵園進行了重修。陵園南面對著開闊的田野和遠處的修河,南面大門樓上方有我國書法協會沈鵬同志的“山谷園”親筆題詞,左右兩邊題有“杭山擁翠碧水揚波此處詩魂稱鼻祖,左史垂名右軍攬勝先生筆法耀千秋”長聯。四周是水泥圍墻,墻外是一圈挺拔的白楊。據傳說五六十年代墓地全是合抱的松、柏,可惜“-”與“文革”時都被砍……[詳細]

日韩久久久精品123,国产av普通话对白国语,国产一级一级理论片一区二区,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va不卡在线看 | 午夜久久第一场电影 |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无毒五月 |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 | 亚洲熟女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